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论文范文

2024-01-26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农牧交错带是遏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生态屏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在农牧交错区奶牛和绵羊饲养成本与收益核算基础上,测算了绵羊的盈亏平衡畜草比价,为家畜合理配置、农牧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农牧户生产经营和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一、引言

在我国北方,分布着一个地域广大的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被称为农牧交错带。这里既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也称为半农半牧区。它是农业生产的边际地带,也是生态的脆弱地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气候冷暖、干湿波动和各个朝代的兴衰,中原地区的农耕汉民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地理空间和特殊经济地理特征的地域。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限曾多次进退、交替和南北摆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农牧交错带涉及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遏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生态屏障。促进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准确地核算草业和草原畜牧业经营的成本与效益,2012年7月和8月,我们先后到河北沽源县、内蒙古和林县、巴林右旗和扎赉特旗等地的农牧交错区进行入户调研,并走访了县(旗)农牧局、统计局、农村牧区调查队等政府相关部门。按农牧户饲养畜种、饲养规模等,共选择了127户样本牧户,对其2009-2011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家计调查和数据采集,其中116户数据有效,符合样本单位数量要求,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实际和生产成本及效益核算原则,对牧草、不同畜种和主要畜产品进行了成本和收益核算,据此测定畜草比价。

二、牲畜饲养成本与收益

畜草比价指同一区域市场同一时间牲畜(活重)生产者价格与饲草生产者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农牧交错带饲养牛羊以牧草和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饲料,饲草和秸秆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牛羊饲养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根据牛羊养殖业成本与效益核算,计算盈亏平衡点时的比价,即为盈亏平衡比价。盈亏平衡畜草比价是“要素—产品”比价。当畜草比价高于盈亏平衡比价,牛羊饲养业就赚钱,反之,就赔钱。

测算畜草比价,需要对家畜饲养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别核算。为了便于畜产品成本核算和不同畜产品之间的成本、效益比较,家畜饲养费用归集以后,将其折算成100头(只)存栏牲畜的饲养费用。然后,在100头(只)存栏畜生产的畜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并依此计算其经济效益。2009-2011年我国农牧交错带每百只存栏畜的平均饲养费用详见表1。

草原的禁牧和休牧,使农牧交错带的草原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养畜以舍饲为主,半舍饲为辅,放牧畜牧业终结。从农牧户生产支出水平和结构上看,家畜的饲养成本普遍上升,并且饲草料费用仍然是最大的费用支出(详见表1),但是不同畜种差别比较大。奶牛的饲料除部分自给,大部分依靠外购,所以,费支出比重最高,达72.8%;而饲草主要是农牧户自产的玉米青贮和农作物秸秆,费用支出比重不高。绵羊饲养方式仍以半舍饲为主,虽然饲草料费用支出所占比重为51.5%,高于其他费用项目,但明显低于奶牛业。另外,近年来,肉羊价格上升,农牧户大量购置绵羊,扩大饲养规模,使牲畜购进费显著提高。

在成本核算基础上,还要对家畜饲养的经济效益进行核算。为了简化饲养成本的结转程序,我们把100头(只)存栏畜的饲养费用一次性计入主产品成本;根据牛奶、羊肉和皮、毛(绒)等主产品成本分配标准,按设计的分配比例进行分配。

从农牧交错带不同畜种的饲养效益来看,2009-2011年饲养奶牛的平均成本利润率为48.6%,高于饲养绵羊44.9%的盈利水平(详见表2)。

可见,农牧交错带的奶牛养殖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羊肉价格的不断攀升,这种优势已经不明显了。因此,在家畜配置上,农牧交错带发展奶牛的同时,淘汰山羊,稳定绵羊。农牧交错带具备农牧结合的良好条件,农牧户要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满足奶牛和绵羊的饲料需求。

三、盈亏平衡畜草比价

根据每百只存栏畜的饲养成本与收益可知,扣除羊毛成本后,绵羊出栏时每千克(活重)成本为12.87元,也就是说,当绵羊出栏(活重)每千克价格达到上述水平时能够保本。农牧交错带,饲草来源主要是牧草、农作物秸秆和籽实(我们称之为混合牧草,下同),所以,与草原牧区相比,混合牧草的综合平均价格明显偏高。当2009-2011年混合牧草的平均价格为1.42元/千克时,则绵羊的盈亏平衡畜草比价为9.1:1。就是说,当绵羊(活重)生产者价格与混合牧草价格之比高于上述比价水平时,羊肉生产就盈利;反之,就会亏损。

另外,农牧交错带畜产品比价变化显著。2006年以后,牛羊肉价格持续上升,而牛奶的收购价格涨幅不大,2012年牛奶与活羊(活重)生产价格之比为7.56∶1,若换算成羊肉,则牛奶与羊肉生产价格之比将高达15∶1以上,即15千克牛奶仅相当1千克羊肉的价格。加之饲养奶牛劳动强度大,种植的饲草料成本不断上升。饲养奶牛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已经低于饲养肉羊。因此,大部分农牧户开始压缩奶牛饲养规模,甚至淘汰奶牛,转而养羊。养羊户也在不断补栏,扩大肉羊饲养规模。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畜种配置,必须充分考虑畜产品价格走势和畜产品比价。

四、启示

我国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总的原则是生态优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生态环境恶劣、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所以,必须给予政策倾斜,采取综合措施方能凑效。首先,政府要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基金,当农牧交错带畜草比价降低到盈亏平衡水平即9:1时,应该启动对农牧户的补助预案。其次,利用农牧交错带耕地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借助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程的资金支持,建立稳固饲草料生产基地,增加自给性饲草料来源,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再次,树立“为牧而农、为农而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以种促养,走出一条“牧草+青贮+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最后,广大农牧户必须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畜牧业。与其他草原区相比,农牧交错带饲养牲畜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如样本区饲养单一畜种的农牧户占63.6%,并呈现上升的趋势,专业化生产为优化畜种配置提供了条件;另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优化畜群结构,增加良种、改良种牲畜以及基础母畜比例,为加速周转奠定基础。总之,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农牧交错地带的共性及不同地区的个性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切忌一刀切。

