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2023-09-09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互联网+”时代,在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之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迎来一个关键时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与。互联网+”的相结合,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应该好好把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特点也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未来提出相对应的新要求。本文就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如今,首先分析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发展的新特点,然后着重探寻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有效策略,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供社会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策略

在高新技术的有效推动下,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进入发展的关键期。“互联网+”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很大冲击,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挑战中求发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广播电视新闻都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传播广泛性,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该满足新闻的要求,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

一、“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新闻采编的平民化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在发展过程中更加趋向于平民化。因为在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中,观众或者听众只是单方面地接受,不能进行互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在亲民化这一方面有待改善,而现阶段,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的信息收集,很多都是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要更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比如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网络的人群逐渐增多,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对象更多,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也不断增多,所以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方便。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中,很多新闻都是来源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新闻也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新闻的采编过程也需要体现民情。

(二)新闻采编方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都要进行实地收集相关的素材,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素材采编非常便利。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智能化设备已经进入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等一系列能采编新闻素材的高科技现代设备。人们获取新闻途径增多的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带来发展的机遇,例如人们现在所使用的微信是一个社交办公的软件,也是群众观看新闻的一个好平台,人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实时观看新闻,还可以参加新闻话题讨论,参与相互交流,既可以充分发表一些代表个人的观点,又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新闻资讯。还有,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玩的微博,也是一个大型的公众平台,微博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速,这样一来可以让新闻采编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拿到相关信息,而且微博还有“热搜”功能,就是根据微博用户的浏览次数排名,实时更新,这样的采编方式更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而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也可让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相关工作人员收集到更多实用的新闻素材。

(三)新闻传播途径的新颖化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相比过去的新闻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也要比过去先进。如在过去的广播电视新闻中,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广播聆听或者电视收看,可是这些都是要提前录制好的,新闻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一般情况之下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新闻传播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体现在新闻的传播主要以直播的方式,如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在获取新闻的时候比较方便,而且新闻以直播的方式,一方面方便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态,直播者可以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观众有问题可以在讨论区直接提问,直播者也能及时答复。另一个方面就是减轻相关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因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要进行视频剪辑和字幕编辑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而采用新闻直播的方式,就可以省略很多工作步骤,在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减轻新闻采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以及相關策略

(一)提高新闻采编的亲民性

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新闻是百姓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更要对此进行高度的注意。新闻采编对象要更加趋向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该把“一切新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的理念落实到位。

比如,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人员在对信息进行采集时,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多收集一些关于人民生活的素材,新闻就是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要将人民在生活中的真实样貌表现出来,也要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也能反映人民的心声和需求,以寻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新闻采编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下来,而且会发展得更好。

(二)不断丰富新闻采编的途径

在社会不断更新换代的时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信息时代让人民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家门之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现在的新闻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过去,人民群众获取新闻的途径主要以广播和电视的方式,现阶段,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家庭中都有计算机网络,加之智能手机已经是当代人们生活通信的必备品,这也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多种途径,也方便了新闻采编工作者收集相关材料。新闻采编途径要创新,不能依靠单一形式的采编,单一的采编方式比较容易让重要的信息遗漏,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新闻信息采编,比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还有各大官方平台进行新闻采编,多样化的新闻采编更加吸引更多的新闻浏览者。

(三)保证新闻采编的时效性

新闻就是对现在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实时的播报,新闻讲究时效性,假如新闻事件在发生很久之后才被报道出来,那这条新闻是比较滞后的。可是过去因为受到相关设备和传播方式的限制,只能采取录播的方式。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就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比如在这个信息传播和传输都很快速的时代,记者在外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就要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发回编辑手里进一步制作,这样新闻才能在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被人民群众所知道。

(四)精化新闻采编的后期工作

新闻的后期编辑工作也非常重要,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的时代,新闻的后期编辑工作更要缜密进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新闻浏览量。而新闻后期的工作是复杂的,包括对收集到的视频的美化剪辑、加入文字、重要信息的提取等一系列比较繁杂的步骤。因为一个文字错误,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新闻信息采编的后期工作一定要严谨对待,不能马虎,一定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在网络技术发达的现在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非常重要,它也是社会各层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术仍然有待提高。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改革要从发展趋向、传播途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新闻采编的后期处理着手。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完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本文将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电视编辑的要求进行分析,重点探究形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同期声;字幕编辑

