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高工论文范文

2023-03-11

评高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注册制度 工程师 土木工程

一、注册工程师制度发展的历史

美国是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1883年美国首先在牙医专业实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而后逐渐扩展到医生、药剂师、律师和会计等行业。1907年,美国怀俄明州开始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工程师和测量师执业资格实行准入控制,经过一段时期的稳定发展,注册工程师准入制度已在全美国全面展开并逐渐被其它国家所效仿。

我国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新政策,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伟大转折。此后,各行各业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如:投资有偿使用( 即“拨改贷”)、投资包干责任制、投资主体多元化、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以及企业资质管理等一系列为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的重大举措。到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注册会计师统考制度,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人民代表大会常务通过《注册会计法》;199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1997年9月,建设部和人事部共同发布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暂行规定》,从此,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始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开来。2001年1月,人事部和建设部又以人发[2001]5号文件正式出台了《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这一文件是建立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标志着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将全面启动。

二、注册工程师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时间虽然不太长,但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已经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领域实行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监理师、注册咨询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岩土师等执业准入制度。为体现公开、公开、公正的原则,全国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闭卷考试、统一合格标准等,实现了考试确认、注册管理、后期教育等完整的管理体系。

全国已经注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18000多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8000多人,注册城市规划师13000多人,注册监理师64000 多人、注册建造师和注册造价师均不少于10万人等。但是,如此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与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来比,仍然显得十人不足。

据统计:全国建筑业建筑总产值50000亿元,年增长20.4%,建筑从业人数为3000多万人,年增长7.2%;勘察设计咨询企业12000家(甲级企业1900余家,乙级企业3400余家,丙级企业4300余家,丁级企业600余家,专项企业2000余家),平均每家勘察设计咨询企业注册建筑师1.5人,注册结构师2.3人,注册规划师1.1人;施工企业56000余家(特级总承包260余家,施工总承包3000余家,专业承包2700余家),平均每家施工企业注册建造师2人;监理咨询管理企业6000家(甲级企业1000余家,乙级企业2000余家,丙级企业2600余家),平均每家监理咨询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10.7人。如果以上各企业均需要造价工程师的话,注册造价工程师少得就更加可怜。而国家在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要求:勘察设计咨询企业行业乙级设计资质,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少于4人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少于2人;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一级建造师不少于50人,监理咨询企业综合资质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6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5人,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次,专业资质: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甲级25人次、乙级15人次,相应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甲级15人次、乙级10人次丙级5人次等等。可以看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相关企业的注册工程师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三、注册工程师制对注册工程师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要求

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工程师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合格标准和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对这些要求具体分析,不难得出注册工程师制度对主册工程师素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的要求。

1.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从报考土木类注册工程师条件可知,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素质要求,一般从专业和学历、工作和工作经历、专业职称、思想品德和健康状况四方面提出。

1)专业和学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一般要求考报考者应具有报考注册工程师类别相同的专业或相关专业并具有一定的学历基础。除个别专业的注册工师报考要求中专以上学历外,其他专业的注册工程师一般不低于大专以上学历。

2)相关工作和工作经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必须从事与报考该类注册工程师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年限经历。一般要求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不少于2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4年,本专业本科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6年,本专业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8年。本专业的相关专业毕业,虽然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工作经历需增加2年。

3)具有一定的专业职称。有些类别的注册工程师对报考者的专业职称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许多股份制企业十分注重人才的技术能力,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所以技术职称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脱节,多数注册工程师的报考条件不与职称挂钩,而与工作经历联系紧密。

4)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体魄。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的工作作风等。

2.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

从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科目可以分析出,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一般从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建筑法律法规、工程实践知识五方面设计。

1)技术知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必须具有与本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一个不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仍至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是很难能够得心应手,有忍有余地驾于工作。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它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经济知识。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经济原理,最大限度地为土木类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调查与经济预测、现金流与资金等值、经济技术评价、价值工程和风险决策等。

3)管理知识。注册工程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如: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投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科学的工作程序,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进行技术协调和组织管理。

4)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注册工程师还应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合同条款,熟知本专业法律法规,能运用法律条文及时、合理、公正地解决工作中而又不可避免面临的各种争议,从而会防止争议事态进一步扩大或影响范围,进一步增进双方理解、互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该项目工作。

5)相关实践知识。注册工程师的业务内容主要体现在技术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所以,实践知识是注册工程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知识包括:立项评估、地质勘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设计及设计管理、施工及施工管理、设备制造、工程监理及设备监造等十一个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上至少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多数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

根据各类注册工程师各科目考试分值所占的比例分析,注册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如饼状图1。

