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2023-03-02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泰州;休闲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产业则是以农村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文化为内涵,以参与为特点的新兴农业产业[1-2]。2014年,笔者所在课题组以“发展休闲农业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为课题,组织人员对江苏省泰州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将休闲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载体,作为促进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加以推进,全市休闲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初步统计,泰州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530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60个,休闲生态农庄8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90个,农业主题公园15个,农家乐272个,民俗村7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3家,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6个。全市已建成各类省级和国家级观光农业、农家乐专业村和旅游公园1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业观光园6个,省级农家乐专业村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2013年全市休闲农业资产总额近10亿元,经营面积4 806.67 hm2,实现总收入3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 352人,其中农民22 137人,帶动周边农户245 211户。

1.2区域特色逐步彰显

各地围绕自然资源和种植(养殖)业发展特色,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亮点,基本形成了沿江休闲渔业带、里下河水乡农业观光带、城郊现代农业观光带等3大主体类型。靖江市、泰兴市等沿江地区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势,通过对养殖基地的改造,放养特色鱼类,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赏江景、钓江鱼、品江鲜”等休闲旅游项目,初步建成了一批“省内一流、华东著名、全国知名”的渔文化休闲基地[3];兴化市利用农业资源丰富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以“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观葵花、冬品芦花”为主线,培植水乡特色,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姜堰区溱潼镇充分挖掘古镇两千年悠久历史、两千年文化底蕴,围绕“水、湿地、生态”主题,启动修复了绿树禅院、花影清皋、东观归渔、院士旧居等景点,初步重现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区小镇的独特水乡韵味;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利用“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这一金字品牌,借助生产的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开发建成一批以采摘观光、休闲垂钓、农乐餐饮、土特产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河横村在河横大道两侧建成经营农家餐饮的农家乐有30处,经营旅馆业的农家客店有30家,可同时接待1 000人就餐,300人住宿,2 000人参观。

1.3产品类型日渐丰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资源, 既有观花赏景、采摘、品茶、尝鲜、工艺制作的休闲观〖LM〗光农林业,又有集垂钓、渔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在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上初步形成了5种主要形态,一是欣赏田园景观、游历水乡风光、感受农村风貌的生态观光型;二是度假、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休闲垂钓的休闲度假型;三是参与农事体验、释怀农民情结、瓜果采摘尝鲜、了解特色产品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农耕文化知识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体验浓郁乡土风情、传承农耕历史文化、弘扬农业文明的民俗文化型[4]。

1.4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随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大量投资者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调整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由原先的种(养)殖业逐步转向休闲农业,涌现出民营企业家、行业能人、乡镇农技骨干和种植能手等一批新型投资主体。据统计,2013年全市“三资”投资休闲农业的新建项目56个,合同利用“三资”20多亿元,主要以投资园区项目建设为主。“三资”的有效注入,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涌现出靖江市马洲岛长江生态渔业园区,泰兴市省级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姜堰区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风景区,兴化市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乌巾荡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集聚效应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核心园区。

1.5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全市以品牌创建为抓手,精心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着力提升品位和档次。海陵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旅游局“全國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江苏省观光农业园”、“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称号。姜堰区溱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溱潼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创成国家2A级景区,并结合溱湖风情游推出了“溱湖八鲜”。溱潼会船节被亚洲节庆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靖江市政府通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蟹黄汤包节”,扩大了靖江蟹黄汤包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批消费者来品尝美食。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特种水产种苗繁育、高效养殖、休闲垂钓为主的秋雪湖现代渔业生态园声名远扬。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泰兴市曲霞镇印达村新增为“江苏省最有魅力乡村”,全市江苏省最具魅力乡村达到5个。泰兴市滨江虹桥渔业园区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发展到2个。兴化市垛田地貌成为全省唯一1个入选全国19个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2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政府高度重视

休閑农业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3号)中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2年,泰州全市范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央、省、市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自然资源丰富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就享有“鱼米之乡”“生猪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猪、家禽、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5]。此外,从地理区位上来看,泰州市地处沿海和长江“T”形产业带的结合部,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

2.3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闲农业生产内涵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泰州市休闲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就业功能将日益显著。

2.4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泰州休闲农业带来巨大潜在市场。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与苏北等县(市、区)相比,泰州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空间上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泰州与上海市、浙江省、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

2.5技术体系健全

农业新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管理、组织理念的创新,为加快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发展理念亟需转变

当前泰州各地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如此还很不够,休闲农业更主要的是生态产业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泰州各地各部门能站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生态名城建设的角度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筹划,则更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壮大。与农业相比,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没有市场需求,或不重视市场开拓,不扩大市场需求,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难以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6]。因此,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功能、创建生态名城的角度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2系统规划性不强

目前,各地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造成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存在建设随意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经营内容雷同单一,项目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7]。目前泰州地区大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主要仍以农家乐、乡村饭店、瓜果采摘园、垂钓园为主,仅仅局限于用餐、钓鱼、打牌娱乐等项目,大多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

3.3季节性问题突出

泰州地区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季以赏花踏青为主,秋季以瓜果采摘为主,存在较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往往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淡季则是人丁稀少,门庭冷落。休闲农业的淡旺季则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

3.4产业缺乏有效管理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旅游、工商、税务、卫生、消防安全、环保等,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存在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和管理无秩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5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据调查,泰州地区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特别是农家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着“小农思想”,缺乏产业长远的发展意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系统知识[8]。大多数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亲友从事相关服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在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4建议

