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范文

2023-10-01

休闲农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泰州;休闲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产业则是以农村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文化为内涵,以参与为特点的新兴农业产业[1-2]。2014年,笔者所在课题组以“发展休闲农业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为课题,组织人员对江苏省泰州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将休闲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载体,作为促进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加以推进,全市休闲农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初步统计,泰州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530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60个,休闲生态农庄8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90个,农业主题公园15个,农家乐272个,民俗村7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3家,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6个。全市已建成各类省级和国家级观光农业、农家乐专业村和旅游公园1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业观光园6个,省级农家乐专业村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2013年全市休闲农业资产总额近10亿元,经营面积4 806.67 hm2,实现总收入3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 352人,其中农民22 137人,帶动周边农户245 211户。

1.2区域特色逐步彰显

各地围绕自然资源和种植(养殖)业发展特色,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亮点,基本形成了沿江休闲渔业带、里下河水乡农业观光带、城郊现代农业观光带等3大主体类型。靖江市、泰兴市等沿江地区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势,通过对养殖基地的改造,放养特色鱼类,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赏江景、钓江鱼、品江鲜”等休闲旅游项目,初步建成了一批“省内一流、华东著名、全国知名”的渔文化休闲基地[3];兴化市利用农业资源丰富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以“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观葵花、冬品芦花”为主线,培植水乡特色,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姜堰区溱潼镇充分挖掘古镇两千年悠久历史、两千年文化底蕴,围绕“水、湿地、生态”主题,启动修复了绿树禅院、花影清皋、东观归渔、院士旧居等景点,初步重现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区小镇的独特水乡韵味;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利用“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这一金字品牌,借助生产的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开发建成一批以采摘观光、休闲垂钓、农乐餐饮、土特产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河横村在河横大道两侧建成经营农家餐饮的农家乐有30处,经营旅馆业的农家客店有30家,可同时接待1 000人就餐,300人住宿,2 000人参观。

1.3产品类型日渐丰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资源, 既有观花赏景、采摘、品茶、尝鲜、工艺制作的休闲观〖LM〗光农林业,又有集垂钓、渔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在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上初步形成了5种主要形态,一是欣赏田园景观、游历水乡风光、感受农村风貌的生态观光型;二是度假、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休闲垂钓的休闲度假型;三是参与农事体验、释怀农民情结、瓜果采摘尝鲜、了解特色产品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农耕文化知识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体验浓郁乡土风情、传承农耕历史文化、弘扬农业文明的民俗文化型[4]。

1.4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随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大量投资者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调整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由原先的种(养)殖业逐步转向休闲农业,涌现出民营企业家、行业能人、乡镇农技骨干和种植能手等一批新型投资主体。据统计,2013年全市“三资”投资休闲农业的新建项目56个,合同利用“三资”20多亿元,主要以投资园区项目建设为主。“三资”的有效注入,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涌现出靖江市马洲岛长江生态渔业园区,泰兴市省级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姜堰区河横生态园、溱湖湿地风景区,兴化市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乌巾荡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集聚效应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核心园区。

1.5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全市以品牌创建为抓手,精心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着力提升品位和档次。海陵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得国家旅游局“全國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江苏省观光农业园”、“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称号。姜堰区溱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溱潼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创成国家2A级景区,并结合溱湖风情游推出了“溱湖八鲜”。溱潼会船节被亚洲节庆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靖江市政府通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蟹黄汤包节”,扩大了靖江蟹黄汤包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批消费者来品尝美食。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特种水产种苗繁育、高效养殖、休闲垂钓为主的秋雪湖现代渔业生态园声名远扬。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泰兴市曲霞镇印达村新增为“江苏省最有魅力乡村”,全市江苏省最具魅力乡村达到5个。泰兴市滨江虹桥渔业园区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全国现代渔业休闲基地发展到2个。兴化市垛田地貌成为全省唯一1个入选全国19个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

2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政府高度重视

休閑农业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3号)中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2年,泰州全市范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央、省、市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自然资源丰富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就享有“鱼米之乡”“生猪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猪、家禽、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5]。此外,从地理区位上来看,泰州市地处沿海和长江“T”形产业带的结合部,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

2.3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闲农业生产内涵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泰州市休闲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就业功能将日益显著。

2.4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泰州休闲农业带来巨大潜在市场。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与苏北等县(市、区)相比,泰州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空间上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泰州与上海市、浙江省、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

2.5技术体系健全

农业新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管理、组织理念的创新,为加快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发展理念亟需转变

当前泰州各地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如此还很不够,休闲农业更主要的是生态产业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泰州各地各部门能站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生态名城建设的角度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筹划,则更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壮大。与农业相比,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没有市场需求,或不重视市场开拓,不扩大市场需求,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难以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6]。因此,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功能、创建生态名城的角度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2系统规划性不强

