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于写作文范文

2022-06-27

第一篇:学生乐于写作文范文

学生乐于写作文

学生乐于写作文,不要让作文成为负担

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1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

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大纲》里讲到,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有益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分数,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本文仅就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自改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首先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迹。如小时候不会写文章,后来成名成家的前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由来:讲古典巨著《红楼梦》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同时也以历年来修改得比较成功的学生作文为范例,培养学生“别人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

其次是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兴趣。① 设立文章医院,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把一篇问题较具普遍性的文章贴在“文章医院”栏上,让全班同学“会诊”,然后把修改意见集中到语文科代表那里进行综合,再贴出修改稿,随后再到我这里拿我的修改稿贴上去,看看区别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想和老师比一比。② 要求学生统一配备印有修改过程的作文选,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心中有底,有自己修改作文的冲动。③ 设立名家修改专栏,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在名家手里是怎样化腐朽为神奇的。④ 设立自改进步奖栏和优秀评改陈列栏,及时肯定和表彰学生。鼓舞学生自改的积极性。⑤ 指导学生把每学期经多次修改后比较好的作文用电脑编印成小册子并加上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拾贝集》、《未名湖》、《处女地》等,然后在教室里展出,让大家互相观摩,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性得到巩固,热情高涨。有一次,周小燕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奶奶》的文章。文中简单交代了她奶奶生病住院,病情严重,她去探望奶奶,没想到奶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敦促她要听父母的话,要好好学习,她感动得流下眼泪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我总是觉得过于简单,文章内容的表现力度不够,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说。于是我便借机同她谈了起来,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我启发她想一想:奶奶对你怎样?对其他人呢?奶奶平时疼过你批评过你吗?是怎么做的?你平时对奶奶的“唠叨”是怎样对待的?现在奶奶生命垂危,你还希望再听到奶奶的唠叨吗?谈着谈着,周小燕同学禁不住哭了起来。几天后她交给我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奶奶的爱》。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燕是带着感情一气呵成的。这时我在肯定她写得好的同时也向她指出文章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重要性。第二天,小燕把这篇文章交上来,虽然只剩下一千多字,却显得更为生动感人,我在教室里表扬了她,听了她的朗读,不少同学的眼眶都跟她一样红了起来。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得了全镇一等奖。

四、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一学期一篇文章的修改,只要每次修改都有一点进步就值得肯定。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学生作文的修改要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作文修改的过程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文字的修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实践,寻找下锅的“米”,充实文章的内容。

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教师指导修改的方法上来说可分为三步批改法、示范修改法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求学生懂得修改的符号,写完后要坚持多读多改,要逐步使自己的文章做到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 实践和理论表明,学生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改,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批改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修改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

处。

第二篇:小学生乐于写作文[范文]

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1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

第三篇:写一个乐于助人的600字作文

写一个乐于助人的600字作文没事,我来帮你

她是一个常常绑着一条歪辫子,有时也会盘着头发的女孩: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常常开怀大笑,常露出洁白的牙齿;她有时穿运动裤,显得很气派,有时也穿牛仔裤,突出了全身最特别的地方。她是我的好朋友,叫黄若虚!她在班里十分引人注目,学习也很好,而我最欣赏的是她的个性——十分乐于助人。

我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天气有点阴了,我还得留在教室里打扫卫生,最可气的是只有我一个人和一个新来我们学校的、对班级特别不熟悉的同学。我有点沮丧,心想:就两个人扫地不得累死,何况已经那么晚了,得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我拿起扫把,有气无力地在地I二乱甩。.

突然,一个轻快的脚步声从我耳边流过,我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若虚!我眼睛一亮,以为救星来了,但转念一想,她是家住得挺远的,叫她来帮忙好像不太合适。于是,我又低头干活了。“嘿,扫地呀!”若虚走到我跟前,对我说。我懒洋洋地答道:“对呀,就两个人扫个什么玩意儿啊!”“我来帮你,来!”若虚一把抢过我的扫把,把书包往桌上一扔,俯下身子,一声不吭地扫起来。我本来想让她先回家,不想连累她,但是跟她说什么,若虚都不应我的话,只是跟我摇摇头,然后就不理人了。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还是很欣慰。

过了一会儿,我在里面排完座椅,擦好黑板之后,本想帮若虚干活,但是她却跟我说:“好了,大功告成!”我很惊讶,看看地板,真是千干净净呀!我连忙跟她说了一声谢谢,她跟我笑笑,就回家了

瞧,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乐于助人的好朋友。

第四篇:中年级作文指导拾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让学生乐于作文

中年级作文指导拾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有八条,其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可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保持乐于书面表达的动力,成为中年级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独立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加上语文知识的积累,有了书面表达自己思想、兴趣、所见及爱好的主、客观基础,但是,不少学生在主动作文方面,却往往受到阻碍。为此让学生乐于作文就成为中年级作文指导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现根据教学所得提供几点做法如下:

