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药管理学;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Key words:Pesticide management;The major elective course;Teaching reform

农药管理学是面向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熟悉有关农药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对农药使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对于农药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的法律意识。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与农药开发、应用、销售、管理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等相关的工作[1]。在本科阶段开设《农药管理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农药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解其外延与内涵;熟悉并掌握与农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探讨目前农药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2]。

专业选修课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作为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专业知识结构的清晰,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人才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4]。近几年,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林院校为主旨的北京农学院设置了《农药管理学》课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以本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其他农林高等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情况,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符合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专科生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1 更新完善教材

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主要教材为沈晋良主编的《农药加工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主要涉及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剂型及生产工艺和农药商品标准和农药管理制度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管理的重心已经从注重农药的有效性转变到注重农药的安全性[2],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和完善,从农药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到使用主体都应该体现出管理学。鉴于已出版的有关农药管理学方面的教材并不多,加之目前农药市场发展迅速,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和出版一本适用于植物生产类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迫在眉睫。当前北京农学院相关教师正在积极收集国内外有关农药管理的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及最新的市场信息,编写有关教材。

2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农药管理学》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大三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学时数少,所以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5]。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授课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专业选修课的作用。

2.1 以实际案例丰富课程内容 我国的本科生教学是以知识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可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如果要求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这就严重违背了农药管理学的教学宗旨,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以我国现行的《农药管理条例》为主轴的农药管理相关法律与法规是《农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该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它的内容是随着新药剂、新剂型、新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在不断更新的,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任教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最新的案例与数据,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该課程更加贴近现实。例如,在说明农药登记管理过程以及讲授农药管理问题时,可以应用大量数据和案例,说明现行的农药登记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在农药经营管理中结合市场信息与相关知识,应用有关农药中毒案例,如“5.23”武汉农药中毒事故说明农药管理的现实困难,这些都可以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农药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2.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充分运用互动式、辩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开设课堂讨论环节,让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1-2]。比如,在讲解农药管理制度中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时,针对农药标签内容多,学生难以记忆的现象,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重要品种,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药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商品名、通用名、“三证”、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标志带、特性、防治对象、适宜作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利用幻灯片制作农药内包装袋,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并鼓励大家提问。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踊跃,对这种教学方式普遍认可,觉得没那么枯燥,学起来很轻松,关于农药产品标签包括的内容也容易记忆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农药管理学教学中,可以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例如,通过系列图片讲述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使用动画或是视频资料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教学平台是现场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6]。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置农药信息资源网站的链接,例如中国农药信息网、中国农药网、中国农资网等,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农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农药的种类等可以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完成作业,有任何问题与建议也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录像,例如如何科学使用农药的宣传片等也可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并提交一份观后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4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锻炼

目前,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并没有实习的内容,如果可以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中会更合理一些。学生对于某些课程内容,如农药的科学使用、农药登记过程中的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实验等学习起来觉得生疏、枯燥,如果在讲授之前,先安排学生去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或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等参观,初步了解农药的使用和农药登记中需要的实验过程,这样再结合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方式多样化

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程度,而且也可验证教师的教学效果[7]。本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课堂考查和课程期末考试。通过日常课堂考查可检查学生对每堂课所讲授知识的学习和领会情况,期末检查采用课程开卷考试或是课程论文,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现象,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针对考试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改进教学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6 结语

《农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在培养全方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计划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剖析农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是关乎国计民生,具备重大社会实践意义的学科。推行可持续绿色植保策略,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问题的根本所在。在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教学大纲要求为重点,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行多重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和创新性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37-239.

[2]李芳.农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J].高等农业教育,2008(5):22-23.

[3]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4]王福莲.重视专业选修课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J].考试周刊,2007(35):5-6.

[5]张文英,王喜萍.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2(3):112-115.

[6]董蕾.网络教学平台关键技术与智能生成试卷功能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8(4):107-109.

[7]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17-19.

