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论文范文

2023-03-18

中国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学生德育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德育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方法选择、教育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以期促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现况;改善措施

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需求,德育教育则是构建这个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习进平同志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但是当代中学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成长过程,导致他们中一大部分人缺乏生活的磨练,没有对团队和他人的认可和归属感,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或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在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也渗透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教育引导了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为其提供了动力。德育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德育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条件

德育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德育教育实质上是把社会对道德素质的标准进行个体化,将自身的道德水平发展完善到社会认可的标准,形成一个社会认可的为人准则,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德育教育的实质是为青少年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成才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个性人格和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教育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开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整体来说,德育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智育轻德育、目标脱离实际、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缺乏时代性等。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德育教育的继续开展,不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养成。

(一)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在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个人人格的健全和品德的养成,没有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与挫折,承受能力也欠缺。学校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的投入也不成比例,对智育的硬件投入、课件开发等都要远远超过德育。而且家长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慢慢来,只要没有大问题即可,而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最明显的。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的。

(二)德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我国德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即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高、大、全”。一味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矛盾,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这种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这种脱离现实的道德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过于抽象。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人与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关联和本质,循序渐进的开展德育教育,过程缺乏引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设定的目标价值取向过高,过于抽象,脱离了实际生活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忽视了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只会导致中学生知行脱离,会说不会做。

(三)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说教形式开展,忽视了德育教育与德育活动的协调统一,学生的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人对自身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的结果,即精神满足的方式决定了人的精神表达的内容。课堂教学的说教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是对于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的培养缺乏影响。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要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指导他们利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道德思想的养成,是通过不断的精神批判与纠正实现的。单一的进行说教根本无法实现这一过程。

(四)德育教育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

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延续了旧的德育教学的内容,无论从德育的目标还是德育的方式,都缺乏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思想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社会道德现象呈现了开发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意识到道德环境发生的变化,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使得中学生学到的和看到的截然不同,缺乏认同,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而且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性,没有针对性的开展道德体验和道德活动,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和老师,就失去了监督力和自制力,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缺乏共鸣。

三、中学德育教育的改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德育教育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教育的核心是为中学生开展理想教育,把安国主义作为教育重点,坚持四项道德教育基础,培养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内容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根本。要做到教书育人互相结合,道德认知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德育教育要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既要正面赞扬,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要批评教育,增加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效果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多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互相冲击。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再固守传统的德育方式。而要采取开放性的德育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开发本地资源,建立德育基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请革命前辈到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请民警,交警同志开展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和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和沟通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结合传统文化,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

德育教育不但需要依托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还要结合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品质。面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的学生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大学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发扬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品质,培养和强化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具有符合我国社会道德和法制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备健康的价值观、是非观,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必须保证整体性,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好沟通工作,通过不定期的家访、约见、电话短信的互动、互联网的交流以及召开家长会等等各种方式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儿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也让儿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达到理解父母的苦衷和愿望,增强彼此之间的熟悉和理解。而社会也要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配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第二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同时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教会他们分辨和判断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功能,发挥整体效应,树立整体观念。努力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中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德育教育要紧握时代脉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分析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左惠忠.浅谈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职体育教学中[J].价值工程,2010,(34).

[2]程秀芝.浅谈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3]李进兰.浅谈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2).

中国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美育是通过在进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感, 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 感情表达的影响, 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从唐宋的“有我之境”到宋元的“无我之境”的演变, 恰恰就是由对形象的完善到精神的完善的演变。

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一个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道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什么是“有我之境”?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 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 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是“穷者独善其身”的表现。当然这也是由“穷者”到达“达者”的必经之路。

在“有我”的介绍中,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的存在会伤害道德的积累。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然而,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荀子对于人的成圣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彼求之而后得 ,为之而后成 ,积之而后高 ,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所有,要从“穷者”到达“达者”的修养,必须先达到“有我”的境界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在第四则写到:“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优美”的。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说 ,作者是在无意之中创作出这样的境界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得相对隐蔽,作者的心态闲静融身体于外物,忘记自我,完全沉醉于外界的良辰美景之中,极力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外物的形态情势, 让人能在悠闲的外物身上玩味出作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丁香般的香气, 让读者折服于造化的独特魅力。而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无我的境界,正式“达者”的终极表现。

