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论文范文

2023-03-19

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也越发频繁,英语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虽然英美两国都是英语国家,但是其语言表述也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评论英美文学时,相关评论者不得不研究英美文化差异,两者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必然的联系。本文就通过对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研究背景,找到了英美文化差异,并详细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关键词:英美两国;文化差异;文学评论;影响

作者简介:王永超(1983.6-),男,汉族,辽宁省瓦房店人,硕士,黑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英美文学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从目前来看,英美文学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英美文学评论是与文学同步出现的,由于英美文学源于英美文化,且受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会更加多元化。从英美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对于世界文学研究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1、研究背景

1.1英美文化差异研究背景

英美文化是基于现实生活语言,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经过长时间酝酿,形成具有突出区域特色的系列文化。带有明显区域性质的文化,能够反映出英美两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英国是位于西欧的一个鸟岛,面积不大,很少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且以英语为母语,英国人的英语发音十分清晰。导致英美文化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美国历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长期受到异国文化、风俗、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的实用性极强,在日常交流中会精炼某些复杂的语言,比较接地气。通常来说,人们更容易掌握英国人的语言表达,而要想轻松理解美式英语,人们必须积累经验,具有相应的基础;第二,英国历史悠久,相较于美国人,英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绅士风度,受他人影响不大,在人际交往中更为谨慎。而美国仅有数百年的发展史,很多美国人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不受约束的崇拜自由;第三,英国人种比较单一,对本地文化极为崇尚,不愿接受外来文化。而美国人种相对复杂,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受这些影响因素的制约,英美文学作品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英美文学的评论。

1.2英美文学评论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英美两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为世界各国人们英美文化的学习奠定了根基。分析英美两国文学发展状况了解到,英国文学兴起较早,并一直都对美国文化造成影响。英美文学通常表现在诗歌、文学评论、散文以及戏剧,从文学特点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文学风格还是总体特征,其差异都是非常大的。从总体发展状况的角度来看,英国文学受多种因素制约,如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等,对本民族的现实状况、传统精神、未来发展、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表示高度认同,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而美国文学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并存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人们更容易理解美国文学的表达方式。

通过评论英美文学内涵,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揭露出来。一般而言,英美两国仅对英语文学作品展开评论,评论的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所谓英美文学评论,实则就是分析和讨论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以及创作特点,以供文学爱好者参考。事实上,促进英美文学进一步发展,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通过系统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使人们对作品产生透彻的理解,从而帮助文學爱好者更好的创作文学作品。相较于普通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有很多不同之处,潜在价值和思想内容,才是英美文学评论的重点研究内容。

2、英美文化差异

2.1英美文化内涵差异

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英国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在英国,处处可见充满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他们与人相处时,十分看重谦逊的品质,这就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具有矛盾性。简而言之,英国的文学评论相对思想保守。而美国历史不足400年,美国人更加注重文化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致使美国的文化评论十分大胆。简言之,美国的文学评论相对思想开放。

2.2英美文化历史差异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发展演变过程复杂而漫长。在如此复杂,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英国文学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创作家,有婉约的、有粗犷的、有高雅的、也有十分含蓄的,所写的作品让人们琢磨不透。而美国文学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者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观,所写的作品让人们更容易理解。

2.3英美语言文化差异

虽然英美两国都将英语作为母语,但是在不同背景下,英美两国从语言上形成了不小的差异。英美语言的发展受历史背景、民族结构等方面的制约,使得英语逐渐形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谚语方面,都各有不同。基于此,相关评论者在研究英美文学评论时,必须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充分掌握各种语言环境状态下的内涵。

3、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3.1英美文化内涵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两国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英国文学的发展时期是十分漫长的,随着时代的演变,英国文化逐渐被固化,这使得英国文化内涵在文化发展层面、政治层面以及历史层面都有明显的现代化特质,不利于多样化发展。而美国文化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利于多样化发展,这为美国文学评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常常会有新的文学评论理念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学评论作品迈入了更高的层次。随后,美国领军者参照西方欧洲大陆文学评论发展经验,建立了新的文学评论体系。在新旧思维交替的过程中,美国文学评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立体化评价。虽然美国文学评价具有先沿性,但是由于很多美国文学评论者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在具体评论时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浅层思想,很难将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问题反映出来。

