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

2024-03-01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1 中美非语言交际障碍的原因

1.1 历史原因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的文明历史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 世世代代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和劳作,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诸多中国文化特点和价值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集体价值观念即是这一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产物。农民根据季节和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活动, 全年有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下一年, 又一个轮回, 这是一个圈式的过程。因此, 历史学家称中华文明为“圈式文明”, 这是对中华民族聚合型文化的一个生动而确切的描述。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走向外部世界和对外扩张寻求生存的历史。提到美国西部时, 人们首先会想到1849年加利福利亚的淘金热。事实上, 美国的扩张行动早在淘金热之前的几十年就开始了。1803年, 托马斯·杰弗逊总统给国会发出一封密信, 要求从密西西比河西岸远征至太平洋, 于是他精心挑选了十几个智慧的军事人才成功绘制了整个航线。尽管开发出的路线从未被广泛使用过, 但是这次行动为美国西部的开拓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那时起, 西部开拓者开始面临战马奔腾、牲畜惊窜、大火燎原、暴风雪肆意的场景。因此, 与中国的“圈式文明”相比, 美国的文明是航海和游牧式的文明, 他们的离散型行为模式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的形成也就有据可循了。

1.2 地理原因

地理上, 中国被巨大的自然障碍所包围:北方宽广的蒙古高原和戈壁沙滩;西边高大的山脉体系将中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隔离;喜马拉雅山脉于中国的西南边形成了中国和印度、缅甸等国的边界;高山和深谷将中国与其南边邻国分开。这样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了一个封闭、自足和孤立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在这种向内的文化类型中, 人们拥护团结、和谐并且喜欢聚集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 美国西面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广阔而开放的海岸线形成美国人独立自主和热爱冒险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历史过程和地理环境给中美两国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类型, 即中国的聚合型文化以及美国的离散型文化, 进而导致中美两国人民在个人空间、体触、时间观等非语言行为方式上产生差异。例如:美国人往往比中国人要求更多的个人空间。在中国, 拥挤公交车或在公共场合人头攒动的现象不足为奇, 在美国却极其罕见。在美国, 普通朋友以及陌生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可能带来不愉快的反应。无意中碰触到他人, 我们会立刻听到“对不起, 非常抱歉”之类的道歉, 但同样情况下, 中国人对于拥挤和身体接触的容忍度却高很多。相对于中国人的圈式时间观, 在以工业为基础的美国, 人们则按照计划安排在生产线上劳作, 因此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线性的。当中国人通过自然气象推测时间、安排生产劳动时, 钟表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时间指示器。

1.3 信仰原因

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们行为思想的标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仁”的具体内涵表现在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五个方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尤其重视个人对家庭的道德责任。因此, 中国世代同堂的现象并不罕见,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 这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家庭第一位, 其次社会, 最后是个人利益。“礼”要求礼仪与规范的结合, 其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和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 只有严格遵守“礼”才能顺利实现其它各种要求。儒家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和谐, 为了实现和谐, 礼貌、谦逊、集体主义都是其必要条件。

基督教是美国主要的世界观,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 上帝创造了每一个人。上帝与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关系, 上帝观看人们、听他们说话、惩罚犯错误的人, 每一个人对上帝来说都极其重要。对于基督信仰者, 上帝是父亲, 人类是上帝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从父亲那里得到指引但是必须自己做出选择。因此, 在基督教里, 个人主义思想可见一斑。广义上, 个人主义指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并且与其他个体完全不同的。在个人主义精神的支配下, 大部分美国人不会受限于规则的约束或视团体利益至上, 而形成了追求自由、拥护独立的个性。基督教的原罪说解释了人生来是罪恶的, 当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后, 犯了原罪, 被驱逐到人间受苦。因此,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腐败、堕落的, 只有罪恶留在过去, 人只有向前看, 才能期待更好的生活。

