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礼仪范文

2023-03-15

政务礼仪范文第1篇

一、2013年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情况

(一)突出工作重点、丰富公开内容,促进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

一是围绕201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特别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和控制物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工作职能,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本部门贯彻落实的措施及执行情况,重点突出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公开。

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非公经济发展、推进医药卫生改革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的公开,让广大群众知晓有关切身利益的利民惠民政策,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加大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公开力度,在我委门户网站上开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试点,以“信息公开、机会公平、结果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我委批复和核准的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项目信息的即时同步公开,依法公开了项目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中标候选人等信息,促进了建设领域项目审批(核准)及招标过程的公开透明。

三是牵头做好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根据我委工作职能,在发布定价项目价格时,均及时对最高指导价予以公示。在后期调价时,我委积极做好调价信息的公开工作,特别是成品油、天然气、电力、药品、食盐、教材等价格调整时,及时联系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开信息,并积极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确保了调价项目的平稳出台。同时,加大对价格和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理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对社会影响大、公众反映强烈的价格违法案件,对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处罚结果,在主动服务公众、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扎实做好玉树灾后重建收官之年的政务公开工作,围绕《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作重点,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界广泛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建项目进展情况等重要事项,在保障群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23和范围、满足公众和媒体的信息需求,我委积极改进工作方式,主动和记者沟通,联合媒体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政府信息,与省内外10余家新闻单位建立工作联系,扩大了发布信息的受众面,有效提高了时效性和影响力。积极参加“政风行风热线”解答群众关切,准确提供政府信息,提升了公信力。及时召开和参加省政府安排的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客观、全面分析情况,在正确引导舆情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年3月,部分网站显著位置出现“近期我国天然气将大幅涨价”的消息,省内个别媒体未经核实转载了《天然气价格下月将大幅上涨》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西宁市出现用户排队抢购天然气的现象。我委及时联系宣传部门反映媒体报道不实消息的情况,并主动联系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同时多次组织媒体采访,积极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做到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妥善解决了天然气抢购事件,维护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二、2014年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安排

2014年,我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青办发[2011]54号)的要求,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努力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按照省政务公开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做好省政府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驻工作,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同时,将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加快“三个平台”建设,实现招标投标电子化、网络化。

二是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及时公开主动公开信息,认真处理依申请公开信息。突出抓好经济形势分析预警、“十二五”规划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价格调控管理等重点工作的政务信息公开。

三是继续做好投资工作的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及招投标情况、政府出资的重大项目建设稽察情况的公开力度。及时发布省委、省政府确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信息,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把公开透明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

四是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机关办事公开程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政务礼仪范文第2篇

微信和微博新型社会化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博得了众多用户的追捧,同时也备受商家的青睐。微信与微博无论是名称是面向的人群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人会对这两个平台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有所混淆。虽然微信与微博是两类平台,各种空间,但微信对微博的冲击一定是有的。

一.微信与微博的异同

1. 各自的平台属性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 用户关系比较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微博对有传播性特征的信息,无论强弱关系,传播者都积极主动并快速传播,甚至会推动传播或是挖互掘信源继续传播并会有新关系的形成;微信对有传播性特征的信息,会首先传播到强关系,然后再分享到弱关系。因为只能加工而无法挖掘,信源会去到最有需要的强关系那里,并去到最有可能知道信源的真实性的关系中互动以寻找答案。 微博的传播图是放射状的;微信的传播图是圆圈加点线状的。

微博的有效传播量与传播范围,与传播者的意愿度不相关;微信的有效传播量与传播范围,与传播者的意愿度相关。 3. 所传播的信息内容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 微博对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会被再加工并会被主动传播,不受制于关系的强弱;微信对有价值的信息,传播者会从强关系到弱关系的顺序传播,越有价值的信息自会被传播者传播的范围会更小。

微博上有争议的和不确定的内容信息,会在质疑中继续传播;微信上有争议的和不确定的内容,会被中止传播。 4. 时效性比较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如果将微博看做品牌的广播台,微信则为品牌开通了“电话式”服务。微博是一对多,适合媒体和扩散消息,微信是一对一,适合精准投递消息。

