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范文

2023-11-02

开颅手术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7例, 年龄在3~15岁之间, 平均年龄 (9.5±3.4) 岁, 车祸外伤7例, 坠落伤8例, 打击外伤5例, 外伤后就诊时间在0.5~15h之间, 平均 (4.3±2.2) h。颞部着力减速伤5例, 额部着力减速伤6例, 颞部着力加速伤3例, 额部着力加速伤4例, 顶部着力1例, 枕部着力1例。经CT检查硬膜外血肿并继发脑疝3例, 脑内血肿或者脑挫裂伤合并脑疝8例, 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1例, 均无梗死病灶, 患者在经过开颅术后, 病情变化, 均行CT检查, 示脑梗死基底节区椭圆形或者圆形低密度灶7例, 直径在0.5~4cm4例, >4cm13例, 其中有6例患者行MRI检查, 为长T1、T2影像。患者在术后6d内病情加重, 其中一侧肢体偏瘫或者偏瘫症状加重, 意识障碍加重。

1.2 方法

患者病情加重后, 行扩容、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应用尼莫地平扩血管, 甘露醇或者甘油果糖湿度降低血压[3]。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并总结治疗经验和预防措施。

2 结果

在本组患者中, 死亡2例, 自动出院1例, 重度残疾2例, 轻度残疾10例, 治愈5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小儿在外伤后, 脑血管的直接损伤, 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皮细胞钙超载、脑微血管肌细胞等血管炎性损伤时导致患儿脑缺血并出现脑梗死。不同类型的脑外伤脑痉挛的发生率不同, 儿童的脑血管比较细, 在外力的作用下, 可以引起深穿支和分支的血管闭死, 便形成了脑梗死, 在本组资料中, 患儿年龄在3~15岁之间, 平均年龄 (9.5±3.4) 岁, 脑血管痉挛时导致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患儿在外伤后, 损伤血管内膜, 导致内膜与中层产生撕裂、出血, 并形成比壁内血肿或者夹层动脉瘤[4], 并引起血管狭窄, 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 特别是患儿存在颅内血肿、脑挫裂伤时, 可以出现脑水肿、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血管痉挛收缩供血区缺血, 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在本组患儿中, 并发脑疝, 引起颅内血液流变学改变。脑基底节区穿支动脉细长且迂曲较多, 在儿童时期, 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 侧枝循环变少, 同时儿童的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 血管的调节能力比较差。在本组资料中, 脑基底节区出现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密度灶[5], 考虑为小儿血管发育不全。脑梗死部位一般位于基底节区和脑室旁, 与轻中度脑外伤的人相比, 小儿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比较早, 并且梗死的范围比较广,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 其次为偏瘫, 在临床工作中注意, 患儿出现意识障碍或者神经系统体征时应该及时进行动态C T复查。

3.2 治疗和预防

患者诊断明确后, 应该尽快进行针对性治疗, 超早期选择性脑动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临床上难以做到早期诊断, 选择性溶栓治疗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 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用静脉输注的方法增加血液容积, 可以选用白蛋白、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 在患儿发病后48h内使用, 维持血液细胞比容在30%~33%, 因为小儿的血容量比较小, 不利于应用等容稀释, 早期进行凝血、纤溶功能的测定并进行动态监测, 有异常时, 应该立即进行纠正, 静脉应用丹参、尼莫地平等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解痉治疗, 患儿不应应用甘露醇进行治疗, 可能会引起过度脱水[6]、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同时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对于脑疝、中线移位的患者, 在经过药物降颅压治疗无效后, 应该进行去骨瓣减压治疗, 病情稳定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患儿并发脑梗死使病情加重, 在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 自动出院1例, 重度残疾2例, 轻度残疾10例, 治愈5例。可以预防术后并发脑梗死十分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 要熟悉解剖, 操作时要轻柔, 避免对脑组织和血管的过度牵拉, 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持血压稳定, 对于有枕骨大孔疝或者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应该游离缘切开减压, 在手术之后注意机体的液体总量的摄入, 并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手术之后,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小儿外伤脑内血肿开颅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 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患病早期应及进行积极治疗, 并重视手术操作, 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开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并总结治疗经验和预防措施。结果 在本组患者中, 死亡2例, 自动出院1例, 重度残疾2例, 轻度残疾10例, 治愈5例。结论 小儿外伤脑内血肿开颅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 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患病早期应及进行积极治疗, 并重视手术操作, 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儿外伤,开颅术后,脑梗死,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东波, 宋锦宁, 李小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7 (3) :267-268.

