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

2023-05-21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和精准管理,注意盘活文物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意味着文物工作已被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文物保护迎来了新时代。国家新政出台,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艺术品资产化驶向腾飞的快车道,六维品牌以自主核心品牌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强大的团队,开启了多元化合作共建的新纪元。

一、六维品牌简介

六维品牌是依托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院建立的集文物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文物艺术品司法认证备案中心、金融科技中心、评估中心、标准化实验室、数据中心、标准化中心、标准器博物馆于一体的品牌体系。

(一)成立时间

2012年,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所成立;2018年9月,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所升级为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院。这是六维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物鉴定、评估、溯源、文物藝术品资产化理论体系研究与文物司法鉴定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结出的丰硕成果。研究所升级为研究院,开启了六维品牌新纪元,标志着多元化合作共建之路更加宽广。 (二)成立背景

研究院是在我国文物鉴定思想理论体系标准已严重滞后,文物保护、收藏、拍卖、投资、交流都因鉴定行业存在的瓶颈而大受影响,导致我国文博界混乱无序的背景下,由体制内外的文博专家、实力派收藏家和公安痕迹专家,以及自然学科的物理、化学、材料学、光学的科研人才共同发起成立的。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研究所还组织国内外收藏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和人社部认证的文物鉴定师、评估师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80多人,形成了综合研发团队。

(三)主要成就

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所成立前,就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已经开展研究十余年,成立之初就根据独创的思想理论研究成果“六维十八步三论”研发了自己的鉴定设备,创立了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文物鉴定标准化实验室,初步建成了“文物艺术品鉴定大数据库”“文物艺术品备案溯源大数据库”“文物艺术品评估数据库”,开了文物鉴定科学、系统鉴定方法的先河。其研发的文物鉴定方法和技术对于我国文物鉴定极具影响力。六维品牌体系,在建立了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溯源、资产化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同时,主导文物相关“团体标准”发布,推动了国家标准出台,为建立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文物艺术品评估体系、文物艺术品溯源体系、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体系起到奠基作用。

二、六维品牌核心资源

六维品牌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专有设备、核心数据库、核心著作权,司法鉴定中心、认证备案中心、资产评估中心、标准化实验室、标准发布权等核心资源,建立了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拍卖公司、文化产业交易所、收藏机构、经纪机构的广泛合作体系。

(一)独创“六维十八步三论鉴定技术”专利及专有设备

研究院经多年研究探讨,已形成一套以哲学、法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六维十八步三论”科学鉴定方法,此方法集目前社会所有流派的鉴定理论方法为一体,并将其优点进一步完善、整合,又摒弃了传统的局限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更有独到的创新与完善发展。所谓“六维”,就是:

1.坚持运用唯物主义美学历史观:

2.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

3.坚持运用自然科学规律观;

4.坚持运用新科技支持观;

5.坚持运用物质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观;

6.坚持运用刑侦痕迹物证观。

在以这六条为主脉的文物司法鉴定中,又以科学的手段和完整的体系对提升文物鉴定的公信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维十八步三论”鉴定技术经反复验证、总结,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获得授权。在“六维十八步三论”鉴定技术的基础上,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文物鉴定专有设备,与国内外现有设备相比,其精确度、准确性、自动化程度、便捷性、适用性都有显著提升,造价大大降低。

(二)首创文物司法鉴定中心

2014年10月,依托“六维十八步三论”鉴定技术,创立了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

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依照司法鉴定的本质要求,应用物证技术理论、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采取历史穿越对位、唯物辩证思维、传统经验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多方法、全方位对文物艺术品的年代、真伪进行鉴定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独创的“六维辩证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技术”从刑事科学技术和物证检验技术的角度寻求突破,它是若干种方法集合的方法,是一个由技术团队、技术平台、技术设备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该系统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平台上,有机整合了光电图像采集、处理、电子计算技术,实现了采痕、取证、比对、检验、鉴定的一体仪设备创新;该系统与扫描电镜、能谱仪、质谱仪以及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集合使用,不仅实现了文物艺术品原生痕迹和次生痕迹及自然老化痕迹的识别和鉴定,而且还可以对文物艺术品各元素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形成证据链,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六维文物物证司法鉴定体系,为建立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建立文物艺术品溯源体系、推动文物鉴定国家标准的出台、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体系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

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是国内唯一具有核心专利技术、专业设备、智能化数据库并具有文物司法鉴定许可证,接受公、检、法、司、海关、博物馆、文交所委托,从事文物司法鉴定业务的机构。2015年7月受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委托的元青花梅瓶“文物司法鉴定第一案”在文物鉴定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治理文物鉴定领域乱象,提高文物鉴定结论权威性和公信力,促进文物市场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首家文物标准化实验室通过认证,主导文物鉴定标准发布

在“六维十八步三论”鉴定技术研究成果及独立研发的专有设备,总结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文物司法鉴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文物鉴定标准化进程,多家机构发起设立了宁夏文物艺术品收藏鉴赏学会,并获得国标委团标试点单位资格,标准化实验室通过国家认证,加速了文物标准化进程。目前已建立了涉及文物鉴定、文物评估、文物溯源备案、文物资产数字化等156项企业标准,发布了10项团体标准,并在逐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实验验证,发布团体标准,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出台。

(四)建立文物艺术品核心数据库

研究院依托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合作,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

1.文物鉴定数据库

研究院拥有各类文物化学成分数据库、光谱数据库、老化痕迹数据库、美学数据库、材料特征数据库、仿制品数据库,为文物鉴定形成证据链,提高智能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2.文物价值评估数据库

研究院成立了文物艺术品价值评估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与国内外博物馆、拍卖公司、交易所、经纪机构合作,在掌握实时交易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文物艺术品价值评估要素体系,建立了文物评估数据库,并制定了相应的团体标准,构架了文物艺术品价值评估标准化体系,对文物艺术品进行价值评估,得出一致性价值结论。在对文物艺术品市场价值进行科学评定估算的同时,为文物艺术品的增值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文物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已应用到司法争议案件、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文物艺术品交易相关领域中。

