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教育范文

2024-04-25

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并制定出媒体素养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以便进一步加快中国媒体素养教育的步伐。

关键词: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

文献标志码:A

一、整合的现状分析

媒体素养教育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融合到其他科目中,可以整合到各个学科或成为某个学科的一个内容。

据统计,美国至少有48个州把媒体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到英语语言艺术、社会历史学、健康学的课程结构中。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2002年颁布了艺术课程提纲来支持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使媒体素养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英国是最早一批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国家,历史悠久,英国各界把“媒体素养教育”当作国家核心课程之一。在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媒体素养主要被整合到英语课程的1、2、3阶段,公民课程的3、4阶段;在ICT等其他课程中也有体现。苏格兰的教育体系自成一套,媒体素养的教育主要落在英语、传播、艺术和设计课程上。

媒体素养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多媒体的文本解读、批判性思维、多媒体技术、社会知识、传播知识等),这种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多个学科整合开展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台湾媒体素养专家吴翠珍教授说:“媒体教育‘不是’一门新的领域,所有内涵都将融入在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综合、生活、两性、人权、资讯等领域或议题之中,不会增加老师们额外的教学负担。”教师只要有媒体素养的观念,在原有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找到适当教学机会就有可能将媒体素养教育从理论推向实践。

二、整合的科学理性选择

媒体素养教育要快速、全面、彻底地融合到中国基础教育之中有着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实行分层推进,重点学科推进的模式将是科学理性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媒体素养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的突破口。

(一)从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看: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其中也包括大众传媒时代、多元化社会带来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要求、目标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着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媒体素养是公众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正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信息和文化资源,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性、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媒体素养教育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固定教材,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一方面限制了课程本身“常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有国家规定的课时来保障,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额外增加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必要条件。同时,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扩充和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并成为课程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从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看: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关系的特殊性有利于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各学科领域关系的纽带,它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内容可以来自于各个学科,任课教师也不局限于信息技术教师或劳技教师,它的这种学科综合性有利于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媒体素养教育与各学科整合的方法也在实践活动课中得到充分运用。

三、整合策略的分析

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层面的合作;媒体素养教育又是一个连续工程,它是一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一种延续性的教育。虽然它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从现实来看,它更多的为高校、民间组织所熟知,对于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从宏观层面是高等教育力量和基础教育力量的整合。媒体素养教育的先导者(高等教育力量的代表者)和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力量的代表者)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合过程,从而推进媒体素养教育在中国的实施。

(一)教学目的的整合。首先,运用媒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创作能力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用任何一种媒体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包括课堂上的教科书或学生在家里接触到的大众媒体)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向学生指出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人对媒体信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播放一段录像或要求阅读一些印刷材料,并针对细节进行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鼓励学生制作关于学习内容的媒体“产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利用媒体培养和掌握某种学科的能力。如使用印刷媒体(书籍、报纸、杂志等)来培养阅读和理解力;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网上信息搜索、多媒体项目开发、用计算机发布信息,培养计算机使用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整合。第一,利用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可以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媒体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他们已有的或针对新学习内容的观点;告诉学生如何在互联网上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关于学习内容的媒体“产品”并互相展示。第二,把媒体作为常规的教学工具。给出关于学习内容的各种媒体形式的资料,同时比较不同媒体的不同效果;鼓励学生关注或记录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媒体报道;把使用媒体(从媒体获得信息)作为一项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他们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的课内外知识。第三,把媒体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要求学生在对某一学习内容做总结时使用传统媒体(文字写作)之外的媒体形式;鼓励学生组成小组,把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成“模拟”的媒体产品;还可以以报纸、杂志或视频的方式发布一些对学习内容而言是错误的信息,看看学生是否能辨别出信息的真伪。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认识媒体信息,即认识信息谎言、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师给学生分析媒体内容的不实叙述、错误信息或误导;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媒体谎言”,然后,让他们在班级里“散布”,最后,再“戳穿”这些谎言,让学生意识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和偏颇,分辨媒体信息的发布者以及他发布媒体信息的目的,了解发布媒体信息的目的是如何对信息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的;让学生探究媒体信息是如何反映发布者或者是传达者的特征的;同样的客观信息会因为发布或传达者的不同背景、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而可能变成不同的媒体信息;分辨通过不同媒体报道的同一议题之间的真实与虚构,并使学生能够在传达某一议题的几种媒体形式中确定哪种更可信;制作关于某一议题的媒体信息,通过探究让学生获知,信息在传达时可能会因为文字的斟酌、语调的运用、消息的来源、内容的取舍而变得偏颇。