引言:

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基于此,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探究有着重要意義。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

相比于访谈节目、综艺节目,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真实性、严谨性。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完成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多方配合,节目的前期、中期、后期都需要开展策划、录制、编辑等工作,这其中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要围绕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剪辑素材,还需要确保剪辑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具备较好的整体效果,能够充分展现节目的主题思想。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而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也是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电视新闻编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以及综合性,为尽可能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处理节目素材。基于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是创新型、应用型、综合性的人才;简单而言,电视新闻编辑应一专多能。每个岗位的新闻编辑要能够胜任配音、剪辑、素材采集等多项工作,还需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判断力。电视台的记者团队会围绕新闻内容采集较多素材,这部分时间较长;为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极强的判断力、审美能力,以持续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文字稿件导入

在电视新闻稿件的编辑阶段,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将新闻画面与稿件中的重点文字内容进行匹配,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提高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在上述工作阶段,应尽可能将记者吸收进新闻编辑团队中。其原因在于,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记者始终围绕新闻事件进行工作,全程进行跟踪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通过不断与摄像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能够将新闻画面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捕捉;同时,记者作为新闻稿件的实际撰稿人也最清楚新闻稿件文字内容的核心思想。因此,将记者吸收进电视新闻编辑团队中,有助于提升新闻制作水准。

(二)新闻画面精选

相比于其他媒介,电视新闻在画面处理领域有着显著不同;电视新闻涵盖主体位置、客体位置、画面角度、画面色彩,画面亮度。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编辑时,若新闻编辑团队没有选取到最适合的画面,会严重影响新闻的整体制作效果。作为电视新闻的灵魂,画面负责向外界传递文字以外的信息,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源,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1]。例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爆发重大地震灾害,国内各大电视台都对新闻进行了报道,并将集中报道灾后人们对家人进行重建的景象。国内某家电视台从三个镜像角度播报了当时的新闻画面,首先是这一家人围坐在院子内吃午饭的景象,其次是院子后方的小楼,最后是涵盖了各家房屋的村落全景,大量的农户屋顶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通过上述画面,无需任何文字赘述,观众既能感受到在遭遇灾害后,村落重现了安宁与美好。

(三)处理新闻同期声

在对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进行处理时,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注意两方面问题:第一、留白,新闻编辑应严格把控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的留白,若两者的衔接过于紧密,会给予新闻观众一定的焦急感;若两者的衔接过于松弛,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新闻播报的整体节奏;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完成同期声处理工作后,要不断地进行试听,结合实际感受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自然流畅;通常情况下,同期省的留白大概为一到两秒左右。第二、节目节奏,受到新闻时长的限制,被采访对象的语音很难全部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根据新闻节目的整体节奏对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进行剪辑,进而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四)编辑新闻字幕

电视新闻的字幕编辑工作较为重要,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涉及到众多地区,而各地区之间的口音存在较大差异;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庞大受众,加之被采访对象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采访环境也可能有大量的杂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理解新闻内容的难度。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通过添加字幕、编辑字幕,增强新闻节目的说明性。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编辑还应通过调节字号、字体颜色、字体大小,提高新闻受众的体验感。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还可以根据新闻的实际性质,调节整体的画面色彩,以配合字幕编辑,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

(五)节目包装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新闻进行整体包装:第一、围绕新闻内容做好条目组建工作,第二、添加节目片头,第三、丰富节目提要,第四、优化节目片花,第五、添加节目片尾。电视新闻编辑应根据实际的串联单对各项工作进行排序,受传统思想影响,国内部分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没有意识到包装的重要性[2]。为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的大背景,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借助整体包装,增强新闻制作水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受到了网络新闻、新媒体的较大冲击。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从文字稿件编辑、新闻画面精选、同期声处理、字幕编辑、整体包装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持续扩大自身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阿不都热依木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20,(37):95.

[2]杨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神州,2020,(24):264.

