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2023-03-25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赏析;教学;小学音乐教育;欣赏

音乐不是实物,欣赏也并非具象,将如此抽象而虚无缥缈的概念传输给小学生将会是教学的攻坚克难部分。但同时,小学生经历少,没有音乐糟粕的熏陶,对新事物接纳能力强,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激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教育进程必将事半功倍。

一、音乐欣赏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

自政府发表文件提出:将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教育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教育工作来讲,基础学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艺术学科。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审美尚未培养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会氛围带偏。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响童话为例,从故事本身入手,将音乐转化为丰富而有趣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具体的了解到音乐背后的内涵,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此外,一个好的音乐氛围将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试想,一个校风差,学风歪的学校里,如何开展良好素质教育?又如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音乐这个小的点做起,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体。创造一个良好而美丽的校园风尚。经常播放富有时代意义和精神的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一个真实的故事》、《闪闪红星》等。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敬爱之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如何将欣赏融入教学

(一)以欣赏为线,贯穿唱歌、乐理与基本技能

音乐教学重在欣赏,欣赏作为中心内容,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为前提,通过乐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给学生的认知带来新的体验。同时,将基础知识融入音乐本身,加以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将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欣赏歌曲小白船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对单一乐曲个体进行播放。而是加入动画,多媒体等其他新奇因素,以来增加动画性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来多元素结合,理解与感受也将更加深刻。节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加深对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乐之美。

(二)引导学生欣賞,从感情认识到理性知识

从感觉抓起,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相对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础知识,先感受音乐实属更好的选择。不仅仅对于小学生,对任何学习者而言,由简到难,由易到难才是学习之道。此外,感受所带来的兴趣是无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这门艺术,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理性知识的欲望,基础知识将不再刻板,而是学习爱好的铺路石。学习也将会充满乐趣。

(三)发挥学生创造性,感受美、创造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独特本身创新性与创造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创造体,音乐这门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愈发美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艺术产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而这些所有学过的、看过的、听过的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财富,为学生的创造性埋下伏笔。教师是学生创造力萌芽并发展的园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化成具体可见的实体。不仅仅是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更激发学生创造的动力,并让学生明白,艺术不是天花板不可触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创造、去感受。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模式,改革创新,用最新的思想与那些稚嫩而新鲜的孩子们碰撞,亦师亦友,用最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最贴近孩子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融入到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为更好的将欣赏这一艺术能力为学生所理解并掌握。写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求新探索,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可以引导和激发的。一堂音乐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地、充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愉快教学、轻松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在广阔的音乐天地驰骋,我们的音乐课也会更加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尧鸿.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30):73.

[3]李霖.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西南大学,2020.

[4]王金金.多媒体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电影 音乐 联觉

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空前繁荣,全球多元文化的的融合、碰撞异常激烈。如何在英语电影作品中正确理解音乐的作用是深度感受多元文化的重要因素。电影音乐的作用包含了诸多方面,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点:(1)概括内容,深化主题;(2)描绘景物,交代环境;(3)渲染气氛,烘托情绪;(4)刻画形象,突出主体;(5)抒发情感,挖掘内心世界;(6)激发联系,引发时空转变;(7)参与剧情,推动剧作作用;(8)有助于形成画面节奏,有利于画面连接,提示画面段落。在电影赏析中,明晰电影音乐的作用和理解音乐诸多要素在电影作品中的创新运用是全面理解电影作品内容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基点。此外,还需了解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