3.2英美文化历史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首先,英国和美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尽相同。相较于美国,英国的发展阶段更为漫长一些。而且在早期历史进程中,美国文学也一直受英国文化影响。后期在美国不断变革的背景之下,美国文学才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此时英国创作者一直固守陈规,不愿创新,使得创作的文学作品过于保守,并且日益固化;其次,从文化历史层面来看,英国文学作品的立意设定和文学体裁,都具有浓厚的宗教特性。例如,在评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时,一些文学创作者通常侧重于人本主义。因为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以人类平等自由和谐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评论者开始否定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的观点理念。这些文学评论者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过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点理念不利于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观点的出现,让美国就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理念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3.3英美语言文化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英美两国语言文化差异因素的存在,致使英美文学在评论方面也有所不同。语言是英美两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在阅读不同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因为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社会背景不同,使得语言表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不管是英国创作者还是美国创作者,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地方性语言特点。而英美文学评价的典型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英式英语作为英国最主要的语言,其由于多年的文化沉淀,无论是底蕴还是表现形式,都显得更庄重和严肃一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很多英国文学评论者都非常崇拜英式英语悠久的文化地位,所以,这些英国文学评论者通常会采用中性语言,既不表示赞美,也不表示批评,就当下的评论情况而言,很多英国文学评论者的观点过于牵强,缺乏有力的客观分析;第二,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美国和英国官方语言都是英语,但和英式英语相比,美式英语有灵活、创新的一面,这就导致文学评论者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时,不需要再持以小心翼翼的态度,他们会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对美国文学作品进行再加工。由此可见,美国文学评论语言的个性化,也帮助了美国独特文化评论体系的形成。

4、结语

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差异及其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分析研究背景,英美文化差异研究背景,英美文学评论研究背景,同时找到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化内涵差异,英美文化历史差异,英美语言文化差异。并详细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英美文化内涵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英美文化历史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英美语言文化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英美文学评论定义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2]黄建华.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鉴赏[J].芒種,2012年12期.

[3]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4]马强才.略论《神曲》“元故事”叙事结构——兼说热奈特的叙事分层及元故事的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肖四新.伦理建构与神性启示——论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翁德修.英美文学中的女权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05期.

[7]曹山柯.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闻评论因其担任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功能,而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性传播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帮助新闻评论实现正确的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功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存在着非理性传播现象。要做到新闻评论的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传统媒体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兴起,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当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表达形式多样、能够迅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内容上也更契合现代人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追求,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教授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由此可见,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注重阐述对新闻事实的看法和见解,强调说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确。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应当能够跳出一事一议,视野狭窄的局限,找出问题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重要性体现

之所以一再强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注重理性传播,是因为理性传播既推动了传统媒体自身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理性传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决定了“说什么”,而新闻评论却意味着“怎么说”。新闻评论是一家媒体风格特色的体现,它代表了传统媒体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显示传统媒体作为舆论中心的力量。理性传播就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在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做到立论有思想性、论辩有逻辑性、说理有透彻性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剖来针砭时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们大多带有浓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谓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达,既不盲目从威、也不从众。

2.理性传播通过把控社会舆论引导大方向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通常作为其实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职责的重要手段,理性传播则担负把控方向的任务。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上,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潮为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在地震和海啸侵袭后数天内一直处于核泄漏当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对核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国内开始出现声称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污染,而食盐则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导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对此,众多媒体迅速刊发评论文章,例如仅在3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央视《新闻1+1》节目也播出了评论《危“盐”耸听为哪般?》[2],这些新闻评论及时地进行了社会舆论的引导,理性辩证地对谣言的不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使得事态不到几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必须能够使受众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充分展现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3.理性传播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权威性

近年来,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其反应迅速、写作自由能够在一时之间引领舆论,但是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表达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比较偏激,情绪化评论言语泛滥。另外,没有有效的信息把关,受众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新闻评论颇具难度,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思维则大大强于网络媒体的不规范表达,在写作上更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为受众提供了一片“信息净土”;在观点阐述上,能够以正确的立场为前提,包容不同立场的不同发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总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备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的采编评论队伍,能够在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坚持进行理性传播,在权威性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传播现象

1.一边倒式的跟风性评论

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的一边倒式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7·23甬温高铁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评和声讨,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盲目的冒进,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开发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媒体就全盘否认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这种非理性的新闻评论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

一边倒式的跟风报道在对于犯罪事件的报道上倾向更加明显。往往由于案件的情节恶劣,社会民众群情激奋,容易爆发出集体情绪宣泄的现象,很多媒体的新闻评论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顺应社会大多数人的呼声,非但没有通过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反而丧失观点立场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煽风点火”的帮手。

2.泛化中庸的无内涵评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为在时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针对性要更强,论证要更缜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缺乏独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见的表现指评论性语言的轻描淡写,缺乏深度和力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犹如“隔靴搔痒”,切不中要害。“万金油式”的空泛点评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立法……”;“人们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但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等等[3],这些话语摆足了经验主义的大架子,但讲的都是套话、空话,缺乏建构能力,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沦为同质化的空泛批评,令人读起来苍白乏味。而有的新闻评论或许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却因为缺少对实践的联系或者是新闻评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限,谈不出多少真知灼见。

一篇新闻评论只有就事论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彰显其观点的价值性,即独特的理性思维。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新闻评论的另外一种非理性传播现象表现在回避部分新闻事实,为求观点表达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闻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为某些媒体想要追求所谓的公众效应而采取较为极端的新闻评论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