4.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泰州应把休闲农业作为实现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名城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建议采取一定激励措施,调动起各县(市、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4.2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

建議根据泰州市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发展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理环境资源特色,加强规划制定的系统性、前瞻性,明确泰州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任务。注重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了解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产品类型、经营模式、管理机制和制约因素等,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门规划和工作措施,分类指导。

4.3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仅靠各级政府的引导资金、民营企业、农民等的自发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开渠道,广纳资金,加大投融资力度。各级政府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的投融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增加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休闲农业发展资金,对一些较大的开发项目设立开发基金或者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4.4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要重视农业的法制化建设。建议泰州市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出台鼓励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相关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争取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投资参股等形式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资金扶持,为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园区。市级农业部门每年遴选和认定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以项目形式对示范点的水、电、路、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功能的创意开发等给于适当补助。

4.5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化、个性化休闲农业产品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总趋势。针对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的特点,要转变休闲农业基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追求休闲农业產品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建议总结“兴化市千岛菜花节”“溱潼会船节”“城郊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节”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事节庆、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特色农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展示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同时,还应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营销宣传休闲农业品牌,加强与旅行社联合,扩大客源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迅速占领产业和品牌的制高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 旅游学刊,2005,20(5):26-30.

[2]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629-630.

[3]樊宝洪,费忠智. 休闲渔业:新兴生态产业——对江苏省泰州市休闲渔业发展的调查[J]. 江苏农村经济,2005(10):44-45.

[4]刘尧飞. 体验经济下泰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130-132.

[5]董一哲. 高速公路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后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与关键领域[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447-450.

[7]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 基于SWOT 分析的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40-443.

[8]涂小丽.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 黑龍江畜牧兽医,2013(20):12.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全面科学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猛,但其绿色发展还存在旅游体验品质不高、旅游活动同质化倾向明显、品牌农业旅游产品严重缺乏等问题。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善行旅游;绿色发展;河南洛阳;生态文明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由此“新四化”全面升级为“新五化”。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图,向世界作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发展休闲农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休闲农业旅游点一般位于城郊或乡村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绿色化基础较扎实,无疑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纵观现有相关文献,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市场特征、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发展策略个案研究等。针对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专题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在上述研究中有所涉及。而专门针对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或是总体论述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前景[2-4],或是针对采摘等每一类型农业旅游项目进行论述[5-6],或是个案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7-8],本研究以洛阳市为实例,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从而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源于1983年洛阳市政府开创的以观赏牡丹花为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的牡丹花会,成为全国较早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城市。牡丹花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城市风貌改善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巨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截至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3 451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51个,休闲农庄94个,农家乐3 106家,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安排就业人数9.8万名,年收入28.5亿元,初步形成了“季季有亮点,全年有景致”的农业休闲度假新格局[9]。随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和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作为知名古都、休闲城市、全国农业大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将充满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对促进洛阳全域旅游建设和旅游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内涵与本质要求

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又要绿色,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人类自身的全面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10]。旅游业绿色发展是关注幸福提升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奉行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和全面發展的新的价值观与发展观,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美丽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和谐产业。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留住绿水青山、展现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既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与度假需求,提高游客旅游幸福感,又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幸福感。其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的全面科学发展。

2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明、民俗风情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卓越条件。在休闲度假逐步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洛阳各地因势利导“内生式”开发出了一大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近几年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带动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更是遍地开花。这种“发展的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的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的利益保留在本地”的内生式发展理论模式[11],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洛阳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但随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拓展的市场环境下,内生式发展行动主体们因在发展理念、视野和理论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作出科学性、前瞻性的决策。相反,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互相模仿大行其道,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不知不觉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因此,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境,即使一些看起来红红火火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也逐步暴露出制约其绿色发展的问题。

2.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但旅游体验品质不高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已经形成了果蔬采摘系列,如西工区红山乡樱桃节、洛宁县上戈苹果节、孟津县常袋红提节、李楼蔬菜采摘节等;花卉观赏系列,如牡丹公园、郁金香公园、薰衣草公园、国豫花博园、孟津县荷花节、汝阳西泰山杜鹃花节等;农业科技系列,如中国银杏嘉年华、惠林园农业示范园区、金土地科技示范园等;渔业休闲系列,如宜阳盛世祥龙度假村、狮子庙镇高山渔村、陆浑水库休闲旅游度假区、沿黄渔业休闲垂钓带;农家休闲系列,如金禾农业“幸福农场”、汝阳大虎岭农业公园。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旅游服务较单一,旅游功能弱化。不少休闲农业旅游点连基本的旅游6个要素都不齐全,旅游活动只是处于附庸地位。如在许多以果蔬采摘为主体旅游产品的旅游园区,游客想喝水都没地方买,只能靠自带水;自带的随身用品也不能寄存,只能1人看管1人采摘,采摘的水果甚至没地方清洗,更没有休息的地方,许多游客只能铺上报纸席地而坐,结果是满地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营销大师科特勒明确提出,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旅游者参加休闲农业旅游也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因此即使果蔬采摘这一核心产品吸引人,但由于其他旅游配套服务的缺失,也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2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但同质化倾向较明显