两国不同的信仰对姿势、微笑、眼神交流、时间观等非语言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站如松, 坐如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礼”的遵循。回答问题要举手、面对上司或年长者要起立打招呼, 否则视为不敬。在眼神接触方面, 交谈时中国人不习惯频繁得直视对方, 有时甚至避讳直视以显谦逊和礼貌。而美国人却信奉“不要相信任何不敢直视你的人”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at you in the eyes) , 因为对他们来说缺少足够的眼神交流意味着交谈者对所谈话题没有兴趣或心不在焉。微笑是中国人常常用来处理尴尬的特殊方式, 但这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为幸灾乐祸和不礼貌的奇怪举动。邦德 (Bond) 认为“情感的表达是在仔细考虑扰乱团体和谐以及地位等级关系之后的一种行为” (引自Samovar Porter, 2007:244) 。由此, 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人为了维持团体和谐而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言语表达, 或诉诸于微笑这样含蓄性的表达方式。儒家文化中人性本善的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时间观以过去为导向, 因为向过去看意味着返回到人类善良的本性, 而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对世间的态度则是以未来为导向的。

2 结语

中国的农业历史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中国的聚合型文化类型, 导致了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致使人们崇尚礼貌, 追求和谐。美国的工业、航海和游牧的历史以及开放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其离散型文化类型;基督教宣扬个人主义思想, 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 历史、地理和信仰因素构成了中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价值观, 是导致两国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作者通过对中美两国历史、地理和信仰情况的对比, 将证明这些原因是导致中美之间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聚合型文化,离散型文化,儒家思想,基督教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Porter, 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10th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李晓菲, 邵龙宝.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J].文史哲, 2005 (6) .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舞美空间的造型设计是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换贯穿于整个演出的活动, 空间造型是舞美设计的基本的功能, 空间造型艺术是将三维的空间造型拉到二维的框架中去, 伴随着演员与剧情来传达给观众既有的体验, 在特定的手法以及与技巧创造, 以及利用各种形态和构架去精确的表示出符合剧情剧意想象空间造型。

1、写实空间造型的功能

所谓的写实空间的造型就是要求舞台美术设计者根据剧本的指引下的思想意念、剧情的发展, 情节与人物的纠葛, 情感的发泄, 对于情节空间环境设定和影片格调的统一。在所设计的场景中, 所表达的是比较内敛, 感觉, 比较细腻的写实风格, 非常贴近真实的生活。我设计的《雷雨》其中的一个版本其中的造型就是比较写实的:其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布局就是按照当时时代背景来摆设的, 台灯、沙发、以及楼梯, 以及鲁妈年轻时候的照片, 这些细节的表现就是更好交代时代的背景, 给人一种朦胧的情绪。

2、写意空间造型功能

写意的空间造型是戏剧的有机的组成, 更是强调了剧中人物心的外化, 突出的表现了自我的感受, 主观心理的描写, 利用各种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剧情的中心寓意。

在我设计的《雷雨》版本中利用写意的造型艺术有巨大的破旧的铜锁, 悬挂在舞台的高空中央, 给人一种是视觉的冲击产生心里的压抑, 象征着腐朽的封建社会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摇摇欲坠, 在巨大的铜锁上超绕着四根生锈的铁链, 这四条破旧的铁链寓意着万恶帝国主义没落的势力, 在粗壮破旧的铁链的另一端超绕着巨大变形的门框, 这个门框象征着不堪一击的军阀势力。在门框后面隐约的可以看见一道闪电, 这个闪电暗指剧中的人物“繁漪”他用于冲破世俗的枷锁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二、舞台美术空间的划分

1、舞台平面的构建

在本设计的舞台平面布局是根据一个“品”字行来设计的, 在舞台的左侧放置着楼梯, 主要的戏份是繁漪的戏份在上楼她是一个打破成规的, 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但是在下楼的时候, 他的内心戏份就是周朴园的妻子, 在楼梯的前面放置着两个沙发一个桌子, 主要设置定位是周扑园的书房, 这里是周朴园的死人的空间或者是其有心里戏份的地方。在舞台偏中间的地方是客厅的沙发与茶几, 地毯, 这里是主要演区, 所以放在这个视野效果好的地方。在舞台的右侧是摆钟以及五斗柜在柜子上方摆放着鲁妈年轻时候的照片, 还有一个开着的窗子, 这个岩区是配合其他的两个演区的, 在繁漪从楼上下来的时候让四凤去关窗子, 还有鲁妈在来找四凤的时候看到自己年轻的照片, 也是整个剧情反转的关键。

