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全会公报范文

2023-04-27

二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篇

1、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5、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7、建设法治国家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8、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9、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0、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1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2、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3、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支策。

14、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15、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6、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7、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9、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公方彬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哪些看点

正如历次党的重要会议闭幕之时,全党乃至全国人民,都注定依照自己的期待和标准评价会议成果,这一次也不例外。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都进行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读。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倍受关注?

中央公布会议召开时间之后,与会议相关的问题都成为社会热点,为什么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如此关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三中全会”富于象征意义。35年前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清理了历史重大问题,恢复了民主集中制,作出了改革开放和农村改革的新决策。一句话,这是一次改革中国历史和未来的会议。

第二,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不管是开局的中央八条规定,还是习近平、李克强一再强调谈改革的重要,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由于良好开局和对深化改革的重视,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党的执政理念一般通过会议决定表达,同时这一届班子上任一年,到了为今后五到十年设定蓝图的时候。

第三,中国社会乃至党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无法绕过,必须迅速解决的时候。十八届三中全会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期、发展期,或者说处于新的历史座标点上。中国已经取得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但同时也积累大量矛盾,这既有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同时还有政治领域的,所有矛盾问题都带有深层次性,非小修小补所能解决,必须进行深层而又全面改革。由此而言,是内在的需要决定普遍的吁求。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哪些新看点?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打出“改革”的旗帜,并且是“全面”和“深化”,这已经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尺度。这甚至说包含两大含义,一个是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将得到继续,另一个是十八大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会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决定强调,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现有的体制制度现实状况有清醒认识,同时有对改革复杂性和难度有充分准备。强调长期的政治任务,决定已经告诉我们:“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第三,宪法法制仍然是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决定进一步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中国在继续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第四,明确了改革的目标、路径、原则和要求。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原则和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五,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原则。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的平衡点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和要求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六,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对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

三、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把握进而贯彻《决定》精神?

第一,《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不是具体操作规范,关键是把握内含的政治理念。依照大众的迫切心态,《决定》应当告诉大众所希望解决问题的全部对策。其实,《决定》不可能直接规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体制的具体改革,尤其无法确立具体操作性目标。也就是说,决定主要明确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纲领,有了大决策,大量改革就会在今年的工作中应运而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领域的改革十分巨大,但却存在于全过程,产生于“改革开放”这一纲领的产生。

第二,《决定》确立的是价值坐标和评价标准,不是固化形态,关键是弄清党和政府的努力标准和前进方向。如上同理,一部伟大文件,是因为其为我们确立的是一种清晰的价值坐标,以此引领社会。任何涉及具体目标和做法的文件都是阶段性的,走不远,毕竟社会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不可能固化于一种状态,而一旦固化意味着僵化。甚至西方许多影响巨大的文件,包括英国大宪章、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等等,都反映着这样的特点。当然,二者不完全具有可比性。

第三,《决定》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具体体制制度设计,关键是认清设计思路和走向。政治纲领主要解决政治认识,而政治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年邓小平设计中国的改革道路,也非把话说尽,而是强调做后说,强调不争论。社会和政党在许多方面是相一致的,重大发展走向不可能尽数抛出,很重要的是从方向中感知一种精神的脉动,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引入改革的洪流,既作追随者,同时又作开拓者。这一点对于富于担当精神者更显重要。

财税改革将是未来重头戏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公报最大亮点

我认为这次公报最大的一个看点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是指我们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成整体改革。这个整体改革在公报里面总结为六个方面,是“六位一体”的改革。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体制之外,这次还明确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其它四个方面是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以及党建,一共讲到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我认为是一个我们改革全面开花的标志性提法。

另一个亮点是“深化”,以前讲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次把“基础性作用”的说法,改变为“决定性作用”,我认为这是深化的一个标志。