作者简介:李海岩,女,籍贯:吉林前郭,汉族,1986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职称:编辑,研究方向: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的提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入手作分析,重点论述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育课程应该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另外,学校作为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应该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课程;学生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应该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理论课应该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应该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校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应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除了从常规的上课模式入手外,重点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就能作好充分就业准备。笔者根据上课的经验和我们学校实际的授课情况。

1.重组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结构,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案。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实行“三步走的教学方略”第一步,一年级,实行专业实验。具体方法就是要求每个班级办一份班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感知新闻的能力和基本的文字功底。具体的策划、记者、编辑都由学生来担任,教师用正常上课的时间来指导。第二步,二年级,实行专业实习。在学生已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基础上把他们推向系报、系DV俱乐部、系网站、院报、院电台、院电视台。每个同学都要有一定的工作量,暂定名为“实践课”,并且期终要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考核,评分,记入学生档案。第三步,升入三年级前的暑假,实行专业实训。根据以往的经验,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的效果往往不是太好,特别是有些学生偷懒开了假的实习证明。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尤其希望院领导的帮忙),给学生安排实训岗位。每个学生必须在学校安排的就业岗位内,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我们将建立一系列的机制去考察学生的实训效果。保证学生在就业前能以一个“千锤百炼过的合格的产品”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

2.加大技能训练的比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中增加技能训练,增设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社团,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的技能培养环境。例如,实行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新闻工作室着意栽培有新闻才智并掌握了一些新闻工作技巧并能为媒体赏识的新闻专业学生。工作室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在媒体上负责一个版面,由老师率领学生在周末和双休日组版,不但可使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强化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力度,练就学生笔下功夫,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阵地。②参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鼓励新闻专业学生花费一定时间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学生能在广播电视施展其纯正的普通话和擅长辞令的才能。③与电视台协商,允许学生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使学生通晓如何制作广播电视节目。④与各媒体建立联系,负责发表本校学生的新闻作品。

3.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获得能力,有以部分原因是老师的动手能力就很差。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到了教师岗位,而没有切身的实践经验,在上课时只是交给学生理性的知识(有很多还是过时的),不能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更别谈实践操作能力了。有感于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①定期安排教师到新闻媒体进行顶岗实践。②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理论外,还必须亲自从事某项新闻业务工作,谙熟各媒体的运作规律,以便使新闻教育决不滞后或脱离媒介运行情况,并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报业或广播电视业提供便捷从业的机会。③邀请活跃在新闻媒体一线的优秀记者和资深新闻人士定期作学术报告,并择其优秀者聘来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三、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四、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彭爱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培养[J].新闻知识, 2011(01).

[2]彭爱萍.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

[3]刘阳.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发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4).

[4]朱涛.新媒体时代之下对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0).

[5]孙藜.问题意识、知识生产与关系建构——关于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自主性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1(01).

[6]张雅楠,梁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05).

[7]印兴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思维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2).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广播新闻评论是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方式与关注倾向,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要提升广播新闻评论的水平,就要了解广播新闻评论应具备的语言特色:要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今后,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语言特色

1 广播新闻评论的现状

1.1 在规模、机构设置、广播评论质量等各方面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广播新闻评论在规模、机构设置、评论质量等各方面也在逐渐增强。就规模角度而言,从中央到省、市区、县,广播新闻评论的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完善;就机构设置而言,广播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逐渐加强,就连很多县级广播媒体都设置了自己的广播新闻评论机构,专业化特色日趋凸显;就广播新闻评论质量而言,近十年来,很多广播新闻评论紧跟新闻报道,或专注议论,注重深度发掘,或夹议夹叙,生动灵活,舆论引导功能与舆论监督功能在逐渐增强,很多地方台的广播新闻评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海峡之声台、珠江经济台等地方广播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非常成熟,社会影响力日益超出了其固有范围。

1.2 在与时俱进地转变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关注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大众的民主观念与权益观念的日益加强,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日趋多元化,随着传媒市场意识形态色彩的日趋淡化,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大众化等特点在逐渐加强,表现在广播新闻评论方面,就是即时性进一步增强,如,很多评论节目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际进行的;法制与民主色彩更加浓厚,积极倡导公民依法维权,针对维权案例与法制案例的报道与评论在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非主流”事物的报道更加客观公允,如,针对港澳台地区的选举、示威等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日益趋向于客观、理性;娱乐性在日益增强,如,有时会引用一些网络语言;更注重民生与民权话题,如,对于公民的生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冬天取暖问题日益重视,这方面的评论话题日渐增多;更注重公民的知情权,比较注意尊重大众的意愿与利益诉求。

2 广播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沦虽然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绩较为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新闻评论观念仍然不强

