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防雷范文

2023-11-09

变电站防雷范文第1篇

1、牵引变电所的接地防雷系统设计

当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主要是以大电流接地系统为主。对于系统运行的单向接地故障, 势必会导致接地电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 只有电气系统遇到一些故障, 势必其机电保护装置自动进行启动, 只有其继电保护系统需要保持其电压在2000伏中, 从而保证其接地电压的稳定与安全。因此, 需要在设计牵引变电所接地防雷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保证其接地电阻保持在R≤2000/I, R为接地电阻, I为注入大地的短路电流。当短路电流≥4000安培时, 则需保证其节点电阻保持在≦0.5欧姆。因此, 在设计牵引变电所的接地防雷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将0.5欧姆看作接地电阻标准。

2、变电所的防雷接地

雷电已经接入到防雷系统之后, 其变电设备务必做好相应的搪地作业, 保证其施工质量, 对雷击电流进行引导, 降低对设备的破坏程度, 保证雷电能量进行高效的释放, 保证引线电压维持在正常的标准范围之间, 降低反击状况的出现。在进行变电防雷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务必保证其接地体的只来那个, 因为其是该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 只有保证其接地体的质量, 才能防止发生二次反击雷的情况, 保证其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进行具体的牵引变电工作之中, 需要根据其实际的运行状况进行等电压的连接和电源防雷装置的安装和设置工作, 最终保证变电所设备全面达到统一标准的防雷目的。

3、防雷保护的主要设备

3.1、外部防雷保护设备

在牵引变电所建筑受到雷击的过程中, 由于其雷电的能量过大, 造成其能量集中在雷击的闪击点上, 直接损坏建筑外部, 因此, 在进行建筑的外部防雷保护过程中, 很有必充分的利用金属接闪体, 完成下线的电流导向工作, 以便确保建筑的整体安全, 防止雷电突破建筑的第一道防线, 全面的保证其变电所的整体安全。

3.1.1、避雷针

充分的利用避雷针, 能够全面的进行防雷的工作。对于建筑外部的防雷工作而言, 需要将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单独杆塔上, 以实现雷击发生中的电流引导作用, 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外部的破坏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变压器的门型构架进行避雷针的安装工作, 因为雷击会造成变压器的损坏。在避雷针的安装过程中, 务必对距离标准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有:首先, 务必保证地上由独立避雷针到配电装置的导电部分之间≥5m, 变电所电气设备与构架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隙≥5m。其次, 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和变电所接地网间最近的地中距离≥3m。

3.1.2、避雷线、避雷器

35kv电力线路的防雷保护系统设计过程中, 在其变电所的进出线1~2km的距离中进行避雷线的安装, 目的是全面保证变电所线路的变电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段距离中一般不采用全线装设架避雷线的方法。在实际的情况中, 需要对架空避雷线的两端进行管型避雷器的安装, 目的是防止保护段以外的线路产生的入侵波对该段线路的影响, 其接地电阻≤10Ω。因此, 在进行电压35kv、容量3200kv A以下的负荷变电所的防雷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一把按是运用进出线段保护接线的方法进行防雷设计效果的实现。10kv以下的高压配电线路的防雷系统设计, 只需要通过FZ型或FS型阀型避雷器的安装进行线路断路器的保护工作。

3.2、内部防雷保护设备

在进行设备的防雷保护过程中, 需要借助外部防雷保护措施进行实现, 通过该措施能够避免雷电对变电所内的入侵, 可是对于雷电通过进出线的侵入情况难以进行控制和避免。当前, 很有必要加强对变电所进出线进行防雷措施的落实, 降低雷电波传输, 加强入侵的过电压防雷, 降低对主变压器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变电站内部的防雷保护方法的落实和执行, 高效的对内部雷电入侵波进行防护。

