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

2024-03-17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江西潦河地方文化是从自己的土里长出来的文化,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潦河奇石热,作为江西的民间文化现象,近年来,热浪一浪高一浪,势不可挡。民间收藏潦河奇石由来已久,现渐成气候。潦河沿线各镇均出产潦河石,其中以奉新县干洲镇出产最为密集,最为奇特。为了做大做强江西潦河奇石品牌,打造江西的“奇石之乡”,2007年10月,干洲镇党委、镇政府打造全国最大的乡镇奇石交易集散地——奇石根雕文化一条街“石缘街”。干洲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石缘街被江西省文化厅批准为“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4月,江西潦河文化产业传播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前期以潦河奇石为经营重点,相继开发推出“潦河红”、“观音砚”等系列观赏艺术类石种,着力塑造“潦河石”品牌,力求好的经济效益及社會效益。公司在多年的运营中,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前进动力,经济实力日渐增强。通过举办、参加全国性的文博会、石博会,制作奇石宣传册,开展宣传推广,向中外客商展现潦河石的独特之美。公司在不断加强同外地奇石鉴定人员和奇石收藏者联系的同时,注重广集信息,博采众长,学习管理,提高技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奇石产业链,建立起产运销的长效机制,成为江西观赏石领域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江西潦河文化产业传播有限公司立足长远,谋求扩大经营范围,带动潦河文化其他领域的发展。以奇石、农民版画、园林花木作为公司经营“潦河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主导方向,打造实体经营盈利模式。目前已在深圳设立产品展示窗口,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承接公司经营范围内的所有业务,推广“潦河文化”品牌,扩大外销渠道,包括融资、引资。

文化、技能、专业、经营性人才引进是公司发展的长远策略,能全面将地方文化领域特色资源推广整合并造就一种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将借鉴深圳市大芬油画村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商业化模式的成本运作,组织一条龙式的生产,在同行业中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抢占销售市场。奉新的版画,着重突出乡土气息浓、山川田园美、自然生态感强的特点,精心构画,精细装裱,多出上乘佳作。对于书画爱好者喜欢的畅销作品,建立和增加批量生产能力,在奉新当地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已有的合作社联合经营形成规模和集约化效应,让奉新的农民版画名噪国内外,使创作者和企业共同获得丰硕成果。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宏观发展环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态势,最后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以及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发展;产业融合;PEST;SWOT;农村经济转型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稳步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经营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限制下,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再加上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和价格下压的双重挤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随耕地资源、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必须要有新思路[1]。而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通信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呈现出产业快速融合的现象。实践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学者们从技术扩散渗透、产业整合创新、产业融合过程、产业边界变化、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角度来解释产业融合的内涵[2]。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供需变化,产业融合并不局限于与互联网和通信相关的产业,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产业领域,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有关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应该向与其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即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6),为农户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附加值;之后,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乘积(1×2×3=6),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马晓河根据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4]。在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有学者强调既要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经营组织为主体,又要借助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和延伸、体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变革[5]。还有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前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各部门与第二、第三各部门两者之间以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从以上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7]。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已经出现纵向一体化融合、工商资本引领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务引领型融合等多种模式[8]。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资源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须要根据自身环境条件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江苏省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自2015年起,江苏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9]。为了理清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从政策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4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首次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将其作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2.1.2 省级层面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江苏省非常重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016年12月,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資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3月,为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发布了《江苏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江苏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提供了方向,也为农业产业化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水平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富饶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 900.9亿元,全国排名第2,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竞争力以及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中国各省第1,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经济结构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省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制造业,说明江苏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但是制造业仍然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行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是当前江苏省产值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2016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5.7%下降到5.3%,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地区总产值的50.0%。在第一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是农业,占62.00%,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18.70% 和16.45%,而产值占比最低的是林业仅占2.97%。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从2013年到2016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与日常生活相关行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金融业、通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则较快。

2.3 社会环境分析

2.3.1 社会需求 近些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2016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达到7 998.6万人,全国排名第5。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随年份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图2)。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属于全国第1梯队。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类的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份额在稳步攀升。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25~34岁的人群成为我国主力消费人群,这一群体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的消费。

2.3.2 社会文化 美国学者拉坦指出,地区的文化享赋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江苏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种区域文化[10]:苏北文化、苏南文化和长江三角洲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苏北地区受楚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的影响较大,至今仍保留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相对较为保守和守旧;苏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革新,形成了开拓进取、重商重实业的文化气氛;而长江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纳入了市场、创新、效率、科学与和谐的现代文化内涵。区域文化的差异为江苏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区域特色。