如果用六个字来总结,“全面深化改革”,是这次公报最大的亮点。

二.财税改革将是未来重头戏

我们财税改革的目标就是一句话: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匹配。这个匹配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级政府之间要有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再有一个是各届政府之间,即跨时期的财权和事权的匹配,也要实现。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发生的比较严重的事情是有些地方政府花掉了未来好几任的钱,留下很大的窟窿,让未来继任者填。这个做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个领域里下一步要做的事挺多,财税改革体现着改革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在事权方面,这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基础工作,即各级政府的责任到底是什么,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过去讲市场在资源配置里起基础性作用时,我们还给政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未来我们的体制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给政府留下的空间就小了一些,政府的责任就会变小一些。这样的话,政府的财力不太需要像现在这么庞大,这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件事是财权与事权的匹配。我们要充分肯定分税制改革的好处,未来中央和地方的税种要不要重新分配是需要讨论的事。在我看来,即便税种不重新分配,中央仍然在整个税收中占很大成分,我们也可以给中央政府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中央政府在分配资金时少一些自主决策的权力。中央政府要按照规则来分配财政资金,如此分配能提高分配的效力,能够让地方从中央得到的财政资金更有保障,更及时得到,地方政府对财政转移支付的钱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钱也能够花得更好一些。可见,财政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上海自贸区是改革重点突破的重要尝试 本次报告中提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自贸区的改革是重点突破的做法。

在这个领域,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是以更大力度的开放来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自贸区学习的榜样可以是香港,可以是新加坡,可以是纽约,自己可独立发展。我们希望自贸区市场运营规则、政府管理规则、政府调控的规则,与更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体接轨。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学习过程,需要有学习的机会。能在我们自己的自贸区里操练,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还希望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在自贸区里,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方面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以这种突破带动其它地区以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还是要看东部地区的发展。现在很多官员和学者把目光转移道路中西部,因为过去几年中西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东部地区。但在我看来,中、西部的增长是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增长,在现有体制下就能继续前进。而且中、西部增长的模式是拷贝东部地区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做法,没有什么创新。真正的创新希望还寄托在东部身上。希望上海通过自贸区的建设能够让我们看到这种希望,能够把这种希望变成现实。中国经济未来转型是否成功,希望还是寄托在东部身上。

四. 农民自由进城的同时要允许别的要素流向农村 在农民自由进城的同时要允许别的要素流向农村,特别是资本流向农村进入农业。用一句话来说,是“农民进城,资本下乡”。让要素自由地流入农村,农村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农民才能够不离开乡土也能够富裕起来,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过去只是强调农民进城,在城市里打工挣得一份收入,一部分农民拿着他们的收入返土归乡,把他们的钱花到农村,农村状况得到改善。但这种挣钱花钱的速度对于农村状况的改善非常缓慢。另外,我们还做过一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推广的意义不是很大,只能是在城市周边、部分城乡结合部实施此做法,在离城市偏远的地方没有办法做城乡一体化。

如果我们允许资本流入农村、进入农业,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在工业和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资本。金融市场上不缺钱,但由于我们表面上保护农民,保护他们的土地,不让别人把他们的土地拿走,实际却导致农民没有得到新要素的注入,农业的效率提高比较缓慢,农民的收入、务农收入增长也比较缓慢。所以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距还是没有弥合,要想弥合这个差距,让资本流入农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二中全会公报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路径、原则和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设立两大机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改革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政热点预测

来源:文都教育

2013年11月12日,历时四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其通过的《公报(草案)》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对于考研学子来讲,这也是尤其需要关注的时政热点之一,综观历年真题,无论是形势与政策的选择题,还是各科的材料分析题,无一不是选取当年最热门的时政来命题,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有哪些命题的热点,我们来详细解读。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时隔35年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改革的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全面深化”这是新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提出的要求,而如何做到“全面深化”则作了具体的要求。从考研的角度来看,在毛中特学科中,关于改革的意义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是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最精确的判定,由此,在新的时期,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为了考查的重点。

在公报中,关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具体的部署,从五位一体建设到党的建设,因此,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毛中特第

八、

九、

十、十

一、十五章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创新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七个方面都有考查的角度。公报提出的新的观点还包括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史纲的学科角度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会成为命题的热点,而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中全会公报范文第3篇

受援人曹某,男,1963年4月12日出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

二、案情简介

公诉机关指控:

(一)合同诈骗罪

1、2012年5月8日,山西富华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华公司)以购买原材料为由向晋中市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侃信用社(以下简称陈侃信用社)贷款300万元,由晋中银鑫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鑫公司)作担保,被告人曹某以公司的十一台设备作抵押并连同山西锦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观公司)一起为该笔贷款做了反担保。提供反担保的设备中有一台型号是HZS2000/8000的10米龙门刨床。该笔贷款被曹某用于支付借款利息。2012年5月14日,曹某以富华公司购买设备需要资金周转为由,以上述反担保中所涉及的10米龙门刨床作抵押向侯某借款40万元。2012年12月13日,曹某又将该台龙门刨床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陈某,当日陈某以每月3.2万元的租金将该台刨床租赁给曹某使用,租赁期为两年。2012年12月14日,曹某以富华公司的银行贷款到期要倒贷为由,又以该刨床抵押,向晋中市榆次海洋液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液压公司)借一张面额为5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并于当日通过