3.2.1、阀型避雷器

一般在变压器母线进行阀型避雷器的装置, 使其能够对变压器母线进行保护作用。6~10kv变电所, 保证其变压器与阀型避雷器的距离≤5m。要想保证变电所内的变压器运行的稳定与安全性, 需要全面的对分段母线进行阀型避雷器的装置。对于多雷区, 可在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进行阀式避雷器的安装, 从而实现避免雷电波沿低压线路侵入的情况发生。对于防雷系统钢材的要求主要是以镀锌防锈钢材为主, 通过焊接进行连接。同时保证圆钢搭接长度≥其自身的6倍直径, 扁钢搭接长度≥其自身的2倍宽度。在进行避雷针的装置过程中, 务必保证这两点的施工质量。首先, 最大限度的保证人身安全, 避免雷击的雷电波侵入情况发生, 需要照明线不再避雷针上。其次, 在行人通行的区域不应该进行避雷针的接地装置的设计, 如果在道路周围进行设计时, 需要保证其安置距离≥3m, 反之, 需要进行均压措施的运用。

3.2.2、分流保护

分流主要指电力电源线和天馈线等信号线, 这些信号线都是来自于室外导体与防雷接地装置的避雷器SPD并联线, 如果由于雷击效应发生过电压, 使其沿信号线侵入室内, 造成避雷器电阻值下降, 也就是短路状态, 随后雷电电流进行分流, 开始入地。分流的雷电流但是还会存在部分侵入设备的现象, 因此会影响微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对其安全稳定造成危害。因此, 该类设备导线需要完成多级分流, 随后进入机壳。

总之, 只有保证牵引供电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 才能全面的保证整个电气化铁路的列车的运行安全。同时其牵引变电的环境也能对供电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务必全面的保证接地防雷系统设计的质量, 保证供电系统的运行安全。

摘要:现阶段, 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传统的燃气机已经完全发展为电力机车。牵引变电的安全系统关系这整个变电运行的正常进行, 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对于电力稳定供应安全控制系统而言是最基础的硬件设备。但是对于牵引变电的系统而言, 其接地防雷系统是其中有关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只有保证其运行的安全, 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和工作设备的安全运行,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接地系统的设计工作。基于此, 本文就牵引变电所接地防雷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牵引变电,所接地,防雷系统

参考文献

变电站防雷范文第2篇

一、独立接地体的地电位分布和我们控制跨步电压的经验

管形接地体附近地面上的电位分布, 它表明接地体的上端如果用绝缘物隔离, 使其不能够散流, 就能够使地面上的电位分布得到一定的均压效果。还由于地表附近接地线的腐蚀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 我们在北京的各古建筑和公园的防雷工程中推荐地面下0.5-1m的地线和地面上1.8m-2m的引下线和接地线采用绝缘胶带包扎绝缘的做法。这样做能有效地避免游人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危险, 也能显著地减少地表附近接地线的腐蚀。为了减少对古建筑原貌的破坏, 古建筑接地工程一般不允许挖沟敷设周圈式接地网 (带) 。对于民用和现代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我们推荐周圈式接地网 (带) 。

二、周圈式接地网 (带) 的地中电位分布和我们控制室内地电位分布的经验

周圈式接地网 (带) 能使雷击时建筑物室内的电位均衡地浮动, 减少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危险, 减少室内电气线路和设备对地的电位差, 达到等电位的效果。王时煦先生倡导, 在新建的建筑中可以在施工槽中就近墙基敷设接地带, 这样可以使接地带埋深1m, 取得更好的均压效果;区别于此, 在古旧建筑补做防雷时, 为了保护墙基安全, 在墙基外3m处挖接地带的施工槽。

如果没有周圈式接地网 (带) , 只敷设集中接地体或接地带, 在建筑物内的地电位分布将有很大的梯度, 使电气线路和设备对地产生很大的电位差, 从而有反击的危险。所以, 智能建筑物必须敷设周圈式接地网。有了周圈式接地网 (带) , 这种地电位差减少了, 反击的危险少了;但是, 由于雷击建筑物的被击点位置不同, 引下线的分布不同, 接地网上各点的电位差还可能不同。建筑物内的等电位状态不像静电学等电位那样理想, 大楼内还有杂散电流 (振荡电流) 在钢筋中分布。在大楼内各种电气线路都要受到杂散电流的电磁耦合作用。杂散电流在接地网上的电压降 (主要是电感分量) 就是接地系统不同点的暂态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很难直接测量。实际上, 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所谓的开环电压和闭环电流。