要杜绝片面化的新闻评论,就应该注意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坚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这种剖析鉴别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路径

有人提出,新闻评论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4]。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实现,预防新闻评论的不良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

首先,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信息,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理性传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如果新闻评论引用了未经核实的消息,那么无论评论立场如何义正言辞、用词造句多么准确到位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对网络信源加以求证核实。由于网络信息把关的宽松性和传播渠道的急剧增多,各类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例如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传出文坛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证实是谣言。然而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却会在消息未经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就进行错误转发评论,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被网络信源误导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新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对信源核实的严谨态度因为网络信息来源的“海量复杂”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引述信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新闻事件中,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凭据仅是因为其十多年的丰富种植经验。好在大多数媒体还是在悉心求证专家后得出了结论:强降雨是主因,膨大剂使用时机的不当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适量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论断一出不仅及时为受众解惑,澄清传闻,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严谨理性。所以新闻评论的论据来源必须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作为支撑才会更有说服力。

2.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

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评论还需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确的观点做为立论的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传播”,要求媒体在选材立论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地分析新闻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出现对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对事实的混淆模糊,造成观点上的避重就轻,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2012年年底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央视暗访曝光“45天鸡”的新闻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鸡饲养过程中的违规用药现象。但报道一出,不少媒体评论的重点放在了肉鸡的短期速成上,将这一业界正常现象加以夸张化放大化,反倒对违规用药这一真正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受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报刊载的一篇评论[5],肯定了“速成鸡”45天出栏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消费者对于“使用激素促进肉鸡生长”的认知误区。这篇评论将批判重点放在了速成鸡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过低,并不能保证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栏肉鸡体内药物残留量都达标,进而对肯德基等快餐企业如何考评供货商供应链,其内部的风险监控体系又是如何确保鸡肉的安全提出疑问和要求回应。

3.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

新闻评论要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学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好新闻评论中事实客观叙述与观点主观阐释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实代替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引用确实能证明评论的客观性,但要明确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占据文章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谓的评论就变成了新闻专题或是深度报道,甚至沦为对新闻事件的二次重复报道,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观点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实,新闻评论中的论据部分主要由新闻事实构成,论证的过程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结论,所以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证,评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显得夸夸其谈。事实的客观展现更加有利于评论增强说服性和权威性。新闻评论要注意轻抛观点、轻下结论,主观色彩过浓会造成“媒体话语霸权”,不但不能体现其理性思维,甚至遭到受众排斥,产生不信赖感。

4.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

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理性传播面临着新要求,比如如何让评论既合理又合情。笔者认为,理性思维不是有理无情,恰当地运用感性因素,倡导人文关怀能够使新闻评论更具有感染力,进而体现辩证思考、理性传播的魅力所在。

新闻评论作为最能表达媒体立场和倾向的传播方式,担负着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评论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社会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读,把大众舆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民众的生存境界,提高民众的普世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除了辩证批评的新闻评论类型,同时应该赞扬好的社会现象,发扬正面积极的能量新闻评论,由此也完成了自身传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传播过程[6]。

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从根本增强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途径之一。像评论力度不足、主观性过强、论证事实选择不当等一些导致新闻评论理性传播不足的问题,都与从业者对新闻材料把握不够准确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说到底,是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的,这直接损害了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无力势必将无法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广泛多样地吸收新观念、新思想,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学习能力,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坚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在宏观认识的把握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以说理为主,融理、事、情于一体。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让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具备更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日本“3·11地震”为例[J].媒体时代,2011,8.

[3]周磊.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理性[J].新闻窗,2007,3.

[4]原二军.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闻写作,2004,3.

[5]危“鸡”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鸡”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陈启华,郑桂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人文关怀的构建[J].现代视听,2008,4.

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的发展可用初创时代、高速发展时代、全媒体时代来讲述,它曾创造的辉煌历史记录是我国电视史上的丰碑。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遭遇瓶颈,面对困境,它加快了演变创新速度。眺望未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坚守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品质,强化互动,利用平台孵化节目,注重网感化构建会成为日后节目制作常态。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舆论监督 内容权威

背靠历史,眺望未来。在风风雨雨中砥砺前行了40年的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书写了怎样的历史?一路走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不断加快演变与创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未来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本文将在回顾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层面上,分析上述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与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肩负使命、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民族复兴等鼓與呼,政策解读、权威发布和答疑解惑,构建正能量监场、为百姓和政府搭建沟通的桥梁,书写了一部引领舆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奋斗史。

1.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1980年—1992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的诞生奠定了我国电视评论节目的雏形。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是出现了主持人——庞啸。自此以后,“主持人+画面”成为评论节目的基本样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大部分行业都在尝试着创新和改革,《观察与思考》是央视创新的“新物种”。在此期间,福建电视台《记者观察》、安徽电视台《社会之窗》等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出现。

