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全程突破12讲

2023-06-26

第一篇:诗歌鉴赏全程突破12讲

诗歌鉴赏第二讲教案

诗歌鉴赏专项第二讲——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识判(教案)

目标:通过较多例子,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对表达技巧进行归纳概括,实现较快速较准确识判古诗表达技巧的目的。

【考场模拟题】

(2017汕头一模)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满庭芳①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 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

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15.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6分)

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对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识判,你的准确度有多高呢?让我们来试一试。请阅读并分析以下诗句,在括号中写出该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1.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以声衬静

) 2. 杜甫《漫成一绝》:“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动静结合

) 3.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以声衬静) 4.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动静结合

) 5.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动静结合

)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在近年高考真题中可以多次检索到)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

1 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与动静相关的表现手法。

6.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 7.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想象/虚写) 8.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虚实结合/想象)

9.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虚实结合/想象)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 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10.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比 ) 11. 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对比 ) 12.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对比 )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 13.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衬托 ) 14.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乐景衬哀情/反衬 ) 15.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反衬 )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16.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比喻 )以镜、白练等喻水

2 面很常见。

17.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比喻和拟人 ) 18.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比喻 )以细雨喻愁很常见,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9.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比兴 ) 20.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拟人) 20.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拟人)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是一种整体性的构思,也就是通篇运用,常常表现为托物言志。通篇用比喻可以理解为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杜牧的《早雁》。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1.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夸张 ) 22.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夸张 )

对近年(2011—2017)高考真题进行检索,发现考察修辞手法相对较少,除了下面这两个例子:

(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016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

3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23.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用典

) 24.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用典 )

25.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以景结情 ) 26.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等。另外,分析写景时,还要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上下、声色、感官等),此虽不在手法之列,却也算是一种写作的技巧,值得关注。

4

第二篇: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三语文堂堂清练习(诗歌鉴赏)12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三语文堂堂清练习十二

诗歌鉴赏

(四)

班级 姓名 等第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1)词的上片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

(2)词的下片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写怎样的场景? 答:

(3)“只愁飞诏下青冥”一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

黄庭坚

故人折松寄千里,想听万壑风泉音。谁言五鬣苍烟面,犹作人间儿女心。 老松连枝亦偶然,红紫事退独参天。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

注 ①陈季常:陈慥,字季常,少任侠,后折节读书,晚隐于黄州。②谁言:谁料。五鬣(liè):五鬣松。苍烟面:形容松树苍劲的姿态。③红紫事:繁花盛开。④“金沙”二句:佛典载,锁骨菩萨为点化众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人化为美女下凡,与众少年狎昵,死后葬于金沙滩头。后来发掘其墓,发现棺中骨头钩结如锁状,有僧言这是锁骨菩萨,众人方醒悟。婵娟:姿态美好,此谓美女。

(1)这两首诗内容虽有差别,结构却是一样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结构。 答:

(2)诗人在前一首诗中为什么说五鬣“犹作人间儿女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答:

(3)第二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 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她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但婚姻很不美满,婚后郁郁寡欢。

(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

(2)这首词的上片连用五个“独”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3)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请简要赏析本词最后两句的妙处。 答:

(3)有人说这首词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本词的上片简要分析。答: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2016高考作文素材:汪国真120个经典诗文语录

(四)

10

5、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汪国真《只要明天还在》

10

6、感谢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汪国真

10

7、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10

8、总有些这样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月光下踯躅睡梦里徘徊感情上的事情常常说不清不是不想爱不是不去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汪国真《默默的情怀》

10

9、梦中的伊甸园没有刺长长的叹息总在醒来时不愿意梦醒却也不愿长眠有时最孱弱的生存也蕴涵铁的意志渴望生不是因为惧怕死黑夜的虚幻分娩了黎明的真实——汪国真

110、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汪国真《独白》

1

11、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汪国真

1

1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汪国真《许诺》

1

13、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的忧伤。——汪国真

1

14、我是一片叶,筋脉是森林。我是一滴水,魂魄是海洋。——汪国真

1

15、梦中事笑是真笑哭是真哭——汪国真《在梦里,我遇见了你》

1

16、自爱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彷惶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把头仰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汪国真

1

17、南方的孩子,想看看北国的雪花。——汪国真

1

18、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汪国真

1

19、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热爱生命》

120、人生,机会总是有的,不过稍纵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汪国真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答案精析

高考第10题 古诗鉴赏(二)

1.(1)两首诗都是先描写西湖景象,后抒发感慨。(2)“博”,取得、获得。用“万里中原土”取得“钱塘十顷湖”,如此悬殊的“不平等交换”,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王朝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可悲与可耻。

(3)在作者看来,岳飞所受的冤屈和他的豪情已不被后世人们体会理解;后世的人们对当年的民族灾难和痛苦已经隔膜了,他们对历史陈迹的凭吊渐渐流为娱乐性的观赏。

2.(1)醉中岁月易逝,功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貌似旷达,内心却愤懑不平、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