3.文物艺术品认证溯源数据库

文物艺术品作为流动资产,应当合法取得,传承有序,所有权状态清晰,无他项权利及权利纠纷。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认证备案中心、中国民间文物鉴定认证备案中心相互配合交叉,利用其合法注册的“中”字头优势,运用其独有的创意和自主研发的大型备案系统,为真正摸清、掌握民间文物精品的信息,为国家保护文物,真正服务于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提供可靠保障。文物认证溯源体系就是:通过科学鉴定手段为确真的每一件文物艺术品保留唯一的“DNA”信息,作为文物最终的追溯密码;对鉴定为真品的文物艺术品采取物、证、箱三位一体,并各自都有电子芯片相互印证的连环数十道防伪措施,同时将确真的文物艺术品推荐纳入中国文物司法鉴定认证备案中心,在国内外实现随时查询、回溯比对、验真以及鉴定信息共享等服务。目前,中国文物司法鉴定认证备案中心的查询电话已经开通三年之久,现已有公、检、法、司和社会相关单位委托鉴定的文物艺术品入网待查,只要输入证书编号就能很快查询出该文物艺术品的相关信息,为文物艺术品认证溯源体系搭建了文物艺术品确权信用平台。

(五)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体系和多元化合作体系

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是将文物艺术品在確真、确权、确值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挖掘、资产传承,实现金融价值,成为可流动资产。通过文物艺术品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实现文物艺术品的流通性、信用性、金融性,将文物艺术品计入社会资产、财富信用体系,逐步作为黄金的后续补充,成为国家货币信用背书。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对弘扬中华文明、提高综合国力、促进金融流通、吸收海外资本、提升经济活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物艺术品资产数字化是国家战略,将为“一路一带”倡议、亚投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底层资产支撑,为打赢国际货币战争,重塑国际金融秩序,主导世界经济格局提供金融核动力。

研究院设立了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课题组,设计了文物艺术品资产流通体系、文物资产数字化体系、艺术银行体系、艺术资产交易所创新模式设计等,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拍卖公司、文化产业交易所、收藏机构、经纪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体系,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文物艺术品资产化行业发展。

三、六维品牌发展规划和多元化合作体系

六维品牌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原则,沿着科技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智能化、智能产业化的道路稳步前行。根据国家战略方向,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推动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关键节点项目建设。

(一)共建文物标准器博物馆和文物鉴定国际标准化实验室

标准器博物馆和文物鉴定国际标准化实验室是里程碑项目,是国家文物鉴定标准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文物鉴定多以经验论断为主,专门的鉴定实验室在全国凤毛麟角,鉴定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尚属空白,建立标准器博物馆和文物鉴定国家标准化实验室,对国家文物鉴定标准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宁夏文物艺术品收藏鉴赏学会是在宁夏六维辩证文物鉴定研究所和宁夏六维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积累的基础上,旨在将研究所和鉴定中心多年来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总结及多项技术专利等成果转化成标准的组织。学会以“六维十八步三论”检测方法,制定企业标准156个,发布团体标准10个,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在国内、国际均具有唯一性,也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六维品牌诚邀社会各界广泛加盟,以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专业设备、专业学术成果、文物艺术品标本资产、货币资金、其他资产、各类资源等各种形式参与标准器博物馆和文物鉴定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共建,并在参与各方共建体系、共享权益、推动文物鉴定国家标准出台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产业化,为国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深化合作推进文物艺术品大数据库建设

在现有文物艺术品鉴定数据库、文物艺术品评估数据库、文物艺术品认证备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六维品牌通过强化文物艺术品数据库管理和深入数据挖掘,不断提高智能化应用水平,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物艺术品信用溯源体系。

欢迎社会各界文物鉴定机构、大数据服务机构、大数据平台、投资机构、区块链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建立权威完整的开放式数据体系,加强文物数据商业化、产业化应用,为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打下更强大的基础。

(三)支持国家和社会各界进行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关键节点项目建设

六维品牌多年来在文物鉴定、文物评估、文物认证备案溯源体系、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体系、文物艺术品资产数字化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和实践成果。在新时代、新契机的背景下,将广泛参与、支持国家和社会各界,推进涉及文物艺术品资产化的文物鉴定、文物评估、文物认证备案溯源、艺术银行、文物资产创新交易模式、文化产权托管开发等关键节点项目建设。

(四)加强金融对接和资本合作

文物艺术品的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自然金融属性,保证了文物艺术品的持续增值性。文物艺术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因其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而持续增值。随着经济环境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物艺术品承载的文化价值不断释放,其经济价值也在不断释放。

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是在文物确真、确权、确值的基础上,以加强文物和文物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明为目标,通过文化开发、资产传承,打造文物资产信用体系和流通体系。金融创新和资本合作在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下一步,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将加大与保险、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接,与社会资本广泛合作,将项目体系规范化、科学化、产业化,建立文物文化产业生态图。

四、后记

六维团队全体成员挚诚感谢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并将继续满怀感激之心,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创造更多奇迹,取得更大成绩。六维品牌将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技术研发和体系设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大型雕塑《收租院》作为中国美术的典范作品,多年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论界对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形成了颇多有争议的观点。本文在概述这些主要观点的同时,探讨了如何认识《收租院》的当代审美价值的问题,并对它未来的境遇提出设想。

关键词:收租院;审美价值;当代

写作缘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这里不仅有华丽炫目的涂鸦外墙,还有包裹其间的慕艺术之名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当然,这里的盛名早有耳闻。

恰逢这一天还是阴雨的天气,中午时分,游人逐渐散去。记得这里有一个《收租院》陈列馆,于是询问之后找到了这个相对清静的所在。色彩的格调也一下子发生了逆转,由色彩的声音和舞蹈变成了黑与白的默默交响。我理解收租院陈列馆是一个别有洞天的结构,一进门左手边有一个厅堂、院落似的空间,里面是黑色玻璃钢的各种造型的塑像,陈列着被压迫、被痛苦包围的扭曲的身体和少数得意、伪善的所谓地主和打手。这个空间被铁栅栏包围,隔开了艺术品与观众的不同区域。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这里隔开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去不回的时间,那是一种我们现在无法触摸的生存状态,不管其中有着怎样的夸张和变形,但是属于人类的永恒情感:比如痛苦、绝望、同情和粗暴具有穿越历史的相通性。