2.4 技术环境

2.4.1 科技投入与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江苏省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图3)。科技贡献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62%,农业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66.2%,排名全国第1。全省有294个科技服务平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120万人。江苏省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办了农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设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超市415家,组建了包括3 300多名专家的服务团队。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6 500多项,开展咨询活动3 560多场次,培训农民超过35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

2.4.2 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江苏省农村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1]。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60%,201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并开发运行移动客户端“农技耘”APP,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及时、专业的农技信息服务,信息进村试点县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的数量均为全国最多[12]。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物联网,据统计到2018年年初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6%。与此同时,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创新创业、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到2017年年底,江苏省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7.7%,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在战略态势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S)和劣势(W)、机会(O)与威胁(T)进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苏省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优势

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但是各地所具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其他地区,江苏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强劲的牵引装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苏省农村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苏省还拥有167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技服务机构,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有力的双轮驱动。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农户、合作社为主向前延长产业链;另一种是以企业为纽带,农工商合作经营向后延长产业链[7]。江苏省现有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均位于前列,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3)江蘇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根据对我国省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测评,江苏省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居于全国前5名[13]。近些年江苏省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以信息和通信设施为例,当前江苏省村级双车道公路覆盖面积超过75%,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均远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4)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软资源”。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主要类型[14]。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拥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又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为江苏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和养生等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软资源。

3.2 劣势

目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我国其他省份农村地区类似,普遍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劣势:(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或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开发农业多功能并拓展产业链,创造农民增收的新途径[15]。但是从江苏省目前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看,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民仍然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或简单加工,“接二连三”或者“隔二连三”水平较低,农户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1]。(2)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首先,一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项目所涉及到餐饮、住宿、停车场等的各类设施用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许多项目难以推进。其次,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且融资条件高,很多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风险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此外,融资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有的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占到贷款总额的20%[15]。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阻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再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和服务工作,难以产出精致化、差异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以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例,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时令瓜果采摘、品尝农家菜、垂钓、打牌等初级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营销的意识[16]。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运营人才。

3.3 机会

当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机会就是随着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江苏省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据统计,2017年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跻身全国前5位。人均收入的稳步上升促使这一区域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产品消费方面,追求营养、健康、绿色、品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闲暇时间的选择上,呈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的情况[6]。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乡村开展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2017年江苏省全年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8%,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和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牵引。

3.4 威胁

尽管当前江苏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和以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全球化的步伐,江苏省所能供给的涉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消费品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赶超,还面临着来自全球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例如,来自欧洲的高端绿色农产品竞争、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特色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竞争等。目前江苏省已经发展起来的涉农产品和服务在特色化、精细化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顾客黏性不是很强,这些因素都威胁到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4 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现状进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如下3点建议:

4.1 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市场不仅需求潜力巨大,并且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江苏省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绿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方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栽培(养殖)方法进行追踪、记录和宣传,通过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2)充分利用区域乡土资源,提供优质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应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并引导当地经营主体集聚式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精致优良的地区优质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场2种宣传途径,对地区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2 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无论是发展绿色农业还是打造特色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尽管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竞争者而言,当前大部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仍然较低,即便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了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项目,也往往处于低端水平,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须要从4个方面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对农民进行培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果的产业融合业态和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第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第三,加大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江苏省的农村进行创业活动。第四,吸引其他社会人才到农村开展创意农业,鼓励非农户籍的人才凭借技术、创意或者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 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还需要政策创新。(1)建立激励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经营性主体,可以根据其新增的农民就业岗位数量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对于那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或其他资产入股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其为农民提供的入股分红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并且由种植大户、家庭農场或农民合作社多方参与形成的新型经营联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引导农民将国家补贴的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经营,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产业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须要开展规模化经营,而目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仍以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阻碍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因此政府应该学习和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当中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建设用地的指标中划出适当的比例用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3)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持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在农村的网点布局,利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和扩大抵押物等措施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信贷;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发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葛新权,和 龙.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经济纵横,2017(5):80-85.

[2]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2011,29(4):12-17,24.

[3]张佳书,苑会娜,傅晋华.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0):148-154.

[4]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黑龙江粮食,2015(3):9.

[5]赵 霞,韩一军,姜 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东阳.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中州学刊,2017(9):54-59.

[7]王乐君,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82-88.

