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4-01-19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以土地管理学课程为例,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资源环境与生态国情、城乡国土空间结构与二元土地制度、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等议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2个方面阐述了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最后,针对资源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问题式教学、能力导向式教学和混合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资源管理类课程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s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凸显,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我国开始步入深化改革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当前社会呈现出全方位关注土地问题的态势,加强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严峻形势下的人地矛盾问题,探索城乡二元结构下土地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大学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推進土地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土地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同时,该课程也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制度影响较大的一门课程,其研究内容在不断更新与发展,需要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因此,该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传承和深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新形势下需要将资源环境生态国情、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背景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同时,鉴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要求,需要调整和改善专业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结构,协调土地管理学理论问题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习,以提高土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即从专业整体性视角进行课程优化的顶层设计。因此,结合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必要探索和改革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资源环境呈现的严峻形势,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问题,为此,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政策和制度探索进一步深化,面对新形势和新特点,土地资源管理教育需要及时改革,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1.1 资源环境与生态国情

土地管理主要关注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存在的问题,但对土地资源的具体承载情况介绍不多。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利用状况可知,我国地理空间存在一条土地资源利用差异显著的“胡焕庸线”,该线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24%,承载了94.41%的人口;西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56.76%,承载了5.59%的人口,描述了我国人口分布、农业耕作、城镇格局等分布极不平衡的地理特征[1]。对于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如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污染、农业化肥过度施用等),教材在这方面知识的涉及明显不足,离开环境问题来讨论土地资源,同样会导致片面的土地资源国情认识。

与此同时,近二十年来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已经使自然资源的承载面临严重困难,耕地资源被严重过度消耗,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传统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我国东南部优越的水土热资源、耕地资源与人口集聚形成的城镇在空间上高度重合,致使当前耕地资源重心向东北、西北偏移。同时,城镇粗放发展,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0~130 m2,大部分小城镇人均占地面积为200~300 m2,而大规模工业化发展致使我国北方15个省(市)严重缺水。此外,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机污染范围日趋扩大,有毒有害污染不断增加,生态灾害频发,农村和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这些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环境呈现的新变化。对于资源环境本底和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国情。

1.2 城乡国土空间结构及其二元土地制度

我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城乡二元的空间与制度结构,在国土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农村与城镇的差异,同时在行政管理上又存在城市与农村户籍管理的制度属性,二元空间环境与二元制度环境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2014年我国城镇土地面积为8.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92%,其中城市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0.43%,而在我国有54.8%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只占国土面积0.92%(8.9万km2)的土地承载了7.5亿人口,剩下绝大部分的国土为广大农村地区,只承载了不足全国一半的人口数量。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还赋予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管理的土地制度,这种二元土地管理与户籍制度紧密结合,所以我国存在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并存的现象。2014年,常住人口测算的城镇化率为54.8%,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为35.9%,二者相差18.9百分点,也就是说存在2.5亿左右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并没有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在城乡国土空间差异的现实中,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即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产业布局无序、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村日益衰败等问题[2]已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最突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在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最大的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的土地权利体系、配置方式、收益分配、管制差异等制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财政、城中村、小产权房、高房价、征地冲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等问题。究其原因,这是因为这套制度在城乡之间设置了障碍,限制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忽视这些现存问题和制度背景,探讨土地管理的环节、方式和要求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深刻理解我国土地管理的实情。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但是城镇化发展存在城镇化率虚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脱节、大城市过度膨胀、农村空心化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此,2013年底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努力推进农民市民化。由于城镇化能够深刻地改变人的社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旧有城镇化发展方式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3个方面的内涵: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强调质量[3]。在土地方面,需要改革土地要素制度,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寻找破解“资源—人口—制度”问题的钥匙。因此,由于新型城镇化探索道路上的资源要素改革、二元体制破除、人地资源匹配等问题,所以研究当前土地管理问题离不开时代背景。反观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行土地管理方式成为导致城镇发展过程中投资与需求失衡、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聚、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福利覆盖不均衡等问题的关键原因,因此土地管理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土地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不能缺少对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关注。

1.4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鉴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认清资源环境生态基础条件和面临的问题,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鉴于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构全面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与伦理观念势在必行。在开展土地管理课程教学时,就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路径、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在当前土地资源经济价值凸显、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和土地污染严重的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课程讲解不能简单局限于土地资源利用本身,而要置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背景下,阐述土地利用的資源国情与态势、资源环境整体背景、生态建设内容、管理机制与探索改革方向等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构想和实践目标,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质就是生态导向[4],社会各阶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天蓝、地绿和水净的美好家园。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因素,也是探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要求落到实处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土地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必然要因应国家发展需求,探索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土地管理教学理应成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5]。

2 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及时应对。土地管理学课程与国家制度方针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实践性特点,需要教研人员不断充实内容与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1 培养方案优化与调整

土地管理学课程在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各有不同(表1)。结合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有的学校将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有的着重强调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系统讲解,安排课时较多,各院校之间各有特色。结合李灿等[6]关于大类招生培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知调查分析来看,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模式下土地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共平台课,被纳入大类培养通识课程,存在课程模块化设置和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等问题。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土地管理学课程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围绕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制度特征,讲授土地权籍管理、利用管理、资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素养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因此,该课程适合安排在第2学期或第3学期,同时有必要完善课程实践环节,有条件的高校可结合当地土地管理实际问题,设定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逐渐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和后续高级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2 课程内容充实与完善