室外进线的埋地屏蔽钢管要避开墙角敷设, 那里引下线的分流雷电流较强, 地电位浪涌较高;如果是塔楼, 埋地屏蔽钢管要接到内环的接地带上, 那里有中心接地线和总布线槽, 那里的地电位浮动较低。

三、再谈对防雷分区图谱的误解及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

我们早就讨论过, 防雷分区图谱应该是电气节点的符号, 而不是隔墙的符号。建筑群的供电多数是一个配电室 (站) 向多个建筑物送电, 故宫内的配电网即是如此。故宫紫禁城的外景照明、天安门和角楼等的外景照明都是专线供电的, 它在送出配电室 (站) 时经过10-15m埋地屏蔽钢管 (此段是在地表内, 其管径和壁厚尺寸都比较大, 由预计的进线尺寸和雷电流决定) 、再经过线槽 (沿墙向上敷设或在墙上平敷) 送到照明灯具处。如果没有埋地的屏蔽段, 将接线槽直接地接配电室, 从照明线路来的雷电波就会侵入配电室造成雷击事故。

各个宫殿的室内供电另有埋地屏蔽的电缆供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故宫内建筑物室内 (特别是宫殿) 配线一律采用Φ10mm屏蔽铁管布线, 管壁厚度约为5mm, 其分线槽为方形的也是铁皮制造的、它有向外的Φ12mm的接管头, 其内部电线固定在绝缘槽上、绝缘槽的表面耐冲击电压值约为2kV。分线槽与铁管接合处用导线焊接电气导通, 以保证其屏蔽性能。经验表明进入室内的脉冲电流不大, 以上室内屏蔽铁管的尺寸已经足够。

为了预防农村学校的雷击事故, 我建议采用故宫的防雷经验, 在这些学校的屋顶敷设避雷网 (带) 、按防雷规范敷设防雷引下线, 在房屋的周围敷设接地网 (带) , 在各个教室内用屏蔽铁管布线。这样, 学生和老师所受到的反击电压将限制在2kV以内 (比较:架空线引入室内的过电压在500-600kV以上) , 不会再有雷击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人身安全, 不考虑电子设备的防雷, 就用不着安装昂贵的SPD。但是能解决广大农村学校师生防雷安全的问题。

现在北京的民用建筑物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采用的供电系统是由配电室 (中心) 把导线经过埋地屏蔽钢管向各个建筑物内配送的。这样的建筑物很少发生雷击事故。雷击事故经常发生在架空线直接向建筑物供电的郊区房屋 (不论砖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 而且往往是几户或几十户同时遭受雷击, 不仅伤人还会损坏电气设备。我们在50年前就已经证明, 采用统一接地系统的建筑物不能够采用架空线进线的办法, 那样做将使雷击事故向相邻建筑物扩散, 该建筑本身也得不到可靠的防雷保护。

四、几点结论

(1) 适当埋深接地体 (带) 并将其上端连接线绝缘, 能够改善接地装置的地面电位分布, 使其跨步电压降低并减少接地线的腐蚀效应。

(2) 周圈式接地网 (带) 有均衡地中电位分布的效果, 进线埋地屏蔽铁管应避免从房屋的四角穿入, 应从地电位分布较低的接地带的边线下穿入。

(3) 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措施之一, 是坚决废弃架空线直接进线的做法, 将电源线在进线电杆处穿入埋地屏蔽铁管, 从接地网下引入到室内。

(4) 废弃室内用塑料管布线的做法, 改用屏蔽铁管布线, 穿线铁管内的绝缘线槽将有简易SPD的作用, 雷击时可以保护人身的安全。

摘要:本文讨论了独立接地体、接地带和周圈式接地网 (带) 在地中的电位分布及其防雷性能, 说明了防雷分区的物理意义和优选防雷接地结构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LEMP) ,防雷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时煦, 马宏达, 陈首新.建筑物防雷设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9) :111.