很多广播电台虽然提出要重视广播新闻评论,但,迄今未从根本上树立对广播新闻评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只是停留在口头表态方面;还有的台,至今仍然认为广播新闻没有必要有自己的评论,需要进行新闻评论之际,套用或嫁接上级媒体的评论。很多广播电台,至今没有专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2.2 广播新闻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

总体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质量仍然不高,文体不十分规范,一般化的新闻评论多,评论的深刻性不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组成员曹仁义说,总体感觉,广播评沦还很薄弱。一些电台送来评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不具备评论要素,而是一篇报道。还有一些广播媒体,对新闻评论文体的规范用语根本不了解,在报题时,用“请听广播评论”文字,实在是贻笑大方。

2.3 广播评论人才比较缺乏

目前,中国大陆的广播新闻评论人才普遍是比较匮乏的,加上很多广播媒体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与机构设置,导致了新闻评论人才的流失。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人员的,也只是和报社无别的单一型评论人才。

3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

3.1 必须具有客观、严密、理性的风格

由于新闻评论是紧跟新闻报道的,所以,基本立场与发挥性内容必须遵从客观真实的特点。由于新闻评论语言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所以,必须格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说理慎密,内容结构严整。新闻评论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排除评论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注重语言的理性,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透彻入微的分析。

3.2 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

很多广播新闻评论没有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所以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广播新闻评论要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由个别问题上升到共性思考,要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追索历史背景,展望未来并提出希望。只有进行了多方位的理性思考,才会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评论。

4 广播新闻评论中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4.1 主观部门领导要加强对广播新闻评论的重视

主观部门领导及广播媒体的领导一定要明白广播新闻评论对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树立起完整的新闻评论观念,对于加强广播新闻评论建设的承诺,要本着对国家新闻事业负责的精神,本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负责的精神,积极组建专业的新闻评论机构。

4.2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的专业化建设

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专业培训,普及广播新闻评论的基础性知识与一般性常识,加强广播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廣播新闻评论向规范化方面发展;要通过对广播新闻评论人员的定级考核、评奖、带薪培训等方式,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激励广播新闻评论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广播评论的专业设施,为广播新闻评论奠定必要的基础。

4.3 加强广播新闻评论深度与语言特色

由于广播媒体之特点,广播新闻评论必须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跳出就事论事之范畴,把握住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实质、问题诸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与问题现状,在严密理性的基础上富有深度,能够根据不同的评论内容变换评论形式与评论语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语言功底,才能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4.4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

广播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广播新闻评论,以提升广播新闻评论水平。单纯依靠广播媒体内部的评论人员,不易做出有深度、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评论。因此,广播媒体要积极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广播新闻评论,建立多层次的评论队伍,充实广播媒体自身的评论队伍和评论实力,挖掘和扩充评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作者简介

付越,现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作者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61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应用,认为通过吸收微博和微信的精华,巧妙利用,可以凸显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彰显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广播新闻能够收获更多的听众。

【关键词】广播 新闻传播 微博 微信

目前,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下,各种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类型更加丰富,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阅读海量信息。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几年间就迅速占领了新闻传播高地,使人们的阅读进入了碎片化时代。广播新闻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善于吸取新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为听众带来更多的惊喜,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围绕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优势,探讨其具体应用。

一、微博与微信概述

200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2009年8月,互联网公司新浪推出了社交软件——微博。微博的内容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片和文字,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和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微博还可以实现直播,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和体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個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大大丰富了人际交流。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将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好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微信发送信息,并通过微信衍生了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许多人青睐之地,许多品牌、企业、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

二、广播新闻传播中微信和微博的优势分析

1.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影响力

微信和微博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宽、速度变快。广播新闻传播需要借鉴这种优势,使新闻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更加便捷。

(1)对重大事故进行现场直播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突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并不是由官方新闻机构和记者提供,而是由现场人员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和图片,并通过转发传播从而迅速扩散。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可能是每一个玩微博的普通人,他们借助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将所见所闻发布出去。而新闻媒体记者却常常做不到在第一时间深入到所有突发事件的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故、灾难现场,这时就可以利用微博获得第一手信息。广播新闻记者可以结合微博上的新闻素材,通过核实,进行整理后,以媒体途径进行报道。

例如:2010年2月,网友使用新浪微博直播了中国登山队在印度尼西亚脱困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十分详细。印度尼西亚距离遥远,媒体记者不可能立刻到现场进行报道。利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通过核实后再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以及时发布整个事件的详细经过,形成完整的新闻,以供大众及时了解。此时,微博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