(作者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草地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再梅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加上环保收益后的GDP。主要探讨了绿色GDP的核算内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恶化成本及环保收益的基本核算方法。

关键词:绿色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恶化成本;环保收益

一、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加上环保收益后的GDP。资源环境成本包括:(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该成本是指各种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可称之为自然资源的折耗成本,它不同于资源的市场价格。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不完整,主要由开发成本、税收和利润构成,而完整的自然资源定价还应考虑其环境成本和资源耗减成本。由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必然会导致其储量和原有社会财富积累的减少,其减少的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2)环境保护成本。该成本是在人类为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过程中发生的现实成本,它不同于虚拟治理成本,是在已发生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3)环境恶化成本。该成本是由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引起的各种损失,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系统的干预超过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虚拟污染治理成本;生态破坏成本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种类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破坏现象而造成的损失。

在考虑环境成本代价的同时,还应考虑保护环境产生的环境改善和生态效益,即绿色GDP的核算既有减法也应该有加法。环保收益是指人们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如企业有效处理“三废”取得的收益、开展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的收入、治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后农业、渔业增产的收入、城市环境改善后增加旅游收入、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并促进就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

二、绿色GDP的核算方法

核算绿色GDP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计算确定各项资源和环境成本及环保收益,在此基础对传统GDP进行修正和调整。用公式表示如下:

绿色GDP=传统GDP-资源环境成本+环保收益 (1)

其中: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恶化成本 (2)

其中:环境恶化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 (3)

(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1.可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可再生资源耗减成本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是经济活动中合理使用资源,未超出资源自我修复和繁殖的能力,此情况下无须计算耗减成本,因为资源总量和质量并不会受到影响,是可持续的使用;第二种情况是不合理使用资源,如滥伐林木、过度捕捞等,超出自然资源自我修复和繁殖的能力,但尚未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和破坏的严重后果。如滥伐林木的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时间较短,可能引起的生态后果还没有体现出来,这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可采用重置成本法。在此可以将重置成本理解为将自然资源恢复到原有状态、原有功能所需要的费用,重置成本包括初始恢复成本和后续管护费用两部分。初始恢复成本是指补栽树木、补种草地和补充鱼苗等花费的材料费和人工费用等,后续管护费用是将这些自然资源管护到可使用状态所需的必要费用。

2.非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非再生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具有一次消耗性质,随着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开发使用,其储量会越来越少,直至耗竭,因此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比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要大,且计量难度也相对较大。要对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计量,必须取得其耗减实物量和单位价值量指标数据,但目前我们只能获得非再生资源的市场价格,而对资源本身真正的价值我们却无从选择,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进行核算。

为了保护非再生资源,不使其尽快耗竭,可采用替代资源或能源,并用这些替代资源或能源的生产成本作为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例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国提出了“氢化石油”、“煤变油”、“生物质液化”等替代方案,为解决能源危机,国家大力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这都为解决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危机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机会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下,要想不消耗非再生资源,就必须使用替代资源,并用替代资源或能源的开发生产成本作为非再生资源耗减成本。

(二)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

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环境保护成本可分为国家政府投入、企业自筹资金投入、环保民间组织和个人投入。无论是从资金量、投资范围和效果来看,三者直接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应当分别核算。

1.国家政府环保成本的核算。2006年财政部正式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环保投融资体制。政府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的三项约束性指标。要实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目标,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了环保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正在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预计环保总投入将达到14000亿元。为正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发展的环境投入和环境代价,必须将各级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实际投资总额纳入GDP的核算范围。

2.企业环保成本的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环保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2)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及处置成本;3)绿色采购成本;4)环境管理成本;5)环境保护的社会活动成本。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要求,对企业发生的环保成本应当分别采用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核算方法。假如环境成本的发生达到了以下效果,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或改进其安全状况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可能由今后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保护环境。例如企业因为环境原因购置的厂房和设备,能使企业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获得经济利益,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利益实现时通过折旧等方式计入当期损益。而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只能使发生的当期受益,如环保设备的日常运营费用、与当期经营活动有关的废物清理成本等,对这些环境成本应进行费用化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环保成本都纳入了日常会计核算,并在GDP核算中得以反映,所以就企业投入和发生的环保成本而言,无须再对GDP作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3.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的核算。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界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并不断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环保民间组织3 539家,74.7%的环保民间组织有年度工作报告,其中,向主管单位提交报告的占47.6%,向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提交报告的占45.5%,向社会公众公开报告的占47.6%。

对于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统计估计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如上所述,74.7%的环保民间组织有年度工作报告,我们可以从年度报告中获得环保支出情况,对于其他未提供报告的,可以采用统计估计等方法,例如将公布报告的组织的平均环保成本,作为计算其他未提供报告的组织的环保成本的依据。

(三)环境恶化成本的核算

1.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如果超过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将造成多种不利影响和损失,导致各种直接经济损失,并需要当代人乃至后代为治理污染付出沉重代价。

(1)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生产率变动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看做一个生产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会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后两者是可以观察到的并可以测量的。例如,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对厂周围的农业生产率有不利影响,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业收入降低的损失。不排放污水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农业产量会逐年提高,而在排污情况下,随着污染累计效应的增加,产量会逐年下降,这种生产率的变化是可以测量的。农业生产减产的损失可以用农产品的减产量乘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计算。2)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而给生产直接造成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而且还表现为因环境质量恶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为人们过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等。