目前,各地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造成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存在建设随意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经营内容雷同单一,项目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7]。目前泰州地区大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主要仍以农家乐、乡村饭店、瓜果采摘园、垂钓园为主,仅仅局限于用餐、钓鱼、打牌娱乐等项目,大多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

3.3季节性问题突出

泰州地区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季以赏花踏青为主,秋季以瓜果采摘为主,存在较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往往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淡季则是人丁稀少,门庭冷落。休闲农业的淡旺季则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

3.4产业缺乏有效管理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旅游、工商、税务、卫生、消防安全、环保等,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存在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和管理无秩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5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据调查,泰州地区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特别是农家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着“小农思想”,缺乏产业长远的发展意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系统知识[8]。大多数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亲友从事相关服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在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泰州地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4建议

4.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泰州应把休闲农业作为实现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名城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建议采取一定激励措施,调动起各县(市、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4.2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

建議根据泰州市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发展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理环境资源特色,加强规划制定的系统性、前瞻性,明确泰州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任务。注重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了解泰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产品类型、经营模式、管理机制和制约因素等,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门规划和工作措施,分类指导。

4.3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仅靠各级政府的引导资金、民营企业、农民等的自发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开渠道,广纳资金,加大投融资力度。各级政府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的投融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增加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休闲农业发展资金,对一些较大的开发项目设立开发基金或者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4.4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要重视农业的法制化建设。建议泰州市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出台鼓励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相关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争取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投资参股等形式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资金扶持,为泰州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园区。市级农业部门每年遴选和认定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以项目形式对示范点的水、电、路、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功能的创意开发等给于适当补助。

4.5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化、个性化休闲农业产品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总趋势。针对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的特点,要转变休闲农业基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追求休闲农业產品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建议总结“兴化市千岛菜花节”“溱潼会船节”“城郊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节”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事节庆、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特色农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展示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同时,还应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营销宣传休闲农业品牌,加强与旅行社联合,扩大客源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迅速占领产业和品牌的制高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 旅游学刊,2005,20(5):26-30.

[2]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629-630.

[3]樊宝洪,费忠智. 休闲渔业:新兴生态产业——对江苏省泰州市休闲渔业发展的调查[J]. 江苏农村经济,2005(10):44-45.

[4]刘尧飞. 体验经济下泰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130-132.

[5]董一哲. 高速公路项目区域经济影响后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与关键领域[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447-450.

[7]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 基于SWOT 分析的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40-443.

[8]涂小丽.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 黑龍江畜牧兽医,2013(20):12.

休闲农业范文第2篇

(历史文化学院1041064139)

摘要:女性生活质量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女性休闲问题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涉及女性休闲空间、休闲影响因素、休闲功能、休闲差异、休闲消费,休闲跨文化以及休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的研究文献,然后针对时间限制因素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对比、梳理,并作出简要评述及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女性休闲限制因素时间限制

一.引言

休闲是人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消费自己的闲暇时间,并从中获得身心满足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满足休闲动机而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就称为休闲方式。人们在实现休闲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中休闲障碍,指限制或妨碍女性参加休闲活动的质量、期限、强度、频率以及其他妨碍享受休闲的因素。杰克逊(Jackson)把休闲障碍归纳为前置性障碍(antecedent constraints )和干涉性障碍(interveningconstraints)两大类。1991年,克劳福、杰克森和戈比(Crawford, Jackson&Godbey)开创性地把休闲障碍分为内在障碍、人际障碍和结构障碍3种模式。其他学者提出的关于女性休闲的限制因素大多可以纳入这种模式。内在障碍是指影响一个人的爱好或导致其对某一种休闲活动缺乏兴趣的因素;人际障碍是限制女性参加休闲活动的一种干预性因素;结构障碍是一种与他人无关的干预性因素,它阻碍个体休闲愿望向休闲参与转化。

二.国内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女性休闲的限制因素包括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结构障碍在女性休闲3大障碍中所占比重最高,时间障碍和收入障碍构成女性休闲活动的主要障碍。

(一) 国内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1.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文献现状

据冯媛媛,张朋在《近十年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现况分析》中的统计,在国内,从2002年到2012年的是十年间,我国女性休闲研究有 57 篇( 占总所有女性休闲研究数量的 44%) 论文以对女性休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为主,其中里面 39% 论文以休闲体育为主题。可见,国内对女性休闲研究内容集中在限 1

制因素,休闲体育,内容较单一,研究层面狭窄,且很多研究者依然着眼于定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定量化研究。

2.研究者对女性限制因素的理解

熊欢将外界因素归因为女性休闲运动的限制因素,例如政策上的局限性,缺乏一部专门为女性体育参与设立的文件;文化观念上的社会角色和媒体宣传不到位;以体育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女性资源组织不完善;城市体育休闲空间的分布出现了阶层性的分化。熊欢主要从女性体育的角度,围绕社会功能谈及了体育运动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概括性的建议。

