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恰走进毛泽东有感

2022-09-06

第一篇:观恰走进毛泽东有感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还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自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二篇:读《走进毛泽东》有感

前几天在思修课上看了一部纪录片,是关于毛泽东的,记录了毛泽东的一切,让我对这位开国元帅有了全新的认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这样的一个人从小就是抱着对梦想的执着,才能成就他今天的一番事业。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的日子还算是殷实,但但是的农村的农村家庭,对于读书并不看好,毛泽东从小就是一个好书的人,对于他来说这也许并不是和他发展,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父亲家他送发哦四叔念书,老师看他很有潜力,告诉他要学习真知在这里知识有限的,必须要走出去,此时此刻,有一个信念便在他的心里长生了,我要走出大山去外面。于是他向父亲保证,不到功名成就,誓死不归,从小毛泽东就有宏图的理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这里我。读书就是他的梦想。对未来的路他也许并不知道,对知识的渴求却成为了他今后成为伟人的一条捷径

毛泽东从家乡出来以后便便来到当时的湖南湘潭第一师范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他来说这里是他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围绕、他将来能够创造出一番事业的垫脚石。他在这里仍让努力的的读书,在读书之余他也不忘去结交一些好友。在学校里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来结交好朋友。此时甚至惊动了校长,这也许就体现了毛泽东的性格。好于疑问他结交了一批有识之士,如蔡和森等这些为将来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毛泽东以做奇事,利奇志,交奇友,而被同学成为毛起,作为当时进步青年,看到了制度的黑暗,接受了红色知识,于是决定要去改变。谁有可能想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居然有这干该变现世的宏图理想,在此之后,他成功领导了秋收起义,不能不说,毛泽东对战事的理解指挥是很有天赋的,上井冈山虽说有些违背上级的命令,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再后来就是反围剿遵义会议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他时刻关注各方面的战阵,虽说是主席但是并没有主席的架子,要求干部回归农民,农民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他常常与农民拉家常,总显得那么和蔼可亲。毛泽东无论在哪里都离不开书,可以说是书如命,所以肚子里墨水是很多的,也是为他提供奇思妙想的动力。他有时候也在在一些书中标注自己的想法,这样以后看到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也写了很多关于革命的著作,《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其中他的一些战略思想被一些西方著名的军校学习者。毛泽东本身就是对战事看得很清楚的人,他做事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晚年的他,和斯大林一样,个人崇拜主义,但是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总结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土木二班王毅

第三篇: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对于毛泽东这个名字,家知户晓,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今天观看了电影《走进毛泽东》,我对“时事造英雄”有所怀疑,英雄不单要适时代,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意志同样重要,否则,英雄也就不存在了。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世人称之为神人。神人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神人的成长更值得我们去参考。年轻的毛泽东已经被身边的人称之为“奇人”:立奇志,交奇友,胆识奇!十四岁那年留下一封信: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走出乡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我想不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责任。

少年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发奋图强,努力读书,但是他并不喜欢读当时的《四书》《五经》,而是当时思想比较进步的《盛世危言》这类书,通过这些书籍,他认识到了他生长的年代是那么的落后,他立志要改变这一切。于是,十四岁的毛泽东留下了家书,参加了革命。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广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奇友”,创建了“新民学会”,旨在改造人心的风俗,做新的国民。在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他们真的是一批“奇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但是胆识奇的毛泽东就是这个一个人。

江水滔滔,毛泽东喜欢去游泳搏击风浪,这就是毛泽东一生的性格。在和国民党的较量中,所有的人都认为谁占领了上海、北京、武汉、广东,谁就控制了全中国的时候。但是,毛泽东却认为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可以赢得全中国。于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奠定了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础,这不得不敬佩毛泽东的当时的胆识,通过农村、农民的力量革命,国民党再怎么也想不到忽视的农村力量竟然是如此之大,但是毛泽东就是走了一条常人不会走的路,也不相信会成功的路。但是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谁就可以赢得中国。其实毛泽东的胆识早在他决定走进井冈山的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组织要求他进攻长沙,而他却违抗了命令,擅自带领队伍在井冈山扎了革命根据地,因为他坚信:农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的毛泽东“行为奇,交奇友,立奇志”,奇就奇在他志向远大,奇在他善于思考,奇在他敢去行动,阅遍所有伟人,无一不是在少年时就已经有了自己大大的理想,而这种大大的理想也就是常被俗人称之为“奇想”。作为一名大学生,回眸自己的过去,还真的没有给自己立过什么大志,也许这就是我现在只是一名大学生的原因的。但是虽没大志,自己小小的理想还是一直有的,但是理想这回事不是拿来放在心里的,而是需要及时践行的,所以现在开始我也该开始践行了,给自己创造一个传奇了。