[2] 高保安, 刘忠, 王风鸣,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3 (12) :887-888.

[3] Nussbaum ES, Efiekson DL.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for ischemic cere-brovaseular disease refractory to maximalmedical therapy[J].Neurosurgery, 2000, 46 (1) :37-43.

[4] ertel M, Boscardin WJ, Ob6st WD, et a1.Posttraumatie vasospasm:the epidemiology, severity, and time course of an underesti-mated phenomenon;aprospective study performedin299patients[J].J Neurosurg, 2005, 103 (5) :812-824.

[5] 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41-52.

开颅手术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患者, 男38例, 女34例, 年龄34~73岁, 平均62.5岁。有病例确诊高血压病史3~18年, 平均11.2年。经CT检查, 按多田公式计算, 出血量为40~80m L, 入院时头脑清醒12例, 昏睡21例, 浅昏迷25例, 中度昏迷14例。出血部位依次为:基底核区出血45例, 顶枕叶出血15例, 丘脑溢血12例。10例血肿破入脑室。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CT影像定位, 选择血肿量最大的层面, 避开脑部重要血管及功能区, 在头皮标出血肿中心投影点, 作为直切口中心点, 行颅骨钻孔并扩大成直径约3cm的骨窗, 进行颅内清除血肿。在颞上回切开皮质约1cm, 用脑穿针穿刺确定血肿位置, 配合显微镜清除血肿。遇较大凝血块可用标本镊轻轻提出, 边冲洗边吸除。遇活动性出血以双极电凝止血, 血肿清除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 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应以棉片妥善保护。术后24h用尿激酶1万U加生理盐水5m L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残腔, 夹闭引流管4h后开放, 每8小时使用尿激酶冲洗1次, 术后24~48h行CT复查头部。血肿残余<5%时拔出引流管。

1.3 疗效评定

以日常生活能力 (ADL) 的恢复程度进行评级, 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Ⅲ级:家庭生活需要人帮助或扶拐行走;Ⅳ级:卧床不起但意识清楚;Ⅴ级:植物状态。

2 结果

手术治疗后2~3d复查头颅CT, 血肿清除率均在85%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 ADL分级Ⅰ级24例 (33.3%) , Ⅱ级32例 (44.4%) , Ⅲ级6例 (8.3%) , Ⅳ级5例 (6.9%) , Ⅴ级2例 (2.8%) , Ⅵ级3例 (4.2%)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其致残率、高死亡率极高, 常见手术治疗方式有手术方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CT引导或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等[2], 而前2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中最常用。

3.1 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高血压脑溢血在出血后20~30min形成血肿, 并常在1h内血肿扩大趋势, 约2/3患者在出血2h内停止, 约6h后血肿周围可能出现血清渗出或脑组织水肿、颅内血压增高等症状[3]。随时间的延长, 病情会不断加重、恶化。大量高血压脑溢血早期, 因颅内血肿的挤占, 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 或伴有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导致颅内容物迅速扩张, 当超过颅内容积有效代偿功能时, 颅内压在短期内就会快速增高, 并随着病变的发展继续增高, 短时间即可导致脑疝甚至死亡。所以, 重视发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应在出血后早期 (7h内) 行手术治疗[4]。我院患者多选择发病后6h内行手术治疗,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3.2 小骨窗开颅优缺点

小骨窗开颅是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结合了显微技术所做的改进, 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风险小等优点, 被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接受。一般手术后可立即取得减压效果, 手术中予以止血减轻脑水肿, 防止血管损伤等继发性损害, 使受损神经元尽可能恢复功能[5]。但其仍有部分缺点。如手术止血不彻底, 减压不充分, 尤其对出血中晚期, 脑水肿形成后效果不佳。术中关键是在微创基础上将血肿彻底或大部分清除并彻底止血, 不损伤周围水肿脑组织和正常的脑组织。由于手术创伤小, 加之早期解除脑压迫, 减少了并发症,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改善生存质量。

