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范文

2023-11-27

肝脏肿瘤范文第1篇

而且肝破裂的诊治中易发生并发症, 这也为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仅需要正确治疗, 而且在整个围手术期都要做到严格监控其生命指证, 做到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有肝脏损伤患者73例, 经过我院的治疗后, 发现疗效显著, 并发症经过正确的判断和治疗也都能治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3例, 男的59例, 女的14例, 年龄7~82岁, 开放性损伤13例, 闭合性损伤60例。肝破裂的创伤程度按照美国现行的肝脏损伤分级标准, 这些患者的创伤程度可以分为32例I级、9例II级, 11例IⅡ级, 3例Ⅳ级, 0例V级。

1.2 治疗方法

这些患者按照其创伤程度和创伤特征分为2种治疗方式。

73例中保守治疗36例, 均为经过B超检查为I、Ⅱ级或是比三级更加轻的肝损伤。

73例患者中手术治疗37例, 37例中行单纯性肝修补26例, 均为I、Ⅱ级损伤, 这些患者由于裂口长度<10cm、深度<2.5cm, 所以经过主治医师判断可以行八字形缝合修补;进行清创性肝部缝合的有11例, 均为Ⅲ级肝损伤患者, 这些患者由于其伤口中有失活的肝组织, 所以在手术前必须车度将这些肝组织清除, 才能进行手术, 手术中要结扎创面的血管, 以防止其他未见创口在手术中形成大出血情况。进行大网膜填塞后缝合修补。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73例中, 治愈70例, 死亡3例, 死亡率4.1%, 死亡两例的原因是2例未能及时修补即因失血过多休克术中死亡, 术后1例因多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有其他脏器严重损伤死亡。并发症8例, 其中胆漏4例, 肝下积液3例, 肝下脓肿1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存在的差异如表1所示。

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生并发症的有6例, 其中4例为肝下积液, 均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痊愈;2例为肝下脓肿, 后也经过行切开脓肿引流术痊愈, 无死亡病例。

手术治疗组术后的并发症出现3例, 胆漏2例, 肝下积液1例, 均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痊愈。

3 讨论

正确判断病情是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本组有将近一半的不太严重的肝破裂行保守手术, 而且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 打破了以往认为肝损伤一旦确定即应立即手术处理的观点, 事实上有很多的肝破裂患者到了手术时候基本都已经停止出血, 那么肝脏的再生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不进行手术, 因为手术的危险性大, 住院时间长, 院内感染就有危险, 所以在能够确定不手术的情况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是有利的。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也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最常见的是感染、积液和胆漏, 本组有9例发生此种情况。治疗主要靠充分引流与有效抗生素。术后出血也较常见, 术后如腹腔引流血性液体超过150mL/h, 应引起高度重视, 这多与术中肝损伤处血管未能有效结扎或创面广泛渗血有关, 应再次剖腹探查止血。术后1周出血, 多与肝损伤后坏死组织脱落、继发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肝内血肿破裂等有关, 应根据其出血量与速度考虑是否再手术处理。胆道出血常因肝中心坏死或血肿成继发脓肿引起, 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常伴上腹痛、黄疸出血多呈周期性, 如有T管引流则易诊断, 否则需进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B超或CT辅助诊断。其他比较多见的还有肝坏死、胆漏、应激性溃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等, 应在术后密切观察, 从而及早发现和及早处理。

摘要:目的 分析肝脏损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按照不同方法行不同治疗方法, 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治愈70例, 死亡3例, 死亡率4.1%。结论 外伤性肝破裂的术后并发症一般来说比较多, 需要进行严密的检查, 防止病人治疗中的并发症现象。

关键词:肝脏损伤,损伤,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文国.严重肝外伤30例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21) .

[2] 刘长堃.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60例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09 (3) .

[3] 闫笑迎, 李宏.严重肝外伤外科治疗42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7) .