张象等从传统的角度解释了女性限制因素。自身限制包括:第一,女性自我观念,比如,女性认为自己缺乏舞蹈基础或游泳的天赋,女性就会在选择体育休闲活动时首先将跳舞或游泳排除在外;第二,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和思想也使已婚女性认为自己对家庭负有责任,所以休闲以配合家庭成员为主,多以陪伴家人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而以自己为主的休闲体育活动比较少;第三,女性性格,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能力选择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第四,女性个人经历比如一个女性曾经在一次长跑或球类运动中受伤,那么这样的经历将会限制她以后对该活动的选择;第五,技术技能,体育活动项目都有各自的技术,这对于许多女性,尤其是未受过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女性来讲更是休闲体育活动的障碍。张象等将社交限制翻译成伙伴限制,这也与女性有较强的依赖性有关。女性经常独自做某项运动时往往会中途放弃,有同伴相互勉励时,就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而结构限制是指时间,经济能力,运动后的不适感等。但他们只是从定性地层面解释了女性限制因素,却没有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定量地研究,缺乏深刻性。

(二)国外女性休闲限制因素研究现状

1.相对而言,国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多元化, 关注到以及女性对自身形体、男性看法心理学等方面对女性休闲的影响。

国外,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们较多关注的是休闲空间中的女性尴尬处境和私密空间中女性休闲的父母影响。James考察了女孩们在公共游泳池所体验到的男性注视的尴尬。这就是女性自我形体的关注对其休闲产生的影响。Liechty认为女大学生及其母亲的体形、外表信念(beliefs about appearance)对其休闲构成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包括4种类型:参与限制、享受限制、运动类休闲限制以及促进减肥的活动限,超过92%的妇女报告至少体验到与外表有关的4种限制因素中的一种。大约45%的妇女不选择参加某些休闲活动是因为担心她们的外表不理想;60%的妇女仅仅是为了减肥而参加她们不喜欢的活动。Herridge等探讨了女性意识和浪漫爱情对女性休闲的影响。对于已介入男女两性浪漫关系的女性来说,因迁就男性伴侣的休闲需要,从而导致她们与朋友、家人以及非伴侣之间的休闲冲突。由此说明,她们的浪漫关系并未使其拥有休闲自主权,反而限制了女性们的休闲需求。

2.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包括对有色人种女性、少数民族女性、低收入女性、残疾女性、同性恋和双性恋女性的休闲研究。对特殊身份妇女休闲构成挑战的休闲语境研究也是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蒂策等揭示了行动技能、乐趣对女性参加有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发现同性恋母亲经常能够发现更多的休闲,因为在她们的生活中没有由性别导致的社会角色。

此外还有学者发现由于主流社会观念,老年女同性恋者在休闲活动中遭遇了明显的歧视,利特尔对特殊身份妇女休闲构成挑战的休闲语境研究也是学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Jacobson通过对老年女同性恋者的调查,认为耻辱和歧视影响了同性恋老年妇女的休闲。Parry并不把不孕症看成是对休闲有积极影响的因素。相反,不孕症对妇女休闲有多种不利影响,Shannon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罹患乳腺癌反而促使妇女们追求积极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三.国内外时间限制因素的研究成果

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丘斯特(Thomas Juster)所说:人类活动最终的约束是时间。如何安排每天24小时的时间关系到女性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幸福程度。时间使用情况调查是女性休闲调查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

(一)国内时间限制因素研究限制现状

1.女性休闲时间量现状

2001 年的全国第二次妇女地位调查显示:与 1990年相比,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 4.01 小时,比男性多 2.7 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 1990 年缩短了 6分钟。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 小时,仍比男性多 1.6 小时。虽然平衡工作、家务与休闲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缺乏时间显然成为职业女性发展休闲的“硬性”障碍。《2006 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指出,大中城市已婚女性业余用于家务的平均时间为 89.28 分钟,明显高于未婚女性的 71.94 分钟。有孩子的已婚女性每天用于做家务的时间在 1小时以上的,占 65.5%,而没有孩子的已婚女性为43.1%。

2.女性休闲时间限制因素研究结果

林嘉玲等以广州女性休闲为例,对女性休闲的时间限制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对女性对时间的限制认知,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级别和收入情况对休闲的影响线性分析发现,在构成女性进行休闲的障碍一题中,分数最高的分别是时间、收入以及外部条件,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四点具体特征, 第一,

85. 1%的被调查女性认为 “时间”是其主要休闲障碍因素,另外有59. 9%的女性选择了“收入”。 第二,不同年龄群体的休闲障碍存在较大差异:在 18 ~ 25 岁这个群体中,81. 3% 的女性视时间为主要休闲障碍;26 ~ 35 岁和 36 ~ 45 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上升至 90. 2% 和