变电站防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措施;接地系统

一、雷电波入侵智能建筑的形式

雷电波入侵智能建筑的形式主要有直接雷击、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等形式。

(一)直接雷击: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雷电流经建筑物泄漏于大地时,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二)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雷电流通过的周围,将有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使通过电流的导体或金属构件及电力装置上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有时可达到几十万伏,会对一般电气设备的绝缘层造成破坏;在金属构件交叉连接的回路中,由于接触不良或存在空隙的接点,将产生电火花。

(三) 雷电波侵入:雷电沿管线侵入建筑物内部,危及智能系统和设备的安全。

二、智能建筑防御雷击一般措施

智能大厦应建立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在楼顶设置由避雷带、避雷针组成的接闪器,利用钢柱或立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并与建筑物的基础钢筋,梁柱钢筋,金属框架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建筑内竖向金属管道应每三层与圈梁的均压环相连,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接地引下线相连。当建筑物超过30 米高时,应将30 米及以上部分外墙上的栏杆, 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直接或通过金属门窗埋铁与防雷装置连接。智能大厦内各种交流、直流设备众多,线路纵横交错,应将建筑物内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与建筑物接地网良好连接,形成一个等电位体,避免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产生。

为了避免雷电由交流供电电源线路入侵, 可在大厦的变配电所高压配电柜内安装避雷器作为第一级保护, 在低压配电柜内安装避雷器作为第二级保护,以防止雷电侵入建筑物的配电系统,在各层的供电配电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作为第三级保护, 并将配电箱的金属外壳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可靠连接。从而达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确保智能建筑的安全。

三、智能建筑外部防御雷击的具体做法

外部防御雷击的主要装置包括接闪器、避雷引下线、接地装置等,主要用于防御直接雷击。

(一)接闪器

1、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制作,将避雷针与避雷带、避雷网、避雷引下线焊接連通。

2、在易受雷击的屋角、屋脊、女儿墙、屋面四周的檐口安装直径为φ12 镀锌圆钢作避雷带。在屋面采用40mmx4mm 的镀锌扁钢设置不大于10mx10m 或15mx15m 的网格,将该网格与避雷带焊接联通。

3、屋顶上的构筑物或其它凸出屋面的物体,如屋顶水箱、楼梯顶盖等,沿其四周装设避雷带;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外的建筑物,如主楼裙房屋顶、连接单体楼的通道等均应安装直径为φ12 的镀锌圆钢避雷带;主楼屋面上的金属物件,如各类金属管道、风机天线等都必须与屋面避雷带连接, 其连接线的截面不应小于屋面避雷带的截面。

4、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 时,该大楼30m 及其以上部分的阳台金属栏杆以及外墙上的金属门窗、钢架等金属构件或其它金属凸出物都必须与避雷引下线连接构成电气通路, 以达到防御侧击雷的目的。

(二)避雷引下线

避雷引下线通常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筋,当该主筋直径大于或等于16mm 时,则取其中两根钢筋通长焊接作为一组避雷引下线;当该主筋直径小于16mm 时, 则取其中四根钢筋通长焊接作为一组避雷引下线。避雷引下线上部与避雷带连接,下部与接地装置连接。

(三)接地装置

目前建筑物大部分都是采用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 利用地圈梁的主筋组成闭合环网, 地梁圈两根主筋与承台底部钢筋连接有桩基础的, 在引下线设置处应将桩基主筋与作接地线的地梁圈主筋焊接连通。

四、智能建筑内部防御雷击的具体做法

内部防御雷击主要包括防御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及雷击电磁脉冲等。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屏蔽隔离、等电位连接、装设电涌保护器等。