疾病成本法计算由疾病引起的医疗成本,例如门诊费、住院费、药费、看护费等医疗费用,相当于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的乘积,具体计算时可按不同病症分别计算,如尘肺病、放射性疾病、皮肤病、眼病等。

人力资本法计算由疾病引起的收入损失,包括过早死亡的损失、劳动能力降低和丧失的损失等几种情况。根据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失去寿命或工作时间的价值等于这段时间中个人劳动的价值。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是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情况下,每个人的未来收入经贴现折算成的现值。根据国外研究者Mishan的研究,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动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可以描述为:

Lr= ■∑ YtPtT(1+r)-(t-T) (4)

式中:Yt为预期个人在t年内所得到的总收入扣除他所拥有的非人力资本收入;PtT为个人在第T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为预计到第t年的社会贴现率。

如果不是过早死亡,而是劳动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则需要对公式(4)进行调整,主要是按照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对第t年的总收入Yt 进行适当的调整。

(2)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虚拟治理成本是相对于实际治理成本而言的,实际治理成本即前面提到的由政府、企业或环保组织投入的环保成本。如果实际环保成本的发生未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那么剩余污染物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而要完全治理和清除污染,需要进一步发生治理成本,在未实际投入之前,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一旦各环保主体实际投资,就成为实际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可采用治理成本法计算获得,公式如下:

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治理成本法主要难点是测算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可用一段时期内的实际环保总支出除以实际处理量测算得出,例如用“三废”的环保支出分别除以“三废”处理量,得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处理成本,具体计算时可以考虑将五年作为计算周期(也可根据实际投资情况确定),因为每年治理污染的投资力度和效果不一定是均衡的,当年发生的投资效果可能在第二年及以后年度才得以体现,如为了净化空气而种植树木。

2.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可分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资源恢复费用。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价值的损失。生态资源大多是生产所需的材料、原料或燃料,根据这些要素的市场价值,可以计算出生态破坏造成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态资源的非要素价值丧失所隐含的经济损失,这一损失不能或暂时不能由市场决定。如森林资源的水土保持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资源的破坏给后代人利用资源所造成的损失等。生态资源恢复费用是指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投入。生态资源遭破坏后所引发的一些间接经济损失会年复一年地累加下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对被破坏生态资源进行治理,由此发生的费用也是生态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的一部分。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收益还原法。该法主要适用于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是将丧失的自然资源可创造的收益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如生态破坏造成森林、草地、耕地、湿地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其创造的收益,用减少的面积和数量乘以当期该项资源的单位平均收益,即可计算出损失的直接收益。(2)恢复费用法。将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如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恢复,需要种植草皮或树木等方法来恢复。恢复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补偿费等。恢复费用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进行计算,以准确反映现实价格水平下的恢复成本。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重置成本法原理相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破坏都能得以恢复,或者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恢复的采用恢复费用法,不能恢复的,采用影子工程法。(3)影子项目法(工程成本法)。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某一项目的建设会使生态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费用太高时,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生态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个旅游海湾被污染了,则另建造一个海湾公园代替它,以满足人们的旅游要求;某片森林被破坏了,要达到与原来同样的涵养水土的目的,就需要兴建水土保持工程,工程的投资成本就可以作为生态破坏损失的一个最低标准。

(四)环保收益的核算

人们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定会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尽管这些收益可能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可能是未来的而非现在的,可能是隐含的而非显性的。例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减免税款的收益以及为履行环保责任取得低息或无息贷款而节约的利息支出都属于的隐含收益。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后外商投资增加,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就属于间接收益。

对于各种环保收益,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可以按照传统方法纳入GDP核算,无须单独计算调整。如处理废弃物取得的收入、企业环境形象改善后增加的销售收入都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土壤污染减少后农产品产量增加使农业收入增加;外商投资增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将增加。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张惠茹.绿色GDP与环境污染成本核算[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10).

[3]汪水兵,殷福才,等.安徽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4]陈会晓.江苏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7,(12).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政策涉及农业诸多生产环节、多个品种以及多个经营主体,农业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更要充分考量政策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的影响。2015年底,中央提出着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农业政策变动在今后将更加频繁,而市场能否应对成为我国农业成功改革的关键,这也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以我国油菜临储政策取消为例,探究农业政策变动背景下各种因素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对 1 850 份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来年油菜种植意愿影响不显著,油菜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现有油菜种植面积以及人工成本投入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投入以及耕地面积对农民种植意愿呈負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政策变动;农民;种植意愿;临储政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1],经济发展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他主张经济发展应尊重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则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总是围绕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应是基于政策的预期目标以及着眼未来发展的综合决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预示着我国农业改革范围将更加广泛,力度也将更大。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综合考虑,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量高达6.21亿t,但我国粮食面临3量(出口量、库存量、总产量)齐增的扭曲状况,且农产品成本“地板”逼近价格“天花板”是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家对几项重要农业政策进行改革:降低玉米最低收购保护价格,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较2014年下降幅度高达11.5%;启动新疆地区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2015年6月取消油菜临时收储政策。一系列的政策变动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及其社会保障性等特性决定农业发展对政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对政策变动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以油菜为例,自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不再对油菜籽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执行的油菜籽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被取消,201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的油菜籽价格跌至3.6元/kg,较2014年同期(5.1元/kg)下跌幅度高达29.4%,降低了农户种植收益,挫伤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使得全国油菜播种面积随即迅速下滑。