[8]吕岩威,刘 洋.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J]. 农业经济,2017(6):21-22.

[10]王 腾. 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11]王梦瑶. 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的意义[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153-155.

[12]严 安. 以创新驱动推进江苏“互联网+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J]. 决策咨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J]. 技术经济,2016,35(1):92-96.

[14]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盐城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全国商情,2016(24):65-67.

[16]刘 娜,许沁乔. 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宏观经济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钢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智慧养老发展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76-80.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贸易转型;产业结构;武汉城市圈

【作者简介】汪长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方齐云: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以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为主要措施的战略性保护贸易政策一直是我国基本的贸易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消费扭曲。现在这种状况将有所改变,在2010年12月召开的商务部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进口将作为中国2011年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国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鼓励进口的政策,改善进口产品的结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出口状况也有所改变,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2万9000亿美元(3万8000亿新元),同比增30%。而年内贸易顺差则有望降至1900亿美元左右,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国发出了扭转“厚出薄进”的外贸转型信号。扩大进口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扩大还是减少?这是一个改变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扩大进口不仅对于减少外部压力有利,也可促进消费。随着贸易方向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随之改变,资源浪费型的产业面临淘汰和转型的状况,对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结构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考察,分析外贸转型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A.国外学者对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不能只看到有些产品目前的竞争力情况,应该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从长远和动态的趋势来看产品的竞争力,政府要对那些趋势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产品给予政策支持,使其转化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其提出了动态的比较优势观点,即所谓扶持有潜力的弱势产业的观点。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则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赤松解释了后起国优势产业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其用模型来解释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对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KallR,MendezF和ReyesJ(2007)则研究了贸易结构的特点,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贸易结构能够不依赖于贸易自身的水平而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深远影响。Benedictis和Lueia(2007)研究了2004年前的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东欧四国之间的贸易模式相似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贸易在解释转型国家出口结构变化方面至关重要,认为经济整合强度越大并不一定引致较大的出口相似性,其主要结论是出口结构具有相似性。

B.中国学者对于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袁欣(2010)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因为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利于积累技术进步,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其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没有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存在对外贸易结构的“镜像”并不反映产业结构的“原像”的问题。王非(2009)通过对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究了实现二者互动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具体途径,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耦合性。王晓燕(2006)通过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进过程,采用结构效应指标研究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本期出口贸易结构对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本期产业结构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进口贸易结构对当期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C.区域及城市圈产业结构与贸易相关性及趋同性相关的研究

程丽雅(2006)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各主要城市从1990年到2004年共15年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定性分析。认为外贸趋同性导致了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趋同。于莹莹(2007)对中部六省的研究,认为从贸易、技术方面,需求、供给、历史因素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等三方面看,中部地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趋同的,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六个省份大致相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尤为严重。徐健(2007)通过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区域研究,也得出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A.产业结构的概念

人类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可谓历史久远。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也就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由此推动各种产业协调与繁荣,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历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

B.武汉城市圈的内涵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早期是以“武汉经济圈”概念提出来的,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武汉经济圈”的概念,提出了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思路,从经济上看,它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现在,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群,指以武汉100km为半径的城市,包括武汉、黄石、黄岗、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城市,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湖北省63%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北省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C.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近几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迅猛发展,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GDP总量占到整个湖北省GDP总量的60%以上。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9市共实现生产总值9586亿元,占全省比重63.5%,占比在不断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一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繁荣,但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负面效应导致了整个城市圈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圈内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计算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后发现圈内三大产业结构趋向现象很严重。许多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甚至出现黄冈与天门的相似程度基本一致的情况。如此高的相似度,严重影响了其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武汉城市圈内9城市(除武汉外)明显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主要因为工业对农业支持和带动力度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其中心城市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东部发达城市来说比重偏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圈经济的组织、协调、辐射作用,阻碍了整个城市圈的经济持续发展。从2009年武汉城市圈数据看,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特别是武汉、黄石、鄂州、潜江四城市。城市圈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385,略优于全省0.332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的0.492,还显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偏重,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影响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见图表)

表1 武汉市圈主导产业对比表

Tab.1 The Contrast of Dominant Industries in Wuhan City Circle

3.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影响

A.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引进外资的影响

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资速度,优化产业升级。贸易重心转移,改变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资投资状况,对外资以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同时可避免重复建设,保护城市圈的产业生态系统。贸易转型对调整武汉外资思路如下:

一是产业优化引资。

立足于武汉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走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路子,充分利用外商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二是技术创新引资。

通过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链。使目前一般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整个武汉城市圈主导地位的局面改变,让新进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改变投资领域的趋同。

武汉城市圈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比较单一,投资领域趋同,外贸重心的转移,可改变武汉城市圈目前外商直接投资领域过窄的现状,拓宽外直接投资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通讯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利用外资比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生产性行业和关联效应较高的行业。

四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模式的改变,必然引来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公司、大财团来武汉城市圈投资大型项目,尤其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因此要合理调节产业的布局和产业合作,优化资本配置的作用。

B.贸易转型对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的影响

贸易模式转变能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使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加快了模仿能力。既可以填补国内某些领域技术上的空白,又节约了创新企业宝贵的时间和大量科研经费,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武汉城市圈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整个城市圈的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其一通过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了技术外溢效应。

贸易重心的转移,使本地企业有更多机会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本地企业各个层面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地企业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通过模仿学习就能获得更多技术,而由此创造的新价值就会增加,从而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内资经济增长绩效。

其二通过改善自身条件,增强技术吸收能力。

受武汉城市圈企业企业技术能力、人力资本存量、内部治理结构、组织管理模式等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业技术溢出的效果也不相同,贸易重心的转向淘汰一部分“吸收能力”差的企业,便于整体产业的升级。

其三将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

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发展突破式的经验。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取得产品的核心技术,确立比较优势,推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发展。

C.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概念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这四要素具有层次多样性、技术差异性、体制主导性、区域集聚性和动态演进性等特性,且其影响因素诸多。产业结构受到决定性因素和辅助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发展具有从低附加值至高附加值的一般规律。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平衡发展和非平衡发展两种发展状态关系,以及交互作用的传导机制。进几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贸易商品结构层次不高、贸易方式结构低附加值、贸易主体结构外源化、贸易区域结构过度集中化等方面。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得以优化,尤其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迅速:相对劳动生产率日益集中、结构能源效益转向、循环经济的发展等,从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来看,武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藕合性。

4.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趋势和走向

A.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走向合理

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差异明显,第一层次为武汉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GDP和人均GDP都远远高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市三业比例为5∶46∶49,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结构,表现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趋势。第二层次为黄石、鄂州、潜江3市,3市人均GDP均超过2.5万元,但与武汉市仍有较大差距,但较其他城市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从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结构,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层次为孝感、咸宁等各中小城市,人均GDP也达到1万元,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其第一产业比重偏大(>20%)。从总体上看,城市圈三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表现在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长,第三产业趋势加快。这一变化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演进规律,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相适应。

B.产业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

首先,从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基础薄弱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发展,农业产量在不断的增加,但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客观上制约了一产业的发展。

其次,从第二产业看,较前几年得到飞速发展,但其内部开始显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低级状态与膨胀状态同时存在,导致其发展潜力逐渐丧失;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使得自然环境为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在产品的深加工和延伸增值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增值空间小,利益流失多,发展困难。

再从第三产业看,城市圈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东南部还比较滞后,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始终保持在大于10%的幅度上,但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在金融、外贸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上较东南部城市群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从整个城市圈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只是在38%左右,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

5.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A.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首先要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比较完备,大学拥有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名列全国前茅,有丰富科技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武汉是中部的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有物流交通等比较优势,可“承东启西,纵南贯北”。区位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抓住机遇,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今后武汉城市圈要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尽量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仍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只能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顺势而导,而决不能凭意愿逆势而为。

B.发展低碳经济,杜绝资源浪费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浪费资源的现象,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地提出调整规划和方案。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已经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有的还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面临的具体情况出发。

C.制定措施,扶持优势产业

武汉城市圈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根据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区域优势,重视把支柱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使其得到巩固、加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协调发展。对一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第二产业是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做大、做强,在加快优势工业发展的同时,应重点考虑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带动与此相关的工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产业发展是中部地区三大产业发展的重中之中。应当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联合规划加以整合优化,从而带动本地区乃至全国物流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将对外开放的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积极参加地区间、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体系运行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拓展经济的成长空间。因此,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要先促进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三是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必须逐步扫除那些阻碍城市化过程中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用体制创新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重复建设的弊病。

四是要抓住有利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东南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根据我国以往发展经验表明:发达地区与后起地区形成一种梯级的产业转移动态过程,将有力促成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还要充分利用其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规律,立足中部区崛起的新机遇,面向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五是要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工业园这种形式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交通便利和资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外地企业落户,不断拓展招商思路,创新、优化招商引资方式。