当品牌成功得到关注后,便可以进行到达率几乎为100%的对话,微信的维系的能力便远远超过了微博。此外,通过LBS、语音功能、实时对话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丰富的服务,制定更明确的营销策略。基于这种功能,微信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设计的语音通信属性,其平台化的商业价值显然更值得期待。

二.微信的创意经营价值点

微信作为一种移动数据客户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广泛应用。如今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而且在不断攀升,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微信,可见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市场,微信用户群体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壮观,如此庞大数量的潜在客户,哪个企业或营销推广人员不为之心动呢?微信又是一个信息免费的沟通平台,对于品牌主而言,如果是做会员营销,可以节约下来一大笔短信费用。 1.独特的语音交流模式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QQ号码打造本人的一个微信的大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完成和特定集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交流、互动。 这样微信当成一种营销方式使得发送的信息更加生动有趣,商家甚至可以用比较搞怪的语言方式推送信息。

二、独特的定位功能

微信也连系了LBS功能,在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的插件中,用户可以查找本人地点地理方位邻近的微信用户。体系除了显现邻近用户的名字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现用户签名档的内容。商家也可以运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本人做宣扬,乃至打广告。当你在某餐厅用餐的时候,突然传来朋友的微信,说附近某某商场在促销,或者附近有什么好活动正在进行,是不是感觉很好呢? 由于其定位的功能,对于一些连锁品牌或者门店来说,可以起到一个就近打广告和揽客的作用。

三、用户定位精确

根据去年微信团队宣布的官方数据,在5000万的用户中有活跃用户2000万,而25-30岁用户估计超50%;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多为年轻人、白领阶层、高端商务人士、时尚的iphone一族。这一强大的优势使很多企业的营销有了更好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白领的产品。可以集中给这些用户发信息,并且保证到达,微博是不支持批量私信的。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节省一笔的信息费用。弱化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给用户提供一个发泄和反映问题的平台,最快的解决潜在问题,而这些信息并不像微博一样所有人都能看到。

四、人际关系稳定

有人说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微信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微信基于朋友圈的营销,能够使营销转化率更高。微信可以更好的做好售中和售后的工作,随着时间的积累,能够增强品牌美誉度,进而影响到售前,带动用户的二次消费乃至自将这些用户发展成品牌的布道者。

五、信息推送方便

政务礼仪范文第3篇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在大数据、云计算、超算、精算、速算的演进和推动下,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生存交往方式,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人工智能为政府治理带来了决策质量与行政绩效提升、治理体系精细化以及政民互动等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挑战。优化政务数据流程和整合质量,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务服务数据安全体系,升华行政伦理和规则治理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治理能力并优化治理方式,以促进智慧政府文化自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政府治理;文化自觉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大数据,理论算法,脑科学等相关技术的推动演进下,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一个人工智能时代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1]李克强指出: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2]。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带来很大影响。人工智能发展与政府治理创新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专家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技术由来及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由“人工”与“智能”组成的,它是计算机科学前沿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通过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和扩张人类某些智能思维,从而实现智能行为。质言之,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为人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1651年,英国霍布斯(Hobbes)在《利维坦》一书中指出可以制造一种“人工动物”。20世纪,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工作才算真正开始。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先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1936)、数字计算机的设计思想(1948)以及“机器能够思维”的观点(1950),这些研究成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与研究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3](p.1)。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6年夏季,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由麦卡锡(McCarthy J)、明斯基(Minskky M)、罗彻斯特(Rochester N)和香农(Shannon C)四位年轻学者共同发起并组织召开了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夏季专题讨论会。该研讨会邀请了包括数学、神经生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名称,即“让机器达到与人类做同样事情”的能力,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4](p.1)。这次达特茅斯研讨会的成果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正式诞生。因此参与会议的科学家在会议之后都成为世界各国人工智能領域的领军人物。

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状,业界通常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所谓弱人工智能是擅长某一方面技术的人工智能,如“智能扫地机器人”只能机械地扫地。又如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具有能下象棋的思维和技术,却不会进行其他复杂的智力活动。所谓强人工智能指机器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本身拥有多元思维,是在各方面思维和能力均可与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所谓超人工智能是指机器的功能几乎在所有领域的认知表现均远超人类时,它不但能够进行系统周密的精算超算、科学创造、具有通识,甚至掌握人类所能涉及的一切社会生活、社交能力技巧与艺术。人工智能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与机器结合有可能成为全新物种”[5](p.3)。

