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两点三教性”论文

2023-02-07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讲究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艺术性”。在这点上, 教学书刊、教学前辈都有过研究和阐述, 而针对现在卫生职业中专招收的学生现状, 生源的素质差, 学习程度差, 自学能力差, 要使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达标, 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总结和磨练, 对此“两点三教性”也有一些浅显的体会, 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1 重点和难点

对于教学内容只有明确教学的目的, 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在教学中重点讲透, 难点讲清, 学生才能把握重点, 理解难点达到易懂易记。

1.1 重点的认定

重点是一个章节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关键性内容。如何认定重点呢?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 因为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带有法规和指令的作用, 授课者一般不敢违反, 怕违纲后受听课、课评、检查者提出质疑。但是我曾研究过有关的教学大纲, 觉得有些地方的界定并不合理。所以, 重点的界定不能完全盲从教学大纲, 而应该多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上考虑, 明确前科为我们打下了哪些基础, 后科需要我们打下何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多研究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 也可以和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 如果是临床课则应结合临床需要和资格考试的需要来考虑, 基于这点要求, 我们就不难发现, 教学大纲中的所谓“重点”并非都是重点, 因此, 将教学大纲和本课中的“接棒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重点才能点得准, 界定才能合理。

1.2 重点的突出

重点是授课内容的骨架, 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它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中是不可缺少的, 对知识的迁移或推进作用很大。因此讲课时必须要突出, 而不是一般的讲, 而应该详细讲、速度放慢些、语气加重些、道理讲透些, 板书醒目些, 可以多重复几遍, 还可以借助些辅助手段, 如挂图、录像等。知识的掌握包括理会、牢记、应用三个环节, 为了达到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教师就必须要使出浑身解数, 有时生怕学生对重点还不够重视, 索性对学生说:“注意, 这是重点, 要记住!”甚至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背诵1~2遍。

1.3 难点的界定

所谓难点, 也就是一些抽象的、不好理解的, 老师难教的、学生难学的内容。同一部分内容中甲老师觉得难, 乙老师未必觉得难, 一个班的学生觉得难学, 另一个班的学生未必觉得难学。当然, 多数的难点是由于教材中的繁、深、乱造成的。此外还由于教师的因素, 对学生的估计, 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等其他因素决定。因此教学大纲中对难点内容是没有具体指定的。

1.4 难点的“突破”

难点一律要求“突破”, 我觉得不太现实。难点有两种, 一是重点中的难点, 医学知识内容是环环相扣的,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同时要求同学提前复习主要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 同时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 形象化, 以便理解。另一种是难点, 但不是重点, 这就尽量简化, 附带讲述, 甚至绕过去, “知难而退, 躲而避之”。在当前课时偏紧, 强化总体目标, 淡化学科意识的形势下, 用“处理难点”代替突破难点可能更恰当些。

2 严肃性、科学性、艺术性

2.1 严肃性

指的是教学态度, 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态度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上课准时, 备课认真。准时上下课, 给学生养成一种严格遵守纪律的风范和时间观念, 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备课要认真, 精益求精, 主要包括: (1) 明确教学大纲, 深入钻研教材, 仔细阅读, 弄清概念, 掌握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明确重难点。 (2) 阅读参考资料, 集众人之长, 联系实际, 丰富教案, 激发兴趣, 以启发式为主。 (3) 认真书写教案, 对教学内容作恰当处理, 注意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 (4) 熟悉教案, 使术语通俗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5) 合理分配课时, 并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法。

(2) 管教管导、教书育人。管与不管, 导与不导:管些什么, 导向何处;怎样管法, 如何引导?育怎样的人, 如何育人?这些都是教师所应思考的。 (1) 抓不良之风, 树课堂正气。 (2) 授予方法, 循循善诱。 (3) 运用典型事例, 融素质教育于教学中……但是, 这些教学活动不易占用太多的时间, 而且还要讲究时机, 点到为止, 自然结合, 不讲口号, 不作报告, 不也放过, 做到“严格而不苛求, 宽容而不放纵;传做人之道, 点化心灵;授成功之业, 教化”。