此期间可称之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这一时代节目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了自己的基本节目形式,主持人、视频画面、论述是其基础的三个元素。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培养了人们在固定时间收看节目的收视习惯,收视人群大幅增加。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观众对节目给予了较高评价。

2.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1993年—2009年)。1993年5月1日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在央视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亮相,1996年深度调查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世,这些节目共同开启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焦点访谈》像一面旗帜引领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潮流,一时间各级地方台有上百个“焦点”类节目在播出,如辽宁电视台《热点透视》、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等。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里出现了“本台短评”新版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加大了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消息的即时解读和评论。

地方台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重大建树。2002年元旦,南京电视台新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拉开了民生新闻评论的演出大幕,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很多类似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2006年,《南京零距离》以创纪录的1.069亿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年度身价最高的新闻栏目,这是民生评论节目的沸点时刻。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举舆论监督的旗帜,极大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取得了一个让后来者无法超越的收视率历史记录。这期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让百姓喜爱,也让政府满意。节目传导民众的合理诉求,化解部分矛盾纠纷,是宣传中央政策、为党和政府赢得舆论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公平与正义的主阵地。

3.评论节目的全媒体时代(2010年—至今)。2010年,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iPhone4面市——手机的智能化和高清晰拍照及录像功能使媒体迅速进入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时代。在巨量资本和科技加持下,新媒体在全球逐渐崛起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自2011年开始,央视先后开辟两微一端和移动新闻网,央视新闻由此正式进入新媒体的前沿阵地。在网络冲击下,2013年1月1日《焦点访谈》迎来19年来首次大改版。《新闻调查》、《新闻1+1》努力调整节目内容,加大节目创新制作力度。2016年3月20日,央视推出了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论。2018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我们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数字化的背后是关乎附着在电视上所有节目的深刻变革。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对传媒业发展格局的剧烈变革,拿出了“何以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精神去破解难题。在一个以参与和互动为基因的融媒时代,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努力强化在节目播出中和播出后与受众的互动,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在努力创新求变的方向。同时,在当前“大数据+算法”日趋主导传媒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度重视学习应用数据算法的研判,据此调整节目的选题方向、传播语态、内容叙事。
二、演变与创新

受众的审美、价值偏向,国家的宣传政策、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播出载体的变化等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外部因素。媒介的技术迭代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内驱动力。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传播语态、节目形式等方面不断演变与创新。

1.语态的演变与创新。在传播语态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来从权威评论语态、地方评论语态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

所谓权威评论语态是指央视以严肃深沉、俯视的视角论述问题,它论证严密,话语形态严肃,观点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给观众的是字正腔圆、高高在上、书面语多、说教味浓的权威评论语态。到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权威评论语态创新了表述方式,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节目越来越口语化,部分节目就像隔壁的邻居一样以平视的视角展开论述。

地方评论语态是指各级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呈现的传播语态,它的传播语态尺度和视野要小一些,地域性、贴近性更为明显。在语态的创新方面,相较权威评论语态而言,地方评论语态的创新步伐要更大一些,很多地方评论节目的表述方式较少能看到“播”的痕迹,以“说”为主。地方评论语态的一大亮点是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它的语态的表述能折射出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以情感人。

2019年11月“央视频”的上线,标志着电视的播出载体发生了剧变,评论语态加速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所谓视频评论语态是指在移动端上播出的各种新闻评论的传播语态。视频评论语态打破了权威评论语态和地方评论语态的技术门槛,个体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兴起,专业机构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受到挑战和冲击。在视频评论语态中,《胡侃》、《司马南频道》等展现了新的带有网感的表述方式:聊天中要有专业味,严肃中不缺娱乐性,深沉中带有自黑情调等。

2.节目形式的演变与创新。在包装和视觉的演变与创新方面,每隔三四年,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会重新包装制作新的片头、片花、片尾。2008年以后,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片尾的滚屏结束字幕从以往呆板的演播室背景变为名胜风景画面。近些年来,财力雄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演播室引入“实体场景+虚拟现实场景”的视觉呈现方式。

记者出境式体验评论日益增多。在评论节目的黄金岁月里,几乎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都能看到出境记者的身影。一些地方台甚至做了让记者在现场串完一期节目的尝试,2010年大年初一,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播出《除夕之夜》,整期节目没有解说词,全部由记者现场讲述和同期采访构成。

灾难和突发、重大事件中加入专家连线逐渐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重要节目形式。在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讲述,演播室和专家连线、演播室和记者连线被越来越多的评论节目采用。