一、 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其编写意图是让教师凭借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载体达到完美的教学,作文指导中如何使用教材?我以为也应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按教材要求去写,就大大限制了选材空间,造成学生选材局限性,无内容可写,或内容雷同的现象。故而灵活使用教材,拓展广泛的选材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材,必然会引发学生书面表达的积极性。例如:第六册第一组习作要求是:请你以“早晨”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看到此题目后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有的说:“早晨,我匆匆忙忙去学校,没有时间观察,能不能写中午或傍晚的景色。”还有的说:“我想写夜晚的景色,行吗?”“当然行!”我回答道。顿时学生热情十分高涨。平时有些不能在一课完成作文的学生,也能在一节课完成了。作文内容也丰富多彩,且有真情实感。请看下面一个片段:云霄节的夜晚,我和妈妈去逛街。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人民路,霎时,我眼前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挂在苍翠的小树中间的灯笼。灯笼颜色各异,灯笼上的图案形态各样:有提着灯笼的小女孩,也有点鞭炮的小男孩。突然传来鞭炮声,原来舞龙队来了,它们先到政府大门前面一块空地上表演,观看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那条龙一共有九节,伴着鞭炮声,一会转圈圈,一会排成一字队,表演得棒极了!

由此可见,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在作文指导的要求下去自由选材,他们就有内容可写,更乐于表达,对作文的兴趣必然大大提高。

二、人人习作上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学生是独立意识急剧增长时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参与意识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改变了以往只让优等生的优秀作文上榜的做法,而是向全班宣布:习作“人人榜上有名,只要作文有进步,即可优先上榜”。这样一来,全体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文兴趣与日俱增。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习作《我的老师》中写道:“我的老师不会‘看人头’,我的作文有一点点进步,也能上榜。当别人在看我的作文时,我心里就乐滋滋的。原来我很怕写作文,现在我很喜欢写作文。我喜欢这样的老师。”还有一位学生自从她的作文“上榜”后,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我布置“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她竟写了两篇,让我帮她挑选一篇。她的作文《露天健身场》还刊登在《今日建阳》期刊上呢!

三、鼓励随机习作,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生活处处是作文,作文理应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新鲜事物会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随时撷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文,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有一次,全班同学正在认真听课,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学生叫道:“看,窗户上有鸟儿。”我和学生不约而同向窗户望去,只见一只鸟儿站在窗户上,然后又飞入教室不肯离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我灵机一动,索性停课让学生看个够。鸟儿飞走后,再要求学生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写下来。由于鸟儿飞入教室这事很新鲜,学生写作情绪十分高涨,只听见笔儿“唰、唰”作响,不一会儿,一个片断写好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上午第二节语文课,我们正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突然听见坐在我后排的丁娜同学说:‘看,窗户上有一只鸟儿。’我转过头去一看,果然窗户上站着一只漂亮的鸟儿,黄黄的小嘴,圆溜溜的眼睛,身上的羽毛有红色的斑纹,可惜我不知这是一只什么鸟。鸟儿在窗户上活蹦乱跳一阵,又‘啾、啾、啾’地鸣叫几声飞进教室,一会儿停在黑板上东张西望,一会张开翅膀飞来飞去,好像不肯离去。也许鸟儿觉得我们教室很美观,想多看一会儿;也许鸟儿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长得很可爱,想跟我们说悄悄话;也许觉得人类真奇妙,想跟我们学课本上的知识吧……”

生活中这样的机会很多,贵在抓住时间,例如,久雨初晴,久晴逢雨,偶发一场冬雪,“千树万树梨花开”,或难得一遇的日、月食等等,都能激发写作的强烈欲望,此时,安排“随机写作”,还能立竿见影,即见成效。

四、坚持常写日记,将兴趣转化为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正好,日记的内容不受限制,不拘形式,是最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形式。因此,我每周安排学生写一篇以上日记,日记时间不局限在周六或周日,可以是一周中的任何时间,内容是自己觉得很想说的事,篇幅长短都不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此自由,学生可乐了,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以日记作为展示自己写作能力的平台,比教材上的作文更乐于表达。有的学生日记本随身带,遇到有趣的自己又很想写出来的事就及时写下来。有的学生一周还写两三篇日记呢。由于选材自由,日记内容异彩纷呈,充满童真、童趣、童心。我认真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筛选,将其中有新意,有进步的日记在“我能行”习作栏上展示,及时加以表彰,学生写日记兴趣大增,将即兴写日记溶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形成习惯。

经过以上方式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一般都能在进入中年级的第一年,即三年级开始,培养起乐于作文的情感与爱好,且通过写日记的习惯转化为写作的动力。事实证明,一些三年级学生对作文所产生的畏惧和厌倦心理都是由于指导不当导致心理缺陷所致,必须引起教师们的足够警惕。