肝脏肿瘤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0例肝吸虫病患者, 男95例, 女25例, 年龄36~78岁。平均 (54.55±7.34) 岁。经肝吸虫酶标阳性证实56例, 粪便查见虫卵证实12例, 胃镜取十二指肠液查见虫卵证实8例, 手术证实44例。均有食生鱼等不良饮食史,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痛、间断性黄染等。

1.2 仪器与方法

Phillips 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MHz, 彩色超声多谱勒 (CDFI) 频率为2.5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观察肝实质内回声, 肝内外胆管壁厚度, 胆管内径, 胆管内胆汁的透声性, 以及胆囊内回声, 是否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及脾肿大。

2 结果

2.1 肝实质及血管回声情况

本组120病例肝脏均呈现轻度增大, 以左肝明显, 肝边缘钝, 肝实质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回声异常, 光点增粗, 回声增强, 分布不均, 可见小片状及条索状强回声。15例门静脉增宽, 门静脉主干内径1.3~1.6cm, 其余门静脉系统正常。

2.2 肝内胆管损害

胆管壁增厚型48例, 回声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局部肝内胆管呈“双轨征”, 或肝内胆管壁呈较均匀回声增强, 以肝左叶胆管明显, 胆管内回声不均匀。本组病例肝内胆管壁厚2.5~5mm。胆管扩张型43例, 表现为胆管内径呈不同程度扩张和局限性扩张, 以肝内胆管扩张较明显, 回声增强, 在肝内胆管周围可见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斑点状、类实质强回声团块状及片状强回声, 如“落雪”样增强, 内部回声不均匀。扩张胆管内可见管状强回声虫体及蠕动现象具有一定特征性, 虫体长8~14mm。本组有39例可见管状强回声虫体及蠕动征象。类实质强回声团块最大9mm×12mm, 最小5mm×5mm。胆囊病变型29例, 表现为胆囊内斑点状强回声、类似泥沙样结石强回声团块及絮状沉积物, 无声影, 部分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 胆囊增大、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及胆囊内结石。团块最大7mm×8mm, 最小5mm×6mm。

2.3 诊断证实及误诊

本组120例患者, 误诊4例, 分别为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超声诊断率为96.67%。

3 讨论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人类是其最终宿主, 由生食被感染的鱼肉、虾肉, 引起的一种胆道寄生虫病, 主要为成虫于肝内小胆管寄生起[2]。成虫寿命长, 并不断繁殖产卵, 肝内胆管可被成虫、虫卵及排泄物充满, 亦可移居至肝外胆管、胆囊内甚至胰管内。由于成虫及其排泄物进入胆总管, 导致胆总管扩张, 管壁增厚;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 形成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不畅引起细菌感染, 而发生胆道炎。成虫虫体碎片、虫卵等组织, 可形成结石核心而诱发胆道结石[3]。因此,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及时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吸虫病的主要手段, 本组诊断率达到96.67%。

通过分析本组120例病例超声回声特点, 总结如下: (1) 胆管壁:肝内外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部分呈“双轨征”或短等号。本组误诊硬化性胆管炎2例, 鉴别要点是后者肝内胆管壁弥漫增厚、管腔闭塞, 胆汁透声性良好。 (2) 胆管内径:胆管内径多呈弥漫型不同程度扩张, 回声增强, 肝内胆管周围散在斑点状及“落雪”样增强回声。可见特征性管状强回声虫体, 有蠕动。本组误诊胆管结石1例, 鉴别要点为后者呈强回声、后后声影。 (3) 胆囊:胆囊内斑点状强回声、类似泥沙样结石强回声团块及絮状沉积物, 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 胆囊增大、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及胆囊内结石。本组误诊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 应结合胆管扩张及管壁增厚等征象予以鉴别。此外本病肝脏轻度增大, 还应与慢性肝炎的鉴别, 慢性肝炎时, 超声可见肝增大, 肝实质内回声粗糙, 但无肝内胆管扩张, 尤其无节段性扩张所见, 肝内也无“落雪”样强回声。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能明确病变位置、大小, 观察肝实质、肝内胆管及血管的变化, 具有准确率高、无创、快捷的优势。临床应用是应提高对各种特征性回声征象的掌握及与其他基本的鉴别, 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肝脏吸虫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20例肝脏吸虫病患者超声声像特点。结果 诊断正确率为96.67%, 有4例出现误诊。结论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具有准确率高、无创、快捷的优势。

关键词:超声,肝脏吸虫病,诊断

参考文献

[1] 梁萍.肝吸虫性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5) :785~786.

