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19

防御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气象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加强和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点。同时也是气象部门行使公共气象服务的最基本载体和一线窗口。因此,基层气象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就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基层  公共气象服务 現状 存在问题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和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且经济社会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内涵越来越宽泛,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因此,中国气象局明确了“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涵盖“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省级气象局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为基层气象的公共气象服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以推广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基层气象事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棘手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健全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机制,面临很大挑战。所以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明确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管理责任,认清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发现制约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夯实基层气象发展的基础与实力,提升气象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观念和思想得到更新和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制和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首先国家气象中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建成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了大量而有效的基本产品;决策服务方式与手段明显改进;为社会和用户提供的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优化,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种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指数等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其次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对区(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区(县)与乡(镇、街道办事处)级有关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辖区域内基本社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

第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大为丰富,已由最初单一的气象预报服务发展为多种服务为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服务。

1.2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气象灾害监测的时效和精度显著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灾情普查与灾情收集上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部分地区初步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初见成效。

1.3 在决策气象服务方面:建立了县级决策气象服务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决策气象服务的效果显著提高,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 在公共气象服务方面:首先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和法治建设取得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配套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已颁布实施,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地方的气象服务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使公共气象服务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2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因此,基层气象部门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县级气象部门改革”为契机,科学、系统的分析制约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科学发展的问题与因素。

虽然公共气象服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当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基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对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及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与内涵还存在着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二是适应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未建立。三是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流程与规范还很不完善。四是基层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五是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领域拓展不够,缺乏面向不同用户所需的个性化、专门化、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存在以预报代替服务的问题,服务产品缺乏通俗性,不利于服务对象理解与应用,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薄弱、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预警信息接收仍存在盲区。七是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应有的服务流程、服务链条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效益还未能充分发挥。八是中国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与国际气象服务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缺乏迎接经济社会全球化挑战的准备。

3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想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基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从传统的逻辑思维向哲学思维转变,以系统的观念,以国家和全球的视野,在历史、现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科学发展问题,在经济社会整体联系中解决不适应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科学的发展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需要进一步统筹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增加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主体,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向规范、有序、优质、均等、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等方面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级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当然也离不开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社会化是国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气象服务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的必然选择。要真正把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作为公共气象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使气象工作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融入百姓生产、生活。要着力做到社会各界充分参与、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需求充分满足。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防御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分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88例患者均于2016年12月份-2017年12月份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44例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護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风险管理的行为、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的态度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要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能够降低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意识

在每个科室中均有需要运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因此各个科室与手术室的联系非常密切。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会与患者手术时的成功以及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且高效的护理服务是当前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均于2016年12月份-2017年12月份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样本,探讨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的有效性,总结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的资料

本次所选88例患者均于2016年12月份-2017年12月份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44例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参照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7-73岁,均值(43±2.84)岁。研究组44例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28-73岁,均值(44±2.52)岁。将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实施常规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式护理,即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患者前期的检测工作,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将外科患者筛选出,对其加强护理管理,若护理期间出现SSI,需及时通知责任医师,同时协助其尽快处理。研究组44例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构建风险管理小组

由外科护理人员和手术室风险监控护理人员建立管理小组,其中风险管理科室负责监督指导以及检查工作,手术室管理小组则主要负责加强防控SSI;病区监控护理人员需负责管控备皮流程,还包括留取术区分泌物细菌培养;由院内风险监控护理人员严格落实院内风险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1.2.2确定风险管理的内容

依照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年龄、手术类型和科室等)对其进行分类,对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外科、Ⅲ类切口风险均存在高危风险。明确风险主因,将风险率较高的患者作为重点防控对象。

1.2.3实施风险管理

依照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展管理工作,参照PDCA原则严格执行,确保有效掌控风险。在P阶段明确管理的目标和风险管理小组内各护理人员的职责,制定护理管理计划;在D阶段了解手术备皮准备工作和手术情况,定期组织小组开讨论会,客观分析风险源,找出风险原因,同时制定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在C阶段汇总并分析风险情况,对措施落实的情况科学检查及评价;在A阶段有效性总结上述干预流程,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同时明确下轮风险管理,确保护理风险管理得到持续质量改进。

1.3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风险事件包括伤口风险、操作不当、意外伤害以及准备/记录的失误等。其次,对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评价表,得分越高,表明其获得的服务质量越好,患者的满意度越高;此外还需由医院内部的负责人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最后对患者掌握风险管理防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风险意识、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分数越高,表现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的全部所得均启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处理与分析,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数据,并使用t值检验,百分数(%)用来表示组内的计数材料,并实施卡方(X2)检验[6、11],结果以P<0.05作为检验存在统计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2.1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有1例患者发生伤口风险,1例患者出血意外伤害,1例发生准备或是记录失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82%;参照组有3例患者发生伤口风险,3例患者出血意外伤害,2例发生操作不当,4例发生准备或是记录失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2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要低,组间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的护理情况