(2)制造舆论影响力

微博作为大众喜闻乐见、利用率高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利用微博对某一事件持续跟踪,不仅有助于了解整个事件,还可以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需要澄清的真相得以昭彰。

与微博类似,通过微信的广泛传播同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一封求救信、一张触及心灵的照片、一段令人沉思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传播,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博和微信都具有引发社会性新闻事件的潜力,这是因为这二者普及程度较高,影响力也很大。2011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建嵘收到了一封帮忙寻找自己孩子的求助信。随后,他开通了微博,并发布了让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消息通过不断转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转发该条微博,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这一事件,还有许多志愿者积极响应。

2.拓展新闻传播广度并提高新闻质量

时至今日,微博与微信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对社交和新闻的传播影响颇深。凭借微博微信的效应,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可以多人语音和视频,而且正在从社交信息平台拓展到资讯平台。微博微信不仅拓展了新闻辐射的广度,同时在新闻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

(1)获得更多用户

微博与微信的新闻传播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注册使用门槛低,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又能够打破传统广播地域限制。而微博中众多的用户,他们经常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为广播电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使广播电台收获更多忠实的粉丝。

(2)与听众形成互动

广播电台注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之后,可以与听众形成线上互动,还可以进行语音采访,有效提高用户的黏性。电台要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推送消息。

(3)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微信公众号使得广播的收听更加方便,无需下载电台软件。广播与微信相结合可以为在线用户提供新闻文艺等各种节目,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

(4)降低通话成本

微信使用几乎是零成本,在无线网络下其发送信息是免费的;即使是移动网络,其流量耗费也较小。广播电台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低成本交流的优势,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微信进行文字和语言交流,这与打电话相比,不仅降低了通话成本,也更加方便沟通。同时,用户喜欢哪个节目还可以直接关注,而不必像传统方式那般必须要打热线电话,提高了广播电台与用户交流的便利性。

三、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分析

1.合理借鉴和筛选新闻

对于广播新闻传播而言,为了获得高质量新闻,需要合理借鉴微博内容,筛选适合节目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在微博中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进行合理筛选和借鉴,并且要具备新闻的甄别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提高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微博微信由于发布的门槛很低,有些人为博眼球而散播谣言和虚假新闻,整体可信度相对较低。大众迫切需要有官方的、可信赖的媒体来澄清网络信息、答疑解惑,而这正是广播机构的职责所在。

微博微信新闻绝不可以拿来就用,对于广播新闻人员而言,一定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上,保持高度的媒体自觉性,在确保微博微信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客观、理智的声音去报道和评论。相对于微博和微信而言,广播媒体的公信力更高。比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经广泛流传的“金庸去世”假消息,依靠微博微信迅速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利用了官方电台的权威,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及时辟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导听众发现正能量

广播新闻传播中在应用微博微信时,还要多多关注正能量,积极引导听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受众身边新闻更应充分报道。接地气的新闻才是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同时需要对相关负面报道进行合理控制,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4.吸引公众积极参与互动

广播新闻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之后,需要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广播媒体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设置热点话题,方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进展,并产生积极评论的兴趣,实现即时互动。

为了充分挖掘微信的优势,新闻广播媒体要培养一批强大的微信编辑团队,具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在短时间内挖掘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信息,立刻进行编辑和整理,确保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精华部分,配合主持人,实现节目顺利播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传播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融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精华,使得广播新闻展现出无限生机。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舒:《基于大数据的广播新闻内容生产创新》,《新闻界》,2017年第4期。

2.黄杰:《微视频对新闻传播效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1期。

3.侯洪波:《微信带给广播新闻的变革与传播策略》, 《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1 期。

4.毛伟男、王子然、陈浩:《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5.付国华:《 新媒体让广播更具竞争力》, 《青年记者》,2014年第35期。

6.印楠、米博强:《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在广播媒体中应用的利弊》,《 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6期。

7.郁大历:《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10期。

8.陈静:《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4期。

9.魏文利:《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中國传媒科技》,2012年第12期。

10.刘鲁川、孙凯:《社会化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满意度关系——以微博为例》,《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1期。

11.王晨旭、管晓宏、秦涛、周亚东:《微博消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建模研究》,《软件学报》,2015年第26期。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聂巧)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论文下一篇:新媒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