[2] 罗双琪, 孙恩涛, 高锡银, 等.胆道探查发现肝吸虫病一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1) :60~61.

肝脏肿瘤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8例, 女4例;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9例患者确诊为乙肝。2例患者为抗-HCV (+) 且临床疑诊为肝硬化, 1例为肝囊肿。

1.2 方法

术前检测生命体征, 常规肝脏B超定位, 以选择进行的部位、方向及进针深度。患者取仰卧位, 身体右侧靠近床边, 右臂弯曲垫于头后。在左侧背部垫一枕头, 使躯干稍向左倾, 并预先铺垫腹带。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铺盖洞巾, 用2%利多卡因针局麻至肝脏包膜, 然后用 (Menghini) 1s穿刺针通过负压直接穿刺吸取肝组织, 穿刺毕, 局部碘伏消毒, 覆盖消毒纱布, 并且1kg沙袋压住及腹带包扎, 术后常规静滴止血药。

1.3 结果

12例患者穿刺过程均顺利, 术后患者均诉穿刺点局部疼痛。3例患者有低热现象, 体温在37.7~38°C之间, 但伤口无渗血。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肝穿刺术了解不足, 对此怀有恐惧, 焦虑的心理。因此, 护士应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和过程。根据病人对肝穿的认知度, 制定术前的健康教育计划。使患者了解对肝穿术的目的, 操作方法。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肝穿活检对自身疾病的明确诊断, 指导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 告诉患者肝穿术虽然是一项有创伤性的检查, 但它痛苦小, 对肝脏的损害也极少, 术后恢复快。同时加强病友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安全性, 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是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肝脏穿刺术。

2.1.2 术前准备与评估

对准备接受肝穿活检术的患者进行认真评估, 充分了解穿刺术的禁忌证。重点检查患者血型,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等。根据要求备齐用物, 常规禁食, 水6h, 排空大小便, 测量生命体征。

2.2 术中护理

护士陪伴在患者旁边, 向其介绍周围的环境和医护人员, 使其情绪放松, 根据要求给予舒适而正确的体位。合理摆放术中用物,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倾听其主诉, 给予心理疏导, 转移其注意力, 保证穿刺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1) 穿刺点给予无菌敷料覆盖, 腹带包扎24h, 局部沙袋加压, 随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如有渗血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 患者手术后专人平车运回病房, 卧床休息24h。告诉患者及家属, 卧床休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它可以减轻腹压, 防止肝脏出血的发生, 同时指导其在床上正确使用座便器。

(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第1小时测血压每次15min, 第2~

3 小时内30min一次, 若无异常改为每小时1次, 连测6次, 每4小时测量PRT变换。

(4) 专人陪护, 密切观察病情, 告诉患者如有不适, 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给予及时对症处理, 如无特殊病情变化, 沙袋与腹带12~24h去除。

(5) 饮食指导, 术后当天患者在床上由他人协助进食, 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少食多餐。保持口腔清洁, 使患者感觉舒适, 增加食欲, 增强机体抵抗力。

3 讨论

随着肝病种类的增加,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肝穿活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对于肝病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和愈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意议。只要术前认真的评估、准备和心理干预, 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肝穿活检术的风险, 提高肝穿的成功率, 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穿刺术的护理和观察。方法 对12例肝炎、肝囊肿的患者进行肝脏穿刺, 在B超定位下, 确定病变位置进行穿刺。进行术前的评估与准备, 术中的配合和护理, 术后的密切观察与护理。结果 12例肝脏穿刺术成功率100%, 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肝脏穿刺,B超定位,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之彬, 潘祥林.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 .