然后右手边,拐进一个展厅,主要是文字和照片,讲述《收租院》的成长经历。在我看来,那些黑白陈旧的图像透露出的是和收租院一样的一去不回的时光,那些院坝、集市、稻草、衣衫褴褛的人群仿佛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倒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人对《收租院》的闪亮的评论,从形式到内容都精致而典雅。摘录一句如下:重塑《收租院》,就是从那些《收租院》的寻租者们手中夺回当代的阐释权,重构中国艺术精神的象征秩序。是呀!也许,今天《收租院》真正属于的是那些走过他的人群,是每一个观赏者赋予它新的意义。

穿过这个展厅就是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空间一下子变得宽阔,白色墙壁远远延伸出去,产生单调刺目的视觉疲劳。两边的铁栅栏,围住两侧一望无际的黑色玻璃钢造像和无数双闪烁黑色光芒的眼睛。展厅装饰极简单,所以显得极肃穆。中午的展厅人很少,走在其间,仿佛走在无法逃避的痛苦与仇恨的压迫中,我们不由得压低了声音,抑郁了心情,唯恐惊扰了身边的绝望和无助。他们属于遥远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只拥有对故事的还原、想象和好奇,但是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把我们也强行拉入了故事之中。

偌大的展厅,常常就显得异常的安静,一个孩子,三五岁大小,突然喊了两声“爸爸、爸爸”,然后大家的目光都朝向了他,他正扑向爸爸的怀中,眼神中都是恐惧。之后,身边的人,包括我与同伴都窃窃私语,都分明感到某种莫名的紧张。是这个儿童的声音?还是这里本就存在着某种需要认真聆听的讲述突然传来了呢?彼时彼刻,我突然感觉到艺术穿越时空的力量,虽然加诸于《收租院》之上的评说纷纭复杂,但是我坚信其中有永不消逝的艺术价值。

是为记。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大型雕塑群《收租院》在风尘仆仆的历史中不断被解读,也是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些声音既有历时的差异,也有共时的差异,被不同时代、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讲述着,所以当你键入《收租院》的主题进行检索时,可以得到相当丰富的内容。是不是对于《收租院》的解读可以结束了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对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有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没有终极的解读。只不过,我以为,每一次的解读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致敬前贤,然后避免重复,找到另外一些“光滑美丽的石子”。所以,本文既要呈现关于《收租院》评述已有的主要观点,也要旗帜鲜明的呈现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回到艺术的本体来看待艺术,回到艺术的现场来体验艺术,思考艺术的当下性也展望艺术的未来可能。

一、学者、艺术家对《收租院》的历史评述

关于《收租院》的评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收租院》以下也可简称《收》)

(一)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来思考

张幼云《多重视角的观看——论泥塑〈收租院〉的评论现象》[1]分析了目前四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收》是历史漩涡中被强化的政治宣传,《收》是“文艺革命的样板”。旨在还原作品所属于的时代,强调《收》诞生于文化革命的前夜,之后就恰逢其时的被宣传成为了阶级斗争的武器。

第二种观点认为,《收》是大众艺术捍卫者的由衷感叹,《收租院》是“大众艺术的典范”。强调作品的选材来自人民,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这样的作品人们喜闻乐见。不像后来,包括现在,有些艺术品或者曲高和寡,或者极端地边缘化、个性化,严重脱离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因而认为《收》是缩短艺术和人的距离,解决艺术大众化问题的最好典范。

第三种观点,针对西方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前卫艺术推崇者的艺术错觉,认为《收租院》是中国本土自主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杰作。其实我们不需要借助西方后现代主义来提高《收》的艺术史地位,相反,我们倒可以通过这一雕塑群中现成品的采用来重新认识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生命力。收租院中某些道具采用现成品,如风谷机、鸡公车、椅子、背篓,这与西方装置艺术颇为相似,以至于被某些持论者认为是有后现代风格。但实际上,收租院中的道具有着明确的功能。在装置艺术中,实物是非逻辑的、非再现地陈列的,它的含义是模糊的、象征性的;收租院中的实物是合逻辑的,仅是道具而已。关于这一点,张守民在《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对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回顾与再思考》一文中提到:那些所谓的“现成品”在这里需要更换一个词,应该叫“道具”,道具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常用的东西,并且在整个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这些“道具”并不是被塑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这一点上,应该说在当时非常具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對“道具”的使用,极大拓展了“雕塑”本身的概念,使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道具”是中国概念,“实物”或“现成品”是西方概念。也许就是这个概念之差,导致一些人对作品的误读。这是一个解释不清的“错位”,而我们,正是在这个“错位”中还原应该还原的东西[2]。

第四种观点认为,《收》是历史和政治符号,而非艺术符号,是极左路线的宣传工具。具体表现在孙波的《回首再“读”〈收租院〉》,该文提到:《收租院》作为雕塑学文本,其历史内涵远远大于雕塑艺术本身[3]。换句话说,《收》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历史和政治符号而非艺术符号。同时张幼云引用徐友渔的观点:《收》不是艺术品,而是宣传品。张幼云对这一观点有自己的看法,也在文章结尾作了说明:“总之,无论从创作动因还是创作过程和创作方式上看,泥塑《收租院》都与极左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直接相关,这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然而,这件作品又毕竟是一群雕塑家在充满艺术理想的精神状态中,深入生活实际,带着真挚感情创作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收租院》原作与‘文革’前期的修改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是有重要区别的。”这里笔者同意张幼云的观点。

说到原作与修改本,可以说“《收租院》初版的创作也没能逃脱这个滑稽的公式。‘文革’动乱甚嚣尘上的1966年、1967年和1970年,按照‘上面’的指令《收租院》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阶级斗争’的主题被越奏越高,增加了‘明灯指路-武装造反-开镣解放-活捉阎王-建立政权-继续革命’的‘下集’,于是,一个原先在朴素的感情驱动下创作出来、真实地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的大型群雕,终于被拔高到彻底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在疯狂年代里的荒唐演变。”[4]7-8原作的具体情节主要是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是最初四川美院的教师和当地的农民艺术家一起思考的结果,是深入生活,带有真挚情感的创作。可以说修改前是艺术家们的构思为主,修改后是政治主题先行。