“融媒体”节目形态迎来重大创新。2016年3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它的演播室大屏设置了虚拟观众席替代现场观众,观众可以通过大屏随时向嘉宾、主持人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嘉宾包括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倡导有效沟通,传递真实声音,反映社情民意。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当前,附着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遇到三大瓶颈:其一,大屏思维及其传播理念、技术条件等约束了其向小屏转向的动力;其二,电视新闻评论长期在传播语态上重宣教、轻娱乐,导致其收视人群存量不断下降,增量很少;其三,原有的生产节目方式需要变革。从国际到国内,互联网平台在资本和技術的加持下,为无数视频生产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工具,YouTube每天上传的视频有六七万个,这昭示着视频生产方式有了巨大变化,这种剧变深刻冲击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生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驱动了电视新闻业态的变革和重构。

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带着系统转型的自觉,深度融合。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今后演变的一个总趋势。展望未来,视频新闻评论有以下发展演变趋势。

1.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面对众声喧嚣的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不忘初心,坚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新闻的灵魂,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体现的是电视媒介新闻立台的责任与使命。新闻履行社会的守望功能,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视野”、“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新闻立台”是国际上媒体发达国家电视台的不二法则,近些年来,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在新闻领域不断发力且成绩斐然,说明新闻对电视极其重要,做好新闻和新闻评论是电视应对融媒变革的优选策略。

2.短小精悍的评论会越来越多。“任时任意任何地点观看”是当下乃至今后网民“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要迎合这种习惯,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拍摄、制作都得有刀刃向内的改变,逐渐缩减节目时长、适应“碎片化”接受习惯。《新闻联播》在抖音的《主播说联播》一条新闻时长15秒至1分钟,圈粉无数。浙江广播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与B站合作,把节目时长改为5分钟,大获成功。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大幅缩短节目时长,采取轻体量节目形态的尝试。

3.民生电视新闻评论的觉醒。北京卫视的一档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向前一步》正面触碰城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节目累计时长1500小时,让近50万居民的物业问题有了实质性解决,直接受益者超过150万人次。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评论总是难免困惑于寻找节目选题,《向前一步》再次证明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把镜头多对准“民生”,这是评论节目的储量丰富的选题宝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是习总书记这句话的大力践行者。

4.不断强化互动,注重娱乐性构建。与粉丝的互动愈发增强,注重娱乐性构建,这是当下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在互动方面,评论区将成为受众和节目增进彼此了解、循环互动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视觉呈现将由目前文字、图片、表情包为主向视频化演变。在娱乐性构建方面,评论节目要着力打造自身“网红”主持人,节目的选题、内容、传播语态不断向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倾斜。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娱乐化水准高,观众和粉丝的认可度高。在融媒时代,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在“强化互动”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5.搭建平台,孵化用户。在算法时代,新闻的生产和分发正在分离,内容分发平台对新闻的传播拥有重要的决定权。没有平台的媒体,始终要仰平台鼻息,容易陷入发展困境。如《新京报》在视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扰:过度依赖平台,用户互动频率受限。这应该引起正走向视频化道路上的媒体警惕和思考。

芒果TV投入巨量资金和人力搭建平台大获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借鉴。有了平台,媒体才有演进的根据地。在平台上发布推送视频新闻评论,凭借用户的基础数据以及互动信息,优化视频节目,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量级后,平台引导、孵化用户自组织生产节目,从海量的视频中优选出用户喜爱的节目。在平台上孵化节目是视频评论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6.强调“青年化+网感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千禧一代正在走向社会,并在未来逐渐成为视频的主力消费者和引领者。“青年化+网感化”是今后制作视频评论节目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022年3月,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四川观察”抖音号粉丝数突破4700万,总点赞数超过31亿,与“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头部账号展开同梯队竞争。该节目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网感化十足,其抖音的评论区形成了新型的社群化平台。四川观察抖音号用“网言网语”贴近粉丝,注重情感化、碎片化叙述,大力寻求与粉丝的共情。
四、结语

回首望去,电视新闻评论从宏大叙事到“三贴近”,从俯视视角到平视,从单一模型到多元化、个性化转变,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融媒时代,评论节目呈现的是多样化、社群化特征,人人都可评论,评论无处不在。视频评论若想得到足量的关注、点赞、转发、被评论,除了节目的形式、内容质量,比拼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增强用户互动,如何用运互联网思维运营视频,平台技术团队的数据建设如何服务视频制作,这些外部力量将构成未来视频评论节目演变的支撑力量。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振泽.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纸媒视频化转向——以《新京报》为例[J].传媒,2021(15).

[2]刘俊.改版十年:电视时政新闻融媒创新的制作与传播艺术——基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0).