第四篇: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是《走进毛泽东》这个视频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也是让我比较震惊的地方,更准确的说是让我对毛泽东主席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从小就听大人们谈论毛泽东爷爷,其中都是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小小年纪的我们看着屋里毛泽东爷爷的照片也是充满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那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长大后,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对于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这褒贬不一落在一个人身上竟让人有了手足无措之感,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又应该如果去评价他呢?在这个视频中我们有了答案……

如果问视频中什么地方最打动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人们注视着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的肖像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情感最打动我。无论是大人,小孩,还是外国人,当人们注视着毛主席时眼睛里流露着无不是对毛主席的景仰之情,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更为复杂,这其中也包含着感激亦或是对这位伟人的怀念吧。毛主席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17岁的毛泽东走出家乡时留给了父亲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是这份豪情这份志气成就了日后的毛泽东。1954年春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闲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

登到半山腰时已是傍晚。有人说,再往前走没有路了。天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并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泽东说你们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往前走,绝不下山,不走回头路。这就是毛泽东的个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毛泽东主席不仅爱登山,也爱游泳,从儿时在故乡的池塘游泳开始,毛泽东畅游了中国的许多江河湖海。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正如诗中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从小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教育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希望拥有兴趣的我们比别人多一份自信,或许正如毛主席那样,拥有迎接挑战的自信。

毛泽东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亲切,不管是在外交这样正式的场合,还是在平时毛泽东都是那样的本色自然。与其说毛泽东是一个领导中国人站起来的伟大领袖,不如说毛泽东是一个为自己的同胞奋斗的和蔼可亲的爷爷。无论是在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还是在南方爆发血吸虫病时毛泽东都能够深刻体会人民的疾苦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为人民排忧解难。曾经有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国记者问了毛泽东一个实际的问题,你凭什么权力指导你的军队和政府。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凭人民的信任。毛泽东能够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或许就是毛泽东获得人民信任的原因。

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70年5月20日为了声援亚非拉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中国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上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声援大会。有人说

毛泽东对西哈努克的支持事实上是领导第三世界的人民找回了自己的民族尊严。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视频并没有对毛泽东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做法进行评价,但是就视频所说,这样一个处处为人民着想的领袖,他最初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个人,所谓目的是好的,但是效果却是不尽人意的。或许我们可以按照功过两方面来给这样一个伟大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不管怎么说始终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只有取得了这样的胜利,才有了视频结尾时中国现代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五篇: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当我在课下观看完了《走进毛泽东》之后,惭愧之情油然而生。这位在世界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伟人,我对其传奇一般的人生居然知之甚少。这样的人生,比书中杜撰的精彩千百倍,超过了所有小说家的想象。以下是我观看之后的粗略之见。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一户农村家庭里,小时候和其他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他八岁时,在村里的一所私塾里读书,可他对先生讲的四书五经根本没什么兴趣,而对一些现代文选爱不释手。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成为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全中国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全中国。”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表明了两位领导人的不同走向。事实证明,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用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为解放中国做足了信心,也为今后的战争做了最好的铺垫。

影片除了表现毛泽东正确的领导和特有的军事作战外,还披露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却被毒蛇咬死而痛哭,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关心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

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

在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为自己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社会动荡的时代,所有人都只求安定的年代,他告诉自己,他需要知识,他需要思想,他要交奇友,读奇书,立奇志,成为一个奇男子,他孜孜不倦,吸取中外精华,他锻炼身体,立下强国之志,这样的远见,这样的志向,才是真正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为了胸中大志,他闯遍天南海北,为的是用先进的思想改编落后的中国,他曾经相信,用笔杆子可以创造奇迹。然而,在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他不得不也拿起枪杆子时,他从不曾害怕,也从不曾软弱,他带领他的队伍撑起国家的脊梁。在山穷水尽之际,他不顾众人的反对,结合当时局势,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为我们的队伍发现新的希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可以随着局势的改编而做出正确判断的超人智慧。

抗战八年,他告诉蒋介石,告诉所有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应共同抵御外敌,巧妙地作战策略与技巧让中国在实力悬殊的敌人面前也可以昂首阔步。解放战争,他为中国广大农民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赢得了人民的心。当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气宇轩昂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岁月以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和广大人民一起建立新中国,发展的脚步不曾停止,在世界之林,他又为中国人挺直了腰,为中国外交赢得了掌声。没有人否认过那段中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的历史,没有人忘记过他在晚年是犯下的错误。但是人们都知道,是因为有了他,才有现在统一的中国。他是我们永远敬佩的毛主席。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那**的时代里,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毛泽东,将会是一个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他在烽火中成长,在烽火中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当家作主的道路,缔造人民共和国。是

时势造英雄,战火纷飞的中国需要一位英雄来平息战乱,建立和平的国度,而毛泽东,正是这一时势的最佳人选,他以其卓绝的才华,高瞻远瞩的目光,使纷飞的战火熄灭,使和平时代诞生。

岁月已经流逝,但伟人的身影依然清晰,毛泽东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尽管我们与毛泽东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的魅力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和灵魂,激励着我们前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期末复习下一篇:个人工作计划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