对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应该以专业思维培养为主,理论知识传授为辅,特别是在当前知识信息爆炸和信息传媒手段多样的时代,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方式多样、快速、简捷,专业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进行专业思维训练、拓展专业认知视角、鉴别审视专业知识内容,而不是固守传统的知识条目灌输与理论宣讲。在此背景下,对大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材的编写体系提出了挑战。目前,土地管理学现有的几版教材虽然都是行业内资深专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汇编的成果,也是非常优秀的专业书籍,但教材内容的编写体例、涵盖内容和知识体系均侧重于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工作环节,许多国土资源部门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原则规范和工作流程等内容呈现在书本中,而对我国土地资源国情、政策背景形势、体制规制改革等内容介绍不多,对土地管理的原理阐述也只是简单概括,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问题思维和案例阐释还有待加强。当然,这也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实践发展的实情有关,毕竟我国现代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源管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各种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还有待提升。在知识模块上,结合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和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形势,该课程可在资源环境形势、生态文明建设、二元体制背景、资源管理原理、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更新和补充相关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国际化视角下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还应该放眼于国外的情形,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土地管理的制度与理念等有所不同,了解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征。

3 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3.1 问题式教学

土地管理学是与我国土地管理实践紧密相关的一门课程,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深水期,许多有关土地方面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来,正好成为研究土地管理问题和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鲜活素材。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基于探究、综合性、合作性、反复性的学习,问题探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并激活学生与此主题相关的已有知识与相关经验,还能帮助学生发现重要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西方高等教育中颇为流行的教学模式[7]。土地管理讲授的内容很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城中村、小产权房、农村宅基地、征地、城市更新、房地产等),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整理相关知识点的社会问题素材,知识讲解通过问题方式呈现,以情境认知的方式,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识别、界定、分析与解决过程,推动知识不断建构与再建构的过程,不断巩固知识来源,并不断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

3.2 能力导向式教学

能力导向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问题分析素养锻炼。能力导向不仅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依靠自身能力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发现问题,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識体系[8]。在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而且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学生能力的提升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锻炼推动的,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讨小组,通过互动研讨与深入探索,学生会发现自身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主动去搜寻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思路,借助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聪明才智,在个人观点表达和集体思维分享的过程中,不断重构知识体系,产生指向问题的新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使知识的架构转变成合作的成果。如此反复,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远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使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全面和稳固。

3.3 混合式个性化教学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了教学实践模式改革,这已成为当前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的一种新思路[9]。随着数字网络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各种媒介工具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开放教育资源遍布各个领域和各种网络媒介,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兴起与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这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并由此引发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共享学习可以有效配合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其灵活便捷多样的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学习环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学习,欠缺教师的参与,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向错乱和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结合起来,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兴趣,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在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兼顾课程组织、素材整理、个性辅导等多重角色,利用数字网络媒介,分解课程授课内容,建立网络课程素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包括明确需求、学习定制、内容选择、方式选择、检测评价等环节。比如,把教学任务分解为2块任务——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的内容,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把课外学习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模式和内容要求,再根据教师的指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学习中完成检测和评价。

4 结语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形势,这些变化均不同程度地与土地管理相关,与此同时,社会上呈现全方位关注土地问题的态势,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梳理社会发展对土地管理课程教学的需求,补充完善土地管理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同时,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式教学、能力导向式教学和混合式个性化教学等),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土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以土地管理学课程为例,通过其新形势背景下面临

的问题分析、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分析,在教学改革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同类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明星,李扬,龚颖华,等.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J].地理学报,2016,71(2):179-193.

[2]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3]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4]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5] 李灿,王思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特色与改革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5(6):87-90.

[6] 李灿,王思砚,邹静琴.大类招生模式下公共管理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6(1):87-92.

[7] 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6-133.

[8] 周秀慧.论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15):81-83.

[9]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18-24.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知识”通过“管理”创造价值

AMT研究院

根据企业发展的知识动因分析,知识时代将是以知识生产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知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关注“知识”和引入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所在。

依据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因素考察,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内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

根据企业运作中的知识能动性分析,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运作模式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上述分析,知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答案是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协助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并在个人、组织、业务目标以及经济绩效等诸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知识管理如何使“知识”、“管理”以及“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这还得借助知识管理的价值链。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包括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分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成功的知识管理要对价值链中的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管理,并且要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3年4月刊

你的知识还游离于流程之外吗

李航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即是创造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复制和转移的过程。一个企业的优势就体现在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理解并实施这一过程。拜信息科技快速进步之赐,知识能够迅速且有效地流通分享,甚至于知识的转换、储存化亦成为可能,突破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能够发挥有别于以往的功效,由于有形资本的迅速蓬勃开发,组织必须建立自身独特的无形资本,来保持永续经营的能力。

同时,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关注业务流程,并将优秀的流程作为他们的竞争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实践发现,企业流程与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两者紧密的结合能够为企业带来非常大的价值。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部,也就是说我们要管理好企业所有的知识,并要将它们依附在流程上,由于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组织的智商就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即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之间,是“改造”、“优化”而不是“替代”的关系。经过知识改造后的业务流程能够更好地运作,大大的提升效率,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并且能触发业务创新。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4年4月刊

企业知识管理中“人”与“技术”的平衡

何玄鹤

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如何平衡“技术”与“人”,选择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已逐渐成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紧迫问题。