【编辑:朱垚颖】

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报道 谬误 中文 外语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体育无疑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体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新闻报道无疑受到广泛的关注。2010年五月十四日,笔者买了一份当天的《体坛周报》,其《扣篮·NBA》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一场比赛的得失。该文语句生涩,评述也欠流畅。笔者从事语言教学,对竞技体育和新闻报道不敢妄加评论,以下探讨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附上原文节选及勒布朗詹姆斯讲话的对照英文(摘自NBA官方英文网站),对需探讨之处加粗并排序。并随附笔者的修改润色,以为对照。

(1)其中ESPN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从早到晚,滚动播出,各路专家、各种观点、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①。(酌改为:①滚动播出各路专家的各种观点,从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

(2)于是他回答说:"当你打出一场糟糕的比赛,当你在七年之中只有三场糟糕的比赛②,那是很容易被指出来的。---为了成为场上最好的球员,我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③。当我做不到时,我对自己感觉很糟糕④,因为我没有做到我所能做的。可是,我不会垂头丧气,不会去找任何借口,因为我不是那种球员,我不是那种人⑤。" ("When you have a bad game here or there, you've had three bad games in a seven-year career, then it's easy to point that out.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out there and be the best player on the court, and when I'm not, I feel bad for myself because I'm not going out there and doing the things I can do. But I don't hang my head low or make any excus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y be going on, because that's not the type of player or person I am")(酌改为:②你有一场没打好,七年中只有三场没打好;③我会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④心情会很差;⑤也不是那种人)

(3)往常,骑士的媒体女公关阿曼达,总是早早地在更衣室门口通知记者们:今天勒布朗和谁谁谁⑥去新闻发布会。而这天⑦,直到更衣室开放,她也沒确认⑧詹姆斯究竟有没有心情去新闻发布会说话。所有人都担心詹姆斯像⑨去年东部决赛那样洗完澡直接走人,----终于,詹姆斯洗完澡出来了,阿曼达过去一询问⑩,挥手叫那些守候者闪开--詹姆斯同意去 新闻发布会上接受采访。(酌改为:⑥谁和勒布朗;⑦当天;⑧她也没能确认;⑨会像; ⑩上前问过之后;

到)

(4)他全场得到的15分,有8分来自第二节,而那些全部来自罚球线。整个上半场,詹姆斯4投0中,没有半点罚球之外的得分 。“我投丢了太多球,我投丢了太多空位投篮,那些我可以命中的投篮。”( "I just missed a lot of shots. I missed a lot of open shots, shots I'm capable of making.") (酌改为:全部是罚球得分;除了罚球竟一分未得; 很多球我没投进; 很多可以进的空位球我没投进 )

(5)“我会回去看录像的,不过,他们整个系列 都是这样防我的,”(I will go over the film but they played me the same way they have played me all series.)( 的“系列”后应加一个“赛”字)

(6)詹姆斯努力控制,不让自己的情绪表露给所有人 看。

( 酌改为:任何人)

(7)克利夫兰需要怎样的他,才能重新变得"有信心" ?

( 酌改为:重拾"信心")

原文共1,632个字,需加润色之处竟有十八处之多,平均不到百字一处。可粗略分为如下几类:

a.下笔匆忙,校对疏忽所致:⑦、 、 。

b.英语功底欠佳,从英文借用到中文时,捉襟见肘:②、③、④、⑤、 、 。

c.中文功底不足,行文欠流畅,如①、⑥、⑧、⑨、⑩、 、 、 。

可以看出,原文中非常低级的纰漏有之,拗口的翻译腔有之,语法错误有之,由此看来,《体坛周报》欲更上层楼,尚有漫长之路。

中国的体育报刊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往往借鉴别国的报道或评论,但记者若无扎实的外语基础,借鉴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使读者有时不知所云,当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体育记者或编辑亦应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只凭对体育的了解或兴趣远远不够,否则,退役运动员岂不都可改行做记者编辑了?而国家也不必为其花费心思找出路了。

纰漏可以通过校对消除,而消除翻译腔则非朝夕之功。依笔者多年观察,某些体育报刊所谓的驻外记者,不具备基本的中英文语言修养,下笔千言,谬误百出。上文便是例证。或许我国的英语教育侧重应试,而忽略了基本技能?抑或不恰当的英文教学,排挤了本该是一切之源的母语教育?不然,就是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机制热衷于接轨,而没有铺设必要的路基?这些,又不是笔者所能回答的了。

文艺评论论文范文第5篇

和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这样的更加注重个人社会生活感受和依仗虚构的故事人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文体不同,报告文学是立足于社会生活事实真实基础上的文学,是一种作家通过真实事实的选择、描绘、理解和文学表达。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某些真实的生活里存在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因素已经超出了作家自己的社会体验与虚构能力的时候,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这样的文体就会遭遇严峻的挑战。而社会生活的这种复杂性和戏剧性成分的增强,恰好是报告文学可以发挥和驰骋的田野。这样的现象,也许可以说明,在大家都感到文学在衰退,在被社会生活边缘化的时候,为什么像在西方被称之为新新闻主义、非虚构文学,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称为报告文学、报道文学,东南亚各国称之为报纸文学的纪实性文学却大行其道,在各地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造成许多繁荣轰动的新局面的原因。报告文学是一种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积极主动地适应着时代需要的文学。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存在,报告文学正在以一种强势的文学活跃行走在现实的中国,时时产生影响和增加着文学的活力。

