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作文范文

2023-06-30

理想作文范文第1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的写法。

2.学习例证、引证、对比、比较、数字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行努力奋斗以实现崇高理想的教育。

教学设想

《理想的阶梯》是一篇内容丰富,论述充分,针对性强,富于启发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三个方面:理解文章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如何选用典型的、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论点;另外,列举事例与分析议论相结合,对比、比较、数字、设问、反问等的运用,也值得注意。

用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阶梯》。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发表在15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文章的针对性明确,论述很充分,写作上有它的特点,所谈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今天读起来我们会感到很切近,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吸取有用的东西。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注意掌握文章的内容,考虑这几个问题如何作答。

思考题一: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

思考题二: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思考题四:文中是如何列举事例并加以分析议论的?

3.学生各自阅读理解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

三、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

5.了解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的结构的理解。

提问: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可提问两三名同学;有不同看法可进行讨论;老师对同学的看法酌情讲评,结论留待下节课再作。)

6.解释词语

碌碌无为:碌碌,平庸,无特殊能力。

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

怨天尤人:尤,归咎,怨恨。

凌云:凌,升高。

笔耕不辍:辍,chuò,中止,停止。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鞭笞:笞chì,鞭打。

翱翔:áo xiáng,在空中回旋地飞。

抱负:远大的志向。

攫住:攫,jué,抓。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硕,shuò。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题一(总体内容与结构)

2.作思考题二(总论点,分论点)

(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回答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总论点与分论点。

3.论证方法:例证、引证、数字。

教学过程

1.了解同学对本文总体内容与结构,总论点与分论点的理解情况 提问一:关于本文八个段的总体内容与结构,上节课大家谈了一些看法,经过进一步考虑,同学们看看应当作何理解?

提问二: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进行论述的?

2.概略讲解本文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教师: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与结构概略说是这样: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2段)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第二部分(3─8段)解决问题,针对第一部分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论述,逐一解决。下面,我们来对全文作个较为具体、细致的分析。

3.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先说“青年最爱谈理想”,然后才说:“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头一句能否省去?

讲解:“青年最爱谈理想”,这句是说青年人有个特点──“最爱谈理想”,追求美好的理想,希望实现自己的的美好理想。这句话即是说明性的,说明青年有什么特点;也含着激励之意,激励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这是作者撰文的一个意图,文章开头第一句正体现了这点。同时,这句话还引出后一句,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最爱谈”,自然就会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开头第一句不能省去,没有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作者为文之旨;没有这句话,后一句的提出问题未免突然。

第2段

提问一: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讲解:第二段主要是摆出青年中存在的导致其“苦恼”的三种情况和结果。三种情况是:“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提问二:第二段和第一段内容有什么联系?

讲解:这两段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一段说:“苦恼”是“果”,第二段是摆出导致“苦恼”的三种“因”。

一、二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摆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3段

提问一:第三段的中心是哪句?这个中心意思的提出与上文有何关系?

讲解:本段的中心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句话。本文的总论点就是这句话,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理想。这一论点的提出,是针对上文中摆出的由于“刻苦勤奋不足”等原因而不能实现理想这一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问二:本段三句话,彼此如何相联?

讲解:第一句“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从正面提出论点。第二句“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从反面说明论点。第三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是本段的结论,它的内容与前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所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又是作者恳切的引导,体现了作者为文之旨。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四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第二层(“马克思……成功了”),用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和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的动人事例作论据,证明本段的论点。第三层(“那些杰出的人物”到段末),分析论据,论证论点,联系实际,激励青年:“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艰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提问二: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的什么思想精神?如何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思想精神?

讲解: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刻苦努力,忘我奋斗的思想精神。写马克思,第一句“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突出马克思理想崇高,奋斗不息,接着概述,“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有典型事例介绍“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写诺贝尔,先强调指出他“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怀有崇高的志向,接着概述,他“废寝忘食,4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详细描写最后一次试验的情况,“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第五段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是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第二句直至段末),用富兰克林、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四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名言和事迹作论据,证明论点。

提问二:本段写道:“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夜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其中有三个问句,这三个问句是否同一类型?

讲解:这三个问句不是同一类型。前两个是设问句,问后需作答以明其意。最后一个是反问句,问中其意已明。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是不是本段的论点?是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为什么?

