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论文

2022-05-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人文素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内容摘要:而今,我们处于一个经济思想都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忘记了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存在,这一现状使教育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而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常常以陶冶、享受的角色出现,其教育角色往往被忽略。那么文学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释。

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论文

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既然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 就必然有优劣良莠之分。今天说的人文,是指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优秀的文化是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强的共性制约”、“过弱的人文陶冶”的弊端,致使“知书”不识“礼”、“高学历,低文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高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无疑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课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修养,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往往起到更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新话题,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人文素质,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其核心之一应该是语文素质。

首先,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我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教授等主编的教材,本书共安排精读课文诗、词、散文、小说等97篇,泛读课文575篇,容量很大。我们在处理这套教材时,以古典诗词的教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这样问我:“学古典诗词有什么用?” 叶嘉莹教授为我们给出了答案,用她的话来说,古典诗词具有巨大的感发力量,自然界、人事界的万事万物感发着作者,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感发读者。这种传递实质是精神活动的传递,实质是让读者学会如何去感悟世界、人生、感悟生命。

在教学过程中,发生过一件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反思的事情。我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练习:结合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所选为一首送别诗,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将与诗人离别,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惜别之情。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我看不出这首诗中有任何的情。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好友要远行,而你非常舍不得他离开,你到站台送他,会一直看着他远行的火车消失在视野内,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就如诗中所描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是在写景,实是借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但那个学生听后却说,我不会,他走了就走了。我一时无语。我想这样“例外”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个抉择,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当初希望能够走医学救国之路,可幻灯片事件中那些麻木的看客,让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灵魂,因为人不能机械麻木地生活。难道文字背后负载的东西真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阅读古典诗词就是在和先贤们的灵魂对话,分享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生命的感悟,这些感悟对我们当下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当然这些作用对人的影响是浸染的、是潜移默化的,不能立竿见影。所以一部分崇尚实用主义的学生,肤浅地认为学文无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重视,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

其次,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

现在,大学生普遍感到人际交往困难,一些大学生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意志薄弱,轻生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情感智慧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多阅读古人的经典之作是途径之一。古人和今人其实会面临同样的人生困惑,如《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宣扬的就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人生难免会处于逆境,会处于低谷,先贤告诉我们,这时就要学会转化,要学会“曲”。又如《史记》中的人物列传,司马迁记载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他们人生转折时的抉择,他们起伏曲折的命运,对我们今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古代有很多人在经历了命运的沉重打击后会开始怀疑是否有天命,这就如我们平素所说是否是“命中注定”的,现在也有很多人有这种想法。但苏轼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读一读他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历经人生磨难后的旷达。在他看来,没有天命、没有命中注定,关键在于当事者的态度,只有旷达之人才能笑对命运,成就不平凡的人生。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妨读读苏轼、读读陶渊明,从他们的作品中,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最后,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但是只有当你自己能去阅读、欣赏她们的时候,这些财富才能说已经变成你自己的。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对于画面,大多人能够欣赏,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对于文字却不尽然。我曾经这样问我的学生,你们读了《行行重行行》,感觉它的语言是不是很朴素自然?下面有的同学就开始摇头。我就将曹植的《美人篇》那些精致华美的诗句和《行行重行行》进行比较,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精致华美的诗句应是这个样子的。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对于语言的面貌没有基本的界定,是无法进行真正的阅读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

有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古典诗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学习现代散文和小说,因为后者是他们认为可以读懂的。古典诗词,即使知道字面意思,也不懂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就感觉这些东西学起来没有意思。究其原因,缺乏基本的文学素养。而大学语文恰恰可以帮学生们补上这一环节,使他们可以从诗中发现美,获得审美愉悦。如我们讲曹植《七哀》诗,这是首思妇诗,诗中的女性就是诗人自己(已经讲过香草美人的传统),结合曹植的生平来欣赏,如后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实质是曹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可曹丕父子一直不给他任何的机会,“君怀良不开”形象的表达了曹植空等中生命流逝的焦虑、无奈。学生们听完后,显得若有所思,他们实质是被曹植的悲惨命运打动了。上完这一次课,学生们实质就是进行了一次审美活动,并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华利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作者:叶华利

第二篇: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内容摘要:而今,我们处于一个经济思想都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忘记了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存在,这一现状使教育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而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常常以陶冶、享受的角色出现,其教育角色往往被忽略。那么文学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文学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内涵

什么是文学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在人类教育的活动中运用文学对人们的思想、情感进行感染的一种活动方式。一个健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思想文化底蕴,因此进行文学教育顯得尤为重要。

