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

2024-04-10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仁怀市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63-01最近?啄辏?仁怀市进一步细化帮扶内容,帮助理清思路、制定脱贫致富目标和计划。帮助引进资金和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产业调整,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户组织实施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帮助培训转移,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让每户掌握1至2门农业适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有条件的可帮助其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帮助增加收入,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达到当年脱贫标准。帮助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念。

一、精准扶贫的难点分析

1.贫困人口识别难题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要确定扶贫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在确定过程中常常存在问题。首先,贫困人口排斥问题。现阶段,精准扶贫并不是按照贫困人口数量划分,而是按照比例制造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和实际的人口数量必将存在的较大的差异性;其次,贫困人口区域性排斥问题。现阶段,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一些分散的贫困户排斥在精准扶贫体系之外。导致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扶贫效果,在一些非贫困地区开展集中连片的扶贫。

2.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存在较大难度

首先,精准扶贫措施不详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降低工作强度,不少扶贫措施被简化,直接是体现为扶持资金,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项目,虚拟配套挪用其他资源,减少扶贫资金投入。此外,一些项目需要农民群众用资金或者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很多贫困户无法承担而放弃;其次,扶贫项目和贫困户需求不匹配。在开展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重视产业开发,针对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对于沟渠、道路、水源等基本生产资料需求不重视。导致精准扶贫出现偏离,一些项目无法真正体现出产业发展规律,只注重生产,忽视经营管理,给产业发展造成致命威胁。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

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当前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碎片化和分散化,这就使得精准贫困人口识别变得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建立一种动态化的调查跟踪机制,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相应的识别依据,也为科学衡量脱贫目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逐渐将占人口10%的最低收入群体纳入到统计范围中,同时,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整合并共享各部门的有效信息,共同形成一个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快速、便捷、准确、动态把握贫困人口特征提供高效服务。

2.快速找到精准扶贫路径

当前,要想更好实现精准扶贫,在路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结合地区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结合不同人员的致贫原因,制定适合地区扶贫措施;其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等同于有政府全部负责,要结合特征的社会制度抽检,市场力量帮助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完成;最后,动态扶贫。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标本兼治,消除贫困户,阻断新的贫困产生。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切断根源。2015年,仁怀市围绕“七个一”“五个有”精准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措施,选优派强小康驻村干部帮扶基层群众,实施民生项目415个,争取资金1.04亿元。实施“双创双带”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兑现56个创带项目贷款贴息5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9998.77万元,夯实了基层脱贫攻坚基础。同时,以清单式交办、项目化方式精准列出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小康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党员蹲村“四个责任清单”,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传递压力。

参考文献

[1]何得桂,党国英,张正芳.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移民搬迁中的非结构性制约[J]. 西北人口. 2016(06)

[2]姚树荣,龙婷玉.基于精准扶贫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1)

[3]马耀峰,刘军胜,白凯,庞玮.我国旅游扶贫对象、主体、规划、指向和效益的审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4]杨丹丹.农村水库移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究――以浙江省T市为例[J]. 辽宁农业科学. 2016(05)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1.1 精准扶贫是缩小贫困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已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却比较明显。带领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 利用最有效的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贫困人群削减贫困, 摆脱贫穷, 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事关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

1.2 精准扶贫是提高造血功能,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的创新举措

精准扶贫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临时经济资助, 它强调的是精细化扶贫攻坚, 要求找准帮扶对象、找出致贫原因、拿出脱贫办法, 要采取“靶向治疗”, 既要通过经济资助临时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更要重点帮助贫困人群解决好思想转变、目标确立、致富本领、发展能力等问题, 要真正拿出办法, 看到实效。应该明确,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发挥主导作用, 但绝不能包办代替, 一定要重视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发挥, 这是引导他们自觉参与、主动最为, 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

1.3 精准扶贫是践行党的宗旨, 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实践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除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和奋斗目标。实施精准扶贫, 就是党和政府正视发展实际, 心系百姓、贴近群众、务实为民的具体举措, 最大努力保证全体人民平等享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获得财富的权力。精准扶贫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有益实践, 为实现强国之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措施

