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2023-06-01

第一篇: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装扮、摆弄玩具、操作材料、合作交流,情绪积极、高涨,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我们认为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为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1.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发展社会性。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然然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在角色区游戏后,晚上回家和爷爷奶奶开“贝贝超市”,她当营业员,叫卖“可乐一元一瓶,苹果一元两个”,让爷爷奶奶买她的东西。一段时间后,这孩子在活动区变成了一个活跃分子!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实例充分体现了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2.培养幼儿积极的良好的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比如:有一次娃娃家有好几个小朋友要做外公,于是我就出了一个问题:“妈妈的爸爸只有一个,怎么办呢?”一个孩子提议说:“他可以做别人家的外公.不住在娃娃家,和其他老人住到一起去,我们家旁边有的。” 我马上抓住话题:“那是什么地方啦?”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于是我就告诉他们:“许多老年人住在一起的地方叫养老院。” 孩子们还真的办起了“养老院”,并且玩出了许多情节。幼儿在游戏中完完全全投入到“爱老人”的情感之中,这样的教育比上课谈话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3.学习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学前教育期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将来踏上社会会是个很有效的准备。如:一次在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要把许多筷子放在一个筷笼中,她用万能插塑搭了一个筷笼,可是筷笼太高,筷子放进去一看,呀,很难再取出来。她就去换四块矮一点的插塑,这下筷子放进去取出来也方便了。只是筷笼底部有一个大大的洞,筷子只要放进去就噼噼啪啪掉下来。“这可怎么办呢?” 她愣了好一会儿,终于有办法了。她去找来一张纸放在洞口,这下筷子放进去再也不落下来了。她看看自己的杰作,摇头晃脑地笑了。她这就是在游戏中摸索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就这个方法将来可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一生都会收益。

4.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著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而且是最容易被幼儿接受的。

(2)细心观察,适宜指导,引导游戏主题不断深化。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游戏的观察者、指导者,还是游戏的参与者和游戏材料的投放者。

观察的内容包括:

①观察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如,幼儿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幼儿在玩什么?再现的是什么经验?

②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正在扮演什么角色?是否有角色意识?有哪些行为表现?

③观察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哪些材料?如何操作?有什么困难?

④观察幼儿社会性水平。教师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是否能主动选择伙伴?是否能协调和同伴之间的关系?

⑤观察幼儿的表征能力?(是用模拟实物的玩具替代,还是替代物?或言语动作替代?)玩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

第二篇:浅谈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

一、细心观察,间接或直接参与幼儿游戏。

观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需要,更能使教师把握时机,有的放矢的指导幼儿游戏,从而扩展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

1.观察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如,幼儿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幼儿在玩什么?再现的是什么经验?

2.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正在扮演什么角色?是否有角色意识?有哪些行为表现?

3.观察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哪些材料?如何操作?有什么困难?

4.观察幼儿社会性水平。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是否能主动选择伙伴?是否能协调和同伴之间的关系?

5.观察幼儿的表征能力。是用模拟实物的玩具替代,还是替代物?或言语动作替代?玩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

教师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

例如中班幼儿玩“小吃店”的角色游戏,大家都在忙着做点心,出现等客人来的现象,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你们今天有促销活动吗?这样幼儿开始画广告告诉顾客今天优惠的小吃。游戏得到了深层次发展。在隐性指导中,教师始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幼儿游戏,这种方式也更易为幼儿所接受。 2.以教师身份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或当游戏中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时,有必要进行及时的直接的指导。如游戏中幼儿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的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等等,都应该及时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看到一幼儿非常热衷于去“超市”买东西,手里拿着一大堆的东西还在跑来跑去,于是就直接提醒他:你的东西要掉了,是不是该找个袋子装一下?或者建议他去娃娃家做客,既可以处理他手里的东西,又可让他参与到更多的交往中。

二、根据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对中班幼儿的观察与指导:

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的游戏;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通过讲评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

三、灵活运用评价方式。

1、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一般为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或者遇到困难时、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你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出主意吗? 为了使下次玩的更开心,你们还需要什么?怎么做?这样,孩子们既能与他人一起分享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同时又为下次游戏主题的深化做好了铺垫。但评价内容应随游戏的情况和内容灵活调整。

2、评价的形式和时机:

从评价形式看:可以是集中评价、小组评价、也可个别评价; 从评价时机看: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评价,也可以在游戏结束时评价; 从评价主体看: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幼儿自我评价。但评价的形式和时机也要随游戏的内容和需要灵活调整,如“点心店”的“大师傅”制作了新的“点心”,客人们怎样能够方便又快捷地了解呢?有的幼儿建议服务员向客人介绍,可客人那么多,服务

员根本忙不过来呀。这时,有幼儿想到了店里的“大菜单”,可以把新点心画下来贴到“大菜单”上,这样客人们就都看得到了。于是,“点心店”里多了一叠小纸片和水彩笔,幼儿可以随时推出自己的新式点心贴到“大菜单”上,还可以自己写上标价呢。

四、适时介入,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游戏。

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这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点了几份“点心”,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介入指导,支持和鼓励幼儿解决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

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第三篇: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幼儿的个性。本文笔者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时机的选择、指导策略的选择来探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介入指导。

关键词:角色游戏

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游戏特点,使其成为最适合儿童和最受儿童喜爱、在儿童阶段又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本笔者研究探讨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时机的把握及影响教师选择介入时机的因素,宗旨在为提高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发展幼儿的个性。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在“小工厂”游戏中有包糖果、做饼干、裁衣服、照相和洗照片等情节,幼儿不喜欢。因为角色没有表现得经验和机会,没有扮演角色,没有角色的语言,体验等只是一种手工制作而已。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全面反映了游戏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景、规则等组成,它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象、游戏动作、情景的假设、游戏的规则和主题。本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角色的扮演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儿童扮演角色对发展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幼很大作用。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如: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妈妈、爸爸、警察、司机、医生、老师、营业员、理发师等。