一、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

1.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自1895年12月28日由法国巴黎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营业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开始,电影在全世界真正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直至1927年,由于光电管的发明,声波能够转换成电磁波记录在胶片上,美国华纳公司摄制公映的影片《爵士歌王》,加入了主要以歌唱和音乐伴奏为主的有声内容,标志有声电影时代的正式来临。中国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采用腊盘配音方式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得到了迅猛发展。20年代末期,音乐的地位已经从画面的陪衬发展到了被当做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音乐是由作曲家佛里德里克·霍兰德尔为德国影片作曲的《蓝色天使》和卡罗尔·拉塔乌斯作曲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此后,随着大批配乐大师的崛起和越来越多的著名音乐家加入到电影音乐创作,一方面,电影音乐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电影音乐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电影音乐:对历史、美学、技巧的特征和发展可能性的总结》、《为电影作曲》、《电影音乐技巧》、《电影音乐美学》等。

2.电影音乐的特性

基于时间的、运动的艺术属性决定了由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两大部分构成的电影音乐的特性。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电影音乐包含以下特征:具有“确定性”的内容、具有“灵活性”的结构、具有“多元性”创作。

内容的“确定性”是指音乐与画面内容的关联性。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戏剧情节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往往根据画面形象内容和电影剧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那样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进行自由的发挥,而必须根据电影的表现内容,影片的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进行创作。

结构的“灵活性”是指音乐作品与电影艺术结合以后在电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质。显然地,一部纯音乐作品大都可以归属某一创作流派。其创作特征必须遵循一定流派的结构,且必须具有完整性。而电影音乐并非纯音乐作品,它必须兼顾画面结构和剧情的表达,因此,电影音乐的表达经常显示出被分割的乐句、乐思、主题,正如大多数人的观点:电影音乐经常是“去头”“削尾”的,其结构形式灵活多样。

创作的“多元性”是指在电影音乐作品中,通过各种手段对音乐诸多要素的创新使用,比如:火车车轮滚动的声音、声调怪异的女生等,这些音乐要素包含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出了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的“多元化”。

二、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

1.电影音乐的分类

普遍认为,电影音乐的分类应依据电影性质的不同类别。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同电影音乐应根据电影的四大类型(美术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故事片)分为:美术片音乐、新闻片音乐、科学教育片音乐和故事片音乐。

以上几类电影音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一方面,音乐在其影片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都起到强调画面动作、解释画面内容的作用,与画面紧密关联。并且,在形象性、概括性、色彩性、幻想性等要素上都有显著的相同点。另一方面,又因为电影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在其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的差异。美术片往往在制作上先创作好音乐,然后根据音乐的长度和速度进行动画的设计和绘制;新闻纪录片音乐一般由作曲家专门创作或根据影片需求进行编选;科教片音乐侧重强调音乐的叙述性、描绘性;故事片音乐具有强烈的音乐综合性艺术功能特征。

2.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功能性作用受制于电影自身的性质差异。因此,其作用既可以表现出单一的功能,又可以是多种功能的结合。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电影作品或同一部电影作品中,音乐有可能只发挥一种作用,也有可能发挥多种作用,并且还会产生创新的意义。

一般认为,其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方面。第一,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与电影的主题深度关联。表现在与电影的风格,主角的身份、气质、性格等具体方面的概括与深化,以贝多芬《命运》音乐主题在电影中的运用为代表之一。第二,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与电影环境、景物的深度关联。其主要表现为运用相应的音乐内容形象地渲染、强调画面效果,例如对画面中的格斗、狂奔的骏马、雷鸣闪电、狂风暴雨等运动特征的音乐模拟。美国大型动画片《狮子王》是其代表作之一。第三,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内容的情绪、气氛进行烘托与渲染。例如美国心理惊险片《沉默的羔羊》,是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代表作之一。导演通过运用戏剧悬念,以此营造恐怖气氛,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刺激,其主题音乐以此为依据渲染气氛。第四,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形象进行刻画,并突出主体。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侧重于对人物表情、精神、气质、职业特征等形象的刻画,同时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美国经典影片《巴顿将军》中一开始对巴顿将军的人物揭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此人物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首先,以小号的嘹亮刻画灵魂再生;其次,用管风琴与宗教相联系;最后,用长笛演奏的军队进行曲突出军人主体。第五,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电影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挖掘。概括来讲,主要是在人的情感之喜、怒、哀、乐方面的关联。第六,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激发观众的联想,引发时间、空间的转变。第七,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剧情、剧作起到参与、推动的作用。例如,传记电影《莫扎特的故事》、《格林卡》、《音乐之声》、《贝伦夫人》、《红磨坊》等。第八,通过特定的音乐内容,对画面节奏的形成、连接、画面段落的提示起到促进作用。