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城乡发展失衡及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以农业基本生产资料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国家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选定优先发展工业就必须形成相应的价格扭曲宏观政策,大多数农业政策主要通过限制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工业发展,以低价农产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使得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营养”来源。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我国农业政策方向开始扭转,逐步由歧视农业、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补贴农业转变。朱满德等认为,各项支持政策逐步向农业倾斜,通过调控要素价格、产品价格以及予以政策补贴等方式可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2]。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农业政策来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农业政策,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农业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基于宏观视角考虑,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长期动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诸如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对稳定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贡献巨大。然而,时至今日,农产品供给由之前的严重不足逐渐发展为大量剩余,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滑的状况继续恶化,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普遍存在。程国强认为,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作用日益明显[3]。

自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产品的供给由严重不足已发展为目前的大量剩余,农业的“大丰收”一方面归结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及制度的变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价格保护政策,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产品大量剩余以及大量库存挤压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推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向好的情况下,政策骤变必然会引发市场不适应,尤其在农民这一层面,因此研究农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重要实证基础,厘清农户的行为特征也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文献综述

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4-5],优化品种种植结构[6];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只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福利[7],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会增加农业部门的总产出[8],且种粮直补政策比生产性专项补贴对增加粮食产量更有效[9]。农业政策对农民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与内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飞等认为,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他认为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0]。吕晨钟等认为,补贴政策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1]。

舒尔茨认为,农民是理性的[12],即农民行为决策通常符合经济人理性,农民生产决策会综合考虑各项成本投入,遵循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一些农业支持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民生产的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来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增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13],而基于微观的视角,农业政策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14]。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上述文献分析了各项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在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农业政策对农户以及农业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取消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然而已有的文献尚未涉及农业政策取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农业政策不仅应善始,更应善终,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是一种短期或中期扶持政策,不会长期执行,且长期政策支持也不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大多数农业支持政策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面临被取消的情况,但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农业政策由“好”到“坏”的骤变,这是否会引起农民不适应,或者说农业产业是否有能力应对产业政策的骤变,这是对农业产业政策综合评价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取消之后农民的反应,以期为农业支持政策优化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2 油菜籽价格变化分析

统计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油菜籽月度现货价格数据,将油菜籽日现货价格平均可得出油菜籽月度价格,依据油菜籽月度价格数据绘制出油菜籽价格趋势(图1)。

由图1可知,油菜籽价格变化总体可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此期间油菜籽价格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自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以来,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定我国油菜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自此国内与国际市场逐步对接,油菜籽市场不再是仅由国内市场构成的封闭市场,油菜籽价格形成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共同影响,从价格变化状况来看,这一阶段油菜籽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第2阶段为2008年1月—2015年5月,这一时期为油菜籽临储政策执行期,油菜籽价格除受市场供需决定以外,更多的受政府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因此该阶段油菜籽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市场整体供需态势,从价格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油菜籽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主要由临储政策的短期效果所致,自2009年以后油菜籽价格变化整体相对较为平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第3阶段为2015年6月—2016年4月,受2015年6月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的影响,油菜籽市场价格出现断层式下跌现象,油菜籽现货价格由2015年5月的 4 805元/t 下跌至2016年4月的3 668元/t,下降幅度高达 23.66%,2015年7月以后油菜籽价格一直相对较低,对比油菜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变动可以发现,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发挥着关键影响作用。除油菜之外,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是当前农业经济的关注热点,可见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放开趋势成为必然。

3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置

3.1 模型选择

关于农户对油菜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三元离散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的因素,将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设置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农民的选项有3种,分别是增加面积、维持面积和减少面积,其中增加面积取值为2,维持面积取值为1,减少面积取值为0,对于任意选择j=1,2,多元Logistic模型公式为

式中;y为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0、1、2;xi取值为-1、0、1,表示i个影响农民对油菜种植意愿的自变量;αj为截距参数;βj为回归系数。

3.2 变量描述及特征说明

3.2.1 变量描述 表1为对研究样本主要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简单描述。

户主性别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年龄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正,由于身体原因,年龄较大的农户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少,大多会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民放弃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存在2种可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能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管理农田进而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受教育好的农民,由于其学习能力强,也更有可能从事非农活动,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多,因此对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劳动力数量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更大;耕地面积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方向为正,耕地面积大的农民更可能获得规模效益,其种植意愿也就越强烈;预计现有油菜面积对农户种植意愿为正向影响,农民的种植习惯存在较大惯性,且对一些现有的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较好,后期调整种植结构可能性更小;化肥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在种植过程中的投入过多则会降低农民的种植意愿,劳动力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对农民的种植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这主要基于机会成本的视角来考虑。农业政策倾向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农业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的种植意愿越强,按照农业政策的实施阶段,可以将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产前的要素补贴、产中的机械化补贴、产后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政策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向。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农户中,有11.30%的农户愿意在来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75.08%的农户选择维持油菜种植面积不变,13.62%的农户选择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由表3可知,对于生产补贴政策的态度,有 13.08% 的农户不满意,40.86%的农户选择一般,46.05%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4可知,对于收购政策的态度,有 36.22% 的农户不满意,39.57%的农户选择一般,24.22%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5可知,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态度,有11.62%的农户选择不满意,有47.57%的农户选择一般,40.81% 的农户选择满意。

作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然后依次将其他因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同样检验,最终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年龄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测算得到的方差膨胀因子如表6所示,鉴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对其他变量作为因变量时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一一罗列。

3.3 数据来源、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负责完成,为客观真实反映当前我国油菜生产动态,调查范围涉及各综合试验站合作建立的5个油菜示范县(区)(示范县不足5个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每个县随机选择3个行政村(个别较大的区或县级市多于3個),每个村随机选择6个农户(包括未种油菜的农户)进行座谈调查,并填报调查问卷。对选定的生产县(区)、行政村和种植户登记造表。每个综合试验站选派1个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每个县(区)确定3名农技推广人员协助参与试验站调查工作。2015年、2016年的调查深入乡村,将实地临田考察、集中座谈与逐一上门访问相结合,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客观性。本次共调查全国冬油菜产区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涵盖全部冬油菜主产地区;调查油菜主产县(区)共计125个,占我国油菜生产大县(区)(1.33万hm2以上)的89.27%;涉及387个行政村,共计2 322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 850份,有效问卷率为79.67%。