2、游戏中物品的假象

对物品的选择、假象,是由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以物代物”即受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影响、制约。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决定了幼儿以物代物过程中建构象征的方式的共同性,构成了集体象征的心理基础。然后借助言语的固有作用,促进交流。如:(沙想象成米、瓶盖想象成锅、一块积木不同孩子想象的也不同可能四饼干、砖头、面包、枕头等)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

角色是幼儿以动作、语言来扮演的。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象的游戏情节,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做饭、买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总合看来,角色游戏的要义有两点:一是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二是通过扮演角色想象现实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游戏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现实的。幼儿的角色扮演过程既有对现实的模拟,又有对现实的想象,而且主要是想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从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入手,二是从幼儿在游戏中对角色的变形和夸张入手。

三、幼儿角色游戏的意义

1、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早期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言语、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身心也由此得到发展。因此,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游戏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如:玩娃娃家、开商店,当小老师等。

3、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个满足,它不仅对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幼积极的意义,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提高社会合作性有积极作用。所以说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主要体现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展开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有兴致、毫不勉强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意图或设计强加于幼儿。

四、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当然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安全性。由于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有着较大的不可预知性,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是否安全?游戏过程中会突发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无法预知的,同时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使其缺乏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教师对游戏的及时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可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尤其是幼儿的角色意识,社会行为规范和积极情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指导下,能提高儿童游戏的能力。

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老师最难把握的。

五、教师如何正确的指导角色游戏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生活经验丰富起来,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那么就体现了游戏内容的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园每日的游戏活动都应有新的内容,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前,

先应让幼儿熟悉所要扮演的角色,教师应当多引导和组织幼儿走入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去了解。幼儿观察得越认真越仔细,内心的体验就越丰富,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会越形象越逼真。幼儿玩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模仿什么角色活动最为满足。在进行角色分配时,可由教师建议或有幼儿自己报名推选,轮换担当角色;启发幼儿明确自己角色的身份,理解角色,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可以让爸妈在医院工作的孩子来扮演医生,因为这个孩子可能比较熟悉医生的工作,在游戏中可以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得更好,而其他扮演“护士”和“病人”的角色,经过教师的启发懂得一些技术,更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丰富角色行为的内容,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

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除了每天规定的教学活动时间,其余时间都可以组织幼儿玩各种游戏,一般而言,角色游戏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游戏地点是幼儿做好游戏必备的空间条件。只要充分地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已有的设施条件,可以为幼儿提供既安全卫生又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必备的物质,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的愿望,如用小椅子当做公交车,男孩子们边争先恐后的抢着当司机,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坐车当做乘客。丰富的玩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教师为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色的孩子的生理特点,从安全角度出发,使每个玩具都发挥其作用,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游戏场地和玩具外,还要在游戏前讲讲必要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是束缚幼儿而定,而是在保证卫生与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更自由,更充分地参加游戏,从而达到在游戏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礼貌,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3、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游戏

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幼儿活动的有意义,教师可以利用玩具及富有感情的语言,启发幼儿有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如教师看到几个孩子在点心店做点心,便可以问你们在做什么点心啊?点心怎么卖啊?问一些问题可以引出一些列问题可以产生一个主题,并进行游戏。

六、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的策略

皮亚杰曾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次的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可行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众所周知,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一种自主性游戏。

盲目地引导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反感。所以,选择引导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一)细致的观察,判断引导需求

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各年龄段的幼儿所能表现得游戏特征。如在小班阶段,重点在认知方面,要求幼儿产生游戏的兴趣;在中班阶段幼儿要学会理解角色,表现角色;而在大班阶段,重点是教师能否创设游戏情景,使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得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教师要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要,不要过早地引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难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遇到“认知结” 教师要注意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幼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根据游戏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导方式

1、语言的提示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问题,或者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的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能帮助幼儿顺利的进行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是游戏兴趣处于低潮。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又受经验和好奇心得制约,而幼儿兴趣与好奇心都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因此,教师通过重组游戏材料,以重新唤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如:在精灵城堡中,强强、乐乐都对里面的汽车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在玩小汽车。

这是教师就以建筑工地的老板的身份进入游戏,理由是这里有没有停车场,目的是把幼儿引导在搭建停车场上,并需要语言提示“我们这里的停车场可以停多少车啊?停一次多少钱啊?在停车场边上有什么好玩的公园啊?”幼儿一听,边马上开始分工合作,强强开始搭停车场,乐乐开始搭建大公园。这样,幼儿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2、材料的引导

材料指引是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的方法。材料可以是实物(半成品、成品和废旧品)和图片、图书等。如中班的温馨书吧已经很多次无人光顾,即使有光顾的也只逗留几分钟便离开了,桌面上的塑料小动物和一些画幼故事背景的图板被冷落在一旁。这一天教师在这里投放了一盒橡皮泥。媛媛来到这里。用橡皮泥造了一座小山,山洞里面躲着一个小动物,加上原来的背景图板,媛媛津津有味地玩了半天。乐乐则用橡皮泥捏一个大恐龙,肚子里装了一只小恐龙,说是恐龙妈妈要生小恐龙了,结果引出了一场争论:恐龙宝宝是从蛋里出来的?还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后来孩子们围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这个例子中说明,一个橡皮泥的投入,无需教师更多的言语,就给了幼儿一个可开拓的空间。