研究组护理质量与满意度评分相较于参照组,数值明显要大,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2.3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评分

研究组风险管理的行为、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的态度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要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患者执行手术的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室内人员流通性较大,手术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对手术室中的护理进行有效管理,防止手术时出现风险事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医院需要提升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的意识,加强其安全教育,注重护理风险的预防,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护理风险管理在防控手术室风险中的运用能够明确重点管控对象,使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护理人员尽快找出风险原因,同时制定出对症改善措施,优化护理程序,提升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使管理的水平得到最大程度提升[2]。本次研究中显示,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要低,组间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与满意度评分相较于参照组,数值明显要大,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风险管理的行为、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的态度以及风险管理的认识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要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

综上,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能够降低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8-2420.

[2]曹晓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6):1113-1113,1116.

作者简介:

郑海虹,女,1991-02,汉族,大专,护士,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防御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万宝路香烟曾以策马纵横郊野的牛仔形象,成功占据消费者的内心,品牌形象也因此鲜明起来。但万宝路品牌成功的前提是其代表着男子汉香烟的品类。相比之下,TCL手机的品牌形象宣传也曾一度辉煌过,但最终曲终人散,因为没人能说清楚TCL手机代表着什么。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与大竞争时代的到来,顾客将面临着巨大的选择暴力。面对货架上成千上万的商品,他们只会选择能够占据自己心智的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品牌建立起了一个有效定位,占据一个独特的品类,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至少80%的广告费用要打水漂。

要定位先“走心”

有效的定位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找准定位需要极强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事实上,许多伪定位泛滥成灾的原因在于,未能从本质上把握定位的内涵。具体来讲,是因为我们未能弄清楚定位对象与主体是什么。假如,你在一家大型超市购物,想买辣椒酱,你会想到老干妈;买空调,你会想到格力;买矿泉水,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农夫山泉;买果冻,你脑海中闪现的或许是喜之郎……顾客通常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而定位的本质就是用品牌占据顾客心智中的某个品类。

在竞争环境下,一个新品类要占据顾客心智,通常以提高品类认知优势与壮大品类需求的方式。在不改变既有品类与品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出适时传播诉求的战术性定位,而开创一个新品类是战略性定位。

以鲁花品牌为例,鲁花开创花生油品类,就是战略性定位。在品牌创建初期,鲁花以“香”为卖点,通过广告语“滴滴鲁花,香飘万家”展开宣传,迅速提高花生油品类的认知优势。后期为对抗金龙鱼调和油,鲁花通过“5S纯物理压榨工艺”的诉求壮大了花生油的品类需求。通过两次战术性定位,花生油成长为主流食用油,鲁花也牢牢占据了小包装花生油的领导地位。

在品牌占据顾客心智的过程中,战略性定位与战术性定位缺一不可。战略性定位锁定特定品类,并引领企业内部运营配称,品类相对稳定。战术性定位通常依据品类生命周期不同与竞争状况灵活多变,一般表现在营销传播层面。缺失战略性定位的品牌,其战术性定位就是卖点,但这类品牌通常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比如,乐百氏纯净水“21层净化”的广告卖点,曾一度引起销量爆增,但随后又归于平静。战略性定位的缺失使乐百氏与娃哈哈等纯净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相反,有战略性定位无战术性定位的品牌,新品类也不能有效切入顾客心智。如果农夫山泉与王老吉没有“有点甜”与“怕上火”的战术性定位,同样也很难占据顾客心智。从品类的角度,我总结出了10种定位方法:

关联品类——即借势,弱势一方向强势借。共分为两种关联模式,一种是品牌关联,共享同一种品类,如伊利与蒙牛共享“草原奶”品类;另一种是品类关联,如东阿阿胶与人参、鹿茸形成品类关联,被誉为三大滋补上品。

对立品类——即势能置换,劣势一方通过巧妙势能置换成优势的一方。换个角度看,优势也可能是劣势,百事正是因为将可口可乐正宗货的优势换了一个角度,就将其变为父辈喝的可乐,从而来了一个大逆转。

抢占品类——即占势,通常表现为市场上有品类竞争而心智中无领导品牌的情况。如分众传媒优先抢占楼宇视频广告这一空白品类市场。

分化品类——分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切品类都源于分化,即广义分化。狭义分化可分为实体分化与虚体分化,实体分化按产品与服务的功能、种类、款式等具有理性与客观事实的品类分化方式;虚体分化按消费者对美、健康、青春等感性与主观认知的分化方式。

