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德育工作经验

2023-03-25

第一篇:润物无声德育工作经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德育工作案例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材的地方。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对后进生的转化。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案例背景:我校处于梅河口市东部的中心,是六校合一情况复杂的一所初中,学生家庭条件差距较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学生家长在家务农,有的忙于做生意,有的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不太关注,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 我校有一位名叫王××的男同学。父母离异,只能靠祖父母养活,供其上学,家庭特别困难,虽然学校给予一定的减免,但是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生活极为拮据。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王××同学的穿着在同学中很显眼,衣服破旧,打着补丁。学校要求定制校服,购买复习资料,组织集体活动,他都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作为一个心存自卑心理的学生,他在语言、行为习惯上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异,很难和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沟通。他的祖父母文化素质低,每天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其学习生活,脾气暴躁的祖父经常将生活上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动辄斥责打骂。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同学心理和行为出现了危机。通过观察,我发现他性格内向,对自己的家庭和成绩感到自卑,不敢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在教室里总是低着头,和老师说话时感到害怕,全身颤抖。学习成绩较差。每天上学放学,在班级内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他似乎与这个班级,与这个学校格格不入。游离与老师学生之外。

除此之外,他的一些细节表现让我更客观地认识他,虽然他不善言辞,但是却很有思想,在每周的日记中,他经常能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我发现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其次,他经常默默无闻的在班级中做好事,主动修理桌椅和卫生工具,心地善良,淳朴诚实。

我在日记中发现他对家庭生活很不满,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和小伙伴玩,也不与家长沟通,因为他的祖父经常打骂他。他开始自我封闭,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在日记里写到:“人为什么要活着?我觉得人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想如果死了可能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吧,因为那样就可以摆脱一些烦恼。每次我到五楼上微机课,当我看着楼下的广场时,我总是有想跳下去的冲动,我很想有从空中飞下去的感受。”

看到这些,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同学的心理问题严重到想要通过死亡来解脱的地步。作为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听到班主任反映的情况,我有义务帮助他摆脱心理阴影,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重新拥有健康的心态。

案例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王××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如何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我们打算将王××的个案当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进行研究。

第二篇:润物无声的语文德育教育

笔者认为在陶冶学生情操,升华情感,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等方面,语文学科在众学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但如何进行语文学科德育的教育呢?我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的渗透,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借助文本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影响人、塑造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较理想的选择。

因为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典型的事例、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

如在教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对海伦无比崇敬的情感,为整堂课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下面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于海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莎利文老师爱的奉献的感悟便水到渠成地深入了他们的内心。还有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人文伦理道德观。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生飘泊潦倒,但始终关心祖国命运、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人士朱自清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学生自会在心中有敬仰、追慕之情,老师诚挚的歌颂与赞美也会在学生心中定下航标,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笔者曾在教《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了解一群被猎人追赶的斑羚被逼上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然后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是否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海燕》时,可从高尔基的苦难经历、革命斗争精神和他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开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了高尔基那种逆境中成长的坚强意志。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先写一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报道及一篇纪念刘和珍的悼词,然后挑选两名同学上台朗读,营造浓浓的悲愤氛围,深入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学《雷雨》一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剖析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领悟作品的思想倾向……

语文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如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那“山水之间”的醉翁亭;那“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赤壁遗迹;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美景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无声润物,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实际,指导学生写周记、办展览,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演讲比赛,还有课前三分钟小故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等等。总之,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条件,制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记得给学生们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美国老师在课堂中用到了音乐的乐器,可惜学生把鼓给敲破了。那位老师走过去,问道,“怎么坏的?”她说:“我这样,这样,就坏了。”“好,你再给大家表演一下,是怎么坏的?”老师说。那个同学又把同样的动作做了一遍。老师接过破鼓,边敲边说:“这样敲就会坏的。好了,现在这鼓已经坏了,每个同学跟它说永别了,它再也不会陪你们玩,给你们带来乐趣了。”最后老师把他收进了袋子。美国人的教育中没有“赔偿”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习,如何鼓励他们学习。当东西真的损坏了的时候,他们用“永别”的形式唤起孩子的良知和同情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乐趣与爱惜同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道德教育么?

还有一次,根据电视中的一件事,把它讲给了学生,就是一个公司招聘员工须回去给父母洗脚一事,把孝顺与人品讲了一番。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家长来校,说起了孩子的变化,便提到孩子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了,并说起了语文课上的几个小故事,孩子回家是如何讲述的,可以说学生接受了老师的引导,并将其付诸行动,产生了这样的良好效果。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每时每刻都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语文老师更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时时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影响工作,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德育教育事迹材料】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杨淑伟老师,20年来,坚守平凡岗位,默默耕耘,勇挑重任,甘为人梯,以“微笑面对每个人,认真面对每件事,爱心面对每位学生”为准则,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表率,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成为了农村优秀教师的一面旗帜。

一、认真工作,三尺讲台育桃李

1998年7月,杨老师第一次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我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杨老师长期扎根农村小学,面对地势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环境, 二十年来,她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无论天气多恶劣,无论自己的身体有多的不适,她都坚持上班,她没有因为天气或疾病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上,她坚持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每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力求使复习更贴近学生。在教学中,她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扎实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一切条件展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冲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并积极辅导后进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她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汇报。通过辛勤的耕耘,她换来了学生的尊敬。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取得了许多的可喜成绩——她所任的班级在学校的各班级评比中多次被评为 “先进班级”“优秀班级”。多年来,她每年的教学成绩均居年级前列。

