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专家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船舶 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都处于不断提高之中,而配电装置以及发电装置都日趋复杂,一旦这些构造复杂的现代发、配电装置出现故障,仅仅依靠专业工程师的经验来判断是很难有所保证的,一旦出现问题的错误判断则会使得船舶系统维护和维修的成本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当前船舶的控制系统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设备复杂化以及不断跟新,而船舶工程师以及船员所具备的知识框架和储备却跟不上时代进步,对于现在最新的机械设备不能够很好的应对。所以,必须尽快构造一整套能够有效集成所有专家知识的故障诊断系统,以此实现节省人力和船舶空间,并且最终能够有效对船舶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

1 概述

当前相比于现在的故障诊断研究,特别是对于路上设备的故障研究,主要研究重点就是对发电厂以及电网的故障诊断研究。可是对于船舶电力系统而言,其自身提点比较明显,最大的受限就是在船舶空间内部其空间十分有限,很难容纳大体积的船舶电力系统,因此必须布置发电设备、用电设备、配电设备十分密集,因此对于船舶电力系统的诊断不能只局限于对发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以及对电网的故障诊断,这点必须要和陆上电力系统的诊断有所区别。另外船舶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和系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一旦出现船舶电网短路现象,船舶电站与用电设备之间的距离较短;船舶电站容量小,与此相反的却是船舶中的单机容量负荷却很大;船舶的电气设备由于其工作环境相比陆上而言更加负荷、恶劣,因此出现故障的几率也就更大。对此,需要针对船舶电力系统自身的特征和特点来进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和构建。

船舶电力系统的供电一定要保证其连续性,以此可以有效尖端船舶停电所持续的时间,首先笔者分析了现在船舶电力系统通常出现故障的原因,而后在故障分析的基础之上解释了船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的设计原理。可以根据两个诊断模块,即其他设备诊断和输电线路诊断将整个诊断系统有效分别。采用产生式和框架相结合的手段很好的体现了船舶电力系统的知识表示,而为了有效解决故障识别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模糊规则来解决其不确定性。本次系统可以快速并且正确的得到诊断的结论,主要依靠的就是船舶电力系统仿真装置。正是有了这个优点,因此,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船舶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以期为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2 船舶电力系统的故障特点及本专家系统的总体结构

对于传统的船舶电力系统而言,往往其电路构成极为复杂,特别是其拓扑图,船舶电力系统各个电力组件包含很多部分,主要有保护装置、断路装置、线路、发电装置、变压器、开关(刀闸)设备、母线、用电设备。通常输电线路的故障发生次数根据相关统计调查表明最为频繁,而输电线路故障往往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般线路故障和母线故障,这样的输电线路故障也会导致其他连锁故障的发生,最终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瘫痪。相对于输电线路的故障,发电装置故障、用电设备故障和输电线路的故障,所引发的二次事故发生的次数则很少,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必须将输电线路的故障诊断列入重点关注对象之中。输电线路具备其特殊性,因此针对其诊断过程应当要设置一个单独的模块来进行其故障诊断,而设置另外一个模块来应对其它的故障诊断。

3 诊断机理及诊断过程

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可以综合来诊断当前发生的故障,主要依据对继电保护的动作信息与各监测仪表的信息。继电保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以及非故障组件等组件可以正常的自动运行,必须要能够可靠、快速的将故障部分从整个系统隔离出来,当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组件发生故障时。针对每一个独立的继电保护装置,都有其各自独立设置的保护范围以及保护对象。继电保护动作主要是指在其工作范围之内的组件发生故障而产生的应对措施;而依据电力组件所对应配置的检测仪表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故障检测,结合检测仪器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信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当前发生故障的应急诊断。

本文所设计的专家诊断系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配置的,当系统启动时,可以迅速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自检工作通过在知识库中的网络拓扑知识,以对当前的系统网络状态进行及时的判断,为后续设备故障针对做好准备。在本系统中,假设自检判断开关打开,而G3开关没有打开,那么在仪器的虚线范围内就会显示为不带电的区域,而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查询时就会提示保护装置本区域之内处于安全状态而不需要进行搜索,最终可以实现对设备故障诊断效率的有效提高。当设备有故障事故出现时,首先选择对输电线路的故障排查;判断得出故障是由输电线路引起时,立即停止故障诊断而进行故障修复程序;否则就对其他设备进行故障诊断通过设备诊断模块的参与,最终可以得到故障位置和故障应对方案。当设备仪器未出现故障时,为了保证故障的实时监测,必须要不断对仪器设备进行自检工作。

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

本文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是依靠事实库和规则库进行系统知识库的构件。系统的网络拓扑知识主要存放在事实库中;各种诊断规则主要存放于规则库中;为了发挥其录入简单、条目清晰的特点,知识库的建立和存储主要采用Microsoft Access 进行构建。将产生式表示和框架式表示想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表示。对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而言,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输电线路的诊断,对网络拓扑结构知识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示和组织。

