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25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特点,在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偏向于直观、形象,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堂导入环节,并且采取合理的手段来增强课堂导入的效果,从而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式;教学策略

课堂导入环节在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从而为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本文从分析小学数学导入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对如何有效实施导入式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议。

一、导入式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

在导入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的首要原则是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原则具有趣味性。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的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从而提升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提高数学课前导入的趣味性,同时要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幽默效果,从而有利于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增加数学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之前,应该充分地分析数学教学内容,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应该有效结合新旧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课堂导入教学的效果。最后,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前导入也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教学中,要注重增强数学教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导入式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地增强课堂导入的效果,就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前导入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的这块知识时,应该避开直接对学生说角的定义,从而将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概念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概念,帮助小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减少学生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因此,针对这一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中,就可以选取两个学生并且基于同一个点,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出一段距离,从而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容易地猜出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拓展学生自身的知識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减少学习数学的枯燥性,最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增加新旧知识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所有知识都具有较强的内容连贯性,以便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加以灵活地运用。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学习当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拓展。从某一种角度上看,小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就是整合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环节中,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让它变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乘法运算“5×6”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为学生出两道简单的例如“6+6+6+6+6”“5+5+5+5+5+5”加法题,然后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且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这时,部分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运算”这一教学内容,完成从简单加法到乘法的过渡。通过这样有效的导入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学过的旧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3.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被逐渐引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成为教师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优势,便可以更好地渲染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为教师的教学开展极大的便利。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拥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变课本上比较生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与圆的特点的数学知识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先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比如提出“为什么要使用圆形的车胎呢?为什么盘子大体都是圆形的呢?”之类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因为圆形的车胎能够转动、圆形的盘子能够均匀地装东西时,教师便可以借机导入圆的体积计算、圆的特征等新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有效导入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生动性。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任务的落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并且从学生自身的喜好出发,增强课堂导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继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7(2).

[2]袁蒋毅.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学周刊,2017(6).

编辑 马晓荣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感受地道英语•反思听说教学

——参加市教研室外教培训研讨活动有感

三月十二日我们初中英语组在开发区一中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外教培训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加拿大的Justin(贾斯丁)带来的一节听说课。第一次听外教讲的公开课,而且用的是我们正在教的课本。这节课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时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

课堂故事导入, 营造听说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Justin执教的是八下的Could you help clean your room?这一课。他并没有直接导入领读短语、单词,而是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自己父亲的照片,给同学们一种亲切感,同时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展示一张凌乱房间的照片,并提问“Guess! What should my father say?” 水到渠成地导入本单元的基本句型。在导入新词组时,Justin引用了课本之外的一个词语chores(家务),更口语化,在外国人的生活中使用率比housework更高!同学们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听说活动,学习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注意力,开展听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更快地专注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反之,学生“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课中,Justin多次让学生close your books或open your books.在评课中,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心听说的习惯。回想自己的课堂,不管需不需要看课本,同学们习惯性地低头看书。即使与学生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学生也习惯性地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其实这样做,证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而且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与老师的交流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另外,Justin的教学课件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也没有精美的动漫和花边,但成功地吸引了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使用了最为简单的黑屏白字,每页上一两个学习任务,将要表达的意思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的课件,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怎么去做,于是将每一页课件塞得满满的,可谓“图文并茂”。这样,学生反而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设计有效活动,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课堂中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实效的基础和起点。

听的活动:在学生听之前,Justin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听前预测。他提出问题“Gues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同伴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能有准备地去听,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了听力活动的准确率。同时,也降低了听力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听的效果。