通过从“有我”到“无我”的时间脉络,配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在欣赏我国古代的文人花鸟画竹、菊、梅、兰时,同样也能联想到画家作画的表现意图,感受到其形式美之外的内涵精神! 不是在体会着竹之虚心劲节;菊之不畏秋风;梅之寒冬傲雪;兰之清气幽香;及其内涵的文人画家的气质。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博大精深的神韵,那朴拙雄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我们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 更能从中感受到强大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底蕴。

摘要:美术学科教育除了承担传统审美教育、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其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人生观。本文就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作了浅要的阐述。

中国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科学有效的德育, 需要有一个核心

这对于认识和实践来说, 都可以说是一条重要规律。很容易知道, 没有核心的德育, 就必然是散乱的、被动的、应付性的、治标不治本的、缺乏目标的。这样的德育, 尽管兢兢业业, 也肯定做不到点子上, 也不可能做出出色的业绩来。而如果有一个正确的核心, 就能够使德育高瞻远瞩, 就能够有的放矢, 由标到本, 深入人心, 从而取得好的效果。我们的德育核心应该是什么呢?这可以有多种选择, 比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传统道德等, 应该说这些选择, 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但都不如选择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鲜的科学概括, 这是毋容置疑的, 人们常说纲举目张, 我们的德育也需要能够紧紧围绕一个纲, 而这个纲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点, 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价值观——处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人生实践的核心地位, 它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生活在中国,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现实是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了六十多年, 尽管有过曲折和教训, 而且仍在探索和发展中, 但却已经被雄辩地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因此,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成为我们德育核心的不二选择。

2 实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以德育实践主体, 即教育者们对这个核心的认同、认知、认准为前提和基础。这里说的认同, 意思是认识到它的正确;认知的意思是对它有深刻的理解, 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 领悟其意义、意境和内涵;认准的意思是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懂得以它为德育核心的理由和根据, 能够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做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言简意赅、内涵深厚的复杂结构, 如果只是承认其德育核心地位, 在德育实践中却依然故我, 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为了更自觉、更有效地践行, 教育者们必须深刻领悟和把握这个核心内涵及其德育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确简练的语言概括, 虽然不长, 但其内涵却极其深厚。为此,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复杂多变的现实, 深入对内涵的理解。对其内涵已有科学的概括, 似不必在这上面多费心思, 而应在深化理解和认知上下功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其中指导思想是灵魂, 共同理想是主题, 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动力, 荣辱观是保证。这是一个异常简明的纲要, 但每一个方面, 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都与每个人的人生取向、价值理念、人格品位、事业成败、前途命运这些人间大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谁都离不开它, 否则结果是绝对悲哀的。由此可见, 以此为导向实践新德育, 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正确选择。

(2)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德育核心, 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就要求绝不能局限于理论文字的背诵和表面理解, 而是要在不断深化理解的基础上, 与思想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观察、成败经历等方面的体验结合起来, 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这点是德育最为困难的一条,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但却又是当前最为虚弱的一条, 因此, 有必要将其作为德育的核心课题, 加以解决。

(3)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其形态上说, 具有科学性、结构性、简明性等突出特点, 它科学、正确、深刻, 是多少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闪耀着真理的灿烂光辉;它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 涵盖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所有方面, 具有全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使社会道德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范式;它的表述简洁扼要, 清晰明了, 抓准要害, 提炼精华, 易记易解, 了然于心, 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为德育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和思路。德育只要遵循它指引的路径走下去, 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应是可以期待的。

3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需要注意的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实施的难度很大, 之所以如此, 因为它不是知识德育, 而是心灵德育, 就是说要解决人的信仰、追求、价值理念以及人格品位等一系列精神上的深层问题。本来, 德育都理所当然地就是心灵德育, 知识德育在任何时候其效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总括地说, 这种德育所追求的是使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 入教育工作者之心, 并在此基础上入受教育者之心。这是很难的工程, 探索核心价值的入心之道, 这不仅是德育的当务之急, 也是德育的永恒课题。这个课题涉及诸多深层问题, 下面一些就比较重要, 提出来权作探索和实践的参考。

