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

2023-04-08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第1篇

来源:中国青年网

程冠军

原标题: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句子。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劳动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如影随形。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虽历经奋斗,却始终没有在整体上摆脱贫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已经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然而,基本不是全面,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还要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彻底解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

摆脱贫困夙愿坚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言必行,行必果。矢志不移,水滴石穿。

四年之后,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减少1442万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近几年,每年都超额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这组数据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减贫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益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夙夜在公、披荆斩棘、励精图治。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梁家河的窑洞里,15岁的习近平就开始思考中国。在其后的峥嵘岁月里,无论是正定实践、宁德探索,还是浙江创新,习近平都把摆脱贫困当成了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梁家河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因地制宜,带领村民修路、打坝、造良田,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开办了磨坊,为村民打了深水井。无论工作职位怎样变迁,他始终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

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新华社记者写了一篇反映正定改革发展的文章《正定翻身记》,文章引用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话:“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因地制宜、殚精竭虑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和决心。

也正是在宁德扶贫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出版了专著《摆脱贫困》。在《摆脱贫困》的跋语里,习近平这样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在序言里,我们看到,习近平最担心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担心“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他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的作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扶贫先要扶志”、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重要论述;尤其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我们既可以找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源头,也可以找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之源。

习习足音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国内考察活动,有二十余次涉及扶贫开发,其中有十几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四年来,习近平数十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十八大以来的每年新年,总书记在国内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2013年春节前,到的是甘肃,2014年到的是内蒙古,2015年到的是云南,2016年到的是重庆,2017年到的是河北张家口。

无论是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庄,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还是沂蒙山、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是祖国的南部边陲、西部高原,处处都留下这位“扶贫总书记”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

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国内考察的第二站就来到贫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2013年的元旦前夕,习近平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次阜平之行,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2013年以来,阜平县按照总书记“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重要指示,提出了“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实施路径。按照“政府+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比2011年增长3838元;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79亿元,是2011年的3.14倍;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下降到2.88万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里,习近平和乡亲们座谈了一个多小时,也正是在这里,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3年间,十八洞村在各级扶贫组织的帮扶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建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股份合作扶贫、电商扶贫、资金整合模式、相亲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机制实现了脱贫。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7798元,最低为3200元,全部脱贫。十八洞村不仅全部脱贫,而且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宜居镇村”“省级文明村”。十八洞村人在脱贫攻坚中还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提出了“群众哭笑观”,他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铺开,花茂村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蔬菜培育、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红火发展,实现了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贫困落后面貌发生巨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也随之变化。“马上办”“钉钉子”“认真负责”“激情创业”“敢于担当”成为花茂村干部倡导的“五种精神”。

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视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时强调,“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六安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以精细管理保障精准脱贫。集中对金寨县23个乡镇226个行政村申报的贫困家庭进行逐户清查,着力挖“贫”根、寻“困”源,制订了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移民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兜底脱贫等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户增收、人脱贫。2016年六安全市达到脱贫标准的有4万户、11.5万人,大幅超出既定目标。

2016年7月,总书记到宁夏调研考察,首站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这里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固原,习近平深情地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总书记的关心给宁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在巩固之前扶贫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宁夏19.3万人摆脱贫困,249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首战告捷。

2016年是脱贫攻坚第一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四梁八柱。中央各个部门共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地省市县乡各级都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了配套措施。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增长43%,省级扶贫资金增长56%。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各级组织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

一户一户贫困户脱贫,一个个贫困县摘帽,一个个革命老区变成了富裕新区,一个个穷山僻壤的小村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在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变。

行动指南看“精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之源,也有在扶贫攻坚中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结晶。

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习近平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县考察。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家里的沙发上,习近平和乡亲们一起算账。人们还记得,2016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回族群众马科也曾迎来习近平帮他算账。在《摆脱贫困》的跋语中,我们看到习近平的这样一句话:“而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确常系于心,难以释怀。”从“欠账”到“算账”,彰显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情怀。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主持召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时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时,系统阐述和正式提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思想。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016年7月,总书记考察宁夏亲自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提出“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强调要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2017年2月2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部署脱贫攻坚,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提出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七个强化”。同时总结了脱贫攻坚的“五点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七个强化”“五点经验”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次吹响了冲锋号。

