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06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46-48.

[2] 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85-87.

[3] 周建涛,李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北航经管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1-95.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

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金融学理论,他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之处。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不仅需要经济学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持,还融合了心理学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知识以及行为学学科知识和社会学学科知识等。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决策的风险分析法以及决策模型。

一、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

传统金融学是金融学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金融理论,这种金融学理论是以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的,整个理论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说”开展,并将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分析市场资产投资的重要信息依据。根据传统金融学的观点,每一个资本投资者在资本投资活动当中都是一个理性的人,做出的所有投资决策也是理性的决策,每一种投资行为都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在传统金融学看来,每一个资本投资者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投资,并且每一次资本投资行为都在试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因此,传统金融学理论是比较理想化的理论形式。著名金融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施莱佛(Shleifer)认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主要的市场假设条件:首先是金融投资者必须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面前必须保持理性的思考,并且能够作出理性的决策。其次,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得以抵消,使投资活动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最后,即使一部分投资者出现了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在市场变化当中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重新回归到理性投资当中,因为在投资市场当中,资本价格的变化会迫使投资者从非理性当中醒悟过来。

与传统金融理论理解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认为市场投资行为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纯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投资者本人的影响,但是投资者本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投资者本人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波动,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主要是针对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对市场投资变化进行深刻地理解。市场具有很大的变化,往往会使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这种变化与波动也是瞬息万变的,来不及让投资决策者进行详细的调查,只能依靠投资者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做出决策,因此,资本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投资者来实现的。除此之外,市场资本投资也并非完全按照投资规则进行,一些时候,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交易内幕,当然,这些都是投资者无法准确获知的消息,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转规律,通常情况下,金融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指的是“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在现实的投资当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些投资者在投资活动当中有时候并不是把利润作为最大目标,在这种投资目标的指引下,这些投资者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另一个方面则指的是“系统性的心理错误”,由于各方面认知偏差的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的时候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将投资者看作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即使出现各种偏差,但是投资者的最终行为在整体上也依旧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投资者的行为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行为,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的。

二、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进行的挑战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往往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理性投资进行研究:首先是“贝叶斯”理性规则,这种理性规则的主要内容是指主观概率更新规则,具体是指在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之前,投资者自己会有一个先验概率,当投资者接受到信息之后,投资者需要按照“贝叶斯”理性规则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自己之前得出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得出理性决策。其次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具体指的是,当投资者通过“贝叶斯”理论得出后验概率之后,投资者利用函数对信息进行计算,并根据自己的期望,对资源进行合理重组和优化配置,通过投资来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

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金融学家也开始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疑点。首先,在投资当中,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投资参考点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但是投资参考点往往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当中的,因此,在投资当中,投资者需要对投资参考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次,每一名投资者都会在投资活动当中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投资者在投资当中首先考虑到的通常会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贝叶斯”法则。最后,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投资者获取的各种信息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信息,也可能是一些虚假信息,这些都会对“理性人假设”提出挑战。

在金融市场,投资者的个人因素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者个人的原因也是投资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知偏差具体指的是投资者的行为和投资决策经典理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他们分别是投资者面对投资风险时的一种态度、投资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投资者过度乐观的态度或者是过度悲观的态度。在投资活动当中,投资者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避免经济损失,而并不是投资者本身对风险存在厌恶。在关系到人们自身的收益状况时,投资者往往会出现对风险的厌恶,反之,当风险关系到投资者的损失时,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对风险的爱好。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些人天生比较乐观,而另一些人则比较悲观,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的判断和决策。

金融投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金融市场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投资者,不同投资者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从而使投资市场出现一些非理性的偏差行为,在金融学当中通常会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群体行为”。但是,在传统金融学理论看来,虽然金融市场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这些非理性行为会出现相互抵消,从而使金融市场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非理性投资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之间并不会出现抵消。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学当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传统金融学认为在有效市场的影响下,市场价格是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的资本必须依据自身固有的价值进行交易,不能够出现不同的价格,然而,与传统金融学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是,在现实的交易当中,资本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当中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出售,行为金融学正是看到了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并对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限套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价格对信息的错误反应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原因。除此之外,噪声交易也是导致市场非理性的主要原因。

三、投资决策模型方面出现的分歧

在传统金融学当中主要包括了两种金融决策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为有期权定理论模型以及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模型。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模型则包括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具有很大的区别,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没有将投资者看成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根据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两种主要的种类,他们分别是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主要的情况。在具体的资本投资活动当中,信息投资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性投资者,在交易当中会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开展,他们能够在投资决策当中始终保持理性,并不会受到各种各样认知信息的影响,他们的出发点是如何将资本通过配置获得最大利润的。与信息交易者不同的是,噪声交易者并不会在具体的交易活动当中严格遵守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他们通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决策。当然,在金融市场的现实运转当中,这两种不同类别的交易者会在交易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决定金融市场的资本价格。如果金融市场里面的交易者多为信息认知型的交易者,那么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很大的效率,当然,当噪声交易者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时,整个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比较低下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市场行为模型当中,行为金融学中还出现了两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他们分别是DHS理论模型和BSV模型。最后,市场理论模型还包括有统一理论模型和羊群理论模型这两种模型类别。

四、结语

在经济学当中,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经济理论学说的理论基础。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金融理论,他们分别是传统金融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完善,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3]柳维芳.基于双拐点预期理论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J].生产力研究,2014(03).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

[5]郎镐.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市场上的应用探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5(01).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

[7]沈玉星.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与公司理财——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