讲解:这句是本段的论点,因为从第二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起的内容就论证这个论点的。分三步作论证:先是计算生命时日而指出“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继而引朱自清《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的话作为论证;最后以“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的断语作结。这句话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因为这段的内容说明时间为什么应该珍惜,这是第二个分论点所说的有理想的人“珍惜时间”的原因,这段在文章中属于论述第二个分论点的范围,不是提出另一个新的分论点。

提问二: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三种论证方法:

一、数字(计数)论证。“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要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1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二、引用论证。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话。

三、对比论证。“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 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第七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包含几层内容?

(2)本段针对什么而写?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3)本段何处用了对比、比较的论证方法?

2.完成思考题三(论据),四(举例与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文段的层次

2.论证方法:对比、比较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

第7段提问一:第七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第七段包含四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是第三个分论点;第二层(“奋斗的必要……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讲道理阐明论点:第三层(“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奋斗不息顽强精神”),针对青年中存在的问题,用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迎难而上”的事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第四层(“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到段末),归纳总结,鼓励青年迎难奋进,为崇高理想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生。

提问二:本段针对什么而写?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讲解:本段针对前面摆出的青年中存在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写。先提出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接着讲明“奋斗的必要”的道理,然后分两部分论述,以解决青年中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个问题,用伽利略、布鲁诺“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而坚持科学信念;以高尔基“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的实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迎难而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二、针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个问题,用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作过“中学教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过“小职员”等等事例来阐明“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一论点,启发青年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最后以热情鼓励作结:“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提问三:本段何处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

讲解:本段有三处用了对比论证:“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比较论证:“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第8段

提问:第八段是文章的结束段,有三句话:“1.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的阶梯。2.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3.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这三句之间的层次关系,下面几种理解哪是正确的?为什么?

A.1 │ 2 ‖ 3 B.1 │ 2 ‖ 3 (并列)(因果) (因果)(递进)

C.1 │ 2 ‖ 3 D.1 │ 2 ‖ 3 (并列)(递进) (因果)(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理由如下:这个结束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突出文章主旨,这就是

1、2两句;1与2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所以“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二是发出号召,这就是第三句;

1、2与3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只有“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理想高峰”,所以我们应当“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

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宇注音。

遮挽 ( ) 翱 ( )翔 鞭笞 ( ) 废寝 ( )忘食

笔耕不辍 ( ) 怨天尤 ( )人 擢( ) 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 翱翔:

鞭笞: 废寝忘食:

笔耕不辍: 怨天尤人:

3·本文是一篇谈 的议论文。

4·“理想的阶梯”是 。“阶梯”原指“台阶 “”梯子”。在这里比喻为 。

5·“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即是说 。

6·“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句意是 。 7·文中指出青年因处理不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问题是什么?

8·什么样的人才能攀登理想的阶梯? 9·写出文中引用的事例。

10·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文章为了阐述中心论点,又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分论点是什么?

答: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

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遨游。 鞭笞: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力于某件事。

笔耕不辍:长时间不停止地写作。

怨天尤人: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怨天,归罪别人。

3·如何实现理想。

4·奋斗,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阶梯”指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作者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实现理想必须像登阶梯那样,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5·实现理想,必须奋斗。

6·刻苦勤奋的人才能实现理想。换言之,要实现理想,必须奋斗,要奋斗;必须刻苦勤奋。

7·①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的精神不足;②想为理想付出努力,但不善于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③认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8·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人,迎难而上的人。

9·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刻苦奋斗一生;诺贝尔为减轻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发明了炸药;鲁迅先生惜时如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以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爱迪生挤时间,连续工作,废寝忘食;伽利略、布鲁诺冒受宗教极刑的危险,追求真理;高尔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敌人明枪暗箭下,在饥饿、死亡的威胁中坚持写作、战斗;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都在平凡岗位上成了“状元”。

10·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1·三个分论点即第

3、

4、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有过多少不同的想法、目标和希望,其中最能激励自己去为之奋斗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分别请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感想后,引入课题。

三、检查预习

四、研习新课。

1、 认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弄清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以下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展开阐述。)

2、“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的第l没能否略去不写?为什么?

(作者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谈起,指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并针对三种现象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的开头一段不能略去,因为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谈起,才能引起青年们的阅读兴趣,达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的效果。)

3、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

(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

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 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分论点部分的论述层次,概括层意。

(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层 (马克思为……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展开论述,列举事例,说明杰出的人物是沿着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取得成功的。第三层(今天……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激励青年们刻苦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5、 朗读1一3段,请同学简述马克思和诺贝尔的故事。

6、 朗读

5、6段后思考:作者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后,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作者先从正反哪方面阐述?(正面)

文中列举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

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

再从正反哪方面阐述?(反面)

(作者先算了一笔时间帐,说明“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然后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

最后是小结,扣住上一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把“有无理想”和“是否珍惜时间”联系起来说理: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对时间自然不珍惜;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7、 读第7段,在分析第

一、二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与同桌分析第三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章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一观点后,作者分两层论述。

首先阐述如何对待困难。以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为例进行论证,详写高尔基,略写伽利略、布鲁诺。第二层主要论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成就。这一层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事例,阐明“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成功”这一道理。最后激励“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8、提问:结尾部分是怎样总结全文的?