本系统表示系统网络结构知识采用的方法是框架表示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发挥框架表示法适合事物属性的优势。其中某些设备,包括:后备保护个数、设备编号、设备名称、后备保护集合、主保护集合、主保护个数、设备类型在内的很多设备都具有相同的槽口,特别是对于发电机、母线、变压器、负载、线路,开关(刀闸)和断路器也配置了相同的槽,包括:设备类型、两端所连设备的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编号。保护槽主要包含有:保护编号、保护名称、所触发的断路器个数、保护类型、所触发的断路器集合。

各电力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通过各电力组件的槽值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断路器以及开关以及断路器两端所连设备的编号值进行全网的搜索,可以判断出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根据诊断故障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判断规则的设定,在根据故障现象进行故障部位的判断过程中。对于规则知识的表示,本系统采用的方法是产生式表示法。而依据诊断部位位置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原动机诊断规则库、系统级规则库、发电机诊断规则库。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可以由于变压器诊断规则库和负载诊断规则库的参与而变得极为方便,并且可以成功的防止知识库过大而引起的“组合爆炸”问题。各规则的编号还有各元件的编号,以及采用按结构分层的编号制。用于存储推理过程中的已激活结论库、已激活前提库、各诊断规则的前提、结论,主要依靠事实库中的一块“黑板”,这块“黑板”采用奇偶编号制的知识编号方式。

5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推理机制

5.1 其他电力设备级的故障诊断推理机制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采用的推理机制是正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仍未得出结论,当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结束后,那就表明故障发生部位是在其他的设备上;而由于电力设备此时数量已经很少,对于故障的位置判断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来。所以,此时可以使用目标驱动的方式进行故障的位置判断。

5.2 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的推理机制

本文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采用的是具备有启发信息的正向推理机制的模块。在船舶电力系统之中,电气设备的数量是极为庞杂的,特别是对于保护断路器,其数量尤为庞大,必须要依靠启发性的知识结构来减少保护装置和断路器搜索故障装置的时间。所以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必须要部分的将算法“一般化、通用化”的概念舍弃掉,将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加入这方便的具体知识。对于输电线路的故障诊断,使用的是当前诊断级数和网络状态的启发性知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就可以在失电区域处于不正常状态时,只需要对其中的断路器和保护装置进行搜索。

6 结论

船舶电力系统的供电一定要保证其连续性,以此可以有效尖端船舶停电所持续的时间。首先笔者分析了现在船舶电力系统通常出现故障的原因,而后在故障分析的基础之上解释了船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的设计原理。可以根据两个诊断模块,即其他设备诊断和输电线路诊断将整个诊断系统有效分别。采用产生式和框架相结合的手段很好的体现了船舶电力系统的知识表示,而为了有效解决故障识别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模糊规则来解决其不确定性。本次系统可以快速并且正确的得到诊断的结论,主要依靠的就是船舶电力系统仿真装置。正是有了这个优点,因此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船舶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以期为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季晓慧,丛望,刘勇.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智能化研究[J].船电技术,2008(6).

[2] 尹朝庆,尹浩.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 姜建国.故障诊断学及其在电工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徐章遂,房立清,王希五,等.故障信息诊断原理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5] 虞和济,侯广琳.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 张安华.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专家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电力工程的设计中,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是极为关键的环节。科学合理的电力系统设计能够有效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为电力工程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将以电力规划设计为基础,针对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展开分析,为电力工程中电力规划设计的应用探寻合理的运用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规划设计;应用

前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个方面需求的升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正常运作中所需要运用的用电设备越来越多,因此保证电力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对于保障社会各界的用电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确保电力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合理性,就需要对其实行电力规划设计,通过电力规划设计对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电力规划设计的意义

电力规划设计作为电力工程设计中的首要环节,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力规划设计,并结合区域经济现状与用电情况,能从整体上对用电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力负荷做出合理预测,以详细的经济指标与电力设备运行检测情况为基础,对电力工程实行合理的规划,在满足区域用电的同时,实现电能产业的节约投资[1]。因此,电力规划设计能为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有效提升电力工程整体的设计水平,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增加电力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电力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电力负荷预测

在电力规划设计中,电力负荷的预测工作一般开展在所有规划工作之前,通过对区域用电的发展形势产生充分了解,并结合每年的用电负荷情况展开分析,从而对该区域近年的用电负荷做出合理预测,以获得一个相对精准的数值作为电力规划开展的前提[2]。在对近年电力负荷情况展开分析时,要充分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发展情况与规划政策,从而保证确定最大用电负荷数值时的科学合理性。为了保证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还需要对电力规划中的重点数据进行分析与修正,杜绝电力系统产生设计质量问题。电力负荷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预测方法,例如模糊理论法、专家系统法等,有关工作人员在对变电站或大容量电机组合进行科学预测时,需要根据情况选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2.2 統计电源处理情况

电力电源通常可分为地方电源与统调电源两种形式。地方电源一般是指各类小型水电站的发电机组,而统调电源包含有各种大型发电厂。在不同的水文周期中,电源在供电上也有所差异,因此要通过科学的分析,选出最为适合的电力电源方式。