(2)表现了诗人珍惜友情之情。郑明府的邀请,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不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

(3)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宴饮的热烈场面,却通过“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等景物描写透露了宾主之间通宵达旦的宴饮过程。月朗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时间飞逝,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答的漏声促人。

3.(1)踌躇不安——惆怅自怜——气恼失望——寂寞苦闷。

(2)借景抒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命运的关心,对连绵阴雨的厌烦和惜春伤春的愁绪。也衬托出女主人公多愁善感的形象。

(3)结尾两句点出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她希望飞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耽误了,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表现了她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意味深远。

4.(1)这句话不仅说明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

(2)尾联情景交融,含意丰富。诗人想象行人所到之处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目不忍睹,流露出对北归行客的关切之情。

(3)对行客一路行程的担心,对北方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 5.(1)回忆往日与故人相聚之事,阔别多年后的日渐衰老,与友人喝酒离别。

(2)这两句主要运用想象。描写光州边地雄阔的场景:寒日的傍晚,萧瑟的边塞原野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令人激奋。

第三周 星期四 2016.3.10

(3)词人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意在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6.(1)前两句描写友人所送之松,后两句抒发感慨。(2)友人所送五鬣松松枝连理,如同人世间的恋人相依,所以说“犹作人间儿女心”。松枝生在万壑,听风泉之音,具有浩瀚的胸襟和气度,而又连理相依,不失柔情,表达了诗人对刚柔兼济境界的向往和对健全人格的追求。

(3)用典。诗人借锁骨菩萨的典故,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既要有耿介独立的伟岸品质;又要兼顾人情,不脱离世俗生活。

7.(1)刻画了一位暗自神伤、郁郁寡欢的主人公形象。

(2)“独”字连用,形成一种层层推进的气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词人形象,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充分表现出词人的孤独与寂寞。

(3)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怨”。本词以“春怨”为标题,上片先写百无聊赖,只好久久地站立于阶前翘首凝望或低头遐想,这种所望与所思却更令人“伤神”。接着写春寒袭人,引起词人对本应向往和赞美的春光产生一丝怨怅之意。下片先写没有人能理解这份孤苦无奈,再以“愁病”却“相仍”,表现出忧思成疾,以致夜不能眠的痛苦。

8.(1)该句描写了一幅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点明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为下文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做铺垫。

(2)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云被山头阻隔,因而含恨各奔东西。融情于景,写云恨山头,实是主人公离恨的寄托。

(3)①开篇用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衬托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愁。②“梧桐”句是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其寂寞之愁,更使其增加了伤秋之愁。③“川光带晚”句,写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彩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④“树影”句写树林中归巢的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愁。

第三篇:搭建第三方全程电子商务 突破行业人力资源瓶颈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电子商务研究课题组核心专家 谷军:刚才听了三位老师的演讲,心里面很沉重和无奈。各位领导,各位医药界的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行业电子商务的话题。在我们所处行业的角度上,如何发展整个行业的电子商务?我们是继续沿用原有的创新模式还是进行资金投入,逐渐摸索?等经验成熟以后再相互扶持;还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就能够做一次特点规律和发展方式,以及如何和商业具体相结合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框架?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提出来这个问题,很快地得到了协会的大力支持。于是就有了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研究课题组的成立。接下来我代表课题组就目前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做一下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策层面目前有两个文件。第一个是《药品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2004年转正的。2005年10月份执行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这个到目前为止没有转正。这两个文件对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什么样的业务范围,哪些企业做了哪些服务范围做了一个约束。这是模式的现状。从整体来讲政策层面上仍然停留在重管轻疏的局面。

第二,保守推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各自为政。

第三,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模式,要么做招商,要么做服务对整体的协同效应提升过大。

第四,影响医药行业网上零售的直接发展就是医疗保障体系对网上药品消费覆盖率。

接下来看看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如何发展。

总体来讲电子商务要把它当成一个课题提出来,有别于其他的快速消费品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照顾的面更宽,主要由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传统的快速消费品领域实施电子商务,科技公司也可以做到。而这个领域一个科技公司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与药品相关企业的参与。医药电子商务行业需要照顾三个需求。一方面要照顾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要照顾到百姓的用药方便和安全。还有一个是行业运行监管的需要。

基于这种特殊性来讲,行业电子商务是如何抉择的?