89. 6%;46 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大多工作较稳定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下降至 75. 7%。第三,不同婚姻状况群体的休闲受时间限制程度不同:已婚,未有小孩和已婚,第一个小孩未成年的女性群体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高达86. 3% 、91. 1%;未婚女性将时间视为休闲障碍的比例下降至84. 2%;已婚,第一个小孩已成年的女性休闲时间增加,视时间为休闲障碍的比例低至 77. 7%。第四,不同职业类型的女性休闲受 “时间” 和“收入”影响程度迥然不同.视时间为主要休闲障碍的职业群体主要是个体户,占 95%.紧跟其后的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 92. 3%.公司普通职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这两类群体视时间和收入为她们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 87.0%、88.0%、67.0%、95.1% 。最

后,学历越高,休闲时间拥有量越多。由此可见,其成果显著,对今后的研究起了模范和铺垫作用。

在陶伟等的以广州高校女性教职工为例,对女性的户内户外的休闲时间总量,户内外休闲时间段,年龄,学历等因素进行了具体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性教职工的户内的日常休闲行为户内时间总量特征:日常休闲时间总量以2~3h为主,其中 19~30岁的女性的日常户内的休闲时间总量以2~3h为主,31~40岁的女性以1~3h为主,41~50岁的女性以2~3h为主, 51~60岁的女性以1~2h为主。对学历属性分析,学历越高,户内日常休闲时间相对越少。对家庭结构属性进行分析,单身女性的时间量以2~3h比例最高;而已婚两口、三口、三口以上家庭结构女性一般都在3~4h之间,其中以已婚两口之家女性的比重最大,将近50%,看来已婚两口之家女性的户内日常休闲时间相对较多户外时间结构特征:户外时间总量主要集中在0~2h, 户内休闲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30-24:00之间,而户外休闲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7:30-19:30之间。

由林嘉玲等,陶伟等的研究对比、综合发现以下特征:

1. 在婚姻状态层面,广州女性职工中的已婚并有成年子女的群体有最多的休闲时间,这适用于广州高校女性职工,这可能归因于,子女能够减轻部分的家务活;

2. 该群体中多为46 岁以上的女性群体,他们大多工作较稳定,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有最多的日常休闲时间为2-3小时,所以将时间视为主要休闲障碍的比例最低,该结论在两组实验中均符合;

3. 学历越高,休闲时间越多,且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户外休闲,该结论是两组实验结论的综合。

(二)国外女性休闲时间限制因素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主要是从男女角色对比的角度,研究收入,孩子对女性休闲时间的影响。研究者普遍发现女性的休闲时间少于男性。肖(Shaw,1985)在研究中发现,女性的休闲时间少于男性,这种性别差异在周末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瑞典的Hallberg(2002)专门研究了夫妇同步休闲问题。研究显示只有约12%(每天45分钟)的同步休闲是由积极同步引致的,夫妻关于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决策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高度相互依赖的。当有共同休闲的条件时,收入高的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别人在一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与配偶相处的时间较少。尤塔以日本家庭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在双收入家庭中,丈夫的帮助能够减少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较高的收入会减少个人的家务劳动时间,同时增加配偶的家务劳动时间。霍南(Horna)研究发现,在家庭休闲活动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家庭对很多女性而言是主要的工作场所,而且大部分在家时间都是边工作边休闲,工作和休闲的界线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半休闲”。 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的妇女平时的闲暇时间都比她们的伴侣少;家中有幼子的妇女闲暇时间的减少比男子多。

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更加有趣,他们的研究建立在长期多年的多因子跟踪调查,收集动态数据,定义休闲现象,从而得出生动有趣又适用于现实生活的结论。

四.结语

目前具有代表性也是应用最多的休闲研究期刊是都是海外杂志,例如

Journal of Leisure Reearch,Leisure Studies,Leisure Sciences。国内相对于国外,女性休闲研究最近今年刚开始起步,尚待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定性、定量分析的进一步深入。第二,注重女性休闲的内部差异性研究。第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希望随着诸如《旅游学刊》等刊物的出版,国内女性休闲研究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象,赵祥,蒋雯,李杉.中国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研究[J].成都大学学

报,2008,(1).

【2】 熊欢.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J]. 体育学刊,

2012,(19-6).

【3】 陈建国,袁继芳.影响女性休闲运动的因素.安徽体育科技

[J],2005,(26-2).

【4】 宋立,中谭申,周胜林.近10年西方女性休闲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第二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

【5】 韩琳琳,郭鲁芳.国外女性休闲研究综述[J].国际经济观察,2006,(11).

【6】 郭鲁芳,韩琳琳.女性休闲障碍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9,(11).

【7】 林嘉玲,甘巧林.广州市职业女性休闲障碍因素分析及其整合研究[J].云

南地 理环境研究,2011,(23-4).

【8】 冯媛媛,张朋.近十年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现况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

报,2012,(22-5).

【9】 蒋素梅,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闲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昆明大学学

报.2006,(2).

【10】 柯倩婷.中国职业女性休闲的“阻”与“畅”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6-3).

