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

2024-03-24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1篇

1 美育在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表现在: (1)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有助于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 会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更具活力, 更富有创造性。此外,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人们认识世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运用抽象思维以科学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另一种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借助生动的形象思维来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从而完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充分认识世界。 (2) 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 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 引起内心共鸣, 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落后的思想情调和腐庸的生活方式的侵蚀, 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3) 美育能促进体育, 有怡情健身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课不仅肩负着智育的任务, 更肩负着德育的重任。美育, 也称是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 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 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 提高对于每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就本质而言, 美育是情感教育。

2 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因此, 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同时进行美育, 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而, 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 结合美育来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2.1 注重教学内容的外在美

教学内容的外在美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恰当充实并艺术的展现教学内容,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 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借助幻灯、录像、音响、挂图、模型、实物、语言设备、多媒体电脑, 是学生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苍白走向多彩, 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 激起学生强烈的美感。通过具体教学中美的因素的运用, 使学生个人的思想、品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而且能够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爱集体和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2.2 注意教材内容的内在美

教学内容的内在美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 揭示出各种知识的美的信息, 使学习内容成为审美对象。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美的因素, 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节奏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 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使课堂生辉。比如讲到党的指导思想时, 深刻阐明党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发展过程,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从而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2.3 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1) 组织教学美。组织良好的教学过程这实际上也是美育的过程, 是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的过程。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态, 庄重而又亲切的神情, 在教学中, 对课标和教材胸有全局, 目有全牛, “掌握教学节奏, 以形成以美感为中心的教育效应系统。”重点突出而又脉络分明, 因此, 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难易深浅, 恰如其分, 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把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生动活泼, 达到既传授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由艺术化教学到使人感到愉快, 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2) 教学语言、动作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基本上以教师教授为主我从上课和听课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抑扬顿挫的语调, 有声有色, 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 “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描述事物和表达事理, 是高尚的思想情操的表露;还表现在‘雅’与‘俗’的统一上, ‘雅’是指语言蕴涵的情致深沉的典雅, ‘俗’是指言词的平淡通俗。”这样的方式、方法既有利于讲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又能大大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增进师生友谊。这样的语言美, 具有‘丛生动的真理道抽象思维的辩证途径’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易于运用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 而且还可以加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系, 有助于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具体理解。

(3) 理想情愫美。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 教师是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 远大的理想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只有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师, 才能孕育出具有美好品德和情操的学生。

(4) 事物直观和模象只管美。前者如结合教学参观访问, 后者如各种图片、图表、画像、幻灯、教学电影及CAI课件等, 对思想政治课大有好处。值得一提的是能否写一手整齐、流畅美观的板书, 以增加学生视觉美感;有条件的, 可运用CAI课件教学, 将图片、图表、声音、图像融为一体,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各种颜色不同, 滚动显示的文字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在CAI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 教师可以加入一定的CD剪辑, 增强直观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喻为“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完成“特殊雕塑家”的任务, 不但要创造优美的语言环境, 而且还应在课堂的每一环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教材, 创设教学所需的美的意境, 以达到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一致。

美学美育原理告诉我们, 凡是完美的东西都能使人充满愉快, 从而唤起对美的追求, 因此如何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美的因素, 使学生乐学、会学, 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摘要: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又称“美感教育”, 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 仅就美育在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渗透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2篇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新时期的社会要求,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使命所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政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把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放在第一位。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世界观。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有“人间天国”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有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的设想;孙中山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所有这些都遭到了失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广大工农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中国正在小康之路上向前奔走。因此,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有偏颇,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盛行,衣食无忧,不思进取在他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时,加强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做到自立。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有的学生值日让家长代劳;有的学生自己穿脏的衣服让家长洗涮,自己的家庭作业要家长三番五次地加以督促等等,这些情况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教育学生要懂得什么是自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锻炼自己的能力,离开家长和教师的呵护,独立自主地去做事,做到不依赖别人。其次,教育学生有自强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自强的例子。牛顿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学习成绩较差,一次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风车拿到学校,同学们讥讽他,还打碎了他的风车,从那以后,牛顿变得肯动脑筋,爱学习了,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梅兰芳小时候想学戏,别人说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他刻苦练习自强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只要我们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强者。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个体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一个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关爱集体,人人有责。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在学校要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明白自己时时刻刻地代表班集体和学校的形象。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互相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了解这些举世瞩目,众所周知的辉煌成就背后,要让学生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不动摇,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始终不能放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我们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 张景贤)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3篇

