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范文

2023-11-02

白内障手术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2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其中男67例, 女53例, 年龄80~94岁, 平均85.3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1。

晶状体核硬度按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法。I级:裂隙灯下位粉白色, 为皮质型或后囊下混浊型白内障;Ⅱ级:呈核黄白颜色, 多出现在后囊下混浊型白内障中晚期和年龄较轻的皮质型白内障;Ⅲ级:呈核黄颜色, 以核混浊为主;Ⅳ级:呈核棕颜色, 多见于老年性白内障晚期;V级:呈核棕褐色或黑色。本组病例为Ⅲ~V级。术前进行三大常规检查、X线、B超检查、心电图、血糖、血压、视力、眼内压、光定位、红绿色觉检查、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给予托吡卡胺散瞳。行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开睑器打开眼睑, 上直肌固定缝线。在10~12点位剪开球结膜, 制成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8mm, 器械止血。反眉状切开巩膜, 于角巩膜缘后2mm, 深度为1/3~1/2厚度, 长度略为5~7mm。常规在角膜颞侧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 后穿刺进眼前房, 注射粘弹剂行环形撕囊或截囊。在囊袋内充分进行水分离, 使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 整个晶体可在囊袋内转动;同时行水分层使晶体外周软核与硬核分开, 旋转晶状体核到前房内。此时扩大内口使较外口稍大。注射粘弹剂于晶体核前后, 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 右手拿椭圆形圈匙缓缓进晶体核之下, 将核网住, 左手用晶体调位钩压住晶体核表面, 将晶体核慢慢套出, 注吸针清理残留皮质。于囊袋内注射粘弹剂扩张囊袋, 放入人工晶体, 灌注液置换前房及囊袋内粘弹剂, 切口根据情况, 无需缝合或者缝合1~2针。术后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糖皮质激素, 包扎。术后每天用托吡卡胺散瞳1次, 抗生素眼液滴眼, 口服抗生素。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

经治疗后, 患者视力有明显好转, 视力≥0.05者117例, 复明率97.5%, 具体见表1。

2.2 并发症

术中和术后都出现了一定的并发症, 但经处理后均有明显好转, 均在l周左右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 老年性白内障的比例日渐增多, 在越高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更常见, 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减退, 伴有呼吸系统和代谢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不同程度的疾病, 具硬核者居多, 疾病和生理特点都对手术是否成功和预后有极大的关系, 如何提高手术效果, 降低老龄化白内障患者手术中的危险性,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近年来, 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 大切口白内障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2]。超声乳化手术是小切口手术的代表, 手术器械先进, 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目前难以普及。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是目前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因为该种方法不需要昂贵的手术设备;手术操作方法相对比较简单[3];手术对眼组织损伤轻;术后视力恢复快以及病人手术费用低等诸多优点, 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工作, 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手术应在防盲治盲工作中推广使用。

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手术过程一定要做到稳、准、轻、快, 稍有不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4~5]。尤其术中水分离晶状体、注吸皮质、植入人工晶状体时, 因前房浅或术者操作不当, 器械进入眼内会造成一定的眼内组织损害。如伤害了角膜内皮会造成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损伤虹膜, 会造成虹膜根部断离、出血、虹膜炎、房水混浊、瞳孔变形等;后囊膜破裂会引起玻璃体溢出, 造成玻璃体炎症、混浊, 影响视力恢复。另外, 器械持续进出擦伤隧道切口, 会造成切口密封性不好, 术后会出现切口渗漏、低眼压和浅前房[6]。因此, 手术时术者一定要细心对待, 尽量不要重复动作, 稳、准、轻、快, 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该手术在术中及术后仍有一定的并发症, 故预防并发症仍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7]。本组术后矫正视力≥0.5者72例 (60.00%) , 0.3~0.5者37例 (30.83%) , 0.05~0.3者8眼 (6.67%) , 复明率97.5%, <0.05者3眼 (2.5%) , 从治疗结果中表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可行性。

此外, 要想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必须灵活掌握小切口手术, 以娴熟的操作保证手术可以一次性成功, 在术前对核的大小明确诊断, 在必要时做扩大切口把核安全娩出。为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满足对视力的需求, 应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术中、术后均出现了一定的并发症, 在对症处理后均有明显改善, 未对手术产生严重影响。高龄患者对周围环境应激性不高, 又有并发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代偿能力差, 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在术中应做好表面麻醉, 在必要时实行心电监护, 防止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手术应在短时间内完成, 术后尽量对活动不过多限制, 继续内科用药防止感染和便秘。本组中术后视力低于0.5的患者多为85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因为与年龄相关性的视神经萎缩, 黄斑变性等等眼底病变, 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在术前做好视觉电生理和眼球B超检查, 可以协助术后对视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

总之,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自内障手术, 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 加之技术易掌握, 值得在基层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2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视力≥0.05者117例, 复明率97.5%;术中、术后少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好转或治愈, 未见大泡性角膜炎、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临床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显著, 适应证广泛, 并发症少, 成本低, 较适合应用于基层医院开展防盲治盲和集中开展民生工程。

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

参考文献

[1] 贾静玲, 李莉, 郭晓娜.白内障乳化手术不同切口效果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2, 24 (6) :632~633.