企业知识是以盈利为目标,能落实到行动并最终创造经济价值的资产,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者相互转化,企业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才能够“螺旋上升”。这个过程可划分为知识螺旋四阶段: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

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产生及利用的过程,其中人和技术至关重要。人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化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隐化过程。两因素互为补充,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人”的作用的组织基础。

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各阶段的作用不尽相同。从这点出发,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可分为:信息化策略、人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企业应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8年4月刊

把脉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

袁磊

知识管理正日益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关注的焦点。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四大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核心资源),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知识管理(管理焦点),指从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中挖掘出能够为组织获取财富、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智力资本(核心资产):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智力产品,只有知识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智力产品才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要注重以下几种管理模式:人才化知识管理模式,“人才”是经企业的锤炼之后具有更高知识的人才。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知识挖掘呢?要强调“尊重人性,激发潜能”、树立知识分享的观念并给予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强调文化建设的知识管理模式,公司文化及其凝聚力是一个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竞争性文化和速度文化,建立一种学习文化氛围;创新争先的知识管理模式,为了强调创新的时间顺序,知识密集型企业要建立一种创新的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并时刻注意市场的动态。

总之,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7年7月刊

如何打造共享的知识文化?

万涛

上马知识管理咨询的企业常会问:知识管理标杆企业有什么样的知识文化?如何塑造这样的知识文化?这些问题有三个重点:知识文化内核、知识文化塑造之道及知识文化推动之路。

有学者用四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态:冷淡的绿文化,组织成员聪明能干,偏好以自己的方式做事;热烈的红文化,组织成员胸怀大志,认为自己强大有力,可承担领导者职责;真诚的蓝文化:组织成员渴望相互支持并注重友善的人际关系;愚钝的灰文化,组织成员循规蹈矩,视野狭窄,只关注份内之事;理想的知识文化应该是蓝色为底,红色点缀其间,因为知识文化的核心是“共享”。

塑造知识文化的过程如同用木板装配一个密封的知识木桶:战略型木板,员工能够清晰地感知要共享知识,达成一种共识;业务型木板,员工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共享,使知识有序化;管理型木板:在制度层面激励员工共享知识,形成制度化;系统型木板,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形成工具化意识。

知识文化推动过程可分为八个步骤:增强紧迫感、建立指导团队、确立正确的愿景、有效地沟通愿景、授权行动、创造短期成效、不要放松、形成变革文化。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4年4月刊

知识管理就是身边事

王玉荣

俗话说,买家没有卖家精。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俗语中“卖家精”在“坑蒙拐骗”的内容含义会减少,越来越多的含义会是:“卖家”精在“销售脚本”、“销售术话”标准化、科学化,是经过知识经验提炼和实践检验的;“服务人员”、“销售人员”都将按照“岗位操作指南”的细微指导来一步步开展工作。这时消费者以一己之脑力哪里抗得住?那边厢是一大堆营销销售专家和业务能手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当然,这些公司的管理体系设计水平是有高下的。比较一下携程与南航的会员服务,太多细节后者是落后的。每次拨通电话,我就会多意识到几个细节的管理水平的不同。这就引出知识管理的三种作为,也可以说是从初级到高级的三种作为:

“不知道这条知识和经验”--隐性经验显性化。把每个人脑海当中的经验给总结出来。

“知道了,了解知识和经验,但还是重复犯错”--在流程中设计控制点,招标时就包含这一条,中标单位搞设计时就要参照这一条。在设计评审时,还可以请个顾问监理公司,对照任务书一条条检查。这样,切实保证经验和教训的复用。

“知道了,也执行了,也反复执行了。但在另一个问题上又重复犯低级错误了”--建立知识管理的制度,形成一种机制,使得该成功或者失败能被其他人学习到。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8年1月刊

如何打造有记性的企业

廉奇志

知识管理要做成功,必须重视人的因素、相应的组织配套和相应的技术。BP通过文档管理促进了企业内部横向、纵向的交流和个人不断地总结提升。三星通过电子货币把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的呈现出来成为知识管理领域非常知名的企业。惠普的知识管理,就是惠普交易站,惠普产品的资料和培训的资料,全都是惠普培训交易站实现的。而这个交易站是由惠普一个基层员工创立出来的。

到底一个企业怎么做知识管理。一般来说企业的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解决显性的,包括产品手册、专业资料、各方面文档,文档管理的核心就是怎样能够保证文档更新是持续的;第二类就是项目表单,核心解决要通过流程的分析,确定什么样的环节,什么样的知识,谁来提供;第三类,就是员工脑子里面的经验,核心是结合业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推动知识文化变革。

知识管理怎么样和业务相结合,对于项目型企业,可能对通过项目的知识梳理来进行,每个工作环节当中有什么样的知识点,每个节点上对应的文档、表单形成知识管理的结构。

知识管理其实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流程各方面已经开始准备标准化的时候,它是镶嵌到里面很自然的一个行动。通过知识管理,可以让我们的流程更加顺畅,更加有活力。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7年10月刊

知识员工怎么管?