滴水穿石。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无奈、棘手、头疼的问题,也认认真真的思考过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欣慰、喜悦、满足感、获得感占据了主流、上峰。我试图将自己过去、昨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以不断鞭策自己在教育教学前行的道路上更理性、更科学、更接地气、更精准、更有实效性。

一、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

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首要工作。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想主要是源于自己对学生的喜爱,对教师这份普通工作的不解之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个大家庭,班级建设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有集体意识。二是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少先队,抓好班、队队伍建设。(一)班干部配备。我认为,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班队干部是班干部队伍建设的最高境界。在班级中尽可能多设岗位,多一个岗位,就多锻炼一个人。班级管理应该是一个多人参与、人人参与的管理。班干部一定要选品行好、学习主动性强、责任强、爱吃苦、善奉献的学生担任,因为班干部是整个班级学生的标杆、榜样,如果标杆倒了,班级不会建好。(二)班队干部使用。在班干部使用问题上,坚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三)班团干部管理。对班干部实行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对权力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教育他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上不放纵、下不气馁。当班干部要为班级做贡献,不当班干部也要为班级贡献力量,让学生明白班干部就是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贡献、多一份付出,教育班干部在荣誉、利益面前让,在困难面前抢。(四)加强小组长队伍建设。班级不是学校的最小单位,小组长发挥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作为班级的基层单位,在学习、安全、纪律、卫生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组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方方面面都要参与管理的小班长,每个小组建设好了、管理好了,自然班级就管理好了。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人都管理,人人都不需要管理。自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包容、紧张有序的理想班级是班级永恒的追求!三是坚持“文化育人”理念,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一)努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使班级充满文化气息。班级悬挂具有激励性的毛笔书画,让学生喜欢上书法、绘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通过每组养一盆花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热爱自然、喜欢绿色,将新发展之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根植学生心田。(二)注重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构建祖国传统文化人文发展理念。通过开展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文章,通过班级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寻找自信心、成就感、获得感,洗涤学生心灵。(三)利用好班会课,开展“即兴演讲”、“诗歌朗诵”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活动开展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发挥好宣传作用。办好黑板报、以组为单位,周周更换内容,同时开展人人办手抄报活动。(五)班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每学期中通过学生评自己评活动的开展,相互找缺点,善意的相互批评对方,进一步增进友谊,改进自我,健康成长。四是以德治班,育人是根本。理论上,班级管理固然从学识、能力、魅力、方法来看,还是制度也罢是很重要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责任和担当。班主任要以人格魅力、耐心、正义和善良去影响一个学生,感化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渗透民主、法治精神,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看待社会上的人和事。五是赏识教育。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赞许。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在班级中努力树立先进典型。六是抓好养成教育;必要的批评是很宝贵的。七是管理重在责任。班主任在工作中尽职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自己等等。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学习,争取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做了一点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在追求完美课堂的征程中,一直在努力,也一直有不足,工作水平的提升永远在路上。一是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做有灵魂的教师,育有灵魂的一是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做有灵魂的教师,育有灵魂的学生!做有思想力、有行动力、有魅力的教师。二是加强学习,登高望远,脚踏实地,躬耕前行,砥砺奋进。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大容量信息覆盖,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学习舞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让放飞学生思绪,喜欢自己的课堂,就需要苦练基本功,既要潜心钻研教材、教学方法,还要关注时代变迁,自己也要多读书读好书,“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把课讲活,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三是用全新的理念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来做,就一定能做好、做成功。四是利用好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多听听先进地区教师的授课,多比对一下自己的课堂,在不成功的课堂里精准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努力加以改进。五是多留心课堂的瞬间,滴水穿石,对自己每一节课堂教学都能做一个反思,或思绪的重现或文字的留存,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记忆。六是利用好乡土文化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党是美食之乡,长子炒饼,武乡擦圪蚪、枣糕,沁县干馍,襄垣拉面、腥汤素饺,沁源莜面栲姥姥,潞城甩饼,黎城豆腐、开花馍等等数不胜数。深度挖掘上党饮食文化,在培养学生乡土之情、家国情怀方面很有现实性、实效性。我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点点尝试。一方面通过“上党菜、味蕾美”系列活动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和培养家国情怀,逐步产生政治认同感。上党饮食文化丰富多样,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菜品制作方法、营养价值、县域菜品特色)、走访邻里饭庄、参观小吃街等等,通过制作手抄报、县域菜品特色介绍版面、菜品推介会等方式,让学生在“上党菜、味蕾美”系列活动开展中,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感悟上党之美、故乡之美,通过对上党菜的深入了解,家国情怀自热而然得以培养。