三、电影音乐要素的赏析

1.电影音乐的形式美

构成电影音乐形式美的基础要素包含了音乐的音高、音强、音色及音长四个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电影音乐的形式美具体的体现在旋律、音色、节奏、调式调性上。

在旋律方面,主要依据旋律的不同进行方式来展现形式美。比如:第一种:平行式(同向平行进行),以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在中声区以单一的节奏和单一的音高进行为例。第二种:级进式(二度音程间的上下进行)。第三种:跳进式(二度音程以上的进行),其包含分解和弦跳进型(如《蓝色多瑙河》中,主要围绕135原位和弦的跳进)和突跳型(如《孤独的牧羊人》中音程在八度、七度和九度之间的跳跃)。第四种:环绕式(以某一个音为中心的运动方式),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第五种:模进式(音型的模仿重复)。

在音色方面,主要体现在人声和器乐类型上。人声一般分为女高音(包括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包括抒情男高音和戏剧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声。此外,乐器的分类包含了中国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两大类(见下表):

在节奏方面,主要通过不同的节奏型体现各种电影音乐风格。如:美国乡村音乐节奏型、现代爵士音乐节奏型、古典宫廷小步舞曲节奏型、非洲原始部落音乐节奏型、古典圆舞曲节奏型等。在调式方面,大调式体现出明亮的音乐风格,多用于表现宽广、热情、雄伟、舒展的情绪;小调式则相反,色彩较暗淡、柔和,多用于体现抒情、忧伤的情绪。

2.电影音乐的内容美

构成电影音乐内容美的基础要素是人们的感觉器官与音乐相关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也就是心理学家称作的“联觉”心理现象。在此基础上,电影音乐的内容美具体的体现在与音高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与音强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与速度、节奏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发音时间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紧张度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与印象新异性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以上几方面已经有详细的研究总结,如音乐美学研究专家张前老师在其专著《音乐美学教程》中将其归纳如下表所示:

①与音高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②与音强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③与速度、节奏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

④与发音时间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英语电影赏析涉及了诸多方面,既包含了电影知识,又包含了音乐知识,此外,还涉及了诸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其跨文化的电影内容常常是影响和评价欣赏者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性、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电影音乐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具体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项目级别: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英语电影资源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编号:2012C159

所属学科:电影其他学科

学科代码:760359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赏析;教学;小学音乐教育;欣赏

音乐不是实物,欣赏也并非具象,将如此抽象而虚无缥缈的概念传输给小学生将会是教学的攻坚克难部分。但同时,小学生经历少,没有音乐糟粕的熏陶,对新事物接纳能力强,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激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教育进程必将事半功倍。

一、音乐欣赏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

自政府发表文件提出:将德智体美教育作为教育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教育工作来讲,基础学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艺术学科。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审美尚未培养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会氛围带偏。从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培养将深刻影响学生未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与接纳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响童话为例,从故事本身入手,将音乐转化为丰富而有趣的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具体的了解到音乐背后的内涵,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此外,一个好的音乐氛围将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试想,一个校风差,学风歪的学校里,如何开展良好素质教育?又如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音乐这个小的点做起,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体。创造一个良好而美丽的校园风尚。经常播放富有时代意义和精神的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一个真实的故事》、《闪闪红星》等。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敬爱之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如何将欣赏融入教学