2、舞台的立面构建

谭铁志说的“创造舞台设计的空间的重要内容就是创造演员和观众在不同类型的舞台空间中特有的观演关系, 目的就是创造空间结构的没与视觉美”, 利用垂直面的划分区域, 通过在垂直面上面上的空间的开放形态[1]。

在本设计的垂直空间造型有写实与写意 (非写实) , 在写实的有沙发、座椅、以及钟表、台灯、楼梯、五斗柜、照片、窗子。这是配合剧情的需要。在写意 (非写实) 的地方有高空悬挂着破旧的大铜锁、在垂直空间布局是处于最该的位置, 在关总与演员的视角是不同的, 但是给人的感觉是相同的压抑, 在垂直空间的中间以及下部分放置着巨型, 变异的大门框, 在门框与铜锁之间有着锈迹斑斑的铁链子。这样的造型空间构成散发着想象性, 在造型, 细节的处理, 往往在情节是大胆, 新颖, 打破了现实中固有的造型。在构图画面, 叙事空间都有所改变。视角特殊、视觉效果强烈, 铜锁以及大门框, 铁链子, 是诠释着剧本核心, 隐秘的空间感受, 在整个空间布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让人想逃离这样的空间, 也符合剧情的设定[2]。

三、整体的空间造型气氛

1、舞台的造型色彩

在舞美空间的造新色彩也是有写实与写意 (非写实) 的表现。在对本设计来说整个造型色彩是陈旧与怀古, 黑色的虚空背景, 来体现社会的背景, 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来促使具有一种“压抑”的精神和内在的意义。通过巨大的夸张的 (铜锁、门、铁链子) “外表”造型色彩视觉化的途径来表现“内在”的主题。也是在传达剧中人物繁漪的内心的情感是压抑的, 为了调节自己压抑的情绪, 她跟周平发生了一段不伦之恋, 然而周平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也有了不一样的情绪, 不仅跟自己的后妈恋爱了还喜欢自己的丫鬟, 这样的环境造就这样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性格导致这样的剧情发展合情合理。在最后的剧情中闪电更加明亮也是暗示最终的关系越来越明朗。

2、舞台的灯光色彩

在灯光的感染力下对空间的气氛造型营造和对人物情绪的渲染, 特定的光的效果对比是和方向作用是不一样的。整体的灯光色彩也是要变化的, 突出人物的性格, 这样都是表达并且给观众情绪上的感染, 信息的传达。

在本方案的设计中灯管才用的是蓝色基调, 整体较暗, 例如在四风家中采用的灯管是暖色调, 在四凤家里是父母兄弟姐妹是友爱的, 整个色调给人温馨的小家庭, 在周平跟四凤抱在一起的时候, 窗外站着繁漪, 天空下着雨, 给窗外的灯光是冷色调, 在四凤家里给的是暖光, 因为四凤与周平是真心的相爱。然而画面转到周公馆的时候是冷色调, 这样更能体现出周公馆的压抑的情景, 是人物的心里产生了一种不舒服的感情, 这种感情体现在繁漪内心的压抑, 周平的感情不专一, 周朴园的专横。

四、结论

在对舞台美术设计者来说必须在剧本的指导下, 思想感情的寓意, 情节的逐步转换, 人物的设定, 情感的宣泄, 对空间的设计是统一的无论你利用什么样的设计手段都是要符合以上的原则, 并且要整体的把握写实与写意 (非写实) 的转换。在舞台美术创造要合理的利用这两种手段来带给观众是视觉的体验以及精神的震撼。