3、环境的隐性引导

对幼儿来说,符合幼儿经验、幼儿看得懂得,他们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创设游戏环境,并不断改进游戏的环境,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这样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与行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规范自己的游戏行为。

4、直接干预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教师就必须以指导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 的正常进行。如在玩警察游戏时,壮壮来当警察,在他管理人的时候动作幅度较大,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好几位幼儿来告状说警察打人,这是教师就必须进行直接干预,与壮壮谈谈如何做好一个警察,跟他讲讲警察应该做什么工作,告诉他警察应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一直去管别人的。

(三)观察幼儿情况,及时退出游戏

当教师通过游戏介入使得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的完成游戏时,教师就应该退出。过多的介入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的自由发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作用,而不是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游戏。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性地活动,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自主自由活动的机会。所以在幼儿的游戏时间里应该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预。

七、小结

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具是幼儿阶段认知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幼儿自发的自然状态下的主要学习资源,也是实施幼儿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利用玩具进行活动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玩教具和活动反映了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特有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发现,不仅能丰富知识经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形成,有助于爱学习、会探究的良好动力的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童游戏论,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周桂华:重视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西教育,2001(11) 【3】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

8、12 【4】 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01 【5】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 幼教中国网——曹怡萍:《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7】 丁海东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第四篇:谈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

【摘要】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时主要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教师的语言指导可分为建议式、询问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责备式七种,而这种七种方式根据语言表达的开放性程度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应注意防止建议变指令,防止指令变独断,防止询问变质问,防止陈述变独白,小心鼓励变味,注意示范失范。同时教师应把握语言指导开放性的度。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儿童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3〕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 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 个中班的12 名中班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观察为预观察,第二次观察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 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其中正式访谈时研究者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 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 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 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 个案例中语言指导为419 次,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为41 次,占总数的7.8%;语言-动作指导为62 次,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 (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 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 次,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 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 次,占总数的60%,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

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 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 a 老师: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 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 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了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 k 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 k 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 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 案例2 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幼儿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方式,一般来说,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

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 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

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如案例3 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情节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白,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 z 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z 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 案例4 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

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 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始终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 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如果添加了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2003)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

因此,即使是鼓励式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提供幼儿可供模仿的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最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觉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需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到理发店游戏中,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 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踌躇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 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匮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从一个角度看,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频率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她们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方式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她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 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理发师":到那边洗。(指着洗头发的地方。)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是运用较为开放的询问式语言指导,希望以此丰富幼儿理发游戏的情节,但在连续询问三遍后,"理发师"仍然没能理解,于是教师降低了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通过运用陈述式语言表达一个事实,意思是你现在应该给顾客洗头发。这时候理发师终于领悟了教师的意图,于是给予积极回应,由此达到了教师的指导目的。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是一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指导方式,对于这样的问题幼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更给予幼儿创造空间。陈述式语言指导则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指导方式,教师对于事实的陈述意味着幼儿可以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路拓展或延伸游戏情节。因此,开放式指导虽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更有意义,但是对于小年龄幼儿来说不易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选择语言指导方式时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合适的度。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9。

〔2〕james e johnson.儿童游戏:游戏发展的理论与实务〔m〕. 郭静晃,译.2 版.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28-30。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30。

〔4〕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255(3)

第五篇: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使用策略探析

摘 要 游戏被看做幼儿日常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成长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键原则。不仅如此,这也是学龄前儿童区别于其他年龄儿童的明显标志。角色游戏是一种演绎类的展现生活情景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游戏类型。游戏的物质基础是游戏材料,推动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在游戏中,游戏材料的种类、数量、高低结构、动态性等因素都对角色游戏的价值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让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是值得深入探析的。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游戏材料的种类、数量、高低结构、动态性影响着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的价值;其次,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游戏材料的价值和影响因素,发现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使用方面的现存问题以及分析相对的原因;再次,以问题和原因为依据浅析游戏材料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具体使用策略。

关键词:游戏;角色游戏;游戏材料 abstract The game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way of learning in children"s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game is the key principle of preschool children"s education.Not only that, it is a clear sign that preschool children differ from other ages.Role game is a kind of deductive class to show the life scene of the game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reschool children.The material base of the game is the game material,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le game.In the game, the game material kind, the quantity, the high and low structure, the dynamics and so on factors have had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role game value, then, how to utilize these factors

effectively let the role game educates the value to play to maximize is worth the thorough analysis.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cas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e game material types, quantities, high-low structure, dynamic influence the role of game material value; Second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typical cases, the value of game materia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iscov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use of game materials and the relative reas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 material.Thirdly, on the basis of problems and reasons, the concrete use tactics of game material in the children"s role game.Key words: Games;role games;game materials 引言 “角色扮演”是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幼儿自主地表现和抒发自身对现实生活和环境的意识和感情、想法与心愿的一种象征性游戏活动。游戏材料为角色的形成提供了标志性,如白大褂、听诊器代表了医生,吹风机、染发膏象征着理发师。同时,为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可操作性,幼儿只有通过对游戏材料的具体使用,才能真正体验角色工作生活,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游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游戏材料的种类、材质、功能等方面都会对角色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游戏材料的价值、现存问题及原因和使用策略进行探析,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投放游戏材料,促进角色游戏更深入的开展,从而促进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1.研究目的 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表明了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角色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中的一种,对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社会交往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角色游戏的情感支撑和物质根源是游戏材料。因此,本

文通过分析问题及原因,促进游戏材料使用价值的提高。其中,本文第一部分在于研究游戏材料的类型与价值,第二部分在于挖掘现下与游戏材料的选用有关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在于总结出能够凸显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价值的使用策略。