人工智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随着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深入学习技术的突破、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人工智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2016年初,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以4∶1的绝对优势战胜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以及由美国机器人设计师戴维·汉森(David Hanson)设计的类人机器人索菲亚(Sophia)感情丰富,与人类极为相似。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作为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备受关注。各国政府及企业也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主要发达国家把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甚至军事竞争力提升的重大战略规划,加紧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和详细方案,围绕尖端科技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也为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可以说,全世界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感到欣慰振奋。

二、人工智能发展为政府治理带来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被视为当今新技术革命的领头羊,人工智能的超级引擎正在把人类社会的政府嵌入“智慧大脑”。人工智能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等带来诸多影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可帮助人们根除长期存在的社会挑战,比如疾病和贫困等。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的促进作用是显然而见的。政府治理中人工智能运用就是通过大数据、超算精算等计算理论,深度学习设计政府组织各种服务系统。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各种技术模拟人类的智慧,进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可以让政府治理更加科学、便捷、精细、透明、公平、高效。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机构及公共部门的广泛应用,为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持、智能思维、智力工具和智慧渠道。

(一)提升政府的决策质量

新时代政府的公共治理效果优良要体现在公共决策的水平和质量上。近两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新时代要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性,这种高质量当然也包括政府的高质量决策与高质量治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科技包括机器学习能力、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技术;它们很强大,可以升级,并且以幂的速度在公共部门应用,用来改善公共决策、咨询服务,认知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政府运作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利用人工智能采集决策过程背后的数字记录或通过数据的可视化使决策更加透明。人工智能的专家支持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精算超算,提供多元、多维、多位科学决策方案,精细决策、执行决策、评价决策,给政府机关决策者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执行水平。

人工智能应用于政府科学治理与科学决策,决策能力涉及强化学习。在人工智能管理的政府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将能代替人脑做出最优化的决策,而且比人类做得更好,不仅是廉洁、公正、高效的,而且能节约资源,提供最优方案,以解决机制僵化、决策缓慢、政策不连贯、权力制衡乏力等问题。传统政府管理由于社会信息资源有限,收集渠道和处理方式也相对单一,难以科学精确决策。而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精算超算术、区块链等新一轮技术应用,可以全面提升更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并根据需要自动智能生成相应的决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从而极大提升政府的决策质量,为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决策智力及动力保障。

(二)提高政府行政绩效

新科学技术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工智能运用在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会极大推进政府管理效能大幅提升。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过程,政府通过更准确地预测需求和定制服务使现有的公共服务(如健康、社会关怀、紧急服务等)更有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的配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行政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并形成科学精细的公文流转过程,从而提高整个政府内部的行政流程效率和社会效益。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诉求,政府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大量的日常执法、决策、行政流程运转所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采用了购买公共服务、临时聘用等各种手段,然而效果依然不理想。比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政府工作人员的一系列工作任务分解为单个活动,并分析每个活动对自动化的影响程度,“政府大脑”通过深度学习,可以为我们预测腾出时间。专家们分析发现,通过自动化计算机执行的常规任务,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极大缓解这一问题,在信息筛选分析、行政流程、行政咨询应答、行政监管等领域,可以大量替代传统人力投入,改善政府的人力资源局限性。近两年,各地都在探索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法院和检察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预测案件,大大提升了办案的效率和判案精准性。新华网的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2018年两会“上岗”,“媒体大脑”能迅速扫描上亿个网页,收集文本、图像、视频等数据,并通过深度学习、自动分析两会舆情、生成可视化图表,连配音、配图和视频剪辑都由媒体大脑自动完成。“媒体大脑”还能在判断哪些新闻与两会相关、哪些议题会成为热点等问题的标准上积累经验,综合计算分析舆情,俨然成了两会报道的“机器人专家”,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即时性、预见性、多融性以及受众的需求性。这也充分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互联网思维”在政府新闻传播工作的实践。据了解,目前这种人工智能应用在全球媒体中尚属首次。

