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 探讨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的护理中,大力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有何效果。方法 研究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48例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家属意愿,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其中24例患者仅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常规护理,设为实验组;另外24例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延缓患者的精神衰退进程,其护理重点在于患者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结果 经过精细的个性化护理,实验组组患者痴呆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仅少数病例出现了抑郁等症状,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 精神疾病 护理 效果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如: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大脑出现功能失调,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近年来,随着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措施的不断改进,科学精细的护理措施对其病程的缓解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用药、心理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疾病护理措施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中人文关怀护理占据重要地位,我院对部分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实施了人文关怀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收住入院4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些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家属意愿,其中24例患者进行了传统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设为对照组;剩余2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文关怀护理,设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50~78岁之间,平均年龄68.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52~79岁之间,平均70.2岁。两组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病史差异不大(P>0.05),符合研究条件。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护理措施:(1)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要点和注意事项。(2)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各种思想负担和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3)嘱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处理。(4)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保持心情愉快。

实验组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大多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关心并尊重患者,鼓励患者正视疾病,积极治疗,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2]。(2)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这一措施是人文关怀护理的集中体现,由于患者的语言和情感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要求在与患者交流时,采取恰当的方式,怀着高度的耐心与责任心,给患者以最大程度的关心和帮助[3]。(3)用药护理:患者一旦罹患该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用药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肾功和血象,各种严重副反应一经出现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4)强化记忆:患者患病后常出现严重的记忆力减退,易忘记自己随身物品的具体地点,常进行各种无意识的行为,事后又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此时护理人员及家属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耐心帮助老年患者整理自身物品,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看得到的地方或放在固定位置[4]。(5)家庭护理:精神疾病患者的大部分治疗是在家中进行的,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配合对其病情的控制至关重要。家属给予患者适当的理解和关心,鼓励其参加一些简单的活动,逐步恢复其正常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患者应戒酒,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证良好的睡眠。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患者的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患病后,某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危害自身或社会的行为。因此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进展的同时,还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要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5]。我院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部分老年痴呆症患者实施了人文关怀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文关怀是人类希望获得生命整体和谐与实现自我生存价值感同身受的博爱情怀、社会责任与人道主义思想的融合,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和尊重,护士在认知、实践、感悟和体验升华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关怀能力[6]。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其血流动力学和机体功能均明显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频繁的用药,迁延的病程,会逐渐消耗尽患者的耐心和信心,变得悲观失望,不能对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给予配合,容易降低疾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用药、病情、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辅导,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用药,能够明显延缓疾病进展,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罹患抑郁症、脑溢血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对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可明显延缓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红.人文关怀对精神疾病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615-616.

[2] 陶影,张丽.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康复期的护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7,7(11):1267.

[3] 刘明珠,叶萍.浅谈怎样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J].新疆中医药,2014,32(5):94-95.

[4] 黄万琪,杜丹丹,柯永,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08-310.

[5] 劉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227(9):1-2.

[6] 姜杨.人文关怀理念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61-262.

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素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缠号:1008—2409(2005)04—0661—03

笔者对58名不同层次护士进行心理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心理素质在不同毕业年限、不同学历背景,从事同一专科的护士中的情况,旨在探讨调适最佳心理素质及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精神科护士,以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推动精神科护理学的发展。

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积极心理、精神病症状情况、社会功能、自尊水平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自尊量表(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积极心里、精神病症状及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精神科 重性精神病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ajor psych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Yichun 33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9.025