3.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将表1中所设置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放置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3.4 结果分析

3.4.1 农户变量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表7)可知,农户受教育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越强,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对市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强,在调研中发现,在油菜籽价格较低的状况下,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通过卖菜籽油来代替销售油菜籽;此外,国家取消油菜临储政策,将油菜产业发展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油菜产业发展空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会继续坚持种植油菜。

3.4.2 生产变量

由表7可知,农户现有耕地面积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油菜的竞争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效益突出,因此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小麦,且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越高。此外,部分耕地面积大的农户的耕地是通过土地流转而来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农户的农产品多用于商品流通,而并非自给自足,因此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理性,在油菜比较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油菜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的效益下滑得越严重,因此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油菜种植意愿会下滑。农户原有油菜种植面积大小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油菜的种植相对效益较低,不少农户种植油菜的目的仅在于满足家庭食用,在油菜失去国家保护价格支持的状况下,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这些农民长期从事油菜生产,对油菜生产农艺相对熟悉,不愿改变现有种植结构,因此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较强。

化肥投入成本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呈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化肥作为主要的物质资本投入,其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油菜生产总成本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农户种植意愿。劳动力价格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通常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民越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比例的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工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对农民的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

3.4.3 政策变量

政策变量中的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均为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1%和10%。生产补贴政策通常是指政府对油菜种植户予以一定实物或现金补贴,通过降低油菜种植成本来增加农户种植收益,油菜的种植收益越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越强。统计结果显示,在油菜收储政策已经取消的背景下,农民种植油菜的意愿有所下降,但部分省份对于油菜种植大县(区)或大户仍予以一定补贴,即使补贴程度有限;收购补贴政策是稳定农民油菜种植收益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的方式来提高油菜种植户的种植利润,可见油菜收购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较强。从影响程度方面来看,生产补贴政策比收购补贴政策更能提高农民的油菜种植积极性,由于收购补贴政策是一种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对油菜的种植收益影响并不直接,只有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政策的效果才得以显现,而生产补贴可直接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农民的受益感受较强烈。

4 政策建议

4.1 合理定位政策预期目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抗风险能力

科学合理定位农业政策预期目标是正确农业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由于农业产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农业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以扶持幼稚产业为目的。短期来看,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对农业经济增长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政策效果越明显,但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只能充当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可过分依赖使之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因此在农业政策设计之初,应充分明确各项农业政策的预期目标,坚持以预期目标为导向,避免对农业产业产生过度保护,培育农业产业的“自力更生”能力。当前,农业市场的风险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以及产品供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正迅速推进,各项农业改革将逐步展开,随着一些农业支持政策的取消或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国内市场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而政策实施重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项农业支持政策较多,农业产业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着重培育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4.2 提高农业政策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农业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和多个品种,各环节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政策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此外,农业政策的具体落实须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如何以有限财政支出实现农业政策效果最大化,应根据各农业产业特征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的政策农民较为敏感,建议在开展生產补贴时,增加农资补贴的权重,以实物补贴方式来刺激农民种植积极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也是完善政策的关键,农业政策制定的初衷必然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政策执行的预期效果,同样要将政策取消后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唯有综合全面考虑政策执行前后的影响,才能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性。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业市场必然会对政策产生依赖性,政策取消时应评估其后期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取消尤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减小政策骤变对农业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市场反应可以看出,政策变化对市场冲击较大,给整个油菜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4.3 科学规划政策导向,构建农民理性预期

农业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当基于目标导向制定各项农业政策,不断完善政策实施机制,避免政策漏洞,使政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设方向,基本达到政策目标。此外,要构建市场的理性预期,农业政策的短期作用及长期作用应当明确,及时准确地发出市场信号,使市场对政策进行理性预期,以降低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满德,程国强. 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J]. 管理世界,2011(7):52-60.

[3]程国强.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中国的启示[J]. 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2-13.

[4]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 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5]曹 芳,李岳云. 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 当代财经,2005(4):80-83.

[6]陈 波,王雅鹏. 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J]. 经济问题,2006(3):50-52.

[7]钟春平,陈三攀,徐长生. 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2013(5):167-180.

[8]穆月英,小池淳司.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SCGE模型构建及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3-15,44.

[9]韩喜平,蔄 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4.

[10]陈 飞,范庆泉,高铁梅.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11):101-114,140.

[11]吕晨钟,许路遥. 我国粮食安全与补贴政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10):15-18.

[12](美)西奥多·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何树全.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分析[J]. 统计研究,2012,29(1):43-48.

[14]邓小华.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质量的前提之下,落实好成本管控工作,是企业实现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工作内容。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从生产初期的原材料选择与配置,到生产计划以及成本预算的制定,再到生产过程的全面成本控制,最后到生产完成后的成本核算工作。良好的成本控制及管理能够帮助混凝土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生产经营质量,维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然而就目前部分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落实状况来看,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思维较为传统,缺乏现代化知识理论支撑,对于成本控制及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并未实现全面成本控制,发挥成本管理工具的应有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综述入手,然后深入探究混凝土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帮助混凝土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探究

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各行各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混凝土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发展趋势,于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之中拔得头筹,也将自身工作重点逐渐放在成本控制与管理机制完善之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序推进,推动混凝土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一、混凝土企业及成本控制与管理机制概述

(一)混凝土企业的特征分析

混凝土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相较其他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其生产经营及研究活动,也完全基于当地市场对于混凝土的實际需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专业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合理加工,并将其运输至施工现场。由此可见,混凝土企业生产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合约性质,生产周期与建筑施工领域项目建设周期紧密相关。