但是,对报告文学这样的文体,也有人时有预言,说是迟早要衰落的。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报告文学是在新闻传媒还不很发达或受到某些人为限制的时候,真实借助文学的一种表达。在今天这个新闻传媒空前发达的时候,新闻时时处处都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报告文学还会有多少生存空间?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存在主观和盲区的。新闻对于社会生活的表现,是比报告文学来得更加直接和快捷,但是,新闻永远又因为这种直接和快捷而存在着自己顾不及或无力抵达的社会生活领地。而这些地方恰好是报告文学施展身手的好地方、好机会。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两岸隔绝56年之后首次率团访问大陆。这是一次即将影响中国的现实和必将写入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两岸和世界各国的很多新闻单位,对这次访问给予非常充分的报道。但是,在始终参与了采访报道工作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后来所写的报告文学《随访连战的日子》里,我们还是看到了许多新闻报道没有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报告文学虽然不会像新闻那样及时和全面跟踪某个对象,但是它会在表现某个重要对象时,在匆忙的新闻来不及驻足思考的地方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身手。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对象,某些事件人物等,报告文学就可以在更加从容、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生动形象的方面进行独立个性的描写。正是在这些地方,二者是不可能相互替代的。所以,认为新闻会去取代报告文学的看法,并不符合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实际。即使在更长远的未来,也会是这样的。

可是,在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对于报告文学的表现却是亦喜亦忧,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感受和认识。报告文学虽然不断地有优秀的作品出现,有的还令人感到震撼,甚至造成社会轰动。像人们已经熟知的赵瑜的《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瘟疫,人类的影子》、一合的《黑脸》、金辉的《恸问苍冥》、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中国农民调查》、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中国863》、王家达的《敦煌之恋》、徐剑的《大国长剑》、《东方哈达》、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长征》、徐刚的《黄河万里独行客》、《国难》、梅洁的《西部的倾诉》、李春雷的《宝山》、邓贤的《黄河殇》、曲兰的《老年悲歌》、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徐风的《花非花》、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丰收的《镇边将军章钟瀚》、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李新烽的《非洲踏寻郑和路》、康纲联的《百战奇路》、李林樱的《啊,黄河》以及像最近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获奖的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等作品,就是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和生动人物的守望过程中的优秀作品。但是,从整体的报告文学创作情况来看,这种单位高产收获的情景,未能改变全面减收的遗憾。报告文学在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里的表现使人感到很大的不足。报告文学真正参与社会矛盾,积极影响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品格的作品还少,而平面的对某个行业,某个地方单位的纪实、廉价的赞美、功利的索取和猎奇的追逐式的作品太多。而这正是我们为报告文学感到不幸和忧虑的地方。报告文学是作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独立精神和对事物个性认识理解的文学表达。它不是机械的宣传,不是全社会的好人好事的表扬园地。报告文学作家的任务就是透过某一个真实的事实,发现带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提请人们注意和改正。没有了个性的发现和独特的理性认识,只是不加选择的平实述说,是很难接近优秀的报告文学的。

和其它文学体裁比较起来,报告文学最为强调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守望,需要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负责的态度下发挥自己的使命精神和文学的才能。没有对于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态度,只是将文学视为某些个人情感的抒发,视为一种文字技巧的表现,视为某种主观想象和游戏对象的再现的理解和行为,是和报告文学的创作要求格格不入的。报告文学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录真实,它是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之后的一种选择理解和表达,其间是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与社会思想精神的内容。优秀的报告文学,足以影响人们的社会感觉,改变人们的社会见识。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例如,埃德加·斯诺的著名报告文学《西行漫记》,就在当年那个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活动进行严密封锁的情形下,很早向世界比较真实系统地介绍报告了自己在延安的见闻采访内容,使外界的人们对于中国的革命政治活动及它的领导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丰富坚毅的精神理想追求情形有了新的更多的了解,从而对于人们当时看待和参与中国的事情有了更加明确和主动的选择。许多进步的男女青年,就有很多人是受这部报告文学的影响而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许多来自海外的对于革命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和这部作品有关。报告文学的这种现实精神和现实作用,是它进攻和防御的文学手足,只有作家积极的介入,准确的观察,冷静的思考理解和真实文学的报告,才能够很好地唤醒报告文学的生命机能,发挥它的社会文学的能动力量。试想,当年斯诺若不是冒着风险到延安作这种独特的采访写作,他怎么会有这样真实记录历史并又能传世的作品。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之所以被很多的读者看重,发表之后全国迅速有几十家报刊转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因为作品通过对曾是上海某家医院医生的陈晓兰根据自己的经历、发现和真实的存在事实,对于在中国医疗领域那些以权谋私、官商勾结、丧失医疗职业道德的腐败现象和罪行表现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报告之后才获得的。