聚焦品类——即聚势,少就是多,比竞争对手更聚焦,品类势能就会向你聚集。哈弗汽车就因为聚焦于经济型SUV而大获成功。

转化品类——转化品类的双重身份能让竞争对手迷惑,难以及时识别其隐性势能。特斯拉真的只是电动车吗?事实上,它是富豪与名流的“玩具”。

开创品类——即造势,这个“势”不同于市场上的炒作,而是造真正的势,苹果开创智能手机就是造势。

融合品类——与分化相对立的是融合。在商业世界里,品类融合是最紧密的一种关系,多个品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加强,融合成一个全新的品类,形成“1+1>2”的放大效应,或者2×2=4的乘积效应。合金钢比普通钢有更多的优势就是因为融合效应。

进化品类——进化是分化的一种特殊情况,表现为新品类的势取代旧品类的势,就像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相机,柯达破产。

激活品类——本质是激活品类潜在的势能。这个潜能未激活之前,处于冬眠状态,如王老吉凉茶,沉睡了一百多年,被激活之后迅速红遍全国。

多点聚焦一个品类

许多传统战略学者认为,品牌是战略的结果,只要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战略,自然就能形成品牌竞争力,实际上这是因果颠倒。品牌是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而公司是商业运营的基本单位。如果用军事语言来表述的话,品牌就是作战武器,公司则是作战平台,作战武器引导作战平台运行的方向。

依据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战略自上而下呈三层金字塔结构: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职能层战略。下一层级战略接受上一层级的制约与指导,营销只是第三层的一个普通职能,而品牌战略(营销职能一部分)则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无数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战略实践证明,企业需要把金字塔倒过来,才更加符合实际。

以开创品类的品牌战略为主导,引领企业职能层与公司层战略资源的系统整合。而事业层战略实质上是有关品牌的业务竞争战略(企业内部看到的是一个个业务,而从顾客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个品牌)。职能层对业务运营起直接支持的作用,公司层服务于多个业务运营(外在表现为品牌群战略)的协同,以及外部并购联盟(起着扩大与深化既定品类战略或剥离与收购品牌的作用),最终建立起主导品类的品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IBM成功的战略转型是这一自下而上的品类战略的生动体现。它以面向企业的“集成电脑服务商(品类)”为战略定位展开战略配称。

在产品和财务上:开放产品标准,支持代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与微软Windows抗衡;先后投入10亿美元用于Linux的研发。

在人力资源和价值观上:由制造型员工向全面知识型员工转型,确立三条新价值观,建立全球企业服务咨询部,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服务模式,及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乃至经营战略方面的咨询。

在公司层面上,通过组织变革使各分支单位成为利润中心,从而使组织结构分权化,并发展出网状组织,进行层级缩减、组织扁平化。通过兼并、分立、剥离、联盟等手段对IBM的业务进行了重新组合,强化突出软件与服务咨询等核心业务。

对垒推动品类成长

“商场如战场”,的确如此。品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背后的品类之争。商战就是品类之战,是品牌在商战中成长、壮大、完善,最终主导品类的过程。企业想要成就出领导品牌,必须成功跨越品类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针对竞争对手,要集中兵力打赢不同类别的商战(游击战、侧翼战、进攻战、防御战)。

一个新品类生命周期一般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商战中四种战略模式是推动品类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竞争工具,贯穿于品类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源点期——建立品牌信任,避免风尚化。

一个全新的品牌会面临初期认知上的挑战。在打入顾客心智之前,企业需要做好几个关键品类化的要点:明确品类宗属、启用新品牌名、为新品类命名、标志性视觉。规划新品类市场切入点包括界定源点人群(高势能人群)、界定源点市场、聚焦源点渠道并与竞争对手为伍。不断推动口碑传播,提升品牌信任度。

源点期诞生新品类,这一阶段的商战形式没有防御战,其他三种战略形式需依据竞争情况灵活制定。例如,农夫山泉推出“天然饮用水”,打的就是侧翼战;宝马打进攻战开创出超级驾驶机器;劳斯莱斯通过游击战建立起超豪华轿车品类。

发展期——避免并跨越停滞不前的坡顶现象。

在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可信度之后,企业需要启动广告保持品类的高速发展,并注入热销概念以保持最低成长速度。此时,我们必须持续加大投入,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坡顶现象,适时重新定位并自我优化建立起竞争壁垒,推出侧翼品牌及时封杀对手,诉求领导地位。

在品类发展期,品牌需要在既定的品类中适时重新定位。例如王老吉,“中国最畅销的罐装饮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热销概念,而鲁花“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的宣传语也得以让信任升级。保持品类快速发展,在商战形式上的表现通常是优化品类,建立竞争壁垒的防御战。