(三)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精细化

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能力将有助于产生许多新品种的智能系统,如机器律师、机器分析师、医疗机器人等。认知技术已经对政府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切社会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公共资源都由人工神经网络合理地分配。“大数据”“云计算”为政府的精准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参数选择,打破了政府部门间的行政数据壁垒,便于准确掌握相关决策信息,更好地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精细化等。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减少积压,降低成本,克服资源限制,帮助工人从平淡无奇的任务中解放,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将智能投入到成千上万的流程和系统中,并处理人类靠自己无法轻易做到的许多其他任务。人工智能促使碎片化的社会治理向网格化体制转变,尤其是在社会安全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从根本上把模糊治理、预估治理推进到了全过程透明治理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向政府提供了关于如何完成工作的新选择,其“精细化”“系统化”有利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收集各类企业的数据信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实现对市场信息的高效监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城市运行、学校教育、医疗养老、司法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能帮助各个部门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以确保为所有人提供支持和机会。例如,在医疗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患者进行测试诊断甚至预测,为患者精准医疗和预防式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及其他生活偏好,有利于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人类的多样性需求反馈越来越被数据化,可以无限地产生并被传感器记录。习近平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李克强指出,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2]。在“智能化”时代的政府治理中,公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參与,从间接参与转变为有序直接参与。每个公民都是数字世界的副本,都是一个“准代码”,大数据为群众表达各种诉求提供新渠道,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特征、模式,逐步形成政府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多样性。相较于以往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滞后性,政府可借助人工智能提前预判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对传统政府治理的挑战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毫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崛起确实含蕴着人类社会的巨大潜力,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能够让人类更好地治理社会。但同时人工智能也潜藏着风险,特别是超级人工智能这一具有自主意识、最接近人类切具有超高“智商”机器人在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科学家警告人们,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将“终结人类文明”。人工智能如果被滥用、误用,或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带来的风险或破坏力则是很大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2016年10月剑桥大学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文化的终结者。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至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6](p.332)比尔·盖茨(Bill Gates)、埃伦·马斯克(Elon Musk)都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将在人类社会中构建起一个系统化、智能化的技术环境,形成智能社会、智慧政府甚至智慧国家。然而,人工智能在为提升政府治理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出现算法失误、失控,在某些方面也可能继承人类社会中传统的行政管理的歧视与不平等、不公平现象,可能给既有法律、伦理与秩序等带来相关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理念提出的挑战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通过法律来维持和调节社会关系,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算法的地位上升,各种自动化管理工具通过算法潜移默化地调节人类的生活、生产、交往、交流、消费、传播、交通、金融等。在未来社会,法律法规将可能融合于算法之内。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高效、公正。人类社会组织和人们思维方式越来越复杂,复杂社会需要新的手段加以治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尤为重要。各级政府机关及官员等要及时更新治理理念,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迫切需要重新思考社会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需要考虑将多元的思维和多样化的模式纳入思考范围,包括共享公共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享人工智能技術的外溢成果。

(二)人工智能对政府技术能力提出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快速推进整个社会进步、给政府组织治理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的“技术鸿沟”。如果商业市场和社会领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而政府与公共部门没有及时跟进的话,就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技术落差,这无疑对政府本身产生非常大的压力。预测性和引导性数据分析通过个人化识别、分析和干预,“植入”意向和行为动机,使治理呈现工具性。然而,政府在利用人工智能的背后,是一套完整信息数据系统的支持,这就要求实现整个政务流程信息化数据化,以及信息数据资源的完整统一和必要的共享。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政务智能化系统,而这绝不是仅仅引入智能系统就可以实现的。

(三)人工智能对政务流程提出的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只能从流转效率角度提升整体效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来自于政府组织与权力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对政务流程的优化需要信息与数据整合的同步推进,从而实现对有效智能服务的后台结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公民的政务服务从简单的流转效率提升转变为整体效率提升。