纵观洛阳市政府部门近几年牵头制作的《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3、2014、2015版》中成规模、上档次、接待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有观光游览型活动,如赏花活动、欣赏农村风情、观看民风民俗节目表演等;也有参与体验型活动,如果蔬采摘、垂钓休闲、体育健身和让游客参与节目表演;也有教育学习型活动,如书画交流、红酒品鉴、开心农场;也有餐饮住宿型活动,如吃农家饭、住窑洞、购农特产品;还有深度体验型活动,如体验农作物种植、水果嫁接等农事活动。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旅游活动特色不明显,互相模仿、互相借鉴、重复开发较突出。如在10个精品休闲园区中,以葡萄或红提采摘为特色的就有孟津常袋琦梦红提庄园、洛阳龙阳葡萄文化主题公园、洛阳双赢高科红提生态园、洛阳洋丰果业生态园等4个,另外还有洛阳成富源高龙葡萄观光园、洛阳春华秋实农博园、堰师唐僧寺紫玉葡萄庄园、堰师通峰农业观光园、堰师候氏镇谐元度假村等。这些休闲农业旅游园区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色彩,甚至是在园区风貌、功能分区、娱乐设置等方面都比较趋同。多数都是以葡萄采摘为主要特色,不同的只是旅游活動类型的数量,如有些增加了一些葡萄酒品尝和红酒主题餐厅等,有些增加了特色餐饮和垂钓等休闲活动项目,有些增加了其他水果采摘等。并没有形成主题创意鲜明、活动特色突出、旅游服务完善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

2.3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而广,但品牌产品严重缺乏

洛阳市近几年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剧增,根据《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5版》,洛阳市农业局为市民精心推荐了68个山水田园,其中35个是市区短途休闲农业景点,相比2014年新增了19个休闲农业园区,并推出六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但真正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点很少,且这些休闲农业旅游点空间分布较分散,彼此缺乏互动和整合,没有形成较成熟、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另外,许多休闲农业旅游点由于规模较小等原因,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受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特点影响,适宜旅游时间过短,如诸多葡萄采摘项目,采摘节过后,园区就冷冷清清,基本无人来游。产品开发欲望强,却忽略产品品牌塑造,这样的产品开发观念与经营理念显然在市场竞争中日趋激烈,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者越趋成熟的环境下是行不通的。重视品牌打造和运作是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中国银杏嘉年华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名称不统一,存在“中国银杏嘉年华”“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园”“洛阳银杏仙庄生态公园”“银杏山庄”等诸多名称并存的混乱状态[12];另一方面品牌内涵建设不足,所谓的银杏生态餐饮实质就是烤全羊,所谓的银杏养生温泉和别的温泉项目大同小异,开发出来的特色窑洞宾馆、木屋别墅、开心农场等都没有充分体现银杏这一主题,这势必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4旅游产品开发热情高,但专业人才与服务机构严重缺乏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热情很高,但许多旅游点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多数为当地农民,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新五化”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缺乏绿色思维和智慧手段,经营管理粗放,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专业旅游人才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也没有形成专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规划、营销策划、培训等服务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如绿色文化氛围不浓、发展规划没有体现生态化与差异化、旅游产品生态性不强、经营管理较粗放、绿色消费引导不足等问题突出。

2.5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小弱散低”状况突出

从生态文明视角审视,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由投资主体众多等原因引起的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产业附加值低下、综合带动效应偏低的状况表现突出。缺乏大型休闲农业旅游集团、旅游集聚区等,这种一哄而上和“小弱散低”的发展格局很容易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综上分析,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3.1要塑造品牌——走品牌拓展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助已经成立的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协会引导打造洛阳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品牌,全面叫响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该品牌命名为“悠哉洛阳农业游”,可以考虑通过空间集聚和特色组合培育一批体现洛阳农业风貌、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或旅游带,借助双重驱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13],并将其塑造成若干区域品牌作为支撑,同时按照“一地一景”思路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特色体验,精心设计几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最终形成整体品牌+区域品牌+产品品牌的全新品牌体系。另外,为了加强产品宣传力度和市场影响力,除了开发品牌产品外,还可以建立新媒体宣传推广平台,通过创意营销策略提高休闲农业“集客力”[14]。如建立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举办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除了展示洛阳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举办旅游论坛、经贸洽谈等专项活动,争取逐步形成并完善继“栾川模式”之后的又一成功经验,即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洛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

3.2要深度细分——走差异竞争之路

洛阳市现有农业旅游项目须要凝练特色,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在对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15],争取培育成为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新开发项目在选址方面最好能相对集中,在定位方面最好能形成差异互为补充,逐步形成集聚区或旅游带,实现集聚区或旅游带内一年四季都能开展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根据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可以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四区三带和六类”,即4个旅游集聚区、3个旅游带、6类示范点。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果园+山居+温泉度假”为突出特色,洛阳西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庄园+村居+农村娱乐嘉年华”为突出特色,洛阳东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菜园+牡丹+农耕文明”为突出特色,伏牛山地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森林氧吧+山地家禽+高山度假”为突出特色,黄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水景绿岛+窑洞湖居+渔业休闲”为突出特色,伊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农业科技+户外拓展+水体休闲”为突出特色,洛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民俗风情+牡丹+有氧运动”为突出特色。在果蔬采摘、花卉观赏等六大类农业旅游示范点方面,建议每一类型都培养几个在某一方面在洛阳市、河南省甚至全国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文化氛围最浓厚的特色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

