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

2023-03-28

第一篇: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

《十二怒汉》观后感

一开始,影片就给出了一个闷热午后的环境氛围,狭小的陪审团审议室里,电风扇也处在罢工状态,12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纪、拥有不同心态和成见的男人,大汗淋漓地开始对这起谋杀案做出判断。整部电影就只有这么一个单调的场景,但这一个半小时扣人心弦的剧情却足以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让十二个与当事人没什么利益冲突的人决定着被告人是否有罪,只要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就无法定罪,这充分体现了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民主特点。

但这样的陪审团制度看似民主,其实又存在着不合理。

十二个素不相识,又不懂法律的普通人,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就这么单凭着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就决定被告的命运,那么未免也太轻率了。

假设没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陪审人员出于自己对生命的尊重,说出自己的猜疑,提出五个“合理怀疑”,而是跟其他十一个人一样,想着早点去看球,回去参加舞会,持着对于贫民窟孩子的偏见,随便举手表决一下就结束无聊的讨论,反正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案件最后可能就会错杀无辜了。

偏见往往遮蔽了方向,“排除各种偏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这就是民主。”不过我想,所有提倡民主制度的国家都不能保证它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民主的,要想真正做到放下偏见,建立民主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经历,那些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有时会阻挠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力,我们的决定会受到很多情绪牵绊,所以民主远没有口头上说得那么容易。当然,民主也不是多数人的暴政,少数人的思考也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现在跟风太严重,人云亦云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相,如果尺度偏了亦或是错了,那么民主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篇:《十二怒汉》观后感

孙玉媚

《十二怒汉》这本书是上公共经济学是学习公平与正义的时候老师推荐我们看的一部电影。虽然后来又拍了几次,但是我还是觉得是1957年拍的黑白片的比较好,这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曾获柏林金熊奖。

这部电影的成本很低,因为它从头至尾几乎在一个场景里拍摄的,就只是在地方法院的228号房中,但是却能够做到节奏利落,结构紧凑,主题严肃,丝毫不因故事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反而将一个深入探讨陪审团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浓厚的戏剧性和吸引力。而我观看的时候也是从刚开始的无聊和苦闷到后来被情节的发展所吸引。整部影片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折射出人性的高贵、责任、正直,同时也无情地的鞭挞了人性的脆弱、阴暗和自私。它将出身自电视界的纽约派导演特有的写实和知性风格带入美国电影中,成绩卓越。它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即不是证明嫌疑人无罪,而是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定罪,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例子。该片先后两次被重拍:1997年,由Wiliam Friedkin执导,反响平平。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加入车臣背景重演了该经典。

电影是说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的案件,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陌生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一开始,这些陪审团在房子里吃口香糖,谈天气,说笑,谈生意„„因为认证物证俱在,有的人甚至断言:“凶手很明显,这样做是浪费金钱和时间,这样的人应该关进监狱!”。第一次的头投票时11:1,这11位认为有罪的人有的是想快点结束去看球赛,有的人是把对自己孩子的怨恨发泄到这个所谓的18岁杀人的孩子身上,有的甚至是说就是觉得他是有罪的,而这一票认为无罪的是那位“站在窗边的先生”。他不断说服其他人,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他推论出律师的因为这个案子不能赚很多也不能扬名而忽视,凶器是不是像店老板说的那样独一无二的特别,男孩家楼下的老人在说谎,在车上的所谓目击证人的女人在说谎,另外一个在床上睡觉的女人其实是近视眼看不清凶手„„在进行的几次的投票,其结果分别是: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这11个人渐渐抛开了成见,并找到了那所谓合理的怀疑,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那位受自己孩子影响的顽固的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其实我认为这里的12个人,每个人都是代表着一种性格。首先,那位一开始坚持无罪的先生代表的是坚持与思考;那位第二位认为无罪的老先生代表的是一种聆听;揉鼻子带眼镜的先生代表着是理性;赶着去看球赛的男人代表的时代率性和自私„„这里很多人都是从一开始的认为理所当然的有罪到后来的学会思考,虽然这其中发生了很多的争执,但是人们渐渐的希望找出真相,不能让这个男孩无辜的坐上电椅。这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完全的丧失思考。这也体现了这个陪审团制度的一定公平性与正义性。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的公平和正义就是抛弃个人偏见,客观去看事情和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只剩下那个固执的父亲,他一直在说这个在贫民窟

