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

2023-04-2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1篇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

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 后来广为流传,

一千多年了,

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2篇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 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

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 (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 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 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 (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 (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 (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4)

互相交流 第

三、

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 (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 (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 (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 (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 第

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 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

目标的设定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 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

背诵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

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 学生读后

4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 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 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 、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 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 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 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 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 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

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 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似沙鸥

5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 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 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 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 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 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月、大江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

6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7 【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

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

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

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

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

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

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

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

齐读第

二、第三自然段,弄清

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

重点朗读第

二、第

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

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9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

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

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

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10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

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

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朗读课文第

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

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

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11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13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14 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3篇

1、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2、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3、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4、袅袅兮秋风,

。(《湘夫人》)

5、

,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6、

,夕济兮西澨。(《湘夫人》)

7、天长地久有时尽,

。(《长恨歌》)

8、

,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9、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10、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剪梅》)

11、在天愿作比翼鸟,

。(《长恨歌》)

12、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中览古》)

13、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14、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15、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16、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春江花月夜》)

17、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

18、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19、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0、__________________

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22、________________,浩腕凝霜雪。(《菩萨蛮(其二)》)

23、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其一)》)

24、山寺月中寻桂子,____________________。(《忆江南(其二)》)

25、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26、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27、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28、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9、自胡马窥江去后,

。(《扬州慢》)

30、钟鼓馔玉不足贵,

,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31、五更鼓角声悲壮,

。(《阁夜》)

32、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33、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凭箜篌引》)

34、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35、

,水面清圆,

。(《苏幕遮》)

36、身既死兮神以灵,

。(《国殇》)

37、

,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38、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39、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阿房宫赋》) 4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4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42、

,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43、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44、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5、

。会桃花之芳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词是在________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________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

2、韦庄是“

”中的代表作家。虽然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形成

、明白晓畅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风格,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了

的诗人风。

4、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

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的艺术境界。

5、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单元则是怎样以“置身诗境,

”的方法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6、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

。唐代

两大诗人把这两传统推向高峰。

7、中唐的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其中他的讽喻诗的代表作是

;感伤诗的代表作是

8、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而另一大诗人

开创了山水诗派。这两人对盛唐诗坛的

诗派产生极大影响。

9、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是

。而这一时期文人诗最高成就的两个代表是

初唐四杰为王勃、

。其中,王勃的代表作为

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是

。而黄庭坚开创了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

;诗歌创作数量极多的是南宋诗坛的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是

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前期的代表作家是

等,代表作分别是

;后期代表作家是

清初诗坛的三大家是

。 我国第一部成篇的散文是

。先秦的两类散文是

;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

。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

三类。其中,史传文作家,西汉成就最高是

,代表作

,这也是我国第一部

;东汉有

,代表作

。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将之与

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的

;而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是

,代表作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

,代表做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

时期,

盛行一时。

中唐的韩愈、柳宗元倡导

,旨在树立一种质朴的新文风;宋代的

继续推动和发扬。

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

,他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 ”。 明初文坛的主要作家是

。中期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成就较高的是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意义,若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

1、遗余褋兮澧浦

2、 姊妹弟兄皆列土

3、葺之兮荷盖

4、吞声踯躅不敢谚言

5、两朝开济老臣心

5、 吴楚东南坼

6、 烟涛微茫信难求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失向来之烟霞----------

9、 熊咆龙吟殷岩泉

10、将进酒

11、 岁暮阴阳催短景

12、 岸土赤而壁立(《过小孤山大孤山》)

13、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14、 善刀而藏之

15、项王军壁垓下(《项羽之死》)

16、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1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8、田父绐曰“左”

19、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0、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2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2、辇来于秦

23、杳不知其所之也

2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族秦者秦也

27、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8、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9、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0、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31、暴秦之欲无厌

32、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3、始速祸焉

34、李牧连却之

35、 当与秦相较

3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39、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0、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41、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42、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43、比得软脚病

44、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45、投诸地而骂曰(《文与可画偃竹记》)

46、余为徐州

47、废卷而哭失声

48、名我固当(《种树锅橐驼传》)

49、驼业种树

50、早实以番

51、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5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53、鸣鼓而聚之

54、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侍坐篇》)

5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6、异乎三子者之撰

57、 风乎舞雩

58、吾与点也

5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60、大快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记》)

61、 序天伦之乐事 6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 6

3、妪,先大母婢也

6

4、 吾妻归宁

四、文言文翻译: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五、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2小题。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意象)有

(每一种景物必须用两个字短语描述)(4分)

2、试结合诗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评析这首诗。(6分)

评析:

。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3——5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4、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5、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5分)

答: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6——8题。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6、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同属于

诗;从体裁看是

诗。

7、《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试用自己的话简述。答:

8、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9、10题。 积雨辋川庄①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②炊黍饷东菑③。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青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②蒸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③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④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季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⑤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

9、王维,字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盛唐

诗派的代表人物。

10、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

11、12两题。

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1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13——15。

中夜起望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声。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3.这首诗的诗眼是

。(1分) 14.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4篇

一.选择题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B)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C)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 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 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 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C)