3.3要资源整合——走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度、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6],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特别注重资源整合,这种整合包括各类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等4个层次的整合。以上述建议培育的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为例,在各类农业资源整合方面,各旅游园区可以围绕主体特色,借鉴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7],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开发出某一类或几类果园,如桃园、梨园、草莓园、银杏园等,通过这种整合形成该集聚区内游客一年四季可以种植果树、观赏果花、采摘果实、体验水果深加工等。其他特色资源也按照此思路整合起来,逐步实现由零散、阶段性的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向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身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即集聚区。在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方面,各园区要考虑到可游憩性,农业资源开发要与吃、住、行、游、购、娱充分结合,实现由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向旅游综合体转变,并且在集聚区内能够实现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6个要素建设的统一规划、合理分区,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使用。在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方面,可以积极推动其在人才、技术、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1+1﹥2”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等。在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方面,集聚区要与龙门石窟景区、周边景区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或更大范围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也可与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会展旅游等进行创造性融合,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旅游集聚区。

3.4要精益求精——走品质取胜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在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充分彰显园区特色形象,走品质取胜之路。如在水果采摘区,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旅游综合服务亭,提供行李寄存、水果清洗、餐饮、摄影摄像等服务。考虑到集聚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广,可以在区内提供绿色交通、路边定点服务区、便利公共厕所。集聚区应充分发挥当地村民力量,设计一些参与性较强的特色农家活动,并统一着装、进行服务礼仪与技能培训等。在集聚区道路设计方面既能取法自然又能通畅便利,垃圾桶与公共厕所位置选择合理、造型体现乡土特色。集聚区还应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外部专家力量,既要精心设计园区景观表征,又要做好园区外部环境优化,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18]。总之,产品处处体现原真性、处处精雕细琢,能为游客充分享受农业旅游乐趣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开发与创新。

3.5要绿色运作——走绿色开发之路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依赖于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作为,政府要有绿色担当,企业和媒体要有绿色责任,农民和游客要有绿色义务,其他社会组织与群体要有绿色热情。总体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媒体宣传、农民响应、游客支持和社群参与的绿色发展运作体系。政府部门要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通过执政理念的绿色化、绩效考核的绿色化、政策法规的绿色化等大力实施绿色新政[19],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感。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绿色再造,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农家宾馆等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企业要在组织架构、企业经营、产品开发、产业链拓展、集团发展、战略合作等方面实施绿色再造战略。新闻媒体机构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善行旅游。农民不仅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经营、服务的主体,更是利益的主体和享受绿色发展成果的主体;游客是享受者、体验者,旅游环境与其旅游体验质量密切相关。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需要农民和旅游者提升生态素养,进行绿色洗礼。如强化农民绿色发展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培训,完善生态环保教育解说系统。各类社会组织与群体如学校、NGO、俱乐部等要积极研究绿色旅游、倡导绿色旅游,并以实际行动参与绿色旅游。如洛阳师范学院于2016年举办了“善行旅游·洛阳论坛”[20],旨在推动“善行旅游”理念在河南省及全国的传播与推广,为河南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献计献策。社群的绿色热情无疑会极大推动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彦伦,韩旭峰.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水麦积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217-220.

[2]郭振峰,董利萍,刘兆云,等. 洛阳市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29-12831.

[3]李梦珠. 洛阳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烟台:烟台大学,2016.

[4]陈迪新,李鑫磊. 洛阳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96-8298.

[5]张萌. 洛阳地区采摘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及其品牌塑造[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56-360.

[6]周亚茹. 生态采摘园网络营销推广策略分析——以洛阳“樱桃沟”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2015(12):92-93.

[7]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 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32-35.

[8]刘芮君. 基于养生理念的洛阳溪鸣山庄(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9]洛阳2015版休闲农业导游图新鲜出炉[EB/OL].(2015-07-21)[2017-01-20].http://www.crr.gov.cn/articleContent?articleId=2398&parentId=7&sonParentId=9.

[10]胡鞍鋼.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张环宙,周永广,魏惠雅,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2):65-71.

[12]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123-128.

[13]邹蓉,郎晓娟,陈池波. 社会网络视角下休闲农业创业集聚与升级研究——以湖北省W村为例[J]. 经济管理,2016(3):145-155.

[14]段小力,张黎强. 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07-311.

[15]曾建明,肖洁. 略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 改革与战略,2010,26(8):94-96.

[16]杨振之. 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2010,26(10):10-11.

[17]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等. 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3-10.

[18]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7).