比较不同媒体呈现信息的方式。比较同一议题在不同媒体形式上的表现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媒体形式制作同一主题内容,分析受众是如何因为不同的媒体呈现方式而对同一信息得出不同的结论。

认识媒体本身可以从媒体与历史、媒体与自我、媒体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媒体学习:首先,分析特定媒体在历史上或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某一议题产生的影响。其次,鼓励学生对各种流行媒体产品进行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媒体产品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认识。最后,用媒体将学生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寻找与公共机构合作的可能性,通过与这些机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创造媒体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联系,获取在制作媒体作品时的帮助,使用论坛交流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或媒体作品。

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只是媒体素养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第一步,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力度将随着人们对媒体素养认识的深入不断加强,这一过程必将加快媒体素养教育在中国推行的进程。媒体素养教育只有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幼儿园、小学做起,并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所掌握,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达到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y Cyndy Scheibe and Faith Rogow 《12 Basic Principles for Incorporating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to Any Curriculum》http:ffwww,medialit.org/.

[2]By R.Kubey & F.W.Baker 《Media education frameworks:48 states》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Umir/resources/resources.html.

[3]《Standards for Media Education》http://www1.medialiteracy.com/standards.jsp.

[4]By Robert Kubey & Frank Baker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

[5]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家恩〕

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人文素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综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需求不断提高的合力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角色。然而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效果相对较差,有较明显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中职生群体开展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人文关怀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此为题,对近年来国内中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展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直接探讨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据笔者从学术期刊网检索得知,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都是直接以此为题表达观点,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肖小红的《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李炜宁的《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李梦的《中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状与策略》、俞华的《浅谈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4年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刘志霞在2012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文章《对中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对策》、刘莉莉的论文《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题及教育策略》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和对策的思考。唐玉梅发表在《安康日报》的《人文素养为中职生插上“隐形的翅膀”》,王岩松的论文《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初探》、黄高松的《广州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研究等。

二、与学科相结合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能很好地与语文、德育、英语、数学、美术、艺术等学科相结合,且对语文教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居多,其他学科有所涉及,但研究有限。

(一)与语文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国内对中职生语文课堂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已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如董泽艳的《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依托中职语文教育》、陈春兰《在语文活动中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罗晓梅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的《试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郭静在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会上发表的《中国梦视域下的中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等。

还有学者针对语文课堂教育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来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如覃如洋的《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文言文教学应有一席之地》、陈春兰的论文《中职语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费伟的《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龚卫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等。

(二)与德育课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中职生的德育课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威的《浅谈基于人文素养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戴红的《中职德育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管小青、朱世德的《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养》、孙晓露《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陈丽芳的《夯实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职哲学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高仪铎的《浅析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王兵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的《在中职德育中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要把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美术教学、艺术教学甚至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杨艳智的《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找回缺失的人文素养教育》、陈晓兰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探讨》、陈保勇发表在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数学探索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文章《浅谈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赵凯的《中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朱国林的《在中职校园艺学课程中渗入人文素养教育》等。

三、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学界对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卫生学校、一些工科学校等。如,刘开颜的《工科中职学校人文教育调查研究》、谢法纲的《中职卫生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刘苏的《加强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朱梦照的《中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祁海萍、赵晓玲的《中医学校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等;二是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研究,如学前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旅游专业、护理专业等。如,王佳渝的《浅谈中职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养问题》、卢玉彬、马佩芬的《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李珊《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加强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甄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文秘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栗华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等。

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又一重要方面。如,钱静的《经典诵读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朱艳艳的《倡导国学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石玉秋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李容、李存兴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周冠祥的《经典诵读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大多成果丰富,而且主要集中在直接探讨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学科相结合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研究、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四个方面。纵观研究发现,学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学界还没有一部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专著;很多研究成果多是各职业院校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得出,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者对如何开展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不够透彻等。

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督导人员;职业性质;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权的逐步下放和教育法制的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管理决 策、执行、监督、反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 、规范化的必要手段之一。鉴于教育督导人员肩负着对下级人民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 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指导的基本职责,正确认识教育 督导人员的职业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督导人员任职的素养要求,便显得尤为必要。