主导期——做大品类需求并打造成主流品类。

保持品牌领导地位,尽可能地运用公关方式隐退品牌主推品类;做大品类需求,容纳竞争,建立品类区域的心智资源。主导期考虑的是如何做大品类,其有效的方法是针对竞争品类打进攻战。鲁花“5S纯物理压榨油”的定位诉求是比金龙鱼调和油更好的健康油,成功扩大了花生油品类需求。

裂变期——把握分化趋势,适时推出新品牌。

如果品类消失,品牌也会消亡。因此,企业需要时刻把握分化趋势,适时推出新品牌,构建企业的品类大树。新品牌的推出需注意三个要点:只有出现新的品类再推新品牌才有价值;每个新品牌保持独立身份,避免品牌家族化;在主导品类之后才能逐一推出新品牌,避免陷入灌木丛式的品牌陷阱中。

在裂变期阶段,品类生命周期将开始新一轮的轮回,企业需运用三种战略形式之一(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与一种战略定位分化新品类,进入新一轮的品类生命周期。在没有常温高端牛奶之前,蒙牛看到了品类分化的趋势,采用侧翼战成功推出特仑苏高端品牌。变频空调是一个有前景的品类,但没有一家空调企业启用新品牌,侧翼战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品牌延伸又使得竞争优势最终回到了格力身上。

市场营销的三个战场

长期以来,传统市场营销都是关于市场的营销,而忽视了顾客心智的认知与认识;企业只关注市场份额与地位,而忽视了顾客的心智份额与地位。我们长期将市场营销的核心停留在“产品”这个焦点上,将导致企业很难打造出鲜明的品牌,也就无法为顾客等相关利益者带来更高的价值,继而难以创造顾客。

创造顾客通常只有一个有效途径——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成为顾客心智中某个品类的第一选择。即营销的战场从市场转移到心智,将心智、工厂(企业)、市场三个战场有序地整合统一。

也就是说,在心智中建立战略定位,开创新品类,既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与战略配称,构筑竞争壁垒,建立运营优势。同时,在市场上依据竞争态势选择不同的商战形式,形成压倒竞争对手的兵力优势,提升品类认知,扩大品类需求,最终主导品类,成就领导品牌。

心智战场——打造品牌的起点,是获取心智资源与建立品类认知优势的终极战场。

工厂战场——这个战场着重强调品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三种战略配称的原则。保持品类战略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静止停留在原地。

市场战场——公关与广告是建立与传播品牌的两大重要武器,同时也是占据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颠覆战有助于帮助企业让对手彻底退出市场,取而代之,如苹果智能手机颠覆掉诺基亚。

只有打赢市场营销的三个战场,才能打造出成功的领导品牌。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的失败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与教训。

在心智战场上,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的定位是正确的,这与七喜非可乐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在于,它错误地评估了非油炸方便面的品类规模,把这个非主流品类看成将与油炸方便面平起平坐的品类。不仅如此,它还乐观估计将占据60%的方便面市场份额,并以此市场目标作为战略,全然不顾非油炸方便面品类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地位。

在市场战场方面,它错误地将一场已经取得北京等局部胜利的“游击战”,冒然改为面向全国的正面“进攻战”,在品类源点期就采用广告轰炸,以及大量促销活动。

在工厂战场上,正是由于战术与战略脱节,导致“非油炸方便面”正确的定位战术未能上升到企业资源整合。生产上的盲目扩张加上市场滞销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最终导致破产,被迫转卖中粮的结局。

[编辑 陈俊伶]

E-mail:cjl@chinacbr.com

防御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是中外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阐明和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发挥过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奠基之作。尽管《论持久战》的内容是针对战争问题进行讨论,但其出神入化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及总揽全局、纵横捭阖、纵论古今的恢弘气势和充满智慧的逻辑构建,深深吸引着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寻找制胜法宝的各方人士的注目,其影响已远超军事领域。
《论持久战》的当代价值体现在贯通古今与洞察全局、彼己认知与扬优避劣