马某贴现48.25万元,用于支付借款利息。后被告人曹某隐匿,上述借款至今未还。

2、2011年12月1日,被告人曹某以该位于榆次区某房产作抵押向齐某借款50万元;2012年8月又将该房产抵押给张某借款30万元;2012年10月25日,曹某又将该房产抵押给焦某借款20万元;2012年11月20日,被告人曹某又将该房产抵押给李某借款40万元。后被告人曹某隐匿,上述借款至今未还。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被告人曹某从2007年开始,以公司需要资金周转为由,采取口口相传、许诺高额利息回报的方式,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先后通过程某等23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624.5万元,返还本金180万元,支付利息406.95万元,造成损失1037.55万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曹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短时间内采取重复抵押龙门刨床及房产的方式,骗取540万元,诈骗数额特别巨大,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曹某未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采取向社会公众高息借款的手段吸收公众存款1624.5万元,造成损失1037.55万元,数额巨大,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曹某应数罪并罚。

三、本案辩护焦点

1、关于合同诈骗罪,富华公司向陈侃信用社贷款300万元是银行与企业之间正常借贷行为,不构成犯罪;曹某以富华公司购买设备需要资金为由向侯某借款40万元、以富华公司倒贷为

由向海洋液压公司借款50万元,非曹某个人行为,应由富华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曹某只作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曹某将刨床60万元卖给陈某,又以每月3.2万元的租金租赁该刨床,非曹某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认定无效;曹某以房产作抵押向李某借款40万元,属于正常的民间借贷,不构成合同诈骗罪;曹某向焦某借款20万元已偿还,不能认定诈骗。

2、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曹某客观上没有实施向社会公开宣传及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主观上也没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其行为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3、关于涉案数额,应从被害人直接经济损失中扣除单位资金后作出认定。

4、曹某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好且有悔罪表现,系初犯。建议对曹某从轻、减轻处罚。

四、承办结果

通过两次开庭,合议庭采取了律师提出的部分辩护意见,合议庭认为:

1、被告人曹某不构成诈骗罪。

2、被告人曹某存在自首情节,可从轻处罚。最终判决结果为:被告人曹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五、办案心得

接到法院的指派通知后,援助律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手续提交到法院,通过多次会见被告人曹某和反复阅卷,对案情事实有

了基本的了解,针对被告曹某涉嫌的合同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援助律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和相关案例,就两罪的构成要件与被告人曹某的行为进行了仔细比对,作出了被告人曹某不够成合同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结论,并在庭审过程中据理力争,使得判决有个满意的结果。

韩 茹 晋中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侯晓清 晋中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八日

二中全会公报范文第4篇

[新闻办新闻局局长、主持人 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今天我们请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来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数据,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先生。下面有请马建堂局长做介绍。 [2011-04-28 10:00:00]

[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普查准备、现场登记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2011-04-28 10:06:44] [马建堂]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011-04-28 10:08:38] [马建堂]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2011-04-28 10:10:40] [马建堂]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2011-04-28 10:10:54] [马建堂]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2011-04-28 10:11:08] [马建堂]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2011-04-28 10:11:20]

[马建堂]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2011-04-28 10:14:03] [马建堂]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1-04-28 10:14:15] [马建堂]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1-04-28 10:14:29] [马建堂]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2011-04-28 10:15:52] [马建堂]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2011-04-28 10:16:47] [马建堂]关于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这一次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普查数据,我们将在明天以公报的形式和新闻稿的形式发布。 [2011-04-28 10:17:43] [马建堂]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011-04-28 10:18:08] [马建堂]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2011-04-28 10:22:17] [马建堂]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2011-04-28 10:22:28] [马建堂]最后我还要代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向13亿被调查对象和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包括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由于广大社会公众包括境外人士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正是由于基层普查人员的奉献、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才使得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圆满成功。他们是新时期调查统计工作最平凡,但又最可敬的人,他们是中国普查工作的基石和脊梁。特别是为普查工作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他们的精神常在,他们的生命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谢谢大家。 [2011-04-28 10:22:42]

[郭卫民]刚才马建堂局长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下面进入第二阶段——提问,提问的时间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1-04-28 10:26:17]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出来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在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想请发言人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会不会据此作出一些社会政策上的调整,也帮我们展望一下。谢谢。 [2011-04-28 10:27:09] [马建堂]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刚才公布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和迁移流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凡进程。 [2011-04-28 10:27:25]