一、教育督导人员的职业性质

在教育领域,从大的方面可把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人员,即教师。另一类是教 育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

(一)教育督导人员不是教师

专业人员是指专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既不同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同于职员和管 理人员。教师基本上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的职业而存在。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推动了 教师素质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督导人员不属于教师的范畴。教 育督导人员虽然也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听 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但他们是以指导者、评价者身份 出现的,他们不直接进行教学工作。

(二)教育督导人员不是学校管理人员

教育领域内另一类是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管理人员也可分为两类: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 部门的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者和一般的教辅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四章第三十五条对教师以外的教育管理人员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 构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 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显而易见,教育督导人员不属于学校内的管理人员。 虽然有些教育督导人员是来自学校管理人员,有许多甚至曾是优秀的校长和教导主任,但他 们成为教育督导人员后就不再是学校管理人员。他们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但不 是直接管理学校的人员。

(三)教育督导人员是专业性的教育行政人员

教育行政人员是指在教育行政机关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 后 ,教育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属于公务员。教育公务员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内的具有一定教育 行政职务、以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名义、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教育行政职权、有效地管理教育 事业的工作人员。对教育督导人员,我国《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第三章第八条规定:“行使 教育督导职权的机构应设相应的专职督学,其任免按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人事管理权限和程序 办理”。由此看来,教育督导人员可以说是教育公务员。我国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大部分都设 在教育行政机关内,在教育行政首长领导下开展具体督导工作。但教育督导人员又不是纯粹 的教育公务员,他们不具有直接的行政权力,只具有间接的行政权力。不是以纯粹行政官 员 的身份开展工作,而是以教育专业人员的身份开展工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督导人 员界定为在教育督导机构中具有督导职位和督导专业知识与技能,代表国家教育督导部门行 使教育督导职权的行政人员。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督导人员既是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又是 教育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专业性的教育行政人员。

二、教育督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组织及其人员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政府、下 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 核,做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优劣,给予明确的评价和指导,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达到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 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教育督导机构代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既有监督检 查的职责,又有评价和指导的重要责任。在整个视察、督导过程中,教育督导人员扮演着上 级委派的执行者角色,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督导对象影响甚大。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每 个 地区、每个学校情况不同,都有其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具有较高的 政策水平,有一定的认识和概括事物的能力,能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辩证地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上级有关规定精神, 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的工作,以此为依据,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 所属学校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和指导。否则,就难以完成督导任务,甚至会给教育工作造 成不良影响。

(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养

教育督导人员的言行和工作不仅关系到教育督导组织的威信,更关系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乃 至政府的威信,因此,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 慎,廉洁清正,平易近人。不仅如此,鉴于督导工作接触面广泛,上自各级领导,下至师生 员工,以至社会、家庭,加之在督导中主客体心理不同,各种情况和矛盾都会遇到,因此, 要顺利开展督导工作,督导人员还应具有较好的涵养和心理素养,妥善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以创造良好的督导气氛,使督导工作在和谐、融洽、自然的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督导过程 中要防止主观随意性,不能以个人的感情和好恶代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有关 规定。

(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从教育指导思想到各项教育工作和各级各 类学校的管理,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教育规划、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到人 、财、物的管理等等,涉及的业务面十分广泛。为了有效地开展督导工作,督导人员必须有 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一般应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一般 应在十年以上,既要有一定的管理教育工作的实践和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教育工作和教学经 验,熟悉和掌握各种教育业务。作为教育督导人员,不仅要会讲话还要敢讲话。敢于坚持原 则 讲真话,讲与别人意见不尽相同的话,这是教育督导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对于被督导 单位的经验、优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发扬,但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处,也要敢于实事求 是地予以指出,敢于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这是教育督导人员应有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 适 应教育督导的基本要求,才能帮助下级人民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总结经验, 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四)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

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教育督导机构及其督导人员既要为基层单位和学校提供指导性服务,在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被督导单位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和法规办事,又要为上级和同级领导机关提供参谋性服务,以利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和法规的贯彻落实。要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这些作用,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对一个地区 、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评价,在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除掌握教育督导业务技能外 ,还必须熟悉和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一般说来,教育督导人员应对学校管理学 、教育行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最好接受过教育管理 方面的专业教育或专门培训。只有用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教育督导人员,才 能胜任教育督导的实践要求。