(责编:张宏民)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学 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 心理学 个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重视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家长都开始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在很多儿童舞蹈教师眼中进行儿童舞蹈教学就是为了训练儿童的舞蹈基本功,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而事实上要想更好地培养儿童的舞蹈兴趣,提高儿童舞蹈教学的质量,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舞蹈。

1 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兒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环境中能够更好让儿童放飞自我,从而激发儿童的潜能,是儿童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相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让儿童的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从而开启封闭式的自我保护模式,不利于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展示和发挥。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儿童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一方面要在教学环境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可以利用儿童比较喜欢的卡通形象以及舞蹈元素来装点教学空间,使舞蹈教学空间环境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让儿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的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另一方面环境中的人对儿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舞蹈老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采用儿童语言与儿童进行交流,规范自身的肢体语言,保持优雅的谈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儿童进行有效的互动,与儿童一起学习和发展。通过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儿童在舒适的环境中不断的学习舞蹈、更加热爱舞蹈。

2 根据儿童的发展需求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师多数是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所掌握的舞蹈技巧传授给儿童,儿童对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累还很枯燥,会导致儿童逐渐失去对舞蹈的兴趣。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设置符合儿童心理需求以及兴趣需求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取有趣的情景教学、游戏教学,也可以让儿童参与到舞蹈动作的编制上,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味的模仿老师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儿童参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儿童的舞蹈潜能。另外也可以在儿童中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断进取。例如:在《洗刷刷》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儿童进行相应引导,比如问儿童在家是否看过妈妈做家务的样子,自己有没有帮过妈妈分担过家务,或者在学校有没有做过清扫班级卫生的工作等等,然后让儿童根据歌曲的内容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舞蹈动作的编制,给儿童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最后播放歌曲鼓励儿童跟着歌曲跳舞。教师认真观察每个儿童的舞蹈动作,并在其中挑选几个比较好的儿童作为大家的榜样,让儿童进行模仿。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再进行相关舞蹈动作的优化,使儿童的舞蹈能够更加优美,这样儿童学习舞蹈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同时学习舞蹈的热情也会大大提高。

3 加强对儿童的鼓励和表扬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儿童时期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渴望得到表扬和认可的心情是非常强烈的。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基本功是非常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儿童学习舞蹈中的一大难关。大部分儿童在练习舞蹈基本功时都是痛苦的,尤其是压腿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因此很多儿童会选择放弃学习舞蹈。在传统儿童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面对儿童在基本功练习中的抗拒反应,并不能耐心的引导和鼓励儿童,而是觉得这些儿童太过矫情,认为哪一个学生不是这样练出来的,甚至对那些怕疼而想继续练习的儿童直接放弃。可以说有这样表现和心理的儿童舞蹈教师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师,作为舞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渴望被表扬和认可的心理来鼓励儿童,给儿童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例如:在儿童怕痛而拒绝练习基本功时,舞蹈教师可以给儿童播放一些其他小朋友参加比赛的舞蹈作品,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儿童作品更能够激发儿童奋发向上的心,此时教师应该告诉儿童他们能有今天的成果也是因为他们之前坚持不懈的锻炼得来的,现在的疼痛只是暂时的,坚持一段时间不仅不会这么痛了,而且跳舞时舞姿会更加优美,舞蹈会有很大的进步。在儿童练习过程中只要稍有长进就要给儿童充分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4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舞蹈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至关重要,作为儿童舞蹈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迎合儿童的发展需求,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愉悦的舞蹈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给儿童留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儿童舞蹈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表扬儿童,给他们足够的自信,加强儿童对舞蹈的热爱,培养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亚梅.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儿童舞蹈创编思维[J].黄河之声,2020(02):156-157.

[2] 唐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儿童舞蹈创编探索[J].北方音乐,2020(12):226-227+230.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我国教学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效运用作出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以及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变化,揭示在教育以及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以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将其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接近的事物易于联系以及记忆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记忆英语词汇。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night,light,fight,might,sight,tight这些词汇连起来记忆,有效提高记忆效率。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认知以及思维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假设初中英语教师逼迫学生学习,那么他们的叛逆性就会使其對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感。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激起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把英语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整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1]。例如:在讲解“there be”的语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There be”句式来阐述家里的物品,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用“There is a bed in my room.”“There are ten desks in my home.”等来阐述家里的情况,把“There be”的句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又如,在讲解“过去式”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式来描述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件事情,如某学生周末和朋友去打篮球的事情:“I went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 I was very happy this day.”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中的记忆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记忆属于人类心智活动中的一种,能够有效累积对过去活动、经验以及感受的印象。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记忆的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传授给学生更加科学的记忆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在讲解到“want to do”这个句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起“want doing”句式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如,学生很容易混淆“long before”以及“before long”二者之间的用法,这时教师利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特点,教会学生利用顺口溜来记忆。如“long在前,很久前;long在后,不久后”。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long before”以及“before long”的用法以及区别,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