(最后一段从上文三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结出“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第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相呼应,使文章首尾结合,结构谨严。这个结论,紧扣中心,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联系实际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极具感召力的言词: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已的“奋斗之歌”吧!

9、 最后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用 修辞方法,把“奋斗”喻为 。这是从上文三方面分述归结出的 。这句话和 相呼应,又密切联系 的现实。第二句以“只有……才能……”这一表示 的复句,再次强调奋斗的意义与作用。“一级级攀登”和“一步步接近”说明 。第三句以“让……吧”形式向人们 结束全文。

(依次填入:暗喻;杠杆,阶梯;结论;中心论点;当前四化建设;唯一条件;只要顽强不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地登攀,定能实现理想;发出号召。)

10、从总体上看,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总结全文。

( 答:C 总——分——总)

五、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立论文章。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从三个不同方面举例说理,层次分明地向人们阐述了“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读懂论点。作者在文章中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就是中心论点。为了更好地论述它,有时把文章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述一个问题或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叫做分论点。分论点起证明、发挥中心论点的作用,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如本文就是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并列方面阐明中心论点的。

要读懂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采用的是事实论据,这就要求在选择论据时,必须注意:(1)要真实。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如果论据不真实,论点也就难以成立。(2)要典型。论证是否有力,不在于论据多少而决定于论据是不是有代表性,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的、片面的事实,(3)要充分。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求有逻辑关系,即论据确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

还要读懂论证。选用确凿、典型的事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叫例证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这种方法。例证法,只摆出论据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论点成立,这就要靠析理,如第6段在列举华罗庚等人的事实之后,作者写道:“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根本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一个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为这一理想而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析理使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真正成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小资料]

课文中几位未作注释的名人:

1·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了黑色炸药。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设立“诺贝尔奖金”。

2·爱迪生 (1847~1931),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在电报、电话、发电、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发明。

3·布鲁诺 (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他接受并发展了哥自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大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因反对经院哲学,主张人们有怀疑宗教教义的自由,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4·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长篇小说《母亲》被认为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5·道尔顿 (1766一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学科曾作出不少的贡献。

理想作文范文第2篇

理想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灯,它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然而,理想也是一个需要奋斗的目标,它是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实现的。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理想,花儿的理想是开放出多姿的花朵,鸟儿的理想是建造坚固的巢穴,而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当教师的理想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我从5岁开始上学到现在,这六年中的理想。因为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伟大。而促使我当老师的理想就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想当老师的;另一个原因是为祖国建设而想到当老师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从小我妈妈就没有读上什么书,而妈妈就从小教导我要好好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才能学到知识,为我们家争光。因此,妈妈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第二个原因是促使我当老师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建设工作,也为祖国争光。再者一说,做任何事都是报效祖国,那又为何不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而我为了做为一名的优秀的教师,我就要付出实际行动。第一,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好好学习,多在学习方面下功夫,天天都要按时完成昨夜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回到家要复习功课,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第二,就是要交好人缘,在平时和同学们要和睦相处,才能成为一个人际关系好的老师。而就是这样,长大后才能当上一位优秀的老师。

理想作文范文第3篇

理想乃翼,无翼的鸟无法飞翔。

理想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每个人都有那属于自己的理想。它使人们勇往直前,不去畏惧任何困难。

我也有那独一无二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授,它是我从小的理想。小时候,我常常羡慕教授们,因为他们常常教导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所以我十分羡慕大学教授。于是我便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大学教授。此后,我一直努力学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不放弃我的理想,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好好学习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我离我的理想还很遥远,不过我不会轻言放弃。

理想作文范文第4篇

(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理想,工人、教师、警察、医生„„每一个理想都那么美好,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执着。为了理想,每个人都努力不懈地去实现,把瑰丽的理想成为现实。

童年的我是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成熟,开始顾及到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拥有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生,身着白大褂,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希望以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与疾病相抗衡。在我心目中,他们的职业是伟大而崇高的。他们无私、无畏、奉献的精神,令我向往!