(四)人工智能对传统行政伦理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显示了人类智慧的无限潜力。人类至今所有的行政伦理都要求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对相对人的权力行使和决策,必须由同样的人组成的组织决定,无论这一组织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这一原则都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即从未有非人类的主体能够裁决人类的行为。人工智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人类行政行为的替代,最早是替代人类实现证据的整合,随后是提供权力行使的方案,最后是替代人类直接做出决定。从提供权力形式和决策的方案来说,即便最终是由人类做出的决定,其方案的制定也已经体现了机器的意志,这是否违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重要的行政伦理,如公民向政府的政务咨询,由人工智能来回应的话,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类似的这些问题是政府在人工智能时代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五)人工智能对人们心理的挑战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于世界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数场合我们依赖传统的思维模式,包含个人生活喜好、工作习惯、心理行为和交往情感等。随着人类被人工智能掌握和超越,人类也会越发有心里惶恐或情绪浮躁。比如,人们学习动机降低、被机器替代、担心也许有“人工智能异化”现象,这些都会造成人类心理的焦虑和恐慌,或者会出现人工智能“异化”现象。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一方面确实给我们带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及生活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社会心理带来一些挑战。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造成人力资源的过量失业?会不会造成新的贫富差距及社会分化?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变革是否会深刻影响人们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或生活质量,等等。

四、人工智能要求政府提高文化自觉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要求及时改变政府传统管理方式,要培养一种文化自觉精神。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政府管理方式有必要从追逐式管理变成预测式管理,这要求政府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思维能力作为。

人工智能的潜在利益和避免风险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弱化了传统线下多层国家权力结构和单向治理模式,促进政府治理理念更新、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治理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就积极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政府治理创新也应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改”等相关原理,推进政府“供给侧”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由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向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赛博空间(Cyber Space)构成的三元空间迈进。当前政府面对人类进入新时代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将对传统政府体系产生极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未来还将发展出自己的意志——这种意志将与人类的意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然而,面对这样的影响,政府体系还远未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并产生相应的意识。新时代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所思想准备,并做好相应的战略预案[7]。人工智能对政府公共部门的潜力巨大,政府要部署人工智能技术并开发应用以积极提升国家发展规划、部门计划、中长期实现目标和个性或多样化服务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公共部门多个领域应用,这些都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在“供给侧”方所亟需的。随着人工智能在政府治理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思考一些未解待解的新问题:如何实现“智能治理”?比人聪明的人工智能管得住吗?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手段,对政务流程的优化需要信息与数据整合的同步推进,从而实现对有效智能服务的后台结构支持。

(二)进一步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

近两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欧盟等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加紧布置人工智能。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家,其人工智能战略规划被视为新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希望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像互联网时代一样的强势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中指出:“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我们愿加强同各国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使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8]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9](p.30)。国家的重视也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2016年3月,“人工智能”一词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①。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2]。这也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等的顶层设计,可以看作政府層面对“政府大脑”的计划规划[10]。

(三)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力度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1]鼓励更广泛地利用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集中于相对数字化的行业内,而这些领域已经是新技术的前沿了。扩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支持新的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企业社会组织,人工智能可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激励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工资待遇等。

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应与人类尊严、权利、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相一致。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政府要重新思考公共教育系统和职工培训计划,及时增添新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确保职工所拥有的技能与机器相互补充。而希望建立当地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地区或国家必须加入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和投资的竞争。因此要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培训工作,人工智能人才培训要分级分层,实现系统化、专业化、特殊化、普遍化至关重要,如加大力度培训探索尖端技术的政府分析师。

(四)优化政务数据流程和提高整合质量

新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在不同侧面冲击和改变传统政府,因而政府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优化政务数据流程,快速实现有效的转型。“互联网+政府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云、网、端”实现各级政府与社会的相互连接。政府对自己的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必须遵守法律上的正当程序,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这意味着政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方面有特殊和具体的责任[8]。在大数据智能时代,政府和社会信息的整合获取具有随机性、多样性,要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实现政务流程的优化,提质增效,以最大限度地促使政府及有关部门数据及流程与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高度匹配。

(五)高度重视完善数据安全体系

强人工智能或者超级人工智能的应用都需要人们具有警醒意识、忧患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在数据安全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套上安全的“军规”和“紧箍咒”。人工智能平台的建立将形成对传统数据分布与控制体系的穿透。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重新优化设计整个政府体系的数据安全架构,要进一步完善逐级分布的安全体系,并做好应急和数据备份体系。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学政策互联: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应该进行有建设意义、健康的交流。由于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分析和利用人类产生的数据,人类也应该有权获取、管理和控制自身产生的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个人数据,其结果不能不合理地限制人类真实或感知到的自由②。