第一可以自上而下地做。由政府主导来建一个公共的平台,当然信息的公信力

很强,政府的行政味道比较浓一些,创新力差,会员企业缺少服务意识。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和自然一点,就是有能力和想法的人去建设。因为企业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它的视野是相对狭窄的,服务的主管性比较强,更注重自己商务需求的表达,而不去照顾对方的电子商务需求的表达。对方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现在市面上有几个B2B的商务模式,客户刚开始挺热心,但后来会面临技术模式和运营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述两种选择方式都存在诸多的问题的时候,课题组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行业共建第三方全程电子商务的概念。

什么是第三方全程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主要是对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各种的解决方案。第三方是独立的专业身份定位,不参与会员间的实际业务活动,以向客户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硬件网络资源,软件工具,技术运维服务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业务。

什么是全程?不是着眼于某一家企业,而要着眼于供应链的全程,对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以及组织间的商务协同提供有效的支持。

为什么要有第三方全程电子商务?第一是快速协同的需要。我们只有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能进行广泛的协同。传统是点对点的协同。如果我想广泛协同应该把大家聚在一块儿,才能形成供应链的主体的效应。只有协同在一起,才可以实施有效的整体的效应。并且保证信息的质量与权威性。

第二,集约化的需要。只有进行专业的分工才能有效的突破行业电子商业人力资源的瓶颈。

第三,模式创新的需要,只有共同参与才能有利于更为新型的多点创新协同模式和创新。这样才能快速地辐射,提升所有的行业价值。

第四,安全监管的需要,只有通过第三方公共平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准入和商品准入。

第三方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位,它不同于原来部门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或者是集团信息化,它是一个行业信息化的课题。它的出发点、目标和角度是以提升供应链协同效应为着眼点。实施的尺度上首先要做到公共资源的集中共享来减少总体投入成本,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业务互联互通以及模式创新等。

首先看一下供应链建模,第一,把供应链的实体提取出来,在互联网进行模型共建实现了数字企业,这当中就产生了供应链的关系,产生了数字供应链,进而形成了一个数字行业的效果。

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说进入一个区域市场首先需要调研。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快速地做市场吸收。第二,信息共享这个大家比较好理解,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信息标准化的问题、信息共享的问题和信息高度可关系的问题。这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Web2.0的模式。大家既是信息的贡献者也是信息的授予者。

实现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广泛支持。淘宝是C2C模式,淘宝商城是B2C模式。我们希望这个平台因为我们面对不同的企业,它需要多种模型来支撑。就拿市场化程度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终端市场这一块来讲,厂家这个趋势可以选择合理营销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厂家、商家、经销商以及终端的直接参与。厂家控制产品的价格和政策,而终端是直接基于平台来享受和看到厂家发布的一系列的信息。最终决定要选购,直接选购到下面的经销商的手里面。

商业企业来讲也可以选用B2B的模式恢复原有的商务智能,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采购电子商务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面向消费者的B2C的模式。这是一个商业模式。

关于课题的参与,为了满足这个课题行业共建的初衷,为了保证有效性采取了开放式的参与,我们在这儿也真诚地邀请医药界的同仁们积极地参与。

医药工业利润增速下滑 医药行业发展遇严峻挑战

2011年11月29日-11月30日,第20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在郑州举办,500多位业界人士济济一堂,以"涉过深水区、决胜在明天"为主题,围绕医药行业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对话。以下为嘉宾演讲内容精彩摘要。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白慧良: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11年工作汇报,以及协会研究部、法律服务部成立及成员聘用仪式。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环境。一方面,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深入实施,国家加大了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医药行业多项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加大,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基本药物招标环节爆发价格战,有些领域盲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加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成本上升、融资困难。所以,总体来讲医药工业利润增速下滑,医药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上述的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按照宣传政策、交流信息、加强自律、维护权益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重点开展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参与制定"十二五"规划,开展课题的研究。参与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组织了课题研究组,开展调查研究,宣传解读。委派专家参加发改委国家战略性新兴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参与了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研究。参与了工信部"十二五"工业清洁生产推行规范的起草。受工信部的委托参与了战略新兴产业分类专题研究,并开展了医药行业环境健康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受发改委的委托组织编写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扶持目录。

第二,促进完善相关政策。继去年的"两会"期间政协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座谈会,今年我们继续主办了生命和责任为主题的全国人大座谈会,向"两会"提交的68个提案当中,企业协会提供了43份。为促进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协会和有关协会共同承担了药品生产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指南的研究,通过卫生部向国家医改办进行了汇报,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当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等若干家协会,共同提出了关于完善基本药物招标的建议,提供了有关完善的政策。研究了安徽模式的执行情况,将调研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向会员单位征集了新近基本药物统一定价问题的意见,以书面形式提交有关部门。

第三,协会各个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很多的工作。协会根据工业联合信息化办公厅印发工业统计制度的通知,成立了医药统计工作委员会,并且按照工作的要求完成了2011年统计工作的收集出版。

第四,为了进一步促进医药国际认证,帮助企业掌握国内外的政策水平,协会成立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进行了讨论,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多的意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时,协会在杭州召开了创新制剂工作委员会的筹办工作,促进我国制剂行业的发展,提高制剂的研发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协会国际化工作委员会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在杭州经济开发区召开了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合作发展论坛,围绕着国际合作与发展这一主题做了研讨。协会的零售研究中心和相关单位沟通开展了零售药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五,协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积极和国内外知名咨询工作开展工作,以不同的层次提高了国内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积极开展了为会员单位服务,举办了中国男性健康联盟,提供了特定内容的培训。