二、文学教育之于人文素质的意义

(一)文学教育有助于培育人们的人生态度

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中,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刻画着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向人们传递着社会上的正能量。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作品里面寻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或以哪个人物为自己做事的榜样。因此,做好文学教育,发挥好文学教育的功能,是把教育向文学领域延伸的表现,也是教育更好的发挥自己功能的有力助手。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的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都能通过网络载体影响我们的思考的角度,我们自身又正处于一个秉性形成的时期,更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影响,我们要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建立起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主见,这时文学教育就可以以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为我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二)文学教育有助于生命意识的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人所创造的东西必然包含着人的意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文章不足为希,为人们构建美好理想之未来的作品也大有其在。比如,杜甫、苏轼、李煜、鲁迅等等,他们以辛辣的文字诠释着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他们用自己的笔尖描绘着社会的现状,他们以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勾勒出温情的画面,这些作品都在历史上成为了不朽,定格着当时社会的现实,拷问着我们何以在生活存在的意义,从而让人们对自我有新的审视,升华自我的生命意识。今天,世界转的太快太快,我们还来不及思考许多事情都早已掀过去了几百页,如果我们没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们就很容在面对诱惑时失去方向,在快速前进中充满迷茫。因此在这个人人都奔跑的时代里,我们能否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学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从本质上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因为它传递着自身固有的观念,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在无意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也会感染读者。在品味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伦理意义,感受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引起对自己应该如何存在的思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生活定位,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懂得生活当中的取舍、是非,使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有价值。

三、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就要加强学校的人文课程建设,因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比较体系化,规范化,这是教育不可忽略的方式。故而,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文学作品评比、话剧演出、诗歌朗诵、优秀文章展示等等一系列文学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领悟心得,开设诗词鉴赏、大学语文以及影视艺术欣赏等课程,平衡专业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老师必须现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老师为榜样,老师才能发挥好模范作用、示范作用,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过硬的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刻不容缓。学校要积极对老师进行培训,督促老师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制,用实际行动去着实提高老师的素养,这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做到言传身教,将文学精神贯穿于专业之中,贯穿于教育之中。

(三)优化教学体系

有了课程体系,有了师资队伍,这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质的前提条件,怎样把这些文学课程生动有趣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内化到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这是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学校要鼓励老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形式的新途径,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所要进行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活跃点缀课堂气氛,比如模拟、观看视频资料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彭素珍

第三篇: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体育院校注重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致使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本文从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提升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方法。

【关键词】体育专业 素质教育 人文知识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中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等。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等,从而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的同时,培养一种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人文素质培养大致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艺术教育。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古代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突出人文学科的教化功能,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品行与人文素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是为学生选择职业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也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保证。正如蔡元培先生1932年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进大学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调加大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力图从原来的以科技教育为主,转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并从专业教育发展到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其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要落后,就会挨打;而没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缺乏凝聚力。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积极倡导自由教育,他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理智发展为目标。关注的是心智,而不是专业技能,用他的话说,便是“构建概念的能力”;“这是一种习得的判断力、敏锐力、洞察力、见识力、心智的理性延伸力以及才智的自制力及沉着力。”纽曼在此所强调的“心智”,实际上是人文精神的蕴涵。

换句话说,大学应将人文精神的发展作为其最高境界与目标。

2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在普通人眼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身体素质好,文化素质低”的群体。很多学生因多年从事体育训练和技能的学习,从而造成人文素质的缺失。呈现出运动技能与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发展的不均衡,表现为统招比单招的好,高年级比低年级好,非专业运动员比专业运动员好的状况。而体育院校以往比较注重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致使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使得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样就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试想,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对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将如何面对国人,如何承担传播中华文化之重任?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要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无论从前提或是目的来看,都要求教育致力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人文素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竞技水平、和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看到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通过培训以良好的形象、过硬的素质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圆满的完成了奥运会期间的服务任务,给世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从而提升了外国友人对整个主办国的好感。使每一位体育大学生意识到:我们面向的是国际体坛盛会,我们的一言一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代表中国的形象。

3.2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

3.3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提出,它强调教育的本体功能,即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注定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当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其完善是不能脱离社会的,把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同马克思关于建立理想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3.4重视学科交叉,提高人文素质,也是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需要

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科学家钱学森,病床上的钱老直言不讳:“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可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更是大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

4 建议

4.1增设人文课程,拓展人文内容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课堂作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渠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体育专业对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学时构成比例等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程设置上体育专业知识类课程还是占主导地位,而人文社科类课程门类较少、学时不足。要加强人文素质,就必须增加人文类的必修、选修课程,增加人文学科的内容,在开阔人文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

4.2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Sperry,R.)博士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校园的人文艺术氛围,如举办各种辩论赛、戏剧表演大赛以及各种有意义的学术文化讲座等等,以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品味。

4.3积极尝试多种形式的合作

首先,体育单科院校学科单一,文理搭配不平衡,人才培养规格不高,这是固有缺陷,因此要尝试合作办学,可以解决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现在已经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和清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与复旦大学和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武汉体育学院与武汉大学。目前体育院校也在增设新专业,如果仅凭体育院校原有的师资力量,新专业的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体育院校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合作办学是提高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也是体育专业上规模、上档次的有益尝试。其次,综合类院校的体育专业更应该利用综合学校自身的广阔资源,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4.4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与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培养与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要使学生成为技术单一的“偏才”,要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亦能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具有较高的品味。在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树立起不断增强人文素质的信念与目标。以调动大学生的人文兴趣为手段,以传递与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质与蕴涵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健.关于“必须、够用”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

[3]卢希悦.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5-37.

[4]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温家宝.看望文学家季羡林和科学家钱学森.京华时报,2005.

[6]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郑湘娟.谈和谐文化建设[J].宁波党校学报,2006,(6).

[8]刘此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4).

[9]朱清时.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J].求是,2001,(23).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马亦兵 严 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洋资源的结课论文下一篇:中职电子技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