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花更艳,豪华落尽见真淳——小议“淡文”之阅读教学

2023-01-30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赞扬陶元亮之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可是很多人特别是现在的高中生只能看见陶诗的“质”与“癯”, 并不能感知其“绮”与“腴”;很多高中生不喜欢类似陶诗的经典文本, 对那些“豪华落尽”“淡极而艳”的文章, 更不能感知其质朴后面的“艳冶”, 平淡背后的“真淳”。从学生方面探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当下大多数学生抱着功利的态度学习语文, 很难主动静下心来去玩味文字;二是这类文章的“起伏”并不显于表面, 对于这样看似“一马平川”的文章, 学生很难“一见钟情”;三是由于本身学养与阅历不够, 并不能理解文字中的奥妙。

一、做好心理建设, 让学习习惯“静”下来阅读

首先,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升本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能只以功利的思想对待它。阅读能力的提升, 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外加顿悟的过程。王荣生教授以为, “为阅读而阅读”, “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 甚至“为语文考试而阅读”往往会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大量实例证明, 完全指向考试的阅读, 也只是一种浅阅读。因此, 沉下心来读书, 不为考试而读书, 才可能“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其次, 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艰辛。阅读同其他学习一样, 本来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窦桂梅老师说:“要‘理直气和’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 学习或教书是甜头的苦役, 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 付出艰辛的努力, 需要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劳动, 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 而不能仅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 其结果都是徒劳。” (1) 所以, 阅读, 要下得功夫, 要吃得苦, 才能真正有所收益。

二、激趣引导, 细读文本, 从词句品析中感受“质”后的“绮”, “癯”后的“腴”

首先,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通过的对具体词句的赏析来寻找答案。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 调动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阅读效果与效率都将大大提高。

《边城》一文很美, 但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 对没有经历过人生风雨的理科班的学生也算是一篇“淡文”。由于没兴趣, 他们对于人物形象把握尚且不到位, 更不用说其中的人情美、风景美、人性美。于是, 笔者选择了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爱情”入手, 让学生讨论:从节选文段看, 翠翠为什么会更喜欢二老, 而不是大老。拒绝架空的“缘分”说, 并要求在讨论中用具体的文段为佐证。学生的兴趣立马被激发起来, 通过合作探究, 持环境说的学生带领大家一起品味了翠翠与滩送初见的情境, 顺便连龙舟的风俗也研究了一下;持性格说的学生带领大家从细节中比较了三人的性格, 认为像傩送这样外向点的男生更容易引起孤寂、天真女孩的注意;持反叛说的学生带领大家比较古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上古时“自由恋爱”的区别, 进而感受了“边城”淳朴的民风, 认知到“边城”是难得的一个未被宗族、礼教完全约束的地方……不一而足, 然后孩子们才发现, “边城”这条看似一条清澈得一览无余的小溪, 沉淀着山石的坚毅、森林的博大、花草的芬芳、鸟兽的倒影。

其次, 要从无疑中生疑,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提出问题。熊芳芳老师说:“有些时候, 学生自以为将文本一眼望到底, 以为已经读懂了。实际上, 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 并未领悟个中深味, 也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的时刻, 教师就应当于无疑处发问, 掘出一眼泉水来。” (2)

《合欢树》就是这样一篇“淡文”, 学生似乎一读就懂, 不过就是讲母爱吧, 平常得很。怎样引导学生从这看似平常的文章中发现其“不平常”的地方呢?笔者让孩子们读关于作者小时眼中母亲的文段, 那时的母亲, 年轻、漂亮、急着表现自己、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可是, 作者为什么特意说那条裙子是“蓝地白花”的呢?

通过补充的资料, 我们会发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 那是多么新潮的装扮!有着这样心境的女性, 关注着自己与美丽, 独立而快乐的活着, 按现在的话说, 简直就是一“潮妈”。

让孩子们再比较作者断腿后的母亲, 孩子们发现, 那位母亲, 不再年轻, 不再漂亮, 不再有自己的人生, “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再也不会有“蓝地白花”的裙子了。张晓风在《母亲的羽衣》中说, 每个女孩都曾经“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 她们终日临水自照, 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 她们久久凝视着自己的青春, 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她已决定做了母亲, 就会锁住羽衣, “换上了人间的粗布”。而史铁生的母亲, 因儿子的飞来横祸, 将自己的“羽衣”锁进深渊, 放弃青春、美貌、快乐、自我, 将自己蜷缩成树根, 拼命地为痛苦的儿子积攒活下去的养料。母亲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她牺牲得太多。

通过这样的阅读, 孩子们对这“癯而实腴”“豪华落尽”的文章, 感受就更深刻了。

摘要:一些堪称经典的文章在现在高中生的眼里, 是平淡无味的“淡文”, 兴趣不高, 感受不深。本文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结合笔者平常对“淡文”教学的心得, 加深学生对“淡文”的理解。

关键词:淡文,心理建设,激趣,提高,学养

参考文献

[1] 《成长, 需要加到“学习的常识”》,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869-5, P47。

[2] 《语文, 不过如此》 (熊芳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471-7, P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台新闻记者自身的新闻敏感性探析下一篇:对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失业情况的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