(1) 教育工作者们自身的强化, 是入心之道的前提。古话说“言为心声”,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就会说什么样的话。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善说假话者, 但这不过是其真心的另一种表现, 其假象总是会现形的。所以, 好的德育者, 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人格, 清心正本。笔者曾和一些学生交流, 说到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信口开河, 发泄心中的不解和不满, 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种现象很值得警惕。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 就有“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难矣哉”之说, 意思是你自己不明不白, 想让别人明白, 可能吗?追求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入自己之心,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

(2) 用事实说话是入心之道的有效法宝。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无可怀疑的, 但它所面对的却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 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个价值体系, 达到入心的程度, 常常会遇到负面东西的阻碍。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正是使这套价值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就是说, 这套价值理念的真理性, 是在经受现实的磨砺中显现的。从德育角度说, 就要善于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最雄辩的, 通过事实, 展现出无可怀疑的真理来, 就可以收到逐步入心之效。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哲学家马寅初, 他有一个主张叫做“理在事中”, 从这点看, 他是对的。但在现实里不断发生的事实, 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景象, 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在德育中如何运用得好, 大有学问,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办法来。这里特别提一下运用特殊事件进行德育的问题, 对我们的探索应有些启发。近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如西南旱灾、4·14大地震、金融危机、广州亚运等, 都是饱含德育要素的, 既给德育提供了有利时机, 又大有文章可做。

(3) 适应学生需要和使学生认同需要, 是入心之道的有效切入点。学生们生活在中国, 是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将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因此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入心践行, 是他们的至需, 有则游刃有余, 无则寸步难行。这应该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有了这条, 德育就有了内在动力。使学生认识个中道理, 是德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4) 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入心之道的基础。德育所面对的学生, 不是一张白纸任凭德育去描画, 而是在已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基础上做长善救失的文章, 从总体和个体说, 都是如此。这叫做先在条件, 离开这个先在条件的德育, 是不可想象的。为此, 从事德育就必须确切了解学生的状况, 才可能适应其特点, 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来。确切了解学生的信仰、追求、崇尚、喜好、人品道德等内在性极强的深层状况, 很不容易, 不经过真诚、细致、深入地调查、了解交流和分析研究,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 也不可能使德育富有成效。做好这一条, 是入心德育的必修课。

(5) 激发学生内心思辨, 是入心之道的通途大道。“学贵自得”是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 德育当然也应该如此。这里面关键是思, 包括深思、反思、对比的思、自省的思等。有思, 则有学有进;无思, 则无学无进。这点显而易见。我们德育实践中的一个显著弱点, 是过分依赖知识德育, 这种德育虽有其存在以至发展的价值, 其局限性就是入心度低。为此应该更重视德育的思辨性, 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和独立思考。这一条是大有可为的, 值得下大力气去做。

(6) 注重德育的实践性, 从生活里体悟, 是入心之道的重要途径。做了好事之后, 许多人会心情愉悦, 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可以引入德育实践中, 叫做体验德育。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 志愿者行动多么热烈呀!人们在行动中的感受和体悟是巨大的。德育也可以搞类似活动, 比如校内志愿者等等, 就可以使学生们体悟出道理来, 不妨一试。

(7) 创造性地用好传统的和新鲜的载体, 是使核心价值体系入心的重要条件。大凡理论思想、道德文明等的传播, 都必须依靠各种载体才能做到;使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深邃思想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也必须依靠多种载体的效用。以前德育运用的各种载体, 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书刊阅览、个别教育、奖励惩戒、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 都曾经发挥过各自的作用。这些, 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载体, 它们仍然具有其价值和生命力, 可以在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来。然而一种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出现了, 就是随着科技、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 许多新鲜载体出现了, 它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 探索用好这些新载体的有效办法, 就成了德育的一个新课题。许多新载体如网络、博客、短信等, 都渐趋活跃起来, 德育应该进入这个新领域。使其充分发挥正向的作用。