通过走访邻里,对上党饮食的昨天和今天,会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真切的感受到日子越过越红火,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受具有极强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从“襄垣拉面”等一系列特色美食制作培养学生理想思维、科学精神。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做好、做成功都要讲科学,都要有理性之思维、科学之精神。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参观饭店、亲身体验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襄垣拉面分为两大流派,以夏店镇付村付家为代表的是洪佛派,拉面特色是:面略放少许盐方成,饧好面,主功在蘸碱水晃条逗面,而后盘案勾抻,连闪带弹,反拉抖屑,丈余外飞面入锅,出锅后,面色微黄,其主要技艺多流传于襄垣城南、城西、城东区域;以龙王堂关家沟刘家为代表的为清佛派,拉面特点是搋面加盐,饧好面晃条不加碱,以案面摔打为主功,盘条后,先拽后扯,以拽带闪,正拉勾抻,刀断剂头,近锅抖扬。出锅后面呈白色,其主要技艺流传于襄垣县城北区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我来做襄垣拉面”这一家庭实践作业,让学生交流心得、拍照展示成果、经验总结等活动,从现实的视野来看待事情,用理性之光芒来看待世界。思想政治课要以活动开展为依托,努力通过学生真切的体验、思考、判断、理解、认同,最终生成对现实的客观理性认识,上升为一种内化于心的价值取向,我想思想政治课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七是找准城乡教育的差距,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辟第二课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焕发生机和活力,给教育以本真,还孩子一个美丽的童年。

教师是个良心工作,做教育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出去”。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郝红伟,男,山西黎城人,长治市郊区第一中學校,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作者单位:长治市郊区第一中学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共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应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而且要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之中,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抓住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当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然而,现实中却是高职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厌学情绪浓厚。其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职”特色不鲜明,具体表现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课体系基本类似,或者仅仅是一个压缩简短版本;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关联性差;课程设置按照国家教学标准制定,轻视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达到高校与企业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相对封闭。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相关文件与政策综述

1. 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政策论述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助力高职教育转型。1999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成立,对我国高职高专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进行专题规划。2000年1月,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涌现,开始了高职高专改革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指出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人才模式,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根据《意见》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渐清晰,半工半读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按照《纲要》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导向是就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战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发展。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中高職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顺畅,终身教育理念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中央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下,逐步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2. 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政策论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方面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及《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做出了明确规定,从2006级高校学生起,专科学校要开设两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开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让企业人才到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在企业成立实习实操基地,让学生正式進入社会之前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习。企业不再被动地等待高校输送人才,而是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和高校合作,发挥自身在技术、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将高校当作自身的人才供应场所,帮助高校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等。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课程体系朝着模块化、项目化方向发展,课程设定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指导;课堂的范围从教室拓展到实训室、模拟室,甚至是工厂车间;教学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粉笔+黑板”模式的限制,在各种真实的场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定位要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高职特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与岗位密切度高的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兼顾国家、企业和学生的需要。

2. 课程模式要改变

“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的应用彻底扭转了以往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核心、主要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取代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安排要作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3. 课程考评要革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评内容应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考评方式应由单一走向多样,把实习实训、平时学习和实践任务均纳入考评范畴;考评主体应从单一学校评价向学校、企业与社会评价并重转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适应的表现

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全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育人标准、专业课程、课程结构,因此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导向。企业岗位胜任力是高校设置课程的关键考量因素。然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的高职类型特色不鲜明: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相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精简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并未充分纳入行业、企业、职业等方面的要素,忽视了各个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课程目标定位并未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特色缺失。

