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是结构的成语

2023-04-13

第一篇:亭台楼阁是结构的成语

描写亭台楼阁的成语

拔地而地 办公大楼 宝殿珠楼 保存完整 贝阕珠宫 背山起楼 比屋连甍 碧瓦重檐 碧瓦朱

别具匠心 布局巧妙 层楼叠榭 层楼累榭 楚馆秦楼 窗明几净 大厦林立 大厦如林 大雄宝

殿

殿角飞檐 殿宇宏伟 殿宇轩昂 雕栏玉砌 雕梁画栋 雕梁画柱 雕梁玉砌 雕墙峻宇 斗拱飞

飞阁流丹 飞檐斗拱 飞檐流阁 飞檐翘角 粉妆玉砌 凤阁龙楼 富丽堂皇 干霄拂云 干霄凌

高层建筑 高大宏伟 高阁凌云 高楼大厦 高楼连云 高楼林立 高朋满座 高耸入云 高堂大

高堂广厦 高堂邃宇 歌楼舞馆 歌楼舞榭 宫殿珠楼 宫墙高筑 古柏参天 古代建筑 古朴典

古色古香 故宫禾黍 广厦高堂 广厦千间 广厦万间 桂殿兰宫 红粉青楼 红墙碧瓦 画栋雕

画阁朱楼 画梁雕栋 辉煌金碧 济济一堂 金碧辉煌 金钉朱户 金銮宝殿 锦上添花 近水楼

举世闻名 峻宇雕墙 空中楼阁 阆苑琼楼 离宫别馆 历史悠久 鳞次栉比 龙楼凤阁 楼阁亭

楼台亭阁 楼堂馆所 鲁殿灵光 鲁灵光殿 美轮美奂 美妙绝伦 描龙绣凤 民族瑰宝 名胜古

摩天大楼 平地楼台 七宝楼台 气魄宏大 气魄雄伟 气势磅礴 气势雄伟 前廊后厦 巧夺天

秦楼楚馆 青楼楚馆 琼楼玉宇 琼台玉阁 三宫六院 设计新颖 设施齐全 拾级而上 耸入碧

腾空而起 亭台楼阁 亭台轩榭 万顷琉璃 万丈高楼 巍峨高耸 巍峨挺拔 巍峨壮观 巍然耸

文化遗产 闻名遐迩 五脊六兽 舞榭歌楼 雾阁云窗 仙山楼阁 仙山琼阁 现代建筑 香闺绣

萧墙粉壁 瑶台琼室 玉楼金殿 玉楼金阁 玉楼金阕 玉楼金阙 玉宇琼楼 云窗雾阁 云窗雾

直指青天 栉比鳞次 重楼叠阁 重楼飞阁 重楼复阁 重檐碧瓦 朱阁青楼 朱门绣户 朱甍碧

珠宫贝阕 住宅大楼 著称于世 幢幢高楼 幢幢楼房 座无虚席

暗楼子 八角亭 办公楼 彩牌楼 翠微亭 大会堂 电话亭 吊脚楼 过街楼 鹤雀楼 湖心亭 黄鹤楼 简易楼 解困楼 空荡荡 空落落 烂尾楼 亮堂堂 明晃晃 摩天楼 商住楼 售货亭 筒子楼 望江楼 写字楼 迎宾馆 鸳鸯楼 圆亭子 岳阳楼 镇海楼

住宅楼 醉翁亭

报亭 碑亭 便殿 别墅 彩楼 草亭 茶楼 茶亭 长亭 敞亮 敞停 城楼 储宫 春宫 簇新 崔巍 大楼 大内 大厦 敌楼 邸阁 地阁 殿阁 殿阶 殿宇 碉楼 吊楼 东宫 短亭 飞阁 飞楼 风楼 凤阁 凤楼 浮华 附楼 副楼 岗楼 岗亭 高阁 高楼 阁楼 阁子 更接 更楼 宫灯 宫娥 宫眷 宫墙 宫寝 宫阙 宫纱 宫舍 宫省 宫室 宫闱 宫苑 古殿 古楼 古亭 鼓楼 官装 广厦 闺阁 豪华 红楼 花亭 华丽 画阁 荒亭 皇宫 辉煌 昏暗 豁亮 架阁 简朴 箭楼 角楼 金殿 禁宫 局促 巨夏 宽敞 宽绰 宽展 离宫 凉亭 亮堂 麟阁 铃阁 陵殿 陵宫 楼板 楼层 楼窗 楼道 楼顶 楼栋 楼房 楼阁 楼馆 楼号 楼花 楼级 楼口 楼廊 楼门 楼盘 楼区 楼群 楼上 楼塔 楼台 楼堂 楼梯 楼亭 楼下 楼厦 楼榭 楼宇 楼钟 楼座 路亭 幔亭 茅亭 门楼 秘阁 明亮 内殿 暖阁 牌楼 炮楼 配楼 偏殿 骑楼 气楼 谯楼 深宫 神殿 石亭 书阁 书亭 水殿 水阁 水榭 素淡 塔楼 天宫 亭廊 亭台 亭榭 亭园 亭子 透亮 土楼 望楼 危楼 巍峨 巍然 魏阙 狭长 狭窄 现楼 小亭 雄伟 绣阁 轩敞 雅致 艳丽 洋楼 冶艳 驿亭 阴暗 阴森 幽暗 邮亭 黝黑 玉楼 玉堂 御殿