长大的18岁的孩子一定是很危险的杀人犯,孩子总是伤透父母的心„„人们纷纷离开座位,背对着这位父亲。到最后这位父亲把自己孩子的照片撕了,捂脸痛哭着说了句:“无罪!”。这就是公平与正义吧?抛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立场,抛弃了自己的利益,抛弃了偏见。

第三篇:《十二怒汉》结合马克思观后感

在电影的开头,一件独特稀有的凶器、不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两个自充为事件见证人的证人,嫌疑者的劣迹斑斑的历史及其犯罪的温床,让那11位陪审员和我们在影片开头都认定那男孩是那桩谋杀案的元凶,但是经过其中一个具有认知客观性的陪审员的驳论,终于在最后使每个陪审员认知到事情的客观性,同时陪审员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促使了事情的发展和处理。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认识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面对一个生长在贫民窟的孩子,面对一个从小便犯错种种的顽劣的孩子,当面对凶器与该孩子的所有物一样而他恰巧丢失时,当面对那个孩子勉强的不在场的理由时,12位陪审员中有11位陪审员便没有了探知事情真相的动力,他们懒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区发现凶杀案的事实和凶手,他们以事不关己的态度选择了那孩子是有罪的,因为这样他们便可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他们自己的私事。但当这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在发生时,仍有以为可称为“实践者”的陪审员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这位陪审员首先找到了一把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利刀,驳倒了那凶器必然是那孩子的而不可能是他人的言论,然后又通过自己住在电轨旁时电车通过的声音不可能让一个老人听见嘶吼声,同时又利用仅有二十多英尺的房屋模拟现场,就这样利用自己的实践使一个个陪审员们也都开始思考案件审查时的点点滴滴,就这样陪审员们通过他们的思索与在生活中的实践使得最后无法判断出那个孩子一定是有罪的。这样的结论是每个人用大脑思考、用双手模拟、用生活经验检测、用实践得到的。或许出于情感,谬误总能轻易地产生,但实践时对细节的仔细观察,在逻辑方面的仔细推敲,总能使人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客观地认识事情。

美国法律规定的陪审团制度,即从满21岁的成年美国公民中随机选出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在《十二怒汉》中最初有罪与无罪的比例从十一比一时,立场已经有了分歧,这体现了人们之间是有矛盾存在的,但是十一个人又希望早点回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因此人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存在矛盾时,人们只有去处理它。因此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人们开始沟通,通过不断的分析与解决,事情最终由了大家一致同意的结果。正是矛盾的存在,使得事情有了结果。当人正是有了矛盾的存在,也就有了矛盾作为动力的因素,使存在矛盾的事情得到了发展,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小的矛盾促进生活中的一件事得到处理与发展,而社会中的矛盾存在于我们的物质中,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必然革命。革命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制度,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客观认识事物的发展,客观认识事物的本性特征,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事物间存在的矛盾也必将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简爱人物性格分析

简·爱性格分析

简•爱的多重性格主要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及对现实及命运的坚强抗争,她渴望得到自由的生活、渴望追求真理的精神影响了诸多读者。但简·爱另有诸多美好的品质,如真诚,善良,心灵美好。

1.简•爱的真、善、美

从简•爱的童年生活我们可以看出, 简•·爱早就尝遍了社会的冷酷及人情的世故,承担了太多的不公平。 后期简•爱被送到了孤儿院,孤儿院教条严厉,院长是个伪君子,简•爱饱受饥寒与体罚。但海伦的存在,成为照亮简•爱生命的阳光,虽然海伦很快死去,但海伦至死也无怨言,更在简•爱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教会简•爱去爱这个世界,该怎样在成长的同时,不忘去爱。使其依然具有真诚、崇高的美德和善良的心。在简•爱后来得知罗彻斯特使它的主人时,依然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仆人而低声下气,也没有因为罗切斯特是主人而阿谀奉承, 她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回答着罗切斯特的每一个问题。简•爱这样的特别,使得罗彻斯特爱上了她,她向罗彻斯特表达爱意之时,坦率、没有丝毫的虚假、伪装或者矫揉造作。 她告诉罗切斯特,她对他的依恋与真挚的爱是不受任何利益与地位驱使的。

2.爱的独立、坚强、叛逆

这位貌不惊人的家庭教师学识丰富、见解深刻、善良真诚、举止文雅,特别是她那文弱外表之下的一股倔劲、一副傲骨和一身正气,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因此,她虽相貌平平却引人注目,身材矮小却充满力量和生机,出身低微却落落大方如大家闺秀,谈吐率直却不失文雅。对于简•爱的性格,罗切斯特有深邃的洞察和恰切的评价,他当面说她具有“明亮的眼睛,雄辩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隐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曲而不能断的性格.”罗切斯特爱的就是简•爱这种内在的美。

