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范文

2023-09-09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1篇

(一) “互联网+”

国内“互联网+”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 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谈及这一理念, 后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1) 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得到迅猛发展。

“互联网+教育”正重构教育领域新格局。教师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 学习主体意识的觉醒, 对知识的辨别与判断等促进着教学模式的变革。

此外,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并重构媒体业的新格局, 这给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突破传媒业的发展瓶颈不仅是行业发展所需, 也是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使人才融入社会大势的发展所需的重要力量。

(二)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源于美国的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 , 它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民办高校更加侧重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混合式教学设计也针对于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养成。充分发挥传统课堂讲授的理论学习与课程间的实践操作相结合,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改变教师角色, 把课堂的舞台真正还给学生。

二、广播电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专业培养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2017年7月,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2017) 》显示, 广播影视当前所面临的观众流失、广告流失、人才流失和影响力流失等不容回避的严峻挑战, 说明广电现有的供给结构远没有达到供给侧结构对于需求变化的应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求。 (2) 这也对当下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考。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适应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等最为基本的职业素养, 更需要具有新媒体营销、广告创意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职业素养。

(二) 混合式教学的环境支持

1. 技术发展与资金投入的客观支持

当下民办高校也改变了过往因缺乏政府资金支持而在教学设备上投入过少的现象。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在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近年来先后建成了虚拟现实、数字艺术、定格动画、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影像编辑、图形影像输出等8个实验室;2014年建成标准演播实验室;2016年更新采购包括航拍器在内的最新摄影摄像设备共计60台。这些硬件设施上的不断完善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专业培养的应用需求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设置涉及摄影、摄像、视频以及后期制作等多个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技能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的课堂中, 学生即便能掌握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也很难进行自身独立运用设备及软件, 学习输入明显大于学习输出。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现有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专业培养发展过程中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 《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为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 2010年, 学校对该课程设置分为48课时完成, 其中理论课占32课时, 实践课占16课时;到2016年,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设置了24课时。实践的比例从33%跃升至50%。采用混合式教学后, 每节理论课后设有对应的实践作业,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直接反应于作业中, 这将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3. 现代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和课下研讨, 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混合式教育模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并将这种课堂参与带入课前的学习准备与课后的实践环节, 既突出了学生、教师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保障

本文对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广播电视学教研室任教教师进行群体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现有专兼职老师9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为文化传媒类相关专业;45.5%教师拥有相关从业经验。此外, 学校现对在岗专职老师提出了“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要求, 每位老师在三年内进企业实践锻炼累积时长必须达到六个月。促进了教师转型发展, 教师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并将最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带入课堂, 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符合行业发展。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使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垄断地位也逐渐被打破。顺应这种趋势,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围绕实践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对“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展开, 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一) 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如上图所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 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引入。教师可利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 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已有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 也可制作5—10分钟的小视频进行知识介绍。学生在切实完成这些课前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的课堂讲授会变的更具针对性。课后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在线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获得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计划。

(二) 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培养人才将实践教学置于重心。例如, 《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 课前创意资料的收集及广告提案的写作;课间“头脑风暴”对于广告提案的完善;课后分组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完成相关广告的拍摄及制作, 有利于缓解先教学再实践, 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形。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更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教师也能及时根据学生课后任务中反映出的不足调整课堂授课内容并对学生所出现地问题进行较快的纠正。

(三) 教学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融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教学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设置一定的比例, 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 提交实践作品或实践报告, 可计入学科实践成绩。

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各类行业协会也会定期组织相应的比赛项目, 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与我专业相关的课外参赛项目, 我校结合这此类比赛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作为实践成果提交。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赛作品的竞争性, 利于学习效果的达成。

(四)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传统的人才培养设置让学生在学校修完所有的课程后进行集中实习, 但缺乏平时的动手实践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进行上手操作。学校尝试不定期的聘请资深媒体工作人员来校给学生授课, 并将校外优秀项目带进校园。错开了高校毕业实习的高峰期, 避免了“因企业承接力有限使得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现象的出现。

四、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 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 课堂讲授与学生研讨、课后实践并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新时期民办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需要。这种模式逐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更为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教学能扭转传统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态, 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相互渗透。学生根据自身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获得最大的学习成长, 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此外, 在采用混合式教学时还要考虑学校自身发展沿革与学生特征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注意教学方式的本土化应用, 才能符合教学发展趋势, 适应社会发展所需。

摘要: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在教育领域, “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 逐渐打破了“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 民办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术型方向, 教学围绕实践来进行。本文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例, 从多方面分析广播电视学专业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最终探讨出混合式教学的具体运作模式, 以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培养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 俞树煜, 黄慧芳, 胡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5, 02.