图1 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示意

图3中。从知识结构所占比重来看:管理知识所占的比重最大,法规知识和实践知识第二,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知识第三;从知识结构的范围来看:实践知识、技术知识和法规知识在各类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中均属必不可少。

3.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能力要求

从报考条件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素质要求和考试科目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综合分析,可知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工程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的高低是衡量注册工程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应该具备较强的工程专业技术能力。

2)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注册工程师需要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组织协调,需要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知识,能够运用组织活动原理,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机构更加精干、高效地运行。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实际工作中,注册工程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问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听信其他专业人事特别是反对方面的建议,冷静分析、准确判断,做到正确决策、准确决策。

4)科学的工作态度。注册工程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准确判断决策能力,还应该坚持科学、尊重科学,具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2)

[2] 余壽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 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时铭显.面向 21 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0)

[5] 维谦 ,龙正中. 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399-418.

[6] 李元元等.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评高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评高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副” 意义 历时来源 教学策略

《成功之路——冲刺篇》第三课的课后练习里有一个句子——“这个小女孩睁大了双眼,露出一副惊讶的样子”。有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汉语里既可以说“一副手套”、“一副眼镜”,又可以说“一副惊讶的样子”、“一副笑脸”,我认为留学生产生这个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母语负迁移。通常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翻译法,汉语和母语中的共同项目容易理解,而汉语有母语没有的项目则难以习得。“一副手套”在英语中可以用“a pair of gloves”表示,此处“a pair of”与量词“副”用法类似,因此学生容易理解。但是“一副惊讶的样子”在英语中只能翻译成“a surprised look”,量词“副”在此处没有对应的语言项目,因此学生较難理解。

第二、目的语知识不足。汉语中很多词并非从造字之初就用作量词,它们大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凝固为我们今天的表达习惯。留学生们往往会因为目的语知识不足,不明白某一量词的意义,也不明白名词和量词搭配的理据性,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语法偏误。

下面我将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对量词“副”的意义和来源作简单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副”的意义和来源

1.1“副”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八百词》,我将量词“副”的用法整理如下:

(1)用于成对或成套的东西:一副手套、一副扑克牌。

(2)用于面部表情: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的面孔。

“副”用在表示成套的东西时,是定量词,表示若干人和事物的固定不变的数量,后面通常接具体的物体。如:一副手套、一副扑克。量词“副”在表示面部表情时,后面所接多为抽象名词,表示较为抽象的意义,例如:一副笑脸、一副严肃的样子。上述两种用法看起来毫无联系,但为什么“副”可以兼而表之?我从“副”的历时发展角度加以分析。

1.2“副”的历时来源

要想探究量词“副”的历时来源,就必须从“副”的本义出发。《说文解字》里解释:“副,判也。从刀畐声”,由此可见,“副”的本义是用刀剖开。

例:不坼不副,无灾无害。(《诗经·大雅》)

舜於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吕氏春秋》)

我们通过检索北京大学语料库发现,先秦两汉文献中“副”主要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并未出现作量词的情况。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有确切可考的用作量词的“副”。例如:

大砚一面,纸比一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授言。(六朝《全梁文》)

又呼侍御下酒,饮啖,发簏,取织成裙衫两副遗超。(晋《搜神记》)

唐代以后,量词“副”的使用逐渐增多。例如:

将葬之日,又遣内给使衣裳一副,重申临诀。(《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金银鞍辔一十副。(北宋《册府元龟》)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从魏晋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并没有形成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数量名”结构,量词“副”主要用于名词之后,表示成套的物体。

表示面部表情的用法直到元朝时才开始出现,明清时期使用频率更高,例如:

害得那妇人娇滴滴一副嫩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元《元代话本》)

她却一副冰冷的面孔(清《侠女奇缘(上)》)

我们认为“副”大致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即从本义“用刀剖开”发展到表示成对或成套的量词,再演变为表示面部表情的量词。量词“副”从表示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发展为表示人的面部表情,其实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二.留学生量词的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以下方法讲解汉语量词:

(1)利用汉外语言对比讲解量词。量词在世界各语言中的数量、功能等不尽相同,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分析学习者母语系统中的量词特点,利用其与汉语量词的异同来展开教学,尤其要对不同点进行重点讲解。

(2)运用古汉语知识讲解量词。汉语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才形成今天的现状,很多量词也被历史掩盖住了本来面貌,当我们用现代汉语很难去解释某一量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追溯词汇发展的历史,借以梳理词义的演变。

(3)类比教学。汉语中一个量词可以跟很多名词搭配,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词归类,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某些共同点,从而可以对这一量词的用法有更深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李月炯(2007)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介绍:曾月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统计师论文下一篇:工地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