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14课

2023-06-25

第一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14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通过播放影视资料使学生直观感悟历史。通过希沃助手展示学生成果,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吸取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入为什么要兴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怎么一回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在中国近代史上都产生

1 了怎样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洋务运动的代表、时间、及目的等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的答案

出示图片材料: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训练学生快速记忆,然后进入游戏环节。

二、洋务运动的活动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表格展示,利用希沃的放大镜进行趣味记忆。 展示相关军事工业的图片

2、创办民用企业

展示相关企业图片,利用希沃的聚光灯进行趣味记忆。

3、创办新式学校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泽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展示京师同文馆和洋务派遣的留学生图片。

4、建立新式海陆军

(1)19世纪60年代,组建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器练兵。 (2)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2 利用放大镜在大海里寻找当年的三支海军,加深记忆的同时再次增加趣味性。 出示相关图片。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讲述:洋务派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结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2、洋务运动的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 材料二 湖北织布局的机器全部购于英国,投产后,日产棉纱100担,还远销国外。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失败最根本的材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所以,洋务运动没有 3 使中国富强起来。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巩固训练:

1、填空题

⑴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_______,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_______。 ⑵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支海军。

2、选择题:

由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情感升华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他们学习先进成果,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挑战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更要奋勇向前.实现中国梦!实现强国梦! 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拼搏

4振兴杯八年级历史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砚山中学 陈明 2048年9月25日

5

第二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

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1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

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4.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2.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 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探究一】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结论:(1)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2 【探究二】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结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3 巩固练习

1.“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日本离我们‘最远’的是( B ) ①南昌起义 ②九一八事变 ③卢沟桥事变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2.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D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D ) 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4.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对日作战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这些数字主要说明( C ) A.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 B.国民党参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国民党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 D.军人英勇杀敌与政府消极抵抗形成鲜明对照

5.

后,标志着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C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6.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

阶段。 (B ) A.防御 B.相持 C.反攻 D.进攻

知识点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

7.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取得的首场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A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4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8.国民党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C ) A.缺乏美军援助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9.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B )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10.著名戏剧家田汉在1938年中国军队取得某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了这样的祝捷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C ) A.贺胜桥战役 C.台儿庄战役 教学反思 B.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选择题

1.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推行公司制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废除国有制

2.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

土地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民主与法制建设

D.

国有企业改革

3.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

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后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新体制指的是()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却让中国改革开放国策得以延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

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

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他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②④

7.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曾实行“中心城市暴动”,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8.“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9.请仔细观察如图“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从中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四川农民率先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安徽农民率先实行土地私有

C.四川农民率先实行政社合一

D.安徽农民率先分田包产到户

10.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五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前重点回顾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具体原因包括清政府战和不定、清军装备落后、未能发动人民群众等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失败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是失败主要原因

5、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7、《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8、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11、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工人运动大发展;外部条件是共产国际的帮助。

13、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4、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5、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8、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英勇无畏的精神等

1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0、1937年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

21、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22、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23、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4、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5、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2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27、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税分局xx年工作思路下一篇:90后最火的歌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