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疾病,由于普遍存在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存在极大的影响,患者不仅会出现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残、轻生等情况,如果没有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预后十分不利[1]。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可以激发患者自信、积极等正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幸福感,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2]。因此,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最新重性精神病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均可以生活自理。排除标准:存在家族遗传史者;既往受过严重心理创伤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38)。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进行简单的疾病指导、饮食护理等[3]。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讲解,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要进行区分,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按时、按量规律服药的重要性[4-5]。(2)心理支持:由于疾病的因素,患者在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情况,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决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避免对其造成伤害,而且,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情感支持,重点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引导患者克服困难,为其构建生活自信[6-7]。(3)社会支持: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例如:可以为患者制定合理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整理,在疾病初期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进行演示,当患者能够独自掌握的情况下,指导其独立完成,并展开监督。医院也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等活动,引导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告诉患者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患者参加购物活动或者文娱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游戏比赛,调动患者的参与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力,调动生活积极性[8-9]。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积极心理情况。干预后利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进行测评,分为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6个部分,30个条目,每条目采用1~5分评分,分值越高积极心理越理想[10]。(2)比较两组精神病症状情况。干预后利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展开测评,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分评分。比较其中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四个方面,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11]。(3)比较两组社会功能。干预后采取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展开测评,总分0~20分,社会功能情况与最终得分呈负相关;(4)比较两组自尊水平。干预后利用自尊量表(SES)测评,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1~4分,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好[12]。(5)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后采取本院自制量表测评,分为完全依从(患者可以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完成各项操作)、部分依从(患者需要借助家属或者他们帮忙才可以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完成各项操作)、不依从(患者无法完成医护人员要求的操作)[13]。总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從。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35~86岁,平均(60.5±12.7)岁,病程1~12年,平均(6.5±2.4)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10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8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4~87岁,平均(60.5±13.1)岁;病程1~12年,平均(6.5±2.8)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10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HEIQ评分比较 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SDSS与SES评分比较 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92 8,P=0.034 0),见表4。

3 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这给精神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也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14]。根据临床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显示,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年龄、体重、生活压力、生活环境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5]。患者在发生精神类疾病后会出现直觉、行为、情感、思维障碍,甚至会出现生活功能下降以及丧失的情况,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情感淡漠、生活低迷的现象[16]。而且大部分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维持治疗,部分患者是被限制自由的,在疾病的困扰下,患者会存在诸多的负面情绪,而且当患者无法进行生活自理的时候,会存在极大的自卑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当前精神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分析个体问题、解决重点问题为护理依据展开,为患者提供正能量,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一种护理方法[18-19]。本文中综合护理干预重点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方面展开护理。首先让患者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降低病耻感,让患者了解疾病之间的差异,认识疾病存在的风险,使其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然后对其展开心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帮助患者构建了生活自信心。最后展开社会支持,这是综合护理干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护理人员借助不同的护理方法,让患者可以了解到如何与其他人接触,如何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帮助患者重归社会,提升了生活质量。通过与祁恩秀等[20]研究结果比对发现,通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后患者依从性为97.14%与本文研究高度吻合,进一步说明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临床价值显著,临床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积极心理、精神病症状及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瑜,鲜玉霞,李娜.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2):342-344.

[2]陈宏美,杨桂君,史鹏达,等.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7,39(14):2224-2226.

[3]潘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1645-1647.

[4]崔静怡,邵静,张静,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9):1765-1766.

[5]欧颖,何英.愉快因子回输式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0):1511-1513.

[6]黄泽慧,黄燕.优质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67-568.

[7]赵亚,许婵娟,康晖.基于循证理论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5):914-917.

[8]孙凤云.针对性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S1):214-215.

[9]谢勤侠,魏晓丽.优质护理配合奥氮平、氟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6):9-12.

[10]张静辉,严加洁,郭肖霞,等.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藥物相关性跌倒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140-142.

[11]庄海英,张平.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3):39-42.

[12]汪萍,许翠萍,韩永升.Wilson病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观察及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1):105-106.

[13]邓红欣,张勇.应用FMEA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J].护理学报,2017,24(10):10-13.

[14]王轶,王志稳,王勋彪,等.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110-113.

[15]李鹏辉,王锋锐,王丽辉,等.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31-34.

[16]刘风兰,朱艳玲,缪志梅,等.项目管理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约束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9):2499-2502.

[17]汪丽莎,毛肖丽,梁燕雯,等.运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977-979.

[18]张新颜,韩玉华,王捷,等.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自尊的影响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4):124-128.

[19] Terp M,Laursen B S,J?rgensen R,et al.A room for design: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young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become strong collaborator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6,25(6):496-506.

[20]祁恩秀,柯丽,汪艳.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815-2816,2836.