所谓知识的迁移,指的是某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在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广泛地存在着。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同时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加自主准确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二者拆分开来,应当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2]。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将阅读教学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在讲解“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本节课的文章,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和掌握“prepare for an exam”“have the flu”等短语,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可以有效运用,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英语知识。又如,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转换形式和过去时动词转换形式具有相似的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引导学生把部分现在时的知识点迁移到过去时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二者的语法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将这些有效地整合起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取得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丽红.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5.

[2]李涵陆.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6(24):164-165.

编辑 王彦清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变局当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快速融入全球化、加速现代化的轨道。中国执政党的形象塑造不可避免地成为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否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战略问题。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从文化刻板印象、党的形象挑战以及党的形象塑造路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心理与文化刻板印象

文化包含多种范畴,以被讨论最为广泛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为例,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其文化成员的行为是倾向关系互依(集体主义)或自我独立(个人主义)有很强的解释力。也正是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这一框架下,以往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出发绘制了文化思维的版图,认为强调世俗纲常的文化(如中国儒家的礼制)追求关系和谐,易强化集体主义,而强调理性精神的文化(如古希腊的爱智慧)突出分析思维,易强化个人主义。这一东、西方文化的地理划分,在社会认知、道德推理、艺术创作等各领域均得到了强有力的实证研究支持。例如,面对社会上的一些冲突事件,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会对其做外部归因,认为是社会环境或情境造成的,而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会对其做内部归因,认为是个人品质或能力造成的。同样,在拍照或绘画时,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习惯留白或突出环境、背景,而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习惯特写或突出个人、前景。

近年来,文化学者还发现,文化也受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也在互相交融、浸染。例如,低阶层的民众在生活中倾向于互依互助,更易产生或固化集体主义文化,而高阶层的人倾向于自主独立,更易产生或固化个人主义文化;对劳作时间与分工协作要求较高的生产方式(如种植水稻)让人表现出更多集体主义,而对于劳作时间与分工协作要求较低的生产方式(如种植小麦)让人表现出更多个人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与社会阶层、生产方式的关联,非常类似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启示我们:如果从历史或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文化心理很可能是一种根本的人类存在方式,是我们理解一切社会行为、制定国家政策都不能绕开的基本现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的眼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种不同文化心理的道德地位并不是对等的。特别是在福山“历史终结”的逻辑里,人们很容易将西方哲学和历史发展所造就的个人主义误解为更高级的、终端的文化心态,而中国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是需要被改造的,或者是朝着个人主义方向演变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林菲尔德团队发现,近40年来中文图书语料库中关于个人主义的词汇(如自我、选择、获取)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蔡华俭研究员团队也发现,随着社会变迁,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时会更倾向于使用独特的词汇;相对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有更强的自我观念,甚至更加自恋。尽管研究者也发现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相对稳定性,但他们的研究强烈地暗示着,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在与西方社会趋于一致。

透过上述逻辑、发现,我们可能会留下两种印象:1)中国原本应该是集体主义的;2)中国正在变得越来个人主义。或者从社会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的研究结果来看,在西方人眼里,现在的中国人是高竞争、低热情(High Competence, Low Warmth)的民族。一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种植水稻为主、总体社会阶层较低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是熊猫式的好人,温柔、和谐,不向西方人那般个人主义、富有竞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正在变得西方化,这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胜利,而在意识形态上跟西方不一样的中国是一种相对野蛮的个人主义文化,对西方构成了竞争、甚至威胁。早在100多年前,在英国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看来,文化是一个由原始到野蛮、再到文明的过程,当时的英国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因此英国有义务对那个时代遗存的原始、野蛮文化进行教化和引导。