综上所述:三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进入一个与低年级完全不能比拟的新阶段,在此阶段中,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表现欲都急剧地增长,这是使他们能乐于作文的主观心理条件。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住这有利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指导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这样,学生就能从三年级起,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为其今后健康成长,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与社会各类人群、媒体进行广泛交流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五篇:浅谈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作文

作文在教学中,是学生语文的素养集中体现。但每次作文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冒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又要写作文„„”。可想而知,作文成为许多小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是厌烦﹑讨厌﹑胡编乱造。久而久之,一提起作文就害怕,把写作文当成是学习中的头等苦差使,作文能力提高就很困难了。照例说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为什么有些学生作文难于起笔,无话可说呢?针对当今作文的这种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易于动笔,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呢?现就谈谈我自己对此所作的初浅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那么,内容从何而来呢?我鼓励学生每天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一天中听到﹑看到﹑做到﹑想到的选择其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因为平时游戏作为小学生主要活动之一,伴随着他们时时刻刻。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语言是流畅的,让他们游戏后把它写在日记里,就不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写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除此之外,不单从学生原有的兴趣出发,同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进入课堂。相机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知识、有趣的或感人的故事﹑童话等等。让学生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了外面世界,从而促进与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在写一篇表扬稿时,因为当时这种体裁是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知如何入手,于是我把学校班级里有关拾金不昧﹑献爱心﹑为周边老人送温暖﹑无名给学校花草树木浇水等场面做成课件重现在学生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敬佩之意,同时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来表扬这些好榜样,那这篇文章让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作文在一节课中很容易的解决了。又如学校大队部组织要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他们着手写就不知怎样动笔,不知到底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我同样采取了多煤体,把灾后的一些图片与资料放映出来,看完之后除了泪水之外就是一篇篇交上来的优秀作文,出乎我意料的竟连平时不写作文的学生都在这次习作中表达了自己的心痛和愿望。由此看来。兴趣对写作是如此的重要。 二 ﹑写作之前,注重培养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用几句话说一件事,讲个故事,打个电话,传个通知,说明一幅或一套看过的画,描述观察或参观所见的自然景物或劳动场面,叙述一篇作品内容,介绍一本课外读物,讲述一篇儿童报纸的论文或新闻,直到独立的发言﹑演说﹑报告等都可以是口头作文,并写下来”。同时,文章应该是在想说是才写,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可见,说话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写作文就是写话。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仿说﹑多说﹑自由说﹑小组说﹑个人说等方式让学生练习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情境﹑表达情感。在人教版课本中每单元习作之前有一个“口语交际”,其实安排“口语交际”就是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一般情况下“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我很重视利用口语交际说的素材为写打下良好基石。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哪怕仅有一句话,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都能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思想,同时展开讨论。对于说的不具体的同学养成一种习惯就是给予补充。从开始不敢说到最后说的滔滔不绝,从作文写的不具体到最后的具体﹑通顺。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童年趣事”。首先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都有那些趣事,不到几分钟时间,班级里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可见学生有话可说,自己有故事可讲。这一次采取小组交流,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到底有趣在哪里,同时我也参与其中分享他们的趣事,并适当及时给予必要的点评,每人说完之后再提笔写就比较容易了。让学生说后再写,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互相沟通,互相启发。

三﹑把作文教学渗透到五彩的生活中去。

“生活,作文的源泉”。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仔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从而,新的内容就从生活中有了发现,让学生紧密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作文成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快乐,这种生活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学科作业,更不是负担。而应把习作活动渗透,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去,使他们可以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减轻了作文的压力,同时,打通作文课和其他学科的通道。创设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与学习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习作深入指导学生的个体生活,增强学生习作的愿望。如在习作“第一次_”,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题目。看看你都第一次做过什么。最后大部分学生习作的题目都源于生活。有《第一次养蚕》《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别人》„„这些文章中的《第一次养蚕》,小作者写了养蚕的准备﹑过程﹑结果。写的很详细。更多的透露出在养蚕的过程中的困难及通过老师帮助而最终解决了,体现了其中的快乐,其实这种快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四﹑注重大胆的想象,获取写作的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并由此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但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写出来的作文大多雷同,写出来的作文仅是自己看到的,使读者觉得文章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想象能创造出新的形象,可以使人浮想联翩,使文章更加的充实,主题更加深刻,文章题材更丰富,思路更加广阔。没有想象的作文似乎无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想象使静物变动变活了,让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联想到事物的昨天,明天或假设事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什么”等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去太空旅行》,课文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做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要求在做画的基础上,在学生了解太空的基础上,写一篇同类的作文,大胆想象在太空里游的工具及情景、开发太空建造、怎样建筑等等。由于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描绘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使学生把作文很好的完成了。

因此,作文教学不应封闭于课堂上﹑学校内,应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丰富﹑充实,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文能力,给学生多创造机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活跃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提拔干部谈话范文下一篇:学生简历小升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