实践证明,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有了这个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才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方案世界殊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要坚持不懈。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

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和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紧接着,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下团组讲话中再次部署精准脱贫:“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3月31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一句话,掷地有声!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社会要打赢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是要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

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脱贫攻坚,力戒形式主义。

在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和推动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环。

实现了精准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变为现实。到那时,我们就会终圆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小康梦。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一次次地向世界证明中国道路的成功。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

中国的扶贫成绩卓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前不久,俄新社发表登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中国很快将没有穷人》,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俄媒称,从2013到2016年,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摆脱贫困,总共是5564万人。大约还有这么多人仍处在贫困中,北京打算在2020年前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指出,面对现实吧,向全世界介绍和展示如何实现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并不是什么坏事,尽管中国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不忘提醒:不要生搬硬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总书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长期的工作和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扶贫事业结出了“中国式扶贫”的丰硕果实。“中国式扶贫”是中国道路的亮丽篇章,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中国扶贫事业的攻坚克难、逐年推进、日新月异,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也正如总书记在总结和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时所指出的,“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第2篇

来源:中国青年网

程冠军

原标题: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句子。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劳动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如影随形。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虽历经奋斗,却始终没有在整体上摆脱贫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已经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然而,基本不是全面,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还要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彻底解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

摆脱贫困夙愿坚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言必行,行必果。矢志不移,水滴石穿。

四年之后,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减少1442万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近几年,每年都超额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这组数据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减贫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益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夙夜在公、披荆斩棘、励精图治。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梁家河的窑洞里,15岁的习近平就开始思考中国。在其后的峥嵘岁月里,无论是正定实践、宁德探索,还是浙江创新,习近平都把摆脱贫困当成了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梁家河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因地制宜,带领村民修路、打坝、造良田,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开办了磨坊,为村民打了深水井。无论工作职位怎样变迁,他始终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

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新华社记者写了一篇反映正定改革发展的文章《正定翻身记》,文章引用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话:“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因地制宜、殚精竭虑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和决心。

也正是在宁德扶贫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出版了专著《摆脱贫困》。在《摆脱贫困》的跋语里,习近平这样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在序言里,我们看到,习近平最担心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担心“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他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的作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扶贫先要扶志”、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重要论述;尤其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我们既可以找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源头,也可以找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之源。

习习足音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国内考察活动,有二十余次涉及扶贫开发,其中有十几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四年来,习近平数十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十八大以来的每年新年,总书记在国内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2013年春节前,到的是甘肃,2014年到的是内蒙古,2015年到的是云南,2016年到的是重庆,2017年到的是河北张家口。

无论是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庄,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还是沂蒙山、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是祖国的南部边陲、西部高原,处处都留下这位“扶贫总书记”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

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国内考察的第二站就来到贫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2013年的元旦前夕,习近平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次阜平之行,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2013年以来,阜平县按照总书记“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重要指示,提出了“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实施路径。按照“政府+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比2011年增长3838元;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79亿元,是2011年的3.14倍;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下降到2.88万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里,习近平和乡亲们座谈了一个多小时,也正是在这里,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3年间,十八洞村在各级扶贫组织的帮扶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建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股份合作扶贫、电商扶贫、资金整合模式、相亲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机制实现了脱贫。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7798元,最低为3200元,全部脱贫。十八洞村不仅全部脱贫,而且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宜居镇村”“省级文明村”。十八洞村人在脱贫攻坚中还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提出了“群众哭笑观”,他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铺开,花茂村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蔬菜培育、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红火发展,实现了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贫困落后面貌发生巨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也随之变化。“马上办”“钉钉子”“认真负责”“激情创业”“敢于担当”成为花茂村干部倡导的“五种精神”。

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视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时强调,“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六安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以精细管理保障精准脱贫。集中对金寨县23个乡镇226个行政村申报的贫困家庭进行逐户清查,着力挖“贫”根、寻“困”源,制订了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移民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兜底脱贫等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户增收、人脱贫。2016年六安全市达到脱贫标准的有4万户、11.5万人,大幅超出既定目标。