2.3 计算与分析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的分析与计算在电力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充分了解电力负荷与电源处理情况之后,需要确认电力电量与总用电负荷的情况,进而确定电力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容量。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电力电量的交换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2.4 计算电气

电气计算通常包含有稳定计算、潮流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几个方面。稳定计算所指的是,在对电力系统的长期研究中找寻出电源系统的故障,在电力系统设计时,对系统在电压、频率等方面的参数进行检验,以此确保电源的安全稳定。潮流计算是指,在充分掌握电力网络中的电压与功率的同时,对电力网络中的单元进行核算,从而确保电力网络的正常运行。计算短路电流则是指,在监控过程中对于所发现的不正常电流值进行检验,通过对电流实行继电保护,从而实现电路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断电流,达成保护电力系统的目的。

3 电力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电力负荷作为电力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电力负荷情况预测的准确性,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持基础,其中既包含了相关的历史数据,又需要有关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数据,立足于区域用地规划原则,并结合空加负荷分布进行预测。在电力负荷预测中可供使用的有多种预测方法,有以时间序列法为代表的传统方法,也有以专家系统、模糊理论等为代表的现代方法,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使用,以此确保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度。

3.2 电源规划与处理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电源规划工作时保障电力系统整体规划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在电力系统规划中必须要综合考虑电源规划问题。地方电源一般仅适用于小型发电站、水电站,而统调电源不仅适用于大型发电站,同时也能在电力工程中合理引用,促进电网的调度统一[3]。因此,相关设计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电源所具有的价值与用途,在规划电源配备时全面考虑发电站的运行状况,真正实现电力系统的科学合理规划,确保电力系统规划能够实现更好的节能目的。

3.3 电力电量的平衡环节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电力电量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对于规划设计工作始终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电力电量的平衡,以促进电力工程设计的积极发展。电力电量的计算工作对于电力负荷的预测与分析而言有着重要作用,电力电量数据的精准分析能够对电力负荷预测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电源处理分析工作。由于电力电量的平衡主要是根据不同区域间电力电量交换情况作为研究支持的,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务必要按照有关规定与电力负荷预测情况来制定,选用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计算人员进行计算工作,从而得到真实的电力电量盈亏情况,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电力电量平衡,预防电力电量不足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用电力规划设计,不仅是电力产业内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选择。为了使电力规划设计能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电力规划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提升电力规划设计质量,从而为电力工程的设计建设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仁德.电力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9(04):115-116.

[2]周小琪.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8(24):126-127.

专家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中逐渐渗透,使得农业生产逐渐趋向于智能化的发展趋向,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化管理和远程智能控制,但物联网技术的接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该如何处理,如何发挥其数据价值,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就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了剖析,对数据处理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农业生产;物联网;数据处理;专家系统

物联网技术的接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该如何处理,如何发挥其数据价值,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必须面对的问。目前,在农业数据处理方面已经研发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数据处理服务系统,这些数据处理系统,既有对农业生产的单方面开发的,也有针对农业生产中单源产品的开发[1]。因此,就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处理需求和数据类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农业生产数据的特点,进而对数据信息处理服务系统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1 数据处理

数据是针对指令的一种表达形式,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传递、保存和转换等,这些过程既可以依靠智能化技术来实现,也可以由传统手工操作实现。就表现形式来看,任何形式的文字、影像和音频都可以作为数据的表现,而数据的信息只有在数据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含义后才具有的[2]。

1.1 农业生产中数据处理的目标

任何形式的数据处理,其根本目的都是在庞大的数据量中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和转换,最终形成对使用者有一定的价值的信息数据。就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处理而言,主要是通过RFID、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数据采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提取数据内容中的有用价值,这些有用的数据信息将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样就是农业物联网的数据处理的最终目的。

1.2 农业生产中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接入到农业领域中,目的是通过数据的处理,通过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与信息,以此来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比较复杂。因此,针对农业生产的数据应用也是分门别类,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农业专家系统和可追溯系统[3]。

1.2.1 可追溯系统

Traceability System指的是溯源系统,也就是可追溯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在农业的产品生产中对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记录和保存,当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时,可追溯系统就可以立即准确的定位到问题所在,发现是哪一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通过查询问题来制定措施,这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追溯系统贯穿于所有的农产品(包括了饲料和食品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提取,到生产过程,到产品进入市场,可以说是一个保障质量和安全的信息系统[4]。

溯源系统最早诞生于20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正在遭受疯牛病的影响,暴露出了丹麦暴肉沙门氏菌污染和苏格兰大肠杆菌2件重大的食品卫生事故,其中苏格兰大腸杆菌食品安全问题共造成了21人丧生,这一度使得消费者对于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失去信心,而这也是溯源系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欧盟首先在欧洲国家地区建立了溯源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所有食品的生产信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服务支持。