(收稿日期:2019-12-02) (本文编辑:田婧)

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对减少老年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方法:将作为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按照我院精神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满意度,另外,統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为6%,对照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为2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老年患者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理过程中安全风险发生的几率,保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为患者更好地服务,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老年精神科;安全隐患;影响;

为了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减少老年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在选取的受检者中,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48.13±5.21)岁。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作为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按照我院精神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满意度.另外,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2)患者住院时间大于一周;3)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4)告知患者以及家属或者监护人本次研究的目的,取得家属同意并且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1)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2)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其他脏器功能衰竭;3)家属为签署知情同意书;4)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资料上,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老年精神科常规的护理模式,不再赘述;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对医护人员强化风险教育:很多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高,往往在工作中会造成差错,因此,在岗前培训、每日例会以及每周总结大会上都要高度强调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此外,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且制定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以使得损失降至最低;2)强化责任承担制度:每日轮流排班对整个科室的潜在风险进行安全检查,比如病房床边的以及楼道走廊的扶手是否结实牢靠,锋利物品有没有按照要求收纳进入储物柜,窗户的防护栏是否关紧,患者及其家属有没有携带锐器或者易燃易爆物品等等。采取三级护理责任承包制度,护士长-护理小组长-组员,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等等,并且定期进行科室安全隐患管理抽查评比,纳入个人年终考核;3)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告知患者家属或者监护人有哪些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伤害,引起家属的足够重视.避免家属误解,尽量减少医患纠纷,与家属多交流也能取得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更好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设计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测评表格,在患者神志清醒时填写,并对每位患者的得分进行评估,对比分析;详细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或者纠纷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

1.4数据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为6%,对照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为2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如下表一:

2.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如下表二:

3讨论

我们都知道,精神科是所有医院的高危科室,患者在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可能发生多种不良事件,有时候不仅伤害患者本人,也会伤及家属和医护人员,此外,患者坠床、摔倒、误服药物等事件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的患者,基于此,精神科的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要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表明,在精神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其次能够估计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14小时连续不断的服务,另外,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也能从根本上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精神科老年患者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理过程中安全风险发生的几率,保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安全,为患者更好地服务,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精神科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效果。 方法 以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通过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风险管理预防策略,指导临床避免和化解精神科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 结果 风险管理预防策略的实施提高了精神科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结论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减少护理风险,同时也能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安全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safety in psychiatric ward

WANG Xueling

Xuzhou Mental Hospital in Jiangsu Province,Xuzhou 221006,China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Psychiatric department;Nursing safety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在精神科的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高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3]。笔者所在病区从2009年1月开始,重新识别和确认护理风险,科学的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区现有护士10名,年龄20~42岁,工作年限2~20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4名。护理员5名。设有床位50张。2008年收治患者395例,2009年收治患者400例。实行无陪护封闭式管理。

2 方法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

2.1.1 患者因素 ①精神症状所致:精神患者因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异常,常受精神症状支配出现自杀、自伤、伤人、冲动毁物、拒食等现象。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和治疗甚至出现激惹与反抗。②思想顾虑: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康复期患者担心疾病的愈后对工作、家庭及社会产生影响而有情绪波动易出现意外。③躯体方面:精神患者思维紊乱,当伴发躯体疾病时不能正确表达,年老体弱及衰退期患者生活自理、自我防范能力均下降,容易导致跌倒等意外。④药物副作用:精神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致跌倒,吞咽困难致噎食等意外。

2.1.2 护理人员因素 ①专业知识缺乏:护士在学校学习的精神病护理不是重点学科,对精神病知识掌握少或岗前培训不到位,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先兆。②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把精神科护理当成简单的看护,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分级护理不到位,未按时间巡视病房,患者出现异常先兆未能及时发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严谨等。③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丧失理智的特殊群体,其行为不可理解,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不尊重患者,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要而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工作人员遇到患者的谩骂与伤害,不能冷静处理,亦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1.3 患者家属因素 患者家属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如对约束措施不接受,易误解为是惩罚患者而引起护患纠纷。有的家属因害怕患者纠缠或疼惜患者而私下给患者打火机、现金等物品留下安全隐患。

2.1.4 环境因素 ①封闭式管理:集体性生活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各种精神病症状,各年龄段患者在一起,患者间易产生矛盾或因病态支配出现互殴纠纷等。患者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不适应而选择外逃等行为。②病房设施落后:如厕所地面防滑不好、无扶手、暖气片外置、洗澡间淋浴头较少等。