简•爱是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琴、绘画,尤其对素描有着极深的造诣。 罗切斯特正是因为欣赏其绘画的才能,才聘请她为老师。 简•爱不仅善良,还具有独立与坚强的性格。

(1)独立。 简•爱是位自主的女性,她不会因为当时年代的约束而放弃自己追求真爱的权力。 简•爱从小在磨难中成长,早已习惯了不依赖别人。 在罗伍德学校,她决定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赚钱谋生,开始全新的独立生活。

(2)坚强。 简•爱是一个有胆识的女性,她敢于反抗命运,简•爱在离开罗切斯特,寻找新生活的时候,简•爱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历尽磨难,可是依旧没有感到一丝疲倦,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忱。

(3)叛逆。 简•爱的叛逆也从当圣约翰向她求婚时表现出来。 当她得知圣约翰的求婚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同他一起去印度工作的同伴和助手时,她生气地回答:“我瞧不起你对爱情的看法,我瞧不起你献出的这份虚假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献出这样的感情我也瞧不起你。 ”在这样一个男性受尊重的社会里,简•爱敢于对牧师这样说,需要勇气。 她从小生活在冰冷无爱的环境,在劳握德学校也曾受过屈辱的待遇,可她在与教师、同学的共同生活中,体验到人间的温情,好朋友海伦美丽聪明,却笃信来世天堂说,心安理得地忍受屈辱,平静地等待死亡来临而简•爱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如果谁欺负自己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就非反抗不可,八年来一直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于是她决心只身闯人社会,丰富阅历,寻找生活的真谛„„

3.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

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简•爱表现出了纯真、朴实及勇气。 虽然自身地位低下,但她却没有放弃追求爱情和幸福。 在简•爱的认知里,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她并不爱罗切斯特的财富,对于他的爱情,更多的是因为罗切斯特将她当做平等的朋友,愿意与她坦诚相见。 对于罗切斯特来说,简•爱的出现,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他精神振奋,他见多了虚伪冷酷,从简•爱的身上看到了纯真与坦诚,由此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简•爱独立、反叛和追求平等的性格,这一性格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寻求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第二,反叛精神;第三,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第四,寻求独立的个性。

1. 寻求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

简•爱认为:通过女性自身的积极努力和聪明智慧,是可以获得独立的。简•爱生活在等级森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万能”是这一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其社会地位低下,但她从不缺乏自信也不会受到传统的束缚,她始终努力地寻求独立的社会地位,抵制社会的不公,维护社会的正义。

2.反叛精神

简•爱·爱虽是个孤儿,从小寄住在舅母家,受尽了欺凌和白眼,然而其遭遇并没有使她失去对生活的自信,相反还筑就了其反叛的精神。她始终用自己的行动来及时地保护自己。面对仆人贝茜告发其与堂兄弟打架,她反驳道:“主人!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仆人吗?”

她敢于向其雇主表达其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屈从于他,相反在特定的时候她还会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反对。例如,当罗切斯特想娶英格拉姆(Miss Ingram)而打算让简•爱仍然当他的家庭女教师时,简•爱极为愤怒地反驳他。

3.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

简•爱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首先表现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的想法: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

其次,当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和其表兄圣约翰生活在一起时,她向他表达了她极力想实现经济独立的愿望。她不愿虚度光阴,她想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说她如果不能做好,她会选择做裁缝、普通女工,甚至是仆人或护士。在圣约翰的帮助下,她最终在一个村庄找到了一个担任乡村教师的工作。尽管地位比较卑微,但她可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简•爱很乐意做这个工作,当然也因此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最后,简•爱在经济上的独立还表现在当其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时,她已经完全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不再完全靠对方来养活自己。

4.寻求独立的个性

简•爱不仅寻求经济方面的独立,也极力寻求独立的个性。在罗切斯特被简•爱深深吸引,简•爱也爱上罗切斯特之后,两者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显现。虽然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很感人也令人羡慕,但是简•爱在婚礼的当天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她得知罗切斯特那时已经有了一个妻子。尽管简•爱非常爱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多次要求她留下,但简•爱坚定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因为她认为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将会使她失去尊严,最后,她将走向堕落并因为爱而依赖罗切斯特,而并非真正由于爱才和罗切斯特在一起。