那是一个盛夏,太阳把大地都快焦了,我在小区里疯玩儿。玩儿捉迷藏时,大家把大院的角落都搜索了一遍,也没找到我。当他们重新搜索时,终于在草跺里发现了我,我已昏迷不醒了。妈妈听说后很快赶来,背起我便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已快下班了,医生轻轻的把我接了过来放在床上。诊断了起来,又是打针又是喂药,还给我按摩。直到我醒来,又给我倒来糖开水,直到我感觉好一点,又让妈妈取了药,把我们送出医院,见天色已晚,又帮我们叫了出租车,目送我们远去。妈妈和我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知一个劲的说:“谢谢!谢谢!”从此以后我常常对人讲医生对我的帮助。更坚定了当医生的决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努力,那么就会进步,我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近了,我懂得了——在家长生病时,去帮助,在同学受伤时,去包扎,在别人跌倒时,知道,如果去快速的解决问题„„

俗话说:“理想是人生的导航!”医生啊,多么崇高的职业啊,如果做医生可以挽救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我愿意!

初中作文我的理想

(二)

理想是路旁的一盏明灯,使我们前面的路越发明了;理想是一座宏伟的桥,让你向高处前行;它还是一只笔、老师的谆谆教诲。

我以前是个调皮蛋,总“伙同”其他几个人惹祸生事。一天,我又和几个调皮的同学在静谧的自习课上制造“不和谐事件”:“低调”埋头,窃窃私语。正说得起劲,在讲台埋头苦干得老师忽然严肃地喊了我与其他几个同学的名字,我想扭过头来,却已经迟了。我只好惊恐地站起来,默默对地板行“注目礼”。“过来。”老师依然埋头苦干,眼镜不时闪过一丝冷峻的白光。我缓缓走向讲台,心脏砰砰直跳,仿佛就在告诉我:灾难就要来临了,做好心里准备吧!刚踏上讲台,“沙沙”声便戛然而止,传来的竟是一个平静的声音:“林润,人生就要有理想、志向,不能整天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向你这样不思进取,将来一定会后悔!切记,别学三国的刘禅!”

“有理想,有志向。”我如梦初醒,开始认真学习起来。我发现自己十分热衷于写作,便培养起这个兴趣爱好,结果写作技艺百尺竿头,没想到竟成就了我一个作家梦。我努力学习,拿起理想的笔书写未来,每当不快,我记得最清楚的蜀主刘禅便浮于心头。

初中作文我的理想

(三)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至于至善至美的境地。”这句话出于居里夫人,我想她所说的是对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任何人都可以抛弃一切,为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我的理想也许里我有些遥远,但我可以站在远处默默地站望着它——律师。当律师需要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我想,我当上了律师,应该是个优秀的律师吧!

当律师的这个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开始的。有一日,我拿着报刊,五姨夫认真地问我:“长的以后想当个什么有用之才?”我愣住了,停止了手中翻动的报刊,见我“许久”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手中的茶杯也放了下来,好像是在耐心地等待我的回答。我从未想过“理想”这个词,于是随口一说:当律师吧!平时看上去挺威风的!

“律师可不好当呀,可累了,你有这个理想我想还可以。”他好像对我的回答挺满意的,有重新拿起了放下不久的茶杯!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这句话出于巴金爷爷的“金笔”之下,不错。只要用尽心思,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努力,理想就不再会是梦,不你论怎么打自己,总会感到“痛”,但通并快乐着。追求理想我任为应从小事做起,当一名律师就是“管闲事的祖宗”,从小开始“管闲事”、替“人民伸冤”。当然,我的要求很简单,当律师都是出众的人,我不要名扬四海、家喻户晓,我只需做一名优秀的律师。

让我萌生这个念头的不只是随可一说,也是看了一些有关律师的资料与事例,他(她)们为人民的那种“服务”为人民的“付出”,真的让我颇有几分感动。为了人民,律师们不知在雨中淋了几次!

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知受了多少苦。曾经有一位律师,受了别人的托负,要努力打赢这场官司,他在奔波中感冒了,但在法庭上,他却让然坚持着,他心里知道,每一位被告人与原告之间都有一些纠纷,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话,吃亏的是相信自己的人,即让她那么相信自己,那么自己一定要努力。他得病没有一个人知道,是他那种对自己事业认真的毅力,没有让任何一个人失望。“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这句话出自歌德之口。对!