二、热爱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加工作以来,她总是从细微小事入手,以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呵护学生,以真诚的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班级管理上,每天,她早早的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早读。课下,积极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交流,家校共育,教育好学生。此外,她还注重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建立班级规章制度,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每一项都有相应奖励和惩罚,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班干部竞选”,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她讲究工作艺术,用正确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她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并结合班级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给贫困生买书包和学习用品、新校服,领生病学生去医院。有一年,班上的一位留守儿童,爸妈都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一齐生活,一天,她不留意开水把脚烫伤了,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杨老师每天坚持到帮助她补课。由于她爷爷年事已高、身体较差,不能及时照顾好她,杨老师主动担当起照顾她的职责,在她脚伤还未痊愈之时,每次去厕所都把她背过去,然后再背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此外,杨老师还注重欣赏学生,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悦。杨老师就是这样坚守在一线教育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以自己最出色的行动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积极指导,百花齐放春满园

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她还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作为学校老教师,她把年轻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甘当铺路石。作为学校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积极地分享给新教师,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在工作中,她经常与单位里的年轻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和沟通,使她们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教育、科研上执着认真的杨老师,在荣誉面前她总是淡淡地说,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此外,她也经常向老教师们请教教学方法,学习她们高尚的师德师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她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还指导学生兴趣小组——绘画小组和书法小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年的艺术月比赛中,她负责书法绘画,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总是开学前就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查阅资料,吸取别人的优点,决定参赛的题材和内容。训练时牺牲掉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指导,几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每年的艺术月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恭维和嫉妒,没有权势和财富。杨老师有的是一腔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热血,有的是用青春做烛光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有的是用生命做阶梯承受学生向科学攀登的坚实脚步,她用挚爱托起一片教育的蔚蓝,在辛勤耕耘的育人岗位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如今,她正在民族基础教育的这条充满爱的路上继续谱写着平凡而动人的新篇章……这就是她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怨无悔的追求。

第四篇:德育渗透论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xiexiebang推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许嫣江苏昆山215300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薰陶。

教材是德育教育的依托,而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不防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人物的闪光点,使学生受到品德感染。

如课文《闪光的金子》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因此,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人物的闪光点,进行讨论。如:“许多年来,徐虎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千家万户,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自然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从中受到人物品德的熏陶和感染。

2、紧扣文中的情感主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如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献爱心”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意,让学生感悟事小情深,进而陶冶美好的心灵。并以“献爱心”为主题,课后发动学生真情放送,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3挖掘文中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如教学课文《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抓住“13年”、“三次”、“一次”等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公的精神。指导朗读时,紧扣“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这两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中感悟大禹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些词句中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真正的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

组织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我试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对儿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一边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一边播放《国歌》,全体师生肃然起立。此时此境,激发了学生对国旗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在表达、传递情感上具有直接唤起、保持、延续的作用,由音乐唤起的听觉形象虽然看不见,却能激发起学生原有视觉积淀,使学生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例如我在讲《一株紫丁香》一课时,为让学生体验老师工作的辛苦,在让学生谈自己平时亲见老师工作感受之后,适时地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随着那优美旋律的上升,一种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在学生心际弥散,并从他们的表情中显现出来,使之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

3、角色表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童话类型的课文,都是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因此,在教学类似的课文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来演饰课文中的小青蛙“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在表演中感受青蛙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4、加强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体味课文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富有情感的朗读,能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如教学课文《2008,北京》,我就以指导朗读为主线,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三、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空间,有意识的启发诱导。

在教学过程,我坚持从报刊、杂志、广播中积累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百余篇,结合语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启发诱导。如结合《关心下一代周报》让学生收集建国以来的历史成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伟大祖国的美好,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利用扫墓时瞻仰烈士陵园的契机,向学生介绍烈士的英勇事迹,进而使学生产生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道德信念;结合学校组织的慈善募捐

活动,向学生有机阐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对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参与德育渗透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启发诱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发现,逐步探索,教学中的这些小亮点就一定会在德育渗透中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五篇: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重点探索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艺术,需创设一种意境与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如何创设德育情境,可以利用当前的热门话题,如奥运话题。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可以利用集体活动,大中队活动、教育活动等。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明星如刘翔、姚明等。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童话故事等。如在一年级教学P76页的《统计》的活动中,我这样创设了导入情境:“大象过生日,好多小动物都给他庆祝生日,还带去了鲜花作为礼物。你们看小动物它们的感情真好啊!你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看清楚来了什么小动物吗?”我还适时的插入团结友爱的教育,“过生日”这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适时的德育教育也会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利用学科资源,让学生受到启发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统计学雷锋做好事件数,给菜地拔草的人数,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时间,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大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已内在显示为人处世的美德,科技兴业的应用,祖国河山的壮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受到多种思想教育。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民生活与日常建设离不开数学,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志趣。

另外,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上,还印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可加以利用。如通过小朋友打扫卫生等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通过小朋友踢足球的图,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教育。在新教材中,还非常重视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实践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受到“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统一”、“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发。

三、借‘题’发挥,让学生受到陶冶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还经常借题发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的一道分数趣题:春暖花开是旅游的好季节,有一天分数2/

3、2/

9、4/

4、2/

7、2/5他们一起去杭州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出示题目后,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此题没有具体要求,故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大大排也可以。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教育教学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四、借助榜样力量,让学生受到教育

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顽强意志、光辉业绩,无不对学生产生神奇的魅力。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上或课外,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成就,比如介绍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华罗庚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他怎样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陈景润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会给学生一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五、要赞美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美好的。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最高奖赏;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六、要示范导行,让学生受到熏陶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事劳资专员岗位职责下一篇:人事行政部工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