(二)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机制完善的重要性

就目前混凝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看,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实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关联。传统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落实过程中,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实际生产过程成本的有效降低,以提升企业短期经济效益,此种管理机制并未充分考量混凝土市场的长远发展,严重影响混凝土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混凝土市场也日趋复杂,因此,现阶段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企业对传统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式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结合经营管理进程中资金流转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具体交易状况,明确成本投入与产出过程的实际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帮助混凝土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环境需求,维持稳定经营。

二、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问题

(一)生产质量与成本管理存在矛盾

混凝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在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采购环节往往难以实现货比三家,选择最为优质的材料供应商,无法在保障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1]。加之部分混凝土企业将自身关注重点放在业务水平提升之上,对于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部分员工虽具备专业成本管理技能,却对混凝土生产过程了解程度不足,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却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商品质量与成本之间始终存在无法消磨的矛盾。

(二)成本控制与管理意识淡薄

在混凝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人员作为生产过程的直接实施者,技术人员则为其提供技术并强化管理,二者对于混凝土企业的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部分企业内部却存在生产人员对于成本控制与管理认知存在偏差,浅显地认为混凝土生产单纯为付出劳动力的岗位,缺乏应有的成本节约意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成本损耗也在不经意之间产生。而技术人员缺乏技术素养,仅浅显的了解机械运作,对于混凝土生产与管理实质明确程度不足。更有甚者,部分混凝土企业内部缺乏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技术支撑,不仅无法保障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实,甚至影响混凝土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完善程度不足,管理方式陈旧

部分混凝土企业依旧沿用传统模式下较为粗犷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方式,存在较多工作上的漏洞,无论是涉及原材料采购环节还是生产制造环节,都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尚待完善。有部分混凝土企业,其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落实,依旧停留在书面形式之上,并未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落到实处,未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与管理真实价值。较多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甚至有部分企业依旧沿用传统手工计算模式,成本控制与管理时效性与准确性难以保障,对于企业内部资源流向与消耗未能实现全过程把控[2]。此外,部分企业虽引进信息化技术落实成本管控,但信息化技术并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更新迭代,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仅能进行简单的账目记录、数据存取以及生成大概成本估算等工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依旧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发挥成本控制与管理真实价值。

(四)员工综合素质尚待提升

混凝土企业数量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在不断增加,然而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现有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推进受到阻碍。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成本控制与管理质量受到影响。混凝土生产经营领域,缺乏专业性成本管理人才,部分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将其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主观地认为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类似,对于成本控制与管理复杂程度认知不足,导致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混乱,就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无法产生助力作用[3]。较多企业在实际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缺乏应有重视程度,难以实现全员参与,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资源浪费现象,成本控制与管理流于表面。

三、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落实路径

(一)强化企业全员对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认知

为从根本上实现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现阶段混凝土企业应当强化自身对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成本管理理念,管理层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员工群体中强调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意义,提升全体员工对于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为其落实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混凝土企业在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成本种类分类工作的开展,例如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安全成本等,明确各种类型成本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定期回顾不可控成本,将关注重点放在可控成本之上,实现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效率提升,以此推动混凝土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二)建立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混凝土企业成本核算作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需要一套完善且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实,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规范化程度提升。通常混凝土企业成本主要包含两部分,首先是原材料成本。抛开采购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混凝土生产配方优化的影响。如何在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之下,实现企业内部成本消耗的降低,需混凝土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结合市场材料价格等各项因素,得出最合适的原材料用料配比组合。其次为仓库成本,仓库成通常指原材料以外的所有成本,包含人工费用成本、水电费用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维护成本等。此类费用成本单看虽不多,但综合起来却是一项数量庞大的成本,且伴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壮大。对于此部分成本无法实现减少,反而会更为复杂与细化。因此混凝土企业在实际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需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环节实现全面把控,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控[4]。最后,企业还应当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对成本计算、核算等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成本核算与实际相符合。

(三)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

1.实行定额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的基础,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混凝土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在企业内部实行定额管理,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定额管理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但是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有效地应对风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在定额管理落实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按照混凝土商品生产流程,制定各环节定额计划方案,并实现有效落实,遵循规范合理使用企业内部资金,保障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推进。

2.落实绩效工资管理模式

针对员工薪资待遇,实现绩效工作管理的充分落实,能够有效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职业道德,保障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绩效工资管理模式的落实,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推进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充分落实。

(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混凝土企业应当对现有员工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更新其知识体系。混凝土企业完善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员工具备专业的成本管理素养与良好的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能够应用最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根据不同工作需求,将成本控制信息转化为企业决策所需信息。企业可引进其他机构优秀成本控制与管理方式,通过全面且合理的分析对比,帮助员工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优化,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混凝土企业内部更好落实。

四、结束语

成本控制与管理作为混凝土企业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混凝土企业当前经营成本过高的根本途径。成本控制与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内部管理质量提升,维持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昌.混凝土企业生产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3):164-165.

[2]孟书凡.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0(26):33-34.

[3]朱大榮.商品混凝土生产成本控制难点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4):188-189.

[4]谭勇.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机制浅谈[J].财会学习,2018(24):129+137.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节能降耗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降低原料消耗、节约能源以及降低各种材料和机配件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Energy-sav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textile companies to improve profit. The measures, such as saving raw material,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accessories consumptio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o help achieve energy-saving effect.