[2]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07.

[3] 熊素娟.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 2016, 06.

[4] 樊璠.中国、澳大利亚新闻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2篇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感受颇多。

一、通过学习党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党章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是规范和约束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能不能真正有效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关系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深刻的认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章,始终把制定和完善党章、学习和贯彻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党章第三条明确规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每位党员的义务。党章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是每位党员享有的权利。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作为一名党员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二、学准则、学条例,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廉洁从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决心对照《准则》严格要求,廉洁勤政,转变作风,提升素质,服务群众,推动各项工作。

一是以《准则》为标杆,严于律己。通过认真研读,我觉得《廉政准则》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安全网”,只要我们排除私心杂念,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就一定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政准则》应该心存敬畏,心怀虔诚,认真学习贯彻。要逐条学习,牢记在心;

二是以《条例》为底线,防腐据变。党员领导干部要防腐拒变,必须在日常行为中严于律己,守住底线。一要戒贪欲,二要重小节,三要慎用权。

三是以廉建为契机,醒己律人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是我党对每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模范遵守《廉政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以身作则,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以思想为动力,勤政为民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守住廉洁底线的同时,更应该在勤于政事、为人民谋福祉上有所作为,做出成绩。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3篇

摘 要:建立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是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保障农村广播电视能够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普及科学文化以及为农民提供农业经济信息等的一项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为农民提供的电视节目能够安全优质地播出,使无线、有线和直播卫星节目的传输都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广播电视 传输 安全保障 技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余,还为他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各种农业信息技术,使农民在收听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村广播电视安全保障体系的含义

在农村广播电视传输中,为保证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随时都能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和逐渐实现网络下乡的目标,因此,需要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安全保障体系。所谓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指为传输无线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节目而建立的能够覆盖所有农村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传输达标的信号,满足三种业务传输需要的安全保障体系。其中这三种业务主要是:传输最基本的广播电视信号,包括模拟的和数字的信号;广电部门为增值而开办的业务,如网络广播、付费电视、移动电视等;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的“三网融合”的拓展业务。

二、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经济相对落后,尤其是山区,主要靠耕种土地来获得收入,贫穷现象更为严重。要改变贫穷的面貌,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把外面的经济信息和农业技术及时传播给农民,让他们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来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从而转变观念,主动改变经营模式来加快脱贫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广播电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工程,成了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受农村自身条件的制约,农村广播电视的传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广播电视平均人口覆盖率偏低。因此很多偏远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并且经济较落后,建设一个站点,只能覆盖八户十户的人家,使得投入大覆盖少,效益很低。

二是目前对农村广电系统的管理很混乱。很多广电系统各自为政,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无线转播越来越少,收费电视越来越多,影响了人们的入户积极性。还有就是乡镇的广播电视管理缺乏专门人员,管理人员混乱,大多是由其他乡镇干部兼任,还有的承包给了个人经营,只有少部分由乡镇的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在这样的管理队伍中,真正懂技术的人很少,他们大多业务不熟,技术不精,对广播电视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正确地解决。县上文体广电局能检修机器的业务技术人员也就寥寥几人,要对整个县的广电设施进行巡回检测和维修,也是忙不过来。还有就是发射机功率下降后信号质量不好,使农民能够收看到的无线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在农村电视发射机的维修困难,设备维护费也难收取。虽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进行了“村村通”建设,但由于缺乏维护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造成了农村很多广电传输设施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不能达到“长期通”的要求,不能真正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优质安全第传输。

所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真正让农村实现“村村通”和“长期通”已迫在眉睫。

三、攻克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技术难关,确保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的共同发展

农村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是保障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农村广播电视安全优质的播出,就必须建立起可独立承担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功能的由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和卫星系统传输组成的农村广播电视传输体系。无线电视是国家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电视节目,实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决不能有了有线传输就停止无线传输。有线电视的业务技术最为成熟,它是应该大力推进的传输覆盖系统。卫星是最现代化的传输覆盖手段。

各种信号的成功传输机顶盒成了关键。在2007年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总局科技委会议上指出:“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地面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模拟与数字同步播出将长期存在”。每种传输手段都需要专门的机顶盒才能得以实现,这在三种传输系统都要共同发展的农村,就需要三种机顶盒,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广电部门或农民的经济负担,阻碍了广播电视由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推进。因此,要保证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长期并存,保证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共同发展来满足农民群众的收视需求,还要考虑到农村经济效益低,资金短缺等情况,抓紧研发能够同时接收四种信号的多用机顶盒成了首选。

