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2023-03-03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进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己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执 教 人:朱金花

指教内容:2 《蚕姑娘》

执教时间:2014年3月3日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诵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解题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

3、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读互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合作交流:蚕的生长阶段经历了几个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卵——蚕——茧——蛾

3、小组合作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词语

2、指名说说:蚕的一生一共要经历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蚕的第一阶段——蚕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蚕卵是在什么情况下孵化出蚕姑娘的?

2、暖洋洋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出相类似的词语吗?

3、师小结,学生齐读。

(二)学习蚕的第二阶段——蚕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 (1)“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指什么?

(2)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后,她做了什么?用笔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字词。 (3)蚕姑娘在睡之前长什么样子?睡醒之后又长什么样子? (4)、指名说,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

2、蚕姑娘经过了这次蚕眠后,还睡了几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的? 比较认识句子,理解“又”的含义

3、过渡:是的,蚕姑娘还进行了三次蚕眠,在这三次中她又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4、学生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5、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四次的蚕眠过程,蚕才能不断生长,并最终向着蚕茧的阶段演变。男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三)学习蚕的第三阶段——蚕茧

1、交流:这里“新的房”指什么?“蚕山”又指什么?

2、看图,指名说说:蚕茧漂亮吗?

3、师小结:如此好看的蚕茧,是蚕姑娘不断吐丝的结果。那么在朗读时我们

要怎么读呢?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

(四)学习蚕的第四阶段——蛾姑娘

师过渡:漂亮的蚕茧结成了,那么可爱的蚕姑娘去哪了呢?

1、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师补充认识:此时的蚕姑娘称为蚕蛹。

2、“茧子开了天窗”是什么意思?想一想是谁做的呢?

3、从小小的蚕姑娘,变成蛾姑娘,你感到惊奇吗?指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三、总结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2、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你记住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将蚕姑娘的生长变化过程说给家长听。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生长阶段:卵——蚕——茧——蛾

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

样子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

第三课时(略)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说说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二、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2、比较句子变化

三、指导课文背诵

1、出示背诵提纲

2、学生自由练背

3、指名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篇:培智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

XXX

看图读拼音识字3——山 石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看图读拼音识字3——山石”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看懂图意,会读、会写这2个生字,能区分实物,会口头组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联系生活,让学生逐步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山、石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形态。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什么是山,什么是石。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山、石”2个生字。 教学准备:卡片、教科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

一、 教学常规管理

做好课前准备,整顿纪律,对到场的教师表示欢迎。

二、 复习

1、在黑板上书写出前面学习过的生字,请两位学生起来认读。 人、头、口、手、坐、立、走、大、小、上、下、土、火、木、米

2、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口头表扬“

1、

2、3,你真棒!”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提示与鼓励。

3、再集体跟教师认读生字。

三、新授

1、再次整顿纪律,分发课本,并把书本翻到第11页。

2、板书课题:看图读拼音识字3——山 石

3、指导看图教学。

(1) 指导学生看课本,并提出以下问题:

A、 书上有几幅图?同学们数一下。

(2幅) B、 图上画的是什么?

(分别是大山、巨石)

(2)让学生观察窗外,远处有大山,并对照课本,大山有山峰起伏,形如“山”字,借图认字,可帮助学生记忆。 (3)出示生字卡片,并板书。

shān

A、 拼音学习。 Sh—— an——shan

读准字音,注意区分平舌s与翘舌sh。先点名读,再集体读。

B、字形分析。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让学生认真观察。

2 新笔画“ ”,叫做“竖折”,“山”字的笔顺是先中间再两边,这个笔顺规则,在第一册也学过,例字是“小”。

“山”字的笔顺:

(共3画)

(4)通过口头组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

大山、小山、山上、山下、上山、下山,火山、土山 (5)生字练习。

让学生都到黑板上上来,练习书写,并及时予以纠正。 (6)巩固练习

让学生跟老师集体着认读生字词,加强记忆。

四、小结

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

把生字“山”写两行。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7(公开课)教案

一、图片导诗,创设情境

1、播放图片,展现小诗幽静、美妙的意境。

2、诗人还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一首小诗,师范读。

3、你也借助拼音放声读一读!

4、要想把诗读得更好,首先要和这些汉字交上朋友。

二、联系生活,认读生字

1、屏显:亭 停 闻 鸣 耳 深 但 侧(带拼音)

这些生字,你曾经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指名交流

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都是有心人,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真了不起!

2、在课堂上,学习汉字有哪些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放声读读这些字,不会读的字看着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

3、你觉得哪个字难读?

交流重点:耳、深、侧

领读,齐读

4、把拼音帽子摘去还会读吗?同位互读;开火车读;

三、图字联系,探究规律,记忆字形

我们读准了字音,接着要怎样学习汉字?(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一)仔细观察课文纸左边的图画和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探究规律,记忆字形:

1、(欣赏亭子的图片)说说亭子的样子。

亭子上面有顶,有屋檐,下面有柱子

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亭子的样子造出了“亭”字!