3.3 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手术进行中, 应准确定位, 在血肿腔内操作清除血肿, 对出血点要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电凝止血, 避免盲目操作, 以防损伤正常组织。术后必须控制体温, 有效地预防消化道出血及应用肺部抗感染药物, 减少或不用肾毒性药物。加强营养。重视早期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 小骨窗开颅手术既能迅速清除血肿, 可极大减小对脑组织的损伤。只要是条件符合的病例, 都应早期或超早期进行手术。同时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肺术后并发症产生。

摘要: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采用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定患者恢复程度。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 ADL分级Ⅰ级24例 (33.3%) , Ⅱ级32例 (44.4%) , Ⅲ级6例 (8.3%) , Ⅳ级5例 (6.9%) , Ⅴ级2例 (2.8%) , Ⅵ级3例 (4.2%) 。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 开颅迅速、手术创伤小、简单易行,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高血压,脑溢血,小骨窗开颅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Foulkes MA, Woff PA, Prics TR, et al.The stroke data bank[J].Stroke, 1988, 19:518~520.

[2] 谢云杰, 刘兴波.高血压脑出血外科学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7) :134~135.

[3] Rincon F, Mayer SA.Novel therapies for intrecsrebral hemorrhage[J].Neuroscience, 2004, 10 (2) :94~100.

[4] 胡霄羽, 陈善成, 阮法宁, 等.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260~262.

开颅手术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12例, 其中男65例, 女47例, 年龄17~76岁, 平均42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 暴力击打伤37例, 交通事故伤35例, 其他原因17例;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变化, GCS评分均≤8分, 其中3~5分48例, 6~8分的64例, 一侧瞳孔散大63例, 双侧瞳孔散大15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22例,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1例, 单纯硬膜外血肿8例, 单纯硬膜下血肿9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 迟发性血肿7例;开放性损伤28例, 闭合性损伤84例;受伤至入院30 min~12 h, 平均4.5 h。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作手术切口, 沿耳廓上方向后上向上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然后沿正中线返向至前额发际内形成大弧形瓣, 骨瓣采用带颞肌骨瓣或游离骨瓣。颅骨钻孔后扩大形成约12 cm×14 cm骨窗, 彻底清除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失活坏死脑组织, 悬吊硬脑膜, T形或弧形剪开硬脑膜, 根据需要暴露额叶、颞叶、顶叶、颅前窝和颅中窝, 从而有利于清除脑部挫裂伤病灶、血肿并进行彻底止血。术后进行必要的减压操作, 并根据患者脑组织的膨出情况, 选择保留或摘除骨瓣, 留置引流管, 缝合硬膜。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于额颞或颞顶做马蹄形切口开颅减压, 去除骨瓣10 cm×10 cm。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评定根据GOS评分标准进行[3], 共3个等级:①4~5分评定为良好或中度残疾;②2~3分评定为重度残疾或植物生存;③1分评定为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良好或中残共为25例 (44.64%) , 对照组的良好或中残共为15例 (26.79%) , 观察组共发生并发症12例 (21.43%) , 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22例 (39.2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的外科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4]。传统的常规骨瓣开颅术因为去除骨瓣较小, 很难明确出血来源而不能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 也不能彻底清除坏死的脑组织, 且因为减压不充分, 术后易发生恶性脑水肿、脑膨出甚至脑疝, 致使患者的预后不良, 死亡率增加。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则弥补了常规手术方式的不足, 该术式骨窗足够大且术野清晰, 能完全显露额极、颅窝等部位, 能够充分清除血肿、损伤部位的坏死脑组织得以彻底清除, 且可进行完全的减压操作, 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可能, 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5,6]。