[19]连玉明. 绿色新政[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0]史俊庭,司雯雯. 洛阳论道善行旅游[EB/OL].(2016-04-24)[2017-01-2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44225.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文章通过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环境的分析,对海南休闲农业经济圈的建设提出了初步构想,包括战略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发展形式与布局、保障措施等,并分析了海南休闲农业的市场前景,得出了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结论。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济圈;海南

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不仅成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也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一种潮流。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从风景名胜旅游向生态产业旅游转型,观光休闲农业延伸和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功能,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将三个产业有机融合,已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势将成为农村新兴的产业。

一、背景与意义

(一)海南省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

海南省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同时兼具独特的热带特色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和黎苗等少数民族村落风情,更为重要的是,海南省坚持“生态立省”的理念,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全省约40%以上的自然村已建成或正建成文明生态村,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

(二)项目符合国际旅游岛战略的产业定位

“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是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定位之一,在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根据已经获批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已着手编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创建100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引导扶持,使其成为海南热带休闲农业的龙头。

(三)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

海南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主打“大海、阳光、沙滩”的特色和品牌,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不利于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而观光休闲农业现已成为国际旅游的热潮,休闲方式也渐渐向远离都市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观念和休闲方式在逐渐改变,观光休闲农业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

(四)有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海南省发展热带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可以突破海南旅游的气候和滨海特色,提升自身内涵。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形式,对旅游业本身而言,将产生三大好处:延长海南现有的旅游产品链;改变海南“琼南热琼北冷”与“沿海热腹地冷”两个旅游发展不均衡现象;避免旅游项目过度同质化,弥补滨海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减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五)有利于增加广大农民的创收渠道

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不成比例是海南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海南农民人均产值在全国比较高,居全国第二位,但海南农民人均收入却偏低,居全国第18位。主要原因是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务工性、财产性等收入较少。休闲农业是一种物质生产形态与旅游服务形态互相叠加的一种特殊农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不仅使农民获得生产环节的收入,还能激活、催生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有效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2008年,温家宝总理考察海南时曾指出:要加快发展热带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六)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二章第三节中指出: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生态文明村和旅游小镇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憩带。

二、海南休闲农业经济圈的构想

(一)战略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气候、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特色休闲农业。截至2015年,在海南全省建成30个-50个特色休闲农庄,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海南休闲农业经济圈和绿色经济走廊,辐射带动全省农业示范区和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推进海南农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使其发展成为海南省乃至全国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2015年后,力争每年实现经济收入15亿元-20亿元,间接带动农村10万人就业。

2、阶段目标。近期目标:在2011-2012年,在海南省建设10个休闲农庄,以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业为主要业态,初步形成海南休闲农业经济圈的构架。中期目标:在2013-2014年,在海南省再建设20个休闲农庄,在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业的业态基础上,再突出体现本项目的农业科技示范功能,建设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远期目标:在2015年,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在海南省再建设20个休闲农庄,最终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圈、农业科技示范区、乡村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格局,将休闲农业建设发展成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成果之一。

(二)发展理念

1、特色化。每个农庄具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当地的资源禀赋特色和文化民俗风情,使各个农庄在功能特色上形成互补,避免雷同,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

2、科技化。大力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将休闲农业发展与最新科技相互结合,如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的引入:节能建筑、绿色环保厕所、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大力推行信息化工程,使信息化技术为休闲农业发展服务,提升海南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海南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转化。

3、低碳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为主要目标,力争保证原生态,农庄的开发大力利用节能技术,体现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满足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

(三)功能定位

1、休闲游憩基地。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生态文明村和旅游小镇建设,重點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憩带。

2、有机果蔬基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冬季菜篮子基地和热带水果基地,以农产品出岛保障内地冬季市场供应为目标,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区,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稳妥扩大生产,畅通南菜北运绿色通道,使海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冬季瓜果菜生产基地。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将谨遵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规划目标,通过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全力推进有机果蔬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科技水平,努力增加产量、扩大流量、提高质量。

3、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在育种、繁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通过引进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海南瓜菜基地的高标准化生产、质量检测追溯、信息服务全覆盖。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在海南省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提高海南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突出体现休闲农业发展的科技示范功能。

(四)休闲农业的载体形式及布局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載体形式将设计为休闲农庄。休闲农庄的建设将选址于郊区、山野或者毗邻风景区、高尔夫球场等不同区域,以图给人清新、宁静、优美的环境。同时交通便利,车辆可以顺着平坦的马路直通农庄门口,满足自驾旅游者的需要。从建造的设施来看,要求不仅能够提供餐饮、住宿的功能,还将有垂钓、划船、狩猎、采摘、游览、户外休闲娱乐等参与性强,游客感兴趣的旅游项目。

规划在5年内建设30个-50个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庄,近期宜将观光休闲农业景点主要布局在“两点一线”(即海口、三亚两个重点和东线高速公路沿线乡村)区域,以周边城市或著名景点为依托,优先培育一批条件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点区,以摸索经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后期将完成休闲农庄在全岛的布局,形成海南休闲农业经济圈。具体包括:第一,绿色农业经济圈。以发展果蔬基地和有机生态农业为主,到2020年,完成10万亩有机生态果蔬基地的建设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向国内主要城市、港澳等地区特供热带有机生态果蔬,树立生态农业品牌。第二,农业科技示范区。建立10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大力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在热带果蔬育种、繁殖、高科技应用推广方面进行探索,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示范带头作用,增强海南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第三,乡村旅游经济圈。通过不同特色休闲农庄的建设,发挥休闲农庄的娱乐、游憩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产品成为海南旅游产品体系的有益补充,成为海南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地。

三、休闲农业经济圈建设的保障措施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开发规划

《海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新修编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有观光休闲农业的内容。海南省农业厅也组织专门人员对全省“绿色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研,编制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上几方面不能各自为战,亟需整合完善,尤其要服从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规划,根据观光休闲农业资源按需布点,高标准制定总体规划。