演示:亭的字形演变,感悟汉字的源远流长。

一起伸手跟老师写写“亭”

(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

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一起读准它的音。

古人造出来的汉字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看到 “亭”,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像“亭”这样,字形就像事物的样子,这样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知道那些象形字?

2、(演示课件) 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

(人来到了亭子边)人到亭子边干吗?(看到亭子想进去坐坐,休息休息)

说的真好,人看到亭子就停下来(出示“停”)看看这亭子造得真漂亮。 出示“停”字。

(1) 指名读,注意纠正后鼻音。

“停”和“亭”读音相同,但是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

(2)、再次指名读“亭”和“停”,并分别组词。

(3)、象“停”这样看字就能知道意思了。古代人真是聪明啊!

(4)除了“停下来、停住”,停还可以用在哪儿啊?

3、出示投影片:人在门中听

(1)、那么这幅图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个人在听)

他在哪里听?(在门里听)

你觉得他在听什么?(在听鸟叫声,在听人说话,在听歌声……在听声音)

他是怎么听的?

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尽量照顾全面,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出示生字卡片“闻” (范写)这是古时候的门,小朋友把耳朵贴在门边,门的样子变成门这个字,耳朵的样子变成了──耳。门耳合起来就是──闻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在门里听声音)

两部分组合在一起,就表示一种新的意思,这是中国汉字的一大奥妙!

指名拼读生字卡片。“闻”是前鼻音,注意纠正。

齐读生字卡片,抽读。

(3)指名用“闻”组词 4、出示投影片:鸟鸣图

(1)、这是什么?(鸟)一只什么样的鸟?(漂亮的、美丽的、可爱的……)它会怎样叫?

(2)、出示生字卡片“鸟”和“鸣”。

把这两个字和图对应起来,我请同学来连线。

指名学生连线。

(3)、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连?(“鸟”字和鸟站在树枝上的样子很像)

(“鸣”字就是小鸟张开嘴巴在唱歌)

“鸣”字也是表示叫的意思,出示“鸣”。

古人造出来的汉字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看到 “亭”,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像“亭”这样,字形就像事物的样子,这样的字就是——象形字,你还知道那些象形字?像“闻、鸣”这样的汉字,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三)小结方法:小朋友看图识字,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真会学习!

四、诵读小诗,巩固生字

1、小诗去掉拼音,练习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读小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都听到鸟叫了,怎么还安静呢?

理解: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

3、这里到处绿树成荫,鸟鸣清脆悦耳,多么幽静、美丽的地方!

多种形式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树林的幽静和鸟鸣的动听。

五、指导书写,描仿入体

1、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指生交流

亭:上下结构,口稍扁,秃宝盖宽一些,压在横中线上,竖钩写在竖中线上。

闻:半包围结构,门字框竖要直,耳字长横与门字框之间要留缝隙。

3、老师范写

4、回忆写字要点,学生描写

5、教师巡视,辅导点评

六、布置作业:

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这节课学习的五个生字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再去找一找,记下来,下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识 字7

亭 闻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教案第4课

4*索溪峪的“野” 第一课时

2013年9月13日 周二 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独特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我们最佳的出游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到湖南的张家界,领略一下索溪峪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释题:索溪峪是地名,从“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山谷。而“野”又是什么意思呢?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我们带着三个问题来自由地浏览“索溪峪”?

二、自由读课文,围绕一个“野”字思考、讨论:“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三个问题。

提示:

1、“野”的理解:“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

2、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作者由远及近,由山水到物到人地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逐段朗读,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第一自然段:概括写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野” ①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作者游览索溪峪,总的感受是一个字──“野”。其实作者体会到的是索溪峪“野性的美”,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天然的美。扣住这个“野”字,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索溪峪的美景和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统领全文,文章的第

二、

三、

四、五自然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第二自然段:山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②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那里有“斜山”,那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么随意。“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还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他们似在凝望,似在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

第三自然段:水野——充满孩子的灵性

③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十分调皮、可爱。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动物野——猴子亲热、调皮、野性十足

启发:儿子如此“放肆”,作者写它们,是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厌恶之情呢?为什么?

第五自然段:人野

默读课文思考:游人野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他们也会变得如此得野? ④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索溪峪的山

是野的,水是野的,所以“这山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作者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的画面。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索溪峪的“野”的同时,体会作者流露其间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加以说明。

思想感情: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写作方法: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四、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一般欣赏。

五、设计:

4*峪的“野”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天然的美 野性的美

畅游其间 无比愉快

第二课时

2011年9月13日 周二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巩固课文内容。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

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介绍野生动物的多媒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读文,并作出评价。

2、提问: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

二、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三、利用多媒体配上野生动物的画面介绍猴子等野生动物,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及其优美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四、提问:面对这些充满野性、活泼可爱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给予指导。

五、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

八、十

九、二十条等条款,引导学生理解。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第十九条 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六、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

七、小结下课。

回顾拓展一

2011年9月14日 周三 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难点:

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准备:

写有诗句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小黑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四、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诗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下一篇:历年世界杯开幕式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