(五)强烈的事业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教育督导的对象是基层单位和学校,需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处理问题,工 作十分辛苦,在客观上要求督导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较高的工作 热情,这是督导人员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基本动力,也是做好督导工作的基础条件。为正确履 行教育督导的职责,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工作认真负责,既能坚持原 则,善于发现问题,又能尊重和依靠群众,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学校和教职员工的意见,共 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育督导实践中,切忌教育督导人员以钦差大臣自居,发号施令,乱 表态,瞎指挥。如果教育督导人员工作不深入,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就难以完成教 育督导的任务。

总之,教育督导人员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既要有宏观 的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经验,又要有具体学科的教学专长,能够从纷繁的教育、教学和 管理现象中抓住主要问题,提出中肯的评价意见,进而指出完善制度、改进工作的办法和途 径,有效地实现教育督导的评价、监督、反馈、指导等功能,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责任编辑:吕增富〕

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图片,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8(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20)。

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些政策,一方面为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对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让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

一、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之一,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1.艺术素养能够完善幼儿的人格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艺术素养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潜移默化的建构幼儿高尚的人格品质。

2.艺术素养能够提升幼儿的理解、创造和审美能力

艺术素养的提高是幼儿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提升幼儿理解、创造和审美能力。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为幼儿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好的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

3.艺术素养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能够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中,正是因为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独特的艺术氛围与别具一格的传统魅力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独有性格、美学感知以及精神境界。幼儿提高艺术素养,可以代表整个民族的真正精神特点,是整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鼓舞之源。

二、幼儿艺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有显著的进步。但是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观念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所以导致教育水平不高,发展得参差不齐。

1.幼儿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按照幼儿园发展指南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从实际的艺术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制定艺术教学计划的时候缺乏针对性,没有实际地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不均衡。再一个艺术课程体系也不是十分完善,没有充分体现幼儿个性特点,幼儿自然也对艺术学习不感兴趣,这对以后的艺术教育来说是不利的。

2.幼儿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在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从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来看,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便固定了教学模板和方式,忽视了幼儿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教学观点,导致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课程,只能复制教师的动作,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

3.幼儿的自我表现没有得到重视

上了幼儿园之后,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很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引起重视,开发对幼儿有吸引力的课程,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尽管如此,还是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进行教学,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把教学禁锢在一个范围之内,最终幼儿只能机械式地接受知识,这对幼儿的艺术能力的培养来说是不太好的。

4.幼儿艺术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关注

幼儿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使幼儿艺术素养得到提升,让幼儿具备基础的艺术技能,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但是部分幼儿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单方面灌输艺术教育内容给孩子,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学状态也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对策

1.提供教学活动材料

在幼兒的日常活动区域或者集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音乐等艺术工具材料,使幼儿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自由描绘、表达,这样能够让幼儿发散自己的思维,在间接帮助幼儿提高艺术技能的同时也直接增强了孩子们对艺术活动的吸引力。幼儿的内心世界是纯真多彩的,教师应时刻鼓励幼儿“唱自己所想,画自己所爱。”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支持。在幼儿好奇,趣味地进行艺术行为之后,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兴趣,对活动材料侧重点投放,教师还应该进行一个活动小结与分享,让幼儿充分吸收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他们对艺术的领悟和提高艺术技能。

2.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开展书画艺术活动之时,教师不能只读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模糊地交给孩子,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幼儿教师应该借孩子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具体物象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孩子对书画有一个全方位的感知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也能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以及唤起心中的热爱。再者说,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自身多方面去感受的东西,孩子只有在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

3.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理念

首先幼儿教师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多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树立幼儿才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并且要不断总结艺术教育的特点,提升幼儿教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在设计艺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时,要坚持审美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让孩子可以通过参加艺术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以及表现美。

4.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能一味地按照标准的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幼儿的专业知识,更要在培养幼儿的人文精神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幼儿艺术教育水平。

(1)使用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方式

教师要不能忽视幼儿整体的艺术水平,尤其要注重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落实到具体的艺术活动上,并且这个艺术活动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类似地教师可以举办关于\"友谊\"的歌诗朗诵比赛,使得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2)优配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整合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选取不同的艺术教育主题,可以把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合并到一个教学内容中,既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理解艺术教学的内容,又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

上一篇:法理学教学下一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