二、文化期待与中共形象面临的挑战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文化刻板印象,更由于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和中国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或多或少已经被预先放在一个“文化期待”中了,即中国应该是温柔的、被教化的,而目前正在“野蛮”地发展。

在上述文化心理的逻辑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早期电影塑造的“落后、矛盾”的中国社会,正好契合了与西方“文化期待”相一致的中国形象,也因此获得西方认可并获得影片大奖。相反,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济成就时,则会被迅速地解读为权力和野心的增长。例如,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有与迪拜哈利法塔般高大的上海中心,有上百万平方米的城市购物中心;而中国在减少贫困、促进健康方面的巨大成就,却很难进入西方主流媒体的视野。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很多西方媒体上也能见到,但无论是描写本身还是内容涉及,都存在误读现象。斯诺、史沫特莱等人亲自到过中共革命中心延安,他们与中共领袖毛泽东等人进行过面对面深入交谈、沟通。因此,他们写出来的作品比较符合中共的革命和发展实际。因此,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美国人斯诺等很感兴趣,在新中国成立后还邀请斯诺来华访问,并亲自接见。当然,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期间也犯过一些错误。西方利用这些错误,肆意夸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缺陷,尤其是对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叙述,充满了对中共领导人的妖魔化描写。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加大了融入世界的力度,逐渐获得全世界比较正常的认知,但西方对于中国的看法也是存在既定期待。每当中国发展陷入困境时,西方媒体就会唱出“中国崩溃论”。美国学者福山就以“历史终结论”声名鹊起。每当中国发展没有如其所愿,西方媒体就会喊出“中国威胁论”。当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大旗时,他们又变换策略喊出“中国责任论”。在西方社会,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共的形象描绘存在污名化、妖魔化的偏好。

长期以来,中共被西方塑造为权力高度集中、实行一党专政的专制政党,中国则被塑造为由封建思想统领下的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当下中国和中共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解决了挨饿、挨打的问题,现在迫切需要解决挨骂、塑造形象的问题。

三、党的形象的塑造路径

中国共产党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在革命年代,就通过邀请国外记者到根据地实地考察来展示自己与国民党的不同,从而展示出清明廉洁、作风民主的良好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在接见外宾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比较注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头出国考察,向世界展示了中共领导人的形象,在美国刮起了“邓旋风”,他还多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作封面人物。新世纪以来,中共对形象的塑造更加看重。总结梳理其中的经验,针对西方文化心理即所谓文化期待提出党的形象塑造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继续深入研究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明了西方文化结构。斗争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知彼。塑造自身形象必须了解对手的文化期望。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欧美文化,欧美文化又根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西方文化借助工业文明的威力,把自己的文化宣传至全世界,并借用其操控的各个国际组织的力量,使得以英文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所谓“主流”。在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同时,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全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了带着有色眼镜的观察。当然,这背后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了大量西方著作,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拥抱世界,中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不少高校本科生用的教材是英文版原版教材,教授的文化知识是全西方式的。因此,这就引进了“隐忧”。如何正确研究西方文化,而不是膜拜,避免“先在性”投降,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现在来看,我们中国发展比较稳定健康,中国模式已经遭到全世界“围观”。我们现在不能再“仰视”西方文化了,而应该“平视”西方文化。我们通过研究西方文化,就会发现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并不是完美的,他们的工业化历程充满了血和泪,很多国家和民族因此遭受劫难。几十年来,又在全世界造成了很多国家的动荡局面。这与西方文化本身的缺陷有很大关系。我们认真研究西方文化,就要明晰西方文化心理结构,直面西方文化期待。这就需要通过好的顶层设计,组织力量进行西方文化研究。目前,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的人员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很难形成“战斗力”。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现象,经过长期的努力,把西方文化研究透。正如当年美国人研究日本文化,从而写出经典名著《菊与刀》,为美国管制日本提供很大帮助。