(六)重视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和规则

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背景下,政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算法的地位上升,各种管理算法潜移默化地调节人们之间的交往、消费、交通、金融等,但行政伦理和人工智能在政府流程运转中扮演何种角色、对外服务能否代表政府权威、行使行政权力能否具有自主判断能力、人工智能体嵌入政府流程到何种程度等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给予充分的讨论和制定相应的规则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行政伦理和规则体系,从立法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为构建完备的法治体系提供根本保障。

随着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社会的边界逐渐扩展,如何处理庞大数据成为赛博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法律和伦理问题也许是实现人工智能利益的最大障碍。人工智能解决的是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决策问题。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解决道德、法律问题既是经典问题,又是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好人工智能应用中法律和监管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行政伦理的重大课题。现实世界的偏见风险正在被写入训练数据集中。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人们有知晓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等。如果出现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由谁来担当人工智能输出的负能量责任?毋庸置疑,这必然导致全社会人们对于算法科学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呼吁。这就需要法学界、科技界、管理界、理论界等联合研究攻关、法治德治并举,出奇制胜。

結语

政府治理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形成多元、多层次的协同治理合力,以积极的姿态降低人工智能风险,以最大化共享人工智能治理的科学理性。人工智能给我们新时代带来新的动能,希望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新时代,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慧政府的“善植”“善置”“善治”“善智”“善知”“善质”水平,共同打造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迎接一个“人机和谐共生”的科学政府治理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慧驱动。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2018年1月20日。

②霍金今年已去世,但人类对宇宙和人工智能的探索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80306.

[3]刘海滨.人工智能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史忠植.人工智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5][美]雷·库兹韦尔.人工智能的未来: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6]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7]何哲.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适应与转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6,(8).

[8]习近平.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N].光明日报,20151124.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韩兆柱,单婷婷.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J].学习论坛,2015,(4).

[11]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N].人民日报,20180308.

[责任编辑:刘琼莲]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ea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p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the evolution and promotion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super calculation, actuarial calculation and rapid cal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changed the way of human social life, production, survival and communication, and opened a window of wisdom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ment’s governance capaci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government governance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decisionmaking quality,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refinement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government mus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data flow and integration quality of government affairs,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rsonnel, improve the data security system of government services, sublimate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rule governance concepts, improve public service quality, innovate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optimize governance methods to promote a smart government culture awarenes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vernment Governance, Cultural Awareness

政务礼仪范文第4篇

答:是指政府机构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好、更快、更多、更省地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充分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电话、信息家电、移动通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公共服务。

2.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有哪些特点?

答:(1)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2)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3)集成化 (4)智能化 (5)个性化 (6)自助化

3.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优劣评价有哪些指标?

答: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备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整合度;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使用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度。

4.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实施目标是什么?

回答要点:(1)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2)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3)增加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和渠道,提高政府决策与管理水平。

5. 政府电子化采购的意义。6.与传统的政府采购相比,政府电子化采购有哪些独有的价值?

1.降低政府采购成本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3.优化政府采购管理4.促进政府廉政建设5.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7.政府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相比有何不同特点? 答:1)非营利性;2)垄断性;3)普遍性;4)特定性

8.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怎样一个过程?依次分哪几个层次?

答: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分散在不同层次和机构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相互渗透、高度协同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1)基础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2)基本单位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3)重点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4)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9.政府信息资源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2)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3)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10.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是什么?

答: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形式和时限,将本机关、本单位办理政务和社会事务活动事项,利用信息载体予以公开,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并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这样一种制度。

11.政府信息公开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1.公开原则;2.权力原则;(3)利益均衡原则;(4)不收费原则;(5)自由使用原则;(6)救济原则。

12. 什么是政府流程重组?

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政府的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政府运作成本和政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等方面的业绩有根本性的提高。

13. 简答政府流程重组的原则。

答:(1)政府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以服务对象为中心;(2)政府组织的设计必须以流程为中心;(3)要用系统的观点注重整体流程最优化;(4)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作用。

14.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思路。

答:(1)创造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整合规划;(3)逐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4)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门户;(5)促进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6)推动信息

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7)引导公众合理应用和消费信息资源。

15.发展电子政务,将会对政府产生哪些主要影响?