[2] 邹玉平.自内障手术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73.

[3] 袁佳琴.人工晶体植入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9.

[4] 王晓华, 张新, 蒋渝, 等.切口劈核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6) :855~857.

[5] 薛丽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40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4) :252.

[6] 袁军, 李燕先, 黄焕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房积血的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07, 15:228~229.

白内障手术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08例患者为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 其中男62例 (68只眼) , 女46例 (51只眼) , 左眼45例, 右眼52例, 双眼11例。患者年龄46~72岁, 平均62.2岁。其中白内障继发青光眼62只眼, 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57只眼, 其中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1只眼。I级核12只眼、II级核38只眼, III级核46只眼, IV级核23只眼。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期手术方法, 先行单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白内障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联合手术方法。以穹窿部为基底做结膜瓣, 以烧灼方法止血, 以角膜缘为基底做一50%厚度梯形板层状巩膜瓣, 前行分离至巩缘内约1~2mm内穿刺入前房。环形连续撕囊, 水分离后打开核后娩核, 吸注皮质, 前房、囊袋内注黏弹剂并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切除隧道角膜缘内的小梁组织, 并做虹膜周边切除, 巩膜瓣两顶角各缝合2针, 热灼黏合结膜瓣, 术后常规应用妥布霉素、托品酰胺、地塞米松等预防感染、扩瞳1周左右。

注:2组术后视力恢复状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眼压控制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实验以光感提升0.1为视力有所恢复, 以眼压控制于 (14±2.6) mmHg作为眼压控制良好, ≥21mmHg为不良。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前房出血、无菌性炎症反应。2组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如表1, 表2。

从表中可见, 观察组55只眼中, 术后6个月随访见视力提高48只眼, 有效率达到87.27%, 共54只眼的眼压得到了良好控制, 眼压控制率达到了98.19%;在对照组59只眼中, 术后6个月见视力提高51只眼, 有效率达到了86.44%, 共57只眼的眼压得到了良好控制眼压控制率达到了96.61。2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院采用的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的手术方法不容易出现术后散光, 手术费用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低, 患者经济负担相对较小, 是现阶段较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行应用的术式。

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不明确, 本次试验中, 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明显, 根据目前研究认为, 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是很可能为机械压迫和缺血合并作用, 属于一种神经变性疾病, 是视神经节细胞调亡和触突的变性。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与分期手术相比, 在恢复视力的有效率、眼压控制率、防止并发症等方面并不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但联合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更小治疗时间更短, 费用更低, 有利于减少术后散光的发生,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手术方法和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为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本院108例 (119只眼) 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 其中55例 (60只眼) 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作为观察组, 另外53例 (59只眼) 采用2种手术分期进行, 作为对照组。结果 2组相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更高。结论 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与分期手术相比, 在恢复视力的有效率、眼压控制率、防止并发症等方面差异不大, 但联合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更小, 治疗时间更短。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

参考文献

[1] 姚念杰, 范峰, 赵运庭, 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青光眼手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J].临床眼科杂志, 2006, 14:365.

白内障手术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为我科自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 我院实施的白内障手术70例, 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整体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组, 采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35例常规护理组中, 其中男21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59~72岁;35例临床护理路径组中, 其中男22例, 女13例, 年龄60~77岁。常规护理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 在入院视力、年龄和性别方面, 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不安全因素

一部分老年患者听力、视力减退, 立体感减弱, 识别高低的能力差, 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降低, 肢体协调能力减弱, 关节僵硬肌肉张力及强度减少, 站起困难, 大脑老化, 反应迟钝, 避开危险的时机掌控缺乏实效性。味、嗅、吞咽、皮肤敏感性等方面迟钝, 所有这些均会出现不安全问题。

1.3 方法

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入院第1天, 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病房的环境和规章制度, 主治医生责任护士, 进行入院评估;入院第2天,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眼部的锻炼等。术前1d, 讲解术前准备及手术相关事宜, 并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当天讲述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创口的护理及睡眠指导;术后第1天讲解相关药物知识, 指导术后活动;恢复期, 指导饮食及活动, 保护切口,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治疗;出院指导, 饮食指导, 定期复诊。