(一)以欣赏为线,贯穿唱歌、乐理与基本技能

音乐教学重在欣赏,欣赏作为中心内容,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为前提,通过乐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给学生的认知带来新的体验。同时,将基础知识融入音乐本身,加以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将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欣赏歌曲小白船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对单一乐曲个体进行播放。而是加入动画,多媒体等其他新奇因素,以来增加动画性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来多元素结合,理解与感受也将更加深刻。节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加深对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乐之美。

(二)引导学生欣賞,从感情认识到理性知识

从感觉抓起,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相对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础知识,先感受音乐实属更好的选择。不仅仅对于小学生,对任何学习者而言,由简到难,由易到难才是学习之道。此外,感受所带来的兴趣是无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这门艺术,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理性知识的欲望,基础知识将不再刻板,而是学习爱好的铺路石。学习也将会充满乐趣。

(三)发挥学生创造性,感受美、创造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时,激发学生独特本身创新性与创造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创造体,音乐这门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愈发美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艺术产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而这些所有学过的、看过的、听过的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财富,为学生的创造性埋下伏笔。教师是学生创造力萌芽并发展的园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化成具体可见的实体。不仅仅是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更激发学生创造的动力,并让学生明白,艺术不是天花板不可触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创造、去感受。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模式,改革创新,用最新的思想与那些稚嫩而新鲜的孩子们碰撞,亦师亦友,用最具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最贴近孩子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融入到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为更好的将欣赏这一艺术能力为学生所理解并掌握。写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求新探索,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可以引导和激发的。一堂音乐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地、充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愉快教学、轻松学习,学生就一定能在广阔的音乐天地驰骋,我们的音乐课也会更加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尧鸿.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30):73.

[3]李霖.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西南大学,2020.

[4]王金金.多媒体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怀古诗;留白;赏析;意境

“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留白”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语言,古老的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手法,称之为“计白当黑”。在虚白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的状态,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表现形式特征,目的、内容、形式得以高度统一。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之一,画面中留白部分即是“虚”是“无”,与物象的“实”(即“有”)体内容相依相存,“虚”从“实”来,“无”中生“有”。为了突出主体而留出大片空白,自从黑来,自与黑是正反对比的辩证关系。没有白的形态变化,黑色的形象也就无所依托,所谓“黑以白现”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很早就提出了“有无相生”的命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十一章)以车轮、器皿、房子为喻,说明“无”与“有”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典籍中,也对“留白”问题多有精辟的论述与探讨: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清邓石如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清代张式《画谭》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这种“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社会追求对客观物象形貌的精细刻画与模仿,讲究再现。由于历史、政治和地域等诸元素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和理念,那就是重表现和含蓄,长于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局部”来表现“整体”,以“虚”来表现“实”,追求“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潜在的审美标准广泛地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这一特点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不仅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作品,而且随之形成了深刻独到、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按照前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体裁也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进,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形成了从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为主流体裁的衍变路线。在以上诸文体中,唐诗空前繁荣,题材广泛。而含蓄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总体特征之一,对于篇幅有限的古典诗歌来说,含蓄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在中华民族传统而独特的审美思想的观照下,“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唐诗形成了趋于含蓄朦胧的“空白”意识,如“不全之全”、“黑白渗透”、“朦胧模糊”、“虚实”、“有无”等,以传达审美过程中的言外之意、无言之旨。这种空白的含义既指视觉形象、艺术结构的形式空白,又有寓寄的、情感的、意境的内容空白。这些“空白”意识与文学意境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一体,融会贯通,客观上增加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难度;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文学审美的趣味性,试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分别论述如下。

苏子在《赤壁赋》里感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辛弃疾《永遇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临江仙》),都表现了古人对时过境迁的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即使曾经赫一时的繁华,也终究不可避免地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物是人非或物人皆非的沧桑之变,自然容易引发骚人墨客几多今昔之叹与慷慨悲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建安十七年(212)孙权重建并更名石头城,是建康西部的防守要塞,相传诸葛亮曾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到唐初已是废城荒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成为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于和州刺史任上罢归路过金陵,感慨六朝兴亡,作《金陵五题》以引古鉴今。《石头城》是组诗的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历来备受赞誉。