2016年7月,总书记到宁夏调研考察,首站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这里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固原,习近平深情地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总书记的关心给宁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在巩固之前扶贫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宁夏19.3万人摆脱贫困,249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首战告捷。

2016年是脱贫攻坚第一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四梁八柱。中央各个部门共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地省市县乡各级都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了配套措施。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增长43%,省级扶贫资金增长56%。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各级组织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

一户一户贫困户脱贫,一个个贫困县摘帽,一个个革命老区变成了富裕新区,一个个穷山僻壤的小村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在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变。

行动指南看“精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之源,也有在扶贫攻坚中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结晶。

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习近平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县考察。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家里的沙发上,习近平和乡亲们一起算账。人们还记得,2016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回族群众马科也曾迎来习近平帮他算账。在《摆脱贫困》的跋语中,我们看到习近平的这样一句话:“而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确常系于心,难以释怀。”从“欠账”到“算账”,彰显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情怀。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主持召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时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时,系统阐述和正式提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思想。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016年7月,总书记考察宁夏亲自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提出“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强调要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2017年2月2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部署脱贫攻坚,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提出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七个强化”。同时总结了脱贫攻坚的“五点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七个强化”“五点经验”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次吹响了冲锋号。

实践证明,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有了这个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才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方案世界殊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要坚持不懈。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

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和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紧接着,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下团组讲话中再次部署精准脱贫:“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3月31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一句话,掷地有声!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社会要打赢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是要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

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脱贫攻坚,力戒形式主义。

在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和推动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环。

实现了精准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变为现实。到那时,我们就会终圆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小康梦。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一次次地向世界证明中国道路的成功。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

中国的扶贫成绩卓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前不久,俄新社发表登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中国很快将没有穷人》,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俄媒称,从2013到2016年,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摆脱贫困,总共是5564万人。大约还有这么多人仍处在贫困中,北京打算在2020年前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指出,面对现实吧,向全世界介绍和展示如何实现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并不是什么坏事,尽管中国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不忘提醒:不要生搬硬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总书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长期的工作和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扶贫事业结出了“中国式扶贫”的丰硕果实。“中国式扶贫”是中国道路的亮丽篇章,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中国扶贫事业的攻坚克难、逐年推进、日新月异,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也正如总书记在总结和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时所指出的,“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第3篇

材料一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 xx 年来的努力,让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 7000 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比如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 xx 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

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要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扶贫项目,要创造条件、支持开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材料二

一、总书记高度关注脱贫攻坚工作

党的 xx 大结束以后,习总书记于 20xx 年 xx 月 29-30 日,来到 xx 省 xx 县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进行扶贫工作考察调研。这是习总书记 xx 大结束以后的第二个离京外出考察活动(第一站去了深圳)。习总书记讲,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都过上好日子,是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要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对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二、充分认识扶贫工作艰巨性

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贫困,必然有其形成的长期原因。除了历史的、区域的等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主观上的原因。如经济薄弱村主要的还是村支两委的软弱涣散,贫困家庭主要还是没有勤劳致富的吃苦精神。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借助外力的帮扶是必须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自 1992 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了多轮的扶贫开发工作,耗费了政府和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多地方戴上扶贫的帽子就不想脱,扶贫的项目上了不少,但资金使用绩效不高,老百姓不满意。归根到底,还是脱贫致富主体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内因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所以精准扶贫很重要,在工作中一定要精确划分扶贫对象的类型,采取按户分策的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主要通过帮助其安排就业或新上农业生产项目等产业扶贫办法;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主要还是要通过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解决。

三、开展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结合我们挂钩帮扶的薄弱村来说,要解决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两大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好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了,集体有钱了,村干部才能为村民做事,才能取得村民信任;有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村民的就业,才能解决村民的困难。

所以我们在制定挂村帮扶工作方案时,一定要将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在首位。要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支两委和村组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所以在帮扶方案的制定、项目的选择、方案的实施等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都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村支两委和村组干部,坚持做到“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

在考虑村体经济发展时,还要坚持做到规划引领,凡事都要在镇村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的框架下实施。发展项目选择注重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三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由于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限性,我们还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收益时间。除了上一些打基础、长远发展的项目外,还要注重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的短频快项目,确保能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材料三