四、把“村村通”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任何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缺乏自身的能力光靠政府的扶持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使农村广播电视能够真的做到“村村通”,能够保证农村广播电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管理。

一是借助国家“村村通”工程建设,先建立起中央和省共用一塔的转播台,目前的铁塔可用着无线发射,今后还可以用于增值和拓展业务的基站,节省成本。

二是加强对农村广电体现的管理,使之有序发展。要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多培训一些维护农村广电系统的技术人员。做到免费与有偿收视并存,适当收取收视费来增加农村广电系统的收入,以便保证有必要的维护费用,不至于因缺乏维修费而导致很多设备瘫痪,使广电系统的安全保障得不到落实。

三是适度引入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保证在农村广电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统一调度、统筹兼顾,制定竞争机制,引入有序的竞争。通过引入竞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的意识,最终达到双赢。竞争者从中获得了利益,而农村广电事业的建设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确保播出的安全,逐步形成独立而健全的广电系统,使广电事业良性发展。

总之,农村“村村通”工程是一个服务群众的重要工程,要确保农村广播电视能够“长期通”,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长期通”的前题。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娱乐市场也在快速的发展中。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节目特色,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借助科学严谨的节目风格、贴近生活的传播模式,在我国的电视节目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当前互联网媒体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探究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的新路径,才能保障我国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1.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1.1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时效性强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很强的传播时效性。在当前媒体的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牢牢把握住时效性这一节目特点,保障电视节目与时代发展同步,避免节目内容和社会热点的脱节。在当前文化背景之下,传播时效性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稳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众的关键。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是其立身之本,新闻的传播特点之一就是迅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要提升并稳固自身观众的数量,就需要通过迅速精确的新闻报道保障新闻节目的稳步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节目水平。

1.2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大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造成的社会影响力要远大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电视是一种快捷、高效的传播媒介,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则是电视节目中传播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类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就是对社会发展中关键信息进行传播,为社会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巨大,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节目的内容务必要真实、科学。如果传播了虚假的新闻信息,不仅会对自身发展造成影响,还有可能危害社会秩序,影响国家公共安全,对人民的生活造成困扰。

1.3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广泛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受众范围广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由于所播放的新闻内容大多数是关乎民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因此其受众十分广泛,上到老人,下到儿童,都有可能成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

受众广泛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优势,但是同时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受众广泛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要充分满足所有性别、所有年龄段的观众的观看需求,这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运营过程中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2.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当前阶段的发展问题

2.1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工作不足

在当前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网络媒体爆发式增长的环境下,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就需要有足够的曝光率和宣传度。但是在当前的地方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电视台并不注重节目的宣传工作,从而导致电视节目曝光度不足,收视率无法得到良好的提升。

现在的广播电视行业已经不是只要有优秀的电视内容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的那种环境了。在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注重碎片化新闻阅读的行业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充分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节目知名度,才能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稳步发展。

2.2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不够准确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节目定位问题是影响电视节目品牌化的关键。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首先,一台电视节目所占用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播放很多内容的电视新闻;其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只有做到内容专一,才能更好地稳固受众,保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稳定。因此,找准节目定位对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非常重要。

但是我国的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通常没有对自身节目的明确定位,只是对社会新闻进行一揽子的推送和播放,从来不考虑新闻内容定位失衡和节目内容杂乱带来的后果。通过严谨的节目内容定位,分析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新闻类型,促进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

2.3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节目深度欠缺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对节目深度进行合理把握,既不能出现观众难以理解的新闻内容,也不能让播出的节目过于肤浅。当前的电视广播节目亲民有余,深度不足,节目内容对社会话题往往只进行简单的转述,为没有更深一步的进行评析和建议,让观众在进行信息接收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有用的提议。

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固定的,但新闻内容的制作水平是不同的,通过优秀的新闻制作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深度,增强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是解决电视节目收视率问题的关键举措。

3.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的具体策略

3.1 提高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水平

宣传工作的落实需要对当地新闻行业的发展进行仔细分析。在信息媒体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宣传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制作符合当前观众消费心理的广告或者宣传文案、视频,将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意、创新以及定位内容进行准确表达,提升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推动节目新受众的不断增加。

3.2 找准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定位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有一个播放主旨,即电视节目是以什么内容为核心来进行制作的。在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科学的制作内容是“社会民生”,以民生为主题能够充分地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新闻的素材获取也更加方便。

