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023-05-12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目的是为我国教师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纵观近几年国内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前人对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此领域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测量法,其中,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常见,其它的研究方法并不经常使用,但这些方法会与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方法的单一性,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調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提高,安静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显著增加(P<0.05)。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10]张璞.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曾宪雯(1990.1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师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旨在对影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提高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举措。本文首先介绍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而对影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外衣进行探索,最后提出维護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外因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心理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教师由于每天都要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每天都要处理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如何切实维护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更好的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便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意志力和人际关系标准。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心理素质,其指的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智力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良好的观察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既包括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做到因材施教,也包括能够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2、良好的注意力。根据相关实践发现,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更好的分配,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主要指的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其要求教师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消除彼此的误会与矛盾。

(二)情绪和情感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具体表现在:要平等地对待学生,避免偏爱情绪的产生;以高度的责任感来从事教学活动,热爱教师职业;避免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来,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意志品质和人格特征标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迫切的希望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需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应当严格的要求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给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影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因

(一)学生因素。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在无形中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教学质量难以有显著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他们难以在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满足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教师的工作热情带来沉重的打击。

(二)家长因素。学生家长理所当然的认为将孩子交给教师之后,则学生的一切都应当由教师负责,使得教师每天都要承受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这使得教师每天都必须高度的注意力从事教学活动,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且要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使教师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对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这使得教师的身心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四)社会因素。社会大众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都难以满足其实际生活的需要,导致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使得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策

(一)对初中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初中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这使得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我们必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教育部门要从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为初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从而能够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教学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最主要的是国家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的力度,以法律为武器,切实维护初中教师的各项合法权益。这一方面使社会各界都能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发自内心的尊重教师这一职业,另一方面使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有利于他们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来从事教育活动,一举两得。

(三)推动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大部分压力主要来自学生及其家长,因此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的。为了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教师不再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无理苛责。

提高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其长效化,并通过国家、学校、社会等团结合作,促使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鸥,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02):126-127.

[2]刘颖丽.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221-223.

[3]万志琼,鞠晓梅.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03):54-58.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心理学、制度学、激励机制、管理学和经济学七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周莹莹(1976- ),女,安徽淮北人,大红鹰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林长兴(1963- ),男,大红鹰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思政研究。(浙江宁波3151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职生德育工作隐性化策略:‘一体两翼’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07B119-G)和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SC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逐步进入规范管理、注重质量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当前教师心理缺乏稳定性且流失严重是许多民办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双重压力下“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据《广东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有1/3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虽然女教工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工,但女教工重度亚健康发生率更高。

张桂华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期间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高等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临五大类心理问题,按等级分排列分别为职业适应、人际关系、情绪、人格和个人感情,而有关职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有的比例相当惊人,分别达到47%和37.5%。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田淑梅、裘杰的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躯体化症状、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高校教师心理枯竭的问题。

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并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行力和职业体验。而民办高校教师除以上压力外还有由于特定雇佣关系造成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等所造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民办高校教师面临一种尴尬的角色冲突。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和期望值的冲突,一方面民办高校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甚至高于普通高校教师,因为民办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同时,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却跟不上普通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付出和回报很难相一致,导致许多民办高校教师成就感的缺失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据调查,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像刚参加工作那样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有时也会出现不再关注工作质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情况,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等,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亟待关注。

二、民办高校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于扰乱其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的反应状态。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心理压力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1.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劳动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化程度较高。民办高校教师大多需要同时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可见,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一个智能型、精神型职业,又是一个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2.从民办高校教师角色的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种职业压力反映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上。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该“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无私奉献”,但是随着社会各行各业收入差距的增大,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付出与收获的强烈反差致使教师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关,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满足又是实现自尊、自我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但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问题,这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缺失,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4.从制度学的角度来说。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它调节着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是社会达成的共识,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和服从的,它一经确立,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民办高校发展的十多年来,各种制度也相应建立,但是,民办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变更性太强。频繁的制度变更,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无适应性和疲于应付,加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负担。