从简•爱身上体现出来的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敢于抗争,对于情感生活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追求。在简•爱的性格中,自尊和自爱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在简•爱成为所爱的人的未婚妻,虽兴奋异常,她仍然保持着自制力和清醒的头脑,她不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也捍卫自己的独立。“沦为奴婢和男子们的玩物的危险使她畏惧。”简•爱拒绝了未婚夫的阔绰的礼物,不断提醒他,她又穷又难看,她要继续执行家庭女教师的职责。她在朴素中保持自傲,视个人的尊严为神圣不可侵犯。

她最终成为一个自强、独立、正直的完美女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作者通过简爱反抗性格的描写也反映出作者本身自我意识里的反抗精神和艰难的成长过程::在19世纪的男权主义社会环境下,在家庭贫穷的生存环境下,其貌不扬且出身贫穷的作者只有顽强地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作斗争,只有不断和不幸的命运作斗争,才能获得尊严、平等和自由。

第五篇:林冲的人物性格分析

金圣叹曾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直是一百八样。”的确,施耐庵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时代。

水浒之中共有108将,但是之中我认为人物形象刻画最为细腻、内心世界描写最成功的则是林冲这个人物。

一、“义”——重义重情的好汉男儿的英雄本色

酒生儿李小二是个年轻人,以前曾经在东京的一家酒店里做事。李小二不该偷了店主人家里的东西,被店主人捉住了,要把他送官府治罪。林冲知道以后,尽管李小二和他不沾亲带故,但是林冲看到他是个青年人,还没有完全成人,偷东西也许有一些难言之隐,便主动替李小二向店主人求情,赔礼道歉,又自己掏钱偿付了店主人所丢失的物品,这样,使李小二避免了一场在小小年纪里就会留下严重创伤的官司。林冲又是一个做人须做彻,办事办到底的人,看到李小二没有盘缠,又打发给他一些钱,使他离开了东京,到外地去谋生。后来,李小二到了沧州,真的改过自新,和妻子开了一个茶酒店,做着正当的生意。林冲也许不会记得这件事,这反映了被林冲救助过的绝不止李小二一个人,也显示了林冲救人不图人回报的高尚品质。

林冲的“义”还表现在对梁山事业的“大义”上,当晁盖,吴用等人推他为梁山寨主,但是林冲执意不肯,后来在众英雄的推荐下,他才勉强答应坐了第四把交椅,这一义举,突出表现了林冲“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义”之气,这是对他的“义”的最为深刻的表现。

二、“忍”——委曲求全的封建官吏的奴性表现

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调戏,林冲打了他一拳,但是在知道他是太尉高逑的公子,却害怕得罪上司委曲求全。后来林冲被陷害入狱,妻子无人照料,他劝其另行改嫁,表面上是为了妻子着想,但是没有去努力改变现状,以致自己家破人亡。

林冲在发配往沧州的时候,押送他的两个差役一路上对他百般折磨。给他带厚重的枷锁、让他光脚走路、给他吃很少的食物,甚至用开水烫他的脚。这一切林冲都毫无反应,顺受了对自己的折磨。后来走到野猪林,两个差役要杀他时,林冲还是一点警惕都没有,要捆就捆吧,要是换成其他的好汉,在这种情形下是决不会听天由命的。他到沧州后因为没有及时送给牢头银子被牢头骂做贼配军,一番话说的林冲哪敢抬头。等他骂完了,林冲去取了银两,陪着笑脸说:“差拨小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上述的几件事充分表现出林冲的委曲求全的奴性。

三、“狠”——勇猛冷酷的盖世豪杰的凶狠手段

林冲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杀人手段狠毒,做事果断冷静,胆识过人,无不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狠”的大气,“狠”的透彻,要么不做,一做就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而林冲的“狠”与他在逼上梁山前的极度的“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比起李逵,武松等人的一味的“狠”来,更显得林冲的“狠”来的到位,更富有张力。

林冲的“狠”表现之一就是他的勇猛,林冲武艺高强,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时就声名远播。在水泊梁山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这里应考虑排位的其他因素。说道林冲武艺高强,比较典型的有这样两个场面,一是“棒打洪教头”,二是“生擒扈三娘”。

林冲的“狠”表现之二是他的杀人手段的狠毒。这种“狠”劲在他被逼入绝境时就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在“风雪山神庙”,就显示了他的这一特点。

林冲的“狠”表现之三就是他过人的胆识,做事作风果断冷静,总是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意义非凡。

总之,林冲独特的性格和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了《水浒传》的英雄人物的画廊。

上一篇:施工安全隐患自查报告下一篇: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