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白鹤梁效应打造涪陵文化品牌的思考

2022-09-12

因为三峡工程,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永没江底。

白鹤梁是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之中的一段天然石梁, 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而得名。石梁全长约1600米, 平均宽约15米。常年没于水下, 仅在冬末春初长江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从唐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 以来, 在此天然石梁上, 人们用刻石鱼的方式, 记载当年最枯水位, 认为当江水退、石鱼见时, 预兆丰收年景的来临, 即“石鱼出水兆丰年”。历代的人们将石鱼出水的时间、石鱼距枯水线之间的尺度, 观察者姓名及情景, 用诗文形式刻记在石梁上, 其中在220米长的中段石梁上记录了1200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水文资料, 堪称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会议上, 我国代表张瑞瑾介绍了白鹤梁题刻古代水文站的情况, 引起了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兴趣。白鹤梁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 白鹤梁的保护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务三峡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将白鹤梁纳入库区文物保护的“三大工程之首”。先后委托天津大学、长江勘测设计院、武汉大学等设计多套保护方案。2002年, 白鹤梁保护方案在经历了漫长10年、数易其稿的酝酿后, “无压力容器”水下博物馆永久保护方案, 终于浮出水面, 为媒体所关注, 这对于涪陵人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5月18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成开放, 是涪陵有史以来最受媒体关注最具轰动效应的大事之一。提到白鹤梁, 涪陵人引以为豪。然而, 在轰动和兴奋之余, 我们是否应该对白鹤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1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修建, 丰富了涪陵人的文化底蕴, 提升了涪陵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峡移民, 给涪陵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带来契机。近年涪陵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三环路、四环路高楼林立, 近10年间数十家企业的名字闪烁于“深证”和“上证”的电子牌上, 众多国家领导人莅临涪陵视察, 涪陵被誉为重庆市“一流强区”, 名气逐渐在外界扬开, 然而涪陵的经济发展与涪陵的文明程度尚有差距。

以前涪陵人把登白鹤梁当作是一种逍遣, 极少有人去品味它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科学价值、书法艺术价值, 更不用说去研究它所表达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同样的石刻文化, 重庆朝天门的“灵石”, 云阳的“龙脊石”, 丰都的“龙床石”都无法与之媲美。白鹤梁以其碑文之多, 历史之悠久, 水文记录之翔实, 题记内容之丰富, 形式之多姿多采, 与长江及环境之浑然一体而称奇。它是一部以石头为载体的历史“巨著”, 每一个翻阅的人都能感受它所承载的文化积淀的厚重。它集水文、气象、农业、水利、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政治、经济、考古等各种文化形式之大成, 以常年没于水中的保存方式, 千古而不朽, 成为举世称尊的文化孤本, 科学文化价值无与伦比。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 白鹤梁系难度最大, 科技含量最高、投资最多的文物保护项目。为此先后论证十年, 提出了七个保护方案, 最终采用了“无压容器”原理方案以修建水下博物馆的形式对题刻进行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总投资2.1亿元, 2003年动工, 2009年5月18日, 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及水下博物馆正式落成, 实现了白鹤梁的原址原貌保护和观赏, 成为世界上同类文化遗产成功保护的首例,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不再是春游季节涪陵人放风筝的场所, 而是镶嵌在涪陵人心中的一朵璀璨的文化奇葩。

2 白鹤梁是涪陵经济发展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白鹤梁是涪陵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给涪陵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忽视的无形资产, 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白鹤梁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直观化的特征, 是足以引起涪陵人自豪的文化标志、文化形象。对白鹤梁的保护引起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及科研单位的关注。国家三建委投巨资实施保护方案。新建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成为了三峡黄金旅游线上最靓丽的风景点, 吸引海内外游客前往观看。与白鹤梁有关的画册、题刻拓片、字画、书籍、饰物等配套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成为游客购买的畅销品。为了一睹白鹤梁的风采, 大量的游客涌向涪陵, 给涪陵的住宿、餐饮、交通及相关的服务行业带来契机。

