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深处漫溯——以《氓》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着力点

2022-09-10

《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 , 它以一个女子之之口,述说了一个古老的、至今仍不断上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的故事。对于本诗的主旨,历代诗评家无外乎持以下观点:

《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诲。丧其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齐说》:“弃妇自悔悔恨之辞。”《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恨之意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女始终为情误,固非私奔失失节者比,特其一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至不终,徒为世笑。士之无无识而失身以事人者何以异? 是故可以为戒也。”

在这样的“风向标”指引下,笔者发现,很多同行在教学时时仿佛都无法跳脱爱情诗的桎梏,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诗上成了了思想品德课。思想教育不是不对,但是,过多地在“思想性”上下下工夫,不重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把诗歌教学等同于思想说说教,那么这无意于本末倒置,不仅背离了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歌教学的初衷,更是文本解读的着力点发生了偏差。

《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 , 全诗共计240字 , 短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元好问有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金针度与人。”笔者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枚“金针”,以此作为文文本解读的着力点,向文本深处漫溯,才能真正养成纯正的品读读诗歌的趣味。

1贴近语言理脉络

《氓》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 ,从情节的角度来说 , 六个段落落自然可分为婚前———婚后———婚变三个阶段。

可是如果是这样概括———卫国之女,初恋可谓晏矣,婚后后可谓悼矣, 诀别可谓烈矣———效果显然是好得多。这里的晏、悼、烈三字基本上都来自于诗歌,这样的归纳,在掌握诗歌重要要词语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初步厘清诗歌的故事情节和卫女在这这三个阶段的基本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开始就明确了这样样一个意识———诗歌的阅读应紧贴语言,不能望“诗”生义,在读读进去的同时,更要讲究读出来。

2贴近语言听心声

240字的诗歌 ,字字饱满又意蕴丰富 ,将卫女由恋爱到结婚婚最后婚变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巧妙得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在介绍了两人的初识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句中的“蚩蚩”二字,是卫女对氓的第一印象,这这一印象非关氓的外貌———诗歌只字未提,可见相貌在卫女眼里里就是浮云;这一印象亦非关财富———“丝”在当时可是一种贵重重物品,足见氓至少符合了现在择偶观里至关重要的“富”这一标标准。但是卫女看到的是氓的忠厚,简单的一个词,就可初步窥见见卫女对自己的婚姻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重德轻财,这为下文文卫女情感的变化特别是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一个伏笔。

接下来,诗歌中的一系列动词“送、将、乘、望、泣涕、笑、言”可以说是将普天之下任何一个陷于恋爱中的女子的喜、忧、嗔笑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清朝方玉润评论道:“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卫女在恋爱时期一系列的动作, 使我们读者仿似看到了一个痴情、单纯的女子形象,一种幸福、甜蜜的味道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一个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故事,自由恋爱让两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对方,建立感情,然后水到渠成地迈进婚姻的殿堂。在对自己婚姻的叙述中,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内容叙述外,有两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第五节中连用了五个语气虚词“矣”。这五个“矣”字饱含了卫女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的问心无愧和控诉, 对丈夫的脾气变得暴躁的无奈和痛心, 对娘家人不理解自己的委屈和不解,对这段婚姻无可避免地走向结束的痛苦和悲伤……可以说一个“矣”字尽得“风流”,它道尽了卫女婚后所有的痛楚。

二是反复出现的“桑叶”这一意象。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在古代,农桑并重,植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如此,很多的诗词里都有蚕桑的影子,而在很多爱情诗里,蚕桑往往是与美女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的笔下,劳动着的,养蚕采桑的女子是美丽动人的,充满活力的,比如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有时候,蚕桑则成为了爱情的见证,它见证了男女相爱、相思、悲欢、离合之情,很多与蚕桑有关的爱情诗句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朴素而纯洁,比如《诗经·小雅·隰桑》一诗描写的是一位姑娘心里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小伙子, 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爱情,只得将“爱”的种子深藏于心底。然而已萌发的爱芽是无法压抑的,她几乎无时不想,无处不思。因此当她见到摇曳多姿的“隰桑”(洼地桑树),就想到与情人会面后,自己是如何幸福地倾听着小伙子如胶似漆的情话,对爱情的渴望、相爱的甜蜜都表现在采桑、隰桑之中。

了解了有关“桑叶”这一意象的背景知识,就能够相当通畅地理解本诗中“桑叶”的深刻意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女子青春年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女子年长色衰;一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两人甜蜜的过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两人触礁的婚姻。

《诗经》诞生于物质文明极度不发达的时代 ,它的作者大都是淳朴的劳动人民,是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流露的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情, 一字一句都充满朴素的生活气息,所以呈现出淳朴自然的风格,没有矫情的虚饰和语言的刻意雕琢,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非常“接地气”。正是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使《诗经》能够历经千年而弥新。因此,对于这种“民歌”的学习,笔者认为,语言是通曲探幽的最好一枚“金针”,更是阅读诗歌最好的着力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明悟古典诗歌之魅。

摘要:《氓》是江苏省高考背诵篇目之一,但之前的很多教学仿佛都无法跳脱其爱情诗的桎梏,本文试图打破这一桎梏,试以语言为文本解读的着力点,以厘清诗歌的叙事、情感脉络,还原《诗经》朴素自然之美,在对语言品鉴的逐步推展之下,引领学生感悟《诗经》语言之美的唯一性。

关键词:《氓》,文本解读,着力点,语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尿液镜检法在尿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分析下一篇:应用型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