[8]付杰.行为金融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8]刘晗洁.行为金融学框架下套利行为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6):43-45.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东广州市  510000)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应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应特别注重与后续专业课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 应用型;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曾指出,“世界上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核心特征是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受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 [1] 因此,在安排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时,高校应首先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以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数、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等项目的集中度等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 [2]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中,但是实施的层次、程度不同,在各高校间的分配不同,也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不同”。 [3]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学校层次类别中应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立足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金融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财务方面、管理方面;熟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业务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该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也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备将来向管理精英型人才发展。

根据以上需求,从学生教育计划安排的角度来说,大致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 其教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宽口径, 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过多深入, 应设置较多选修课,包括财务、会计、管理、营销等,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向多方面拓展,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 第二类是培养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的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熟知行业基本流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 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 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 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 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 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 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 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 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 [4] 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 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 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 持续更新教材内容, 增加辅助和配套教材。 近20年来,金融理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进行,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论证也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于微观金融的认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 必须一方面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常新,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另外,还应加强辅助性教材的建设,编写与教学相配套的《金融学》学习辅导手册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刘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马陆亭.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4]李健.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

[5]赵家敏. 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 高教探索,2003(4).

[6]杨胜刚,乔海曙.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郄彦平)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学术型硕士需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当前我国金融学硕士教学模式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导致学生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采用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法,强化综合科研创新素质,以及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等具体改革方案,以提高我国金融学硕士的综合科研素质与竞争能力。

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自2009年起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扩招政策,国家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教育部要求学术型硕士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然而,由于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成果与金融学科前沿的差距明显,科研成果原创性较低,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继续读博深造的比例也较低。在此背景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对《中级实证公司金融》课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以解决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为金融学学硕开设《中级实证公司金融》课程的背景

教师主导型的本科式课堂不适合研究生教学模式

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存在较大区别:第一,研究生大多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更要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第二,本科生基础相同,可选择统一教材按教案授课。但研究生背景各异,单一的教材难以兼顾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选择基础教材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兴趣与获得感较低;选择前沿教材导致跨专业研究生望而却步,学习压力过大并失去学习信心。第三,研究生更强调学术前沿知识的传授,这对教师个人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需求的差异,“固定教材、大班制、教师主导型”的本科课堂难以满足研究生教学的要求。

部分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习诉求

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术型硕士的培养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纯理论的课程资源与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未及时更新的知识体系难以兼顾学术前沿问题,容易误导研究生对现实的理解;聚焦知识传授的课堂忽略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基于此,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对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忽略研究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研究问题与解决方案;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能够动手解决提出的科研问题;需要拥有较好的学术交流能力,在国内外会议上与同行学者进行思维碰撞。然而,金融专业学术型硕士的综合科研能力难以达到以上要求,同时,研究生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导师与学校声誉。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忽略了对综合科研素质的培养,将科研能力与学术道德的培养统统交给导师。随着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全面训练其综合科研素质并严格监管学术道德规范问题。
《中级公司金融》课程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与方案

兼顾跨专业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

《中级实证公司金融》是我院学术型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开设在研究生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旨在尽早向学生介绍本领域最前沿的实证研究方法与重要研究话题。该课程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为基础,授课从线性回归的基本逻辑出发,依次介绍实证研究中处理内生性的前沿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断点回归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等。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与跨专业研究生:对本科階段系统修读过《计量经济学》的本专业研究生,基于参考教材《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着指南》,重点掌握处理内生性的前沿实证方法;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基于参考教材《计量经济学》,重点掌握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多元化的教材选择与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与知识获得感。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方案

本课程每周4课时,以专题形式介绍实证公司金融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与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五个具体专题:

专题一:有效市场理论与事件研究法。有效市场理论是理解金融体系的基石,基于该理论,事件研究法在研究公司盈余宣告、股票分红、并购等公司行为以及监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中具有广泛应用,是分析各类公司金融问题的基础工具。

专题二: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与线性回归法。突破理性经济人分析框架,基于有限套利假说和社会人假说的行为金融学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专题一的有效补充,可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并选取行为公司金融论文回顾线性回归这一基础计量工具。

专题三:兼并收购理论与双重差分法。并购一直是国际资本市场进行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公司治理的完善,并购市场不断升温。本专题针对现实并购案例,抽象出并购相关理论,并选取经典论文讨论实证研究中控制内生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双重差分法。

专题四:公司董事会与工具变量法。本专题针对董事会这种典型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讨论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董事会各类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选取代表性论文讨论实证研究中控制内生性的重要方法之二,工具变量法。

专题五:机构投资者与断点回归法。本专题针对机构投资者这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讨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正面与负面影响,选取代表性论文讨论实证研究中控制内生性的重要方法之三,断点回归法。

上述专题涵盖了实证公司金融的重要研究话题与实证分析工具,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更能够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专题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授课时间内,传递核心理论与前沿方法,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辅助以大量论文等自学资料,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领域自发进行深度研究。

强化研究生综合科研素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采用以下措施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学术写作能力与学术交流能力。① 分专题选择该领域最新的工作论文,要求学生以审稿人身份对改论文进行点评。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论文,还必须主动思考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② 针对各个专题讲解的实证方法,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Stata完成一个小论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动手能力。③ 在日常教学中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且期末考核以提交原创性工作论文为主要考核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④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论文汇报,在课堂模拟国内外学术会议场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完善研究生考核体系,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科研诚信与科研规范课程,一年级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交流有限,学生大多缺乏对科研规范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不清楚“合理引用”与“剽窃抄袭”之间的界限,对“一稿多投”、“篡改数据”、“虚假署名”、“不当评价”等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利用国内外典型案例强化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使研究生能够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并建立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潜心研究,而研究过程本身才是学者终生追求的目标。

[本文系国家自科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00221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722020JCG025)研究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论文下一篇:金融专业学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