2.研究意义 (1)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游戏材料的类型与价值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对于幼儿角色游戏起重要作用。游戏材料的选择、投放等方面都由教师设计并实施,所以教师了解游戏材料的类型和价值对于幼儿角色游戏起着促进和升华的作用。本研究就致力于浅析幼儿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的使用策略,因此,对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材料的类型以及价值有着指导意义。

(2)有利于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需要的支持,游戏材料的类型、功能、结构、材质等等各个方面对于幼儿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影响。怎样投放和运用游戏材料才能够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是探究的重中之重。因此,探析角色游戏中的游戏材料使用策略有利于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因此,探析角色游戏中的游戏材料使用策略有利于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并为为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正确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3)有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游戏被当做是学龄前儿童基础的学习方式,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和发展。游戏材料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在角色游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相应的游戏材料。大班幼儿适合结构层次低,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额游戏材料;中小班适合外形逼真的表征性材料,只有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材料,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二)研究现状

1、有关角色游戏的研究 在本研究之前,已有不少有关角色游戏与游戏材料的学术研究。其中,根据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把合作行为分为意向阶段、自发性协同阶段、适应性协同阶段和组织化协作四个阶段,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意向阶段,幼儿仅有合作意向和愿望,但无具体的合作行为;中班幼儿主要处于自发性协同阶段,幼儿有简单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协凋,但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大班幼儿会出现较多的适应性协同行为,幼儿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能相互配合协调。[0]通过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合作能力的观察研究发现角色游戏为幼儿表现合作行为和发展合作能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1] .学前教育研究,1994, 02:43-46.] 2、有关游戏材料的研究 在游戏材料方面,学者们对于角色游戏的意义价值探究很多,多采用观察或者实验的方式探究,对于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各方面和角色游戏的联系有深入地研究,同时对游戏材料类型和投放策略有很深刻地见解。游戏材料的种类对儿童游戏的具体选择确实有着某种定向的功能,有的材料更多引发非社会性的游戏,如瓢土、颜料等,有的材料更多引发建构性游戏,如积木和插塑,模拟实物材料更多引发想象性游戏,同时游戏材料的特征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影响,模拟物和抽象材料都能引起幼儿的装扮游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装扮的主题和动作追随材料暗示的内容,后者则不限于固定的主题,游戏具有更多的变化和创造。[2]另一方面,完全陌生和比较复杂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而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材料更容易导致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产生。[3]不仅如此,玩具的种类、性质、数量搭配关系影响着儿童的游戏。[4]观察研究发现,当缺乏玩具时,儿童常常出现争抢玩具及无所事事的行为。[5]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 192-194 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调查中对于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使用策略探析较少,因此,本问通过分析探究角色游戏以及游戏材料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提出有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以及游戏材料的具体使用策略。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探究现存的不合理现状和原因,为本文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幼儿角色游戏中关于游戏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说明。在研究游戏材料在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探析中,不仅对游戏材料的价值进行分析,还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游戏材料的现存问题和原因进行探究。

3、访谈法 通过与教师及幼儿进行有关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的功能、投放原则等方面问题的交流,通过访谈内容分析教师对游戏材料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游戏材料使用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通过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6]姜浩认为,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角色游戏除了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还有自身的独特性:①社会性,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活动,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②自主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的选择角色,自由地发展游戏主题和情节;③角色扮演,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总要扮演一个角色,而不是他自己,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状况;④想象活动,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就需要发挥想象,如何运用材料、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7]角色游戏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和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4.]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二)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所用玩具和物品的总称,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联想和行动。[8]邱学青认为,材料的投放对情节发展和替代行为有一定影响,当给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时,儿童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玩出不同的游戏情节。[9]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经常性操作,使大小肌肉得到锻炼、活动能力不断提高、手眼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分享、互助与谦让的良好行为习惯,建立起理解沟通的同伴关系;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可以使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掌握初步的学习技能。[10]游戏材料的种类繁多,多以下列维度进行分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10]:61-63.] 1、按照游戏材料的结构完整程度划分可以成品游戏材料和半成品游戏材料。成品游戏材料即功能固定、用法单一,结构层次完整的游戏材料,多为表征性游戏材料。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小班的角色游戏多使用此类游戏材料。半成品游戏材料,即相对于成品游戏材料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结构层次比较低,多为生活化材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中班特别是大班用此类游戏材料较多。

2、按照游戏材料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生活化游戏材料和专门化游戏材料。生活化游戏材料是指来源于生活的物质材料,如废旧纸盒、饮料瓶等。专门化游戏材料,是指除来自日常生活以外的、专门为了某种游戏或游戏情节提供的游戏材料,如购买的游戏材料、自制游戏材料等。

3、按照游戏材料的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表征性游戏材料和智力性游戏材料。表征性游戏材料,是以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真实事物作为参照,形状、质地等特

征与真实事物无异的游戏材料。智力性游戏材料是指为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动作技能以及不同概念的游戏材料。

二、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价值及价值影响因素 (一)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价值 1、游戏材料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游戏材料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分工不同,同一个游戏材料在不同的环节中反复出现。这说明游戏材料在幼儿之间发生着传递。这种传递让幼儿可以建构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另一种情况是活动里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有限,幼儿必须合作使用同个材料,此类情况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幼儿也感知着相应的社会交往规则。