首句石头城的地形之险见于言外。用“故”用“空”,时间与空间结合,唤起沧桑怅惘、苍莽悲凉的吊古意识。围绕故都的群山依旧,而那些国家久已不复存在了。这里曾经被诗家称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相继迁灭,“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已经败落成一座“空城”,人事不修则险地又何足恃。“潮”水拍打着“空城”不见回应,方知昔日的车水马龙、纸醉金迷不再,只好惆怅地“寂寞回”,凄凉的潮声恰似失落的叹息。这两句总写江山依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盛衰浮沉,寂寞的是山、是潮、是月,是诗人、是历史。山在、江在、月在、空城在,虽然“青山依旧在”,但已是“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了:人不在、风流不在、繁华不在,王朝不在、时代不在。巨大的时空反差冰冷无情,正如矗立在面前的那堆废弃乱石。

三四句写月照空城,以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兴亡的见证,抒发更为深沉的感喟。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只有那一轮明月照常从“淮水东边”升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过来看一眼废墟遗迹。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曾经是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桨声灯影、彻夜笙歌,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吊古之情,从“围故国”的山、“打空城”的潮到照“女墙”的月而推向高潮,一切都包蓄熔铸在具体意象之中,意境较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更厚重、更深邃。

这首诗咏叹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怀、字字真情,景中寓情言外见意。六朝相继多少风流事,诗人并未涉及城内的草木人事,而是写城外沉寂的群山、凄凉的潮声、朦胧的清月。周边景物表面上似无关古城历史,实则每一句里都隐含着常与变、瞬息与永恒之间的对比。诗人把四周群山、

潮水、当空皓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自然又巧妙地融入变与不变的哲学之思。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仅二十八字,似“空”实赡,含蓄隽永、力透古今,境界雄浑莽苍、深邃幽远,读来悲凉之气彻骨。

《金陵五题》自序:“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日:《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唐诗品汇》载: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增订唐诗摘钞》云:“寓炎凉之情在景中。”清沈德潜评:“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题三闾大夫庙》是戴叔伦大历中出仕湖南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的五绝,被称为近体诗中的头号微型盆景。三闾大夫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官衔,三闾大夫庙即屈子祠,在湖南泪罗县汨罗江边玉笥山上。屈原忠君爱国,却两遭楚怀王、顷襄王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屈原极度绝望,自沉汨罗江殉国。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沅江、湘江是屈原第二次流放地的两条主要河流,其诗篇中多次出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屈原《怀沙》),“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屈原《湘君》)。沅水湘江汹涌深沉的水奔流不息,恰似屈子绵延不绝的深重怨恨,互文借喻。首句高亢如天外奇石直落,次句如浑厚古钟震鸣,开阖呼应,境界阔大纵贯古今。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招致腐朽贵族集团的嫉恨。忠心报国却横遭当道奸臣谗陷,“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汉贾谊《吊屈原赋》)。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哀愤慨和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弥漫在天地间。首句中“流”字实是水、“怨”双关,意谓屈子深重的愁怨,任那沅、湘两江之水流淌了千年也洗刷不尽。这样屈原的悲剧似乎跨越了时空距离而永恒,表达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与赞颂。李瑛认为:“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洵为中肯之评。