2.1 准确区分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

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和不均衡性, 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精准分析致贫原因, 采取不同的扶贫策略。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要激发他们自我脱贫的热情, 提高劳动就业的技能, 提供劳动就业的机会。可以根据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 流出地和流入地建立联系沟通机制, 保障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2.2 加快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困群体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山区、沙漠区等远离城市且地理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个别地区甚至不能保证通水、通电、通路、通网, 严重影响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要加大对这类地区电力、交通、水利、互联网建设力度,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为他们的基本生活生产提供设施保障。帮助贫困地区处理好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源, 做好美化绿化, 优化人居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改善和保护好自然环境。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危房和泥草房翻建重建。

2.3 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

缩小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差距是缩小地区贫困差异, 减小两极分化的重要方面。要落实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好政策, 实行普通高中以下免学费政策, 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 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名额比例, 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能接受平等的教育, 实现教育改变命运。要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以及残疾、失能人口的基本生活, 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服务、管理和生活保障, 通过生活补贴、医疗救助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也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就业创业, 提高家庭收入。要注意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 落实好惠民文化政策和文化扶贫项目,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精准扶贫”号召后, 中办、国办也出台了相应的纲领性文件, 从理论依据、制度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明确了“精准扶贫”的重大现实意义, 对具体工作实践给出了指导意见。精准扶贫是消除贫困, 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 各地必须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去认识, 拿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措施去坚决落实。

关键词:精准扶贫,意义,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喜生.精准扶贫的哲学基础、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3) .[1]黄喜生.精准扶贫的哲学基础、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3) .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

一、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H村为例

(1) 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 领导力差。以H村为例, 该村有348口人, 其中村民党员有15人, 在村支部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的任务或集体学习时, 从来没有满勤过。村支部对党员的管理弱, 村民党员总以有事不去参加会议, 村民党员对党员这一政治面貌不在乎可有可无, 这就是H村基层党组织的目前的状况。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建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 需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2) 村民委员会人数少, 专业能力欠缺。在H村中, 村支部与村委会是合在一起的, 负责村庄事物的人员有4人 (村主任、村会计、村妇女主任等)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 四人负责一个村的精准识别工作量特别大, 会造成识别不精准的问题, 且四人不会使用电脑, 无法形成电子数据, 这对后面的动态管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村集体经济弱或者没有。在H村, 在人民公社时期曾经建设运营过一个砖厂, 由于各种原因砖厂没开几年就衰败破产了, 而且还欠了很多债务。到这一任村支书时才还清。所以村里的集体经济弱, 村支书也不敢在搞大动作。因为村经济弱, 没钱请人帮忙, 在精准扶贫中需要村委会几个人自己干, 又累又不专业, 很容易出差错。对于实施产业扶贫、“一村一品”的项目既羡慕又恐惧, 犹豫不定, 最后不了了之。

(4) 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意识薄弱。以H村为例, 在今年年初村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选举的情况很不好, 在选举的地方放着一大堆洗衣粉, 谁来投票谁就可以拿一袋洗衣粉回家, 即使这样用洗衣粉来吸引投票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没来。可见, 村民参与的意识非常的弱。就更不用说农村法制的方面了。这样的情况对于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贫困户非常的不利, 会加大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 还会导致精准度不高的问题。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建议

(1) 完善党委领导,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原则。针对当前H村党组织涣散的局面, 首先要对

村内的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培训。通过教育, 让村党员干部明白要以身作则, 发挥党员带头的模范领导作用, 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带领村民精准脱贫。通过当前报道的精准扶贫事例来看, 几乎所有的脱贫致富的村庄都少不了村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 可见, 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要强化村民党员的自律能力, 组织开会学习时要准时到达, 认知学习。不要拖拖拉拉, 想来就来, 想走就走, 非常随便的样子。再次, 应该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搞好关系, 团结一致, 共同为村庄的精准脱贫努力, 争取早日使村庄脱贫致富, 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 要培养好村庄后备的党员干部。通过从农村中的知识青年, 有技术的农民, 致富能人中选拨村的党员干部。

(2) 强化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在H村, 由于村委会和村支部是和一起的, 所以就不存在两组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了。所以, 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村委会的建设。另外, 村委会人员的知识素质较低, 应该增强自身的学习, 还应多参加一些培训, 这样才能在精准扶贫工作更好的执行, 才能保证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其次, 可以向上一级政府申请大学生村官来村帮助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第三, 要加强村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村庄的治理更应如此。所以, 要制定和完善好村里的“村规民约”, 并且使村民都知道怎么遵守村里的制度。