贯通古今与洞察全局。通读《论持久战》,最为强烈的感受是,毛泽东同志中外战史烂熟于胸的博学和洞察抗战全局的气势。为了说明战争中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转化,毛泽东同志列举了中外大量历史战例,例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等;此外还列举了拿破仑以少胜多的战例,以及苏联内战中苏俄红军局部优势、局部主动转化为全局优势、全局主动的战例。这些著名战史例证用以说明古今中外优劣势的转换并非特例,而是战争辩证法的规律性体现。如果说战史只是说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那么与抗战相关联的战例,毛泽东同志更为重视。对意大利入侵阿比尼西亚的战争、西班牙内战,毛泽东同志都有独具视角的分析。例如,对意大利入侵阿比尼西亚的战争,毛泽东同志指出阿比尼西亚亡国的原因在于小国、政治落后、孤立、领导者犯错,中国与之相比完全不一样。对抗战开始以来十个月的战例,日军所表现的进军特点,战场表现,毛泽东同志十分敏锐地指出其大错有五: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而中国在强敌之前仍可以抓住敌人的主观错误取得如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和平型关大捷,说明日本并非不可战胜。这种贯通古今的论述雄辩地支撑了“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论持久战》的核心结论。

与贯通古今一样,在把握抗战军事发展时,《论持久战》还立足于洞察全局。《论持久战》洞察全局的逻辑起点是战争与政治关系的性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把握住战争与政治的这一关键点,结合时代发展的主要政治矛盾,《论持久战》分析道,“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次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已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由于这种总危机,逼使各国资本主义国家走入新的战争”;“目前的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之间,是不会间断的”;“意大利同阿比尼西亚打了之后,接着意大利和西班牙打,德國也搭了股份,接着日本又同中国打。还要接着谁呢?无疑地要接着希特勒同各大国打”;“占着五万万以上人口的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将占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解放将从这个战争中来”。在抗战的第一阶段,中国尽管失地,但日本实际能够控制的区域是狭小的,且受到国际舆论的责备,加深与外国的矛盾;在第二阶段,“国际援助将逐渐地增进”;第三阶段,“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国。中国的任务,就在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取得自己的彻底解放”。这些论述,高屋建瓴,通过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矛盾,洞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波谲云诡的国际关系的全局,准确把握住并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准确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可谓全局在胸,变化了然。

彼己认知与扬优避劣。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的本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这一点出发,产生战争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彼己认知。《孙子·谋攻篇》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彼己认知对战争胜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持久战》作为论述抗日战争的著作,自然要把彼己认知的问题摆在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认为日本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强,也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因其战争的非正义性受到来自国际的压力会随时间推移变大。中国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不如敌人,但处于进步时代,能够通过努力不断进步;且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因其战争的正义性会得到国际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对于认识中日之间这些特点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强调,这是抗日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

正是基于这种彼己认知,《论持久战》花费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如何扬优避劣。按其基本思想,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动员。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抗战是不可能胜利的;“抗战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已经输了敌人一着”,“要大大地发挥这一着去制胜敌人”。其次是要将扬优避劣原则贯穿到战略方针中去,克敌制胜。毛泽东同志认为,敌以少兵临大国,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这就给了中国以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而我方则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做死守的阵地战,采取灵活的运动战”;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集中强势兵力,几路打一路,变兵弱为兵强,速战速决,形成“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通过这种扬优避劣的方式逐步积累胜利,积累力量,积小胜为大胜。
《论持久战》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多样形态与运用之妙、大本大源与战争伟力

多样形态与运用之妙。抗日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中日两国实力的不对等,两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复杂关系,中日战争与其他地区之间战事的复杂关系,战争进程的复杂性等,都决定了战争形态的复杂性。在贯通古今、洞察全局、认清彼己优劣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战争形态的判断,即犬牙交错的战争。《论持久战》对此论述道:“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辉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在历史上也有过,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内战就有过这种情形。但其在中国的特点,是其特殊的长期性和广大性,这将是突破历史纪录的。”所谓犬牙交错,在战役形态上就是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包围与反包围、大块与小块等;不仅如此,它也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

既然如此复杂的战争形态,指挥和应对就是一个大问题。《论持久战》中提到:“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就是说,以高度的灵活性来投入战争。毛泽东同志指出:“不但使用战术,还须变换战术。攻击变防御,防御变攻击,前进变后退,后退变前进,钳制队变为突击队,突击队变为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互相转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時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战略指挥也是如此。”时机、地点、部队,敌势、我势,地势,一切都要以争取胜利为目标来加以运用。因此,灵活性的运用不仅仅是指战斗或战役,也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能较多的取得胜利,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就属于我们了。”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强调的这种灵活性或变动,并不是无计划和变动不居,毫无约束,相反,“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之各依其范围和情况而确定而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即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的实施,也即是实际的运用之妙。”“流动于执行这一方针的各种不同的战争行动的范围中,而不是这一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不是质的流动。”准此而论,在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根本目标的基础上,在做好战术、战役和战略计划的前提下,依据时机、地点、部队,敌势、我势、地势,保持灵活机动,实现多样形态的战争与运用之妙的结合。