六是促进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我国产业集群现象也很普遍,其中以浙江、广东一带最为突出。武汉城市圈要建立产业集群,使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外部规模效应,并催生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武汉城市圈正面临经济起飞的关键期,调整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系,武汉城市圈经济将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 飞,翁华强.城市圈战略中的政府功能——以武汉城市圈战略实践为例[J]特区经济.2005.03

[2]樊友才.打造钢铁经济共同体——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之一[J]经济参考研究.2004.02

[3]李 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董国良.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经纪人学报.2006.02

[5]董晓莉.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发展.2011.07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游戏产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而游戏设计课程也需要在这种迅速的变化中不断革新。文章首先阐述目前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然后指出在游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针对上述变化趋势引入结合新设备和采用设计与实现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游戏设计;独立游戏;游戏引擎;教学模式

0 引言

作为IT与互联网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游戏产业在始终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在技术、商业模式等各方面也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和趋势,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更是加快了其各方面变化的速度。高校的游戏设计课程教学作为向游戏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本身就往往面临着开课历史较短、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与产业本身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对国内而言这种情况则更为普遍。同时,由于游戏设计与开发本身同时涉及艺术、创意及技术领域,相关的系统性理论也远未成熟,这不仅决定了游戏设计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还决定了在游戏设计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掌握符合产业需求的设计技能,始终是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需要该领域的教育者持续地结合行业变化进行摸索。

最近几年移动平台处理能力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这些技术与游戏领域的不断融合,使得游戏设计开发技术、游戏外设以及游戏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革。通过对目前游戏产业中一些新态势的观察,我们已经可以预见游戏产业即将出现的可能影响整个行业面貌的显著变化。对国内高校该领域的教育者而言,尽快地了解这些即将出现的变化趋势并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中作出调整,其意义在于不仅使学生在校园时就能够对未来的领域新形势有所准备,而且也使国内高校的游戏开发教育水平缩小了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更好地与国际化游戏教育体系接轨。

1 游戏产业的一些新趋势

虽然游戏行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与进步,但是就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新型交互设备的涌现、移动游戏兴起对独立游戏的巨大推动、游戏引擎的发展对游戏开发难度的要求显著降低这3个趋势可能会对游戏业界未来的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

1.1 新型交互设备的涌现

无论是游戏输入没备还是输出设备,近两年都已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形态产品或产品原型。就输入设备而言,在主机平台上,两大次世代主机XBOX ONE及PS4所配备的体感设备Kinect二代及PS4 Eye均相比上一代产品在识别精度、分辨率、识别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从而能更全面而准确地捕获一个或多个玩家的各种动作姿态及体征信息。在PC平台上,Leap Motion体感控制器提供了对于手部动作的高精度识别,同时惠普等厂商已将其直接嵌入旗下电脑产品中。英特尔也在CES2014推出了名为ReaISense TM的感知计算软硬件产品,其RealSense TM 3D摄像头同样将被众多厂商集成至多款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设备上。虽然后两者并非专用游戏设备,但是显然游戏应用将成为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就新型输出设备而言,最广为人知的当属Oculus Rift及SONY公司为PS4主机专门配备的Project Morpheus两款头戴式立体显示器。两者均直接面向虚拟现实式游戏应用且都在显示效果、佩戴及观看舒适度、响应速度及头部跟踪能力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Oculus公司更是得到有“3D之神”之称的约翰·卡马克等资深游戏业人士加盟参与其软硬件开发。虽然目前两者都还处于原型阶段,但是无论从Oculus公司以20亿美元高价被Facebook收购,还是从PS4主机目前的全球热卖,都可以预见到“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即将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围绕虚拟现实型游戏,其他新型外设也陆续出现,如Omni虚拟现实游戏没备与前述头戴式立体显示器的结合将进一步把游戏的操作与视听体验全面融合至前所未有的真实境界。

1.2 移动游戏兴起对独立游戏的巨大推动

虽然独立游戏并非游戏行业的新事物,但是毋庸置疑,智能移动平台热潮带动了移动游戏的兴起,对独立游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许是因为移动游戏天生的屏幕大小及容量限制,其对于画面、音效等游戏外在层面的要求明显低于主机或PC平台游戏,而新颖的创意及鲜明的游戏性往往更成为移动平台玩家的关注点。这对于在资金、技术及人力方面较为匮乏而有独到游戏创意的个人开发者或小型开发者团队而言,显然更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以创意及设计功力弥补其他条件的不足。这也是近年来在口碑、销量甚至艺术性等方面都获得成功的小型独立游戏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