袁磊 刘远

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知识化经济得以实现的载体,它们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组织。知识型员工是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新型的企业,必须要有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

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所受教育、成长环境,以及对知识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具有个性与自主相结合,创新与挑战并存,流动性和合作精神强的特点。

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以金钱刺激为主,而应以其发展与成长为主。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组织结构应弱化制度管理,提升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企业文化、沟通环境以及信任、承诺、尊重、自主、支持、创新、学习、合作、支援、授权和公正等人力资源管理新准则。

要做好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出发,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注重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加强内部人力资本的增值;针对知识型员工特点建立并完善符合激励机制;加强对员工评估与考核体系的建设。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7年7月刊

“变革”中推行知识管理

袁磊

很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如何持续有效推进知识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知识管理的组织及推行策略两方面。

知识管理由谁负责?知识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往往出现负责人缺失的情况:有名义上的负责人,但实际工作中很难起到协调作用;或者存在多个负责人,但负责人相互协调衔接时,因侧重点不同导致效率低下。解决方案应是:明确组织架构,设置不同的知识管理岗位并确立一位总负责人。

知识管理如何推行?企业应意识到知识管理是一种“变革”。“变革”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步进行: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企业内部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内容整理,企业应该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工作,对知识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

知识管理是一种变革,对待这种变革,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从知识管理的敏感性,需要向员工说明知识管理的目标、愿景、工作内容等;对员工能力的综合评估,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推行,关键看员工的能力;强调义务与职责:使用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转变进行;承诺与业务流程/实际工作结合,通过员工的“承诺”,将成果固化到业务流程中。

实施知识管理最直接的收益,一是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二是不因核心员工的流失而导致知识的流失。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8年2月刊

建立知识管理评估体系

刘凌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稳定有效的评估知识管理的办法,以便强化或实施具有建设性的措施来建立知识、保持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转移。企业建立评估体系可以从知识管理的8个模块着手,在每一个模块中找出企业的优势项和弱项:

知识目标:为企业知识管理指明方向,即企业在何种程度上、有哪些知识需要开发。

知识鉴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都不是自动可见的,必须使其透明化。

知识获取: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知识,因此必须在知识市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得到重要的专家和实用技能。

知识开发:知识开发集中于开发新的技能、产品和服务。企业应通过管理有意识地获取开发企业内外还不存在的核心能力。

知识共享和传递:企业内的知识传播和共享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孤立的信息和经验就能被整个企业使用。

知识利用:企业必须实际地使用知识,知识才能转化成具体的结果。

知识存储:企业保存知识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选择、存储、更新。

知识评估:建立知识评估小组和知识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知识管理评估。

尊重知识不仅仅在对外业务活动中重要。尊重知识在公司内部也能收到同样的益处。将来,知识管理评估这种信息将成为经理们日常商业决策标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本文原载于AMT《前沿论丛》2007年9月刊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学科之中涵盖着许多需要实践操作的内容,能够说,化学学科所具备的趣味性十分明显,然而对于个别教师来说,因受到以往教学理念的制约,所以在教学期间更为强调于大量灌输化学知识,未能发挥出学生在化学课堂之中的主体地位,而受此影响,许多学生均不愿投身至化学课堂的学习之中。而若想良好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应善于运用趣味实验教学方式,将趣味性因素注入至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之中,让每名学生均能够对此提起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主动性,进而也能够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

【关键词】趣味实验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应用  研究

前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越发深入的同时,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时,也愈发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同时化学实验教学在此方面的优势也更为明显。因而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就应善于探析燃起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而在实践之中能够发现,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恰能够作为达成上述目标的一项重要方式,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所具备的趣味性,真正凸显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完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运用趣味实验的本质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站在客观的视角之上了解到化学变化,尤其是对于某些具备复杂性以及抽象性的化学知识来说,运用趣味化学实验更是能够提升学生在此实验之中的主動性,让学生可进行更为充分的化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有效性进步及发展。所以,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务必要重视完善趣味实验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对此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应重视于创新当前所运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及时摒弃以往消极的、滞后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之中的主体,持续性完善及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①。另一方面在趣味实验教学期间,教师还应重视引导每名初中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实验期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及解决,如此则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讲述“浓硫酸”这一化学知识时,教师则务必要重视完善趣味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此的兴趣。“浓硫酸”具备较强的腐蚀性,所以教师能够让每名学生均准备好两张白纸,而后将一定量的浓硫酸滴入至白纸之上,之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其发生的整个过程,在结束此实验之后,教师则能够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趣味实验情况来加以阐述。在此过程之中,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习惯,强化学生的实践水平,最终也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趣味性

近些年,伴随我国科技水平的持续性提升,在各个领域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尤为普遍,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也是一样,如能够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热情、主动地投身至化学实验课堂的学习之中,进而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效,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促使学生在化学实验期间掌握到更为充分的化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在利用于信息技术进行趣味实验时,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凸显出化学实验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对于实验教学本身来说,利用于信息技术还可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②。再者,在实验教学期间,由于不少实验均具备着较强的危险性,所以并不适宜在课堂之中来开展此类化学实验,但若未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那么不但会使得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也难以保障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针对此情况,教师也能够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于实验的场景予以直观化模拟,这样不仅可满足于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迫切需要,也可促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能够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例如,在讲述“氢气燃烧”的相关知识时,那么教师则能够利用于信息技术的放映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氢气燃烧”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将其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初中生的眼前,这样则极为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而在观察到氢气燃烧之后的一些现象后,那么教师还应实施化学知识拓展,能够以在强光照射之下的氯气以及氢气二者实施混合之后的化学爆炸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而在上述过程中,不但不会危及学生的安全性,还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可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更为深入地学习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以及综合素养。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实验趣味

以往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时,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化学设备有所不足,担心学生错误操作,或是学生的主动意识较差等,所以会使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全部实验操作均由教师来加以完成,而学生仅在一旁加以观看,对于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可产生一定的教学作用,然而对于学习意识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则难以保障其能够认真观看整个实验过程,因而所产生的实验教学成效则往往不够理想。

