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25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初中生初次上名著阅读展示课不感兴趣、不懂方法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经典名著的意义及价值,明确展示课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展示的热情;加强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为阅读展示课做好隐性准备;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制作思维导图;以学生为主体,反复排练,加强学生展示语言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展示阅读成果。

关键词:展示课;方法指导;思维导图;语言组织

一、学生名著阅读的问题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名著,学生表现出对名著的不重视,不感兴趣,阅读基本处于懵懂状态,对名著的阅读方法还不得要领。

面对这些困惑,笔者分析了个中原因。第一,学生在小学阶段读的名著是儿童文学作品,刚上初中,一下子转向成人化的名著作品,比较难以理解。第二,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仅限于对内容简单概括及浅层次的理解,没有展开对作品人物、主题的理解。第三,小学没有专门安排名著阅读课,基本是推荐阅读、自由阅读,没有特定任务,没有系统指导。第四,基于前面三点,学生缺少制作名著思维导图、上台分享名著阅读心得的经验,指导阅读需要从零开始。

二、问题的解决

基于以上问题的发现及分析,筆者认为,明晰阅读名著的意义及价值,在读前消除学生阅读名著的障碍,对名著的阅读做读前指导。此外,学生制作名著思维导图,也是阅读教学备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指导学生组织语言、上台展示也很重要。近年来,初中课程一直专门设置名著导读课,“名著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述能力、良好的语感,而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良好的人格。”可见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上好初中第一节名著展示课,极其重要,这将影响学生整个初中乃至其一生的名著阅读。以下是笔者基于初中生初次上名著阅读展示课的实施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了解经典名著的意义及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展示的热情

1. 了解经典名著的意义及价值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安排的名著导读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材对阅读名著的意义归纳简洁明了:“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还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2. 准备过程是最丰盈的收获

为了上好《朝花夕拾》对整本书梳理的展示课,在全班通读整本书后,笔者设定本节展示课任务: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读后启示。为了一个思维导图,首先必须反复阅读文本,熟悉任务篇目的内容。其次,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能学习总结归纳的方法。第三,团队合作过程,能收获思想碰撞,收获友谊。第四,是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第五,是检验阅读、积累程度的方式。

(二)加强名著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

1. 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阅历是创作的基础、源泉。作品内容与蕴含思想往往就是作者对生活的回顾和反思,对作者经历了解越多,更能明白他所写的文字。

在阅读《朝花夕拾》之前,笔者已经讲授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的生平经历已作简要介绍,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回顾的过程,也是了解作者的过程。另外布置学生看《鲁迅自传》,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2. 读《阅读建议》

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在每一部名著前,都有《阅读建议》。其中,“阅读规划”有时间安排,有阅读内容、专题的指导,给学生制定了具体的阅读计划,笔者在这个阅读规划的基础上稍作调整,让学生能有计划地阅读。“阅读策略”中,书中安排了三个策略:快速阅读、分析阅读、借助《小引》深入阅读。

3. 阅读策略的指导

前面提及在“书中阅读策略”中,安排了三个策略:快速阅读、分析阅读、借助《小引》深入阅读,这是满足学生初读名著的策略。笔者在这一部分中,顺势讲解了阅读策略的其他方法:略读与精读、摘录法、圈点批注法、写读书笔记。对于初读名著的学生来说,在初读未读时,多花时间讲解策略方法,加强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针对为了展示而做的初次阅读名著的思维导图,笔者以提纲式为主,一则,初次做名著阅读思维导图,简单更容易入手。二则,本次为梳理《朝花夕拾》内容而做的思维导图,涉及内容不多,提纲简洁明了。

(四)以学生为主体,反复排练,加强学生展示语言的指导

展示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完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讲授后,让学生对作者、背景、作品作比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分小组,甄选组长,主持人,按主题分好小组任务。接着指导学生圈点批注、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制作好思维导图后,再进行排练展示。这个过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展示语言的指导。

首先,要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认识展示的意义。其次是展示语言,除了展示内容和其中的过渡句,需要注意还有台上用语,加强学生展示语言的指导,反复排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在初次展示课规范化展示课用语,有利于学生在初始阶段迅速进入角色,促成好习惯的养成。

(五)以学生为主体,展示阅读成果

首先制定展示规则。每个任务团队选出两名代表上台,其中一名代表根据自己团队制作的思维导图解说其篇目内容,另一代表在黑板上写下其组展示篇目及关键词。代表展示完毕后,其他同学质疑,代表答疑。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成员根据展示代表思维导图的内容和其现场展示汇报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分。不需展示的同任务小组代表进行简单点评。

其次是设计评分标准。“教学评一致”是河源市东源县近几年致力想达到的目标,本县教研中心朱美仙主任一直强调这个目标的重要性。有学才有教,评价是检测教与学的手段。所以在确定展示主题、展示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好评分标准。

以下是笔者在梳理《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展示课的评分标准。

展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教会主持人在课堂中应对各种情况,教师不宜预设过多,课堂不宜干涉过多,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喜悦,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赖思.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学习起点分析的有效策略——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J].教学研究与管理,2020(09).