(3) 大力建设村集体经济。哲学上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 要想使村庄脱贫, 就必须要发展产业,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首先, 要选好带头人。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带头人选好了便能聚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 形成简单的人力资源基础, 才能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力资本。还有, 劝说一些在外打工的能人回村创业, 回乡发展。其次, 要因地制宜, 依托本村的自然资源, 发展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 形成本村庄的品牌。再次, 应完善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道路方便。最后, 依靠社会上的力量来发展村集体经济。比如, 利用本村个人的人际关系去吸引社会上的企业给村庄捐款或者在村里投资建厂等。要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的途径或模式。只有发展好产业经济, 才能在周围形成辐射, 才能有资金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种项目活动, 才能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

(4) 强化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意识。意识是属于思想观念类型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教导。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 要加大对村民自治法的宣传, 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参与村庄的管理。这样,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 才能对贫困户做出更好的精准识别。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所以, 宣传的次数肯定不能少, 只有长时间的宣传, 才能使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意识潜移默化的记忆在大脑里。其次, 建立“讲习所”的宣传精准扶贫思想的课堂, 让村民及贫困户都了解精准扶贫是什么及怎样实施的。这样的课堂重在宣传思想观念, 宣传当下的思想。比如, 当前是精准脱贫的攻坚期, 就宣传精准脱贫的思想。脱贫之后,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那就要宣传乡村振兴的思想。

三、总结及展望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 农村的情况复杂的也是简单的, 是比较矛盾的。农村基层治理对于农村的发展非常重要, 特别对于精准扶贫而言, 其落实都在基层的治理上。农村治理的好, 精准扶贫就进行的顺, 基层治理的不好, 精准扶贫遇到的困难就多。当前农村的基层治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努力使基层治理达到现代化, 为当前的精准扶贫和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打好治理基础。

摘要: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好方法。农村基层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地进行, 能否为精准扶贫的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或增加精准扶贫的困难。农村基层治理还关系到精准脱贫后乡村振兴的实施。本文通过分析基层治理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浅薄的看法, 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基层治理,精准扶贫,农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网, 2017-10-27.

[2] 饶静.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 (22) .

[3] 张晓山.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展望[J].求索, 2016 (7) .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一、显微镜下的精准扶贫

(一)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

1. 精准扶贫下的整体发展

根据调查, 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下, 全国脱贫人数近7000万人, 贫困发生率也降到3.1%以下, 拿下了脱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因为我国的主要贫困地区在农村, 所以在我国农村地区脱贫现象显著, 主要表现在农村减贫人数累计7000多万人, 且贫困发生率直线下降, 由2013年的8.5%, 下降到2017年的3.1%, 2018年也在持续下降中;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贫困地区农村户均住房面积增大, 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完善;除此之外, 在多样化扶贫工作下,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和消费持续增长,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与完善, 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2. 两县精准扶贫工作

为了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我们特地选择了灵璧县和舒城县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经调查可知, 近几年,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下, 两个贫困县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 灵璧县:积极响应“精准”工作, 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开展多样化扶贫政策, 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防范返贫, 稳定脱贫, 实现2018年贫困县整体摘帽、33个贫困村出列、19655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 使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实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舒城县: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 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已经达到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 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3. 精准扶贫下的声音

近几年来, 精准扶贫工作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也使一些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的帮助下, 很多地方顺利脱贫。

(二) 精准扶贫当下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精准扶贫存在很多问题。根据线上的调查和线下采访, 我们将资料进行整理, 研究并总结了现行精准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象识别困难

近几年来, 在贫困对象的识别上总是出现矛盾。虽然国家对扶贫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 但在具体操作中“以假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非贫困户也被纳入帮扶之中。以我们调查的舒城县舒茶镇茶园村为例, 该村有些住户在扶贫早期被纳入贫困户, 现已符合脱贫条件, 却仍靠“关系户”一直接受帮扶, 导致一些真正符合贫困标准的贫困户得不到救助。

2. 扶贫资源分配“绝对公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即使是贫困地区, 贫困的等级也各不相同。而精准扶贫, 采用资源统一分配, 一些贫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实际得到的扶贫名额却无差别, 享受着同等的扶贫资源。在这种扶贫模式下, 无法彻底的改变现在国家贫富差距过大的形势, 反而会造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局面, 日益僵化。