因此,若想良好应对上述状况,那么在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教师则须切实应用趣味实验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去动手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去充分体验到实验本身所具备的趣味。以具体的方式来说,一方面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前,教师应先为学生准备好新型的化学实验器材及设备③。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须注重引导每名初中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投身至趣味化学实验之中,并对于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予以正确的指导,这样则能够使得全体学生均能够正确及高效地进行趣味实验,同时也能够在此期间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信心,而在获得准确的实验现象之后,也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喜爱上化学实验,更为主动地进行化学实验。

例如,在开展“白云变火烧云”这一趣味化学实验时,那么教师就可多加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实验。而为保障此趣味化学实验能够获得良好性地开展,教师则可先将此实验的各项步骤示范给学生观看,而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学生能够运用棉花和铁丝制作树干,而后在橡皮塞上对其实施固定,之后学生应在棉花上滴入一定量的无色酚酞溶液,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其放置于广口瓶中,随后学生需在其中注入进浓氨水,细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开展此自主化学实验,则可使学生了解到白色的棉花能够变为红色,而这则表明氨分子在产生变化,与无色酚酞溶液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在上方实验过程之中,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抽象性的化学知识,也能够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逻辑体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素质。

四、联系化学和生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尤为紧密的联系性,二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若可充分结合于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那么则可更为提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使这种实验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所以,在当前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时,教师则务必要及時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重要的着手点,切实联系于化学和生活,以期通过此方式,来进一步燃起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热情。

除此之外,生活和化学二者之间的结合,还可使学生在趣味实验期间进行大胆尝试,认真探究,也能够使其敢于提出质疑,而若能够如此,则也可使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与生动,从而则能够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之中的主动性,也能够在此期间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再者,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还需主动引导学生投身至探究氛围之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不但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也能够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获得更为顺利的开展。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化学学科所具备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均非常强,不少的化学符号、知识以及公式,在理解以及记忆方面均较为困难,因而许多初中生对于化学实验均兴趣乏乏,所以针对此情况,若教师未能良好运用趣味实验教学方法,并举出生活实例,那么则难以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至实验学习状态之中。对此,教师更应重视联系于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主动设计出关于现实生活的一些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更为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之中所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化学现象,也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师能够根据“在夏天时气温高,而衣服容易染上汗渍”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能够运用何种方式去清除掉衣服上的汗渍,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此来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而在实验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则能够发现将衣服浸泡在盐水之中,那么则更易于清洗汗渍,而对于此发现,教师则需加以肯定,而后再将借助于“化学试剂将衣服上的汗渍清除掉”这一方式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则能够充分掌握这方面的化学知识。由上述内容可见,联系于生活及化学,可明显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能力。因此说,值得运用上述教学方式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工作。

总结

总而言之,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之中,来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有效运用趣味实验教学方法。

【注释】

① 熊真真.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40.

② 赵建军. 分析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57.

③ 徐春芸. 2个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38(23):47-49.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

教材出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是语文教材,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屡屡被人挑出错误,一些出版社几乎成了犯错的“老油条”。对此,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翁昌寿建议,建立完善的追惩制度。设立黑名单,如果教材出现知识性错误,就将出版社列入黑名单,几年内不能进入教材招投标目录。对教材出版者来说,出错后如果付出代价不大,就不具有任何威慑作用。

案例一:文字错误实例

据媒体报道,郑州一位彭老师在新版课本中发现一些错误。其中有“硬伤”,例如将“沐浴”写成“沭浴”;“常识性”错误,例如“【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他认为,此处应当清楚地标注农历的九月初九,因为阳历九月九日并不一定是重阳节,这样标注会误导读者;争议性问题,例如彭老师认为在词典中只能查到“温故知新”这个词语,而没有“温故而知新”这个词语。“但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新版课本第53页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课后练习第三题将温故而知新归类为词语。”所以,他认为“温故而知新”是否归类为词语有待商榷。

经过总结,彭老师在课本上共找到常识性错误2处、知识性错误1处、与课标规定不符的5处、争议性话题2处、语法错误3处、系统不严密4处、未按照课标要求编写3处和其他低级错误11处,共31处错误。

但人教社在其官网上发布的《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致歉信》,只承认了6处错误。

案例二:配图错误摘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多处配图出现史实性错误。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七步诗》背景图中,魏文帝曹丕是垂足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而椅源于魏晋和隋朝,直至唐明皇时期开始才形成有靠背的椅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手不释卷》插图中,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据桌读书,其坐势是垂足坐,而且画中出现的桌子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吕蒙手中拿着一本册页书,将两汉三国时期的书籍画作简策为最佳,其次为卷轴,而册页书则是错误的。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西门豹》插图中,一位年轻女性手捧托盘,盘中放着一串葡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年,而葡萄是300年后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

三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盘古开天地》插图中,左上方画着一个火红的太阳,太阳之中绘有一只两条腿的彩色小鸟。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中,三条腿的乌鸦才是太阳的象征。

案例三: 印度一中学教科书错误百出

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2月25日报道称,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部供5万学生使用的中学教科书因错误百出遭到各界批评。