(一)防御雷电感应的措施

1、在智能系统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网络中心、监控中心、消防控制室、电话机房以及其它楼层设备用房等处设置局部等电位箱,局部等电位箱内端子板通过导体与建筑物总等电位箱及接地体可靠连接。

2、在弱电竖井内通长安装一根镀锌扁钢(或铜板)做接地引下干线,电缆桥架、穿线钢管与其相连,并将各楼层竖井内配线架、设备用机柜与该镀锌扁钢(或铜板)连接。

3、智能系统在大楼内现场安装的各种设备, 如传感器、控制器、读卡器、摄像机机架等的金属外壳应就近与楼层局部等电位端子排相连通。

4、电缆桥架、穿线钢管与箱柜的连接处, 应做良好的电气通路。

(二)防御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1、进建筑物电源线缆, 特别是智能系统用线缆应尽量埋地敷设。在建筑物底层安装总等电位箱,将进入室内的消防管道、各种金属保护套管、线缆金属保护层等, 以铜导线与总等电位箱端子板相连。若智能系统机房设在底层,其入户金属管道、线缆金属保护层等用铜导线与机房内局部等电位端子板相连,金属管道接线盒处,应做接地跨接线。

2、架空敷设线路,进户应采用电缆,在架空线与电缆换接处,装设避雷器,并将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保护钢管及其它金属部件一起接地。

(三)防御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是在雷电入侵大楼的各通道上,如电源线路、信号传输线路及进入大楼的各种管线等,通过采用屏蔽隔离、均压、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接地等方法, 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泄放入地, 从而达到保护智能建筑设备的目的。

(四)电涌保护器(SPD)防护

电涌保护器是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装置,分开关型、限压型和混合型;若按电涌保护器在智能系统中的功能,又可分为电源线路电涌保护器、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和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

1、电源线路的电涌保护一般可采用四级。其中第三级电涌保护器安装在智能系统机房主配电箱内, 用于保护以该配电箱为电源的所有设备;第四级安装在需特殊保护的设备(如程控数字通讯交换机、计算机网络交换机等) 电源箱中。电源线路的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分别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用电电源的前端, 其接线端分别与电源箱相应相线连接;其接地端与电源箱内PE 端子板相连。各级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长度不宜大于0.5m。

2、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串接在天馈线与被保护设备之间。

3、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其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

五、结论

因为智能建筑采用大量的电子设备,一旦遭到雷电干扰,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雷电波侵入智能建筑的形式,采用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通过外部防御和内部防御,在智能建筑中构成一套完整的雷击防御体系,从而保证智能建筑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现代防雷技术》,李景禄著,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年出版

2、《智能建筑工程及其设计》,杨绍胤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变电站防雷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汛防雷工作指示精神,确保师生及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 按照新安县教育局对防汛防雷工作的总体要求,我校高度重视今年防汛防雷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工作方针,把防汛防雷工作做为我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组织人力对全校的防汛防雷情况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了学校防汛防雷领导和应急救援队体系

学校成立了防汛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防汛应急救援队伍,落实

了相关责任;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统一协调指挥、有责任。

二、自查了各处防汛防雷设施

为了确保在汛期不发生险情,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对全校各处进行了安全排查。

1、排查了校舍安全,经过检查,我校位于金斗南路,地势较高,附近没有江河,情况正常,无安全隐患。

2、总务处排查了学校用电设施、报警设施、电源以及室内外的电器线路,结果都完好无损,无安全隐患。

3、排查了校园内的一些设施、排水道,发现校园南面没有开工建设的园区,没有排水通道,遇到大雨可能有泥水,东面没有建设的

边界地带存在塌方可能。

4、教学楼天文台顶部没有完工,处于露天状态,大雨时会积水,造成四楼渗水。

5、已建成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安装有避雷网,没有避雷针。

三、自查了制度、应急预案和通讯网络

为了加强责任和保证汛期的通讯畅通,我校修订了相关制度,明确了相关责任;制定了防汛安全应急预案,以防备汛期险情发生时,学校制定了防雷雨讲解疏散预案,按照应急预案中的布置要求,有效地落实排险工作;各班都建立了老师与学生(家长)、学校与家长电话,确保汛期通讯畅通,保证学生安全疏散。