御苑 园亭 月宫 斋阁 栈阁 正殿 正宫 钟楼 竹楼 主楼

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如饮美酒,久而弥笃。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今天的学习要从鉴赏文章灵巧的表现手法、诗化的语言人手去深刻体会作者描摹事物的独特感受。

2.创设美好氛围,进行配乐朗读。

3.分析观察角度,理出“文脉”,初步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近看—远眺—仰视—俯瞰

理清“文脉”,山间小屋何以成为“空中楼阁”?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

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颇有“凌空而起”之势;

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

最后点明,夜间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掌握了文脉,理清了观察角度,全文的基本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4.本文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色

(1)诗的语言

①两相对应,饱含情致

先请学生划出,再仔细体味。

本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显得淡雅流畅,使景物更具情韵,而且击节而咏,音节和谐,给人强烈的美感。

②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细细感受作用与韵致。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既把山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又把小屋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点染出小屋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屋向后退了一些”。

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新奇地将“山”与“花蕊”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传神地绘写了群山这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最为精巧的是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不仅使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更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想来。

(2)画的结构。

优秀的散文往往采用画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

①工笔的运用

作者在描摹小屋之美时,常常用极其细致的笔触,运用人与物的距离,人物的视距变焦、远近高低、光线与物形成的特殊效果等一系列绘画的结构技巧,突出小屋空灵之美。

例如课文第十二段关于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又“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一段,作者借助光线的变化,传神刻画了静态景物的特点。

②动静的结合

动静的组合艺术往往使文章画面神气飞动。静物,动之以态则生气盎然;动态,静之以性则神采奕奕。如文中“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一面活泼翘起的屋檐,„„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一段正是这样,动静组合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总结扩展

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美好的情怀。 布置作业

1.熟读或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2.完成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观察点的变化:远望—近观—远眺—仰视—俯瞰

开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

其次:近看改远眺,小屋有“凌空飞起”之势

理清文脉

再次: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山路被唤作

空中走廊

“空中走廊”

最后:小屋是„„的空中走廊

两相对应

饱含情致

体味表现技巧:诗化的语言 奇特想象

精巧比喻

工笔运用

绘画的结构 动静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我的空中楼阁》比喻赏析(黄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远取譬”的方法,在文中还不乏其例。例如: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莱辛认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拉奥孔》)李乐薇深谙“化美为媚”的艺术之道,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其喻体无一不显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芍药”“花蕊”“绿海”“空中楼阁”等,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绘之物的热切向往。这样作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远非那些纯客观的描绘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极讲究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各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9期,原题为“巧譬设喻,形美神跃”。有删节)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屋,作用是什么?

——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推知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大自然给予人的很多,人在大自然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3)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旨意,这是通过对小屋及环境的描写和赞美来体现的。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等都带上了作者志向和情趣的色彩,物动于心而情溢于文,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景物描写越生动,蕴含的情致就越具有感染力。

(4)体会“空中楼阁”的双重含义。

既指山坡上实实在在的空中小屋,又喻指象征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花园。 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光线和影子、云气和雾气、圆月和夕阳都负载着创作者的无限深情和理想,鉴赏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沉浸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中去,要善于从有限见无限,于具实见空灵,于物态见人情,从而真正品味到散文的美。 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散文。

第三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

梅洪建 ★黄卫刚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

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 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第四篇: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模版)

1.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成语

【来源】

神话传说:天衣无缝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放虎归山

历史故事:画龙点睛(张僧繇) 图穷匕见(荆轲)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文人作品: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帆风顺--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集思广益--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

也。”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锦上添花--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

相识,落陷阱,不一 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中流砥柱--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

之中流。”

可歌可泣--《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百感交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

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痛改前非--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

两个住下。”

哗众取宠--《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

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战无不胜--刘向·《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

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孤芳自赏--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

皆冰雪。”

居心叵测--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循规蹈矩--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恨铁不成钢--曹雪芹《红楼梦》:“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

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自欺欺人--《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

甚者。”

语重心长--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

心长。”

水深火热--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外来文化:想入非非

【结构】 主谓关系:百感交集一帆风顺 春风得意 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并列关系:朝三暮四 水深火热 可歌可泣 语重心长 任重道远

循规蹈矩

动宾关系: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天衣无缝 恨铁不成钢 痛改前非 锦上添花 放虎归

偏正关系:纸上谈兵 画龙点睛 中流砥柱 空中楼阁 落井下石 举一反三 自欺欺人

哗众取宠

补充关系:集思广益 想入非非 逃之夭夭

承接关系:图穷匕见

目的关系:画饼充饥

第五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高中语文教案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教研总结下一篇:提升中国企业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