1.3 游戏引擎的发展对游戏开发难度的要求显著降低

以Unity 3D游戏引擎和Cocos 2D引擎为代表,游戏引擎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上的发展对于游戏开发难度要求的降低是有目共睹的,而这对于整个游戏行业的推动,包括对前述独立游戏的加速同样功不可没。以Unity 3D引擎为例,由于其同时具有简单易用的GUI开发环境、能够满足多数要求的功能模块(渲染、AI、音效等)、较为简单的开发语言(C#)、极为丰富的第三方插件、多平台同时发布等对开发者友好的特性,同时还针对资金有限的个人开发者、学生群体等提供完全免费的基本版,并且价格远比传统商业引擎低廉,使得该引擎大大降低了游戏开发的门槛,从而在短短数年内迅速成为网页平台及移动平台3D游戏的首选引擎。无论是神庙逃亡2、纪念碑谷、炉石传说这样的知名大作,还足其他海量的特色游戏,都选择了该引擎进行开发。事实上,正因为Unity 3D引擎在移动平台上的强势,传统的两大商业引擎Unreal和CryEngine均在GDC2014上宣布将大幅降低其引擎售价,这同样必将进一步降低游戏开发的难度与门槛。

虽然游戏产业的新趋势不止上文所述3点,但这3个趋势已足以让游戏行业的整体面貌产生质的变化。未来新的交互设备必将为玩家带来与传统游戏方式完全不同的全方位新体验,也将令各种新形态游戏模式的产生成为可能。独立游戏的兴起以及游戏开发难度的显著降低,可以让更多本来因为过高的技术资金等门槛而难以进入游戏开发领域的有志者进入这个领域,甚至完全不具备编程能力的设计师以及不具备专业美术功底的程序员都可以独立开发出完整的游戏作品,这些都将让游戏行业变得更加有生命力。

2 针对产业新趋势的游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虽然新趋势将为游戏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这同样为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游戏设计者带来新的挑战。对于高校游戏设计课程教学而言,如何让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设计师能够从容应对这些挑战,显然更加需要未雨绸缪,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尽早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2.1 设计针对新交互设备的新教学内容与模式

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型交互设备,如何真正将其输入输出特性融入游戏内容设计,使其转化为新颖的游戏性能,是摆在游戏设计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事实上,微软在上世代XBOX360主机配备的Kinect一代之所以应用的游戏数量与效果不尽如人意,正是因为游戏设计师还难以找到适用于新型体感操控模式的游戏设计。可见,对新的游戏设备究竟应如何很好地应用,目前世界各国的游戏设计师仍处于摸索阶段。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和国外可以说难得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这同样意味着国内高校的游戏设计教育者在与新交互设备的结合方面并没有充足的已有理论与经验可循,从而也决定了高校游戏设计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尽快引入专门针对新型交互设备的设计内容,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无法再采用以教师的单向讲授或引导为主的传统模式,必须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践、研究的新方法。

在理论教学层面,教师除了借鉴人机交互领域的已有理论成果,还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新交互设备与传统交互设备的各自特点以及异同之处进行探寻分析,对新设备的操控方式可以对应于实际游戏中的哪些交互内容进行发掘与设想,对玩家在使用新设备时的便捷程度与运动量等进行分析与度量,尤其需要共同探讨新型设备的哪些特性适合于为游戏过程带来独特的感受,以及应如何结合传统交互设备以实现取长补短的最佳效果。

在实践教学层面,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引入新设备实物,包括处于原型阶段的开发者套件,并直接从小游戏人手,引导学生进行围绕新设备交互特性的游戏原型设计与实现;在进行相应设计时,应更多地注重游戏系统,尤其是在核心系统的层面上能够体现出新设备优势,带来传统设备无法或难以带来的游戏感受,这本身也更利于降低设计工作量以及原型的实现难度。另外,教师也可从降低设计复杂度的角度出发,直接对已有的各类型代表性游戏借鉴其核心系统,但改为对应于新的交互方式;对于实现了原型的游戏设计作品,应将其与传统交互方式下的游戏乐趣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2 设计与实现一体化的独立游戏式教学模式