四、加强了师生防汛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师生大会、黑板报、宣传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防溺水、防雷击、防风暴、应急逃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汛安全常识。将日常的应急疏散演练同防洪撤离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技能,确保安全度汛。

总之,通过本次自查,我校从各方面都已做好了防汛防雷排险工作准备,保汛期不发生险情。

变电站防雷范文第5篇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公司运营线路的正常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装置安全检查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四方冷链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防雷设施检测各个环节的管理。 3 职责 设备部

3.1 适时依据防雷设施检测工作内容的变化对《防雷设施检测管理办法》进行评审、修订;

3.2 贯彻国家法令、政策和有关规定,制定防雷设施检测管理策略、管理制度; 3.3 负责建立防雷设施检测技术档案工作;

3.4 负责防雷设施检测接口联系工作,组织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 4 定义 4.1 防雷装置

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部分组成。也称雷电防护系统。

4.2 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防护直击雷的防雷装置。 4.3 内部防雷装置

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护雷电流 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4.4 接地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 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

4.5 共用接地系统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 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4.6 等电位连接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浪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 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4.7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它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 也称浪涌保护器。 4.8 防雷装置检查

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检查,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督资料核实的过程。

4.9

防雷装置检测

按照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 析处理全过程。 5 工作程序

5.1设备部应按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每年当地雷雨季节之前对公司所属区域防雷设施、 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测,并作好详细记录。检查、检测及整改情况应形成报告,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安全环保部。

5.2设备部应按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每年当地雷雨季节之前聘请具备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对公司防雷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检测。检测点中必须包括公司在生产设施中所确定的重点部位、关键设施的防雷设施、设备。

5.3 检测完后,检测单位应向设备部提交具有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检测报告;如在报告中指出存在安全隐患的,由设备部确定整改时限,并按时完成隐患整改,整改完成后将整改记录和检测报告存档并报送安环后勤部。

5.4安环后勤部应对做检测报告及隐患整改情况报告副本做备案。

5.5防雷防静电设施、设备的外观检查主要包括检查接闪器、引下线等各部份的连接螺栓、焊接处是否牢固可靠;检查各部分防腐、防锈等情况。若腐蚀、锈蚀超过本体面积30%以上,应予更换;对于阀型避雷器,应仔细检查瓷套管有无裂纹、碰伤、密封是否严密,表面是否干净等;测量绝缘电阻、漏导电流应符合有关规程规定。

5.6雷雨期间设备部应加强对防雷防静电设施、设备的巡视工作,对查出的隐患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领导,对存在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并作好详细记录。

5.7高大建筑、主配电设备、易燃易爆罐区、突出屋面、排放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放空管和呼吸阀等,都应设防雷保护装置,并检测其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保证接地电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5.8独立避雷针的设立地点应避开人员经常通行的地方,一般应距离路面、厂房、办公楼、操作间等3米以上。

5.9严禁将架空照明线、电话线等架在避雷针(线)上或其构筑物架上。

5.10日常安全生产巡检中应依照相关规范要求,对防雷防静电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应落实好安全监控防护措施。

5.11为确保安全,所有防雷防静电设施、设备的一切维护保养工作,由电仪车间负责。

5.12增设防雷防静电设施应向设备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同意后,由设备部聘请具备防雷防静电设施安装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5.13未经工程管理部批准,任何人不得拆卸、移动防雷防静电设施。

5.14 新、改、扩建工程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规定和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H 3097《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等规范及国家对建设项目防雷防静电设施其他安全规定要求,装设防雷防静电装置,并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 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防雷装置安全检查技术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7 相关记录

《防雷设施管理台帐》

《年度防雷设施自检(外委)计划表》 《防雷设施检测记录》

8、附则

5.1本规定解释权归设备部, 设备部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调 整和补充新的条款。

5.2本规定由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上一篇:变电站监控系统下一篇:高压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