3. 扶贫方式过于形式化

大多数的扶贫方式都是上级发放资金, 由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投资建设, 发展相关产业, 带动地方经济。但根据我们走访的舒城县和灵璧县两个贫困大县, 地方政府往往直接将资金下发给贫困户, 或者即使投资发展地方经济, 也不能认真管理。而这种责任人入户帮扶, 偶尔关心贫困户家庭生活、健康状况, 发放日常生活用品、为特困户提供资金等方式, 没有从根本上帮助他们的脱贫, 当资金完全消耗, 他们将再次陷入贫穷。

4. 扶贫宣传不到位

访谈发现, 不少村民仅仅知道国家在大力扶贫, 对识别流程和帮扶流程缺乏系统性认知, 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贫困户, 也不知道该如何获得帮扶。而农村贫困家庭多老人、妇女与儿童, 其文化水平低, 理解能力弱, 他们对扶贫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扶贫工作者、帮扶责任人的口头转述, 因此, 需要村干部对政策进行初步认识和了解, 进而宣传给贫困户。现实中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 往往不能实现。

5. 监督环节薄弱, 责任规制不明

据调查,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 加上扶贫工作中村干部有着极大的权力, 不少贫困户对于帮扶只能被动接受, 他们既不了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去向, 也不知道扶贫项目的开展实施进程。甚至有些村民通过钱权交易获得贫困户名额, 部分普通农户利用在村委或基层政府工作的亲朋好友获得贫困户资格, 霸占名额。

二、扶贫如何更进一步精准

精准扶贫在国家的倡导下一直在开展, 改善人们的生活。正所谓精益求精, 扶贫工作进入最后阶段, 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更要将所有可能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解决, 使精准扶贫工作完美收场, 实现2020年的彻底脱贫。

(一) “贫”的界定

调查结果显示: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目前, 我国有14个片区, 592个贫困县以及12.8万个贫困村。可想而知, 扶贫范围之大, 扶贫道路之艰难。那么, 在这么多的贫困地区中, 如何精确的找到我们需要的“穷人”呢?除了开展从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 我们还需要进行户与户之间的比较。“贫”是一个相对性的动词, 是动态发展的, 那么, 在贫困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需要进行贫困的等级划分, 选择最贫穷的住户开展工作。通过这种划分, 就能够更加精准确定扶贫对象, 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

(二) 扶贫名额与资源的分配

扶贫之所以要精准, 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呢?首先, 在扶贫名额上, 需要追求相对性的公平。每个地方的贫穷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 给予每个贫困地区的名额应当有所差别。对于特别贫穷地区应当多分, 轻度贫穷地区应当少分, 协调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就资源而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将资金转化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 在局部脱贫的道路上带动整体发展。

(三) 多层次式扶贫

所谓“多层次式”扶贫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贫穷程度的多层次;第二就是扶贫方式的多层次。贫穷是相对的, 贫穷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贫穷的世界中也是分等级的, 对这些不同层次的贫困户, 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根据贫穷的原因以及贫穷程度决定帮扶的方式;除此之外, 扶贫方式也要多样化。一般以资金发放为基础, 结合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 比如特色产业、电商扶贫、医疗救化教育资助、技能培训等。

(四) 精准扶贫工作的分工与责任

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工。首先, 应当成立扶贫小组, 根据县的贫困程度分发帮扶资金;当资金下达地方政府, 由专门部门管理和分配扶贫资金, 资金的来源与去向等明细由该部门掌握, 相关责任由该部门承担;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负责贫困对象的选择以及扶贫工作的宣传, 相关责任由村干部负责;另设监督小组, 负责监督县下各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可承担连带责任。除此之外, 社会公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帮扶, 先富带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

(五) 扶贫工作的积极宣传

大多数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比较落后, 消息闭塞, 人们每天忙碌于解决温饱问题, 很少关心国家政策。因此对于扶贫工作, 很多人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都不知道国家正在大力帮扶。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当积极宣传。精准扶贫的对象本来就是贫苦居民, 他们有知道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权利。积极宣传不仅仅是宣传政策, 更应当将如何精准扶贫以及扶贫标准宣传到位。只有真正了解精准扶贫, 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符合条件, 积极主动的响应政策;由于关系自身的利益, 无形之中也是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一种监督。