这部“雷人教材”是一部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的社会科学教材,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据粗略统计,这本124页的教材中共有150多处事实、语法以及拼写错误。其中,事实性错误59处,拼写错误100多处。如书中将甘地遇刺的日期“延后”了9个月,称甘地死于1948年10月30日,而事实上这位印度“圣雄”的死亡日期是1948年1月30日。另一处让人大跌眼镜的错误是“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本土投放了一枚原子弹”,实际上是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原子弹。此外,该书还将二氧化碳(CO2)和硝酸根(CO3)弄混。

案例四:日本教科书的错误

日本初中生的新版教科书竟出现了208处错误。错误是日本文部省审查时被发现的。而且,日语、英语、数学等课本里都出现了不同的错误。在日本语文课本中,目标的“目”,日语应该念me,教材上却写着ma。平假名hiragana也变成hiranaga。数学课本也是错误百出,一个算式中赫然写着20X-20X+16=0。不过最离谱的算是英语课本,something这个简单的单词竟然被丢了一个“h”。

其他案例:教材出错并非个案。北京十五中一位高一历史老师发现,人教社2008年再版的《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里有误,即“1660年,他们同意流亡海外的詹姆士一世之子带领保王分子返回伦敦,登上王位,称为查理二世”中有严重错误,“查理二世”为“查理一世”之子,并非“詹姆士一世”之子。还发现,课本第45页写着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名字为“沃波尔”,而紧随其后的下一页同一个人的名字变成了“华尔波尔”。

北京二中的一位高三历史老师也指出,岳麓书社《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2007年5月第2版)第3页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骨耜”,被错标为“石耒”;《历史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2008年5月第2版)第16页《三教图》的作者“丁云鹏”实为明代人,却错标为“清”。

2013年年初,张作霖之孙指称2007年前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张作霖的照片并非其本人,而是湖南督军何海清。此外,教科书的插图中,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穿反;荀子坐凳子读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的纸质书;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等多位古人的画像相似度极高,只是有胡子和没胡子的区别;2010年,在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名高一学生在鲁迅的《祝福》中找出10个明显的错别字。

从现代知识传播的角度观察,教科书是人类获取完整、系统、准确知识的基本载体,也就是说,在人类知识的传播中,教科书的地位为一般其他传授知识的方法难以取代。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方面,争议相对较少,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传播方面,对教科书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常常受到中国政府的抗议,因为他们歪曲了历史事实。

教科书的编纂,一般来说有强制特征,在涉及有关国家历史和文化制度方面,国家会对教科书的编纂有强制性要求,这是教科书编纂的通则,因为它可以保证知识传播的国家意志。教科书的一个伟大作用是它与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他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必定是教科书,它保证了一些基本知识和价值的稳定性与系统性。人类判断知识的自由程度,只有到了成年以后才成为基本事实,而在成长阶段这种自由程度很难真正实现,这决定了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纂有人类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但也有相当多的特殊国情。国家越是依靠意识形态管理,相对来说,对教科书的编纂,越有制约,越少自由。因为意识形态提供全部社会生活的价值和目标,中国教科书的编纂意识形态色彩最浓。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教科书更是如此。在一般的历史研究中有这样的规律:“自来成功者之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摧毁压抑。”这是瞿兑之上世纪40年代为《一士类稿》所写序言中的看法,他的判断,我以为是一般读历史的人都认可的。

陈寅恪在《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中也说过:“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陈寅恪、瞿兑之都是对历史有卓见的学者,他们的判断应当是历史研究中的深刻经验。

用陈寅恪的说法,官修之书中,一定包括教科书,而它的特点就是易于“讳饰”。要求教科书完全符合历史真相的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问题,常常还不是因为历史观念出现差异,而是在事实上远离了历史真相,这样不但传播了虚假的历史知识,也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教科书不能造假,这是教科书编纂的底线,可我们总是突破这个底线。没有绝对的历史真相,历史一旦发生,就存在解释和判断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返回历史现场,而解释历史的知识方法有无数。

一般说来,判断历史真相的标准还是存在,它包括自由、完整使用史料的权利,自由理解历史的意识,具有自由、公开、平等讨论历史问题的平台,以及建立在合理知识体系基础上对历史的自由判断。

(摘自作者博客)

对出版物作差错率的要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按道理说,不能有错。尤其是小学教材,错误的影响是深远的,儿时学错一个字的读法,有时会终生改不过来。如果教材上的错误都容忍,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中小学教材出错,问题出在哪儿?

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侵袭是重要原因。问题出在目前教材出版也很“着急”,编书和出书的速度都太快。出版社每年对出版图书有品种数量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编辑的发稿定额是一年几十万字,现在要求一年发几百万字,有的人甚至可以发到上千万字,并因此受到奖励。我曾听到不止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说,利润和码洋每年都要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教材出版周期短,专家审校环节相应较短或者缺失,质量难以保证。

应建立完善的教材编辑出版流程。教材主管部门一定要组织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承担教材审读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不出知识性错误。在编校质量上提出比一般图书更严格的标准。

(摘自《光明日报》)

教材出错,表面上看是因为编者和出版者责任心缺失导致,但长期以来无法避免的现实,则映射出教材的出版发行存在制度缺陷的本质。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材出版市场都被行政高度垄断着,现实中,只有极少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出版社才有资格进入教材市场,而且贯穿了编撰、审订、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垄断导致了暴利,也滋生腐败,加上有行政背景的出版社尤其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最终出现低质量产品。其实,国务院曾牵头对教材出版进行调查,也曾着手对教材出版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垄断者的强势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打破,既得利益者的消极应对以及暗箱操作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教材出版体制仍未能“伤筋动骨”,最终还是逃不过“指定”和“垄断”者独大的局面。