2. 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订单式”“学工交替”等,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依旧沿用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教学计划完全是一致的,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出差异性,采用的教学和考评方法相差不大,教学模式固执呆板,僵化落后。

3. 考核体系比较滞后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单一、封闭、以知识为本位的考评体系严重滞后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实操能力,导致有分数、无技能;重学习过程,轻“工作”过程,没有把完成工作项目、平时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表现纳入考评范畴;考评标准单一,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方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走出来,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而并非知识的灌输;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学校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在课程形态上,以项目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聘请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降低理论型教师的比例;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单一学校评价向社会和企业评价转变。

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 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从国家角度来看,要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企业角度来看,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从受教育对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其适应力、生存能力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来明确定位:在宏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使其更加顺利地从学校进入社会中,基于社会规范塑造其品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其培养成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拟定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从校园人成为合格的岗位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 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依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遵照高职人才培育规律,需遵照思政理论课本身属性规律。在这个原则和方向下,笔者重新设计了思政理论课两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整合,让教材体系得以转化成教学体系,教材章节体系可以向教学模块体系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优化方向是将教材中已有9章内容整合为12大模块,详情见图1:

原有教材体系:

※ 第1章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第2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

※ 第4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5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 第6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第7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第8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 第9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

三大板块(以校园人、职业人和社会人所需的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企业文化篇”和“行业规范篇”是原教材没有的,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增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课程模块主要按照三个基本问题这一主线设计,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三大问题的探索与回答当作主题,将教材已有12章节内容整合为三个基本问题模块。详细情况见表1(P91)。

已有教材系统: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9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 第12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优化后的相关教学内容:

“三大基本问题”模块(教学内容同党与国家中心任务高度保持一致,将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说明:本课程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优化路径主要依照“三大基本问题”模块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引发出来,同时依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变迁,使教学目标更为鲜明、教学主题更为突出、问题意识更为强化。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突出的特点,高职思政理论课应充分吸收和融合其他课程及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依照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 王晚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39-41.

(编辑:秦俊嫄)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极为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核心素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现代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俗话说教育从娃娃抓起,那么为了能够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从各个教学领域深入实施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渗透,其中作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点“高中”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因而在现代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高中教育当中,随着近年来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极为迫切的教学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影响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知识学科,可以有效地辅助高中素质教育,因此本文就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1、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运用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素质认知

素质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所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文化、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品质要求,而在我国现代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的素质最为看重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思想政治还是素质教育都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种思想、一种行为更代表了一个的人境界,因此想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当让学生对于素质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帮助学生最快了解抽象化知识的方法就是将知识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实际案例,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加深学生对于素质的认知,了解素质对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对素质进行简单的解释(如;素质代表的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当对身边的人事物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那么就会是素质差的一种体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看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如: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损坏共物品、乱扔垃圾等等)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是非对错,进而了解素质的体现以及素质存在的重要性,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素质的认知。

(2)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素质意识

素质是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学生素质的教学培养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环境和理论教学之中,而是要让学生以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培养良好的素质行为。

例如我们在学习《守望公共家园》这一课程当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公民可以使用监督权?怎样使用监督权?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那么教师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如:义务维护公共交通、义务维持公共场所秩序、国民道德意识宣传等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正向活动让学生感受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从根本思想上进行自我提高和约束。

(3)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素质的培养虽然是针对独立个体,但是却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事、物以及环境,尤其是对人类情感的影响,可以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光要让学生明白素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更要教会学生运用良好的素质去对待身边的人。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用自身去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能够进行自我改善和提升。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素质较低的行为(如:蓄意诋毁他人名誉、私下议论他人生活、出卖他人以换取自身利益等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想象如果被诋毁名誉、被私下议论、被他人出卖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进而能够在处理事情之前能够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开解,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会考虑他人感受更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找到开解自己的方法,在进行良好素质教育的时候,培养学生坚韧的思维品质。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学生时期进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教学科目,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进行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更要能够利用知识教学的过程来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根本思想上开始改变,成为我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培智.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人文之友,2020,(5):206.

[2]田静.浅谈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2):112.

上一篇:书法文化下一篇:绿色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