A. 修葺(qì) 芳馨(xīn) 奇葩(bā) 喷薄出之(bï) B. 踯躅(zhú) 摇曳(yì) 国殇(shāng) 鼎铛玉石(chēng) C. 诡谲(juã) 怆然(chuàng) 窥视(kuī) 羁旅情怀(jī)

D. 霰雪(xiàn) 聒噪(guō) 戏谑(nuâ) 沽名钓誉(gū)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 绸缪 凋谢 朦胧 怄心沥血 B. 飘缈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C. 留滞 溽热 阴霾 真率稚气 D. 剽窃 言迄 凌厉 切中肯綮

8.下列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回眸(mïu) 鼙鼓(pí) 临邛(gïng) 擘(bî)划 玉扃(jiōng) B.兰橑(liáo) 澧浦(lǐ) 金钿(diàn) 蕙櫋(biān) 西澨(shì) C.频烦(fán) 修葺(qì) 濒临(bīn) 鹧鸪(zhâ) 踯躅(zhú) D.倏尔(shū) 绸缪(mïu) 罗裳(cháng) 玉簟(tán) 香蕈(xùn) 9.下列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B)

A.潋滟(liàn) 霰雪(xiàn) 沙汀(tīng) 碣石(jiã) B.剡溪(shàn) 訇然(hōng) 羸弱(lãi) 渌水(lǜ)

C.干坼(châ) 凭轩(xuān) 涕泗(sì) 乾坤(qián) D.搴杜若(qiān) 东菑(zī) 发饷(xiǎng) 稼穑(sâ) 10.下列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D)

A.岑夫子(cãn) 酒馔(zhuàn) 恣肆(zì) 亨通(hēnɡ) 沽取(ɡū) B.将进酒(qiānɡ) 短景(yǐnɡ) 女娲(wā) 神妪(yù) 溽暑(rù) C.窥檐语(yán) 天涯(yá) 玉砌(qì) 渔樵(qiáo) 箜篌(hïu)

D.躐余行(liâ) 阴霾(mái) 车毂(ɡǔ) 玉枹(páo) 扌从 金 (chuānɡ)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D)

A.青冢(zhǒng) 旧醅(pēi) 星宿(xiù) 咨嗟(zhī) 雕栏玉砌(qì) B.馔玉(zhuàn) 欢谑(xuâ) 荆杞(qǐ) 戍边(shù) 螳臂当车(dǎng) C.石栈(zhàn) 朔漠(suî) 坼裂(châ) 盘飧(sūn) 心肌梗塞(gěng) D.巉岩(chán) 飞湍(tuān) 猿猱(náo) 乾坤(kūn) 风光旖旎(yǐ)

1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 玉簟(diàn) 神妪(yù)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B. 栖隐(qī)

地坼(châ)

羁旅(jì)

渔樵(jiāo) C. 国殇(shāng)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gǔ) D. 桎梏(gù) 佝偻(lïu) 垣墙(yúan) 修葺(qì)

13.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目眇眇兮愁余,洞庭波兮木叶下。 D.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景动摇。

14.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 城阕 深闺(guī) 春宵苦短 B 绸缪 訇然(hîng) 渌水荡漾 C 皓腕 栖身(qī) 豆蔻词工 D 金尊 虞美人(yù) 水面清圆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C. 温庭筠,字飞卿,才思敏捷。能词,词风秾艳,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其名,时称"温李"。 D.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6.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C)

A.云霄 通宵达旦 拖杳 沓无音信 B.世事 知人论事 逾越 坚贞不渝 C.缅怀 沉湎酒色 频繁 要言不烦 D.题纲 金榜题名 聘用 驰骋疆场

二.填空题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 对 的赞语。

2.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 、 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

3.宋代词坛分为二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 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辛弃疾、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4.宋代词人苏轼曾用“郊寒岛瘦”来形容中唐时期 与 在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的相似特征。 5.“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 、 、 。 6.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按照音乐分为“ 、 、 ”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 、 、 ”。 7. 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8.《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 为他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

9.南朝宋刘义庆的《 》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 10.《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 记述自己书斋的一篇散文。他字熙甫,号震川,因而文集命名为《 》。

1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________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16.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乡顺断肠。(韦庄《菩萨蛮》)

17.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9.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0.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 。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

21.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三.语句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的意思。 ⑴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以:介词,在 .⑵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以:连词,用来 .⑶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介词,因为 .⑷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动词,用,做 .2.从句式看,下面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 )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不吾知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唯利是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去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 ..B.①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介词,像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像 ..C.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代词,他们的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可不译 ..D.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在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者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名词作动词/②⑧名词作状语/⑤⑥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6.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C )

①句读之不知②不吾知也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异乎三子者之撰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兄嫂是依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宾语前置/③⑤定语后置/④⑥状语后置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C )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 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 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敛不凭其棺:敛通殓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 C.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D.毛血日益衰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⑴~⑶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⑴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项是(A:使动)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 ..C.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⑵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被动句)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 ⑶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3. 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每2处1分,不得多于6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第5篇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 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

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 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 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 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 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两首诗中的表达情感关键词语分别为“愁”和“忧思”,具体的情感结合诗人的经历进行分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诗眼。

找到两首诗的诗眼,结合诗歌作简要的分析。

所谓“诗眼”就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情感的所在,或是全诗结构上的关键,答题时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拟行路难》的诗眼是“愁”,全诗围绕“愁”字展 开,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咏怀诗 八十二 首》的诗眼是“忧思”,全诗围绕忧思展开,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

四、

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

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 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全诗。

【答案】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上一篇:现代散文下一篇:精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