对于这位律师而言,工作就是乐趣,人生就是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理想作文范文第5篇

篇一: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

在灰蒙蒙的天幕下,一杆风中的芦苇,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划动在洁白的稿纸上。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就是这脆弱的芦苇写下的最清新的文字,也是我生命力量的最美源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青青的叶片是那样柔滑,可以随着手掌的安抚,但却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一根小小的芦苇,竟然承担起了世界所能给予它的所有的负荷。由此,人生便有了生命的动力与激情。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哲人帕斯卡尔曾这样妙喻。芦苇是韧性的,哲人才以之相比人生。人的生命若也像一根芦苇,那就虽柔而韧。如此,生命还有一种反弹,正是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向上。但岁岁年年,都有一根芦花飘过。飘着飘着,芦苇就在水面上飘出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层层打开的如莲花一样的心事,能让我们积蓄起喷涌的生命之泉。

沉甸甸的苇絮,被现实捉弄着,摇晃着,摧残着,像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的旅人,又像雷电击中,左歪右斜,凄凄惨惨,哀鸣着找不着家的雏燕。那些飘飘然,沉甸甸的芦花,乍看去是一团蓬松,疏懒得很,却又并非懒散,只能说是困倦吧。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命运的跌宕就这样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秆与一团蓬松的芦花,被感知与激励着。

不过生命并未远离,仍是此时此地还在守候那个老地方,可堪寄托的只有希冀。点点飞花,漫空而去,抵达的会是一片遥远吗?然而,这时节的天空多么高远,大片大片的湛蓝,让人的视线无法含及,而朵朵白云,又仿佛在梦幻里飘游。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来说,这一叶芦苇成了最美丽的背景,最温暖的力量。

朋友,在心灵深处培养一枝思想的芦苇吧,你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诗意,时时感受到人生的精彩,时时感受到生命的动力。

篇二:生活因挫折更精彩

在人生这所学校中,挫折是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增加了我们的勇气;增强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使我们更坚强、更勇敢、更乐观……我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我爱好民乐,喜欢琵琶。刚学它时,我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这些挫折几乎将我打倒,一度我准备放弃琵琶。当我心灰意冷时,一次成功的登台演出,使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

我笑了,这次成功使我懂得了挫折的美丽,明白了如果生活中没有挫折,生活就平淡得好似一杯白开水;如果生活中没有挫折,像一望无垠的沙漠,没有一点起伏,那么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你还在摇头,说这些并不能说服你,那么请看贝多芬。贝多芬双耳失聪,要知道,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像驾驶员失去了眼睛。但他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以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命运使我屈服”激励着自己,继续在音乐领域里奋斗,他创作出了不朽名曲《第九交响乐》。这不仅使他的生活有了美妙的旋律,也为全世界喜欢音乐的人们带去了精彩的生活与美的感受。

司马迁狱中写《史记》;吴承恩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写出了《西游记》;一生不得志,生活贫困的蒲松龄创作出了中国着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鲁迅在黑暗势力的迫害下,仍能写出众所周知的《彷徨》、《呐喊》……还有全身瘫痪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终身残疾的小提琴王子帕尔曼……

当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展现在你面前时,你还摇头吗?你还认为挫折仅仅是阻挡你前进的障碍吗?

其实,生活似大海,挫折就似大海中的波澜,赋予大海以壮丽与神秘;生活如蓝天,挫折如蓝天中的白云,星星点点,却布满天空;生活像一张白纸,挫折则像一支支画笔,为生活这张白纸描绘出美丽的图画;生活是一个乐章,挫折则是这乐章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的优美乐章……

假如你选择了蓝天,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假如你选择了陆地,就不要渴望大陆平坦;假如你选择了海洋,就不要渴望一帆风顺。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生活因为有了挫折而更加精彩! 篇三:美丽的瞬间

一个小男孩捉住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她挣扎着,但等来的只有绝望。孩子想将她的美丽定格。但她说什么都不愿意,在最后一刻,她把自己美丽的蝴蝶翅膀毁坏了。

烟花纵然美丽,但那毕竟很短促,在那一瞬间,你想弄明白看清楚并记住,关于烟花的一切。不过那是不可能的。在人生的长河里,瞬间的美丽太多太多了,要知道,朦胧的才是最美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就像流星,当你不经意地发现它时,在它划过天空时,你由于过分惊喜而忘了做什么?你是否还记得它瞬间的美与真,你是否记得?