1.4 术中安全管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 巡回护士在患者身边, 边作术前准备边向其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 并进行术前心理安抚, 为术后减少感染及并发症等做好宣传工作;术中观察病情, 部分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伴胸闷不适等感觉, 巡回护士要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 预防眼心反射的发生;一旦发生症状, 应保持患者术中安全及舒适体位做好心理护理, 及时处理, 以减轻症状。

注: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在术后视力、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临床护理路径组有明显的优势,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1.5 术后安全管理

重视护士技术操作培训, 规范护理工作流程,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一般患者术后平卧24h, 头部放松, 手术中眼内出血者, 应半卧位或头抬高, 24h后可下床活动;严密观察眼部情况, 预防并发症, 每天滴眼药时, 观察眼睑是否红肿, 有无结膜分泌物, 及时做好相应处理;放置安全警示标志, 如餐前注射胰岛素, 防止坠床;小心地滑等;每日进食不宜过多, 进食时避免与其交谈, 防止因注意力分散发生呛咳、误吸;病室保持足够亮度, 地面平整而不打滑, 通道无障碍物, 衣裤不宜过长, 鞋要合脚、防滑, 起床时动作缓慢, 必要时遵循“三步曲”原则。

1.6 观察指标

白内障手术后, 检测患者的视力、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术后视力 (0.65±0.16vs0.50±0.13) 明显提高, 住院天数 (3.0±1.4vs6.8±1.1) 显著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 (2.0%vs9.1%) 大大减少,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术后视力 (0.65±0.16vs0.50±0.13) 明显提高, 住院天数 (3.0±1.4vs6.8±1.1) 显著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 (2.0%vs9.1%) 大大减少。白内障患者术后实施安全管理, 正确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 并制定安全护理计划, 完善护理管理措施, 规范护理行为, 使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真正达到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期整体护理。综上, 临床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 减轻手术治疗带来的消极影响, 减少和避免了护理纠纷,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临床护理路径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是给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 使诊疗和护理变得井然有序, 提高护理质量。白内障多是伴随年龄老化, 而缓慢出现的晶状体混浊,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也可以导致继发性白内障。在患者对白内障手术安全护理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护理计划和细则, 并在执行过程中, 不断完善和修补。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白内障手术,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萍.临床护理路径在高龄白内障手术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12) :1157~1159.

[2] 赵惠萍.临床安全护理路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3) :57~58.

[3] 黄海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3) :63~64.

白内障手术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的对象来源于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共选取68例,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均符合WHO规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使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手术治疗。68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共45例,女性患者共23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65.2±2.4)岁,糖尿病病程为0.6~14.8年,平均病程(6.8±5.2)年。将这6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眼科手术护理措施。试验组使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情况,使患者对医院整体环境及自身疾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患者需求,尽量满足,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另一方面要嘱咐患者家属随时陪护在患者身边,减轻患者的不来那个情绪,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好最适合手术的心理状态。(2)血糖控制:每日对患者进行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检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糖水平变化并刚做好记录,根据患者的血糖检测结果适时调整饮食结构和胰岛素使用剂量,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将血糖水平调节在8.3 mmol/L以内。(3)眼部护理:做好眼部常规检查,以确保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准确。患者术前2 d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点滴,3次/d。术前1 d清洗眼部皮肤,剪去睫毛,冲洗泪道,防止感染。术前30 min使用复方托吡卡胺,使手术过程中瞳孔处于扩散状态[2] 。同时注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保证患者情绪稳定。(2)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对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对手术效果容易产生担忧等紧张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在术后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让患者尽量放松心情,调节好心态,尽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的过程。(2)血糖控制:在患者惊喜手术后,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愈合。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调理方案,既要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摄入,还要控制总热量和血糖水平。同时要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多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恢复。(3)眼部护理:术后要及时测眼压,观察患者是否有眼球胀痛、恶心等症状,对症处理,并耐心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稳定情绪,减少刺激。每日清洁换药,保持术眼卫生,预防术眼感染。嘱咐患者尽量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休息,禁止挤眼、揉眼、擦眼等,避免低头、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糖情况为

入院时试验组血糖水平为(12.1±3.8)m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为(12.3±3.7)mmol/L,此时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术前测得试验组血糖水平为(8.1±0.5)m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为(10.3±0.8)mmol/L,此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测得试验组血糖水平为(8.9±2.1)m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为(11.4±1.9)mmol/L,此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入院时,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基本保持同一水平,但是在术前和术后,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2.2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

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1±1.4)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3±4.2)d。比较两组数据可知,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t=5.532,P=0.000)。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试验组3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只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对照组3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有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6%。对比两组数据可知,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χ2=3.982,P=0.045)。