(3) 勤批作业, 严格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并及时发现学习中不足或错误的地方, 获得大量反馈的信息, 从而促使学生学习,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特别是考试, 是整个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指挥棒”, 牢牢地抓住这根指挥棒,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2.2 科学性

这里指的是如何科学地处理和教授教学内容。

(1) 定义准确, 概念清楚。概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理论或实践的精华所在, 也是学习医学知识的向导, 有一字千金之说。如何将定义或概念讲清楚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可将其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重点概念, 必须掌握的, 如内科学中的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概念贯穿著整个疾病的起因, 病理、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结果, 必须仔细讲授并且要求牢记;还要求理解其实际意义, 如罗音, 心脏杂音, 移动性浊音等应在临床实践性教学中加以强化和领会。第二种概念是熟悉概念, 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教师也应该认真解说, 学生要基本掌握。第三种概念是了解概念, 如出血倾向、肺气肿等, 这些概念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就行。

(2) 知识更新、反映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 因此, 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能反映国内外关于本学科的新发展, 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武装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有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 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医学知识的涉及面很广, 除专业外, 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我们必须处处做“有心人”, 善于积累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介于治疗在内科领域的应用, 艾滋病的新进展等等。但这些内容应在不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前提下, 适时进行, 点到为止, 目的是活化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逻辑紧密, 富有哲理。医学的理论是极其复杂的, 但是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 其解剖、生理以及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乃至诊断、治疗、护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只要我们针对教学内容, 抓住中心, 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 学生就会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从而提高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2.3 艺术性

教师登台, 在学生面前是表演, 而且是一次艺术表演, 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教学灵活, 应用自如。“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各方面的情况是发展变化的, 教学方法亦应相应变化, 切勿墨守成规, 千篇一律。实际上,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最佳的应用范围,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只有熟悉各种方法, 了解中等医学的教育特点, 明确教学任务, 根据自己的特长, 学生的基础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发挥其最佳效果。当前, 我们既要体现目标教学的特色, 又要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 禁忌一刀切的极端做法, 做到善于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上有讲有练, 有问有答, 有读有写。既有教师的启发、指点、讲解、演示, 又有学生的听看、质疑、讨论, 起到真正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语言流畅, 生动有趣。教师语言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 教师讲课时应之有物, 主题鲜明;言之有序, 语脉清晰;语言生动, 形象流畅。同时, 逻辑要强、幽默、和蔼、表情自然、语调抑扬顿挫有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学生听课才有兴趣, 才爱听, 也才容易听懂。相反, 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 对授课内容生疏, 堂上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或是结结巴巴, 满堂尽是啊呀呢之类的语病, 学生听课时就觉得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情绪, 注意力就分散, 以至重点越讲学生心头越重, 难点越讲学生学习越难, 起关键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低下所致。因此,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演讲文章, 看看相声, 话剧等作品, 多讲多练, 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今后医疗工作也产生重要影响, 有的会深深地印记在学生的心中, 对学生的语言素质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板书清楚, 条理分明。板书是授课内容的直观表达方式, 又是突出重点, 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创造, 它体现了教师的授课思路, 凝集着教材的精华。好的板书, 有利于学生理解难点和把握重点, 培养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所以上课时板书要有计划, 层次清晰, 纲目分明, 概念清楚, 用词准确。既要求内容连贯, 完整, 又善于归纳, 综合, 简单扼要, 重点突出。对于重点内容, 板书保留的时间可长些甚至留到课后让学生抄下来, 必要时可用彩色笔书写, 或把字体写的大些, 浓些, 以提醒同学们注意。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将重点讲透讲深并处理好难点, 学生一定会觉得易懂, 易记;如果加以亲切自如的教态, 严谨的科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 那么, 学生就不仅仅是学到知识, 而且获得很高的美的享受。但是, 这样的授课, 将花费我们教师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追求和锤炼。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果, 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如何准确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 讲清难点, 除需要大纲之外, 还要结合各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临床需要之间的联系, 而要想更好的把知识准确、正确的传授给学生, 而且让其接受和消化还要讲究在教学中要有严肃教学态度, 讲究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应用体会下一篇:基于语用能力视域探讨英语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