[2]邱莉珍.巧设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提升课外阅读层次[J].教育管理,2020(08).

[3]黄惠云.例谈初中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策略[J].教育管理,2020(02).

[*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规划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497)的阶段研究成果]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 (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 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4)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2007年7月,逸夫小学在全州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认识香烟》属于此类)

(6)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 (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 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4)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2007年7月,逸夫小学在全州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认识香烟》属于此类)

(6)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部分新课授课基本环节

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拔。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生学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意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法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部分复习课基本环节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拔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1、按照考试大纲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式提纲和针对性练习题,以学案形式呈现。

2、学生按照学案内容自主完成学习提纲和针对练习题的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合作探究

1、对通过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的难点疑点,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2、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

三、知识梳理、点拔归纳

1、教师结合课堂上学生讨论情况和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突出问题、重点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教师结合小组提出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疑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理论和规律进行归纳、拓展。

四、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1、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学生出示有针对性的例题和探究性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对难度较大的,小组内可进行合作学习。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结果和思维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规范的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1、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2、教师及时巡视,把握学生的训练状况,并适时评析,对重点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完善知识体系。典型的问题要在错题本上做好整理记录。

第三部分讲评课基本环节

基本环节: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拔—梳理巩固。

一、自查自纠 (教师对试卷必须全批全改,并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为集中的问题作好记录)

1、发放答案,对照自查。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二、合作交流

1、对于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学习。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

2、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讲座情况,掌控学生思维的脉搏。

三、问题汇报

1、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时间汇报。

2、对各组展示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点拔

对学生所提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要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问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实施重锤敲击。

五、梳理巩固

1、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完成满分卷。

2、根据试卷中出现集中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在课后投放一组对应的补偿训练题(注意针对性),以强化对试卷中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对错题进行变式处理,通过改变条件、背景或设问,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

二、活动策划指导课;

三、设计制作指导课;

四、阶段交流指导课;

五、汇报展示指导课。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

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

基本模式: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当然,在实施初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 1 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4.指导设计方案。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情境内容可以是故事、现实生活焦点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活动。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原则上应该是学生活动场所必需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第二、教师切忌包办。可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幼稚可笑的,涉及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步入实践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以权威自居,加以干涉和压制。

第三、面对大的课题,要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子课题。如面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什么内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1)春节的研究;(2)元宵节的研究;(3)清明节;(4)端午节;(5)七夕节、重阳节:(6)除夕节、腊八节;(7)调查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对节日的喜爱程度;(8)调查当地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八个子课题。

二、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 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就是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需要回顾回顾,总结一下收获,分析分析问题,调整一下思路,明确此后的活动方向和策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 2 通过回顾反思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评议——反思总结——调整计划

主要任务:

1.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学生的自控能力或者研究兴趣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督促、引导、组织的手段落实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2.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例如:调查、采访的失败,小组合作的意见分歧,资料的搜集困难,预设方案的修改等方面,面对这些困难,学生研究的兴趣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会使研究停止。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小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3.引导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尽管我们制订了研究方案(计划),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可能在时间安排、研究步骤、采访对象上需要根据研究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调整。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反思。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划。

4.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对很多新生事物产生兴趣,转移预定的目标,而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研究的价值或研究的可行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现象。

三、汇报展示指导课

首先进行的就是各小组作成果汇报。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这种欲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织对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既是对学生在行动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制作、才艺表演等)的总 3 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研究成果交流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展示交流——小组自我评价——组际相互评议 主要任务:

1.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汇报提纲。

学生经历了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参观访问、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之后,获得了丰富的过程性资料,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理,形成研究成果。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汇报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比较详细的介绍提纲,例如:活动主题或研究课题的名称及内容;合作伙伴与指导教师;活动或课题研究时间、过程;展示研究成果和解决的问题;反思:存在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今后应该注意什么等,有了这样一份汇报提纲,在进行成果汇报时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汇报交流课的准备工作,也是交流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是在课前进行。

2.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千差万别,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一次作品展:模型类如车模、航模、建筑模型、玩具模型等;作品类如书法、美术、剪纸、折纸、插花、布贴画、其他手工制品等;样品类如获奖证书、专利发明证书等;图片类如数码图片、照片以及其他小制作、小发明等;电子类如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演示文稿等影像材料。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一次口头报告、一次主题演讲、现场表演节目、演示操作过程等。静态的展示可以充 4 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把报纸粘贴出来,把小制作在教室里展示,这种静态展示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交流是综合性的,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作品或制作过程的介绍;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有活动的总结,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有前段主题活动的总结,又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研究成果的呈现和表达存在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交流进行的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现形式。

3.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整理了研究成果,拟定了介绍提纲,选择适当的成果展示形式,接下来就要进行现场展示了。在现场进行展示、交流时要注意:口头介绍成果时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根据提纲依次介绍;声音适中,语速中等,吐字要清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录像、照片、数据等资料通过电脑整合后进行展示,有助于提高展示的效果。现场介绍、展示时,小组成员要配合默契。

4.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上一篇:卫生化学论文下一篇:微课资源论文

热门文章

课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