第六,促进行业交流和合作。与医药质量协会等十一家协会在深圳举办了产业大会,开展了高层论坛,取得了成功。协会和《医药经理人》杂志社承办了在武汉举办的2011年中国医药资本年会,召开了首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圆桌会议。积极开展了很多的对外合作交流,加强协会和地方协会沟通合作,为地方医药行业建设提供了支持。

在这一年当中,协会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完善了有关的规章制度,健全了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协会的全体常务工作人员和秘书处能够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截止到今年11月,协会又新发展了50家企业成为会员,目前协会的成员已经达到300多家。为了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协会成立了法律服务部和研究部,邀请了律师和研究专家加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总之,2011年协会在各位副会长单位、各位会长、各位理事的支持下,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改进工作,密切联系会员单位,为国家和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展规划,为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成绩。

第四篇:高中诗歌教学读写全程案例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边建松

(一)目标锁定 1.抒情诗的写作。 2.哲理诗的写作。

(二)能力阐释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诗歌写作能力的时候,牢牢把握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心灵世界的关系,牢牢把握内部心灵世界和表达中介的关系。入选教材的诗歌,大都是抒情诗和哲理诗,说明对中学生来说,要会写这两类诗歌。分析一些诗人的写作过程,我们从一首诗的产生这个角度上,发现必须具备下面三种能力。

1.缘物启情的能力

诗歌往往寄寓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深睿的哲理。感情和哲理,不能凭空产生,往往要依托外部世界的物象;而能够把物象和情思联系起来,就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我们常说诗人是多愁善感的,就是指诗人很容易从物象中感悟到平常人没有体会的东西。这就是缘物启情的能力。看到巴黎动物园的豹,常人也许会抱欣赏的态度,而像诗人里尔克,就强烈感受到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和不可抗拒的生命存在。有时候,诗人也许并没有直接“看到”或“听到”,而是从旁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也能够触发情思,就比如华兹华斯,没有亲自见到“孤独的收割人”,而是从朋友的游记中看来的。缘物启情,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激发情感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大小,来自于自身情感积累的多少。平时善于积累情感,缘物启情的能力就强大,诗歌传达给读者的感染力就强大。

2.捕捉意象的能力

对抒情诗和哲理诗而言,作品的力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本身的感情强度,一方面也取决于诗歌的表达手段,也就是借物抒情的运用。好的诗歌作品,借物抒情往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物,因为承载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意象。诗歌的意象要考虑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用,一是表达作者感情,二是使文本本身也绚丽多姿。所以,就必须具备捕捉意象、择用意象的能力。捕捉意象、择用意象时,最主要的是靠联想和想象,能够结合诗意迅速获得适当的、崭新的物象。如闻一多面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社会现象,在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下,偶然见到一条臭水沟,就捕捉到了“死水”这个既合乎诗意又异于他人的独特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意象的统帅下,诗思也源源不断的迸发。

3.语言创新的能力

我们读到一些优美的语言,往往会发出“诗一般的语言”的赞美之辞。的确,诗歌的特征之一,是追求语言的创新。他们不愿步人后尘,以“标新立异二月花”为豪。语言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如修辞手段的灵活应用,词性句式的适当变异,句子停顿的巧妙处理等。这些方面是中学生诗歌写作时候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首先应该掌握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才能去创新。比如修辞中的比喻、反讽、排比、反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穆旦的《赞美》,是语言创新的典范,建议同学和老师仔细揣摩,借鉴模仿。如“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暗示农夫千百年都在遭受苦难。但在语言上,这句诗写得很形象,关键在“升起又降落”这个词一般用在具体可感的事物如太阳、月亮等上,而这里却用在“朝代”这个抽象名词上,把“朝代”看作具体可感的事物了──这就是拟物。拟物的关键是动作要适合“物的特征”。如果我们对“梦”和“青春”这两个抽象词语用拟物的方式造句,如“青春在他的脸上跳跃”“又一个梦在他的枕头上滑了过去”这些十分有创意的句子。再如诗歌写到农夫抗战的句子:“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也就是“放弃了劳动”,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原诗句具体形象,“放弃劳动”来得一般。这说明诗歌采用借代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假如我们以“学习”为题模仿一个句子。可以写出“打开书本、拿起笔”,更具体地还可以写出“进入文字”“投入文字的海洋去游泳”“勾勒抛物线、组织化合物、描画ABC”。

(三)技法例说

对于极大部分同学来说,诗歌是一种十分陌生的文体;加上感情的强烈性、语言的跳跃性、意象的多义性、分行的灵活性等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读解的缺失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写作教学。因此,在讲述诗歌技法的同时,我必须涉及到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以期同学们学有所得,学能所用。

1.关于格律和分行的技巧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同学们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但很多同学们对现代诗歌格律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同学们理解诗歌,以便更好地写作诗歌。

要写好诗歌,除拥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可以说,停顿影响诗歌的感情节奏。如冯至的《什么能从我身上脱落》,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冯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每句都有三个停顿。如最后一节: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像第二句,按词语节奏停顿为“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通过比较我们就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一般而言,一行三停顿比较适宜。