【11】 陶伟,郑春霞. 女性日常休闲行为的时空间结构特征-以广州高校女性教

职工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3).

休闲农业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精神,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优秀的发展思路及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报请市政府同意,由昆明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了我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企业负责人一行22人赴台湾进行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本次赴台考察休闲农业采取实地观摩、听取报告的方式进行。期间,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会长、屏东科技大学农企业管理系主任段兆麟教授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在台湾,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一)发展现状 台湾休闲农业在六十年代开始萌芽,多以农场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活动。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出路几乎成为农民与农业部门极力突破的难题。为此,19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台湾农业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2001年,台湾公布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的台湾休闲农业在亚洲地区发展得已比较成熟。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报告》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其中,台湾北部地区有492家,占总数的44.7%;中部地区315家,占总数的28.7%;南部地区有179家,占总数的16.2%;东部地区有110家,占总数的9.9%;金门、马祖地区有6家,占总数的0.5%。这里面又以宜兰县居多(128家,占总数的11.6%)。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体验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以总体上分为四类: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及市民农园。其中,休闲农场根据体验农产品性质的不同,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农园以作物种类分为单一作物型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与综合作物型观光农园,以经营形态由又分为采摘型观光农园、采摘及加工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饮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宿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教育服务型观光农园五类;教育农园根据其实施自然教育体验内容的性质分为农作主题教育农园、森林主题教育农园、渔业主题教育农园、畜牧主题教育农园四类。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效益与成功经验

本次考察,我们参观了飞牛牧场、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花露香草能量花园、初鹿牧场及头城农场。其中飞牛牧场及初鹿牧场属于休闲牧场,两家牧场都以饲养奶牛为主,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将自然资源利用得极好。飞牛牧场主要提供各种牧场体验活动,而初鹿牧场主要以休闲观光和牛奶制品生产及延伸牛奶产业链为主。头城农场是一个典型的DIY创意农场,游客在购票入园后,在园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进行垂钓并将钓上的鱼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灯并放飞、观察萤火虫等等;花露香草能量花园主要是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认知并对精油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教学;而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主要从事区域性农业产业的延伸展示和地方特色草莓酒的展销。本次考察学习,五个考察学习点开展的农业休闲经营活动,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结果,总结来说,如今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因地制宜,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范围,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农业服务业的新产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服务活动的农家乐,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充分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台湾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四是创造型的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为例,苗栗县大湖地区原本以种植草莓为主,但是产品附加值很低,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们开发出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激凌、草莓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出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就是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了

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昆明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一)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结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四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面面具到,形不成个性特色。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把休闲农业作为城市的缓冲和有效补充。

(二)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顺应现代新昆明建设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合理布局以解决品牌定位趋同化的问题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一律。

(四)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充分协调旅游、财政、工商、税务、环保、城管、国土、卫生、规划、物价、公安、科技等相关部门,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体验经济研究的深入,有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动向已引起了旅游学界的重视。休闲农业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相关研究活动,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市场开发的优势之一。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消费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

休闲农业范文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精神,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优秀的发展思路及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报请市政府同意,由昆明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了我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企业负责人一行22人赴台湾进行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本次赴台考察休闲农业采取实地观摩、听取报告的方式进行。期间,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会长、屏东科技大学农企业管理系主任段兆麟教授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在台湾,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一)发展现状 台湾休闲农业在六十年代开始萌芽,多以农场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活动。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出路几乎成为农民与农业部门极力突破的难题。为此,19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台湾农业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2001年,台湾公布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的台湾休闲农业在亚洲地区发展得已比较成熟。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报告》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其中,台湾北部地区有492家,占总数的44.7%;中部地区315家,占总数的28.7%;南部地区有179家,占总数的16.2%;东部地区有110家,占总数的9.9%;金门、马祖地区有6家,占总数的0.5%。这里面又以宜兰县居多(128家,占总数的11.6%)。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体验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以总体上分为四类: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及市民农园。其中,休闲农场根据体验农产品性质的不同,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农园以作物种类分为单一作物型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与综合作物型观光农园,以经营形态由又分为采摘型观光农园、采摘及加工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饮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宿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教育服务型观光农园五类;教育农园根据其实施自然教育体验内容的性质分为农作主题教育农园、森林主题教育农园、渔业主题教育农园、畜牧主题教育农园四类。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效益与成功经验

本次考察,我们参观了飞牛牧场、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花露香草能量花园、初鹿牧场及头城农场。其中飞牛牧场及初鹿牧场属于休闲牧场,两家牧场都以饲养奶牛为主,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将自然资源利用得极好。飞牛牧场主要提供各种牧场体验活动,而初鹿牧场主要以休闲观光和牛奶制品生产及延伸牛奶产业链为主。头城农场是一个典型的DIY创意农场,游客在购票入园后,在园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进行垂钓并将钓上的鱼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灯并放飞、观察萤火虫等等;花露香草能量花园主要是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认知并对精油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教学;而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主要从事区域性农业产业的延伸展示和地方特色草莓酒的展销。本次考察学习,五个考察学习点开展的农业休闲经营活动,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结果,总结来说,如今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因地制宜,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范围,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农业服务业的新产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服务活动的农家乐,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充分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台湾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四是创造型的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为例,苗栗县大湖地区原本以种植草莓为主,但是产品附加值很低,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们开发出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激凌、草莓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出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就是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了