(8)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入心之道的有力要素。学校作为育人机构, 理应成为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这样的环境应该具有和谐、向上、友爱、文明、敬业、关心大事、热心公益、正气高扬等鲜明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长时间地感染熏陶, 对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我国的德育工作, 一直缺乏一个核心, 本文通过三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说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探索和构建科学德育的关键所在。指出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德育的核心。

中国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符合现代小学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的要求,对于丰富小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小学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因此文章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德育教学对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主要的教学时间放在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缺乏有效的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期成长,同时也不符新时代对小学生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求小学教师能够树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理念,重视德育教学对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帮助作用。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二、 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以及作用分析

(一)德育工作的意义分析

小学教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学阶段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符合新时期小学生培养的要求,对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已经成为小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求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能够从长远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品质教学。小学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工作开展的作用

德育教学是新时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德育内容,丰富小学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在学生启蒙教育的早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小学生在年龄上相对较小,思想发育并不成熟,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将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叛逆,不利于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还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对小学教师来说,有效的德育教学也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中国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求小学教师以及家长,能够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并不关心,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导致学生无法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符合新时代小学教学的要求,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较大,因此要求小学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三、 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德育教学在小学中的作用明显,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学生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加之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一)对德育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首先,在中国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德育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和小学生对德育内容学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少,没有看到德育教学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小学生思想成长尚不成熟,在很多德育内容的学习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不能积极地汲取德育教学的知识。从中国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不同的學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能力,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要求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二)对德育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

其次,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但是在德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方面,仍然以书本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德育教学的内容,更谈不上如何在生活中对这些德育知识进行实际运用。通过对中国小学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后能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德育知识的学习中,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最终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的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小学生在学习了德育的内容之后,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

四、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通过上面的介绍并且对中国小学德育教学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符合学生思想素养成长的要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小学教师重视德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开展德育教学的策略。

(一)发挥小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为了提高对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从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引导作用。研究表明,小学教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思想以及言行也能够进行引导。尤其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更需要充分发挥小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民族命运。在这样言传身教的教学形式下,可以有效培育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小学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小学教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学的影片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素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学,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并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学需要常态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或者对学生在纪念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

小学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克服传统德育教育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学习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了解,首先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德育发展过程的认识。尤其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小学教学德育过程中,对学生有影响的一些重大事件,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对自身德育的发展。并且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思想素质发育的实际情况,结合书本的内容来开展德育工作。

(四)丰富班级德育活动

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教师要不断丰富班级德育活动,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德育活动,使学生对参与德育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将德育充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同时,也有必要让小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有更熟悉的认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按照课堂和学校管理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小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在德育活动的开展中,中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假期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母亲节,学生可以给妈妈送礼物,增进母子关系;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做集体作业,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乐趣。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小学教师要结合节日和环境氛围,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新德育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德育发展中,小学教师也应创新德育形式,激发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兴趣。在开展小学德育工作中,小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教师要兼顾小学生心理发展,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例如,在组织德育专题班会时,小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增加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参与度。

(六)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在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同时,为了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开发小学德育教学方法。小学教师是小学教学阶段的教育先行者,他们的言行将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作风,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规范。考虑到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部分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德育的发展。他们不仅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鼓励小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管理中加强德育建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感到耳目一新,从而更好地对德育内容进行学习。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既是德育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教学的要求,能够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早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影响,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小学教师需要重视德育教学对学生成長的重要作用,结合小学教学和小学生思想素养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出德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新时期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73-74.

[2]汪晓庆,李莉莉.新时期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13):121-122.

[3]雷群娣.浅谈新时代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11):42.

[4]浦娟.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生活教育,2016(14):121-122.

[5]曹云龙.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271-272.

[6]何坚锋.新时期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数码设计(下),2018(7):261-262.