众所周知,纺织企业既是一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是一类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微利型企业。纺织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一定要在节能降耗方面下工夫,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常抓不懈。

一、降低原料消耗

生产纺织品使用的各种纤维材料,在纺织品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有的产品原料的费用大约要占到产品总成本的 70% ~ 80%。所以节约纺织原料十分重要。

1.把好原料采购关

采购原棉与化纤原料最好要有固定供应商,并在使用前对原料进行抽检,使用中要结合产品质量再次进行抽检,发现原料质量与供货合同不符,要追纠责任并予以降价处理。特别是对原料重量要逐包称重,发现重量不符要及时与供应商联系确认,在货款中扣除,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把好原料使用关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原料的特点,达到提高质量、稳定生产、降低成本的目的,要根据原料的具体情况做好配棉,这是纺织品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1)做好配棉

配棉的目的,除了要合理使用原料和保证成纱质量,保持生产相对稳定之外,同时还要节约原料和降低生产成本。如棉织品使用的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气候、病虫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晚期花遭受霜袭,产生一定数量的低级棉,如果把低级棉单独纺纱,成纱质量将显著下降。在正常的混合棉中适当搭配一些低级棉,对成纱质量并无影响,若使用合理,质量反而会提高。如在正常的混合棉中由于纤维支数较粗而使成纱强力达不到要求时,搭用一部分成熟度较低、支数较细的低级棉,可以使成纱强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做不但不影响成纱质量,而且有利于节约原棉。

(2)回花回用

在纺纱过程中,各道工序都会产生一些回花,如皮辊花、粗纱头、碎棉条、碎棉卷等。可以合理地加以利用,这样对降低成本、节约原棉也是十分有利的。

(3)再用棉利用

再用棉包括清棉产生的破籽、梳棉抄斩花和精梳落棉等。因清花破籽纤维短,整齐度差,含有较多的杂质和疵点,可混用于低二类纱或副牌纱,作为纺制棉毯、低档粗布、打包布等部分原料。梳棉抄斩花含杂较多,特别是带纤维籽屑及棉结等疵点,斩刀花含杂率通常较抄针花大,短绒率较高,所以纺纱性能较低。因此一般降支回用于中粗号纱,部分作为废纺原料。精梳落棉质量与梳棉抄斩花相同,用途也与梳棉抄斩花同。

(4)化纤原料的配用

化纤不仅为纺织生产提供了丰富原料,而且还可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织物服用性能。利用合成纤维与棉或粘胶纤维进行混纺,既能保持化纤的特点,又可降低产品成本。

(5)提高原料利用率

在棉花价格如此高昂的今天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对此都高度重视,都在努力寻求如何在高速的前提下更高效地使用原料。比如Rieter(立达)E66精梳机,在确保优良成纱质量的前提下,生产速度最高可达 500 钳次/min,最高产量可达 72 kg/h,而落棉率则降低 1% ~ 2%。因此用户从这台设备中受益的不仅是高效、高产和高品质的纱线,同时还有对原棉利用率的最大化。

(6)应用先进技术节约用棉

例如,采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不仅能打破目前纺纱极限,可纺出Ne 400 以上的棉纱和Nm 300 以上的毛纱,毛纱最高可纺到Nm 500。同时能降低成纱对纤维根数、长度、细度的要求,使低支原料能够进行高支纺纱,突破了纺织原料的底限,可将原来的纺织下脚料开发出高品质的产品,实现了不同类别纤维的任意组合。

再如,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采用计算机配棉技术,将各种纤维原料各项数据输入计算机,针对各种纱线对纤维原料的要求,建立模型,提高配棉精度,减少原料消耗。

二、节约能源

纺织生产工艺流程长,机台多,水、电、汽等能源消耗大,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是企业管理十分重要的任务。

1.节约用电

(1)利用供电谷峰期

纺织企业如何避开用电高峰期,而在低谷期用电,是纺织企业节约用电一项重要措施。如增加前纺和自动络筒机的生产能力,在用电谷期多生产一些前纺半制品,如粗纱和筒纱,再通过生产品种的合理安排,使前纺和自动络筒机生产用电避开峰期。再如把设备停机维修的揩车、检修、保养、平车时间,安排在上午 8 时至 12 时进行。为了用足谷期电,交接班不停机做交接班清洁工作。到 8 时以后在峰期由接班者停机进行细致的清洁打扫工作。

(2)利用电机谐波

现代纺织设备大量使用变频电动机,这种电动机运行时产生大量谐波电流,其中高次谐波电流注入电网后导致系统中高次谐波电流含量迅速增长,引起供电电压畸变,增加了用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的损耗。因此为了节约用电需要对谐波进行治理,可采用无源谐波滤除装置,该装置在节约用电的同时还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织机节电措施

① 无梭织机

剑杆和喷气织机采用主电机数控直接驱动技术,除了推进织机完全自动化、提高织机速度和效率外,同时取消了主离合器、制动器和慢速、寻纬机构等传动机构,更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机物料消耗,应用后可降耗 15% ~ 20%。

再就是无梭织机水冷却系统,无梭织机速度高,散发的热量多,而织机的机械部件散发的热量会导致经纱表面干燥。Picanol(必佳乐)公司推出的织机水冷却系统,织机产生的热量一半可以从织机内部排除,有利于减少空调的耗能。

② 有梭织机

高效节能开关:这种开关采用进口元器件集成电器磁性无触点式开关来代替机械式开关,其型号为DZJ7 – 2型。这种节能开关具有无磨损、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使用它能使运行中的织机因断经缺纬等故障停台时自动切断电源,消除空载耗电,节能效果显著。据实测单机年节电在 760 kW • h以上,且不影响操作工人的操作,是理想的织机节能装置。

液气缓冲器:有梭织机原缓冲装置,由皮圈箱、三轮缓冲及缓冲带等组成。由于投梭的冲击的力量很大,皮结、皮圈容易变形损坏,是消耗量最大的易损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单位研制了一种液气缓冲器型号为YQ – 1型,这种缓冲器是参照国外缓冲器研制的,是利用液气介质吸收及转换能量,完成制梭缓冲的一种装置。用以取代有梭织机的皮圈缓冲装置。