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昆明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一)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结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四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面面具到,形不成个性特色。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把休闲农业作为城市的缓冲和有效补充。

(二)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顺应现代新昆明建设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合理布局以解决品牌定位趋同化的问题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一律。

(四)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充分协调旅游、财政、工商、税务、环保、城管、国土、卫生、规划、物价、公安、科技等相关部门,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体验经济研究的深入,有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动向已引起了旅游学界的重视。休闲农业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相关研究活动,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市场开发的优势之一。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消费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

休闲农业范文第5篇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全面科学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猛,但其绿色发展还存在旅游体验品质不高、旅游活动同质化倾向明显、品牌农业旅游产品严重缺乏等问题。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善行旅游;绿色发展;河南洛阳;生态文明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由此“新四化”全面升级为“新五化”。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图,向世界作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发展休闲农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休闲农业旅游点一般位于城郊或乡村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绿色化基础较扎实,无疑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纵观现有相关文献,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市场特征、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发展策略个案研究等。针对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专题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在上述研究中有所涉及。而专门针对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或是总体论述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前景[2-4],或是针对采摘等每一类型农业旅游项目进行论述[5-6],或是个案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7-8],本研究以洛阳市为实例,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从而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源于1983年洛阳市政府开创的以观赏牡丹花为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的牡丹花会,成为全国较早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城市。牡丹花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城市风貌改善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巨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截至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3 451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51个,休闲农庄94个,农家乐3 106家,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安排就业人数9.8万名,年收入28.5亿元,初步形成了“季季有亮点,全年有景致”的农业休闲度假新格局[9]。随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和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作为知名古都、休闲城市、全国农业大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将充满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对促进洛阳全域旅游建设和旅游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内涵与本质要求

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又要绿色,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人类自身的全面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10]。旅游业绿色发展是关注幸福提升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奉行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和全面發展的新的价值观与发展观,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美丽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和谐产业。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留住绿水青山、展现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既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与度假需求,提高游客旅游幸福感,又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幸福感。其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的全面科学发展。

2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明、民俗风情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卓越条件。在休闲度假逐步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洛阳各地因势利导“内生式”开发出了一大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近几年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带动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更是遍地开花。这种“发展的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的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的利益保留在本地”的内生式发展理论模式[11],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洛阳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但随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拓展的市场环境下,内生式发展行动主体们因在发展理念、视野和理论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作出科学性、前瞻性的决策。相反,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互相模仿大行其道,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不知不觉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因此,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境,即使一些看起来红红火火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也逐步暴露出制约其绿色发展的问题。

2.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但旅游体验品质不高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已经形成了果蔬采摘系列,如西工区红山乡樱桃节、洛宁县上戈苹果节、孟津县常袋红提节、李楼蔬菜采摘节等;花卉观赏系列,如牡丹公园、郁金香公园、薰衣草公园、国豫花博园、孟津县荷花节、汝阳西泰山杜鹃花节等;农业科技系列,如中国银杏嘉年华、惠林园农业示范园区、金土地科技示范园等;渔业休闲系列,如宜阳盛世祥龙度假村、狮子庙镇高山渔村、陆浑水库休闲旅游度假区、沿黄渔业休闲垂钓带;农家休闲系列,如金禾农业“幸福农场”、汝阳大虎岭农业公园。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旅游服务较单一,旅游功能弱化。不少休闲农业旅游点连基本的旅游6个要素都不齐全,旅游活动只是处于附庸地位。如在许多以果蔬采摘为主体旅游产品的旅游园区,游客想喝水都没地方买,只能靠自带水;自带的随身用品也不能寄存,只能1人看管1人采摘,采摘的水果甚至没地方清洗,更没有休息的地方,许多游客只能铺上报纸席地而坐,结果是满地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营销大师科特勒明确提出,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旅游者参加休闲农业旅游也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因此即使果蔬采摘这一核心产品吸引人,但由于其他旅游配套服务的缺失,也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2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但同质化倾向较明显