通过稳固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定位,将民生问题作为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关注点。利用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特点,以优质的新闻内容促进自身发展。新闻内容的准确定位是新闻节目品牌化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某一领域之内能够做到出色,才能建立属于自身的新闻品牌。

3.3 进行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是提升节目深度,形成优秀新闻品牌的有力举措。通过对当地新闻事件进行了解、观察,并通过深入调查之后进行深度报道,最后作出专业的新闻评析。优质的新闻内容是节目品牌化的基础,没有深度的节目必定会被观众所抛弃。因此,在进行新闻节目报道时要严格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新闻的真实性要得到保障;第二,新闻的内容必须是大部分观众喜闻乐见的;第三,对新闻节目的报道一定要科学规范。对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能够增加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提升目标受众的黏度,促进节目稳定受众的增加,从而促进品牌化的形成。

3.4 保证节目真实性,拒绝虚假新闻

因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一定要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起到对社会的正面影响。通过适宜的内容评价以及客观的建议提供,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诚意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要严格把控,不可以为了热度使用虚假新闻营造话题。在电视广播节目的采访过程中,不应该刻意煽动观众情绪制造节目效果,要通过真实新闻展示,规范的新闻评述,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从而促进节目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5 创新新闻节目的播放形式,改变传统的老套环节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品牌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节目播放形式,改变传统的老套环节。在当前的媒体传播行业,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通过完善节目播放形式,促进节目发展创新。新闻类节目因为本身的节目形式,本来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不在内容、主题与形式上进行创新突破,那么受众数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从而阻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把握,利用新颖的节目主题和播放形式吸引观众,促进节目稳步发展。

3.6 扩展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渠道,利用新媒體促进节目发展

通过扩展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渠道,提升节目在新闻市场中的竞争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新闻节目合理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只通过一种渠道进行播放是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的,只有通过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新的传播渠道,提升节目的知名度,才能够让优秀的节目内容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利用手机、PC等网络渠道,开展多方面的节目播送,在移动端可以尝试将节目进行精简,迎合现代观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通过各种渠道的充分应用,提升节目知名度,增加节目受众,保障自身品牌化的形成。

3.7 注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合营销,塑造优秀新闻品牌

整合营销是完成品牌化的最关键一步,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的重点就是让观众在心中对一档节目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优质的内容、多样化的播放形式,最后再通过市场化的整合营销,让电视新闻节目形成自身的独特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节目长远的发展。

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二十余年中,因为其真实的节目内容、规范的节目形式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很多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忘记了节目制作的初心,过分地苛求热度、话题和流量,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题、节目内容等方面内容的改善,提升节目质量,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稳步发展。综上所述,新闻栏目要想出精品,关键在于能否借助现有条件,发挥现有优势,不断改变新的报道方法,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感染力。真正把受众放在心中,在采访上多花心思,在后期编辑中多融入艺术方法,这样的新闻节目才会鲜活起来,才会赢得受众的欢迎。因此在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过程中,要注重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内容、市场定位以及报道方式和手段的升级革新,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形成独立的品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古丽米拉·肖克莱提,罗彬.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采写编,2020(03):42-45.

[2]舒笑梅,张彤.语言规范下的媒体口语生态:电视新闻节目字母词使用状况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7):100-106.

[3]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13(07):91-93.

[4]汪震宇,张小强.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3):119-122.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5篇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

1.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科学性

节目主持语言应规范准确。主持人的语言应规范,这是由广播电传媒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会说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是对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作为节目主持人对推广普通话有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其次,带头讲普通话也是纯洁民族语言的需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有着语言示范作用。但有些节目主持人,常常在语句中夹杂着英语或模仿港台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认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民族语言蕴涵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我们汉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

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同时还要求主持人的语言应准确、圆润。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的语言稍纵即逝。如果用语不确切,就可能造成传播信息的失误。轻的,可能引起观众的误解、猜测;重的,则可能出现政策错误汉语普通话中元音占优势,同时又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因而听起来节奏分明,跌宕起伏,具有韵律美。这就要求主持人形成“字正腔圆”的音色,同时自如地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

节目主持语言应口语化。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驾驭节目进程。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不仅能突出主题,烘托气氛,而且还能创建高潮,引导受众。所以我们认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语言上应该尽量地口语化,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和书面语言。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口语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这些要素往往会达到一种轻松和谐、畅所欲言的境界。这正是节目成功的前提条件。