5.从激励机制来说。激励机制是动力机制。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手段。激励机制的扭曲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讲报酬。民办高校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学生管理和行政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回报却很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考评过程往往是黑箱操作,缺乏透明性和公平性,奖励也往往被固定的少数人垄断。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奖励与惩罚的不对等,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6.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让每个人觉得他是企业的重要一员。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缺乏人性化取向。忽视人有感情,需要满足;人有思想,需要发挥;人有意志,需要表达,进而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7.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并不回避利益激励,利益驱动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紧紧与效益、贡献、利润率挂钩,还要考虑不同岗位的难易程度。民办高校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的无私奉献,忽视对教师进行利益驱动,而民办高校教师面对的经济压力,也成为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缺乏稳定性,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为改变此种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民办高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教师的心理特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学校管理层更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与教师的心理沟通,了解教师的需求,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民办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机会,让民办高校教师在繁重的脑力工作之余进行情感交流,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鼓励教师进修或提高学历等。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与人有着天然的本质联系,人是社会和制度的载体。就制度对人的作用来说,制度既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又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对个人行为的激励。因此,民办高校要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执行有序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客观环境中充分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民办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其合理有效,对多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起促进作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的物质、制度、管理上要多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真正地关心人、尊重人。这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式:工作绩效=能力×激励,从这一个公式可以看出,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量。在能力确定情况下,工作效率和成绩就取决于动机的激励强度,其强度的大小又取决于激励的方式,而激励方式的优劣又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内在结构本身。因此,民办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选拔任用教师上应遵循“用人之长”的原理,把真正适合于搞相应学科教学的教师,安排到相应岗位。在奖励上应注意提高奖励的激励作用,注意公平公正原则,减少因奖励不公引起的教师挫折。此外,来自精神层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产生深层动力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信任和尊重,民办高校应坚持激励过程中的人性化取向,使教师确实有荣誉感和自豪感。

4.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师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较高的工作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宣泄,就会导致很多心身疾病。因此,在满足教师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为教师缓解职业压力提供相应的服务。民办高校可以以校医院、心理咨询或成长成才研究室等机构为依托,定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民办高校要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观念意识,并组织心理讲座、测验、调查和咨询,增加让教师转移、宣泄压力的途径,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这不仅可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如何看待挫折等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预防教师心理疾病。

5.民办高校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外部条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其内心反应而起作用的。因此,提高教师个体心理素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对于个人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调节,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挫折容忍力,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个体基础。民办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克服心理封闭状态,以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迎接现实。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提高个人本领,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对个人的时间、精力、综合能力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参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设立恰当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秦.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2005(2).

[2]康延军.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源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田淑梅,裘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4]吴树雄,郑小娟.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5]陈丽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职业活动 幸福感 焦慮感

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们早就对其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学者认为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焦虑感强者主观痛苦更多,自评症状明显严重高于其本身实际情况,快感缺失、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职业能力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因此,普遍认为焦虑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一种消极情绪。

教师焦虑所带来的问题更为广泛而深远,不仅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成就、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民族的兴旺与生存。现代教师身处社会的转型期,压力很大,易产生焦虑反应,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果。所以目前对教师焦虑感方面的研究增多,但都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欠缺针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探讨教师焦虑感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教师焦虑感与培养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提供依据。

一、研究被试

采用本研究中检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部分的上海市(南汇、静安、高桥、闵行、青浦)、广东省(广州、中山)和广西桂林市样本,共计357名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一)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问卷

采用谭贤政(2009)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测评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主要用于评测教师在备课活动、课堂活动、课外辅导活动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活动中的幸福感体验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师焦虑感问卷

主要采用目前国内外最为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是一种分析焦虑症状的简便的临床调查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国内外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三、研究程序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施测的方法,同时发放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和教师焦虑感问卷,当场作答,完成后收回。

四、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五、结果分析

(一)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与教师焦虑感的相关分析

关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与教师焦虑感的关系,其调查结果见表1。

(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焦虑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教师焦虑感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教师焦虑感得分作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总分作为因变量,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焦虑感对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均有着很强的预测作用,说明教师焦虑感是影响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正好说明,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但在职业活动中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必须淡化对教师职业的神化现象,做好教师不良情绪的引导。

(三)对高低焦虑组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之间的差异分析

将被试按焦虑量表分数,抽取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两个组(区分标准为样本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即量表分数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为高焦虑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低焦虑组)加以比较,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低焦虑水平组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高焦虑组,这说明教师焦虑感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具有很好的预测一致性,即:焦虑感得分低的教师具有较低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得分,而具有实际较高的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高焦虑感的教师,其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得分高但实际幸福感低。

六、讨论

笔者通过对教师焦虑感和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及诸因素与教师焦虑感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见表2、表3)。低焦虑水平组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份问卷上的得分均低于高焦虑组,并在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各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见表3)。这样的结论符合以往研究的结论,即:低的消极情绪不会降低个体幸福感的体验强度;但达到焦虑状态时就会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获得。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也适应幸福感获得的这一规律。