大本大源与战争伟力。战争是综合力量的竞赛。抗战中如何认识中日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毛泽东同志在比较中日优劣势时曾作出过清楚的回答。但仅仅停留在这种认识层面还不够,因为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往往变化原来的形态,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战力积累、成长仍需做进一步探讨。《论持久战》首先批判了“唯武器论”。毛泽东同志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力和人心主要是军心民心,激发军心民心的方式就是政治动员,即“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情,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动员了民众,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如何实现士兵和民众的政治动员呢?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就是要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在根本宗旨正确的基础上,“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就明确地揭示出,民众是“大本”是“大源”,①是争取抗战胜利最伟大力量的基础。从尊重他们开始,联系他们的实际利益,然后把他们动员和组织起来,那么,就可以从中获得克敌制胜的战争伟力。这些都是毛泽东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在军事思想中的具体体现。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认为,《论持久战》的基本思维路径和思考方式可以概括为:贯通古今、洞察时局,掌握事物的性质、所处时代特点及其发展方向;确立正确的彼己认知,扬优避劣;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形态,在坚持基本方针的前提之下,运用灵活多样的应对方式;站在民族和民众的立场上,从民众中汲取最强大的力量,争取胜利。《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杰作,也是科学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相结合的结晶。
《论持久战》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这些路径方法可以廓清认识社会事物的迷雾,启迪我们在认识把握事物时要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并且要有大视野

正确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可以廓清认识社会事物的迷雾,游刃有余地驾驭和处置复杂事务。《论持久战》发表的时间,正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接连失利、大片国土日渐沦丧之时,国内外对于抗战发展、中国的未来命运如何,都十分惶惑;国际关系方面,法西斯国家会如何对待日本侵华,民主国家会不会援助中国抗战等。一时间议论蜂起,亡国论、速胜论等,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决战、消耗战等战法主张莫衷一是。《论持久战》对这些问题都做了鲜明而肯定且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回答,不仅在当时使人有拨云见日之感,也令后人由衷叹服。具体的历史发展中,正如《论持久战》所预见的那样,武汉会战以后,相持阶段到来,正面战场战线基本稳定,国际阵线加剧分化,日军的困难日益增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除了极少数“亡国论者”,人们逐渐坚定了对中国抗战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信念。而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抗战中运用持久战理论,有计划有步骤指导着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论持久战》理论上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了正确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对认清局势与掌握局势的发展变化发挥着巨大作用。

正确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必须要有大视野,既要整体上把握事物,又要从实践中深入细致地考察事物的具体变化。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投身军事斗争,在实践中学习战争,经历了创立红色根据地、反 “围剿”、长征,有着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也积累了一些理论认识。毛泽东同志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从枝节或者仅仅从自己熟悉的中国的革命战争入手来研究问题,而是扩大视野,完整研究贯穿人类发展过程的战争问题。非如此不能透彻地看清战争的本质及各种表达形态,也不可能把握现阶段战争的本质、现象、表现形态之间的关联性。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尤其注重对红军发展过程中各种战例的考察。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同志对江西红军的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分析尤为全面、详尽与独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是有革命基础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前提下的战争;“围剿”与反“围剿”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战争的持久性以及作战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基本论点在《论持久战》一书中都得到完整体现,所不同的是,后者专门论述抗日战争的进程,说明中国抗战最后将取得胜利,而相关论点的表述在结合抗战新特点的基础上则更为详细和有条理,指导性更强,更有说服力。如有关抗战中强弱积累转化,抗战三阶段划分,犬牙交错的战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歼灭战,决战问题,等等。

正确的思维路径和思考方法,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运用,只有按照正确理论方法的指引,才能获得最真切的认识。《论持久战》的成功还得益于正确的理论引导。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毛澤东同志开始系统阅读哲学著作,并结合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问题和自身的革命实践进行思考,产生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名哲学著作,也产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奠基性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这一系列著作的理论引导。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分析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先是在认识论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方面获得系统的成就,然后运用其方法对中国革命战争进行研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形态与特点、战略战术、战争力量源泉等诸多问题有完整的把握,然后才有《论持久战》的产生。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持续蔓延,使世界已经开启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得更为复杂。美国因其疫情防控方面的失败和恰逢总统大选而更加疯狂地扩大和增强抹黑中国、打压中国的领域与力度,“新冷战”、长臂管辖、制造外交摩擦、“科技脱钩”等,手法不断翻新;军事上频繁实施挑衅中国底线的行动;国际关系中,罔顾国际法基本准则和国际道义,霸凌、威胁、欺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严重妨碍国际秩序的正常运转以及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相关国家的因应则各具盘算,蠢蠢欲动者有之,望风观变者有之,力求自保者有之,全球化进程中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已成为显著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状态因美国暂时综合国力的强盛非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将是颇似《论持久战》中提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局面。全球化进程中日渐成长起来的中国,遭逢世界局势的这一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高端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受到的卡压陡增;基于全球供求关系形成的产业链受到冲击,由此影响生产就业,财政金融、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增多,等等。而且,有些困难也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克服,复杂的局面一时难以澄清。