摘要:舞台美术设计是设计门类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设计类型, 因为设计依据是从演出性质与特征中敷衍出来的。其特征是创造的空间造型的艺术的语言, 贴切的表述和揭示戏剧与表演的主题寓意。舞台美术空间的造型艺术不断地自身在发展, 但是其特有的性质是特定的、个性的、总体来说是为了营造气氛和表演空间的运动关系设计。

关键词:舞台空间造型设计,写实与写意,整体造型,空间的划分,气氛营造

参考文献

[1] 谭铁志《演剧与影视舞台空间创意》, 2005年第一版.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功能

1.1 定义

非言语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始于20世纪50年代, 尽管它的产生远在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之前,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它的重要性。非言语交际就是利用视觉的、发声的和无形的交际系统的交互作用来表达和解释意义 (Leathers, 1992) 。由此可知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范围很广, 大致可包括体态语即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体距和副语言。

1.2 功能

(1) 补充和增加信息的功能; (2) 替代功能; (3) 强调重复信息功能; (4) 表露情感和态度的功能。

2 非言语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化学课堂中非言语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的82%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 而只有18%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 可见非语言交际对化学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化学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并改善自己的非言语行为, 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非言语交际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效果一部分是通过言语行为达到的, 而另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表情和举止等非言语手段实现的。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分为教师的体态语、体距和副语言等。教师应学会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来提高和深化课堂教学质量。

3.1 体态语

在非言语交际中, 体态语是指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手势等语言因素。我们教师不但要强调言传, 而且更要强调身教。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大学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种身体姿势乃至面部表情, 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自然的体态及恰当的手势能够促进有效的教学。

(1) 面部表情。众所周知, 人的面部表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活动。面带笑容的教师往往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而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教师往往造成压抑的气氛, 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惧怕和疏远, 降低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力, 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 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光可交流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传达鼓励的期待。教师可用环视表示一种对待学生的重视及平等态度, 用眼神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稳定课堂的秩序。通过这种方式, 师生能够互相从对方的眼神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3) 手势语。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手势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 而且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灵活的。

3.2 体距

体距这一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 (Hall) 提出的。它指的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 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人们的关系越亲密, 其间的距离越短, 反之, 则距离越长。例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老师可走到学生跟前倾听, 以表示足够的重视和鼓励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例如, 教师在讲精读课文时, 可以按照传统的座位排列。

3.3 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在口语中传递特定信息的非言语的声学现象, 譬如音色、语气、语调和语速。例如, 如果教师上课时, 学生精神不集中, 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嗓音, 甚至干脆停止讲课这种副语言的形式来提醒学生。由此可见, 副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使用非言语交际应注意的事项

非言语交际只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因此如果使用得体, 会使言语增色生辉, 但如果运用不当, 就会削弱甚至破坏言语的表达效果。因此, 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的运用应该讲究技巧, 注意方法。

4.1 非言语交际的使用要得体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必须服从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 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切忌生搬硬套。一般来说, 性格活泼的教师使用非言语交际的频率高于性格内向的教师。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应采取让学生表演、实物和录像等形式弥补其不足学生随年龄的增加对体态语的依赖性会明显降低。

4.2 避免消极的和无意义的非言语交际的使用

消极的和无意义的非言语交际在每一个教师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而教师本人往往对此并不察觉, 但这些动作往往成为学生所注视和谈论的话题。某某教师上课时玩粉笔头, 或总是手拄讲桌, 或总是不自觉地整理头发。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专门记录某个教师的某个动作做了多少次。这种体态语严重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课上要自觉地避免消极或无意义的非言语交际。

4.3 摆正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位置

非言语交际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 它在教学中起到辅助言语教学的有效作用。和言语教学相互配合, 共同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者密不可分。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中, 非言语交际的教学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无限地夸大其作用, 而忽视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 即言语的教学。

5 结语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融入到学生中去, 使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学, 在把握好“度”的准则下, 从非言语角度做应激效应, 从而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下让学生灵活生动地学习。