其次,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西方所谓的文化期待实际上反映了在西方话语体系成为世界“主导”性话语体系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看法。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打破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打造中国话语成为必然之举。中国话语体系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一批影响世界的文化巨人。中国的孔子、孟子等都可比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巨匠。这种深厚的文明积累为打造全球化状态下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当然,面对深厚的文明积累或者说中国古代文明,我们必须立足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立场,来剖析研究中华文化。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在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形成的。世界古代史也表明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十分顺畅。因此,在今天为中国话语寻找根源,必须立足全球化的态度。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在打造话语体系时,必须关切世界其他文明的接受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时,既要体现文明的传承,又要注意全球的文化需求,为全球提供中方话语。而且这个话语必须能够为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提供新的选择,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话语的普遍性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在打造形成中国话语时,注意中国本身的需要,体现中国的特点,毕竟中国话语的形成要植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发展。

最后,讲好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积极塑造党的良好形象。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趣越来越高。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国、关注中共,中国、中共的一举一动也颇为引人注目。为更好地使得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比较明确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不发生明显误判,我们必须利用全球化的机遇,讲好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了故事,世界上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多,“挨骂”的问题就会逐渐自然解决。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要干好自己的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出了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对西方“文化期待”带来了严重冲击。同时,我们需要用西方人乃至世界上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西方的中国研究专家来介绍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美国学者沈大伟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收缩与调适》实际上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撰写的《变革中国》实际上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把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的。还有基辛格撰写的《论中国》、傅高义撰写的《邓小平时代》等等。这些论著既是运用西方话语体系看中国、看中共的成果,也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塑造。我们要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与世界进行积极沟通,把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奋斗的历程用世界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示给全世界。同时,我们要加强研究,创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话语,针对西方的话语霸权,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这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精尖的专家团队,针对一党领导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党专政、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的差异性等重大话题进行集体攻关。

应该指出,打造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基础是中国要干好自己的事。世界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国,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通过30多年的努力,迅猛发展,获得了中国发展奇迹。干好自己的事,用事实回应世界,是最好的讲故事的方式。同时,我们塑造党的形象还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能漫无边际、没有问题导向。这个目标和导向就是要消解西方的文化期待,在全世界把中国共产党塑造为高效、民主、清廉、有活力、有智慧的领导东方大国的执政党。一旦目标确定,我们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焦发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天真地相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就能很快从根本上扭转西方的固有文化心理结构,所以还要有打文化传播“持久战”的准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 如何认识真正的爱情?怎么去恋爱?获取幸福的途径是什么?这是每个恋爱中的男女都在逐步探寻的问题;源于男女的天生差异,女孩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会比男孩更多的表现出敏感、多疑以及不安的情绪,面对恋爱中的挫折,她们常常很脆弱,甚至采取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方式来宣泄不满;本文就是从女孩在恋爱中的心理入手,以自己和身边的闺蜜为主要分析对象,浅谈女孩在恋爱过程中心情波动频繁的原因,提出调节、宣泄情绪的积极处理方法,以及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恋爱这种亲密关系。

关键词: 恋爱 幸福 女孩 亲密关系

Abstract:

How to know the true love? How to love? What is the way to obtain happiness? This is the problem that every man and woman in love are gradually explore; from men and women inborn differences, girls in love in the process often than boys more show sensitive, suspicious and uneasy mood, face love of frustration, they are often very fragile, and even some of their adverse way to vent discontent; this is from the girl in lov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to its side and close friend is main analysis object, the girl in the process of love mood fluctuates frequently causes, put forward to adjust, emotional catharsis activ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hould take what kind of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is intimacy.

Key words:

love

happy

girl

intimacy

一、了解自我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1) 课程开始前

1、我对爱情的观点

原以为爱情应该是惊心动魄、大起大落的,具有无限激情;像泰坦尼克号上Jack和Rose的爱情,短暂但永生难忘;像莎士比亚戏曲中罗密欧和朱丽叶,愿不顾一切的去挣脱家族的仇恨与阻挠来获得彼此的相守;爱情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它具有无穷的力量,能让你克服一切困难。

同时爱情也很简单,淡淡的,就像郭敖说的那样:“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这是一种独自简单纯洁的喜欢,是一个人隔着适当距离默默的关注,他幸福我就开心,他悲伤我就不安,他焦虑我就着急。

2、我对性的观点

性是一个让人害羞的话题,也是我经常刻意回避的,对性的态度很保守,只能发生在夫妻之间,觉得婚前性关系、在外面找情人、当别人二奶等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性应该是异性之间才可以发生的,我无法接受同性恋这个群体。

3、存在的困惑 怎么辨别真爱?