案例一 幼儿园大班正在进行《小小蛋糕师》的游戏。露露是做蛋糕坯的蛋糕师,她此刻正纠结着到底什么形状的蛋糕坯做第一层。接着,她拿了一个圆形的蛋糕坯放在最下面,又拿了爱心形状的放在第二层,对旁边的希希说:“快点给蛋糕裱花吧,顾客等着要呢”,希希精挑细选了多朵五颜六色的花,插在蛋糕坯的小孔里。又将蛋糕传给了隔壁的小小:“小小,做好啦,快装在蛋糕盒里。”小小将传送过来的蛋糕小心翼翼的放进早已准备好的盒子里,还用粉色的带子绑了一个蝴蝶结,交到客人的手里:“您好,您的蛋糕做好了,请下次光临。”…… 案例中的幼儿通过游戏角色的不同分工对蛋糕进行不同的操作,同时体验着做蛋糕的过程,理解做蛋糕的具体程序。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共同完成做蛋糕的任务。

2、游戏材料丰富了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幼儿游戏的进行时以游戏材料为基础的,它的选择和运用确定了角色游戏的内容和进展。当一个小木棒被当做是一个竹蜻蜓的时候,幼儿会扮演着哆啦

A 梦和大雄的角色。而当小木棒在游戏的进展过程中,又被当做是魔法棒,便可以产生的新的仙女角色。这说明游戏材料不断的充实着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推动着游戏进行。幼儿更加专注的投入角色之中凭借着游戏材料的运用,幼儿不断对日常生活进行模仿重现也是利用了游戏材料。通过不断发挥游戏材料的价值,游戏活动也在不断地深入。

3、游戏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部分的游戏材料来自于生活的废旧品,没有固定的功能和作用。幼儿会通过想象和创造让其成为游戏中的一部分。教师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投放了若干大小不同的纸箱。幼儿将大纸箱放在下面,小纸箱放在上面,充当着坦克的角色,开始了坦克大战的游戏。这说明幼儿是在游戏中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的。

4、游戏材料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奠定了生活基础 游戏材料是生活中各种实物的仿真版或者替代品,角色游戏是仿造现实情境建构,依靠游戏材料推动内容进行的扮演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是通过材料的使用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相应工作内容的。所以,游戏材料是游戏开展的基础。

(二)价值影响因素 1、游戏材料的种类因素 游戏材料的种类丰富与否,会影响角色内容的丰富性。游戏材料的种类多样,意味着幼儿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式,操作方式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幼儿扮演角色的丰富性。而当游戏材料种类过于单一,操作方式也就相对较少,幼儿长时间游戏的兴趣也会降低,幼儿的角色丰富性不高。

2、游戏材料的数量因素 游戏材料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游戏类型是需要区别对待的。小班的幼儿多是独立游戏,需要的游戏材料数量比较多,一般是人手一套,幼儿各自操作进行游戏。中、大班的幼儿大都是合作游戏,需要的游戏材料数量适中或偏少,幼儿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沟通的方式轮流或共同使用游戏材料。

3、游戏材料的高低结构因素 高结构层次的游戏材料功能单一,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且不易改变,但是具有专门的角色代表性,如吹风机、染发剂的使用者应该是理发师。这类游戏材料是小班幼儿的主要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只要幼儿拥有这类材料,就代表了该幼儿的角色身份。低结构层次的游戏材料功能多变,没有具体操作办法,比较灵活。当幼儿的年龄增长,幼儿不满足于对高结构层次游戏材料的操作时,就应该适量选择低结构层次的游戏材料,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进行以物代物,实现角色游戏的丰富化。

4、游戏材料的动态性因素 游戏材料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可以在空间上发生位置改变的游戏材料上。游戏材料的动态性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同时,游戏材料动态性的发生也意味着游戏过程中角色对于游戏材料进行了相关操作。发展活动是个体不断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也是如此。幼儿扮演一名护士,只有拿起针管给患者注射药物、通过使用体温计给患者量体温才能真正感知护士的角色内容。

三、角色游戏中游戏材料的使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游戏材料的难度不符合幼儿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或者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操作经验。所以,游戏材料必须是幼儿能够接受和操作的,换而言之,游戏材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感知过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素养还有待提高,没有正确处理日常生活和游戏材料之间的关系。

案例二 中一班的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厨师》的角色游戏活动。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投放了一些关于烹饪的器材,包括小刀,炒锅,锅铲等,外加一个面包机。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向幼儿们一一介绍了游戏材料的名称和用途。游戏正式开始后,豆豆在洗菜和洗肉,把洗好的蔬菜和肉送到切菜的萌萌那儿去。

萌萌拿着小刀切着蔬菜和肉类,并把切好的蔬菜和肉放进盘子里装好。乐乐是一名厨师正在炒菜,将萌萌切好的蔬菜和肉倒进锅里用锅铲来回铲着。厨师游戏进行的井然有序,小朋友们像流水线似的传递着游戏材料。但是面包机放在游戏区里始终无人问津。

经过老师的观察与分析,案例中的幼儿们从未接触过面包机,认知结构中就没有与之对应的操作技能。尽管教师告诉幼儿们那个游戏材料是面包机,是用来做面包的,幼儿却无从下手,不知道面包机该怎么操作,因此没有幼儿使用面包机。案例中的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面包机,但是班上幼儿对面包机都一无所知,说明教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或者对幼儿日常生活了解不够,导致面包机在游戏过程中并没有发挥教育价值。

在中班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与组织活动的老师对话:

问题:老师,面包机在刚刚的游戏活动中完全被小朋友忽略了,请问你投放面包机的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我在设计这次的角色游戏时,认为面包机也属于烹饪器材。刚刚在游戏过程中,面包机却无人问津,我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小朋友们没有见过面包机这个事实,以后选择游戏材料时要把生活经验这个问题考虑进去。

该教师选择游戏材料仅仅依靠了是否与游戏活动的主题相符,却忽视了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幼儿的发展是在自身基础上得到促进的。而该教师仅按照自己设计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符的游戏材料,这样选择游戏材料是欠妥的。