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交际的全部过程。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言语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而忽视与学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因此有必要对化学教师的课堂非言语交际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并改善自己的非言语交际, 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非言语交际,体态语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梁雪清.非言语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7, 7 (3) :70~73.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制度与文化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中密不可分的因素,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建设同样需要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文章以政治文化的构建与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受到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我国传统政治因子的多重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协商民主 政治文化 维度

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源地,西方政治家以自由竞争和政党政治为基点,构筑了一系列选举民主的政治光谱,并以市场经济为助力,力求将之放诸四海,成为普适性价值。然而,事过境迁之后,以个体权利为核心,强调民意聚合的竞争性自由选举制度已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尤其是无法包容政治文化的多维度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暴露出种种弊端,促使西方学者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协商民主”理论借此获得了复兴。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不仅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不同质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也会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软性制约。协商民主理念的广泛传播,无疑会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明成果,但以人民政协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研究也注定会烙上显著的中国符号。因此,我们既要吸取西方学者的理论精髓,又要结合当代中国特有的现实图景,深入探讨产生政治制度的文化土壤,进而构建中国特色话语逻辑体系下的理论架构。

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性

每一颗民主理论的种子都需要找到适合的文化土壤,与显性的制度约束相比,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隐形的、潜移默化的软约束,这种约束机制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倾向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当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形成之后,便会以弥散性的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无论是在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上还是在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上,政治文化都会展现出独特的深远影响,甚至当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时,政治文化的传承也不会瞬间断裂,反而会凭借巨大的惯性,重新渗透到政治系统之中,与新的政治因子相混合,继续发挥无形的作用。在不同的政治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治文化的演变形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发展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价值观发生分化,政治文化对社会诉求的整合作用减弱。所有这些变化都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彰显了构建与协商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政治文化影响着协商主体的政治行为。从本质上讲,协商民主是通过偏好的转换而不是偏好的聚合,来达到共同的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影响是显尔易见的。所谓“偏好”,在政治学话语逻辑体系中,表现为一种政治认同和政治倾向,它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个体在面临问题时的政治选择,这种对相关政治行为的影响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可能仅仅是本能的反映,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政治文化的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说个体偏好的形成是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缩影,相同的文化背景还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群体内形成文化边界,最终影响着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行为。因此,政治协商的过程实质上是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包容性的政治文化则有利于消解自由主义的民主困境。

政治文化影响着协商进程中的博弈与均衡。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中,公共理性和相互妥协是必不可少的,多元社会中进行民主协商所面临的最大现实困难在于,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不同社会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落差的增大,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会突破物质利益的界限,深入到文化领域,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彼此妥协的难度。“不同的文化结构也许会把不同问题归结于不同的理性形式。这些争论都是关于正当性和判决本身的,因此就产生了运用多元公共理性的需要。”妥协是达成公共理性的必由之路,谋求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让步,而是通过对话和沟通,参与协商的各方能够了解彼此的立场和需求,在意识到他者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之后,反思自我的价值立场,修正偏好倾向,最终使博弈过程由于得到文化水平和道德理性的支持,所以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讨价还价,达致均衡,同时也促进了公共文化的形成。

政治文化影响着达致协商共识的政治体系。“协商民主的挑战性任务,就是要揭示出平等主义民主的核心思想—法律的合法性由遵守它们的公民所赋予—在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中依然是可信的。”政治协商的终极目标是要达成协商共识,这一过程是依托一定的政治体系来完成的,政治文化通过对不同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整合,在政治体系中树立了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得到规范。同时,政治文化的包容性还有助于将不同的声音纳入系统之中,特别是通过对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文化上的尊重,推动政治体系内部的理解和融合。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现实图景