因而,学习与发扬毛泽东同志身处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敏锐、睿智和贯通古今、洞察全局的理论创新胸襟,在正确的理论引领之下切实解决迫切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必要。而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多样形态的能力,保持清醒的彼己认知是基础。强调“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这一基本原则,注重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市场大、经济形态多样以及与世界各地经济政治联系广泛等特点;坚信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正义性,则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扬优避劣的方式灵活应对,挖掘已有或潜在的优势要素与积极因素,于变局中开新局;逐渐积累局部优势,推动其向全局转化并最终获得全局优势,是处理问题要遵循的方法与路径。此即《论持久战》理论价值在日益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最好运用与具体体现。
【注释】

①“大本大源”之说,源自1917年8月《致黎锦熙信》。其言:“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大本大源”意指统摄或决定一切事物的基础。

责编/谢帅    美编/陈琳

防御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就是指:对大型的、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以达到了解不同信息数据潜在信息的目的。其中,就针对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大多都是基于同类角度进行开展的,这样就使得其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日益成熟,不断的将传统观念模式的初级挖掘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实现对具有一定价值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在网络活动以及档案信息里的内容,进而就能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御。下面,就针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概述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挖掘过程以及方式

数据挖掘技术在使用时,主要先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进而再对数据做预处理操作,这样就能促进数据的清洗、挖掘、以及构建模型操作活动的有序展开,进而再对数据信息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就针对数据挖掘的整个过程而言,数据的预处理以及清洗过程是整个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准备过程,其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实现对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并对其做相应的数据编码处理,这样就能为后期数据挖掘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而数据挖掘过程主要就是运用统计学法、数据库法、机器学习法以及神经网络法等不同种类的算法来实现高精度预测模型的获取,并最终根据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的评价等过程实现对最终结果的显示与分析,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冗余信息内容的有效剔除。因此,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优化处理,及时的发现数据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内容,并及时的做出反馈,这样就能达到对病毒防御的目的。

(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对于有效的保障信息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使用时,不仅具有较强的精准性、高效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其的使用首先就是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进而再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再通过病毒监测、信息提取等方式来预测各种网络风险问题,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虽然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防御,但是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中,数据挖掘技术在使用时存在数据源形式多样化以及数据缺失等问题,且在进行网络以及分布式环境数据挖掘方面还仍有不足,这样也就影响了整个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性能。此外,数据挖掘技术在使用时,其自身的挖掘算法过程还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且算法的使用效率也较低,而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加强研究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才能实现对其性能的有效优化和改善,以此就能提高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效率。

二、网络病毒的概述及特征

(一)网络病毒的特征

1. 种类繁多

种类繁多是网络病毒具有的主要特征。网络病毒一般都是通过人为编写的程序来实现对电脑的入侵,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程序代码的同时来生成多种类型的病毒,这样就导致病毒往往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2. 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

计算机网络病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还可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常见的传播方式有:系统漏洞传播、网页传播以电子邮件传播等多种形式。

3. 传播速度快、破坏性、针对性强

计算机侵入者由于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病毒代码的随意改写,就导致计算机病毒往往较为复杂。而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还往往将木马技术、黑客技术等不同种类的技术进行融合,这样就导致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隐蔽性。一旦计算机感染上相应的计算机病毒就不易被发现,这样就影响了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此外,计算机网络病毒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网络病毒的制造一般都是根据某一特点或者某一特定的现象来编写的,其主要就是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网络病毒就具有: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强以针对性强等特征。

4. 具有潜伏性

虽然采取相关措施可以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清除,但是网络病毒一般具有潜伏性,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再次感染的风险。

(二)常见病毒的扩散方式

1. 扫描传播

扫描传播是网络病毒常见的扩散方式。其中,在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中,扫描传播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Internet主机所存在的漏洞对其进行展开扫描,这样就能实现对计算机控制权的有效掌握。其中,在扫描传播方式中,病毒主要就是通过硬盘、光盘、U盘或者网页进行传播的,这样计算机网络病毒就可以从一个计算机系统传到多个计算机系统,这样就实现了对计算机的侵害。此外,通过扫描传播,某些网络病毒还能实现对计算机系统中可写文件夹的搜索,这样通过搜索就能将相应的病毒体复制在文件夹上,以此来实现对文件夹内容的改写和篡改。就针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扫描传播方式而言,其与Email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网络病毒进行研究与分析时,应对病毒的扩散方式进行有效的确定,这样就能促进针对性解决措施的采取,以此来有效的避免计算机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