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靠吗?

同性之间的爱情和男女之间的爱情一样吗?

4、存在的问题

面对男女性格天生的差异,要怎么相处才能融洽?在交往中要忌讳什么问题?

(2) 课程结束后

1、我对爱情的看法

正如张小娴所说:“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情的道路也是蜿蜒曲折的,不是两个人相爱这么简单的问题,相爱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互助与支持;爱情能让你很愉快、充满激情、觉得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有时候也会把伤心、失落、黯然神伤带给你;爱情甚至不仅仅是处理两个人关系的问题,也是两个家族,两种文化的结合问题;长久稳定的爱情要靠双方用心慢慢经营。

在西祠胡同论坛的一片论文上看到这样一个解读,我觉得很贴切,现在拿出来一起分享: “L”代表Listen(倾听),爱就是要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予以协助。

“O”代表Obligate(付出),爱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无私地去灌溉爱之苗。

“V”代表Valued(尊重),爱需要展示你的尊重,表达体贴、真诚的鼓励。

“E”代表Excuse(宽容),爱结实仁慈地对待,宽容对方的缺点与错误。

2、我对性的看法

性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并且只忠诚于一个性伴侣,没有爱的性是机械的,我不排斥同性恋的性行为,有爱情作为基础的性都是美好的;人类性行为的目的不仅仅满足于肉体感觉的性生理需求,更高的目的在于达到性社会适应和满足心灵享受的性心理需要。

2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当双方的爱情趋于成熟时,就会产生性的需要,这是激情的使然。作为大学生,在发生性关系之前,应该具备科学的性知识,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性心理,有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采取安全的措施。

3、我的改变

我以前认为爱情靠缘分,是上天的安排,遇到一个相爱的人,然后就可以快乐的过上一辈子;现在觉得只要两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致上一致的话,是可以慢慢产生爱情的;而如果两个人的三观差异很大,即使之前能相爱,在一起久了也会因为差异而痛苦分开;爱情不是什么命中注定,也不是缘分之类的不受自我因素控制的东西带来的,而是要你用理性去分析,思考你们是否合适,将要遇到的问题,和你们是否能达到大多问题上的一致,然后你们慢慢磨合,为适应对方而改变,这样获得的幸福才是平衡稳定长久的。

张爱玲有句我很喜欢的话:“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爱情并不是只要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那些童话般的爱情都是存活在小说电视剧中,完美的爱情是需要两个人一起创造的,而那些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之后只会腐蚀大脑。真正的爱情就像金字塔,最底层是粮食,然后是金钱,能源和感情的付出,只有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正是我现在对爱情的态度。

4、仍然存在的困惑 异地恋一定会分手吗?

男女之间有单纯的友谊吗? 爱情会渐渐的转化为亲情吗?

二、案例分析与自我启示

(1)案例分析

1、这是一个他人消极面对爱情与性的案例

他与她都是大一新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自己期待已久的名校,憧憬着大学全新的生活与改变;在新生见面会上两人认识了,她来自江苏,长相平平却有着出色的领导能力与学习能力,他来自厦门,有俊朗的外表和富裕的家庭,两人在彼此的日常交流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不久确定了关系,近距离的接触中,他开始数落她平凡的长相,这使她变得很苦恼,又一次激烈地吵架后她彻底崩溃了,喝了一夜酒,他知道后心里很愧疚,为了安抚她受伤的心,一个周末,他把她带到了学校不远的一个旅游古镇,那天晚上,在那个浪漫美丽的地方,发生了性关系,后来,由于双方差异太大,终究还是分手了,她陷入悲伤中,久久走不出来,成绩一落千丈。

2、分析

①双方在新生见面会上认识后,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面,由于屡见效应①,熟识导致更加 ①【屡见效应】频繁见面会增加彼此的好感;此外,生活中还有“首印效应”、“打样效应”等。