关于押韵,同学们应该注意不同韵脚的对内容的影响,要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雨巷》中押长、巷、娘、芳、惶、怅、光、茫等字的“ang”韵,显得迷惘、悠远、深沉,传达出梦幻般的氛围和青春期无可名状的渴望。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有的诗歌是散文化,不押韵的,这更需要作者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文学创作。

不少同学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这是一种误解,我以《大堰河》中的一句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如果两行安排为一行,那么读起来太拗口,影响阅读效果)。理解了停顿的作用和技巧,就为诗歌写作铺平了道路。

2.把握情感突破口的技巧

前面提过,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同学们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写作时找到它,意味着写作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艾青正是因为雪,触景生情,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住“橡树”这个突破口,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传达出是新时代女性对男性的爱情宣言。

3.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但我们应该明白: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

(1)修辞技巧

我们说起抒情,常用这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如果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就可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同学们可以具体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直抒胸臆,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不加遮拦地将诗人的感情传达出来,容易感染读者。因为直白,更容易看得出诗人的功底。没有一定的感情积累和思考积淀的作者,很难把握好。相对来说,借景(物、境)抒情则显得含蓄有致。诗人的感情不是直接传递出来,但由于通过一定的中转媒介,这份感情更加蕴藉,值得回味。如《大堰河》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这就是修辞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同学们了解一点,对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不无益处。就借海子的一句诗“起风了/太阳的音乐太阳的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派诗歌的体验性、独异性和综合性更强,此句诗采用了省略、比喻、拟人、暗示等技巧,如把“风吹起来有声音、有速度”这个道理省略去了,而这声音是太阳吹奏的,风在天空运动好像马儿奔跑„„总之,这样的诗歌也是可以理解的,能否运用,就要看看自己的理解力了,但不能不懂而乱用之。

(2)词法句法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词法和句法能够产生巧妙的艺术效果。例如,《赞美》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充满有意蕴的、有典型技巧的语言。词法如移就:“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粗糙”。一般而言,“粗糙”用于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能修饰“身躯”,把用于甲词的词语用到乙词上,这是词语的移用(移就)。这样用词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个身躯是模糊的、这个农夫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是一群人的代表,使我们对农夫的形象有了深的体会。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苍白的日子”“倔强的头发”“《苍老的浮云》”(残雪的著名小说)。

句法中,我们要注意整句的运用和变式句的运用。如变式句,常见的办法是通过变化词序。《赞美》第一行“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按照常规句式应该为“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这样还和第二行“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对称呢!仔细分析这句诗,我们会发现,常规句式虽然在句式对称上有优势,但“走不尽的起伏”这样抽象的表达更能体现主旨“不屈于苦难的生存”。这种句式在《赞美》中还有很多,如“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常规句式是:“翻起同样溶解过他祖先的泥土,/是凝固在路旁的同样的受难的形象。”通过这些典型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变式句,目的是为了使诗歌内容和主旨更加明显。实质是穆旦采用了跳跃、省略的高难度的现代诗歌手法,既有音节的考虑,也有因感情激荡而引发思维跳跃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能随意模仿的。又如穆旦回忆逃难情景的诗句:“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的次序颠倒了,从对称角度考虑应该是“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槽子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技巧是从诗人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出来、创造出来的。如艾青本来是一个画家,在《大堰河》中就凭借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体现在诗歌中就善于运用色彩、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同学们莫大的收益。

(四)课文链接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意

我可以爬过去

草莓,真甜!──狄金森

采用缘物启情的手段。没有草莓,哪有后面的奇思妙想!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艾青

排比句式刻画人物。一句一个动作,显得忙碌而有条不紊;“含着笑”,是因为满足。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郑愁予

选择的意象“东风”“柳絮”“城”,大都是古诗的怨妇诗的意境,显得古典婉约,富有文化意蕴。比喻尤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五)实战演练 1.题目设计

请以某种物象为题目,调动自身经验,写一首诗歌。 2.写作导引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线。意象,即指集中寄寓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一般分为自然物象和人文物象。自然物象指自然界的事物,如风雨雷电,如山川河岳,如花草树木;人文物象指与人有关或人介入后产生特殊含义的物象,前者如头发,后者大如长江泰山小如越剑手绢。本题就是想让同学们能够把握、选用意象。

题目有些宽泛,首先应该确定物象,应该迅速调动自身经验,把自身经验中的一些事情与之联系起来,确定写作的方向,使这个物象处于“我感知”的境况下。这一点很重要:选用的物象越具体越好。具体化的办法,一是缩小范围,二是抓住细节特征。这样就容易引发联想和展开想象。如选用“树”,不如选用“家乡的乌桕树”,因为对我来说,我们江南水乡,河边往往有乌桕树,这是一个故乡的代表。抓住这一点,可以涌现很多关于故乡的事和情,诗歌写作中必须的要素──以感情带动思路──也水到渠成了。