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产品溯源体系,该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每个环节都被标识,并以信息数据的形式保存和管理,实现了农产品的追溯。而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频繁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信息,不管是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还是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都处在初步阶段。从2005年开始,沿海地区逐渐开始进行可追溯制度调研和建设,对地区实行可追溯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档案管理、产地编码、规范包装标识等方面展开了许多工作,已经初步建立了关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熟肉制品质量安全、果蔬类多源农产品和粮食质量安全的追溯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基于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流程来设计的。因此,具有特殊性,局限于某一种特定农产品的追溯。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人员开展了面向服务架构思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架构,这一系统架构将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功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而逻辑流程的编码使得和下层应用隔离,而系统之间是依靠服务来进行调动,此举有助于对业务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1.2.2 农业专家系统

Agricultural Expert System是基于农业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称为农业专家系统,该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农业生产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推理过程,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农业专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将农业专家在专业领域上积累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0世纪70年代,我国展开了专家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与中国农科院桑蚕研究所合作开发了香育种专家系统,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了黏虫测报专家系统,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发了春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这些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创收。

以目前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的农业专家系统都包含了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以及用户界面和功能模块,其架构如图1所示。

知识库和推理机是该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农业专家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保存在知识库中,形成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推理机的作用是通过数据的调用,协调,而数据在推理中由数据库保存,再经由功能模块中的知识模块提取,将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转化,存储在知识库中,在经由功能模块中的解释模块对用户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交给系统内部模块进行处理,之后系统进行研判,做出决策,并通过用户界面向用户进行反馈。

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究其实际应用来说,农业专家系统具有权威性、非时空限制性、灵活性、启发性和透明性等特征。农业专家系统通过启发式的形式对用户反馈出的问题进行推理和研判,并将推理过程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解释,并以灵活的知识获取方式,对知识库里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控制,使知识库时刻保持内容更新,并以程序的形式永久保存,知识库中包含了农业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权威性。

3 农业物联网数据处理服务

3.1 农业领域数据特点

3.1.1 种植领域数据特点

农业领域中种植业占比最大。我国种植业氛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2大类,经济作物种植类包括油菜、花生、芝麻、果树和蔬菜。粮食作物种植包括小麦、高粱、玉米和水稻等。

种植领域中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了农业生产人员的劳动信息,土壤土层信息,种子和肥料信息,农药使用和病虫害信息等。种植业的品种纷繁复杂,对于不同的品种的种植生产也有着不同的控制点。例如,白菜和苹果的种植,白菜的种植是直接播种,并且不需要经过育苗,而苹果的种植要先对种子进行育苗,之后在进行栽种。另外,白菜不需要中耕,而苹果需要进行中耕处理。种植业中的数据除了种植物数据之外,还包括了较多的环境信息数据。

3.1.2 养殖领域数据特点

养殖业类主要包含畜牧、家禽、水产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如蚕、蜂等。对于养殖领域中的数据处理,主要包含养殖所涉及到的劳作、农舍、伺料、药剂以及牲畜疾病等数据信息。同样不同的养殖对象控制点也不同,如不同的养殖环境下,数据的采集和依赖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放养方式的畜牧类对环境数据要求相对较低,而水产类对水环境数据要求则相对较高。

将种植业和养殖类的数据需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种植类的数据内容更多的是对土壤环境、土壤肥力及虫害进行分析,而养殖类的农业数据更多的关注与牲畜疾病信息的分析。

3.2 数据处理的需求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也有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路径,就共性来看,农业生产的数据处理需求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3.2.1 提前预警

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因而农业的数据处理能够对这些突发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做出警示,提前采取预防或是准备措施,实施预警有助于避免农业生产中的不必要损失。

3.2.2 问题决策

农业生产中会遇到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数据处理将对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出决策,将已有的农业知识进行提取和存储,通过数据分析和问题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决策方案。决策方案的提出依赖于专家知识库中的内容,因此专家知识库要不断的更新,以匹配越来也多、越来越复杂的农业问题。

3.2.3 数据的检索与可视化

通过检索数据,获取数据信息价值,是物联网数据处理中的一个绝对性的需求,在数据的一系列采集、存储和传递等过程中,用户可能会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或是检索调取数据。例如,当天的气候环境,空气的湿度,为播种、施肥等处理提供信息帮助。数据的可视化主要表现在数据的检索之后可以以直观的图表形式进行呈现,而不是输出大量的连续数据,可视化的原则是简介、高效。

3.2.4 数据追溯

农产品在生产和投入市场之后,消费者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编码查询到相关数据,这一功能也涉及到了数据的查询和可视化功能,通过生产中的数据检索和统计,在终端显示给消费者,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追溯可以依据市场需求的反映来及时的调整经营。

3.3 数据处理服务关键技术

3.3.1 农业预测预警技术

这一技术的实现依据设计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对象所涉及到的生长环境信息和生长过程信息进行推理和预估。预警和预测是结合的,农业生产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险情况,数据处理的预警技术要给出决策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在数学模型方面,国内外的研发较为成熟,主要有贝叶斯网络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技术、灰色理论预测技术等。