说的活动:在整堂课Justin一直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地说英语,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Justin对于A部分对话的处理。他让学生看图并进行读前预测“Guess,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ir relationship? ”学生不难推测出“They are fighting. They are brother and sister.”这种有效的读前活动大大降低了文本的难度,也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Why are they fighting?”。 在学习对话的最后,老师让同学尝试写出对话中的几句话,写完后再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将这些句子说出。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对话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对话教学,一味地一个模式:提问题-听读-语法解释-背诵,难怪同学们提不起兴趣。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情景创设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以团体活动方式进行互动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之一,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案例,以“情景导入式教学”为抓手,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的“对称性”出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了“函数的奇偶性”的学习,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函数,直观地借助函数图象,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奇偶性”,并探究和学习了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升了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字:函数;情景导入;对称性;奇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革,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在高中數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情境导入式教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和适应了新课改关于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2]。

情境导入法教学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获得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人际情境和学习情境中,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自然能使情境导入法成为强有力的导入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3]。下面将以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案例,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5个方面阐述我对情境导入法教学和本节课的认识,同时将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其中。

一、教学设计理念

函数的奇偶性作为函数的重要基本性质之一,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依据最新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函数的奇偶性的学习上,应让学生学会“借助图象,用符号语言表达函数的奇偶性”,并“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基于此,我提出了本堂课的设计理念。

一是从学生身边的建筑物和生活及大自然中常见的“对称性”出发,以“情景导入式教学”为主导,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认真备课,细化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方式与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与规律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二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从直观想象上升到数学抽象。整节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带着对函数的直观与抽象、感性与理性、形与数的认识,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探究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堂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教学过程中,奇函数和偶函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以及数学运算都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并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图像特征;能够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奇函数和偶函数定义探究和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到数的思维认知过程,体验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真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函数的奇偶性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探究和形成过程以及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生活中的对称之美”的短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师:同学们,咱们二中的校园里有一座非常古朴雅致的古建筑,给人以稳重、博大、庄严的感觉。它的名字是?其实在咱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与大成殿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请大家观看这个短片。(观看微课《生活中的对称美》)

2.函数图象的“对称之美”:

师:同学们,短片中我们欣赏了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对称美,其实这种对称美在数学当中也大量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学过的一些函数图象。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图象对称的函数所具有的性质,这就是函数的奇偶性。(板书:1.3.2函数的奇偶性)

(二)偶函数定义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1.结合图像观察特征

思考1:观察下面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分别关于y轴对称。

2.探究猜想揭示内涵

探究:观察函数的图象,并思考图象f(x)=x2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的解析式上有何特征呢?结合图象,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也就是说,若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用关系式表示,就是f(-x)=f(x)。

思考2:为什么?有什么依据呢?

生:,x为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实数。

3.讨论归纳形成定义

(1)偶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函数f(x)是偶函数.(板书)

(2)偶函数的特征:①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前提条件).②解析式特征:f(-x)=f(x)。③图象特征:关于y轴对称.

4.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例1请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

(三)奇函数定义的形成过程

1.结合图像观察特征

思考3:观察下面两个函数的图象,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生:都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分别关于原点对称。

2. 归纳总结类比探究

师:我们类比偶函数的学习过程,以函数为例进行探究。请大家思考并完成屏幕上的这4个问题。待会我请同学回答。

问题1:画出函数的图象,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问题2:结合图象完成上面的表格.

问题3:结合图象和上表填空,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问题4: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总有f(-x)=-f(x)吗?你能证明它吗?

3.讨论归纳形成定义

(1)奇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函数f(x)是奇函数.

(2)奇函数的特征:①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前提).②解析式特征:f(-x)=-f(x).③图象特征:关于原点对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讨论归纳形成定义

奇偶性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函数f(x)是奇函数或者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

2. 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问题:通过上述例题,根据奇偶性可以把函数划分为哪几类?