有了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基本要素后,下一步就是组织语言。诗歌的语言有特殊性,往往是初学者的难关,这与其他文体不同。我们熟悉其他文体,写作不存在文本形式上的阻隔,有了材料,往往就不用涉及形式方面的东西。诗歌在文本形式上就尤其要注意。对高中生而言,我以为,要求他们追求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和意象的鲜明性,其他要求则是更高层次的。在写作之前,找几首形式上适宜模仿的作品,发给大家揣摩很重要。哪些适宜模仿?可以参考上面的技法例说。

3.范文展示 水花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学校高二(4)骆卓俊 从有到无

只是一瞬

甚至还来不及看清世界

或许

没多少人会注意她的存在

她不是昙花

没有美艳和清香

更没有令人期待的绚丽

她和沙石一样平凡

但她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纯洁凉爽透明

还有晶亮多棱的光芒

人们

不会忘记

她──也是生命的

一种形态

[点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抒发感情,也有一定的哲理。题目就是诗歌的主要意象。这首诗给我们有以下几点启发。首先,确定意象后,要把它具体化,作者采用的是抓住细节特征的办法。水花这个意象有多方面可以展开,如细碎、晶亮等,但作者抓住了水花的“瞬间存在”这个特征,启发人们对微小事物的关注和重视,表现出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迅速上升到思辩领域的能力。这样的诗歌立意品位自然不俗。其次,在表达上,作者先描写了水花的存在形态:“从有到无只是一瞬”,然后扣住这个“瞬间存在”,采用联想、比较、侧面评论等多种手段,有效带领读者将思考层层深入,整首诗歌的构思显得十分自然。再次,在语言上,虽然作者没有采用格律而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但由于巧妙运用诗歌分行的手段,调节读者的阅读速度,在此基础上调控诗歌的节奏,读来十分清新。如第二段,用不确定意义的“或许”单独成行,语气显得不那么突兀,但下文巧妙接上一行“没多少人会注意她的存在”,我们就知道在强调水花“瞬间存在”这个事实。 4.病文升格 [原诗] 蜜蜂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学校高一(11)葛海虹 我是一只蜜蜂,

在知识的海洋中采蜜;

金灿灿的花粉,色彩斑斓的花朵。

我,在成长!

我是一只蜜蜂,

在自己的蜂房里储蜜──

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远古,

时而跟着科学的脚步展望未来。

我,在寻求!

我是一只蜜蜂,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

旋转的优美的舞步。

我吮吸着太阳与宇宙的光辉。

我,在渴望。

我是一只蜜蜂,

我愿做一只平凡朴实的蜜蜂!

[修改意见]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借蜜蜂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索精神。从优点说,全诗分4节,注意段落的整齐性,同时以“我是一只蜜蜂”作为段首句,显得旋律轻快,充满活力,语言上有一定的跳跃性,尤其能够注意语言的对称,给读者以一定的联想空间;而且前三节有思路可循,从“成长”到“寻求”到“渴望”,又分别对应段落内容“采蜜”“储蜜”等,构思十分巧妙。

缺点主要在于思路上较混乱。如前两节内容是“采蜜”“储蜜”,按这个思路,第三节应该是“酿蜜”,可是却出现了“吮吸”(还是“采蜜”),与第一节重复;“成长”、“寻求”、“渴望”的次序也值得商榷,需要调整。另外,作为意象的“蜜蜂”,是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服务的,意与象应该统一,不能拔高,像“时而跟着科学的脚步展望未来”这个句子,就有悖于蜜蜂这个意象。下面是点拨后的修改稿。

蜜蜂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学校高一(11)葛海虹 我是一只蜜蜂,

在知识的海洋中采蜜── 色彩斑斓的花朵,金灿灿的花粉。

吮吸着太阳与宇宙的光辉,

我,在寻求!

我是一只蜜蜂,

在岁月的里程上储蜜──

忙碌的身影,优美的舞步。

感激着春天与大地的恩赐,

我,在成长!

我是一只蜜蜂,

在生活的蜂房里酿蜜──

甜蜜的液汁,活力的源泉。

来自大地的,将回报给大地。

我,在欣慰!

我是一只蜜蜂,

我愿做一只平凡朴实的蜜蜂!

(六)教学反思

诗歌对中学生来说,是最难把握的文体。原因一是读得少,没有文体积累,二是诗歌本身要求有强烈的情感性,这对学生可能很难在短时间里激发起来。因此,我认为,诗歌写作课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感受诗歌。这是知的一面。上好每一课课文,挖掘课文的自身资源,让学生有初知;再在作文课上找几首或在内容上或在语言上可以模仿的诗歌,让学生再次深入,集中感悟。第二步,激发情感。这是行的一面。比起其他文体的作文,诗歌写作课上教师的诱导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布置题目后,要运用诗意的讲授、精美的道具、可视的媒体等,带学生先进入一个情景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感受,然后在激情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七)强化训练

1.听到风声,诗人会产生“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的感慨;黑夜来了,诗人会感到“夜色收拢翅膀”。诗人应该有敏感的心灵,主要体现在细微感觉的触发和调动上。请以“散步”为题目,写一首有自己的“细微感觉”的诗。