3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喜欢,使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爱情的三维度是:亲密(情感成分),激情(动机成分),承诺(认知成分),也是维系爱情的三个重要方面;爱从哪里来?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爱从爱中来,双方的感情需要平衡,也就是在交往中要源源不断的注入自己的感情,补充爱情的新鲜血液。

②男女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女性在选择对象中往往对男性的性格较注重,喜欢记忆回想,与自己免疫系统不同且体味不同的男性有较大吸引力;而男性喜欢腰臀比为0.7的女性,这种体型的女性有较强的生育能力,他们讲究视觉刺激的整合,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协调性。案例中他对她的长相很在乎就是男性注重女性外表的体现。

③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了解、关心、依赖、相互认同、信任、承诺几个重要要素;同时,文化、成长经历、个性差异、人格、自我概念等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建立。案例中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一样的家庭和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加之亲密关系的建立放大了两人的缺点,所以两人的亲密关系时常走向危机,最后导致分手。

④性关系的发生需要爱情趋于成熟稳定,双方要有健全的心智,不要误以为性关系的发生能挽救一段走向灭亡的爱情;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对方就是你将来伴侣的话,最好不要发生关系,因为关系的发生就意味着责任的承担,如果你承担不起这份责任的话,这样做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

(2)自我启示(主要谈谈女孩在恋爱中应该有的心态)

1、不要把恋爱当成你生活的全部,也不要为了顺应对方而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爱好、时间、朋友等等,不然你只会得不偿失,正如《秘密》上所说:当你要吸引某种关系到生命中,千万记得不要让你的思想、语言、行为,以及周遭环境,与你所谓渴望的相违背。

2、对自己要自信,对他也要又信心,保持适当的距离,给自己空间,给对方自由,这样自立的去恋爱;刚刚好的距离,刚刚好的思念,刚刚好的焦虑,这样才是你俩之间最舒适的相处方式。

3、保持吸引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多看几本好书,多学几门技能,在他面前总展示不一样的你。

4、学会体谅与理解,让他把时间多分配给他的朋友一些,学会安静,淡然,让自己散发一种成熟懂事的气质。

5、让他知道你也有自己的朋友,生活中他并不是唯一,你也许随时可以离开他,爱他但不去烦他。

6、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即使你周围的姐妹都有了自己的男友;爱情可以期待,但不可以被创造。

4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7、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轻易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给他,要考虑成熟,面对身体与生活的压力,自己弱小的肩膀是否能承受。

(3)面对失恋

1、莎士比亚说过:“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失恋后不能做朋友也不能做仇人,面对失恋,你只能坦然的接受,即使这是个痛苦的过程,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的冰山最好的方法。

2、如果你没做好失恋的准备,如果你还没从上一段失败的恋情中走出来,就请你先不要开始下一段恋情,时间会慢慢让你忘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恋情才会有幸福的恋爱过程;康永《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中写到:“上段恋情,全心投入,结果重伤,于是这次恋爱怕受伤,就很保留。这意味着:上次那个伤你的烂人,得到最完整的你,而这次这个发展中的情人,得到个很冷淡的你。我知你是保护自己,但这若是做生意。你这店一定倒的。永不再來的恶客,得到最好服务,而新客上门,却备受冷落,这店怎么不倒?”

3、也许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要把心情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无论失恋给你带来多大的伤痛,请快点走出来,因为真正的王子在等你。

三、对本门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我觉得周老师很亲切,有种让人放心把秘密交给您的感觉,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带给我一些感悟和改变,是一门成功的爱情心理学。

以下是三个小小的建议:

(1)让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恋爱经历,然后您给她们一些建议,让她们正确对待恋爱和处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

(2)进行课堂游戏,集体参与;

(3)老师可以先规定好今天上课的主题,然后让同学提问,您来解决。

四、参考文献

5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1] 冉龙彪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覃彪喜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修订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3] 张德芬著.活出全新的自己.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4] 朗达·拜恩著. 秘密.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5] 张德芬著.遇见未知的自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上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下一篇:教育心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