肖小兰《流逝与沉淀——〈收租院〉再认识》一文也谈到如何理解《收》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她认为,“《收租院》的创作者们既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要求交集的一面,也有作为雕塑艺术家自身的道德倾向、感情诉诸和艺术追求的一面。这种艺术家个体的一面,是当年若隐若现地活跃在创作现场的亮色,我认为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收租院》需要特别留意的部分。可以说,《收租院》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艺术家个体的发挥相关”[4]5。同时,“艺术本身的规律就像一只暗中操纵的手,只要创作者想谋求作品最大的真实感和最大的表现力,就只能去听从它的安排……在进入实际的创作后,艺术规律、艺术逻辑所起的作用,可能远远超过政治概念的影响”[4]6。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比较客观的。这种思路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的阶段,也表现在艺术欣赏的阶段。当观众们围拢在《收》这一雕塑群面前时,虽然已有的思想观念、历史判断会影响他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但是艺术本身的点线面形的要素会首先作用于人们感知的层面,从而触动欣赏者,直至心灵的层面,由于人物塑造的逼真和生动,仇恨与痛苦化作感性的显现呼之欲出,人与艺术作品之间会首先产生感情的共鸣,艺术的魅力也同时显示出来。

此外,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来研究《收》的文章还可见张念《〈收租院〉:作为政治的主题公园》[5],该文比较大型群雕原作《收》与威尼斯双年展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把前者看作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表示没有艺术资本的运作,就不会有《收》的主题公园及其衍生品。但前后两件作品都是欲望的游戏,艺术符号作为革命的替代品在真理的幻像中获得暂时的满足。张的文章选取了政治哲学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在众多评介《收》的文章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二)从微观细节来评述

关注《收》的微观细节,就回到了诸多艺术本身的要素中来。从亲历群雕创作过程的艺术家们的讲述中可以看到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例如署名《收租院》泥塑创作组的文章《〈收租院〉泥塑创作的构思设计》[6]中提到:如何处理人物众多,形象复杂的问题。就要到生活中去,就地调查和观察。对于94个正面人物、20个反面人物,要一一赋予相应的动作与表情。遇到同样应该是瘦的身形,农民的身体瘦和狗腿子的身体瘦有不同。要在实际的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作出一些新的人物来,比如瞎眼老农仍旧给地主种田;比如戴孝交租的妇女表现出来无神的目光等。群雕采用连环画式的结构,情节具有连续性,开头、发展和结尾脉络清晰,便于群众看懂看好。并且充分发挥现场的实感,利用房屋、门、柱的设置来自然布局人物,使这些现成的道具成为展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提到创作中采用民间泥塑办法,眼珠用的是黑玻璃球,与传统神像的做法相似,观众们称赞“有神气”。

作为民间艺人的姜全贵在《从塑泥菩萨到参加〈收租院〉创作》一文中说:“做那个狗腿子时,我想神肥鬼瘦,无福之人没屁股,这是传统法式。后来同志们分析了这个人物,觉得处理成一个狂嫖滥赌、凶残可恶的干瘦子较好……做狗腿子的衣纹时,传统的手法比较适应。后来我又用同样方法去处理飞轮风谷机前那位老贫农的衣服时,就不对头了。同志们说做得这样潇洒,像八仙过海,风动的感觉是有了,但不是此时此地贫苦农民的衣褶,对加强人物的心情更没有作用……美院同志利用第一道粗泥的纹折,上细泥时不过分磨光,再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脊背、肩膀、膝盖等处的补钉,做的很真实。”[7]

作為四川美院,最初参与《收》创作的艺术家王官乙认为,《收》吸收了大足石刻的创作手法和本土经验,其实也是向大足石刻致敬的作品。参考了大足石刻中连环情节的设置、引导指引式的参照,才定下了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这意味着《收》的创作深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响。

吴宏远在《〈收租院〉创作艺术特色初探》[8]一文中提到创作《收》表现了中西雕塑艺术手法的结合。采用真人大小的比例,结构肌理的构造这些借鉴了西洋手法,人物衣服的处理,则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手法,有工笔画般的细腻,比如对于衣纹的独特处理,比如眼部加了玻璃球,都与传统神像的做法相似。由题材的现实性、雕塑现场的特殊性、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腻性指出《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他还举例说明了《收》的乡土气息,比如交租老农额头上扎了圈稻草,用于滤汗,防止汗水下流,挡住视线,这些既是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富有乡土气息的表现。

同样提到《收》艺术语言的创新性的还有李占阳的《关于具象雕塑的研究——以场景雕塑〈收租院〉为例》。文章提道:“由于工作人员实在有限,现场还作了分工,其中美院老师和学生主要负责人物的大致造型、比例及体感,民间艺人则负责衣纹处理、磨光以及人物的完整性处理。这样的配合生成了新的艺术语言,既不同于苏派那般注重人物大的体量关系,又不同于民间艺人制作佛像、菩萨等较为机械化的民间泥塑语言,从而形成了一套学院与民间相结合的全新雕塑语言。”[9]133

关于《收》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在《王官乙与“大足石刻”和〈收租院〉的不解渊源》(来源:华龙网 2018年7月20日)一文中提道:“从《收租院》雕塑作品问世后,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肯定。部分作品在全国各地展览。‘有一次我碰见一个美国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来观展,小男孩看到《收租院》里设定的一个儿童人物时,竟然抱着雕塑痛哭起来。这让我印象很深刻。’王官乙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人对苦难的感受是相通的,甚至它无关国籍、无关性别、无关年龄,这种情感的共通就是对《收租院》最好的肯定。而这种情感的共通,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雕塑民族化、大众化的写实风格,它能够让更多人看懂作品蕴含的情感。”王官乙提到的感情相通,其实表达了艺术作品带给这个世界的某种普世价值,正如我们一听到《国际歌》中所唱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就会从平实的语言中感觉到某种无法言表的力量,看到罗丹的《加莱义民》中或坚定、或犹豫、或平静、或恐惧的眼神和身体,就仿佛听到无声的殉难的哀歌。