(二)游戏材料的难度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游戏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手段,角色游戏更是游戏中“备受瞩目”的一种游戏类型。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投放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若幼儿年龄特征和游戏材料难度不符,游戏材料无法取得幼儿兴趣或者幼儿不会使用游戏材料,那么游戏材料就将失去本身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的意义。

案例三

小二班正在进行着名为《动物珠宝店》的角色游戏活动。在游戏开始的时候,教师投放了相关的游戏材料,包括一部分的成品珠宝项链,可供直接购买和一部分是半成品,需要幼儿用线穿过动物形状的珠宝,制作珠宝项链再售卖。欣欣扮演买珠宝的顾客,小琪扮演着卖珠宝的幼儿,游戏刚开始,她两就开始进行珠宝的买卖交易了,甚至还有讨价还价的现象。小明是制作珠宝的店员,他试了很多次怎么串也串不过去。小明很沮丧,放下了材料,失去了游戏的兴趣。

经过老师的观察和分析,案例三中的小明正处于小班,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动作的精细程度还没有达到游戏材料需要的标准,他无法将线穿过动物项链的孔里,长时间的尝试未果让他丧失了对游戏材料的兴趣。

案例四 大三班正在进行《卖烤串》的角色游戏活动,圆圆和芬芬是烤串店的店员,圆圆的任务是将蔬菜串在木棍上,芬芬是负责烤串的,芬芬大声吆喝着:“快来吃烤串了,我们的烤串又香又好吃。”顾客来来往往,生意很不错。一会儿,看着店里的圆圆兴致不高。

老师:圆圆,你怎么啦?怎么不开心啊 圆圆:哼!就一直让我串烤串,真没意思。不想玩了。

通过老师观察分析,案例中投放的蔬菜的孔都比较大,木棍也比较粗。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这样的游戏材料太简单和单一了,玩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

角色游戏的游戏材料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案例三中投放的游戏材料难度太大,幼儿无法使用,产生了习得无力感,便失去了游戏的兴趣。案例四中投放的游戏材料难度较小,大班幼儿认为游戏材料没有挑战性和新意,缺乏趣味。案例三和案例四中的教师在游戏材料难度这方面考虑欠妥,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更喜欢有一定难度却在他人的指导和自己的练习下能够操作的游戏材料。

问题:老师,请问您考虑过游戏材料的难度和幼儿的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吗? 老师:我选择游戏材料时主要考虑了游戏材料是否符合游戏活动的情节,在游戏难度这方面确实欠考虑。

该教师的游戏材料选择原则没错但不够全面。游戏材料不仅是要选择符合游戏活动情节的,更重要的一点游戏材料的难度要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三)游戏材料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占有主动权,游戏材料也是促进幼儿游戏的工具。游戏材料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之上。许多教师是依靠自己的想法为幼儿挑选游戏材料和规定游戏的内容,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案例五 中四班的教师设计进行《理发师》的角色游戏活动。教师投放了很多和理发店有关的游戏材料,方方和薇姿是理发店的理发师,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他们两不像旁边的店员都吆喝着、宣传着自己店的特色,时不时进去一个顾客要求吹头发、做造型,他们也你推我桑没有人想去给顾客做造型。

老师:来顾客啦,为什么不帮顾客做造型呢? 他们两也不说话还是站在那儿。

老师:你们怎么啦?不想玩这个吗? 方方:我想和童童做蛋糕。

薇姿:我想像奇奇一样当个美甲师。

案例中的方方和薇姿都对理发师这个职业以及理发店的工作不感兴趣,游戏开始也没有激情,顾客要求吹头发做造型他们也不想去。案例中的教师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理发师不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幼儿游戏的兴致不高。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应该建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

问题:老师,请问您设计角色游戏活动内容和选择材料时,考虑过幼儿的兴趣吗? 老师:一般是根据活动教案的顺序组织进行的,考虑较多的是这个阶段幼儿应该在游戏中获得哪些发展?如何获得发展?的确是经常忽视了幼儿的兴趣,游戏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兴趣不高。

该教师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直接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听取幼儿的意见。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应当适当的遵从孩子们的想法,与幼儿共同建构游戏活动。

(四)游戏材料功能固定,缺乏材料更替和统筹 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材料结构完整,功能固定,用途也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也无法实现游戏活动的预期教育目标。

案例六 大五班正在进行《幸福一家人》的角色游戏。蔻蔻是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着。蔻蔻先把菜都倒进锅里,用锅铲翻炒几下又盛到盘子里,又把另一盘菜倒进去炒。反反复复的重复着炒菜的动作。兵兵是爸爸,拿着吸尘器在这儿吸吸那儿吸吸,涵涵是小宝宝,在厨房帮助妈妈把盛好的饭端到桌上,一会儿从厨房端到桌上,一会儿又端回去。游戏开始了一阵后,三名幼儿都失去了兴趣,参入旁边的小游戏中了。

老师:兵兵,不当爸爸了? 蔻蔻:爸爸就拿着吸尘器打扫卫生,一点也不好玩,我想和萌萌她们一起玩。

案例六中的幼儿游戏材料都是有明确功能的,但是它的功能相对单一。大班的幼儿已经不再适合功能简单明确的游戏此材料了。三名幼儿始终重复着自己的动作,没过多久就会失去兴趣。

各幼儿园通常是在玩具生产商或售卖商处批发购买大量游戏材料,然后再按照比例分发给各个班级。而购买的游戏材料通常结构层次完整,功能相对固定(除雪花片等建构材料),幼儿从小班到大班使用的游戏材料在种类上的变化微乎其微,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更喜欢有适当难度且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材料。

