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定位及设计论文

2023-01-17

在国内, 台湾是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 引导教育对象“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的教育。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教育过程中缺乏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 带来了许多不尊重生命、甚至摧残生命的不良后果, 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关注和重视。

1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定位

1.1 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 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 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单向度的人, 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 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因此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应该从多个层次入手, 不仅教育人们要珍爱生命, 还要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2]。

1.2 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生命教育课程就是涵括己我、人我、物我与天我关系, 意在统合生命的知情意行、增进生命健康、养成尊重珍惜的生命态度并探索生命价值与意义, 追寻全方位生命的教育经验与活动的统称。按照生命教育的总体课程理念的指导和具体的课程向度, 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层次的纬度来选取素材。

1.2.1 生命知识教育

主要涵括生命本身、生命安全以及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生命本身的知识包括生命的起源、本质、特点的相关内容, 生命安全主要有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维护、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生命保护常识与技能的习得等方面, 生命成长系指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 不断反思生命之路, 践行生命实践。

1.2.2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教育课程不仅是重视保存生命, 还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个体的人生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积极的生命意义理解引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 积极的生命价值是推动和鼓舞学生走向光明人生的信念。人的生命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之分, 自然生命来自于自然物质世界, 精神生命来自于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世界。

1.2.3 生命情感与态度教育

生命的情感态度, 是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内在动力, 生命的活力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 人只有热爱生命才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此, 热爱生命是最为重要的生命情感与态度。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爱与敬畏这两种最基本的情感。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神圣。史怀哲说, “我感觉到必须敬重所有即将出现的生命, 有如敬重自己, 这就是道德的基本原理。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 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3]。

1.3 生命教育课程目标

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直接目标是认识生死、悲伤辅导、防范自杀、珍爱生命, 培养学生爱护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 并提升面对挫折的能力。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喜悦与可贵, 体验生命的意义, 藉由正确的价值观、豁达的人生观与自在的生活观, 建构个人生命的内涵, 提升生活内涵和品质。

2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实施

生命教育并不是固定的学科或课程而是属于随机的、整合的。因此, 在课程设计与内容组织上, 因该秉持生命的完整性与统整性, 重视与各学科的统整以及生活事件的关联性。生命活动主题的安排, 应依据生命教育课程目标、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三者相互连接, 并考虑社会变迁、时代趋势等因素, 再依据国家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来做指导方针, 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2.1 争取各方重视, 开设单一生命教育课程

单一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知识的教育。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 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 最大的优点就是连贯性, 它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尽管在我国目前这种认知本位的课程体系中, 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可能落入认知本位的窠臼。但“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 无论如何, 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 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所以, 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 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4]。

2.2 整合相关学科资源, 开发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

渗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 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 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由生命教育课程和现有课程体系的主题内涵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 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生涯指导教育、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人文学科课程之间, 内容有一些交叉、目标上有一定的相融性, 为了避免课程的叠床架屋, 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

在开设人生哲学、生命教育基础理论等课程的基础上, 各高校应注意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活动的整合。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 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引导学生解读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

2.3 创新活动载体, 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挖掘课程资源, 努力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如在教室、办公室、走廊、过道等处构建人文景观, 例如可以布置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的年级画廊、学生艺术习作长廊, 举办午间音乐会, 开办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 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 凸显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也可以开展系列专题活动, 结合不同年级实际需要, 开展系列专题教育, 如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教育。例如通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 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生命知识学习、生命安全体验, 使大学生初步了解来自于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办法。

2.4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完善校园网站

围绕学校生命教育的理念, 完善校园网。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 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开发、优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应用系统, 实现课程资源广泛交流与共享;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网站, 给学生提供安全的上网条件, 引导学生浏览、查找、筛选、提取、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广阔的时空。

摘要: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生活中因生命教育缺失引起的不良现象谈起, 论证了在大学建立生命教育体系以及系统的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涵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定位, 并对利用大学生命教育资源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定位

参考文献

[1] 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构建[J].教育研究, 2004 (5) :27~28.

[2] (法) 史怀哲, 泽环, 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27.

[3] 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06 (3) 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感体验在中职学校音乐课程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平面二维河流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