当今中国在政治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向重合的态势: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西方话语借助全球化背景强力渗透、传统文化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苏醒逐步回归,三者之间的交错融合,构成了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现实图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党建国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及其统一战线理论要求共产党人为了工人阶级最终的目的和利益,必须同各民主政党、团体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这为协商民主尤其是党派之间的协商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相交织的现实情况,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当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时,共产党人就要善于联合其他民主政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协商,并达成政治协议。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在建立了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之后,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彼此关系时,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特别是不能使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发生改变,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组建了国际工人协会等国际组织,在这些组织内部主张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协商合作的思想,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治组织和政治派别之间的协商合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西方政治哲学理论渊源。根据所持学术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西方学者对于协商民主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派别: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罗尔斯针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多元理性的观点出发,在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构建起协商民主理论。为此,他将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看作协商民主顺利进行的理想化条件,强调正义原则在协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公民作为协商参与者,在理性沟通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重叠共识”,这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解决社会冲突,包容文化差异的主要途径。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批判主义商议民主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主义商议民主理论产生于对竞争性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与批判,认为这一民主形式用程序上的平等掩盖了多数人对少数人权利的剥夺,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所以,他提出实质民主的概念,强调在一个多元分化背景下的共享世界里,所有意见或主张都应该平等地受到理性的批判,公民以话语方式参与社会意见形成和国家意志形成过程,通过公共理性的商谈,提高对政治共同体的内心认同和支持。

合作主义的协商民主思想。与上述两种思想不同的是,合作主义的协商民主思想是为了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而提出来的,所以,在这一框架下的协商民主参与主体是三方,劳资双方的代表自然是参与协商的主要角色,国家则处于中立的地位,代表着“公共的善”,主持其他两方的对话和沟通,并在冲突中发挥“仲裁者”的角色。合作主义在协商民主中的运用,弥合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三方平等、理性的合作机制也为整合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而日益分散的社会力量、实现不同诉求目标之间的均衡提出了新的思路,从实践运作上拓展了理论的空间。

第三,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论渊源。“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学者们从传统政治文化中汲取现代理论发展的养分,认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求同存异是协商民主的结果,和而不同的理念就是协商的理念。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在强调国家政权建设层面“大一统”理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不同思想、观点的并存发展,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传统政治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不同思想流派的合理内核,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国家治理中,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人,君、臣、民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价值取向上倡导“和衷共济”,从不主张对立面之间的攻击、对抗。虽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传统政治文化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直接的、法治基础上的理论资源,但“和合”思想本身暗合了协商民主理论中处理“同”和“异”关系的基本原则,纵使二者在具体的过程解读上存在差异,但源于中华民族自身历史积淀的传统政治文化,仍然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根基。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构建维度

任何显性的制度安排都会受制于本民族内部特定的文化软约束,这一软约束不仅影响着我们对概念、范畴的理解,而且会毫无疑问地规制着实践路径的选择。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政治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应该明确当下的价值定位,通过对现有语境的提炼,构建与实践相适应的文化土壤。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特点。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构建依托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体现出自身特点。

首先,政治文化的核心由革命与斗争转向发展与民主。大规模疾风骤雨式战争时代的结束和国际社会时代主题的转换,都必然使政治文化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表征,从强调对抗、否定、斗争的二级对立视域转向强调沟通、交流、妥协、宽容的发展视域。

同时,政治文化逻辑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将由对抗转向和谐。自我与他者之间认知角度的差异是造成文化主体之间对抗关系的根源,在革命与斗争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中,消除这一差异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彼此之间激烈的抗争,形成压迫性的关系结构,而在以发展和民主为特征的文化体系中,是通过认知角度的转换,重塑自我,从而达致集体理性共识。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模式也将由排他性的二元对立转向共识基础上的多元并存。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理论维度。近年来,学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政治文化的基础构建对推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由于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具体路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对具体实现模式也存在实践上的不断探索,但对构建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即实现政治文化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考虑到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演变受到古今、中外的多重因素影响,其构建问题实质上是文化的主体性、理论的原创性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当代西方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政治文化中虽然蕴含“民本”的思想,但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概念,作为舶来品的民主理念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在不同的理论认知之间搭建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重新确认已分化的个人利益诉求为基础的社会主体地位。因此,以人为本无疑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实践维度。协商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互相了解各自的主张和观点,理性地修正彼此的偏好,并实现偏好转换,尽可能地达成共识、促进决策。