案例七 大五班正在进行《装扮我的家》的角色游戏,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投放了若干废旧纸盒和半个皮球等。游戏刚一开始,幼儿们就在一大堆游戏中选择着自己需要的游戏材料。妞妞选择了半个皮球,她将皮球放在自己的头上,当做是自己的一顶帽子,高兴地让大家欣赏她的新帽子。君君也选了半个皮球,他拿着皮球放在厨房的桌子上当做是一口锅,在里面放满了食物。奇奇选择了一个纸盒子,她放在柜子的上面,她告诉大家这是娃娃家的电视机,还邀请其他的幼儿一起看电视。幼儿们拿着废旧的材料装扮着娃娃家,玩得不亦乐乎。

案例中的半个皮球和废旧纸盒来源于生活,没有固定的功能,可以通过幼儿的想象作为不同的物品,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大。幼儿通过模仿再现生活中的场景、体验不同的职业来进行角色游戏,会对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有熟悉感、亲切感,就会把游戏材料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是直接购入游戏材料,来源于手工、生活等方面的游戏材料很少,使孩子们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成长的,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感受不同性质、种类的游戏材料。这样不仅游戏材料的类型多样,还可以帮助幼儿园减少部分开支。

(五)游戏材料投放不及时、数量不当 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游戏开始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材料,之后就不会再考虑游戏材料的问题。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当依据游戏活动的环节分时适量投放,不仅有助于活动的深入展开,同时促进幼儿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足够数量的游戏材料能满足幼儿开展游戏的欲望,有助于游戏教育意目标的实现。如

果过多的投放材料,许多游戏材料会被搁置在旁,毫无意义;如果过少的投放材料,幼儿会争抢材料,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案例八 中一班教师组织进行《买东西》的角色游戏。在游戏区有一个百货超市和一个换购超市。只有在百货超市买了物品才能去换购超市换购自己更想要的物品。教师先在百货超市投放了若干日用品,包括梳子、镜子、洗头膏等等,在换购超市投放了薯片、冰淇淋等食物。游戏的第一环节开始后,可可在百货超市买了一面镜子,又跑到换购超市用刚买来的镜子换购了她很爱吃的巧克力。小朋友有序的额进行着游戏,各自换购自己喜欢的食物。教师的原本设计是在百货超市的日用品和换购超市的食物都没有时再增添新的物品并宣布新的规则。但是她在百货超市日用品还没卖完时又投放了芭比公主和奥特蛋等游戏物品。可可看到百货超市有她最爱的芭比公主,她赶紧拿着一个去付钱。可是,按照游戏规则必须要用在百货超市买到的物品才能换购食物。可可站在那儿,望一望换购超市的巧克力,又看了看手里的芭比娃娃,她决定不去换购了,拿着自己的心爱的芭比娃娃去别的地方玩了。由于芭比公主和奥特蛋等游戏玩具的出现,很多幼儿都和可可一样拿着玩具自己玩去了,导致游戏没办法再进行下去。

案例九 小班正在进行《小魔仙》的游戏,老师投放了三支魔法棒,但是却有五个小魔仙。奇奇在左边拿着魔法棒说自己在大战巫婆,蜜蜜在旁边挥动着胳膊说自己变成蝴蝶在采蜜,可是突然她说有妖怪,她很着急,她就跑来抢奇奇的魔法棒,奇奇不愿意给蜜蜜,两人就争抢了起来。

案例十 大一班开展了《美甲店》的角色游戏。爱爱和悠悠都是美甲师,分别开了一家美甲店,爱爱和悠悠都有一台美甲机和六瓶指甲油。她们两都吆喝着自己做的指甲很漂亮。两家店紧挨着,顾客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顾客选择了奇奇有的选择了爱爱,有的甚至都不选。悠悠和爱爱的生意都不是很好。这时,

悠悠若有所思,对爱爱说:“爱爱,我们两只开一个店把,你染指甲,我用美甲机给顾客烤指甲,怎么样?”,爱爱想了想说:“好”。她们使用一个美甲机和所有的指甲油,喊着:“快来做指甲啦,我们做的指甲最漂亮,有很多颜色。”只有一家美甲店了,爱美的顾客都到这儿来,爱爱和悠悠分工合作,生意异常火爆。

从以上案例分析发现了三点问题:

1、“喜新厌旧”现象 在案例八的活动开始过程中,幼儿按照规则有秩序的进行游戏,当教师投放新玩具后,规则就被打乱了。比起食物更喜欢游戏玩具,而不愿意用自己从日货超市买来的玩具去换购超市换购零食。

2、争抢现象 从案例九中可以发现,老师投放的魔法棒数量有限,孩子们属于小班,以单独游戏为主,不懂得分享和合作,所以发生了奇奇和蜜蜜争抢魔法棒的现象。

3、“无人问津”现象 在案例十中,爱爱和悠悠是大班的幼儿,大班以合作游戏为主,爱爱和悠悠认为开两家店不但生意不好而且也没有乐趣,索性开了一家店,但是有一台美甲 机却失去了价值。如果教师仅投放一台美甲机,不仅不会出现美甲机被搁置的现象,还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同时反映出教师的游戏材料投放策略不当。案例八中由于教师投放游戏材料的时间过早,导致游戏没有按照原本计划的再进行下去。案例八和案例九的老师投放游戏材料数量过少或过多,都不能有效的组织游戏的展开,同时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丰富的经验可以让游戏活动展开的更加游刃有余,教师虽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却对游戏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把控能力,选择合适的游戏策略有利于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保证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案例中的三位教师的投放策略都不完全妥当,对于游戏材料的投放时间、数量没能准确把控。

