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

2022-09-10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的不断完善, 人们已不仅仅只对胎、婴儿生长发育重视, 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医院、家庭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产妇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 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加上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 产妇进入分娩期后胎儿先露部分对盆底的挤压, 使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度扩张, 引起盆底神经、结缔组织连接分离等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1]。据临床资料统计, 我国已婚已育妇女中37.8%~45.2%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2]。为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已成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239例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9例, 年龄22~37岁, 平均 (29.5±1.5) 岁, 均为阴道分娩患者, 其中初产妇166例, 经产妇73例。于产后42d进行会阴肌力测定, 并对肌力进行评价, 排除急性生殖系统炎症、泌尿系感染与其他脏器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117例采用阴道哑铃训练, 治疗组122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2组在年龄、病情、肌力测定等一般资料中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尿常规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进行测定。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内检测患者阴道肌力变化。以阴道肌肉收缩持续时间分为0~Ⅴ级。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训练治疗, 将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放入阴道, 让患者收缩阴道夹持, 每次15min, 每日1次, 连续3个月, 训练治疗从最轻开始逐渐增加哑铃重量增强患者阴道收缩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 技术参数:电流0~45m A, 频率20~80Hz;电极大小:阴道电极直径2cm, 长11~13cm。以患者产生刺激感觉不引起疼痛为准。治疗时依据反馈信号主动调整收缩部位和力度, 根据患者盆底肌力情况不同增加时间和强度, 治疗时间为15~20min, 每周1次, 连续12~15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盆底收缩肌力情况, 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

注:P<0.05

2 结果

2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经过康复治疗, 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治疗组在Ⅳ、Ⅴ级中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女产后常见病、多发病。女性骨盆作为重要组织, 不仅支持着众多的盆腔脏器, 还参与许多生理功能活动。妇女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产程过长都会使盆底肌肉受到严重损害, 造成盆底损伤或松弛。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产后康复治疗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妊娠与分娩时对盆底损伤的影响是可逆的, 产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有助于恢复阴道紧缩度, 预防和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3], 提高妇女产后生活质量和性生活满意度。

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 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治疗组在Ⅳ、Ⅴ级中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 说明阴道哑铃训练、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促进盆底肌肉恢复有重要意义, 与临床相关报道结果相近[4]。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恢复, 可作为促进女性产后康复的一种健身运动, 有效提高女性的心理、生理健康, 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使女性恢复自信。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9例产后妇女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对照组117例采用阴道哑铃训练, 治疗组122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结果 2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康复治疗, 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治疗组在Ⅳ、Ⅴ级中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 有效提高妇女生命和生活质量, 恢复自信。

关键词:盆底康复,产后,疗效,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曰华, 刘萍, 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3) :446~447.

[2] 赖俏红, 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25, 13~14.

[3] 易念华, 刘海意, 乔福元, 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24 (5) :361~363.

[4] 高原, 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8) , 936~9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思想品德》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下一篇:珠海市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