[马建堂]比如说,我刚才介绍的人口总量的数据、人口增长率的数据,就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我们比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2011-04-28 10:28:16] [马建堂]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刚才我说的总量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2011-04-28 10:31:10] [马建堂]第二,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刚才给同志们介绍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文盲率,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2011-04-28 10:32:33] [马建堂]第三,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1-04-28 10:34:36]

[马建堂]第四,从这次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我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刚才我给朋友们解释的另外一组地区人口分布的数据,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一次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这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2011-04-28 10:37:59] [马建堂]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因为流出去以后工资还要汇回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所以流动人口的增加,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更加均衡地发展,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因为中西部的情况就是人多,人的流动既促进了东部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的发展。 [2011-04-28 10:43:49]

[马建堂]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刚才记者同志说,针对这些变化,政策有什么调整。因为人口的问题非常复杂,影响也非常深远,所以我们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更加深入科学地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未雨绸缪、统筹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谢谢大家。 [2011-04-28 10:44:06] [巴西圣保罗周报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和中国处于差不多发展水平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为什么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会处于现阶段这个水平?第二个问题,您给的数据里也反映了中国现在低生育率的状况,您是不是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让中国重新审视一下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以避免或者来应对您刚才所提到的可能带来的人口方面的挑战? [2011-04-28 10:44:17] [马建堂]我有幸参加了巴西统计局在今年年初的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在里约市。中国确实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如果说发达国家,像欧洲一些国家、日本,它们从“高、低、高”的模式转到“低、低、低”的模式是一个自然的、长时间的过程。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某种程度的调控性;第二个特点,时间更短。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而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 [2011-04-28 10:48:33] [马建堂]我刚才说了,中国模式的转变有很强的调控性。中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实行认真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贯彻和落实。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份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在这个公开信里就号召大家生一个孩子。1982年又把计划生育政策列入宪法。这位朋友刚才讲为什么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低,是一个“低、低、低”的模式,就是缘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2011-04-28 10:55:50] [马建堂]这位女士的第二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大概是12‰多一点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稍微多一点的自然人口的增长率。在这样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二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儿年龄的结构在缩小,出现这样的结构。这张幻灯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第一张图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老龄人口很少,少儿年龄很多,右下角是我们这次普查的图。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星期二下午政治局学习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2011-04-28 10:56:00] [马建堂]我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两句话:第一,1980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2011-04-28 10:57:41]

[马建堂]第二,我们要重视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人口发展的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中国人口长期更加均衡地发展。 [2011-04-28 10:57:52]

[中国日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马局长介绍一下在此次调查中显现出中国哪些地区和省份面临最大的人口挑战问题,包括严重的老龄化和过低的生育率?哪些地区需要人口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第二个问题,怎么认识和看待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我们为了确保数据的质量,前期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 [2011-04-28 11:01:54]

[马建堂]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明天要发布的第2号公报。简单地说,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分一分哪些省的问题更突出,可以这样讲,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志们也知道,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人口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面临到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突出一些。 [2011-04-28 11:02:05]

[马建堂]第二个问题请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我们局主管副局长张为民先生回答。 [2011-04-28 11:05:56]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统计局副局长 张为民]这个涉及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刚才马局长谈到,这次人口普查有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这个漏登率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 [2011-04-28 11:06:06]

[张为民]二是通过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行政记录,比如户籍管理的数据、教育统计的数据、人口计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门的殡葬数据,相比较之后,感觉到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互的衔接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好。 [2011-04-28 11:07:31]

[张为民]为什么我们这次人口普查会取得比较高的质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坚持了依法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二是坚持科学普查,制定了科学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项工作细则,特别是这次我们在人口普查登记的原则上进行了完善。马建堂局长也谈到我们这次在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都进行了登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 [2011-04-28 11:11:47] [张为民]三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因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对人口普查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大家都能够投身到这次人口普查当中来。 [2011-04-28 11:12:45]

[张为民]四是组织周密。有了科学的方案,还需要对整个工作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组织。五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个环节当中都制定了检查、抽查、验收的标准,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才能把工作转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环节。 [2011-04-28 11:12:55] [张为民]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在我们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当中,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谢谢大家。 [2011-04-28 11:14:33]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马局长,在过去很多年里,很多中外学者和官员都预测中国的性别比是在不断扩大的,但是您今天给我们的数据显示了中国男女性别比是在减少的,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原因? [2011-04-28 11:17:24]