四、提高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使用策略 (一)根据幼儿已有知识经验选择来源广泛的游戏材料 根据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不难看出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角色游戏中的材料选择使用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有一定知识经验的游戏材料。幼儿对游戏材料有一定的认知,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增添更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能让别的没有类似体验的幼儿进行模仿,也获得有关的生活体验。

同时,游戏材料不仅可以是幼儿园购置的成品游戏材料,也可以利用各种能够使用的资源。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有很多,例如纸盒、冰棍棒、不穿的衣服布料等等。这些物品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纸盒可以当做电视机、坦克。绿色的衣服布料可以缝制成小黄瓜,橙色的可以缝制成南瓜,这些都可以放进幼儿的角色游戏中。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提供不同结构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还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结构层次低的材料相对功能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想象当做是别的材料,在游戏的各个环节可以循环使用,并承担着各异的角色和功能。

1、小班以表征性游戏材料为主,适当投放半成品游戏材料 小班角色游戏中应多投放表征性游戏材料,例如烧烤店里逼真的串串,医院里逼真的仪器等等。这类游戏材料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概念知识或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小班幼儿的某项技能或获得与游戏材料有关的概念、内容等。在小班角色游戏《魔法城堡》的游戏中,由于魔法棒的使用,使幼儿更加投入魔法仙子的游戏之中,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水平更高。

2、中、大班以半成品游戏材料为主,尽量少的使用表征性游戏材料

中、大班角色游戏可适当减少表征性材料的投放,尽可能多使用结构层次较低的半成品材料。这类游戏材料多来源于生活,如木棍、纸盒、皮球等等,为幼儿留下的个人想象的空间较大,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中、大班的幼儿想象发展较快,半成品材料的用途广泛、用法多样,让幼儿能体验到一种材料多种玩法的新奇,并从中发展想象力,获得愉悦的心情。而成品玩具由于玩法固定,中、大班的幼儿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玩一件材料的一种玩法。在大班《我是小医生》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投放一支小木棒,在医生看病的时候充当了温度计,在治疗期间又发挥着针管的作用。

(三)根据幼儿兴趣与需要选择游戏材料 游戏的物质根本是游戏材料,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以及直接参与者,他们有选择材料的权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应当遵从于幼儿的意见和想法来挑选游戏材料。

1、幼儿的性别差异决定了兴趣爱好的不同 幼儿的性别差异决定了兴趣爱好的不同。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使用过程中。男生多的角色游戏比如坦克大战,就应该投放一些建构类的材料,可以自己搭建坦克;女生多的角色游戏比如小小美甲师就应该投放美甲机、指甲油等相关行业需求的材料。

2、幼儿的个性特征也体现出兴趣爱好上的差异 幼儿的个性特征也体现出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有些幼儿对于画画特别有天赋,在《魔法屋》的游戏中,就应投放一些美术用品,让这部分幼儿扮演魔法师,将当地村民不喜欢的物品进行美化改造,让村民可以循环使用,同时还发展了幼儿废物再利用的意识。有些幼儿对于搭配有自己的见解,在《服装设计师》的游戏过程中,投放美工区制作的服装和饰品,让这部分幼儿充当服装设计师,对其他幼儿制作的服装进行搭配修饰,让模特穿上走秀。

同时,可以根据幼儿喜爱的动画角色和内容情节投放材料,比如女生喜欢的巴拉拉魔棒和男生喜欢的奥特蛋等等。这些都遵从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将游戏材料的价值发挥的更大更充分。

(四)根据情节发展投放适量游戏材料 1、及时投放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适时投放不仅丰富游戏情节更能推进游戏深入展开。让幼儿不会因为游戏单一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为规则复杂而没有兴趣。

(1)在角色游戏出现新契机时投放新的材料 虽然游戏材料的过程环节一般是由教师在一开始设计的,但是经常会出现不按照剧本发展的情况。当出现这样的状况时,教师应当随机应变,发现新的契机,投放新的材料让游戏可以继续进行。在《美发店》的角色游戏活动中,东东因为每次和妈妈去理发店做头发都会叫一杯咖啡,所以在扮演顾客的过程中,他同样要求要一杯咖啡。可是在原定的游戏计划中并没有做咖啡一方面的设定。随机,教师决定在美发店设咖啡角,并设两名制作咖啡的角色。后来其他的顾客纷纷要求要咖啡,需要等待的顾客也会去咖啡角坐坐。因为教师抓住了游戏中的新契机,游戏变得更加丰富。

(2)在角色游戏一个环节即将结束时投放新的材料 当角色游戏不止一个环节并逐层递进时,教师应当在一个环节即将结束时投放新的游戏材料并宣布新的游戏规则,让幼儿能够在游戏的不断深入中建构一定的知识结构。同时不会因为游戏的时间长而失去兴趣。

2、适量投放游戏材料 不能盲目的将所有有关的游戏材料都选择运用,不仅幼儿兴趣不高,游戏材料的运用量也很少,浪费资源。当然,也不能将游戏材料投入的过少,不能满足参与游戏的幼儿,幼儿会出现争抢的现象,提高了意外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游戏的价值意义也不能充分体现。

五、参考文献

[1] 斯蒂芬森:《学龄前儿童的玩具》,黄人颂译,《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 1984 年编,第 111 页.[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4.[3] 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 192-194页.[4]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5 页.[5] 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 198页.[6]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4 页.[7] 曹中平.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合作能力发展的初步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 02:43-46.[8]师远贤.浅析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10]:61-63.[9]朱若华.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0]姜浩.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11]刘嘉洋.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质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12]董素芳.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3]刘雪.角色游戏中幼儿使用物质材料状况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张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班美术区域材料投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5]李阳.大连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现状调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转变干部作风系列评论下一篇:支部书记轮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