三、精准扶贫与法的碰撞

(一) 精准扶贫立法化的必要性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及其规范性文件。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 所以在法律的规制下, 各方的权利义务比较明晰, 侵犯他方权利违反法律的作为以及不履行义务违反法律的不作为都将依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法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公平与正义。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实事求是, 专注于帮扶真正贫苦居民, 而如何实现它的初衷, 确保精准帮扶,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 就需要法律的支撑。法律能够规定各部门的职责, 防止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法律能够规定各方权利, 使受害方有处可诉;法律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操作标准和行为规范, 适用于任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人, 维持着公平。在法律的规定下, 才能减少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减少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稳定持续的开展。

(二) 精准扶贫如何有法可依

推进精准扶贫立法化,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即明确扶贫法律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以及扶贫法律与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

首先, 要明确扶贫法律的适用范围。精准扶贫针对的是贫困地区, 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应当是国家公布的贫困片区、贫困县、贫困村, 这些地区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 是扶贫的主要活动场所, 需要法律进行规范与引导;其次, 要理清精准扶贫的调整对象即精准扶贫开展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 (权利与义务) 以及客体。扶贫立法的主体是扶贫主体以及贫困主体, 扶贫主体包括国家以及参与帮扶的社会各界力量, 贫困主体主要是接受帮扶的自然人、组织或其他法律认可的主体;扶贫立法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贫困主体与扶贫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在精准扶贫开展过程中其他相关的关系;扶贫立法的客体是权利义务关系共同指向的对象, 在精准扶贫中是指扶贫资金以及其他扶贫方式。再次, 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实现立法目的的最好保障。在各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定下, 对违反法律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行为加以惩处, 在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方面不断完善。最后, 法律要具有统一性, 扶贫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和融合, 避免冲突与矛盾。

四、结语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 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 仍存在不少问题, 足以说明扶贫立法的重要性。所以, 应当加强精准扶贫的立法工作, 从我国国情出发, 立足于现行精准扶贫工作展开面临的问题, 实事求是, 切实解决当前困难, 彻底打赢这场脱贫战。

精确识别, 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 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 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 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 实践表明, 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 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 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

摘要:自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后, 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 我国许多贫困县摆脱贫穷, 越来越好。时至今日, 精准扶贫进入了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中国的脱贫目标, 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线上线下调查研究认识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展开现状, 根据自身专业, 从法律的角度思考, 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充分保障贫困居民的合法权益, 落实责任到人, 协调各方利益, 使工作有法可依, 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贫穷,精准扶贫,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丁国峰.我国精准扶贫立法完善的路径[J].行政论坛, 2018, 25 (05) :61-65.

[2] 张静.精准扶贫与地方扶贫立法创新思路[J].人民论坛, 2015 (26) :104-106.

[3] 何平.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法治保障研究[J].法学杂志, 2017, 38 (01) :50-58.

[4] 周强, 胡光志.精准扶贫的法治化及其实现机制探析[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01) :118-125.

[5] 陈全功, 程蹊.精准扶贫的四个重点问题及对策探究[J].理论月刊, 2016 (06) :5-8.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1 精准扶贫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能够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必须加紧实行精准扶贫举措, 打好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 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1 我国人口结构复杂

因为精准扶贫主要扶持的群体是农村中处于贫困线下的贫困人群,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 首要的是定位贫困群体, 找到贫困人群, 将所有人群都统计进去, 让政策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用户上。

但我国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人口数量太多, 要想精准的定位贫困群体, 不是轻而易举的, 确实有些困难, 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被定位成贫困户, 符合哪些条件的家庭才能够申请贫困项目, 如何界定和划分贫困户, 有些贫困户家庭的人可能都外出打工了, 所以好多家庭信息无法统计的很清楚, 还有针对一些残疾人, 政策该如何解决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使得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很多的艰难。

1.2 我国贫困人口变化比较大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能够精准的辨别贫困群体, 针对贫困户、贫困村等进行每村、每户“量身定做”的脱贫政策, 分析他们的贫困原因, 集中力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量身定做”就要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工作。从各地的政策实践来看, 建档立卡认定的贫困人口将在3年之内持续拥有这一身份, 享受国家给予的专项扶贫物资。然而, 每一年贫困人口变化很大, 有些贫困人口在这3年内摆脱了贫困, 但是仍然享有专项物资;反之, 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又不能进入贫困名单中[2]。如果这样长期下去的话, 容易引起一些矛盾, 会让贫困人口之间有不平衡的心态出现, 会让贫困人觉得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不理解、不信任的现象、也会给各级干部的工作带来一些压力和麻烦。