(二)以有实力的企业作为项目开发主体

休闲农业经济圈的全部开发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为保证其运作能严格遵照规划的要求,保证资金的如期投入,对开发主体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开发主体企业应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具有相关资源的整合和调配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休闲农业经济圈的顺利建成。

(三)要求部门相互协作以形成合力

农业部门要切实认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旅游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理念。热带旅游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要进一步加快热带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业部门要积极与旅游部门和项目开发企业等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热带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四)争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海南省应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个契机,用足用好中央给予海南省的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扶持海南省热带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省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对热带现代设施农业进行补贴,地方财政通过贴息给予支持。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统筹旅游规划、资源开发、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协调好农民、村级组织、企业等的利益。在资金、税收、信贷、土地变性等方面要给予扶持,如实行投资补助、变更部分土地属性等。地方人大在立法方面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休闲农业的法规,规范开发和管理行为,出台有关标准,评优罚劣,加强行业自律,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做好前期配套与推广工作

包括编制发展规划及可行性论证、大力进行本项目的前期推广工作等,如策划举办中国休闲农业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发展休闲农业的讨论,促进官、产、学的相互结合,为休闲农业经济圈的开发建设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参考文献:

1、郭凯峰.基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视角下的热带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0(1).

2、黄家健,王玲玲,翁绍捷.海南特色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1).

3、尹正江.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瓶颈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作者单位:何彪,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朱连心,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桂林;旅游农业;成效;建议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特别是在加快桂阳公路、机场路、桂黄公路沿线观光农业带建设,推进规划实施,落实项目,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和督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桂林旅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桂林是广西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止,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数量均占全区首位。园区总数125个,规模以上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2个,休闲农庄50个,农业观光采摘园41个,农家乐251个,从业人员19437人,农民工15663人,资产总额983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7510万元,年营业收入38330万元,实现利润8460万元,农民收入10425万元,上交税金609万元,年旅游收入55071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3417万元。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可喜的是,一批社会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开始跨行业发展,进军旅游农业。

(二)基本模式

桂林旅游农业种类繁多,全市有旅游农业示范点、农业生态示范园和农家乐等共200多家,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八类:

1、新农村+特色农业 如恭城红岩村

2、民俗文化+特色农业 如龙胜龙脊景区

3、农耕文化+特色农业 如临桂刘三姐茶园

4、农家乐+特色农业 如灵川大圩草莓岛

5、农家乐+自然景观 如荔浦荔江湾农业旅游区

6、农家乐 如七星区龙舟休闲山庄

7、民俗文化+自然景观 如临桂义江缘

8、现代农业示范园 如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发展旅游农业主要工作

为了把旅游农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局领导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一把手、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2次主持召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等4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旅游农业工作座谈会,5次召开局里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研究旅游农业问题:派出有关人员参加第四期全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培训。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工作的发展。

(一)与旅游局一起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农业旅游措施。8月17日,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对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抓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分别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500亩,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2000亩、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3100亩。

(三)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3个,现在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四)8月至10月与市旅游局一道共同开展桂林市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

(五)根据桂林旅游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市农业局、旅游局、林业局、市新农办筹划共同向社会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为主题的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四类二十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三、发展旅游农业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旅游农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发展旅游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增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我国沿海加工出口中小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裁员,农民工就业岗位剧减,大量农民工返乡。为了给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机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就业,增加收入。

2、旅游农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桂林具有丰富的旅游和特色农业资源,推出了不少旅游农业景区景点,最近市农业局联合市旅游局、林业局正在谋划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六类: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民俗之旅、休闲度假游,二十多条线路,将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灵川县大圩镇借助周边地区的古东瀑布、毛洲岛、绿洲园、冠岩等景区,发展提子、草莓、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10000多亩,带动周边10多家农家饭庄。2009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0多元。

4、旅游农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典范,这些村投入大量资金,整修人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临桂县2009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景区交通建设,目前,几条通往景区景点的柏油路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已经竣工。二是发展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

5、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金桔避雨栽培基地,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与环境,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一东盟永久落户广西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新亮点,增创新优

势。

(一)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市场运作,农民受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激励措施,金融部门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扶持、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办理上大开绿灯,旅游部门从经营上给予指导,在开发的方式上采取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保护业主利益,

(二)统一规划,引导开发,强化管理,确保成功。在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区上,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回归自然、突出山水田园、自然风貌的开发思路,打造“大桂林农家休闲和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农家乐”景区的规范管理。成立景区旅游管理协会,由素质较高的村民负责协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市场管理、旅游质量管理、投诉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旅游接待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宿方面管理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农家乐”规范化运作,保证了旅游农业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深挖资源,创新模式开展休闲农业工作

1、特色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恭城桃花节、月柿节、阳朔金桔节、灵川县大圩镇草莓提子基地、灌阳县米珠山果园、临桂县刘三姐茶园、资源县中峰乡提子基地、兴安县溶江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带动了旅游农业的发展。

如恭城“桃花节”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以“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综合提升”的理念,与广大商家共享平台,共创商机,共度春天最美好的时光。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歌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天气息的绝佳去处。节问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数逾100万人次,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同时,每年桂林市的主要春夏熟水果如南方优质梨、葡萄等的成熟上市期问,通过举办网上南方优质梨节,并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量宣传,采取现场促销等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市民、游客前往果园游览观光,摘果、品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的无限魅力。不仅为广大市民、市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还扩大了桂林市优势水果的知名度,引来了客商,解决了春夏熟水果成熟上市期集中、量大的销路问题,达到了产品增产增收目的。