鉴于独立游戏已成为游戏行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级,对学生更多地进行独立游戏开发所需能力的培养也变得愈加重要。就国内目前的游戏行业现状而言,即将投身该行业的年轻学子如果真正立志于做出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游戏作品,那么成为独立游戏开发者可以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游戏设计教学中已经采用了分组合作、原型化任务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但对于独立游戏的开发来说,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具体而言,即“设计”与“实现”的全面能力。

世界知名华裔游戏设计师陈星汉说过,在他的团队中没有专门的设计师或程序员,每个人都既能设计,又能够将设计想法实现出来。这实际上也说明独立游戏开发者或开发团队成员仅仅具有设计能力或编程能力等单一能力是难以满足要求的,但现在国内高校的游戏课程设置往往将偏艺术的游戏设计与技术性的游戏编程完全或部分分离,少数有所融合的课程设计也往往把编程部分作为真正的重点。因此,对游戏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应迈出大胆的一步,即直接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设计内容的基本实现能力,将游戏设计与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融人同一门课程,采用边设计边实现、设计与实现同步并行的模式。其中,在实践阶段重点突出对快速原型的实现,即快速实现一个真正可玩的设计内容雏形,从而对设计内容的可玩性在最短时间内有一个直观的把握,并直接对设计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不能否认,在一门课程中同时进行设计与实现不仅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于缺乏编程或美工基础的学生同样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以Unity 3D为代表的游戏引擎已大大降低了游戏开发的难度。Unity 3D采用的C#编程语言学习难度较低,一些图形化编程的第三方插件如Playmaker等甚至可以在不需要编写代码的情况下就实现大部分游戏内容,而大量丰富的免费美术资源同样可于网络获得。这些无疑都为设计与实现一体化的独立游戏式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

3 结语

虽然游戏产业的新趋势必然要求高校游戏设计课程作出相应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真正在国内高校推行仍需要游戏课程教育者共同努力。这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自身紧密跟随产业的快速变化、把握产业的新态势、相应地改变和调整过去的教学思路,同时敢于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较大的改动;另一方面,由于无论是对新交互设备的引入,还是设计与实现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都缺乏可借鉴的前人经验,因此任课教师只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对应的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不仅要注意听取学生对新内容与新模式的反馈,而且要让学生成为新课程内容的合作建没者。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产业强国,其文化产业的投资制度及投资模式都值得各国学习与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完善的投资制度及投资模式的多样性,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根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结合现阶段美国的投资模式,进行一系列比对与分析,最终研究出最适合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方案。

关键词:美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启示研究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知识技术行业,它具有极大的价值及创造力,又因为文化产业对环境污染较小,凭借着其发展潜力、经济效应和产业的“绿色”特性,成为了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美国占据了世界上文化产业的主导市场,文化产业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文化产业对推进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

一、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电影产业。电影产业作为过去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传播范围广泛的信息产业。美国电影行业相对比较集中,基本上由几家大型的制片公司占据了所有的电影市场,其中包括迪士尼、华纳、环球及派拉蒙等多家耳熟能详的制片公司。美国电影制片公司主要集中于好莱坞这一块地区,庞大的消费群众使得美国电影的票房成绩远超英、法、德、日等国家,美国荣获电影票房冠军当属实至名归。现阶段美国的电影市场是美国继军火产业以外最大的出口产业。

2.电视广播产业。自从数字技术引入电视产业以后,受到了电视用户的大量应用,再后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变为一种传播美国文化的媒介,美国的电视广播逐渐发展到世界各地。美国电视传媒公司凭借其创新能力及节目优势,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效应顺势创建产品,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品经营多种例如广告、出版、产品等业务,以强有力的姿态占据了全球有线电视产业的市场。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如此卓傲的成绩,其中很大部分取决于美国信息产业完善的法律体制、版权保障以及相对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

3.动漫产业。美国发达的动画技术带动了美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由第一部漫画作品到第一部动画片的逐步过渡,美国早就发展成为世界动漫产业的支柱之一。美国动漫产业之所以一直占据着世界动漫产业的主导市场,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动漫具有丰富的创意,亦或是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美国现在所拥有的相对成熟及完整的动漫产业管道。美国动漫产业之所以会兴盛,与其明确的市场分工、成熟的运作及制作管理机制、高技术高品质的保障机制等产业机制有着重大的关系。