从表3还可以得出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高焦虑感的群体。笔者认为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一是由教师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对于自身的能力、人格等非常重视,自己心里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苛刻,这就容易对教学问题产生担心,而由于教学问题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学问题的担心极容易成为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职业活动的认知状态,导致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下降。因为幸福感并不是完全由外部环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米兰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莱格兰齐认为:“幸福与不幸不会以标志着快乐生活与悲惨生活的事件为分水岭,而区分幸福与不幸完全依赖于一种‘滤镜’的颜色,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这种‘滤镜’过滤真实生活,它可以帮我们搜寻到幸福中是否存在着不幸的因素。然而幸福不是诸多愉快事件的累积,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通过‘滤镜’看到的世界,要么花团锦簇,要么荆棘密布,非此即彼,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笔者认为这里的“滤镜”就是个体的心态,焦虑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就是改变个体世界状态的“滤镜”。对不同焦虑水平教师的分组检验发现:焦虑水平越低,其职业活动幸福感越高;反之,其职业活动幸福感越低。二是由教师职业活动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职业活动是当今社会最“开放”的职业活动,接受着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如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等。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职业活动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观念和想法。这也足以让教师产生焦虑。除此之外,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还要忍受成就感缺乏、交际面窄、社会地位低下、教学活动变化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角色成分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活动的角色学习是预防教师焦虑的途径之一。但如果角色成分太多并发生冲突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而一些教师太依恋于现在所学习的职业活动角色,以至于迷失了自己,产生焦虑。四是这样的结论跟以往许多研究的结论一致。如,Travers和Cooper(1993)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高于平均水平。戈河山(2008)认为:“教师面临着学生对自己是否认同,以及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问题,这些经常会使教师感到有危及自尊心的危险,从而产生焦虑。”张艳芬和牛秀平(2008)对初中教师焦虑和抑郁情绪现状的调查研究也同样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焦虑感将明显降低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存在的焦虑问题,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提升。

(责编 秦越霞)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提高目前国内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职业健康,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方法: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运用格林模式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结果: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倾向因素),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促成因素)和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强化因素)。结论:应运用格林模式从多个方面对目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然后去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解决的办法。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预防应分为三级预防;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化解可分为个人干预或组织干预。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不仅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发挥和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迫在眉睫。我国的许多教育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较为系统的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尚未见到报道。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识获得和行为变化发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找出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而进行实施与评价[8]。该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识的补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为上的干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教育评估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个基本步骤,该模式指出在进行健康促进时要综合运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性识别问题和评价干预效果,见图1。另外,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

本研究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从而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问卷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总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压力大:有81%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新教师、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2)存在职业倦怠:有67%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倦怠。(3)存在人际关系问题:5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是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情绪尤其在新教师中尤为显著,而抑郁情绪往往发生在教师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如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或者在各类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时未达到既定目标等情形。(5)出现躯体化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26%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表现,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头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运用格林模式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评估

2.1 社会学评估 通过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问卷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和文献[9]回顾,发现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比男教师高,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人际敏感、偏执比较明显。

2.2 流行病学评估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质性访谈等,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最优先问题为心理压力大。中学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同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从预防和干预角度看,中学教师群体应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对象。工作倦怠是比较突出的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压力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2.3 行为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10-12]回顾、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环境、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关键。

2.4 教育生态评估 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影响目标行为的相关因素,将其分为3大类,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倾向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个人心理因素、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以及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师可获得并利用的各种资源,如学校是否定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有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是否定期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建档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强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国家、单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评估 通过管理政策评估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3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师个体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认知、个体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仅有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心理健康仅仅是其中设计的小部分内容,行政部门也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职业卫生领域中职业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匮乏。

3.3 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强化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能正视,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

4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格林模式指出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据此,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来预防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在美国,有国家投资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计划,有心理治疗的保险项目。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关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如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单位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购买心理保健保险和心理咨询项目,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 针对倾向因素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内容可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与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邀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根据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3 针对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组织干预 (1)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首先,应帮助教师解决在工作方面潜在的消极问题,包括减少行政性会议的时间,例行会议要言简意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职责,尤其是与教学安排相冲突的额外职责等。另外,对工作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正面引导,包括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加强教师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完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学校应创建并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体系。配备专业人员(如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监测系统,以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交流平台;建立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机构支持,校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当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期进行疏导,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13]。

5 讨论

5.1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一类群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文献[14-15]回顾结果一致。来自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另外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体,由于不能满足每位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师的身心极易疲惫和受挫,心理问题的隐患比较大。

5.2 提高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依从性 教师应首先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积极地去调适自己适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自我发展中应重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坚定寻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5.3 应综合运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策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强调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的针对性,通过系统评估充分认识目标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开展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提倡运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相对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更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倾向因素,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立立,缴润凯.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0(12):54-56.

[2]张金秀,李义安.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图.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韩明明,万红,赵作龙,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515-1518.

[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2-23.

[6]陈志明.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72-173.

[7]尼玛卓玛.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J].西藏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旻,张涛.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学周期对不同岗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5):385-386.

[12]刘志哲,刘静.我国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3):29-30.

[13]张少卿,侯江渊,汤印超.体育锻炼对河北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1-163.

[14]杨东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89-91.

[1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3):295-302.

(收稿日期:2015-04-25) (本文编辑:周亚杰)

上一篇:水污染论文下一篇:养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