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极好地体现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和政府层面推进民主政治创新的努力,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强调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为表征,尊重社会日益分化的权利结构,从而增强实现目标的政治能力。在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分离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在具体的方式选择上将更加多样化。除了原有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外,“民主恳谈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模式发展迅速,另外还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具体化的制度安排。

另外,构建与现代民主政治合法性根基相适应的公民文化,也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社会个体需要对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政治实践中传承和修正政治文化。从理论上讲,协商民主的运作过程更能体现公民文化的特征,在通过话语沟通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参与各方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的民主协商,更加强调参与过程的妥协和包容。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使得任何政治发展都不会是完全自发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将是推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从历史脉络来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共同协商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更是一次对民主协商的成功尝试。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实施。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态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说明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一民主形式的充分认可,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之一。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HB2009G06)

责编 / 丰家卫(实习)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效率投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一、引言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里,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权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作为委托人,聘请有能力的外部管理人员经营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不一致,经营者拥有比股东更多的信息,经营者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不利于股东的决策,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比债权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管理者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作出不利于债权人的决策,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1.股权融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当企业必须通过发行股票为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外部潜在投资者不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股价可能会被低估,企业筹集资金,只能按照低于股票价值的价格发行,此时,当存在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时,新投资者将获取项目净现值的绝大部分而使原有股东受损,这时代表原有股东利益的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而发生投资不足,导致非效率投资。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股权融资还有可能产生过度投资的现象,公司中包含了许多具有不同净现值的项目,而市场却以这些项目的平均价值对股票进行定价,这样,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低的企业的价值可能会被高估,其获利可能会超过项目净现值为负的损失,从而出现过度投资的非效率现象。

2.债务融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债权人并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而且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没有代表,债权人只能通过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而财务报告大部分都经过粉饰,所以债权人拥有比较少的信息,当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时,如果债权人预期到自己在关于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会减少甚至放弃对企业的投资,使得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被迫放弃,发生投资不足。

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一些企业债券可能会被高估,这就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能够从债券市场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从而导致过度投资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三、会计信息质量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1.会计信息质量与股票市场。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时,股票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会增加企业发行股票的成本,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质量差,则股票的流动性低,不确定性较大,这都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按照原来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由于较高的折现率,而变为净现值变为负的项目,此时企业就不愿再进行筹资,造成企业投资不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2.会计信息质量与债务融资。(1)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债券人的角度出发,债权人对公司没有全面的了解,债券人会采取严格的政策,如果财务报表能够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债券人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实施宽松政策。

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股东为了避免经理人在企业拥有闲置资金时,更倾向于借入短期债务,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得股东能够更好的对经理人实施监管,此时企业短期债务相对少点。

(2)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更少信息的债权人对公司没有全面的了解,不知道企业实际的风险,债权人倾向于利用高利率来补偿自己承担的高风险,如果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债权人就能要求一个合理的利率,形成一个比较公平的融资成本。

四、改善非效率投资的措施

1.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透明度。会计信息对投资效率具有影响这是显然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可以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但是,会计信息对提高投资效率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应寻找改善非效率投资的各种治理途径,综合治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率。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市场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改善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公司的规章制度,健全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成员中聘请有能力的独立董事,而且要建立监事会,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将决策程序制度化,消除在决策过程中加入的非理性因素,决策的人员应该包括拥有不同经验和不同知识层次的人,而且应该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使投资行为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部分人的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增加其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Biddle G,Gilles Hiary and Rodrigo S.Verdi.“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lmProve Investment Emeieney?”[R].MIT Working Paper,2008.

[2]张纯,吕伟.信息披露、信息中介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09.

[3]蒲林霞.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J].财会通讯,2011.

作者简介:任丽珍(1991.2- ),女,山西省忻州人,硕士学位,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方向

上一篇:非遗保护论文下一篇:传统漆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