仰望屈庙附近的枫树“层林尽染”如火,“(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屈原《招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千载而下三间庙周围的景色依然是江碧枫丹、风摇叶落的画卷。作者追昔抚今,化用屈原诗中的名句,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自然流出。落日余晖下,秋风拂过枫林落叶纷纷发出萧萧低吟,似也在诉说屈子千年的冤屈与不平。红叶飘坠如在眼前,簌簌作响似垂耳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更觉幽怨绵延,无限伤感化入秋日寥廓苍穹。“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余韵难歇,深远的情思融会在特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身临其境而韵味绵绵。后两句由虚转实,以一幅秋景紧承前句之“怨”,含蓄点染,空际传神,深化了对屈原的不尽悼念之情,意超言外。“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唐杜甫《梦李白》),暗用《招魂》语含蓄自然。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称:“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认为:“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明钟惺《唐诗归》)施补华评:“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包容性的艺术。本诗未述屈子生平业绩、庙宇砖瓦梁椽,而以屈原诗篇语词绘眼前景,字面上不及屈原而意义紧联着屈原。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意绪,一腔幽思含蕴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唱三叹,情不能已。这首小诗语短情长、语浅情深、语近情遥,虽只寥寥二十字,却兼备明朗与含蓄之长,成为咏屈原的诗文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他的不幸遭遇令司马迁无限景仰与同情,诗人戴叔伦也情承一脉:“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唐戴叔伦《湘中怀古》)。

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四十章),“无”中生“有”,“无”是“有”中的“无”,非绝对意义上的“无”。同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其实也是“实”、是“有”,也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清人戴熙云:“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肆力在实处,而索趣在虚处”。“留白”技法从形式上的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的空白,水墨之间的空白就开始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指出“诗之妙处在无字句处”,李白在《玉阶怨》中对女子在室内的两个细微动作的描写,足以引导读者感受人物内心千回百转的不尽幽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无比憎恶、对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汹涌澎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诗歌重在抒写人的主体心灵,由于自身体裁的特点,加之中国重含蓄蕴藉的审美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推崇有所保留的写意、造境,借助于意象、依靠必要的“留白”,以极具暗示性和模糊性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或者更为广博深刻的蕴涵。“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清袁枚《随园诗话》),梅圣俞说:“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郑燮《原诗》)大师们都一致肯定了“留白”艺术的重要审美价值与普遍存在性。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艰,若不堪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境界,“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的艺术方法,留给读者一定的咀嚼、品味的“空白”余地,引导读者在曲径通幽、迷离恍惚中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求索之乐趣,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历来重视虚与实的结合,注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宋代包恢说:“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面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犹之花焉,心其华彩光焰,含蕴蕴藉,隐然潜寓嗜反少,何也?知花斯知诗矣。”(宋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空白”可以使文章虚实相生、富有张力,利于打开读者的情感闸门,推动、诱导他们进行开创性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实现“第二次创造”。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过:“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法国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读者的“猜想”解读,将大大丰富甚至超越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本原意义,一切已经被表现在作品中的东西将被发掘出来,作家、艺术家有意留下的空白、间隙、象外之意、盲外之情,活跃在读者的心际,从而可能远远超越作品表现的限度。读者在“空白”中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丰富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窦娥冤》语),是意境的艺术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凝聚着艺术家匠心的“留白”艺术,正是解读作品深层含义的密码。正是借助“留白”艺术,那些注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经典作品,才越发绽放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二):形势门[M],仿宋建康府学刊本,光绪十三年,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 吴晓红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何为“中国画”?或许从技法以及表现上有明确的定位分析, 这样的话题一直伴随着我们大学四年。中国画也叫国画, 就是用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绘图工具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画在古代一般被称之为:丹青。主要是指在材料上选用绢、宣纸、帛、毛笔、国画颜料等, 然后用毛笔蘸水、墨、颜料等作画;国画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技法上又可以分为具象与写意。古人喜欢在他们的画作上体现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和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可作为社会现态的表达途径, 也可抒发情怀或壮丽山河之魄。

上至盘古开天到当今社会国画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地位, 在亚洲甚至是世界美术领域当中独树一帜, 拥有它自己的一个体系。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枝,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画的欣赏层次