3.3.2 农业智能控制技术

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是依赖于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对农业生产中的所有相关个体和环境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将农业生产中的每个环境进行控制。目前,智能控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有对外部环境的光源和强度控制、农业滴灌控制水质控制、温室温度和湿度智能控制以及动物生长环境智能控制等。

3.3.3 农业智能决策技术

决策技术是依赖于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通过经验和知识的总结,以计算机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表示,存入知识库,通过推理模块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对用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及分析,模拟专家的思维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国内外对农业智能决策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设施园艺、动物饲料配方动物养殖、病虫害预防和防治、农田肥力、品种和灌溉等方面。

3.3.4 农业诊断推理技术

农业的诊断推理技术属于决策技术的范畴中,诊断推理往往是对用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取,在知识库中查询是否有相似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3.3.5 农业视觉处理技术

视觉处理技术是将农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處理,从而实现视觉化,换言之,就是将原本纷繁复杂的数据内容根据经过规范化的处理、统计和归纳,最终将数据以一定的视觉形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在终端获得视觉数据内容,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目前,可视化技术主要是将数据以报表、图标、文档的形式呈现,可视化处理。

4 结语

任何形式的数据处理,其根本目的都是在庞大的数据量中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和转换,最终形成对使用者有一定的价值的信息数据。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涉及到大量的农业数据的处理,包括了预警、推理、研判及可视化等数据需求。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专家知识库的及时更新、用户属性化,数据算法泛化性能等。因此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霞,吴建强,杜永林,等.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6).

[2]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3]吴婷.开心农场:从网络走进现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2(20).

[4]刘东红.周建伟.莫凌飞.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2(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专家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科研工作,对软件自动测试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并开发了一套农业专家系统自动测试工具。软件测试工具提供数据库测试、知识库测试、案例自动生成与维护、健壮性测试; 可针对目前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中所广 泛使用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软构件技术所开发的一系列功能模块(主要是.EXE和.DLL文件)进行自动化的测试。

关键词:专家系统;自动测试;程序集合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后,许多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种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活动。现在已形成5个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智能应用示范区扩大到23个,各地开发的本地化农业专家系统近200个。目前专家系统的研究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质量则成为开发者与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农业专家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开发手段、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导致软件复杂度急剧上升;开发人员、开发部门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测试手段、测试方法严重滞后。进行手动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进行测试将极大的降低软件测试的效率,而且测试的质量也难以保证。采用自动测试成为一种必然。

为了更好地测试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农业专家系统软件测试床的测试效率,本文研制开发了一个软件自

动测试工具,用来衡量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质量优劣。

1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自动化测试

我们主要从软件设计和程序编码的角度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立自动测试的目标,提出相应的自动测试策略,建立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自动测试的框架。

1.1关于程序集合

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开发手段与开发方式多种多样,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模拟技术等都融入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同时,VC、VB、C#和Java等一大批开发语言正逐渐成为农业专家系统软件开发的主流编程语言。在开发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农业专家系统的通用性、可移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向对象技术,软构件技术正逐渐成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的重要开发手段。

由于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为了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开发效率,软件开发人员经常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程序的编码。

采用功能模块这种编程方式进行程序设计与开发,主要是因为程序编码的工作量巨大,必须由多个软件开发人员根据软件设计规范分头实施,这种将一个大的应用程序划分为几个小模块的构建方式,有利于软件开发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这些功能模块从软件编程的角度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嵌套在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中;另一类具有独立性,即:经过软件的代码编写,并对它们进行软件的编译之后,以*.exe或*.dll为后缀的文件形式存在,一般被称为程序集合。

本文主要针对程序集合进行自动测试。下面主要讲述程序集合的特点,以及其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图1简单表达了程序调用过程。在程序编码过程中,这种编程方式是大量存在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用户的输入数据或系统事件产生的输入数据,通过程序集合中提供的接口传入,在程序集合中进行相关的处理,并输出结果。

从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编程的角度看,这种程序集合的编程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的开发过程中,而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是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一般都包含有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软件编程技术手段,把农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按照一种合理的表示方法将它们移植到计算机中。当使用者需要使用这些知识处理问题时,一般以发送信息的形式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运算,并得到一个对应的运算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返回结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后面继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成败,进而导致整个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运行的成败。返回结果是由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中相应的数据和算法的逻辑运算实现的。因此,必须对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进行大量的测试,即:通过发送信息,观察返回结果来发现它们存在的数据和算法的逻辑运算错误。

从软件编程的角度对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推理机、知识库、模型库中都包含有大量的处理实际功能的程序集合,大多数的程序集合的开发都遵循面向对象的软件编程技术规范。即:每一个程序集合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类,每一个类中又包含多个方法,而且具体功能的实现又主要通过这些方法的调用运行去完成。程序集合中信息与数据的交互通过接口(在程序编码中表示为公共属性的方法函数)进行传递。

例一:

上例简单的展示了程序集合内部实际的程序编码方式。可以看出:一个具体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方法的调用来完成,每一个方法的内部由大量的程序代码组成,通过程序代码的运行完成一个具体功能的运算操作过程。其入口是方法,方法以接口的形式与外界进行联系,这些接口由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参数变量组成,提供给用户向其发送信息,从而进行相关的运算;出口是方法的返回值,用来向调用者返回结果。因此,在这样的层次中,程序集合所包含的类中所有的方法都是需要进行测试的对象单元,即:通过对方法的测试,查找其编程中产生的逻辑算法是否存在错误。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整个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安全性、健壮性和可用性,就必须对程序集合进行足量的测试,以保证软件的质量。

1.2程序集合自动测试

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中程序集合的编程特点决定了测试这种类型软件的难度大,工作量大,需要测试的对象多,测试工作复杂繁重。而对程序集合这种软件系统进行自动测试将有助于达到其提高测试质量,增进测试效率的要求。因为:

1) 自动测试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2) 自动测试可以执行一些手工测试困难或者不可能做的测试;

3) 自动测试可以发挥计算机的巨大优势。

软件的自动测试就是要做到在最大限度的减少软件测试人员的负担下,提高测试的效率,提高测试的质量。

1. 3自动测试策略

对程序集合的自动化测试,概括的讲就是根据程序集合接口的特点,向其输入相应的测试数据,并自动运行,对其运行完毕后的返回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程序集合中的问题,发现错误、缺陷,便于进行修改。

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其最终是要通过建立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来实现。在研制、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测试的内容,对测试框架进行细致、周密的考虑,使尽可能多的测试过程通过自动测试工具来完成,尽量减少手工测试的步骤、过程,即:实现自动化测试的最大化。

1) 自动获取被测试对象信息

通过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中包含多个程序集合,每个程序集合中又包含有大量的需要被测试的方法,每一个被测试的方法又由一到多个变量组成数据输入接口;因此,自动测试工具如果能自动捕获这些“关键”测试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产生测试案例,将会提高软件的测试效率。这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2) 自动生成测试案例

根据捕获的被测试对象的信息,根据软件测试人员的测试需求,自动产生完整、精确的测试案例。测试案例自动存储在测试工具的案例库中,为被测试程序经过修改后的重新测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3) 自动创建测试脚本

如果为每一个被测试对象、每一个测试案例都编程一个测试脚本,这将大大降低测试的效率,也违背了自动化测试的初衷。因此,根据被测试对象的特点,自动生成测试脚本,而无需软件开发人员手工编程,将会提高软件的测试效率。这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自动创建的测试脚本应包括以下主要功能:自动连接被测程序集合、根据已经捕获的被测试对象信息自动产生驱动程序编码、自动启动被测试程序集合、在测试过程中,跟踪、监视被测试程序的运行,收集产生的错误信息和实际的返回值。

4) 自动测试策略流程

实现自动测试策略的流程如下:

• 自动获取被测程序集合中的信息;

• 自动产生测试案例;

• 自动生成测试脚本;

• 以测试脚本驱动被测程序集合,进行测试,并进行结果的自动比较与分析。

(1) 被测程序集合提交给自动测试工具之后,自动测试工具具有自动获取被测对象的功能,即:自动测试工具可以自动搜索被测程序集合中所有的方法,并把搜索到的方法的方法名,方法中包含的变量名,变量类型清晰的显示出来,便于下一步的操作和运行;

(2) 测试人员选择一个方法作为被测试对象之后,自动测试工具可针对所选择的对象特点,自动产生测试人员所需要的测试案例;

(3) 之后,自动测试工具根据产生的测试案例,自动创建测试脚本并自动执行测试脚本,对被测对象进行自动化测试;

(4) 在自动测试过程中,测试脚本一方面把测试数据传入被测方法中(通过接口调用的方式);另一方面,测试脚本时刻监视被测程序集合的运行,并把测试结果输出,显示测试结果,便于查找缺陷;

(5) 自动测试工具可自动存储使用过的测试案例、测试脚本;当进行回归测试时,可直接使用这些以前已经使用、生成的部件,从而提高了测试的效率。

由于需求、规格和代码的不断改变,增加、删除或修改代码都需要测试,代码的改变和进化通常是持续的,有时开发者并不了解发生的所有改变,因此,只有进行测试才能确认代码的改变是否有效,新的或者修改的功能只有通过测试验征后,才能集成到系统中,从而确保这些改变不会导致系统崩溃。例如:对公有类接口和组件接口进行测试,以确保修改后的编码不影响接口协议。

当被测成员不太多时,进行手工测试,手工编码测试脚本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有许多类和成员组成的程序集合,手工编码所有的测试脚本将会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为了精确编码测试脚本,需要研究被测程序集合的每个方法。

测试工具的测试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而是连续执行,并能把揭示的缺陷及时通知测试人员。这对于自动测试过程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使回归测试也更易于管理。一方面,测试工具基于存储数据完成单元验证测试;另一方面,基于预定方案,可以重新运行产生的测试脚本,实现回归测试,从而判断修改后的应用程序能否满足需求。