YQ – 1型液气缓冲装置研制成功后,通过 50 多个工厂近 3 000 台织机约 3 年时间的运转考验,证实其缓冲性能稳定可靠,梭子定位准确,并可节电 5% ~ 6%,维护保养方便,降低机物料损耗,节约回丝,提高织机效率 0.5% ~ 1%和织物质量,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次性投资可在两年内收回,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传统有梭织机中最为先进的一种缓冲装置。

定位刹车开关:ZDK – II型有梭织机定位刹车开关。是采用机电一体化的方式控制有梭织机,实行快速制动定位,关车时织机的弯轴可定位于任意角度,控制停车角度的重复精度 ≤ ±10 ℃,调整范围 360 ℃,输入电压 380 V。该装置的特点是:简化挡车工开车程序。提高作用效率,作用性能可靠,故障率低,安装调整方便,并具有节电及防电机缺相运行的功能。使用该装置后可有效降低横档疵点 50% 左右,对稀薄织物效果尤佳。

(4)节约空调用电

纺织空调在纺织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车间温湿度、车间气流等生产环境,对生产影响最大。而空调用电约占生产过程电耗用的 1/3,所以空调节能意义重大。

目前在纺织企业推广使用的新一代纺织空调智能化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数字软件处理技术和优质传感技术,能自动将车间空气调节始终处于理想状态。该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设备维护费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电 30%。

(5)节约照明用电

照明用电的节约主要是加强照明管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按照实际照度效果,确定路灯和车间照明的开启盏数、排数及时间,杜绝无效照明。照明灯采用节能灯,节电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2.节约用气(汽)

纺织企业使用的气(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机台为了完成产品加工的工艺过程或操作而使用的压缩空气如喷气织机用气、络筒机空气捻接器用的压缩空气等;另一部分是浆纱调浆和烘干与空调采暖用的水蒸汽。

(1)节约压缩空气

加强空压设备管理:每天对空气压缩设备进行状态检查,并按周期进行维护保养,适时更换油分离器及精密过滤器,定期清洗干燥机空气通道,冷却系统的效果必须明显有效,及时补充润滑油,同时结合季节变化情况调整供气压力,调节电磁排水阀的定时,以减少空排时间。

(2)降低喷气织机气耗

喷气织机主、辅喷嘴引纬中的耗气量总和约是总耗气量的 90%,其中辅喷嘴耗气量约占总耗气量的 75% 左右。在降低气耗方面,目前通过控制系统对主喷和辅喷电磁阀的开、闭时间及及其导通喷气的时间长短,进行十分灵敏、准确的控制;还在引纬过程中实施闭环控制、纬纱低张力柔和引纬等,降低耗气量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节约用水

(1)在春秋冬季,将空调的回水集中在水池中进行沉淀,在用水泵送到空调室回用。在夏季将细纱空调室回水供前纺或络筒空调再次循环使用。

(2)纺织企业用水包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部分,节约用水除了制定用水定额和计量用水外,防止供水管道跑、冒、滴、漉十分重要。

三、节约器材、机配件

1.使用粗纱管套圈

粗纱机使用涂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粗纱管,以适应不同品种的需要,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数量配多了浪费,配得少了则使用不便。如果只购买白色的粗纱管,再购各种颜色的粗纱管头套圈,这样既可以满足生产要求,又可以使用方便,还可以减少浪费。

2.灵活掌握皮圈使用周期

皮圈是粗纱细纱机牵伸部件,灵活掌握皮圈的使用周期,如将换下来的纺细支纱的超过周期及有磨纹的皮圈在粗混纺及粗化纤品种上再次使用,不仅不影响纱的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粗纱条干超过0.3%,细纱条干超过 0.5% 即作报废处理。

3.控制皮辊套制的质量

皮辊套制质量直接影响细纱的机械波,采用不同型号套胶辊机套制的皮辊,细纱的机械波是不同的。如使用某种型号的套胶辊机,细纱 9 cm左右的机械波很多。而改用WZTJ – 1型三柱式套胶辊机制作的皮辊,使用后其 9 cm左右的机械波基本消失,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皮辊的报废率。

4.修复络筒金属槽筒

金属槽筒是自动络筒机完成筒纱卷绕成形重要的工艺部件,极易磨损而影响筒纱质量,如果购买新的其价格不菲。目前我国已掌握了把报废的旧金属槽筒修复技术,修复后的槽筒质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修复费用仅为买一只新金属槽筒的 1/5 ~ 1/4。

5.严把机配件采购关

机配件的采购要做到货比三家,实行竞价采购,要了解配件厂家的价格及同行厂家配件供应渠道及价格,力争优质价廉。进口设备的机配件应在国内寻求供应商和替代品。

6.机配件以旧换新

所有设备的损坏机配件都要实行以旧换新,否则机库不予发货。纺织设备配件供应厂商配件是以套件供应,在实际使用中机件少损坏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零件,以整个套换费用较大,应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折配,对可自行加工的损坏件进行加工更换。

7.修旧利废

能够修复的机配件及纺织器材,都要进行修复恢复其性能重复使用。电气元器件价格较高,修旧利废效益可观,对电路板、变频器、PLC等应由专人进行维修。

8.加强库房管理

企业应加强机配件库房管理,最好用现代化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将现存在各种机械配件的存储数量、品种、规格等输入计算机,库房管理人员就能及时了解各种配件消耗和存储情况,将各种配件存储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做既利于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昌宏. 纺纱厂节能降耗举措探讨[J]. 上海纺织科技,2010(4):56 – 61.

上一篇:通识课程论文下一篇:测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