纵观洛阳市政府部门近几年牵头制作的《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3、2014、2015版》中成规模、上档次、接待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有观光游览型活动,如赏花活动、欣赏农村风情、观看民风民俗节目表演等;也有参与体验型活动,如果蔬采摘、垂钓休闲、体育健身和让游客参与节目表演;也有教育学习型活动,如书画交流、红酒品鉴、开心农场;也有餐饮住宿型活动,如吃农家饭、住窑洞、购农特产品;还有深度体验型活动,如体验农作物种植、水果嫁接等农事活动。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旅游活动特色不明显,互相模仿、互相借鉴、重复开发较突出。如在10个精品休闲园区中,以葡萄或红提采摘为特色的就有孟津常袋琦梦红提庄园、洛阳龙阳葡萄文化主题公园、洛阳双赢高科红提生态园、洛阳洋丰果业生态园等4个,另外还有洛阳成富源高龙葡萄观光园、洛阳春华秋实农博园、堰师唐僧寺紫玉葡萄庄园、堰师通峰农业观光园、堰师候氏镇谐元度假村等。这些休闲农业旅游园区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色彩,甚至是在园区风貌、功能分区、娱乐设置等方面都比较趋同。多数都是以葡萄采摘为主要特色,不同的只是旅游活動类型的数量,如有些增加了一些葡萄酒品尝和红酒主题餐厅等,有些增加了特色餐饮和垂钓等休闲活动项目,有些增加了其他水果采摘等。并没有形成主题创意鲜明、活动特色突出、旅游服务完善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

2.3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而广,但品牌产品严重缺乏

洛阳市近几年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剧增,根据《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5版》,洛阳市农业局为市民精心推荐了68个山水田园,其中35个是市区短途休闲农业景点,相比2014年新增了19个休闲农业园区,并推出六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但真正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点很少,且这些休闲农业旅游点空间分布较分散,彼此缺乏互动和整合,没有形成较成熟、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另外,许多休闲农业旅游点由于规模较小等原因,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受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特点影响,适宜旅游时间过短,如诸多葡萄采摘项目,采摘节过后,园区就冷冷清清,基本无人来游。产品开发欲望强,却忽略产品品牌塑造,这样的产品开发观念与经营理念显然在市场竞争中日趋激烈,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者越趋成熟的环境下是行不通的。重视品牌打造和运作是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中国银杏嘉年华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名称不统一,存在“中国银杏嘉年华”“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园”“洛阳银杏仙庄生态公园”“银杏山庄”等诸多名称并存的混乱状态[12];另一方面品牌内涵建设不足,所谓的银杏生态餐饮实质就是烤全羊,所谓的银杏养生温泉和别的温泉项目大同小异,开发出来的特色窑洞宾馆、木屋别墅、开心农场等都没有充分体现银杏这一主题,这势必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4旅游产品开发热情高,但专业人才与服务机构严重缺乏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热情很高,但许多旅游点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多数为当地农民,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新五化”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缺乏绿色思维和智慧手段,经营管理粗放,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专业旅游人才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也没有形成专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规划、营销策划、培训等服务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如绿色文化氛围不浓、发展规划没有体现生态化与差异化、旅游产品生态性不强、经营管理较粗放、绿色消费引导不足等问题突出。

2.5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小弱散低”状况突出

从生态文明视角审视,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由投资主体众多等原因引起的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产业附加值低下、综合带动效应偏低的状况表现突出。缺乏大型休闲农业旅游集团、旅游集聚区等,这种一哄而上和“小弱散低”的发展格局很容易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综上分析,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3.1要塑造品牌——走品牌拓展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助已经成立的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协会引导打造洛阳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品牌,全面叫响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该品牌命名为“悠哉洛阳农业游”,可以考虑通过空间集聚和特色组合培育一批体现洛阳农业风貌、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或旅游带,借助双重驱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13],并将其塑造成若干区域品牌作为支撑,同时按照“一地一景”思路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特色体验,精心设计几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最终形成整体品牌+区域品牌+产品品牌的全新品牌体系。另外,为了加强产品宣传力度和市场影响力,除了开发品牌产品外,还可以建立新媒体宣传推广平台,通过创意营销策略提高休闲农业“集客力”[14]。如建立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举办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除了展示洛阳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举办旅游论坛、经贸洽谈等专项活动,争取逐步形成并完善继“栾川模式”之后的又一成功经验,即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洛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

3.2要深度细分——走差异竞争之路

洛阳市现有农业旅游项目须要凝练特色,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在对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15],争取培育成为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新开发项目在选址方面最好能相对集中,在定位方面最好能形成差异互为补充,逐步形成集聚区或旅游带,实现集聚区或旅游带内一年四季都能开展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根据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可以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四区三带和六类”,即4个旅游集聚区、3个旅游带、6类示范点。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果园+山居+温泉度假”为突出特色,洛阳西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庄园+村居+农村娱乐嘉年华”为突出特色,洛阳东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菜园+牡丹+农耕文明”为突出特色,伏牛山地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森林氧吧+山地家禽+高山度假”为突出特色,黄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水景绿岛+窑洞湖居+渔业休闲”为突出特色,伊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农业科技+户外拓展+水体休闲”为突出特色,洛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民俗风情+牡丹+有氧运动”为突出特色。在果蔬采摘、花卉观赏等六大类农业旅游示范点方面,建议每一类型都培养几个在某一方面在洛阳市、河南省甚至全国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文化氛围最浓厚的特色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