2、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恭城县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该节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挖掘恭城瑶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主旨,向中外游客展示瑶族的“南岭欢歌”、旅游观光与风味独特的恭城油茶,同时充分展示了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3%的恭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永福县充分利用福寿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永福国际养生节和福寿节”,让嘉宾和游客体验了该县福寿旅游的乡土风情、农家习俗,为打造福寿文化品牌打下了基础,提升了永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阳朔县推出以“观万亩桔海,赏百里风光,品山野美味,住农家别墅”为主题休闲游线路13条,如白沙镇凉水井生态旅游村、兴坪镇渔村总统之旅、漓江沿岸杨堤一兴坪、白沙龙潭门一葡萄乌龙景区;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凭借月柿产业的支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万亩无公害生态月柿园,建成了集农家别墅、农业观光、生态民俗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从2003年至今接待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红岩村荣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还有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

(四)推出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多渠道向外进行宣传推介。我市从2007年开始尝试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纳入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并给予立项和安排项目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农业资源发展现状调查,初步推出四类二十多条旅游农业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精品线路以公路交通干道为线,把旅游农业的景点景区连接起来,景点时间季节性强,特色鲜明,分布在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结合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主题旅游活动,对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上的重点景点景区进行重点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建立由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由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措施。

五、发展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旅游农业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旅游农业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也搞得比较好,新区的发展有待加强。

2、资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点问的沟通与合作还比较松散。如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事,各显神通。

3、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层次较低。如景点的开发包装档次较低,农业生态文化有待深挖提高。

4、旅游环境卫生、环保问题不容忽视,旅游农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如景点周边饮食店的卫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

六、加快旅游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和“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两大经济,做强五大产业,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的发展路子,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设施为手段,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批高起点、高品位的农业旅游精品景点。使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桂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2015年,旅游农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建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建成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区(点)。到2020年,在桂林市建成较为完善旅游农业的产业体系,旅游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桂林旅游农业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居全国地市一级前列。旅游农业的发展定位:桂林市城区(含灵川、临桂)成为桂北乡村旅游中心,兴安县成为桂北乡

村旅游北次中心,阳朔县成为桂林乡村旅游的南次中心。

(一)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建设好桂林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强力打造一批如龙脊风光、恭城生态家园、兴安溶江“南方吐鲁番”、阳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三5避”技术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二)做好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桂林是农业大市也是旅游强市,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要编制桂林市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供利用的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确定开发重点和发展项目。

(三)做好旅游农业市场开拓

通过加强旅游农业产品公益性宣传,推动分散的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导休闲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倡导农民成立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的旅游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建设旅游农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支撑,围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以新村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庄型、科普教育型、民俗观光型等模式的观光农业风景区。

(五)做好旅游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包装一批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向外进行宣传推介,吸纳社会力量打造旅游农业精品项目,拓宽旅游农业的增收空间。

(六)加强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旅游农业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旅游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应增设相关的专业。

七、加快旅游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建议

积极推进将旅游农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农业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家乐”、旅游农业园区、旅游观光旅游特色村。

(一)建议各级政府把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范畴;

(二)建议减免所得税、工商管理费等费用;

(三)建议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范畴;

(四)建议各级旅游部门特别是各旅行社要把各旅游农业景点划入旅游线路中。

责任编辑:徐洁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内蒙古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全域旅游竞争力显著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放格局不断升级,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政府观念不强、全域旅游的格局远未形成、景区空间分布较散、品牌宣传影响力不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对此,要紧紧抓住“十三五”时期加快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推动全域旅游政策贯彻实施,实施区域强强联合战略,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加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力度,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蒙古 全域旅游 草原文化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独特的草原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古迹,还有草原、沙漠、森林、湖泊、湿地、温泉、口岸、冰雪等壮美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2亿人次,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2.4%。这也为全域旅游进入量质齐升的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内容与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在业界乃至全社会广泛流行。什么是“全域旅游”呢?国家旅游局相关文件是这样解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相关产业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破口。“全域旅游”所追求和体现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专注于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追求财富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全域旅游还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之一。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发现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提升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内蒙古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表示,无论是从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趋势,还是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旅游业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旅游业摆在应有位置,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和要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内蒙古全域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内蒙古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创造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内蒙古全域旅游的现状

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这是内蒙古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底色。内蒙古以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发展目标,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和不断提高内蒙古旅游影响力这个主题,突出“草原文化、北疆特色、休闲度假”三大主题,实施旅游精品工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旅游区域。全域旅游,在内蒙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域旅游业竞争力提高,融合加快

坚持品牌化发展道路,开展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景区、节庆、旅游商品等品牌体系,全面提升了全域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沙漠旅游、康体旅游、研学旅游等一批旅游新业态。

(二)全域旅游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30条高等级出区通道,94个旗县市区开通了高速或一级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增加到1.35万公里,民航机场增加到24个,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加快旅游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实施了智慧旅游工程;建设了一批文化街区、旅游街区、休闲公园;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制定实施了《旅游行业管理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扎实推进文明旅游,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

(三)全域旅游业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升级

加强与京津冀、沪皖粤晋、东北三省等地区合作;深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合作,建立了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制度,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联合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协调会议纪要》,成立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联盟,开展了“友谊·和平·年轻的使者”中俄蒙青少年夏令营、“茶叶之路—和平之旅”中俄蒙自驾环线等系列跨境旅游活动。