中国画欣赏有着悬殊的层次性, 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表层, 也就是理性的角度。主要是指:对画面形式技法的构成。它里面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其中包含:笔法, 墨法, 色法, 章法等各种技巧。第二层是指:感性——指作品本身在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中的表现。也就是说, 把作品放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年代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主张来界定的, 一件艺术作品, 当它鉴于当时经济、文化、政治风貌定位, 艺术家在受到社会动荡或者文理教条的束缚之下也会产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中国画在欣赏过程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在欣赏一幅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理性角度鉴赏中国画

“理性”一词, 它是指人们在正常的思维与状态下凭借固有理论所作出的预期结果, 它的成立必须基于现有的理论, 再通过合理的逻辑思维以及推导得出肯定的结果。与此同理, 国画的理性思考也会基于一些程式化的技巧与形式。在画面展示构图, 用色, 内容现状等一系列所接收到的讯息作以分析推理, 但终归理性思考会被固有程序以及传统品鉴道路所限制。例如:宫廷系列画师的一系列作品。按照理性推断, 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与政治思想与民俗风貌还原, 画家在当时的一种社会地位和主要用途中, 形成了一种“专职性”, 他们只为宫廷或者指令呈现, 在创作思路以及表达手法上受到了一系列的制约, 通过固有的笔法, 技巧来还原并且展示进行画作的制作, 就理性而言赏析, 观者会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推敲梳理来揣测作品。

在绘画形式上, 具有典型程式化的一种绘画方法要数“界画”了。在东晋顾恺之的《画论》中, 第一次有力“台榭”的说法, 隋唐时期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到了宋代时期,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提到了“界画”一词。这也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这个名词。它是中国画的一歌单独的门类, 在技法上, “界”指“界尺”, 是指在绘制建筑时专供毛笔画直线的一种工具。它与其他画种相比,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线条要求精准, 细致的描绘所画对象, 丝毫不得有何差池。界画的绘画对象多为中国建筑及桥梁、车船。由于描绘对象的固定性, 绘画工具的独特性。这些程式化的特点, 将中国的房屋、车船、桥梁等交通工具描绘出来。幸好有力这样一批爱好画建筑画界画的画家, 将我们中国传统的建筑绘制下来, 让我们看到了现如今这样一批优秀的建筑风格作品。因为中国建筑多为木质结构, 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 战乱纷争。他们用画笔将我们的建筑记录下来。当人们通过作品直观、理性的进行赏析, 其自然以及社会的现状问题、展示具体有据的社会风貌, 运用丰富的色调、技法将现实存在的实物进行一一展现, 那么在欣赏之时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 画师在进行此项艺术的先由很重要, 其中更加单一。

2、感性的认知体会中国画

“感性”是指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进行理解和思考和把握作品的意味与目的。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当固有的条件满足不了艺术家的现实强烈情感表达意图的时候, 会进行很多革新方式的表达思路。“诗言志, 歌咏言”《尚书》中, 从最早的一本关于感性审美的书籍之一。在《毛诗序》也有“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与中而形于言”。我们纵观中国的传统艺术, 哪一个作者不是“缘情言志”呢?

最早以儒家道家以及中国博大精深的禅宗思想为主, 以此造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审美追求。艺术家们不再以将事物景物的外在形式当作他们的传统学习抒情手段, 而只是把这些造型作为他们抒情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抒发他们之间内心的情感与志趣。世间万物, 宇宙苍穹然于挥墨之间。

三、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1、理性与感性技法上的对比表达手法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感性以处理我们日常的感情与人际关系为出发点。感性通俗的说就是指个人原始的野性为出发点没有理由, 以一种感觉而获取他们自身的快乐, 任由天性的感知及抒发。而理性的存在就是为了抑制住我们的感性快乐。纯粹的说感性就是跟着感觉走, 而理性是经过长时间的科学理智思维而得出的结论, 它较感性更具说服性。