2.排比和比喻是诗歌的常用技巧。请适当运用这两种手段,以“月光”为题,写一首诗歌。

3.有人说:校园生活无诗意。当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诗意要靠自己去发现。请以“窗口的绿叶又多了一片”为题,歌唱一下自己的校园生活。

编辑短评:高中的时候最爱写诗,大学毕业以后写不出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简单归结为“诗是年轻人的”,其实不是,是因为没有了诗的情怀,诗的眼睛。前些日子,看到一位在小学门口吹葫芦丝的老人,心里一直有感触,能感知得到他是特意选了地点和曲目的,能感到他的爱。想写点东西,可不知如何下笔,怕辞不达意。看了边老师的稿子,写点什么评论呢?写首诗吧,所谓的“下水”。写什么呢,那个老人!积累自己的感动,不要怕这种感动无处储存,让孩子多积累一些感动吧,总有一天,总有,你会有一个地方,让它们靓丽登场。

《每个早晨》

上学的路上, 妈妈在唠叨,

“让你快点,让你快点……” 上学的路上, 爸爸在埋怨,

“堵车,堵车,我来不及了……”

喇叭拼命按着,

人们的脚步那样匆忙, 紧张,

一个孩子在哭,“我忘了带红领巾!” 一个大人在想,“今天是最后期限……” 一声音乐响起

不是广播里朝气蓬勃的热闹, 不是歌星会上宣泄的狂欢, 是一位老人, 吹着葫芦丝, 却不忧伤。

只一声,只 一声,

那音乐便进了我的心房。 喧嚣一下退后,

我疑惑这样的业余选手, 怎会让音乐一下把我穿透?

这老人怎会选这样喧嚣的地方? 不合适的“晨练”, 也许他还有高血压……

上学的路上, 冷风,拥挤和紧张, 还有这位老人, 和他的音乐

悠扬而又悠扬。

一天, 两天 一月,俩月

一学期,又一学期

他站在孩子们最拥挤的地方, 他站在大人们最焦急的时刻, 他的曲子

似小鹿在林中漫步的悠扬。

我不想认识他, 我怕更爱他。 我不想听太久, 我怕会迟到。 我想——

他健康长寿。 我想—— 每个早晨, 上学路上。

(张华娟)

第五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意境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直白的话可表述为:“离别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归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那简直味同嚼蜡,没有任何想象的余地。鉴赏诗歌,要调动全身的想像力,在头脑中构造出诗歌的意境,方能感觉诗歌的趣味。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情感;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 例1: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析:诗人只写了准备战斗出击时的自然景物,把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我军英勇气概都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实感。但是战况和战果呢?这省略的部分,在欣赏者想象中就可以生成“象外之象”了。

例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诗的前两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实写出诗人此刻心情孤独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友之情。第

三、四句却改变了写法,诗人感情的表达不再是直叙,而是避实就虚,由近及远,不言自己却言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不言自己忆兄弟,却言兄弟忆自己,立意更为新奇,取境更为巧妙。

景物与情思相结合,往往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烘托等手法。

二、情景交融的“情性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真正上乘的诗作,应该是情景浑融的作品。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前四句:“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其中少妇独守和海燕双栖、征夫忆乡和寒砧催落叶,情景对照,相互生发。 例3: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如果把这四句诗分为上景下情两阕,就显得死板、拘执,把浑一的诗境肢解了。诗人眼中出现乾坤漂浮、天坼地裂之景,实与此时孤独无依、老病缠身的悲凉心境有关;而诗人此时胸中充塞悲凉失意之情,也与此景此情的触发有关。

三、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诗的意境的表现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偏重于“形”的描绘,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偏重于“神”的摄取,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的偏重于“情”的抒发,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偏重于“理”的隐寓,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欣赏王维几首诗的意境美与情韵美。 例4: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作者写的是花开花落、了无人知的山间景色。一切都仿佛与人间了无相干,一任自然万物的自生自灭。然而,这个宁静的山间景色却是如此迷人,没有写人,却充满着一种向往空寂自然的浓烈情思。这是第一重意境。细想之下,空寂宁静的山间景色背后,又是一个百花争艳、热烈喧闹的大自然。人虽有寂寞之感,而花却生机盎然。这里又蕴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向往之情。至此,诗歌已经创造出了两重意境,王维的很多诗歌的意境都具有多层次性。

例5: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这里写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人在宁静空寂的境界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中情思,着落于何处,并未明言,使无穷意味,尽在明月相照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例6: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单独看《鹿柴》,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总之,意境不是确定的“象” ,它与一般艺术意象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层次性,它在“虚”与“实”的统一中更为偏重于“虚”的一面,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的。 【解题方法指导】

第一,要善于联想与想像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

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首先,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的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震撼人心。

其次,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一、二句把海云、北风写得雷霆万钧,第三句写诗人却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一般人都垂帘闭门,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