李占阳坚信《收》的美学价值,他认为,“毋庸置疑的是,作为特殊时代的典型艺术作品,《收租院》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虽然,当下的人们对《收租院》的认识与当时大不相同,《收租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赋予更为丰富的阐释与演绎,但‘人’作为主体在特定时代所产生的特定情感,依旧是真实可触的,由此也让《收租院》的‘人性’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得有让我们对其再进一步思考的余地。”[9]133肖小兰的文章也有类似的见解:“客观地说,《收租院》所表现的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抗议,对受欺压的弱小民众的同情,包含了人道和人性的意识,而这种人道和人性的意识是具有普世的意义的。这是《收租院》在今天仍有着社会认识作用的价值所在。”[4]8

是呀,面对这一雕塑作品,我们是否从中看到了普世和永恒呢?熊秉明说:“雕刻品是一个存在,或者可以说它争取一种存在,并不像绘画那样,只把存在的东西搬到画布上或者纸上。雕刻以它本身的三度空间,占据一个地方。不仅占据一个地方,它要争取自己的存在在时间上恒久,所以雕刻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或者群体生存意志的最好凭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在雕刻上表现了他对存在的认识,无论雕塑的是神,是英雄,是女体,都反映这一个时代,这一个民族对存在所抱的理想,这是他自己的形象的投射,他自己的自意识。”[10]132雕塑的存在适于表现出一定时代的、一群人的存在状况,并且适于长久保存。由于它的三維空间性和材质的坚固性,雕塑更适合在漫长的时间中与观赏者慢慢地熟悉,等待观赏者慢慢地前来,慢慢体会。作品《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创作,创作者或者遭受过雕塑中类似的痛苦,或者被这种痛苦所打动过,所以作品就会散发出艺术家对苦难的理解和想象。这一作品在历史中走了许久许久的路,与不同时代,不同心绪的人面对,透过彼此的眼睛,我想人们看到的依旧是人的形象本身,是依照人的理解的应该如此的和可能如此的生活本身。

二、《收租院》的当代审美价值

今天谈论《收》的当代审美价值,不能绕开对《收》已有的评价和理解,既要尊重《收》的历史性,也要面对它的当代性,尤其要回到艺术的本体问题上来思考它的价值所在。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探讨的,这里暂时提出两个:第一,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可以思考什么?在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缘起不甚了解的时候,是什么首先占据我们的心灵?第二,当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缘起有所了解的时候,艺术本身的力量还能不能战胜非艺术的力量?面对一件历史悠久的艺术品时,我们首先关注它的历史语言还是首先关注它的艺术语言。什么样的时空状态下,艺术品的艺术内涵得到凸显,非艺术内涵慢慢消解,以至于我们可以说这一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时间的磨蚀中像玉石一样变得晶莹剔透。

首先面对《收》这个作品,我们无法回避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写作缘起中提到的,是这种巨大的冲击力,让我开始思考这个作品。走过一个个玻璃钢材质的塑像,注视他们伸出的青筋暴露的手,饱满的、同时愤怒、痛苦、无助和茫然的眼睛,是不忍长久对视的。我们与艺术品或者审美对象的关系,本应该处于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享受着作为观赏之主体的愉快、骄傲和踌躇满志。但是正如熊秉明描述的某些作品,比如提香、比如伦勃朗笔下的人物肖像,“这样的画和我们的关系,也不仅只是‘欣赏者——欣赏对象’的关系。它们也有意要把我们驱逐到欣赏领域以外去,强迫我们退到存在的层次,在那里被摆布、被究诘、被裁判、被怜悯、被扶持、被拥抱”[10]62。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往往忘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因为面对他们的经历和遭遇,面对它们的目光,我们是被征服的对象,我们会感到疼痛、瘦弱、单薄和被伤害。塑像和观众之间的栅栏隔开的是空间,是生活和艺术的距离,但是我们依旧不由分说,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渴望安抚她们、倾听她们。

然后,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并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内在的变化,就像我们面对哥特式教堂无法弯曲着身体,面对维纳斯雕像无法直直地伫立一样,我们的身体把属于外在的造型变成内在我的蜷缩与舒展。朱光潜说“例如看颜鲁公的字那样劲拔,我们便不由自主的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不由自主的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11]45这是欣赏艺术品时身体不由自主的微妙变化,可以称为“内模仿”,也正是由于内模仿的作用,移情作用同时产生出来。观察《收》的群像时,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歪斜着身体,看向我们;推鸡公车的老汉艰难地移动摇摇欲坠的车子;盲人老汉空洞的目光和牵引他的小女孩慢慢擦拭的泪水;那巨大的箩筐正被一老一小,奶奶和孙女躬身抬起……我们的身体在模仿,我们的情感也浸润了她们的颜色,那不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但是是人类存在过的困境,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处在当下的观看者,会很方便地了解关于《收》创作的历程,了解关于《收》的议论纷纷,尤其是关于《威尼斯收租院》的了解,会让我们在国际化艺术交流的新的场域中再次把属于政治的、历史的等参照点拉回到对《收》的观照之中。但是,人类的很多艺术品都可以从政治的和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关键看是否非艺术的内涵遮盖了艺术的内涵,艺术品本身是否还能在重重的理念中透露出自己的光芒。前面我们提到《收》在1966、1967、1970年,奉上级指示进行了三次大修改,阶级斗争的主题被无限拔高,增加了明灯指路、武装造反、开镣解放、活捉阎王、建立政权、继续革命的情节,这样的版本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艺术的光芒。而我们这里讨论的版本是1965年最初的版本,是学院派和田野派艺术家集思广益的结果,是他们深入生活,塑造贴近生活的人物,注重乡土化的细节,按照艺术创作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才呈现出来的为人们认可的艺术品。