3.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4.紧扣性质引伸提高

例3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2.(1)求f(-1)、f(-2)和f(0)的值;(2)画出函数f(x)的图象.(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五)课时小结知识建构

师:最后我们将今天学习的知识总结一下(点名让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函数的奇偶性;(2)课后小组探究“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4.教学反思

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5]。本文以函数的奇偶性为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了分析,旨在完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推动教学改革。在这堂课上完之后,我仔细地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本堂课的优点是以“情景导入式教学”为抓手,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的“對称性”出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了“函数的奇偶性”的学习,体现出了新版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堂课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不足和遗憾依然存在。首先,时间有限,因此没有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我应该为函数的奇偶性量身制作易于理解而又精美引人的动画,作为本堂课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加深印象。其次,在教的层面,我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注重通过题来促进概念的理解,但不够注重对于概念的解读。“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再次,在学生学的层面,我的教学活动相对比较单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还不够多。

五、结语

情景创设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之一。最近研究指出情景创设教学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更能激发个人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能[6]。本文主要探讨情景创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这次对情境导入式教学实践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我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升。教育教学是一场修行,愿我在这场修行中努力去做到“功德圆满”!

参考文献

[1]牟金艳,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5,0(7Z).

[2]曹霞,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景创设[J].科学中国人,2015,0(6X).

[3]李新权,数学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初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3)

[4]吴阳锋,点击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话题[J].数学教学通讯,2017,0(33).

[5]刘长忠,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点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0(12X).

[6]国瑞敏,情景创设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科学中国人,2015,0(3X)

作者简介:

一作:吴建军(1987年1月),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理学硕士,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兰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教育教学。

二作:刘晶(1987年7月),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文学硕士,二级教师,工作单位:兰州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教育教学。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情境导入,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课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文自己都已经读过了,内容已经知道了,没有新鲜感了。这时,好的情境导入就显得举足轻重。它能使学生对熟悉的课文产生新鲜感,能重新燃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所以,笔者很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朗读基本熟练后,由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本段的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课堂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在文本中培养兴趣

情境导入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创设情境导入,可设置问题,以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设置好的课前问题是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的关键。学生的思维富有好奇性、挑战性,只有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才会主动去体会、感悟。在备课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思考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问题由浅入深地构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文本还原生活,用生活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用PPT课件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圆明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文章除了圆明园的建筑还写了什么?是用哪句话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课文的哪段是写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经过这一连串的启发,引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得知得智,学以致用,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积极学习动机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他们喜欢的物品、活动。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兴趣趋向和积极的表现欲,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安排组织或设计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让学生假设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一个角色,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可以推荐小组代表发言。有的说假如我是皇帝,我会调派军队狠狠地打击英法联军;有的说假如我是大臣,我会说服皇帝派人留洋,回国后制造枪炮;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会与英法联军血战到底;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共同抗敌。看到学生群情激昂,心中百感交集。借机我问学生:“为了中国不再蒙受耻辱,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很自然地就树立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三、超越自我,回归生活,利用小练笔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学生进行练笔的良好素材。这时为他们设计小练笔,学生就能及时地把心里所想所感写下来,并能达到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利用课文素材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呢?在这一关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朗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利用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

1.借课文中的内容写。在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设计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助于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鲸》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写。

2.借课文的结尾续写。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悬念,也为学生提供了续写的机会。因此,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结尾展开想象。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结尾是“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我让学生做小小的发明家,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3.借课文的写作方法练练。《松鼠》是一篇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小兔同样惹人喜爱、驯良乖巧,又是学生熟知的小动物,我就让学生从小兔的外貌、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练一练。

4.借课文主题编写。教学中很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终生的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学生被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借此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就十分强烈,这时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一写,学生就会十分乐意。学生尝到了写话的快乐,就会把写话当成乐事,写作水平怎能不提高呢?另外,朗读也可激发兴趣。一边听配乐朗读,一边要求随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最后,再让学生品读文章的韵味。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可采用齐读、分小组读、个人展示读、分角色朗读、抓住句中重点词语朗读、抓住重点段落朗读等形式。学生朗读后,教师要及时对该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要求多说优点,婉转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词语或出现朗读好的学生时,可随机树立典范、激励表扬。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喷涌而出,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艺术的讲究,是能否上好一节课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就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艺术(以下简称“情境导入”)的作用、方法和原则做了一些初步探究。