可以说,每一本教科书都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中必须经过的阶梯,“教科”二字意味着权威、标准和正规,理论上应经过数位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校对,即便对其差错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也不为过。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材屡出差错的乱象,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材,必须对教材出版体制进行真正、彻底的改革,用竞争机制把市场做好做活。

(摘自东方圣城网)

教材出错问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开放教材编写机制。教材出错的消息屡次出现,正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机制存在问题,说明教材编写缺乏开放的竞争机制,在行政主导的制度下,专家只对行政部门负责,学生家长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致使教材屡屡出错。

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目前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材经审定、出版后,当地学校统一使用,这种教材编写、采用机制,导致教材的编写质量总是遭遇质疑、存在争议,学校和老师被动使用教材,同时,也被指存在教材利益链。

与之对比,国外中小学教材,却是由社会专业机构编写,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选择。不存在“统编教材”之说。这种教材编写、选用机制,既通过市场竞争促使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避免教材发行出现潜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自主选择教材(或自编教材),保证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个性。

所以,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是目前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正、透明、民主、科学的教材选用机制,充分尊重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选用权利,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护教材编写者和团队的利益和积极性,才能充分保证优秀教材脱颖而出,也才能不断完善提高教材质量。同时,应该进一步反思我国教材的编写机制,应把公众参与、选择作为提高教材编写质量,让教材更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重要途径。毕竟,靠少数教育部门官员和专家的智慧,解决不了那么多的教育问题。应该建立教材编写开放机制,打破行政部门的垄断,由专业机构组织编写,公开出版,出版后再由教师或者家长共同参与选择。假如是这样的开放式编写过程,编写机构自然会听大家的意见,也会重视编写的质量。

(摘自作者博客)

2013年,与语文有关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引发诸多专家和网友的热议。但是几乎每一个对语文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人,都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样教?而《语文课改调查报告》的出炉,则明确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今的语文,早已经被我们边缘化。

为何“热议”的总是语文

语文其实是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和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密切,谁都能批评,插得上嘴,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其他科目,专业性强,大家想说,也未必能说出什么来。语文天生就会受到社会格外的关注。这些年每隔两三个月,就可以看到一些与语文教育有关的热议甚至炒作,实在有些“过于关切”。

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爆料者声称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各大媒体网站都在热议,甚至中央台都跟着报道了,成了新闻事件。我很好奇,找来材料仔细看,发现所谓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的,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只是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出版社当然应吸取教训,加以改正。爆料者本可以通过学术讨论的途径,给出版社指正,但弄到媒体上,广为炒作,给人印象就是教材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不符合实际,对教材编写的改进其实会有负面影响。对语文的“过度关注”,并不是好事。

语文有社会性,它还是一门学科,有学理性。语文的社会关注度应当降降温,媒体不要去炒作,大家少争论,让一线教师和专家安静下来,认真做些调查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而不只是在印象的、情绪的层面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

语文教材编写出现了变味的竞争

其实新中国建国后三四十年,中小学教材是全国统一编纂的。原来全国的语文教材都由国家组织专家统一编纂。最近十多年变成了“一标多本”,由教育部颁布课标,然后各地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经过审查即可发行。目前全国小学有11套语文教材,初中8套,高中5套。

本来“一标多本”这个政策是个进步,是为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让教材也有竞争,广大师生可以选择使用。可是十多年下来,这种竞争变味了,不再是质量上的竞争,只是营销上的竞争。由于经济利益推动,出版社用各种手段极力扩大发行量,加上地方上的保护,行政干预,使得语文教材编写发行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从2012年开始,国家尝试着收回语文、历史以及思想品德等教材的编纂权,虽然遭到许多抵制,但是目前国家统一的示范性教材编写工作正在进行。

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大可不必

说起语文教材,前几年一直流行民国热,尤其是民国语文课本。其实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大可不必。民国时期有它的特殊性,那时候现代的教育体制刚建立,有较多的办学自由,办学上容易形成各自的个性,也培养出不少“国学”大师。那时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个人编写,如《国文八百课》等,自主性很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另外,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刚脱胎于传统,学生的所谓“国学”底子自然比较厚实。而且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极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那时主要是精英教育,当然要比现在的语文教育水准高。

目前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学,是公民普及教育。如果从“普及”的角度看,现在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成就又远远大于民国时期。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比民国时期增加了很多,英文、计算机等占用相当多的时间,他们不可能像民国时期学生那样专注地学语文。

因此,借鉴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经验是应当的,但拿民国语文作为标杆大可不必,语文教育的改革还得适应现有的社会需要,面向未来。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经过多年市场培育后,中国的知识管理逐步迎来收获的季节。联想实施知识管理,政府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应用,都标志着市场开始进一步活跃。据调查,目前国内比较大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年销售额可以达到5000万以上。根据我们的判断,2004年对于中国知识管理而言是成熟的前夜,目前为较佳进入时机。

2004:中国知识管理年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知识管理年。经过多年市场培育后,中国的知识管理逐步迎来收获的季节。算起来,从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在国内的传播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2004年元月,中国IT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想集团正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想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但事实上是,联想集团并非从2004年才开始关注和实施知识管理。据我所知,联想多年前就已有专人关注和研究知识管理,并在局部实施。同时,在大型企业中,有许多都已经在实施或准备实施知识管理(笔者知道,目前IT企业中就有清华紫光、清华同方、京东方等),只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宣传而已。

为什么知识管理会在2004年热起来呢?