正像朱光潜讲过的“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11]20。此时的收租院已经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超越生活的艺术世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个个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收》之中存在的政治性哪里去了?是我们缺少政治的敏感吗?余秋雨举过一个例子,是关于契诃夫的小说。契诃夫笔下的万卡和瓦尔卡作为童仆,现实处境和前景都非常悲惨。评论家们说契诃夫十分憎恶旧俄的童仆制度,因此塑造這些形象来进行政治批判。但是契诃夫的艺术眼光主要不是着眼童仆的悲惨遭遇,而是着眼“当非人的苦役重重地压在肩上的时候,这两个活生生的生命仍然雄辩地显示着自己作为儿童的全部心理特征。小说都是以他们的酣睡结束的,但是,他们的酣睡,却是以极不懂事的方式换来的。这又一次证明,艺术眼光,只敏感于具体的生命状态,这种敏感,远远超越政治敏感”[12]。对《收》的当下观照,在今天,在特殊的历史情境已经远离我们的今天,《收》中,各个人物,依然可以把观者带入特别的历史情境,带入特别的情感状态,艺术是要夸张的,艺术也免不了虚构,但《收》在张扬现实主义的本色中依然让人物典型、生动,呼之欲出。

由此我想到另外一些世界经典的艺术品,它们也有着艺术内涵之外可圈可点的内容。比如罗丹的雕塑《老妓》是一个审美的对象还是一个被批判、被轻视的对象;比如中国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面前,我们涌起的是对徭役之苦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控诉,还是对建筑本身的巍峨、崇高的敬畏和欣赏。这些建筑原本有自己实用的、功利的需要,为了抵御外敌,或者作为法老的陵墓,但是,今天无数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旅游的吸引,但同时,它们带给人类的审美价值肯定超过了它们存在的历史意义。历史足够久远,带来距离的改变,这里的改变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是人类心灵的变化。是艺术的价值压倒了非艺术的价值,从而定型化为艺术的精品。所以朱光潜说:“同是一个作品,在某一时代中因为“距离”太近,看起来是写实的,过一个时代因为“距离”较远,实际的牵绊被人遗忘了,所留的全是一幅图画,就变成富于浪漫色彩的作品。”[11]33时代逐渐久远了,历史上的收租与被收租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留下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人类的痛苦、无奈、忧愁,以及狡黠和阴险。是人类生存的情感状态本身依旧折磨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所以,面对一件经历岁月风霜的艺术品,我们关注它的历史意义还是关注它的艺术语言?对于《收》我们是强调它的宣传功能、阶级斗争功能,还是强调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我认为,在当下,在未来一定的历史时期,还会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未来,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性的价值会超越其它的价值,《收租院》将以经典的地位屹立于世界艺术的宝库。因为《收租院》让我们品尝到了一种美学意义的悲: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必然要经历的极生动、极复杂的苦涩。

参考文献:

[1]张幼云.多重视角的观看——论泥塑《收租院》的评论现象[J].文艺研究,2012(1):127-135.

[2]张守民.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对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回顾与再思考[J].名作欣赏,2010(5):136-138.

[3]孙波.回首再“读”《收租院》[J].读书,2000(5):10-14.

[4]肖小兰.流逝与沉淀——《收租院》[J].上海艺术家,2009(3):4-9.

[5]张念.《收租院》:作为政治的主题公园[J].文艺理论研究,2013(6):77-83.

[6]《收租院》泥塑创作组.《收租院》泥塑创作的构思设计[J].美术,1965(6):6-10.

[7]姜全贵.从塑泥菩萨到参加《收租院》创作[J].美术,1965(6):11-13.

[8]吴宏远.《收租院》创作艺术特色初探[J].四川文物,2000(10):49-51.

[9]李占阳.关于具象雕塑的研究——以场景雕塑《收租院》为例[J].美术,2017(10):132-133.

[10]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3.

[12]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

作者简介:刘三平,博士,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授。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家一般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时期也就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以意大利为发源地和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背景是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同时,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又随着古希腊罗马遗址不断的发掘出土,人们开始出现向往古代文化的心情。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评价为是“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

我们说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源地,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绘画,无论是风格、题材的体裁,不论是美学理论或绘画基础(解剖、透视、素描、色彩)以及画家个人的专著都比欧洲同时期的其它国家来得系统、丰富和成熟。

比如,当尼德兰的画家们在寻找和试验调色用油的时候,意大利的画家们不约而同也地试验适用于调色粉和油料。如乔托、马萨乔、唐那太罗、弗兰西斯卡等画家,他们对蛋清胶粉表层的油质涂料试验(包括材料和方法的试验,以及对人体的解剖、透视等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和研究。它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对人体解剖结构和透视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盛期和后期,优秀的美术人材辈出,这个时期卓越的大师不仅创造了典型、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美学思想理论和绘画基础理论方面也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不断完善,不少传世作品技艺超群,至今仍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佛罗伦萨画派:

由于它地处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地的画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体的造型规律,吸收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同时将中世纪绘画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焦点透视,使物象具有体积感和空间感。象前面提到的乔托、马萨乔,玻提切利等是该画派的早期代表。而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则是该画派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佛罗伦萨画派的油画技法,一般是用一种较淡的熟胶调制的石膏粉和白粉作画底,然后在白底上用一种单色或接近皮肤的颜色起稿,画出较深入具体的素描,之后,就用深棕或深褐绿的蛋清胶粉色将背景涂满,再以蛋清胶粉初步将画面画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油颜色的透明画法,最后再加上一层光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典画法”。 威尼斯画派:

受拜占庭和尼德兰绘画的影响,后来又吸收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理论与经验,到16世纪,威尼斯成了欧洲油画的中心。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形象丰富、构图新颖。

它的代表画家,就是我们熟知的乔尔乔内和提香,二位是公认的欧洲近代油画的革新者和意大利新油画的创始人。欧洲现代的美术史家在研究印象派的产生背景时,也曾指出乔尔乔内和提香油画对马奈和莫奈所给予的积极影响。

在技法上,一般是在已经做好底子的画布或木板上,通常用土红、深棕或深褐色先涂一道底色,然后在此底子上用油画单色起稿画轮廓或简单的素描,然后用简单几种油画色调白色刻划出物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最后在它上面进行透明画法。该画派在16世纪后又有改进,在深色底子上,用油画色直接作画,亮部颜色要厚涂,暗部要薄而透明。由于这种技法比较简便,又利于发挥油画笔触的视觉效果,所以迅速在欧洲流行起来,成了欧洲近代油画的传统技法。

三:达芬奇的艺术

在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达芬奇(1452--1519),(演示)

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医生。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自画像》(演示)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他的成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理论