3.3要资源整合——走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度、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6],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特别注重资源整合,这种整合包括各类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等4个层次的整合。以上述建议培育的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为例,在各类农业资源整合方面,各旅游园区可以围绕主体特色,借鉴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7],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开发出某一类或几类果园,如桃园、梨园、草莓园、银杏园等,通过这种整合形成该集聚区内游客一年四季可以种植果树、观赏果花、采摘果实、体验水果深加工等。其他特色资源也按照此思路整合起来,逐步实现由零散、阶段性的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向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身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即集聚区。在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方面,各园区要考虑到可游憩性,农业资源开发要与吃、住、行、游、购、娱充分结合,实现由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向旅游综合体转变,并且在集聚区内能够实现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6个要素建设的统一规划、合理分区,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使用。在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方面,可以积极推动其在人才、技术、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1+1﹥2”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等。在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方面,集聚区要与龙门石窟景区、周边景区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或更大范围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也可与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会展旅游等进行创造性融合,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旅游集聚区。

3.4要精益求精——走品质取胜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在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充分彰显园区特色形象,走品质取胜之路。如在水果采摘区,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旅游综合服务亭,提供行李寄存、水果清洗、餐饮、摄影摄像等服务。考虑到集聚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广,可以在区内提供绿色交通、路边定点服务区、便利公共厕所。集聚区应充分发挥当地村民力量,设计一些参与性较强的特色农家活动,并统一着装、进行服务礼仪与技能培训等。在集聚区道路设计方面既能取法自然又能通畅便利,垃圾桶与公共厕所位置选择合理、造型体现乡土特色。集聚区还应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外部专家力量,既要精心设计园区景观表征,又要做好园区外部环境优化,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18]。总之,产品处处体现原真性、处处精雕细琢,能为游客充分享受农业旅游乐趣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开发与创新。

3.5要绿色运作——走绿色开发之路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依赖于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作为,政府要有绿色担当,企业和媒体要有绿色责任,农民和游客要有绿色义务,其他社会组织与群体要有绿色热情。总体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媒体宣传、农民响应、游客支持和社群参与的绿色发展运作体系。政府部门要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通过执政理念的绿色化、绩效考核的绿色化、政策法规的绿色化等大力实施绿色新政[19],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感。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绿色再造,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农家宾馆等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企业要在组织架构、企业经营、产品开发、产业链拓展、集团发展、战略合作等方面实施绿色再造战略。新闻媒体机构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善行旅游。农民不仅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经营、服务的主体,更是利益的主体和享受绿色发展成果的主体;游客是享受者、体验者,旅游环境与其旅游体验质量密切相关。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需要农民和旅游者提升生态素养,进行绿色洗礼。如强化农民绿色发展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培训,完善生态环保教育解说系统。各类社会组织与群体如学校、NGO、俱乐部等要积极研究绿色旅游、倡导绿色旅游,并以实际行动参与绿色旅游。如洛阳师范学院于2016年举办了“善行旅游·洛阳论坛”[20],旨在推动“善行旅游”理念在河南省及全国的传播与推广,为河南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献计献策。社群的绿色热情无疑会极大推动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彦伦,韩旭峰.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水麦积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217-220.

[2]郭振峰,董利萍,刘兆云,等. 洛阳市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29-12831.

[3]李梦珠. 洛阳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烟台:烟台大学,2016.

[4]陈迪新,李鑫磊. 洛阳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96-8298.

[5]张萌. 洛阳地区采摘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及其品牌塑造[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56-360.

[6]周亚茹. 生态采摘园网络营销推广策略分析——以洛阳“樱桃沟”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2015(12):92-93.

[7]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 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32-35.

[8]刘芮君. 基于养生理念的洛阳溪鸣山庄(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9]洛阳2015版休闲农业导游图新鲜出炉[EB/OL].(2015-07-21)[2017-01-20].http://www.crr.gov.cn/articleContent?articleId=2398&parentId=7&sonParentId=9.

[10]胡鞍鋼.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张环宙,周永广,魏惠雅,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2):65-71.

[12]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123-128.

[13]邹蓉,郎晓娟,陈池波. 社会网络视角下休闲农业创业集聚与升级研究——以湖北省W村为例[J]. 经济管理,2016(3):145-155.

[14]段小力,张黎强. 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07-311.

[15]曾建明,肖洁. 略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 改革与战略,2010,26(8):94-96.

[16]杨振之. 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2010,26(10):10-11.

[17]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等. 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3-10.

[18]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7).

[19]连玉明. 绿色新政[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0]史俊庭,司雯雯. 洛阳论道善行旅游[EB/OL].(2016-04-24)[2017-01-2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44225.

上一篇:农业经济下一篇:医药营销渠道