关键词:“情境导入”艺术;三贴近;作用;方法;原则;政治课堂教学

为了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目标,就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和谐,真正体现“求新”“求实”“求活”的要求,教师应在课改中不断探索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新课改的实践以及许多一线教师的课件研究,认为“情境导入”的讲究,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现就“情境导入”的作用、方法和原则做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情境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对于新课改的一堂课来说就有了希望。那么,“情境导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1. 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原理,“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刚开始就能高度集中。上课刚开始,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仍处于下课前的激动、兴奋、愤怒、哀愁等各种情绪的波动中,并未进入上课角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导入”,就能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调整心理状态,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形成最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这是指“情境导入”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就会使新知识来得突然,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尤其在当今时代,更加要求教师利用好“情境导入”。好的“情境导入”,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知识链,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进行铺垫;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与此同时,好的“情境导入”,是沟通师生情感和师生“互动”的第一桥梁,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活跃思维,充满激情地学习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3. 具有激活兴趣的作用。这是指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霍列斯曼也说过:“教师应设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在打冷铁。”可见,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好的“情境导入”,恰恰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善于利用“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情境导入”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开好头,充分发挥“情境导入”的作用,得讲究“情境导入”的方法。

1. 设置疑问法。当今高中生,思想活跃,见识宽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情境导入”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事例或故事法。事例或故事的应用在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最为普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事例或故事应来自社会生活,具有新颖性、兴趣性、典型性和哲理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事论理,寓理于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力度。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例或故事做“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从而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框内容时, “情境导入”可以简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寺庙,每次分粥时大家都觉得不公平,然后大家一起谈论几种方法:拟定专人来分,结果是那个负责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粥最多;轮流分,将分粥的权力公平分散了,可是在一周中,每天总是只有那持勺的一人喝饱吃足,其他6人则饿肚子?;公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开始时基本公平,慢慢地,他自己以及会溜须拍马的人的碗里就多了起来;成立“分粥委员会”与“监督委员会”共同来抓,开始还不错,后来两个委员会因意见不一互相扯皮,等到“取得共识”,粥全凉了;还是轮流分,但规定轮值分粥的那个人,自己必须最后才取剩下的那碗粥。这下奇迹出现了——7碗粥,天天都是不多不少一个样。因为,主持分粥的都不想吃亏,因此都细心地分得一样多,然后导入新授内容。

3. 运用直观教具法。直观教具(如图片、照片、实物等)具有直观性、现实性等特点。借助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可以加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将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4. 歌曲渲染法。一般来说在很多课堂上,往往会造成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心情紧张,思想压抑。这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情境导入”中播放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歌曲,既可以形成轻松、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配合得和谐默契,师生情感和谐协调,又能帮助对新知识的感悟。

5. 采用漫画法。漫画富有形象、幽默和充满哲理性。而有些思想政治概念和原理较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常感到很吃力、很费时和枯燥。因此,教师在“情境导入”中运用适当的漫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易懂;另一方面,教师教起来既自然,又深入浅出。

6. 讲述时事热点法。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根据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时效性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把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情境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所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进入课堂,来分解新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导入”的原则

为了实现“情境导入”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情境导入”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 求精原则。“情境导入”的讲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络师生感情,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因而“情境导入”时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宜太长,其内容不宜太多,应在“精”字上下工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

2. 求实原则。“情境导入”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每一个“情境导入”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置。因此,“情境导入”的讲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统一的目的。

3. 求新原则。“情境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使“情境导入”的语言精炼、生动;使“情境导入”的设计巧妙、新颖、有趣味性;使“情境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实效性;才能不断使“情境导入”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教师的真心换得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帮助学生跨越高考思想政治。”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思想政治教学的天空无限广阔。因此,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责任研究新课改中的各个环节,以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共同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上一篇:劳动债权论文下一篇:直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