他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上升到系统理论。如人体解剖,据说,他不顾当时天主教禁律,亲自解剖了30多具尸体,他的那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 (演示)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把完美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的理论。主要论著有《绘画论》。 2:油画技法

在技法上也不断地探索,经常变换颜色的调法,创造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因为在在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技法中,仍残留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面达芬奇的“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我们可以从他的几幅传世杰作:《蒙娜丽莎》及《岩间圣母》中就能看到达芬奇对于油画表现手法的创造性贡献(演示)。 先来看看《岩间圣母》(演示)

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演示) 佛罗伦萨的人民,确切地说,整个意大利人民都知道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个天才。他是画家中能使人的肖像看去既栩栩如生,又美丽漂亮的第一人。

这就是为何一个叫佐贡多的富有商人,请他为他年轻美貌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 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后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就留在了法国,它就变成了法国人的财富。(要是。。。) 目前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发现她的微笑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一般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最近,又有报导说《蒙娜丽莎 》的背景之谜被专家解开 ,这是研究达-芬奇绘画艺术的著名学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5日在" 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 "上宣布的。他说,经过多次考证,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 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说,达-芬奇出生在踞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小镇,并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 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一样,因此,他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这幅肖 像画的背景是完全可能的。许多到会专家对佩德雷蒂的这一研究成果表示肯定。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学的类型

大学一直是传播新思想和知识的场所。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神权被打破,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知识的渴求也增加,当时意大利大学的种类较多。一类是正规的大学。这类大学要求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如语言、文学、法律、医学、神学和数学等。有至少6-8名固定的教授,还要有教皇或皇帝办法的特许状,即学校授予的权利证书。这类大学在意大利主要有建于12世纪下半叶的波伦亚大学;建于1222-1308年的帕多瓦、那不勒斯、锡耶纳、罗马和佩鲁贾大学;建于1343-1445年的比萨、佛罗伦萨、帕维亚、费拉拉、都灵以及1540-160

1①年间产生的马切拉塔、摩西拿和帕尔马大学等。

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大学不太看重神学,更加强调法学和医学;只授予博士学位,从未授予硕士学位;大学生的年龄都在18-25之间;大部分教授是已婚教外人士而非教会成员;大学里的教学采取“公开讲座”形式,即由市政府任命或付薪的教授对所有的人开设的讲座。从以上看来,意大利的大学更具有开放性和世俗性。

由于对高等知识的渴求,许多意大利市政当局尝试建立大学。但是因资金条件限制,一些城市的愿望未能实现,因此除了符合上述条件的真正大学之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还有另外两种大学——“纸上大学”和不完整的大学。“纸上大学”之仅拥有教皇或皇帝颁发的特许状,即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博士,但不招生的学校。如威尼斯的医学院。不完整的大学之那些达不到要求,没有足够的教授的大学,这种不完整的大学有的地方授予博士学位。这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夸大的要求与失望的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尽管如此,不完整大学和“纸上大学”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不完整大学提供了部分高等教育,“纸上大学”

②又授予了许多学位,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现实需求。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的基本特征

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欧洲各国大学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意大利大学率先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改革思想,对于促进大学教学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呈现出四个③特征。

① 程新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教育》 ② 王云清:《试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高等教育的改革》 ③ 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学院出版 1.教学思想的人本性

教学思想的人本性体现在教育是对人性的解放的人文主义教学理念上。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在教育领域冲破宗教神学教育的桎梏,为其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在新兴权贵阶层的主导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学针对这种扭曲人性的神学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反对愚昧迷信神学思想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宗教神学教育,人文主义教育逐步成为意大利大学的主流思想,其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性教育,倡导人性教育;反对压抑人性的禁欲主义教育,崇尚自然快乐的教育;反对践踏身心健康的苦行僧教育,主张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反对空洞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渴望传授真正的知识,培养真正的理性和智慧;反对脱离实际的经院主义的引经据典,提倡在世界中、在生活中、在经验中学习的方法等等,意大利大学的这种教学思想的革新奠定了以人文主义为基石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成为16世纪17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

①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除了继承古代的坚强、勇敢、节制、公正之外,还包括民族、爱国、勤劳、民主、自由等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追求。格里诺在费拉拉宫廷所创办的学校倡导的就是人文教育,他提出教育就是为了认识人、了解人、解放人、还原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发展。他提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通才教育”或称为博雅教育,其中他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实际示范。这个时期大学高度关注人的身体、智力、精神和美的全面平衡发展。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学、音乐和体育活动之中,智育关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当代的诗歌和散文,艺术变得重要,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绘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的创造者。

2.学科课程的综合性

相较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指导下教育的垄断性和单一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更强调广泛涉猎不同形式的知识,他们认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提出只有周全地掌握知识才能使人真正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认识“上帝”,认识自我。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学科呈现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重视人文学科的同时,科学学科进入大学课堂。大学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人文学科、职业性学科和自然学科三类。在人文科学中,传统的修辞、语法、古典语言等学科得到了延续,但去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人文主义教育家通过这些改良后的课程来进行古典文化教育。另一开创性的举措是把历史纳入到大学课程里来,使得历史学的重要性达到空前的高度;在职业性学科中,主要分为法学、医学和神学三类。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神学的衰败是必然,而法学和医学则蓬勃发展。法学中民法和刑法的发展势头迅猛,各个大学里所设民法教授的数量相比以前都有大幅增加。医学中对解剖学的重视和医学人文主义的出现使得学科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在自然学科中,数学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它将数学、天文学和星象学结合在一起,数学被看作是为天文学和星象学服务的一种技能。在15世纪末以后,这一学科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代数和几何都成为了数学学科的内容,数学在天文学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除此之外,绘画艺术、音乐和体育也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成为大学学科的组成部分。

②这些学科共同为培养人服务。

① 黄虹:《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初、中等学校教育》 ② 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五楠图书出版公司

从学科课程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职业性学科,学科课程逐步脱离了神学的控制,学科课程更加广泛。14世纪以前,只有文法、辩证法、几何学、天文学几门学科,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文法、文学、历史、逻辑学、辨证法、几何学、地理学、力学,天文学等学科。到17至18世纪,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之外,还增加了伦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的学科课程。尤其是大量自然科学学科课程进入大学,尽管当时与人文学科相比,自然科学的地位相对还较低,但为后来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大学已经逐步具有了近代大学的雏形。