2.2 精神科风险管理措施

2.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医院结合专科特点成立了由分管院长领导,护理部主任负责,各病区护士长为成员的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例会,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到各病区进行风险预报。病区成立由护士长负责,2名护理骨干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小组,每周检查,及时评估分析病区现有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

2.2.2 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重新制订了常见的精神疾病护理常规,修订完善了探视制度、吸烟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等8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自杀、噎食、跌倒等19项护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针对精神科特点增加了安全检查流程,暴力患者收治流程等。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病区将各种操作、职责明确到个人、班次,使护理人员执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3 完善环境设施 逐渐改善病区的环境设施使其更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如厕所地面增加防滑垫和扶手防止患者跌伤;将暖气片内置防烫伤,增加淋浴器喷头防治患者拥挤争抢;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中夜班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动态的监控。

2.2.4 强化培训,打造高素质护理队伍 ①新护士由护理部进行3个月培训,着重精神科疾病知识,特殊操作等,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病房,实行一对一帮带式跟班两个月方能独立值班。组织全体护士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内容涉及精神科专业知识,新技术新器材使用等。②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人文素质的培养。请医学、法律专家讲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明白自己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增加护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行为。组织护士学习风险知识,用风险案例对护士进行管理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利用护理工作会议,评选优秀护士等途径,加强护士素质修养,让人性化、亲情化服务,敬业爱岗成为每位护理人员的不懈追求。

2.2.5 掌握病情,严密观察 病区采取仔细查阅病史,与家属交流,床位医生介绍病情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患者,医护共同探讨风险因素,排摸重点患者,严密观察,重点交接。根据患者的言语行为、情绪状态不断进行新的评估,及时据病情动态,更新防范措施控制风险因素。同时主动了解患者躯体状况,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发现患者有异常或主诉不适时要及时汇报,明确原因作出处理,切不可简单当做精神症状而延误病情。

2.2.6 注重细节,狠抓关键环节 精神患者症状复杂,行为不可预测,细节管理不可忽视。病区每日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视,重点是厕所等角落。对噎食危险因素的患者安排固定座位进餐以方便观察和处理。输液、约束保护的患者由专人负责看护,吃饭、服药等集体活动时保正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参加,外出活动的患者要经过筛选等。对节假日安全、患者吸烟、危险物品检查等关键环节常抓不懈。

2.2.7 调动患者积极性 针对精神科患者住院时间长,生活单调的特点,病区安排病情稳定,关心集体,有组织能力的病员为组长,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组织患者打牌、做体操、整理床铺等。鼓励康复期患者为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提供帮助,这样既融洽了患者之间的关系,又让患者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康复,和谐了休养环境,也有效防止了患者间意外的发生。

2.2.8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根据健康教育标准计划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入院介绍、临床症状、 常见药物副反应、怎样保持良好情绪等17项内容的健康教育并记录。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提出愿望和要求,以解决问题化解危险因素。实行护士长与患者日沟通制度,每个月召开工休座谈会1次。让家属了解精神科的特殊性、长期性和治疗复杂性,争取家属理解和支持精神科护理工作。

2.3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护理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是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验证。根据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及细则,护理部每个月组织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检查,病区质控小组每周检查,护士长每日抽查,内容包括急救药品与器械、护理记录书写、护理技术操作、患者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患者的“九知道”、重点患者的防范重点、各项措施制度落实情况等。每个月总结1次,以判断新的系统或流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3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发生,2008年护理缺陷为3例,2009年护理缺陷为0例,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记录书写、夜查房质量均得到提高,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4 讨论

4.1 正确识别精神科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

护士处于医疗风险第一线,是服务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使护理风险始终贯彻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即使是极为简单、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4]。精科病房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因精神病患者常常受症状支配,行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冲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而正确识别风险因素的前提是对病情的掌握。

4.2 护理人员素质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

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复杂性等特点[5]。面对精神科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护士良好的人文修养,扎实的专科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敏锐的观察力是及时发现风险事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4.3 成功的患者组织与管理是减少精神科风险事件的有效途径

精神科病房患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无陪护,而护理人员普遍缺编[6]。通过组织患者参加多种工娱活动,对患者实行分组管理,倡导患者间互助活动,既丰富了患者的住院生活 ,分散和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弥补了患者的归属感、亲情

(下转第138页)

上一篇:心血管医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