人口不断变化的话, 这使得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就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会不停地更新贫困人口, 不停地调查贫困人口, 会耗费很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精准扶贫政策针对贫困人口来说, 不是看表象或者随意就指定他是贫困人群的, 也不是你觉得他是贫困人口他就可以享受这个政策, 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政策出发, 政策如何规定的, 什么样的人符合帮扶的对象, 一定要认真核对。

1.3 基层工作人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失误

扶贫工作的实施主要还是靠基层工作人员实施, 这难免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失误, 比如, 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在拿到国家给予的一些扶贫项目后, 对项目的了解不全面或根本没有进行实地的调查, 随意将一些项目分配出去, 这会导致分配不均, 也会对国家的扶贫资金项目造成浪费。而且有些时候一些基层工作人员会以公谋私, 搞人情关系, 使得分配不均, 造成不公平现象出现, 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矛盾, 存在一些贫困群体不符合扶贫政策的, 或者存在一些贫困人群觉得自己是贫困人群感到丢人, 不配合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深刻的去思考, 去积极调整贫困人群的心理, 确保贫困人群能够积极正确的对待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也确保物资分配公平、公正、公开, 为每一个贫困人群谋福利。

1.4 实施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的扶贫政策在实施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国的扶贫政策主要是靠政府主导, 这样会造成对农民自身的组织力度不够, 会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

百姓参与扶贫意识较低, 没有真正意识到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 基层工作人员对其宣传的力度不够, 百姓参与行为被动, 导致项目成果不理想。

扶贫项目比较分散, 没有和其他政策相结合, 导致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特别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扶贫目标不明确, 会导致效果不明显。

2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农民的参与

农业信息化是得农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让农民参与政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政府建立的信息网站, 农民们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关于农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政策, 农民从网站看到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信息, 能更多的了解关于精准扶贫对象的条件, 充分了解是否自己符合条件。农民也可以在网上与政府进行沟通, 政府相关人员进行解答,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的民主意思, 提高了农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也有利于农民监督政府行政行为。

2.2 有利于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我国人口多, 人口变化大, 我国地域辽阔, 要想用人工的方法统计我国所有的贫困人群, 困难十分大, 耗时又耗力, 可能等刚统计完, 人口又变动了, 那么统计的数目、情况等又变了, 这样就带来了很多麻烦, 所以农业信息化开设信息管理系统, 使得一些信息网络化, 这样信息更新等各方面速度都非常快, 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在实施精准扶贫时速度快、与农民沟通也顺畅, 从而使工作效率提高。

2.3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信息化能够准确快速的都搜集来自各个地方的信息, 包括农业种植知识方面的信息、市场信息等, 并把这些信息传递到农民的手中, 农民就能很快速很准确很全面的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价格等农民们很关切的信息, 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还能够很有效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指导农民们进行生产经营, 避免了农民们盲目投入、盲目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4 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运用一些高科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信息化就是提供各种设备与技术,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农业信息化使农业生产、收集、加工等各方面的信息集合统一起来, 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技术培训, 这样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增加了农民的一些技术技能, 使农民们能更好的从事农业活动, 能更快速的接收到农业信息知识, 信息接收的多了, 对市场了解的全面了, 有利于农民们找到挣钱的方法, 现代化的转变能推动更多的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推销出去, 能推动创新的发展。

3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网站规模小

农业信息化首先是要建设农业信息网路基础设施, 但对于我国来说, 农业信息网络发展起步较晚, 普及度也不高, 而且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目前而言有设备不齐全, 设备底下, 宽带不足, 网速慢等问题, 而且在精准扶贫政策中, 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设备齐全、网速快的网络, 这样才能发挥出农业信息化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但是这样的工程量就会很大, 工作难度也很大, 耗资也会很大。

农业网站总体规模小, 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在信息发布者一方面也不全面, 没有针对广大农民的需求来发布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就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农业网站也分布不均衡, 已有的资源缺乏共享机制, 对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理论问题的呼声大, 但推广应用的产品少, 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效益的更少, 尚未解决直接为“三农”服务问题, 这些都影响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