4.音樂产业。美国流行音乐的潮流一直影响着全球的音乐流行趋势,美国的唱片业在全球唱片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音乐产业也是美国文化产业最主要的代表之一。随着全球唱片销售成绩不断的提高,美国唱片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市场成绩,美国音乐唱片始终占据全球音乐唱片市场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5.出版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口国家,其一直是经济与文化的强国,虽起步较晚于欧洲其他国家,图书出版业却一直占据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地位。出版产业包含书本、报纸及期刊杂志等方面的出版,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出版行业也不断随着科技在发生变化,美国采用了数字技术之后,其出版行业也逐步呈现出电子化、数字化的出版趋势。

二、美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

文化产业与房地产、建筑等经营产业的目的是没有区别的,既要保证产品增值又要实现最大利润。文化产业是否顺利发展与其资金是否雄厚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资金的完备程度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之一,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较大,其投资回报也相对比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推动,文化产业投资逐渐发展为更多元的投资模式。

1.政府投资。文化产业在起步阶段总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及投资风险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不具备获得资金的途径,而导致企业无法顺利发展。美国文化产业政府投资表现在直接和间接投资这两个方面,直接投资是指由政府直接财政拨款或由艺术基金等相关文化机构资助,用于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间接投资是指政府采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补息贷款、减税、免税、退税等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将部分资金积极的投入到建设文化产业当中。

2.慈善基金会投资。慈善基金会是指不由政府组织,拥有自身资产,目的不是为了谋取利益的机构,主要用于维护和帮助公共福利的相关活动,由慈善基金会的理事或代理人负责管理及主要活动。基金会由美国创建并流传下来,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活动包含了许多方面,例如社会、宗教、教育等,美国慈善基金会类型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分别为独立、运作、公司、社区等基金会。美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慈善基金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文化产业离不开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与扶持。慈善基金会为文化艺术企业所提供的资助,使得慈善基金会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而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文化艺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通过专业的机构或人员采用股权融资的方法,选择一些才刚起步却具有无穷潜力的企业,将资本运用到企业发展当中,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经营的投资方式。投资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一些具有风险性较高、发展迅速、高科技水平的中小型企业。只有发展迅速的中小型企业才会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快速成长壮大,风投者则可以通过企业上市、并购等方式转让股权或退资,以获得较高的回报。

4.文化企业间并购。美国并购的发展有百年多的历程,其中经过了时代经济的变迁,并购由横向、纵向、混合转变为如今的战略并购。战略并购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资源配置,根据产品价值规划新的产业布局,参与并购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及进行资源整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时代经济不断向全球信息化发展,并购逐渐也渗入到美国的电影及出版产业等领域,文化企业间的并购使美国的电影及出版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美国电影及出版产业的规模发生了变化,文化企业间的并购最终促使美国文化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美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产业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如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予以高度关注,通过对于美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的分析研究,有益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投资与其它产业投资有着相同的基本特性,文化产业投资还具备相当浓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投资需要依靠法律、经济及政府行政手段的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模式主要是政府投入,与美国文化产业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较单一。政府应该采用一些比较优惠的政策去吸引企业和个人投入资金,又或者转向海外鼓励海外资产的投入,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从前由政府负责文化产业投资的现象,根据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的多样性,使文化产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实现全面发展。

2.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投资渠道。文化企业的资金由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这两种方式获得,中小型文化企业难以通过间接投资而获得资金,大部分文化企业并不具备获得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而间接投资是文化产业从市场获取资金最快捷、成本最少的方式,资本主义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我国文化企业的上市集资,利用多渠道的直接集资获得资金,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股权集资的方法吸引外资对我国文化企业实行并购。发展资本市场建设文化产业投资平台,为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通过国家提供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政府政策支持,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3.打造文化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由于现阶段我国文化企业还处在发展中,我国文化企业与美国文化企业相比,存在着诸多亟需改善之处,如何在文化行业当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力的市场地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相对有限,欠缺市场的竞争实力,要想解决这些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首先我国应建立起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全面发挥产业集群效果,集中各文化企业间的资源及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从而节省信息交易、物流成本,共享各文化产业结构等,利用各文化企业自身的优势共同进步,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2012(4).

[2]修远.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

[3]邓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创新,2012(5) .

[4]张彬,杜晓燕.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2(5).

[5]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袁玥.美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运行模式分析——从中介视角透视美国娱乐产业[J].艺术百家,2010(7).

作者简介:吴佳晨(1980-  ),男,学士,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钭利珍(1978-  ),女,博士,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

上一篇:经济思想论文下一篇:学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