作者简介:

朱春霞,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阳坡小学。

中国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深化对儒家德育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认识,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诚信观,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赵春华(1975-),女,河北乐亭人,讲师,学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健全,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体系尚未完备,加之信息流通速度加快,社会大环境中出现的不守诚信、唯利是图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出现了考试作弊、人际关系失范、在就业市场上受到冷落等问题,这反映了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政协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指出,全社会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要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为创新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塑造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我们可以从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一、对儒家德育思想内容的认识

1儒家德育的本体论

《礼记》中说:“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1]在《尽心中》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儒家看来,天道即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本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是天赋存在的[2],去认识、去把握这种本原性存在则是圣人、君子的任务。韩愈主张师应有德,师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而》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学生的首先要学习伦理道德,“行有余力”,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及其他技能。足可见在当时的教育中,德育是被放在首位的。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被并列为“五常”。《论语》中主要讲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信任别人,同时也要被人信任,这是确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庸》则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应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诚实无欺,真实可靠。

2儒家德育思想的认识论

孟子在《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礼记》中也指出:“奋至德之光,动四和之气,以著万物之理。”北宋朱熹认为:“致知有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4]儒家思想强调德行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朱熹认为:“诚其意者,修身之首。”[4]只有首先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把握道德养成的规律,才能使教育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人类本质的方向发展。

3儒家德育思想的实践论

儒家很重视实践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君子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如何养成这种理想人格,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君子”、“士”,儒家强调要通过实践。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耻有德而无其行”,充分强调了道德实践的作用。高尚的道德是“一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养性的结果,是“礼、乐、射、御、书、术”的道德实践的结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通过培养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外兼修,知行并重,在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升华,并到实践中去检验人的德行。

二、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1创新目的机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儒家教育的特点是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专门人才。“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是贯穿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线,“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这和我们现在秉持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运行模式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的机制,要求我们强调儒家德育中的诚信本位思想,正确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把诚信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其意者,修身之首也。”儒家思想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和特征,高校教育也应将诚信作为德育的首要内容,将德育作为树人的重中之重。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知识和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好坏,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可怕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德育特别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置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本质特征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将诚信作为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各门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贯彻“教书育人”理念,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去努力践行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做一名讲诚信的人。

(2)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儒家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态度是和当时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分不开的,对当今的高校德育仍有着可贵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在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时错误地将个人本位视为合理的价值取向。高校应利用德育资源和载体,在大学生中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明白个人利益包含于国家利益、集体主义之中,从而将诚信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原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义统利,《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笔者认为,这对于市场经济下高校大学生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利益经济,市场经济更应该是诚信经济,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形态。高校德育要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坚持诚信原则,在学术研究、考试、升学、找工作中摆正心态,在人际关系中既讲竞争又讲诚信,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

2创新动力机制,将诚信观念升华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和内在需要

(1)重视立志教育

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下,面对生存、就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往往选择短期目标,注重当前利益,不是将学习、考研作为目的,而是仅将作为就业的手段,失去了人生的远大目标和生活的良好心态。儒家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孟子还说,“夫志,气之帅也”,强调“志”对人的重要性。立志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摆脱浮躁心态,将道德修养自觉化、自主化,成为自身的真正需要。

(2)强调“修身”为本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7]。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7]“诚其意”、“慎独”是重要的修身方法,达到不欺人,也不自欺的境界,从而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种理想完美的个人修养境界在目前固然不可能实现,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确实值得借鉴和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校诚信教育,要求通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诚信认知,养成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诚信情感,形成符合人的本质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诚信信念,并在实践中坚持诚信意志,践行和验证诚信行为,在知行转化中升华个人道德品质。

3创新环境机制,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反过来环境是由实践着的人来创造的。儒家教育者很注重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重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育人功能。创新环境机制,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儒家德育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形成了训政一体、政教合一的道德培养方式,并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民主法制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中,社会上出现的经济领域诚信缺失、政治领域腐败现象、学术领域虚假之风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提出了挑战。《大学》中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又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突出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政者将诚信作为执政之本,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能不失信于民,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只有教师将诚信作为师德之本,以身作则,讲真道理,做真学问,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遵章守纪的校园环境;只有家长将诚信作为做人之本,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潜移默化进行教育的家庭环境;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创造合力育人的环境机制,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雷均.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3]王臣申.论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5(12).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

[6]程树德.论语集释·子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文锦.礼记译解·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责任编辑:张家恩〕

上一篇:大学学年论文下一篇:高校教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