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干部有担当、有干劲,才能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助推器”,也才能“撬动”贫困。

脱贫攻坚,眼下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是唯此为大。从前期开展情况来看,各地行动迅速、组织精心、措施到位,为脱贫攻坚的搭建起基础扎实的平台,扶贫攻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如何才能进一步将帮扶力量整合起来、下沉下去、干出成效,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是现下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还需从“三精”下手,抓住关键,用好扶贫人,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平稳、扎实、有效推进。

首先要抓好精准选派。根据实际,统筹考虑脱贫难度与选派单位综合实力、贫困村主要矛盾与选派单位职能、选派干部个人专长等因素,择优遴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技员等帮扶人,做到派需结合、因村定人。及时调整县乡联系领导和联系点,确保领导联系工作不断、接续有序。将帮扶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地分配到贫困村对口联系帮扶,实现部门无遗漏、村村全覆盖。

其次要抓实精心培育。发起建立 QQ、微信等交流平台,方便扶贫干部交流经验、灵通信息、协同攻坚。以党校为主要培训阵地,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重点开设脱贫攻坚政策法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课程,提升帮扶技能水平。有条件的可以打造专用 APP,提供技术学习、发展交流甚至督查考核等功能,并组织到脱贫工作先进、示范地区去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助推扶贫工作开展。

然后要抓牢精细保障。干得下去才能干出成绩,必须按政策要求严格落实驻村生活工作保障,尤其是派出单位逗硬兑现交通补贴、伙食补助和每年驻村工作经费等,有效解决帮扶干部的驻村生活工作困难,确保他们安心驻村开展工作。不可忽视的是,单位部门在保障扶贫干部个人的同时也要积极协助解决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变单打独斗为集体攻坚。

脱贫攻坚不是一次性的战斗,也不是局部的战役,而是一场涉及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战争。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第4篇

一、承德市农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现状

承德市认真贯彻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谋划, 广泛动员, 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一)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全面落实扶贫干部责任制

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资金支持, 制定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75个政策文件, 构建了“1+10+N”政策支撑体系。实行党政负责同志“双组长”制, 四级书记一起抓, 精心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驻906个贫困村, 建立起市县乡村上下协调机制, 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 严格考核问责, 激发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

(二) 精准识贫, 健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机制

承德市按照国家和省建档立卡工作要求, 坚持严格标准、严格程序, 把握组织发动、进村入户核实、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建档立卡信息全部录入软件系统, 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坚持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 健全退出进入动态管理机制, 真正做到精准识别, 为精准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方法

承德市结合地区贫困现状和经济发展创新采取了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

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 助力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堡垒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党员与贫困户结对19万个。选派优秀共产党员担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加强贫困村党组织队伍建设, 形成广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扶贫项目开发。鉴于承德市贫困人口多数位于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 全面启动了县乡村道路“三年攻坚行动”、农村电网改造、4G网络全覆盖工程, 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有效促进了扶贫项目的开发。一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抓好果、菜、菌、牧、家庭手工等9大特色产业扶贫。二是开发扶贫就业岗位, 出台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推行“1+3+4”扶贫培训模式, 落实求职补贴等11项补贴政策, 抓好就业扶贫。三是落实国家“百千万”工程, 采取建立科技园区、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抓好科技扶贫。四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 推行学历教育免补政策和“雨露计划”, 全面实施“632”医疗保障救助扶贫模式,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五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 争取京津对口帮扶, 开展能人返乡和结对帮扶工程, 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实现帮扶全覆盖。六是实施产权改革, 盘活贫困户现有土地资源, 推广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得租金, 扩大农村资源资产收益。

(四) 创新扶贫模式

承德市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探索创新扶贫新模式。为有效破解扶贫融资难问题, 探索推广“政银企户保”的金融扶贫模式。为促进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了股份合作“一地生四金”、园区带动“三零”、“以贴息撬动贷款, 以贷款入股分红”、“六统一分一保障”、“一林生四财”等扶贫模式。为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 有针对性实施了“6323”救助扶贫模式。