最重要的是需求的拉动。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者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企业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而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无止境的,许多上了ERP、CRM系统的企业看到,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竞争对手一步,不仅依靠对库存、物流、客户这些线性信息的管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企业是否有对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否有引导市场需求的创新能力,而这些都依赖于组织是否有对组织成员知识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知识工作者在所有员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给这些员工适时地提供信息和知识,使这些员工把宝贵的工作时间直接运用于协助顾客或问题解决的价值创造活动上,而不是浪费在寻找、判断信息上也是知识管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社会对知识管理的推动也是知识管理得以迅速“落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98年起,专家学者们开始宣导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到2004年,形成了专家学者、企业、媒体、政府共同推动知识管理的大好局面。在这种大规模的对知识管理理念的普及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着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知道了知识管理的概念。

需求的拉动和社会对知识管理的推动是知识管理在国内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而知识管理先行者从知识管理得到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标杆作用无疑成为后来者的榜样。

产业机会的判断:成熟的前夜

知识管理的理念热起来了,但理念是否能在组织内真正实施取得效益呢?有多少人是叶公好龙,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理解了知识管理呢?据知识管理中心2003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做的调查显示,仍有许多的人没有听说过知识管理的概念,不知道知识管理的含义,这可能是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应用实施甚而成为一个产业的最重要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组织普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

通过以上的图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人对知识管理没有了解或仅仅听说过,在这样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效果可想而知。但随着知识管理热,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真正懂得知识管理。在企业没有启动知识管理项目的首要原因调查中同样反映了公众对知识管理认知度是知识管理实施难的一个最大问题,如下图:

以上两个图反应了国内对知识管理认知层次上的多样性,一些人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和了解而另一些人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知识管理的概念。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对知识管理理念的宣导还任重道远,一方面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中国企业和个人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层次性差异,一个层面的人已经对知识管理有所了解并在企业实施;另一层面的人只是知道知识管理的概念;还有一大批的人尚没有知识管理的意识。在认知上存在的巨大层次性差异的结果是:先进企业已在整个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后进企业对知识管理不知所云。中国广阔的企业空间给知识管理产业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逐步成熟的市场,这对那些想进入知识管理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机会!

目前国内从事知识管理行业的企业主要是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知识管理咨询提供商、知识管理培训企业。目前国内比较大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年销售额可以达到5000万以上,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大致在10家左右。知识管理咨询提供商的数量较多,但还没有形成比较强势的品牌,许多大型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知识管理的咨询服务,但知识管理的咨询服务还没有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从2004年开始,各类招聘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网站等出现了许多招聘知识管理人才的广告,但关于知识管理人才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理论上没有关于知识管理人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模型与定义,在实践中大家还没有知识管理人才招聘的经验,造成的结果是:招聘企业不知道如何写他们的职位描述,想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职场中的个人不知道如何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来胜任知识管理的工作。

关于知识管理市场,我个人认为2004年还处于成熟的前夜,目前进入是最佳时机:一方面,市场将要成熟,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培育市场;另一方面,这个市场还没有形成比较强势的品牌,进入的竞争压力相对比较小。2004年上半年的事实也印证了这种判断,在上半年,国内有许多软件企业开发了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几家大的咨询公司都开始了知识管理项目咨询。另据笔者对国外情况的了解,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都有几个关于知识管理的公司正在进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准备工作,下半年陆续会有一些合资或者独资的专注于知识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开始运作。

渗透力观察:行业分布与实施深度

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首要的是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KM要在中国顺利发展需要更多的个人对知识管理的理念、本质了解并掌握的人。但这一块也许不是问题,随着社会各个方面对知识管理推广普及工作力度的加大,2004年上半年就有许多传统企业的人对知识管理产生兴趣并参加了各类培训。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国内对知识管理了解的人已经分不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了。

知识管理在中国发展还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与人有关,就是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各个层次的知识管理人才,就不可能有中国知识管理的成功。中国知识管理中心目前会同有关专家正在做一套关于知识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模型,这样可以给中国的知识管理人才提供一些理论上的知道,然后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将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知识管理人才的各类培训,试图打造一批中国的CKO、知识管理经理、知识管理专员等人才,有力的促进中国知识管理的发展。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是知识管理产业链上比较强势的群体,未来我国知识管理发展可能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管理等同于某家或某几家企业的知识管理产品,只要实施他们的产品你的企业就知识管理了。这是对知识管理发展最有害的一种结果,因为知识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上的理念,而知识管理的技术层面在知识管理实施中的因素最多占到30%,如果没有组织内所有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全面参与,知识管理最终沦落到一套信息系统的地步,那知识管理的效果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对整个知识管理产业造成致命性的伤害。ERP发展初期的教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结语:政府作为与成熟标志

日前,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领导找到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咨询开发区管委会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政府一直都不是商业应用的先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知识管理已经开始成熟。传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目前仿佛掀起了一个热潮,汽车行业、钢铁行业、保健品行业等都有多家企业在2004年上半年开始或准备实施知识管理。国内企业的层次性决定了中国知识管理市场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孕育着许多机会也会有陷阱,但从2004年上半年的情况看,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作者系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ORG创始人,知识管理专家,与美国、法国等各国知识管理专家有密切接触。)

上一篇:线路设计法论文下一篇:防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