2系统运行实例

2.1新的测试

“新的测试”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 自动获取被测试对象信息(包括:被测试的程序文件名、类名、方法名、变量名);

(2) 确定每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

(3) 确定需要生成的测试案例的数值;

(4) 确定测试期望值的范围。

2.2测试案例显示

本界面显示“即将”生成的测试案例所包含的内容。软件测试人员可以修改、添加、删除测试数据,从而使测试案例满足测试的需要(如图4所示)。

2.3结果显示

自动测试完毕后,自动测试工具把测试的结果显示出来,便于测试人员进行分析、处理。

3结语

针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特点,提出针对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的程序集合进行测试的测试方法与解决对策;并以自动获取测试对象信息、自动生成测试脚本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C#.Net开发环境下实现了软件自动测试工具的开发。

通过大量的实际程序测试的实践证明,按照本文提出的软件测试方法使得对农业专家系统软件的软件测试工作由盲

目变为有序,测试目的性强,测试效率高,有效地缩短了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

另外,在实际测试工作中,不应该只“单一”的采用手工测试或自动测试,而应该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专家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已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分析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探讨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东莞市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近30%。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东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制造业大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日趋严峻。2019年,东莞市全市60周歲以上人口达到32.9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2%。东莞市居民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东莞市已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幸福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居家养老,监督评估机制欠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基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探讨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东莞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和寿命质量,营造良好的老龄社会氛围。

1 居家养老相关概述

1.1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家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和家庭的护理照顾,来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需求。居家养老是一种有力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1.2 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会资源,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日常起居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康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三大类别。日常起居照料具体包括配餐助行、卫生清洁、家政服务等日常的基本照料;而精神慰藉则是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联系等方式来排解老人孤独感和不安感;医疗保健包括疾病防治、器具配备、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普及等项目。东莞市特色居家养老服务有“平安铃”、长者饭堂“大配餐”服务等。

2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的必要性

健康老龄化是在老龄化进程加深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老年人在心理、生理上要达到健康的标准,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和深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要之举。心理、生理、适应社会是构成健康老龄化的三大核心要素。下面从三大核心要素出发,具体分析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目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可能会因行为习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转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而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服务承载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人移居至养老院等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老人可以通过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以丰富生活、调整心态,通过交流以增进家庭感情和融洽关系,为老人提供了心理建设的缓冲平台。心理健康不仅有益于老年人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有益于社会进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2.2 有益于身体健康

居家养老服务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对医护休养的多层次需求,有利于加快健康老龄化进程。在东莞市医疗资源紧张、优质星级养老机构数量较少的现状下,依托社区医疗资源,为老人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居家提供了良好熟悉的居住环境,隐私性也得到了保障,享受疾病防治、保健康护等项目,在健康幸福的心态下更有益于疾病的治疗和痊愈。

2.3 更好地适应社会

居家养老服务融合了社会服务,能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以社区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资源作为补充,以达到“就近便利”的养老服务目标,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联系街坊邻里等方式满足健康保健、社会交往的需求。

3 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东莞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卓有成效。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32个镇街593个社区(村)基本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累计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老人达到一万四千余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东莞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现了“东莞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建设目标。2019年出台的《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拓宽了服务对象范围、改变了以家政为单一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多种服务项目的发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实现东莞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仍存在需要改进完善的方面,具体如下几点。

3.1 居家养老服务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一,未形成系统的监督问责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其表现在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可能会漠视老年人的切实需求,或没有按照服务条例和服务标准,提供不诚信、低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等问题。监督问责制度的作用不仅是约束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更是为了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东莞居家养老服务。由此,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建立系统全面的监督问责机制是关键之举。

第二,线下评价反馈机制缺失。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老年人本身的体验和感受。目前,居家养老智慧平台的发展为东莞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必须考虑老年人认知能力低、对高新科技产品的学习能力低等特点,需尽快推出方便快捷、适合老年人的线下评价反馈渠道,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双轨监察反馈机制。

3.2 安全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安全建设是社会建设之重。实现健康老龄化,其首要之举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由于东莞区域发展的进程不一致,莞城现仍留有老旧楼房、老旧设施,莞城的安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缺少安全普及教育工作、居家和社区安全评估工作未落到实处等问题。其次,建立社会公共急救机制等工作仍需加快进程。

3.3 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主要是以“4050”人员组成。据统计,2016年底,聘用居家养老护理人员总人数为2395人,其中81.42%是东莞本地户籍“4050”人员。由此可见,现阶段东莞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在护理团队的人才配置方面需加快筛选和扩充。此外,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800万;并且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较高,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讲达到7611万人。尤其是难以自理的老年人需依靠他人的帮助,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护理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社区医疗配置低,医疗资源短缺紧张

东莞市积极响应城镇医疗卫生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东莞市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配不全、配置简单、科室较少的问题。相对大型医院而言,社区医院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和资源都较为紧缺。多数社区医院只设立较少的科室,以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为基本配置,而缺少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精神科等具体科室,不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现。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人力资源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康复理疗师、心理治疗师、社区护士以及公共卫生医师存在人才短缺的现状。