过眼的美丽,就犹如蝴蝶的美丽,当它在自然中悠然飞舞时,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美”。但它被定格在标本板上时,你是否想过,你看到的美丽是什么?这是所谓的“美丽”吗?你一定会不假思索的说,不是,那只不过是一只标本蝴蝶,没有真正的“美丽”有生命有活力,生命才会美丽无比。就像那只毁了翅膀的蝴蝶,在大家眼里,它可能是丑的,因为它已经不再拥有美丽的翅膀了!可我却不那么认为!它是美丽的,因为它有生命。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破了翅膀的蝴蝶还美丽?其实这不容怀疑,因为它还活着。生命是永恒无价的,有生命的生灵才是最美的,是不容毁灭的。因为生命在延续,生命在发展,只有无限不衰的生命方可创造出永垂不朽的美丽!

无论何时,请记住,生命才是最美的。

篇四: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清泉,能说清你节操的一眼清泉。”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浑然天成的美玉,容不下半点垢点。”也有人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芳香的花。”

是啊!诚信是清泉。

我们生活的世界太需要这样的清泉,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欺骗和谎言,我们多么想拥有一片承诺于人,守信于人的蓝天,有人因为欺骗而失去了最珍贵的友谊,有人因为谎言而众叛亲离,也有人因为欺骗而走上了生与死的边缘,试问,我们身边没有欺骗,那该有多好啊!有人为了信守承诺而至死不渝,那桃园里的三拜首,岂能忘记?关老爷的诚信又怎样?面对高官厚禄,面对加官进爵,他毅然过五关斩六将,留下千古美名,只为一个“信”字。

诚信是玉,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它有着玉的清洁,它有着玉的高贵,它更有玉的坚贞,历来文人学士以玉为友,以玉为伴,这就是玉与信的融合吧!他们在玉的身上学到了信,一个传唱千古的立身准则。“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古人也有无信的代表,一代豪杰吕布,手持方天化戟,身骑赤兔烈马,那是何等威风,何等的英雄,可到头来,却为一个“信”字搭上了身家性命,他把承诺别人的话当作儿戏,只仗自己一身好武艺,那是他愚啊!那是他无信啊!假若给他一个机会,一个从信开始的机会,历史或许真的要重写。

诚信是花,是一花一世界的豪语。是的,我们的生活更需要鲜花来装点,我们的人生更需要鲜花来陪伴,陶渊明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与菊花结缘,他守望着那一棵棵诚实的菊花,活的多么自在,又怎愿与那充满欺骗,黑暗的统治势力同流合污?他做不到,他也不想做到,因为有那诚信的山菊为他作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自然。

在这片诚信的蓝天,不需要欺骗,不需要谎言,要的只是那清澈的泉,坚贞的玉,芬芳的花,因为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字--“信”。

看!诚信的蓝天下站着三个人,你、我、他。 篇五:感受智慧的美丽

书里的世界是最美妙的,书中的智慧是最无穷的,就像希尔伯特旅馆,它很平常,却因智慧而显得璀夺璨目。“智慧的美丽”这句话很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找不到好的事例,所以对它的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有一天,我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而潸然泪下时,才恍然大悟。

这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它的魅力,就要于能用书中的智慧点燃人的思想之光。那天上场的是一个男选手,他的个人爱好栏里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读书。他很普通,不过,那自信的眼神和敏锐的言语,让我感到他应该不是泛泛之辈。

王小丫看了看他的家庭梦想问:“你为什么想要一台打字机?”“我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她有电脑但没有打字机。”“那你怎么给她送去”?“所以,我还要两张往返加拿大的机票,让我父母送去,他们想女儿了!”“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电脑送给我爸妈,好让他们及时把思念寄给妹妹。”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牵住了我的目光。我也许是被他的自信所吸引,也许是被他对亲情的付出所感动。是啊,面对各种各样的奖品,他没有为自己选择一样,哪怕是小小的物品,他的心里装的全是自己的家人。

节目在进行,我的心弦在绷紧。不过,我的担心似乎有点多余,他一帆风顺地应对了主持人的问题。经过这一番谈话,我更断定了看书的好处——让人变得智慧。透过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感到现场的观众也和我一样,在期盼着奇迹出现,在等待着亲情愿望的实现。

最后一题,是个关于水资源的题,六选一,他像遇到了困难。我的心“咚咚”地猛跳起来,目光不敢正视屏幕。这时,他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求助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沉默不语,妹妹在另一头焦急地说:“哥,快点!”他终于开口了:“你想咱爸妈吗?”“嗯,当然想!”“那让他们去看你吧!”时间到了,电话挂断了。

上一篇:猜猜我是谁作文下一篇:我有一个想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