白鹤梁还是涪陵人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首先是它超前的水文科学价值。涪陵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 科学地总结出水文与气象的内在联系以及降雨量与农业生产的因果关系。用刻石鱼的独特文化形式, 形象、生动地将石鱼出水的时间, 石鱼眼与枯水水位的距离, 观鱼者的姓名, 石鱼的情景及当年的气候和农业丰欠的情况, 图文并茂地刻记在石梁上。白鹤梁题刻中有十八尾石鱼, 其中唐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 的线雕石鱼, 清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1685年) 双鲤石鱼最具科学价值。尤使世人惊叹的是唐鱼腹平均高程大体上相当于历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 而康熙二十四年刻鱼的鱼眼, 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的水位零点。而白鹤梁石鱼的水位标尺至少比英国人1865年在武汉首设的长江水尺早1100多年。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石刻题文作为水文观测记录, 两者共同完整地组成了富有巴人民族文化风格的古代水文资料。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文科技文化和长江航运文化遥遥领先世界的高超水平。其次是它卓越的文学书法价值。历代文人雅士、官吏商贾, 过往涪陵, 值石鱼出水, 泛舟到白鹤梁上, 驻足流连, 吟诗作赋, 题铭江心。姓名可考者300余人, 史有传者如黄庭坚、朱昂、秦九韶等人。题记囊括了各派书法, 文字有汉字、蒙文, 书法篆、隶、行、草、楷皆备, 风格颜、柳、欧、苏具全。尤以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谪居涪州时所书“元符庚辰涪翁来”题铭气宇非凡。无论名家留题, 还是无名之作, 尽显雄浑、遒劲、刚健、隽秀之风。刻工洗炼稳健, 流畅古朴、精细、明快、奔放、自然。它完美地体现出涪陵本土文化独到的博大精深。

3 开发白鹤梁文化、努力打造涪陵特色文化品牌, 发展涪陵文化旅游产业

纵观涪陵文化旅游景点零零星星, 均没上规模和档次, 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宏观思考。更有一些违背文物不可再生的规律, 不尊重先人遗赠, 乱折乱建, 擅自改变历史, 例如目前全国各地兴起的古镇建设热潮, 这种刻意打造的文物景点, 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外, 尤如昙花一现, 缺少持续后劲的吸引力。以文化遗产为基础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品牌是搞好涪陵文化旅游重要途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 会改变涪陵的旅游结构。

雄伟壮观的涪陵长防大堤是三峡移民给涪陵造就的现代景观, 但它没有历史的记忆, 没有古老文明的信息, 总显得苍白。矗立在大堤上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弥补了这一不足, 白鹤梁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能提升大堤的文化品位。它所储存的历史记忆与大堤宏伟气势交相辉映, 更加反映出巴国古都涪陵历史的厚重感。

白鹤梁题刻是曾经生活在涪陵人活动的见证物, 其蕴藏的文化信息量无比丰富, 尤其是文学、科学、艺术。它反映了涪陵人文明进程的步伐, 向后代和域外客人诉说着涪陵人曾经创造的历史辉煌, 讲述着涪陵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故事, 展现了涪陵人聪明才智和与自然抗争的艰难历程。这就是白鹤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关键所在。白鹤梁题刻是涪陵人的创造物, 其透出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对后人来说更是一种资源, 一种不能用其它物品取代不能再生的特殊的资源, 是涪陵人的宝贝。它体现了涪陵人不甘人后的个性特征。在大力倡导开发文化产业的今天, 涪陵的榨菜能名列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 白鹤梁就不能与埃及金字塔、法国卢浮宫媲美?我们完全可以把白鹤梁纳入涪陵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来开发, 把它打造成涪陵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 带动涪陵文化旅游的发展。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成为文物展示、社会教育、学术研讨、外事交往、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成为凝聚百万涪陵儿女的力量, 提升和弘扬涪陵人的精神品质, 实现涪陵的第二次飞跃发展, 提供最生动形象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摘要:白鹤梁题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涪陵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直观化的特点, 是足以引起涪陵人自豪的标志, 文化形象。开发白鹤梁文化, 努力发展涪陵文化产业, 是打造涪陵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白鹤梁,文化品位,文物资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安全管理下一篇:论中职物理教学与实际的“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