1)改进和优化政府组织;2)重组公共管理;3)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4)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等。

16.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提出的哪些新要求?

(1)追求精简高效;(2)走向透明和开放;(3)注重服务;(4)推动创新。

17.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答:1.政府机构存在形式;2.政务处理方式;3.办理时间4.政府组织结构5.政府管理方式;6.政务生效标志;(7)政务处理程序;(8)政府工作重心 ;(9)政府主要议事方式;(10)政府决策参与范围

18.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答:共四项步骤:(1)实现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2)推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3)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

19.电子政务实施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正确处理统一领导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建项目和原有资源整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20.电子政务实施要坚持哪些原则?

答: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3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4分步实施,以点带面;5实用为主,适度超前;

21.电子政务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22. 电子政务监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电子政务监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管理。

23.电子政务监理的原则有哪些?

答:(1)委托原则;(2)独立公正原则;(3)依法原则;(4)回避原则;(5)保密原则。

24.电子政务监理包含哪些程序?

答:(1)组建电子政务项目监理机构;(2)编制监理计划;(3)编制工程阶段监理细则;(4)实施监理;(5)参与工程验收并签署监理意见;(6)向业主提交完整的最终监理档案资料。

25.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一般分为哪四类,请简单阐述?

答:共有四类,即(1)G to C模式;(2)G to B模式;(3)G to G模式;(4)G to E模式。

26.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分几个层次,有哪些标准?

答:分一个总体标准和五个分标准两个层次;五个分标准分别是:(1)网络基础设施标准;(2)应用支撑标准;(3)应用标准;(4)信息安全标准;(5)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27.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政务礼仪范文第5篇

(试行)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全市文广系统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政务工作跟踪检查和督办催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改进工作作风,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对县区文广机关、市局内设机构(科室)、市直文广系统各单位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工作落实情况等的综合性督查督办。

第三条督查督办包括以下事项:

1、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安排落实的事项;

2、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确定的事项;

3、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项目;

5、重大工作部署、安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6、上级或局主要领导交办、批办的事项;

7、上级机关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

8、群众来信来访的调处回复事项;

9、批评、建议类事项;

10、其他需要督办的事项。

第四条督查督办由局主要领导抓总,局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督查督办事项负总责,局政办科负责督查督办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属于本制度督查督办的事项,必须 “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办结的承办事项,承办人及所在科室或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及时报告办理情况,对要求报送书面结果的,要及时按要求落实。

第六条督查督办事项涉及多个科室、多个单位或多人承办的,按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负责办理,由牵头领导或牵头科室、牵头单位综合协调,负责督办落实,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第七条所有督查督办事项凡明确规定时限的,应按照要求的内容和时限及时办理和报告;对领导批示需要办理落实的事项,未规定时限的一般应在一周内办结;对有特殊要求的事项,要特事特办,及时报告办理结果;情况特殊需要延长时限的,要及时汇报原因及办理进展情况。

第八条督查督办事项需要保密的,承办科室、单位和承办人在办理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并将事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知晓。

第九条督查督办事项按以下程序办理:

1、政办科根据督查督办事项,按职责范围分解任务至相关科室或单位。对重要工作事项的任务分解,实行“任务通知单”制度。

2、承办科室或单位根据办理事项要求,确定具体承办人,并及时跟踪督查,时时掌握办理进展情况。

3、各科室或单位在办理过程中,对办理落实确有困难需要协调的承办事项,可向政办科反馈,并报请相关领导进行协调。

4、政办科根据需要及时了解承办科室或单位办理督查督办事项进展情况,对超过办理时限并经电话催办或其他方式催办仍未办理的,发出书面“督办通知单”。

5、政办科将督查督办事项办理情况以汇总表的形式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条为推动督查督办工作的开展和督查事项的落实,实行督查督办工作通报制度,督查督办事项办理情况将作为考核和评优奖惩的依据。

第十一条对督查督办事项办理不力,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按照行政效能监察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上一篇:礼仪老师下一篇:击剑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