[2] 李春卉, 黄爱丽.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的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7) .

肝脏肿瘤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3例肝脏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537例, 女性286例, 年龄24~85岁, 平均54岁, 体重46~72kg。CT扫描肝脏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178例, 均匀底密度灶74例;无临床体征, 超声检查提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强回声灶357例, 无回声179例;乙肝史伴腹水23例;其他12例。

1.2 方法

1.2.1 扫描准备

扫描前, 患者需空腹4~6 h, 使胃充分排空。在检查前30min, 口服800~1000m L温开水充盈胃肠道。患者扫描时, 应摘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 屏住呼吸。扫描前7d内曾经做过食道、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患者暂停CT检查, 以免肠道内的钡剂产生伪影影响检查结果。

1.2.2 扫描条件

823例肝脏疾病患者均采用飞立蒲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电压120k V、电流150m As、层厚5mm、层距5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脏下缘。观察窗160~190Hu, 窗位50~90Hu。必要时用层厚2mm、层距1mm重建。

1.2.3 造影剂的选择和使用

取患者仰卧位, 行造影剂过敏试验, 试验阴性后使用Medradvistron型高压注射器, 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100mg I/m L, 剂量1.5~2.0m L/kg。造影剂的剂量和肝脏强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注射的速度和肝脏强化的峰值也相关。注射的速度越快, 峰值越高, 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当然, 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患者不适。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脏状况采用团注法, 注射速率在3~4m L/s。

1.2.4 延迟时间的确定

增强分期扫描分为3个时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动脉期延迟时间的确定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 设定触发点阈值为100Hu/6s, 延迟时间为造影后25~30s进行扫描, 此时腹主动脉和腹腔动脉强化明显, 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强化微弱;门静脉期在扫描动脉期后12s或造影后60s开始, 扫描延迟时间平均为45s, 此时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强化基本相等, 门静脉强化显著增加, 肝内门静脉分支强化明显, 肝实质达到最大强化峰值, 比平扫时大40Hu, 门静脉比平扫时>90Hu。平衡期肝实质、腹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强化基本一致, 比平扫时>10Hu左右。必要时可根据病灶的性质增加延迟时间。

2 结果

对823例肝脏疾患患者动态增强分期扫描, 诊断肝癌51例, 胆管细胞癌43例, 肝血管瘤297例, 肝囊肿283例, 脂肪肝126例, 肝脓肿8例, 肝转移瘤15例。肝癌血供丰富, 强化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 时间相对较短;胆管细胞癌强化后无明显特征, 病灶呈不均匀增强, 密度低, 周围有小卫星病灶;肝血管瘤动脉期呈周围斑点状强化或外围性强化, 逐渐向中心扩展。根据Freeny提出的3条标准: (1) 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 (2) 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3)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符合3条标准的典型病例有189例, 占63.6%;肝囊肿边缘光滑、边界清楚, 呈水样密度, 内部无强化;脂肪肝呈局部或弥漫性低密度灶;肝脓肿周边部环状增强, 外层强化度大于内层, “环征”率达到92%;肝转移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周壁厚薄不均匀。

3 讨论

腹部CT扫描在平衡期前最佳肝脏强化成像显示病变是最适合的, 但因强化时间短, 因此, 对富血管瘤诊断比较困难。因此, 在结合患者的个体和循环情况, 合理选择造影剂用量、注射速度和注射方式, 采用16排螺旋CT增强分期扫描能分别显示肿瘤的最佳增强期和肝脏的最佳增强期, 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影像资料, 为临床治疗的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对患者的治疗和效果观察提供捷径。

摘要: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823名肝脏疾病患者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肝癌51例, 胆管细胞癌43例, 肝血管瘤297例, 肝囊肿283例, 脂肪肝126例, 肝脓肿8例, 肝转移瘤15例。结论 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79~180.

[2] 余祖存, 吕海蓉, 关红博.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5) :585~587.

上一篇:头颈部肿瘤下一篇:脊髓肿瘤

热门文章

肝脏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