(四)全域旅游业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平面、电视、互联网等全媒体平台推介营销,创新广告语言与画面的表现形式,改变传统而单一的广告宣传模式。积极打造内蒙古草原旅游那达慕、冰雪旅游那达慕、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节、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中俄蒙(满洲里)旅游节等全国知名旅游节庆品牌,近年来,依托伊利、蒙牛等知名企业推出现代乳业旅游;依托包头一、二机厂推出兵器工业旅游等创新性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旅游政务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有力保障支持。

三、内蒙古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地域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旅游线路彼此孤立、旅游产品开发单一、东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可以说把着“一手好牌”,但牌技却较差。

(一) 政府观念不强

少数部门对全域旅游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全域旅游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育,没有上升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层面,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因此,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开发利用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意识较强等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全域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分散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聚集程度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

(三)品牌宣传影响力不大

内蒙古很多地方全域旅游资源是非常有特色的,但由于宣传方式呆板,力度不够,讲旅游故事的水平不高,很难唤起人们到内蒙古旅游的强烈愿望。特别是蒙古族的手工艺品、头饰、服装等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不能有效影响受众,没能有效传播。停留在旅游消费者脑海中只有草原、沙漠、牛羊、摔跤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画面。

(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全域旅游目的地应能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吸引物,沿线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设施和服务等,尤其应考虑家庭几代人一起出游的实际,景区设施应最大限度地立足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但内蒙古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单一,有的甚至年久失修。由于各盟市间的经济实力不同,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不同,投资差距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五)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各种原因,内蒙古对外开放面还很窄,不利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和发展需求形成巨大的落差。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薄弱,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含量不高,流于文化形式而缺少内容,使得内蒙古旅游开发的文化特色不鲜明,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主要以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参与性、休闲娱乐性产品开发不够,民俗风情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四、对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内蒙古全域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切实解决四季游的问题,大力提高旅游设施及其配套服务的效率,是发展内蒙古旅游业的“牛鼻子”。

(一)深入推动全域旅游政策贯彻实施

推进全域旅游是内蒙古自治区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全域旅游发展要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应该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在内蒙古东部发展森林旅游,中部发展草原风情旅游,西部发展沙漠旅游,大力发展蒙古民族风情旅游,等等。同时,在区域规划上,要以2018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呼包鄂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契机,努力建设沿黄生态文化经济带,夯实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

如亿利资源集团成功利用库布其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发扬光大当地的沙漠文化,组织当地民众打造大漠星空、沙漠越野、大漠温泉等生态文化旅游和沙区生态农牧体验游。短短几年,已发展成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的新业态。目前,这里已被评为“中国最美观星地”和“中国第一沙漠温泉地”, 可望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为当地居民就业、创业、创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是实施全域旅游特别是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的典型案例。同时,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再次提升了库布其沙漠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开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的品牌支撑。

(二)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

要切实创新产品供给,推动融合发展,把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商业、林业、农业、水利等融合起来。目前,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旅游者和旅游中间商的争夺成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只有按照旅游者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成为好的旅游项目。内蒙古有着闻名海内外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大漠风情、天然湖泊及各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演,这些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在人们更加崇尚大自然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把“海外旅游热”转化为中国西部沙漠生态旅游热,实现在中国游,购中国物。同时应切实加强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指数,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旅游产品用户的青睐。

(三)加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以2018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为契机,树立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风景名胜区建设,着力打造黄河华夏文明、草原生态观光、大漠风情体验、陕北特色文化四大旅游带,积极开发文化体验游、民族民俗游、健康养生游、工业观光游、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育赛事游等项目。

(四)推进呼包鄂银榆高铁网络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全域旅游的关键。建议借助呼包鄂银经济带发展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通过建设连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和榆林的高铁网络,在鄂尔多斯库布其等特色旅游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设高铁站。依托该区域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有效提升该区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在增加全国客源的同时加强多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联系,让几个地区相对孤立的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整体景区。最终让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榆林地区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西北全域旅游的新兴增长极与动力引擎,推动西部沙漠生态旅游—草原风情游—西部老工业城市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发展,构建中国西部最有活力全域旅游发展生态圈。

(五)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集审美、休闲、娱乐、消遣和观赏等为一体的资源空间环境。而旅游资源又有着与其他资源不同的特性,尤其是自然成因的旅游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当地旅游的旅游环境,实现其长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實施区域强强联合战略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与部分省区间存在资源互补,这样可在建立区内旅游网络的同时,与省外强强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收益共享。区内旅游中心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要把线路延伸到周边城市和地区,连点成线,以协同发展;同时,旅游景区要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成立更大的旅游圈,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生。在此基础上构建东北协作板块、京津协作板块、晋陕蒙板块和西北协作板块。

总体看,内蒙古开展全域旅游的机遇大于挑战,必须乘势而上,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在全域旅游中,自治区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把系统旅游营销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立足游客需求,做好营销规划,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的无缝对接,努力打造“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的内蒙古旅游品牌,为新时代做大做强旅游业,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9).

[2]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刊,2016,(9).

(作者1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作者2系新华社助理经济分析师)

责任编辑:代建明

上一篇:插花艺术论文下一篇: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