最后,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体现在“卧看”二字。外面风雨欲来,黑云压城,诗人却挂帘卧看,显示出作者处变不惊的风度。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鉴赏诗歌意境大多以分析意境的形式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会发现所有的诗歌鉴赏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意境的鉴赏。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感伤”,怎样表达出这种“感伤”情怀的。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分析】

1、(2006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①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考点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

摄取了“数枝幽艳湿啼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耕、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①题第一问要求复现诗歌的意境,难度不大;第二问是对诗歌思想倾向的把握,有难度,要求同学们深入阅读诗歌,并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上片“莫为惜花对东风”的“莫”字,表明了作者并非“惜春伤怀”,特别是下片,作者的悲悯情怀一览无遗。

②题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难度很小。“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的祈祷,都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①②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充分地在大脑中进行想像,然后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对中学生来说,也就是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已。

②题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不解”有不必了解、不愿了解的意思,作者着 “惯行”二字,表明自己达到了“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末句的关键字眼在于“卧听”,对“瀑布滩雷”这些惊险的自然风雨,只是“卧听”,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令人动容。

参考答案:①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②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3、(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①“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②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写的是在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将声音转化为形象,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人降低了答题难度,因为很多考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不了然于胸,所以如果直接问“请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考生就有可能无从下手。考生只需要从诗歌中给“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找到依据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②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2005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否了然于胸,是答题的关键。这首诗的

三、四句运用的是对偶,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说明,谁与谁对仗,即“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题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即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用什么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同时,也隐性地考查了对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例如尾联的“自”和“空”。这两个字的作用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做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20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本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第一问),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第二问)。春衫已单,桃花落尽,野梅长成,是一阵冷风,天气骤寒,蛙声停歇,这是典型的春夏之交时天气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整首诗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写起,写出了“游子”身在异乡,身体、心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无不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参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达标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①—③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①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 ②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③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4、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5、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老夫聊以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

三、四两句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①诗中用一个“

”字明写山野“静”意,又用了哪几个诗句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动与静”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的句子。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阳春曲·春曲

胡祗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①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②本曲重点写的是什么?

③试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支小令。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这首曲子的

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②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达标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参考答案:①“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解析:第①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②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②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参考答案:①元宵。

②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

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

③起笔诗人大笔渲染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万家”和“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写出倾城出动、人如潮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照映的盛大场面。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十里江岸,灯火辉煌,携夫带儿闹灯春桥上。水波滟滟,光随水漂流。

4、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5、参考答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①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想象出诗歌上联描写的意境,然后结合诗歌作点具体分析,说明是怎样表现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题属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从动静两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6、参考答案:①“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②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综合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在沅湘之滨,缅怀屈原。

三、四两句诗借“日暮”、“秋风”和枫叶飘落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营造了一幅寂寥、悲凉、哀伤的意境,含蓄委婉,凄切动人。

解析:戴叔伦生活在唐代贞元年间,距离屈原在世已经一千多年了。他在今湖南做官期间,曾经到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瞻仰过屈原庙,感叹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悲凉哀伤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对屈原本身却着墨不多,这与杜甫《蜀相》明显不同。前两句写屈原图谋楚国富强却遭谗言、被放逐,目睹楚国日衰却无能为力,哀怨何其之深,就像永远也流不尽的湘水沅水一样,感情极为深沉。

三、四句写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枫叶零落,发出飒飒响声,诗人对着屈庙,缅怀往事,愈增凄凉。这两句既没有写事,也没有抒情,但典型的深秋景物,荒凉萧索的画面,与屈原的身世十分相称,也与屈庙和诗人的心情极为吻合,特定的景物和感情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寂寥、悲忿的意境。

回答意境题关键在于分析特定的景物和感情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大概是人们称诵它的重要原因。

2、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创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解析:诗人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归途中回首京都,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秦川”即长安一带;“迥”,说明已经走了较远的路程。此时正是早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峰后面升起,远近的山水格外明净,长安城阙重叠壮丽。这一派景色似乎明朗宏丽,但却笼罩在秋风中、寒气里,于是“乐景”涂抹上了悲哀的色彩。往下接着写秋风动竹,寒色笼松,霜冷露浓,给人萧条、冷落、孤单、寒栗之感。再加上诗人归途的感叹、凄然的感受,全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营造出来了。

表面上看,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情调不尽相同,似乎难以统一。究竟孰主孰次,谁为谁服务?这就要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从尾联“客”、“归”、“叹”和“凄其(然)”等词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冷落、悲凉之情是主要的,而且这也与注释中说诗人晚年官场不得志、去官归家的背景相一致。正因为诗人的感情如此,所以尽管早晨日出天阔,长安城以及周围的景色还不错,也不能激起他的丝毫兴趣,这也就是以“乐”衬“哀”了。

3、参考答案:①幽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云外一声鸣。

②颈联写的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写静。

4、参考答案:①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茂盛;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②这支曲子重点写“晴”。 ③这支小令开头两句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满足的心情。

5、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二: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参考答案:①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②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

的气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汽车4s店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室内设计公司简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