[马建堂]我刚才发布的是总人口的性别比,有一个数据我们还在汇总评估阶段,你问到我也准备告诉你,就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2010年的人口性别比比2000年有了提高,但是和2005年及2009年的数相比略微有一些下降,说明近年来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广泛的措施,如关爱女孩活动等等,还是取得了成效的。 [2011-04-28 11:17:36] [马建堂]但是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还是高于正常的范围。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我们国家统计局是做得好的,我们国家统计局女性人员的比例超过男性。通过综合措施,我相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定会逐步走向正常。谢谢。 [2011-04-28 11:20:18]

[马建堂]最后还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对在座的媒体朋友和不在座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人口普查宣传部门、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的支持很多,整个宣传工作声势浩大、多管齐下、夜以继日、不辞劳苦、贴近群众,没有你们的奉献和努力,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会得到这样圆满的结果。为民,我建议我们站起来给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媒体朋友鞠个躬。谢谢。 [2011-04-28 11:20:30]

二中全会公报范文第5篇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水资源总量 200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4180.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7%。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5.0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4.5%,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5.5%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11.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4%,占全国的19.5%;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19469.0亿m3,比常年值偏少13.3%,占全国的80.5%。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2%,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5.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9年对全国515座大型水库和3006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15.5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346.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532.7亿m3,比年初减少287.1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82.8亿m3,比年初减少59.1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6.5亿m3,其中黄河区增加49.2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352.7亿m3,其中珠江区和长江区水库分别减少198.8亿m3和160.7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青海、黑龙江、浙江、海南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91.0亿m3,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广东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437.2亿m3,内蒙古、西藏2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变化不大。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9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6.6亿m3。在水资源一级区中,松花江区、淮河区和黄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17.9亿m

3、4.3亿m3和1.1亿m3;海河区、辽河区、西北诸河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分别减少19.6亿m

3、14.8亿m3和5.5亿m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和安徽增加较多,分别增加23.0亿m3和4.6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减少最多,为11.2亿m3,甘肃、新疆、北京、辽宁、内蒙古、吉林减少幅度在3亿~7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9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8个,漏斗年末总面积6.4万km2。在41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2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有23个。在37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7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有11个。2009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0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4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2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 2009年全国总供水量5965.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4.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839.5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094.5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4%;其他水源供水量31.2亿m3,占总供水量的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4%,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6.0%,提水工程供水量占28.7%,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2.9%。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9%,深层承压水占18.7%,微咸水占0.4%。

南方4区供水量3289.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1%;北方6区供水量2675.4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9%。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而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供水量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88.8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1.4亿m

3、157.7亿m3和55.0亿m3。

用水量 2009年全国总用水量5965.2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6%;工业用水占23.3%;农业用水占62.4%;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7%。与2008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55.3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8.9亿m3,工业用水减少6.2亿m3,农业用水增加59.7亿m3,生态环境补水减少17.2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甘肃、内蒙古、海南、青海、黑龙江8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湖北、江苏、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和重庆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55.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5.1%,工业耗水占10.1%,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4%。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3%,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6%。

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68亿t。

用水指标 2009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8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78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3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1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3m3。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7%和8%。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上海、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475m

3、1162m

3、1069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贵州、四川、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5m3。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为1242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辽宁7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m3和31m3。

四、水体水质

河流水质 2009年,对全国16.1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1.1%,Ⅲ类水河长占23.2%,Ⅳ类水河长占14.4%,Ⅴ类水河长占7.4%,劣Ⅴ类水河长占19.3%。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58.9%,与2008年基本持平。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西南诸河区95.3%、西北诸河区94.7%、东南诸河区68.5%、珠江区67.8%、长江区63.7%、黄河区44.0%、辽河区42.6%、淮河区38.9%、松花江区36.3%、海河区35.3%。与2008年相比,黄河区、东南诸河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略有上升,松花江区、长江区有所下降,其它水资源一级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 对71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4%,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6%,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4.0%。对71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24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27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9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75.6%,Ⅲ类水面积占7.6%,IV类水面积占16.8%。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6%、18.5%和73.9%。除贡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余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水质均为劣Ⅴ类。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监测评价的411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34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1.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8.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20座。对394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83座,轻度富营养水库91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9座,重度富营养水库1座。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305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6.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3.9%。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海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污染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09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411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7.4%,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56.3%,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42.8%。在一级水功能中,保护区达标率为64.9%,保留区达标率为69.2%,缓冲区达标率为29.4%。

上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下一篇: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热门文章

二中全会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