从国画的技法为出发这个点来看, 感性的绘画手段是更加注重画家本身的抒情性及情感表达性。而理性的绘画更加注重一些程式化的理论技法。在古代艺术实践中, 各具山水树木的形象姿态不同, 例如皴法就有很多种: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十六种皴法。所以, 理性的表达较感性的表达手法更为成熟。

2、建立正确的鉴赏角度来感知艺术

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需要一定量的积累, 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像我们从小的时候学习绘画之初, 在画画时是不会讲求将一幅画画的有多具体, 多写实。而是画出我们心中所想的就好。这可以称为我们所说的:感性, 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时, 我们会追求物体对象的具体性。这种积累包括了绘画的用笔, 用色, 构图及章法。当一定的知识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有些绘画家可能又会追求另外一种境界, 从写实到抽象, 即从理性到感性。如:吴冠中。吴冠中早期是以学习油画为主, 之后留学巴黎, 八十年代, 正是吴冠中的绘画风格由水彩转向水墨画的时期, 这一具象到抽象的探索重要时期, 奠定了吴冠中黑瓦白墙为主调的一批江南水乡画作而统治了他的整个画面。其中以中国绘画的黑白灰为主色调, 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一切景语皆物语”的鲁迅水乡。

无论是从理性出发, 还是以感性为基础。我们在心上一幅作品的时候都应应该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将感性与理性像结合, 不要单一性的去辨别它的好坏优劣。“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艺术伴随着我们终身。学习又是一个因人而异, 长期的过程。那么如何正确建立一个鉴赏角度来感知艺术呢?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循序渐进”、“勤于思考”、“知行统一”。

何谓“循序渐进”?无论学习什么, 都需要我们长期积累, 切勿着急, 欲速则不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不要着急一下子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二是“勤于思考”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及经验之后, 需要对我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及加工。“知行统一”故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达到一致。将以上三个重点结合起来, 我们在鉴赏分析一幅画作的时候, 会更加的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静悟传统, 敢于创新

上面我们有提到, 在我们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 我们不仅需要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加以分析, 还会根据当时的时代框架, 文化传统来欣赏它的美。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知识结晶。传统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启示, 可以继承也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的基础。唯一不能一概而论, 一概否定, 因为那是前人经过长期的经验与实践积累的足迹。以此, 我体会到“传统就是前人的创造产物”。今天的创造是为了成为未来的传统。我们如今所学的传统, 就是前人的创造。但是如今我们所学的传统并不是为了临摹而临摹, 而是为了“创造”这个最终目的。

所以, 在我们鉴赏完一幅好的作品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 敢于创新, 积极的创造新的艺术性。“创新”是保证事物继续发展, 不被时代所淘汰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画种, 任何一种门类都不例外。也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 中国古代画种经过各种岁月的冲刷还留存至今。在现代西方绘画和当代绘画的强烈冲击下, 还占据具一席之地。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欣赏一幅作品需要我们观者全面的分析作品的理性与感性方面的层次。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们需要不断的为之间充电。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认识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可贵。让自己的头脑时刻提炼美好的, 纯洁的, 高度的养分, 将自己的心路伴随着国画并肩而行。用恬静的心感受艺术, 恒定自身, 像山一样的沉默, 像草一样的谦卑, 最后像鹰一样的自由。

摘要:“中国画”作为文明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珍宝, 在中国美术史及世界艺术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强大的艺术语言向世人诉说它悠扬的岁月, 和那些豪情万丈, 小桥流水的青山茅屋, 正因为独特而又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 所以我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我们的观察方法以及赏析定位就尤为重要。应该在欣赏过程中, 将它的层次更加的深入的分析, 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维相结合, 杜绝浮表的去推敲。这样, 我们在欣赏任何一幅作品的时候就会更加深入和全面。而且去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绘画国画的专情, 欣赏之中怀揣敬畏之心聆听国画魅力, 自我创新, 用实际行动做一个中国人, 画好中国画。

上一篇:电影音乐欣赏论文下一篇:综合音乐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