著名主持人方宏进在谈到主持人的语言时写道:“我的评论从来都是口语的,写出来没法看,听起来还可以,这是我的追求。我很少用大家听不懂的专业名词,我认为用这些词的人多半是对那些理论不了解的,如果了解的话,他就可以把这些专业名词变得特别口语化。”方宏进正是按他所说的那样做的,所以他的节目受到许多观众的喜欢。需要指出的是,口语化只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特征之一,主持人与听众交流的语言同样需要修饰。作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规范;用气发声、吐字归音应训练有素;要懂得并善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规律和方法。力求重音、语调语气和节奏的运用准确得体;语法、修辞运用恰如其分;表达层次分明,跌宕起伏。

节目主持语言应简洁化。节目主持人要力求语言简洁、语意明确。任何节目的制作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自己所表述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把话说到点子上。如果某一事理受众早已经清楚明了,主持人就没必要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中央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说:“我们在主持节目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少说废话,减少装饰性的词汇,降低夸张,充分利用节目的有限时间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和文化上的启事。”所以说,节目主持人应该按照听觉的规律来组织语句,把要讲的事情简洁明了地告诉听众,以便听众迅速地掌握整个节目主题和内容。

2.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会吸引一大批听众并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听众群。节目主持人应该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推动观众从陌生到认可、熟悉和欣赏。

幽默的语言。恰当得体的幽默谈吐能使主持人张显个性魅力。在《实话实说一一鸟与我们》笼养鸟的话题中,嘉宾谭说:“谁有能力就谁养。”崔永元问:“我们怎么来考虑他有没有能力?”谭就回答说:“考试啊!”谭的话音刚落,崔永元就一本正经地说:“待会儿讨论结束,大家不要走,我要对大家进行考试,由谭先生出题考考谁有养鸟的能力。”主持人运用幽默不露声色地引导谈话的方向又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庄重、深沉的语言。赵忠祥作为资深主持人,他的语言特色是庄重、深沉的。他对《动物世界》的解说别具一格,他认为,播《动物世界》就要和动物的心灵相通,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它们为自己的同路人、同行者。如:“茫茫的雪海,这群斑马将向何处去呢?”播这句话时,他的解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真切动人。他庄重、深沉的语言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坦诚、质朴的语言。在运用坦诚、质朴的语言这一点上,《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表现得非常出色。她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娓娓道来,语调平稳,语速和缓。坦诚、质朴的语言,使她的表述极具说服力。让听众感到,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促膝长谈。

煽情的语言。倪萍在《看看母亲河》节目中,非常善于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她在介绍同日同时采集的九十九瓶黄河源头水样,请采集人与台湾青年对话时,满怀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观众的情绪当即被激起。她吟诵母亲河的抒情插话,更加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场观众不但动情,而且动容了。煽情的话语,以情制胜,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3.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这就要求主持的语言应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上。选择文化品位较高、内涵较丰富的语词,对于提高语言的文化品位相当重要。在口语中恰当地嵌入一些书面语,时常援引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会使语言很有品位。

赵忠祥在《大京九》的解说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在《三十三年与三年》一集中,赵忠祥说:“京九铁路凝聚了共和国三代领导人的心血和三代老白姓的企盼,没有三十三年的厚积,就没有三年贯通的薄发。”在《车到罗湖》一集中,配合着深圳世界之窗的画面,赵忠祥说:“一个把世界景物建在自己家门口的民族,永远不会停止励精图治的脚步。”这些语言,概括了大京九的决策历程和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数字、成语的恰切运用,也显示出主持人的文化底蕴。

其次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写出传世篇章需要炼字炼句,主持人语言同样也要精于修辞。锤炼字句,能够给人以美感享受。《幸运52》主持人李咏很注意修辞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往往选择最适宜的修辞方式,造成精妙的表达效果。比如节目刚开始,主持人与三位挑战者交流之后,对现场观众说“在座的观众朋友与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答对的题目越多,你们越不会空手而归。不是吗?”主人突然一个反问句,点燃了在座观众的热情,激发起观众支持本队主战者的情绪。挑战者抢答答对时,主持人李咏当即表示“对了”或“回答正确”。这样表达几次后,主持人便用婉曲的表达手法来变换。当挑战者答出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从今年7月1日起停止流通时,主持人说:“谢谢刘小姐为我们发布这个金融政策,言语中透着玩皮和幽默,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总之,节目主持人语言被视为优化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节目主持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语言的艺术节目。主持人的魅力直接影响着节目的的效果。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不断强化口语表达能力,让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更有魅力!

[1]梁 宇.对规范传媒主持人语言表达的思考.青年文学家,2010.07

[2]赵成文.探讨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大舞台,2011.05

[3]李 萌,胡 阳.论播音主持语言的庄重性.衡水学院学报,2010.06

上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