3.5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群众掌握信息的差异性,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造成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2015年,东莞市开始在全市各镇街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为签约对象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规划和指引,家庭医生能够持续监测签约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但由于群众对家庭医生的项目了解较少,加之宣传度不高,导致大部分镇街的家庭医生签约率都较低。其次,存在老年人对新养老政策等信息的接收不及时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知悉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变化;还存在对居家养老政策不完全理解或过度解读的问题。

4 解决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建议

4.1 强化监督问责,建立线下评价反馈机制

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有关行业的标准,完善有关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等条例,强化服务能力。加快落实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规避机制、服务保险机制,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安全保险意识。落实考核监督制度,杜绝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将高质量、标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到实处。

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审查委员会,完善线下评价反馈机制。考虑到老年人对高新科技的不熟练使用问题,因此,完善线下评价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家养老服务审查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定期的回访制度,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收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反馈,并实时跟踪老年人的健康审查状况,降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

4.2 构建安全养老环境,建立社会公共急救机制

安全性是刚性要求,是实现健康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健康老龄化的根本要求。东莞市部分镇区存在安全性的问题,例如东莞市莞城老旧城区存在功能布局混乱、生活环境差、公共配备设施滞后等问题,无疑是影响了东莞市整体居家养老质量和水平。因此,以安全性为核心的养老基础设施改造刻不容缓。坚持科学、合理地规划改造,注重建设无障碍配套设施,增加消防安全设施,构建健康安全居家养老环境。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能存在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家中消防设施器材缺失等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和社区服务组织应当进一步加强安全评估工作,做到定期检查和及时整改。社区内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主题的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居家老人的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建立公共社会急救机制是重要之举。心脏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面对突发心脏疾病,4-6分钟是救援黄金时间,但常出现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悲剧。因此,东莞市可以借鉴参考国内上海、杭州以及日本等地的做法,在人群聚集地、老年人口密集地等地设置AED急救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构建联动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急救机制,加快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普及,呼吁民众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完善公共急救机制是积极响应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强调专业资质,重视持证上岗。优化人才配置,增加国家资格认定的养老护理员及技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人才数量,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强化政策保障力度、加强宣传,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增加专业护理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中的比重,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第二,目前东莞市老年护理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存在空缺,面对老龄化压力,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的必要之需。推动学校资源与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填补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市场空白,为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打开新思路。

第三,加快组建专业老年医学团队和设立老年综合医学科。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低、身体功能退化,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而多种疾病并存容易导致临床表现呈现复杂性,加重了治疗的难度,不利于痊愈。因此,从社区医院到大型医院,都应当成立由各科专家组建的老年医学团队,针对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加快设立专门的老年综合医学科,为老年人诊治疑难杂症、危重疾病,提供方向性的预警和干预,提供綜合性、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4.4 深化“醫养结合”,缓解医疗短缺

由于老年人多病并存、易引发并发症的身体特点,社区医疗资源已然不能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医疗需求,而坚持“医养结合”是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有力举措。

“医养结合”是推动东莞市医疗改革的新方向。加快推进东莞市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推动资源有效衔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强东莞市签约家庭医生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市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水平,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提供多元保障。

推动东莞市医院改造,实现医养融合。东莞市的东坑医院、洪梅医院两家公立医院曾进行医养融合的改造改建工程,将东坑医院的旧住院楼改造成多间病房作为护理院,洪梅医院将住院部的两层楼改造成医养结合病房。以东坑医院和洪梅医院为标榜,加快对病床利用率低的东莞医院进行改造,通过增加病房和床位、招聘和培养医疗护理人员、增添医疗配备设施等方式,改造成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服务范围辐射周边的镇街,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和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4.5 信息体系完善和科技进步助力健康老龄化

针对老年人对政策不理解、对社区养老资源不了解的问题,东莞市政府可以借鉴参考上海市的“养老服务包”和“养老顾问”制度,在东莞市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咨询顾问”的服务项目,试点先行,示范推广。东莞“居家养老服务咨询顾问”拟定的项目内容包括:组建社区咨询团队、开展社区养老资源梳理和分类工作、制定个性化养老项目组合、提供指引和帮助等,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推动东莞智能养老模式的深化。进一步推进东莞“平安铃”项目进入到每一户有需求的家庭中,通过实时定位、智能感应、紧急呼救等先进技术,提供及时救助和适当关怀,为老人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养老智慧平台,研发和创新智能产品,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融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加快健康老龄化进程。

5 结语

健康老龄化是居家养老服务及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和要求。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力举措,更是整合多方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民生的长久之计。希望通过不断完善东莞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东莞市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质量,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陈茉.中国养老政策变迁历程与完善路径[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鱼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31-38.

[4]葛延风,王列军,冯文猛,等.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20,36(04):86-96.

[5]李小鹰.中国医养结合的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6(03):1-3.

上一篇:教授职称论文下一篇:规范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