现实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不少作品,之所以显得平庸和无力,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作品选择的题材对象缺乏对人们的诱惑力量。你总是在社会生活的浮面上运行,总是重复那些人们已经熟悉的活题内容,或者就单纯是宣传的延伸和复调,是权力和物质的交换,那当然就会因为失去了社会的热点,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对象而受到读者的冷遇了。所以,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经世致用”的理想和现实追求,要有在复杂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施展自己独特发现、理性见解、形象表达的才智和精神勇气。要有一种对高尚的歌赞,弱小的悲悯,对丑陋的鞭笞的自觉。在这方面,报告文学是一种现世报,是一种眼前就能够看到其价值的文学。党益民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就是作者在38次亲身穿越西藏,在西藏的高寒缺氧区,在川藏路、青藏路、新藏路的沿线,亲自感受和见证了武警交通部队的战士为护路保通所经历的风险、艰难和勇敢牺牲情形,因此,作者才能够用最真实的事实、最动情的文字、最真挚的感情倾诉来报告他们的“生是艰难的,死是容易的”日常生活,表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高尚的精神行为和一种真实的人生形象。黄传会是一个军人报告文学作家,但他却是一个对贫穷的人们和弱势群体有着深深悲悯情怀的人。多年前,他的著名报告文学《中国希望工程纪实》就对贫困地区大量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给以呼吁,提醒社会和更多人们的支持。最近,他又经大量深入的现场实际采访,对于很多父母在城市打工的孩子的上学问题进行真实的报告,一句“我们的课桌在哪里”的提问,直使人感到辛酸。来城市打工者孩子的数量如今很大,这样的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对国家今后的稳定发展都会是个大问题。而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则是在一个全球和现代视野上对中国现实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的调查和审视。作品在许多对事实具体生动的描述比较下,提出的很多有关中国教育的认识思考是非常有益于教育改革的。何建明的《为了弱者的尊严》,进一步对“百姓书记”梁雨润关怀百姓利益,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尊严坚决同丑恶势力作斗争的报告,也引发人产生许多的感慨!总之,报告文学只有在个性和深刻地表现了自身特点,而这种特点又和更多的社会公众的情绪、感觉、思考和要求等相契合时,报告文学的现实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才能够得到很好体现。可惜现在这样的作品还太少。

和诗歌、小说的写作不同,报告文学的写作在很多时候是作家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种产物。报告文学要在对社会生活的熟稔了解中开展作家自己的选择、思考和文学表达活动。离开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报告文学作家就很难活动。因此,报告文学创作,也需要社会为它提供适合他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以及其它必需的条件。例如,报告文学的采访是要花费时间、经济成本的,谁来买单;报告文学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需要有关方面和人员的配合,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报告文学在把握了真实的事实,也已经有了接近本质的理性判断,又有谁给予它发表的权利等等。所有这些报告文学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在抱怨报告文学创作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时,对报告文学创作新人较少感到忧虑时,也要想一想现实的社会各方为报告文学做了些什么!

很遗憾,我们的社会在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帮助方面所给予的配合很少。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人的感觉中,报告文学创作和其它形式的文学创作没有什么不同,自然总会有人去写,只要守株待兔般地等待就行。因为,不是积极地扶持,而是消极地等待,所以需要社会支持的报告文学就发展得不很顺利。试想,当年没有《人民文学》杂志社的支持,没有中国科协的支持,怎么会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许多反映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当时生活工作现状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品,有很多是由新闻记者写出来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记者有很多接触各方面生活的机会,有采访的各种便利条件。而如今,很多的报告文学作家,不是记者,所以行动起来就十分不便。

放下不少看得见的外在条件不说,就是在报告文学的特性要求和表达方面,报告文学也是约束不少。报告文学是站在真实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文学报告,因此,追求真实是它最根本的站立点。可是,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获取真实还是客观准确地表达真实,都可能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使得真实也难以面对真实了。所以,要建立很好的报告文学生态环境,使报告文学能够自由顺畅的生长,如今已经是保证报告文学是否繁荣起来的必要条件了。

当然,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使命意识、负责态度、文化素养、忧患精神、劳动态度等也是个很重要的方面。报告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理性文学表达,它对作家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为报告文学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只在农村或都市、军事等题材领域写作,因为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他可能遇到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题材和要求。所以,作家要有应对这些要求的能力。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创作只是一种机械的写实,不需要太敏锐的眼力、思想和文字表达才能的认识非常错误。报告文学创作,获取真实很不易,要对真实的事实做出本质理性的判断也很难,要将真实的对象给予生动形象的文学表现更是需要才能。这一切方方面面的要求,都会是报告文学创作繁荣的障碍,需要人们很好的克服。

报告文学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文体,它还很年轻,它的特性和作用还没有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上个世纪晚期曾经的繁荣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抱有信心。

上一篇:人文社科论文下一篇:古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