随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在承德大地全面深入, 该市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五年来, 63.08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506个贫困村摘帽。

二、承德市农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承德市农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扎实顺利开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制约经济发展

承德市贫困人口地处偏远山区, 自然环境较差,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部分村村通公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除此之外, 电力设施建设、互联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善, 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度,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 部分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淡薄, 影响扶贫工作进展

部分贫困户小农意识强, 习惯安于现状, 脱贫态度不积极, 缺乏改变自身的动力, 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刻意隐瞒实际家庭收入, 即使已经脱贫, 还希望享受贫困户待遇, 不主动摘帽, 有碍扶贫工作进展。

(三)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足

承德市委市政府目前已经选派干部驻村帮扶, 并且选派优秀共产党员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但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还是依赖村两委干部完成。各村两委干部老龄化严重, 学历普遍偏低, 难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村党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 贫困人口脱贫持久力不足, 返贫现象极易出现

承德市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位于偏远山区, 资源禀赋不同, 产业布局不合理, 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 部分贫困村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能力弱, 潜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 一些贫困地区的帮扶过于简单, 从指标上达到了脱贫的要求, 但是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足, 缺乏持久力, 极易返贫。

三、承德市农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一)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村产业发展需要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要适应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首先, 加快贫困村公路建设, 实现贫困村道路与县乡道路有效连通, 从而降低乡村创业的物流成本。其次, 加强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 为产业发展提供电力供应保障。第三, 加快贫困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全覆盖, 提高光纤通讯速度和4G网络覆盖面, 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网络通讯支持。第四, 加强贫困村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解决个别地区靠天种粮的突出问题, 促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

(二) 加强思想扶贫,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做好思想扶贫, 调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关键。首先, 要向贫困群众深入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 与贫困群众促膝谈心、广泛交流, 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其次, 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要深入贫困户, 了解挖掘致贫原因, 与贫困户一起谋划脱贫方案, 积极联系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寻求支持和帮助, 从而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第三, 树立脱贫致富典型, 发挥其榜样作用。通过树立宣传脱贫致富典型, 鼓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 也为贫困群众提供脱贫经验。第四, 加强脱贫致富教育培训, 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提升其整体素养, 激发内生动力, 让他们在思想深处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三) 健全贫困户退出机制, 促进贫困户精准识别

受小农意识的影响, 有的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即使已经脱贫, 也不愿意主动摘帽。鉴于此, 必须加强贫困户退出机制建设, 提高动态贫困户识别精准度。可以成立贫困人口退出认定组织, 通过访查和摸底调查做出认证, 及时予以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征求群众意见。对于已经达到脱贫条件, 但自身发展能力薄弱, 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返贫的, 可以继续予以优惠政策支持, 保障脱贫持续性。同时, 建立动态识别机制, 及时排查贫困人口, 保证将符合贫困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精准扶贫队列。

(四) 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 提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第一书记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优化干部队伍, 提升整体素质和活力。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组织者、决策者和重要参与者, 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 提升致富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主动承担致富项目, 带领贫困群众致富。

(五) 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扶贫, 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久力

简单予以资金帮助和救助物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长期发展问题, 保证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 提升脱贫致富持久力, 就需要因地制宜开发“一村一品”扶贫项目, 从源头上扶贫。首先, 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鼓励贫困村开发本村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其次, 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榜样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一起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当地的就业,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升贫困群众自信心。第三, 通过政策鼓励与扶持, 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返乡进行创业, 参与“一村一品”特色项目, 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建设。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承德市需要因地制宜, 开发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保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久性, 防止返贫现象。

摘要:承德市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精准识贫, 健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机制, 创新扶贫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淡薄、基层党组织脱贫致富能力不足、贫困人口脱贫持久力缺乏等问题。政府应结合实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思想扶贫、健全贫困户退出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扶贫, 提升扶贫效果, 防止返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返贫,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 杨天梅.云南省沧源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J].实践与跨越, 2017 (3) :87-92.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范文第5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上的表态发言稿集锦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上的表态发言,供大家参考选择。

上一篇:扶贫执纪问责工作总结下一篇:脱贫攻坚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