2. 扩散病毒

扩散传播方式主要就是指:Email传播方式,其也是计算机网络传播最常用的传播方式。其中,在网络邮件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网络邮件易受到网络病毒的感染。而就针对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每100封网络邮件中,就会有一封邮件感染计算机网络病毒,这也表明了其受扩散传播方式的影响较大。而就针对传统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而言,其难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有效预防,这样也就影响了网络邮件传播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就应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技术的改善与创新,不断的确保其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网络病毒的预防和防御,这样就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防御网络病毒的重要性

网络病毒不仅感染速度较快,而且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旦计算机遭到网络病毒的侵害,其内部的数据就会丢失或者遭到篡改,这样就影响了整个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防御对于有效的确保信息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防御和防治,而且还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将数据挖掘应用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从而避免计算机感染相应的网络病毒。下面,就针对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收集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与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其主要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到来,当前社会的交流与沟通逐渐成为了信息数据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对于有效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包含数据信息收集、数据信息处理等技术,而且还包含数据信息的归类和筛选等技术。而随着人们对网络安全的不断重视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数据挖掘技术也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病毒的防御过程中,首先就是利用数据挖掘中的数据收集功能来是对计算机病毒所构成的数据和传播途径进行数据收集,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病毒中所存在的不安全信息。此外,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以代码的形式来作为载体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入侵,而在破坏计算机系统时也主要是以计算机程序作为有效支撑。因此,只有实现对代码程序的合理分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防御。而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快速的搜寻与计算机病毒相关联的病毒代码程序,并对病毒代码程序做相应数据分析处理,这样就能发现病毒中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其中,以计算机代码为载体的病毒程序在制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较为复杂且程序较为烦琐,而病毒的程序代码又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其在制作的过程中与计算机软件制作一样,分为不同的模块和功能。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运用分模块的形式来实现对不同病毒数据信息的收集,并在收集的过程中大量的获取网络收集信息,这样就能实现对特定网络数据形式和网络数据内容的获取,从而再运用网络模块的形式对病毒信息进行分类和处理。

(二)数据处理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而且还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其中,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在计算机病毒防御的过程中,就可以首先利用挖掘技术对大量的数据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筛选,进而再采用关键信息带入的方式来选出与病毒相关的代码,并对所筛选出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类,再运用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格式转换,以此达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防御。就针对一般的网络病毒而言,其一般都不是采用文字的形式来对计算机进行攻击,而是采用代码和程序的方式来实现对计算机的攻击。因此,要想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防御,就应先对网络程序或者代码进行破解或者转换,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模式,才能达到对网络病毒的破解目的。而数据处理的应用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网络病毒的转换目的。其中,数据处理技术在对网络病毒进行处理时,其所处理的数据内容不仅包括:源IP位置、数据源位置,而且还包括数据源信息等,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可以实现对病毒IP目标的有效定位,这样就能及时的封锁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此来从根本上防止网络病毒的传播和扩散。此外,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终端处理,对数据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分析时间,而且还可以缩短病毒形式的破解时间,以此就能有效的提高整个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数据信息使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规则库模块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

规则库模块主要就是利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现有的网络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并通过一系列的特征内容来实现对数据内容的判断和分析,这样就可以促进相关规律的得出。而当找到数据所存在的规律以后,就可以利用规律特征对后期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以此就能实现对网络病毒的有效防御。其中,规则库模块的使用可以较为清晰的记载与病毒程序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内容和数据信息规律,这样就给后期的数据挖掘提供了便利。此外,不断的将规则库模块应用在计算机病毒的防御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病毒内容的快速识别,而且还能帮助计算机快速的找到病毒程序的破解方法,这样就能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效率,以此来有效的增强数据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此外,规则库模块的使用还能对数据内容进行分类操作,不断的实现对数据库中模块信息的完善,这样就能为计算机病毒防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有效的避免网络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

结语

不断的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计算机病毒防御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计算机感染上相应的网络病毒,而且还能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概述以及网络病毒的概述及特征,进而从数据收集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数据处理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以及规则库模块在计算机病毒防御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病毒防御过程中,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对计算机病毒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御,以此就能保障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随着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计算机在使用时常常受到不法分子利用计算进技术对其进行病毒攻击,这样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数据、文件资料以及个人信息丢失等情况,进而也就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性。而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控制,以此就能提升整个计算机整体的防御功能。本文就针对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网路病毒防御技术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春娟.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4,(5):83-85.

[2] 王娜.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8):155-155,157.

上一篇:知识管理学论文下一篇:评估技术论文

热门文章

防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