2.3 调查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结果为

试验组34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患者有32例,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34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25例,护理满意度为73.5%。比较两组数据可知,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314,P=0.02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很容易合并感染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较难痊愈,尤其当该病合并白内障时,治疗棘手,患者恢复难度也比较大[3,4] 。患者不仅承受着生活质量变差的压力,同时心理上也有较大压力。对于合并患有白内障和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患者的心理护理、血糖监测、饮食指导、眼部护理、手术准备等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该类疾病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比较严重,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这一直是临床护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5] 。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患者进行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呈正相关关系,所以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促进眼部的健康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 。

该次研究中,针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白内障患者,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实施了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心理护理、血糖控制盒眼部护理。使用了这种护理措施的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程度等均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手术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者,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质量,加快了患者康复的进程,而且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眼部手术护理措施,试验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基本相同,术前和术后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可以在术前和术后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谢桂芳,梁明秀,陈水生,等.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6):915-916.

[2] 王丽波.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8):116-116.

[3] 蒋佳.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饮食保健,2015,2(12):121.

[4] 张晓玲,鲁文英.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4,3(5):866-867.

[5] 严颖.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药前沿,2013,11(14):303.

白内障手术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进行69例三联手术, 其中有36例 (42眼) 是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 其中男16例17眼, 女20例25眼, 左眼15例, 右眼19例, 双眼4例。患者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为62.5岁。术前视力均≤0.5, 平均眼压 (23.42±3.56) mm Hg, 术前通过药物将眼压控制至20mm Hg以下。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术前3d之内接受眼科例行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色觉、光定位及眼部A/B超等。术前1d停用缩瞳剂, 术前30min测瞳孔直径后用红汞冲洗结膜囊并以美多丽扩瞳, 眼压过高的患者可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 L, 使眼压快速下降达到手术要求范围[1]。

1.3 手术方法

以1%爱尔卡因进行表麻, 上方球结膜下注射0.5m L2%利多卡因液, 在12点上方作以角膜缘为基底“L”型结膜辨。12点方位4×5半层巩膜辨, 2.8mm从巩膜辨间遂道切口入前房, 前房注入粘弹剂, 15°的刀作3点方位角膜缘侧切口, 连续环行撕囊, 水分离、分层, phaco头伸入晶体核乳化并吸出, 用I/A吸净皮质, 5.5mm的刀扩口, 植入直径5.5mm硬质人工晶体, 剪去巩膜辨下4mm的小梁组织及0.5mm直径12点方位的根部虹膜, 10-0线缝合巩膜辨双侧上下各1针, 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球筋膜和结膜[2]。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随访2~12个月, 平均9.5个月。36例 (42眼)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详细见表1。

2.2 眼压及前房深度

术后1周42眼眼压明显低于术前。术前眼压21~25mm Hg者14眼, 26~30mm Hg者23眼, 31~35mm Hg者5眼, 平均眼压为 (23.42±3.56) mm Hg。术后眼压10~15mm Hg者27眼, 16~20mm Hg者15眼, 平均眼压为 (12.03±3.47) mm Hg。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角膜水肿8眼, 为轻度水肿, 均于术后1~7d内消失;前房积血3眼, 术后2~5d吸收;术中无一例玻璃体溢出, 术后无浅前房发生。

3 讨论

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 对其采取何种治疗也一直是眼科领域存有争议的一大难题。多年来, 对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分期手术还是联合手术, 一直为临床所探讨。对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手术的关键在于术后能否控制眼压和提高视力。传统的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采用分期手术法, 即先行滤过手术降眼压治疗青光眼, 这种手术长期控制眼压较好, 仅适合单纯治疗青光眼, 但若接连进行白内障手术, 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为患者进行青光眼手术后, 受手术的影响, 改变了房水成分和眼内代谢的紊乱, 导致白内障加重需行白内障手术, 造成眼部2次损伤, 2次手术也伴有2次并发症的危险, 加重了患者的病痛程度的同时, 也加大了患者的经济损失[3]。本组36例42眼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三联手术,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术后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平均眼压为 (12.03±3.47) mm Hg。与国外报告的视力>0.5者占60%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我国患者多发展到中晚期才施行手术, 术前视力已经较差有关。由于三联手术具有视力恢复快、术后眼压稳定散光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成为了近几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眼科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36例 (42眼) 患者实行三联手术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12个月, 36例 (42眼)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结论 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三联手术远期疗效好, 能较好的改善视力, 术后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老年白内障,青光眼,三联手术

参考文献

[1] 沈萍, 陈惠英.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2: (5) .

[2] 张瑞君.青光眼白内障白内障三联手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10) .

上一篇:宫腔镜手术下一篇:近视眼手术

热门文章

白内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