3.教学内容的世俗性

如果依据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关系来划分现代高等教育系统,那么,意大利属于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控制和影响,强调大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重视专业教育。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14至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需要不断改进生产资料、贸易手段,因此对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同时也对职业性学科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他们需要能够通晓国际法规、罗马法及精通工、商、金融各方面的人才甚至是跨领域的通才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大学能培养出新的文学家、艺术家提供文学艺术作品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享乐。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适

①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各种人才,即培养为世俗社会服务的人。

可以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学教学来窥斑见豹。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需求的增长,意大利资产阶级或者说政府需要一整套法律准则和一大批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管理者、顾问、法官及官员。所以,当时大学的教学内容都倾向于民法。

4.教学方法的自然性

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的本性中蕴藏着特殊的天赋和巨大的可塑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以启发诱导、快乐教学、尊重学习上自然能动性作为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中世纪神学宿命论和封建特权论则是对人性的抹杀,如在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论证神学即经院哲学为核心的,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读课”加辩论的形式。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强调死记硬背、读死书;而文艺复兴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开始注重快乐教育、直观教学。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思想提出者的佛罗伦萨文坛“三杰”之一的但丁,他认为人具有一切存在物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的性质,但人又有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性——理智力和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奋发成长的力量,而正确

②的教育方法需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特性,发挥其主动性。

意大利大学的“自然”教学方法虽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自然”上,但却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征,为后来形成完整的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做了准备。而最能体现这种“自然”教学方法的是当时教学过程中的辩论。辩论内容可能集中于一个特殊的问题或任何科目,有两个或更多的辩论者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辩论原则”针对不同的命题进行辩论。辩论一方面可以为教授建立声誉,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①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三民书局 ② 曹孚 編:《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结语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还要唤醒对人类生活的可能性前景的认识,引发和培养人们的人性意识,是人们求真、求善、求美,造就身心俱健,和谐发展的人。这些给改革里面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仅仅是在大学领域,也应该在整个教育阶段。学校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和延续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授予什么样的知识,以怎样的方法教授,什么样的考核制度较为合理?有好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考虑。当前,我认为改革教育制度是很重要的。新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变化,教育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应改善。不断提高教育制度的有效性、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以提高国民素质,以培养祖国建设的人才。

参考书目:

1、 程新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教育》

2、 王云清:《试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高等教育的改革》

3、 黄虹:《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初、中等学校教育》

4、 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五楠图书出版公司

5、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三民书局

6、 曹孚 編:《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艺复兴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金秋艺术节文艺汇演主持词

主持人:郭晓彤(7.1)赵奇(8.2)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带着丰收的憧憬,迎着十月的秋高气爽。

男:带着世纪创业的豪情,满怀幸福的渴望。

女:灿烂的笑容和祖国的花朵一起绽放

男:嘹亮的歌声同欢庆的锣鼓一起敲响

女:莽莽昆仑,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个秋天的故事 男:巍巍长城,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人生崭新的篇章 女:真心的祝愿插上翅膀,

男:欢庆的歌声就要唱响

女: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大!

男: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女:石埠子中学金秋艺术节文艺汇演

合:现在开始!

女:今天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各位领导和老师光临我们演出的现场: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男: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各位评委老师:

陈家珍老师陈安珍老师闫彩艳老师孔伟娟老师庞丽老师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赵铭钧校长为艺术节致辞! 感谢赵校长的致。

下面介绍一下本次比赛的打分办法和评分标准。

打分办法采取当场打分、当场亮分、当场报分、当场记分的规则进行。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打分采取10分制,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进行记分,若出现平分,采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高低决定名次。

男: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是:

(1)主题内容:2分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反映当代中学生蓬勃的精神风貌。

(2)表演形式:2分节目的选择与确定与众不同,具有新颖性,富有创新和个性。

(3)表演艺术:4分表演娴熟自如,吐字清晰,体现作品感情,富有艺术表现力。

(4)表情演绎:1分表情自然,不矫揉造作,活泼愉快,真情流露。

(5)总体印象:1分包括演出时间适中,服饰整齐大方等。

女:本次活动共有来自教师和学生的12个节目参加,最终将评出教师组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学生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男:我们在此衷心预祝各位选手赛出佳绩!

女:同时也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男:首先请欣赏一号节目独唱《青花瓷》,它是由9.1班选送的,表演者:臧金帅 女:请评委为一号节目亮分(报分)

下面请欣赏二号节目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它是由6.1班选送的,表演者:高霞等

男:一号节目《青花瓷》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

得分是()。请评委为二号节目亮分(报分)

下面请欣赏最后一个节目合唱《军中绿花》,它是由7.2班选送的

女::现在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整理最后的成绩,在这个时间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鞠海亮校长上台就本次活动做以总结!

男: 谢谢校长!记分员已经将最后的成绩单交到我们手中,最后一个节目去掉一个最高分()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十二号节目最后得分()分.

女:下面我公布石埠子中学金秋艺术节文艺汇演最后成绩:

男::荣获本次活动教师组三等奖的是:八年级级部。学生组三等奖的是:9.2班、7.1班、8.2班。

请获奖选手上台领奖,请评委老师为他们颁奖.向他们表示祝贺!

女: 荣获本次活动教师组二等奖的是:七年级级部。学生组二等奖的是:7.2班、6.1班。

请获奖选手上台领奖,请学校领导为他们颁奖.向他们表示祝贺!

男: 荣获本次活动教师组一等奖的是:六年级级部。学生组二等奖的是:6.2班。 请获奖选手上台领奖,请学校领导为他们颁奖.向他们表示祝贺!

女:绚烂的十月,果实累累、金桂飘香;丰收的十月,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与梦想。男:同学们,请抓住今天的机遇,珍惜青春,共创人生壮丽、光辉的篇章。 女:本次活动即将拉下帷幕,她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美好的一页。

男:艺术节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女:让我们将参加艺术节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

男:让我们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光临。感谢评委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各位选手的参与。文艺汇演到此结束。

上一篇:教师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茶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