3.2 信息进村入户难、农民的信息意识比较低

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求每户贫困村民都能享受到福利, 都能在政策的引导下摆脱贫困, 脱掉贫困的帽子。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经逐渐延伸到各乡镇, 但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需要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很大的数据库来支撑全部贫困人口的信息。农村人口比较复杂, 好多农民外出打工, 留下老人和孩子在村里, 很多老人没有知识, 不懂得精准扶贫政策是什么, 政策难以传播和实施, 外出打工难以统计人口信息, 农民意识缺乏, 专业人才不足, 所以说信息进村入户难。

目前农民们信息素质和信息意识不够高, 好多信息化设备, 农民们不会用, 由于见得东西少, 见到一些电脑设备, 不会用, 不敢用, 怕弄坏了, 给农民们安装上电脑宽带, 农民们也不用, 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 这就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意识, 让农民们会利用网络手段查看信息, 发布信息, 以及利用网络学习一些政策知识什么的, 要让农民会看电视、听广播等, 从而增加农民的信息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的开阔农民的思维。

3.3 缺乏专业人员

针对农业信息化的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政府拨款为精准扶贫政策提供设备, 为给贫困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 有光伏发电、移民、互联网+等各种设备的提供, 但针对这些方面懂技术的人比较少, 能为农民做培训的人也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信息化在精准扶贫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 政策有, 但实施困难, 先进的机器设备也有, 但利用率比较低, 利用的效果也不明显。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目前越来越受重视,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 让农业信息化更好的带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 确保每个贫困人群, 都能尽早的脱离贫困, 过上小康生活。但目前农业信息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在精准扶贫政策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将努力完善农业信息化, 将农业信息化与精准扶贫政策完美结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农业信息化与精准扶贫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 为使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做努力。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 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日益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日益重视的精准扶贫举措, 目前农业信息化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农民们对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 需要有大量信息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支撑, 农业信息化也是农村思想观念的改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精准扶贫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精准扶贫,作用及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忠伟.广西大石山区扶贫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09) :109-114.

[2] 彭朋, 元唯安, 胡薏慧, 汤洁, 蒋健.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24) :2006-2007.

[3] 张笑芸, 唐燕.创新扶贫方式, 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09) :1118-1119+1081.

[4] 闫树.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63-66.

[5] 于聚然.浅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02) :8-11.

[6] 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 2016, (07) :6-7.

[7] 王丽.我国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 (02) :39-42.

[8] 薛庆林, 崔和瑞.基于农业信息化理论的农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机化, 2005, (04) :32-37.

[9] 王敢.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J].科技风, 2011, (10) :210.

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1.1 金融风险审计多, 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合理性审计少

近年来, 随着诸如金融+贫困户、金融+行业、金融+龙头企业等涉农扶贫资金逐年增加。把贷款资格审查、贷款本息归还、财政贴息的执行作为审计的监督重点, 可以较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但是, 这可能会阻碍各类金融机构涉入扶贫工作的步伐, 进而忽视了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比如面对没有担保和抵押的贫困户, 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 严格按照日常的贷款审核流程, 将很多扶贫对象拒之门外, 这就违背了金融扶贫的初衷。究其原因, 目前参与金融扶贫的主体主要以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为主, 这些金融机构农村的网点虽然较多, 但是可贷资金有限, 扶贫力度较弱, 难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扶贫体系。因此, 审金融风险多而审扶贫服务体系合理性少问题, 是目前金融扶贫政策审计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经济扶贫项目审计多, 金融服务审计少

由于各地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各不相同, 国家先后制定了诸如经济扶贫、电商扶贫, 移民搬迁等扶贫政策, 目的在于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脱贫对策。在对不同的贫困户进行细分后, 经济扶贫在审计过程中依据年人均收入变化来评价经济扶贫的效果, 结果直观, 操作方便, 可靠性高。而对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消费品宣传及权益保护这些配套的金融基础软硬件设施以及金融产品服务方面的监督较少。众所周知, 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它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金融扶贫的效果。比如, 农村支付环境中的助农取款代理点覆盖率和交易率反映了贫困人口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度。通过“建立”、“评定”、“授信”三个环节来具体衡量建档贫困户的信用情况, 为贫困户选择金融产品量体裁衣, 有助于金融扶贫政策的落实。金融消费品宣传及权益保护有助于贫困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精准对接适合贫困户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服务的投入对整体脱贫的影响远比经济扶贫对贫困人民的生活影响更深远。要做好金融服务的监督, 除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外, 还要求审计人员对宏观环境、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 金融服务监督少,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扶贫政策在贫困地区的开展。