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时, 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其适应症[7]: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大甚至覆盖数个脑叶, 或出血量较多致使脑组织受压明显;硬膜下血肿同时合并同侧较重脑挫伤;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等患者。②骨瓣应采用带颞肌骨瓣或游离骨瓣, 同时尽量取颞肌筋膜、额部骨膜、帽状腱膜进行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 以防术后硬膜外瘀血进入蛛网膜下腔, 并可减少术后大脑皮层头皮组织粘连, 切口疝、脑脊液漏、硬膜下颅内感染及外伤性癫痫的发生。③对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除彻底清除血肿外, 应查明出血来源以确保彻底止血。④对合并有广泛性脑挫伤的患者, 除彻底清除血肿以外, 应尽可能清除失活坏死的脑组织, 以减轻脑水肿, 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⑤对术中出现急性脑肿胀的患者, 可给予过度通气并加强脱水治疗, 最好是将动脉收缩压控制在60~80 mm Hg, 但血压控制时间不宜太长, 以免引起脑缺血的发生[8]。如效果不理想, 或为脑挫伤所引起者, 可考虑切除挫伤的脑叶。

综上所述,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重症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1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良好或中残共为25例 (44.64%) , 对照组的良好或中残共为15例 (26.79%) , 观察组共发生并发症12例 (21.43%) , 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22例 (39.2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参考文献

[1] 陈亚东, 王丰, 吴挺前.212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l4 (2) :151-152.

[2] 王建清, 盖延廷.223例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10) :1850-1852.

[3] 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116-117.

[4] 游恒星, 邱建东, 杨维,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4) :533-534.

[5] 于新华, 由春玲, 杨文辰,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顶部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11) :1690-1692.

[6] 王志军, 张慧娜.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脑挫裂伤的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1) :94.

[7]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2版,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40-441.

开颅手术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30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 (38.9±13.5) 岁, 65例患者因交通事故伤引起, 高空坠落伤20例, 重物击打伤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和CT检查诊断为:硬膜下出血者32例, 硬膜外血肿者25例, 脑挫裂伤者20例, 脑肿胀者15例。瞳孔散大情况:单侧42例, 双侧瞳孔散大50例。GCS评分 (9.4±1.8) 分。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组) 60例和对照组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组) 32例, 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状况、受伤原因、CT诊断结果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 均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 从颧弓上耳屏前做一个1cm切口, 然后向上向后延伸至顶部中线, 再向前沿正中线旁边1cm至前额部发际内, 去除骨瓣开骨窗, 将硬膜剪开, 直视下清除血肿, 进行及时止血, 置引流管, 头皮逢合。观察组采用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 在额颞顶的一侧开口, 从颧弓上方开始, 在耳廓的上方向向后延伸, 通过顶部结节到达顶部中线, 向前沿着正中线到达发际。在顶部骨瓣成形钻孔时旁开中线2cm, 将骨瓣掀起。手术结束后将额顶部骨瓣锯开, 取出颞部的一部分骨瓣, 将额顶部骨瓣通过钛钉连接进行复位, 以翼点为中心, 以颞骨为主的骨瓣减压窗, 明确了出血部位后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睁眼、语言、运动等项目进行评价, 总分15分, 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1.3.2 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的比较

(表1)

2.2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1例硬膜下积液, 1例迟发颅内血肿, 发生率6.7%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严重, 颅内压迅速增高, 造成继发性脑组织和神经组织损伤较严重, 常会导致患者致残或致死增高。手术治疗是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 首先解除脑疝对于脑干的压迫, 清除血肿和脑挫裂伤的坏死组织, 行不同方式减压, 缓解脑肿胀临床症状。逐步恢复脑部血液循环, 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减少脑部功能损伤, 促进神经和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传统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其通过显露额叶、颞叶、顶叶等部位, 可以有效清除硬膜下、硬膜外血肿及坏死组织, 降低颅内压。但是大骨瓣开颅减压可能引起硬膜下积液和迟发颅内血肿。本研究通过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的观察组和大骨瓣开颅减压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避免了骨缺损过大, 引起的颅内压生理性平衡失调,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其开颅时要注意尽量压低骨窗, 使骨窗边缘尽量靠近颅底, 充分减少颞骨鳞部和蝶骨嵴对于内侧脑干方向的压迫, 术中通过浅筋膜代替硬膜进行扩大减张缝合。综上所述, 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明显,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与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组) 和对照组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组)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明显,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重型颅脑损伤

参考文献

[1] 汤建明, 何成锰, 赵永峰,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0) :1420~1421.

上一篇:阑尾炎手术下一篇:双眼皮手术

热门文章

开颅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