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为例

2022-09-10

一、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概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可见, 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8年, 合肥师范学院已连续6年开展“行知学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小先生”, 利用暑假深入城乡为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举办免费的公益学堂, 从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也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行知学堂”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

(一)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合肥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 拥有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等应用型较强的师范及非师范专业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单纯的课堂知识无法实现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 亟须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灵感、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于师范类学生, 课堂实战是他们宝贵的学习平台。因此,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长效性的开展暑期“行知学堂”, 从而为师范类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学生们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 将自己学到的课堂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既是对自身知识掌握的巩固和深化, 又是一种学习上的检验。不仅如此, 学堂开办期间, 还积极组织“小先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参与到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如绘制文化墙、制作植物标本、参与文艺表演等, 使“小先生”们的才能得到发挥, 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 很多“小先生”也正是在“行知学堂”的志愿服务中坚定了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

(二)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行知学堂”从前期的联络实践地、组建团队、设置课程、招募小学员等, 到中期学堂正常运行、处理突发事件、与小学员和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寻找媒体资源等, 再到后期的学堂总结、汇报等。每一步都需要学堂的“小先生”们自行与同伴、实践地负责人、小学员、小学员家长、媒体等对接沟通。这无形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培养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而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2]高校现在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辅导员或班级导师的教育、党团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社团组织自行开展的活动以及学校校园文化的影响。[3]现在高校在校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 他们对传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方式缺乏兴趣, 特别是对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体验式的教育方式,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有效果。“行知学堂”实践帮扶的对象多为城乡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 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课外教育的机会, 特别是接受如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兴趣特长的培养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学堂与小学员的接触, “小先生”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对他们的需要, 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小先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部分“小先生”大学期间一直坚持参加“行知学堂”, 有的甚至在毕业后从事了支教工作, 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儿童。

三、“行知学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影响

(一) 激发大学生投入长期的社会公益事业

短期支教对激发公众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 通过“行知学堂”这种暑期社会实践载体, 将个人所学运用到社会公益实践中来, 通过年复一年的积累和延续, 为城乡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带来切实的、持续性的教育帮扶。一方面从高校学生的流动性上, 确保了“行知学堂”的常年开展;另一方面, “行知学堂”作为大学生了解、践行社会公益事业的窗口, 从而激发更多大学生投入到长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二) 为城乡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提供教育帮扶

目前, 对于建档立卡及低保户家庭的帮扶, 政府主要集中在经济补助方面, 如低保户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贴, 从而满足家庭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但在儿童教育方面, 除了必须的九年义务教育, 缺乏长期的如美术、音乐、舞蹈、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和课程辅导班等学业活动。因此, 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行知学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提供长期的、延续性的教育帮扶;通过利用暑期和日常的双休日, 开展定时、定点的帮扶;对特殊困难的家庭, 还可以实施“一对一”的长期帮扶, 从而形成高校——社区 (乡村) ——家庭三级联动的教育帮扶机制。

四、“行知学堂”未来的改进方向

(一) 建立“行知学堂”实践基地, 确保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目前, 就合肥师范学院而言, 连续2年及以上长期坚持或挂牌定点的“行知学堂”授课点还较少, 不少的学堂为大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 开办的一次性的教学点, 缺乏延续性, 学生个人也缺乏与当地政府或授课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能力。因此, 需要在指导老师更多的参与指导下, 加强与当地村委、社区等政府部门的合作, 从而确保越来越多的“行知学堂”能够常态化、长效化, 从而形成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

(二) 建立“小先生”传帮带机制, 不断提高“行知学堂”质量

“小先生”作为“行知学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 其业务水平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堂开办的实际教学质量。但现实是, “小先生”的流动性太大, 部分“小先生”在做完第一年的学堂之后, 第二年未继续坚持, 从而缺乏一支较稳定、素质较高的“小先生”团队。

因此, 亟须建立完善的“小先生”传帮带机制, 通过发挥校内各级团组织活力, 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小先生”团队, 并由校团委统一协调安排, 确保每支“行知学堂”内的“小先生”都能做到以老带新, 努力做到每所学堂从开办时就是一所成熟的学堂, 从而提高“行知学堂”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 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老师团队, 提高“行知学堂”专业化水平

目前, “行知学堂”的指导老师多为二级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 他们虽有丰富的组织经验, 但很多并非师范类专业出身, 也缺乏与“小先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专业背景, 因此在学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指导过程中, 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因此, 未来可考虑建立思政工作教师与专业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指导教师团队, 从学堂课程设计到学堂组织安排等方面, 全面提高“行知学堂”的专业化水平。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 然后阐述了“行知学堂”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影响, 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针对目前“行知学堂”存在的问题, 提出未来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学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3] 慕春梅.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5) :103-1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海南烟草财务信息系统统一硬件平台设想下一篇:浅析三级防控工程在原油库区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