1.3 金融扶贫资金合规性审计多, 扶贫效果评价少

在金融扶贫审计中, 通过查阅贫困户档案卡、小额借贷合同, 可以知道这些资金的来处和去向, 而对资金进账多少、花到哪里去、投资的经济效益如何等等扶贫经济效果问题, 很少涉及。此外, 针对扶贫贷款对象的识别、政策措施实施以及相关行业扶贫机制的衔接的准确判断, 也涉及较少。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金融扶贫的效果。例如, 针对连片贫困山区, 如果不弄清楚贫困人口数量, 不摸清扶贫资金的投入量, 则会使投入与受益人口的经济绩效比不对等。如果对小额贷款的发放, 仅凭贫困户档案卡, 用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以及个人签名比对, 来甄别信息的真伪, 则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档案卡上的贫困资料与其真实的贫困状态不相符, 这会彻底颠覆所有的扶贫效果。

1.4“高大上”的扶贫项目审计多, 针对扶贫满意度的审计少

在金融扶贫中, 大部分项目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产业等“高大上”的问题, 这些项目资金耗用量大、成效显著、容易被政府部门或媒体关注, 但对贫困户而言其受益度是间接的。对于解决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扶贫等“接地气”的项目, 其耗资少、效果缓慢、不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对于贫困户来说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为了政绩, 会顺其自然地选择“高大上”的项目, 其成效会立竿见影。然而, “接地气”的项目受众对象是农村弱势群体, 他们对扶贫的满意度呼声甚微。而恰巧是这些群体的脱贫获得感, 才是真正检验金融扶贫政策落地的试金石。

2 完善金融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情况监督和创新金融扶贫产品

审计机关要推动并形成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扶贫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互补优势。将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监督农发行和国开行落实扶贫业务资金管理、信贷管理、风险防备和核销政策。同时, 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侧改革监督, 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发挥金融创新:开展“三农”扶贫贷款保险, 将更多的信托产品、扶贫债券、扶贫信贷和农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 以确保金融扶贫政策的落实。

2.2 注重审计监督的全面性, 促进扶贫政策落地

(1) 近年来通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大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通过实际考察, 这些地区受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思想开化程度影响, 人们的贫困程度不同, 致贫原因不同。因此, 政府制定的扶贫政策在同贫困户对接时, 需要因地制宜, 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扶贫政策与对象能否精准匹配, 将直接影响扶贫效果。

(2) 金融扶贫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方略。在金融扶贫政策与对象精准对接后, 是否切实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特惠性就成了审计的着眼点。 (1) 扶贫小额信贷:五万以下、三年以内, 免抵押免担保, 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资金贴息、各县建风险补偿金, 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审计时重点检查帮扶对象的资格是否符合规定, 贷款是否发放到困难户手里, 贷款是否用在涉农产品上, 对延期还贷的困难户是否进行必要的记录并进行后期的追要。 (2) 扶贫再贷款:采取比支农再贷款更加优惠的利率, 支持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发展产业脱贫。审计时要专门检查各地再贷款利率是否在政策范围内, 对违背政策的贷款要及时收回;对产业脱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请专家对市场走向进行诊断, 并及时提出建议, 以确保扶贫政策落地。 (3) 金融债:目前主要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审计时要关注新安置的房屋数量是否满足搬迁人口的需要;监督金融债的发行数量、利率、期限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 脱贫对象对金融扶贫政策的满意度,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政策落实。对已经脱贫的农民, 要采取“回头看”的方式, 跟踪脱贫后他们的就业创业情况、年人均收入情况, 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扶贫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 在精准描述时需要进行定量分析, 也需要结合脱贫对象本身的意愿, 以此来对满意度进行全面调查。

摘要:作为西部省会城市的西安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承担着重大责任。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首先剖析了金融扶贫审计存在的风险, 并进行成因分析;然后运用跟踪审计, 从加强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情况监督、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全方位监督金融扶贫等视角提出对策, 以期金融扶贫政策落地。

关键词:金融扶贫,扶贫政策,跟踪审计

参考文献

[1] 杨叶青.金融扶贫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评论, 2018 (2) .

[2] 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内审处课题组.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金融会计, 2017 (1) .

[3] 朱智鸿.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7 (10) .

[4] 苏畅, 苏细福.金融金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 2016 (4) .

上一篇:警钟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党支部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